当前位置:首页 » 挖矿知识 » 古代挖矿

古代挖矿

发布时间: 2021-04-16 01:13:30

❶ 中国古代对挖矿工人、采药工人、伐木工人的称呼都叫什么

挖矿工人,按采掘对象分:1.采石工人称“石工”,《宋史.种世衡传》:“凿地一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2.采花石制作假山的工匠称“山匠”。宋周密《癸辛杂识.假山》:“其大峰特秀者,不特封侯......,然工人特出于吴兴,谓之山匠”。3.采集陶土、制作陶器的工匠称“土工”。《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采药工人:古代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及医疗知识不普遍,没有专门从事采药的工人。古代中医所用的草药一般是自己或徒弟采集加工,百姓采集的偏方草药一般是自己用。古代对医生的称呼是大夫或郎中。
伐木工人,古代称为“木客”。传说越王勾践使人入山伐木,久不归,作“木客吟”,故后世称伐木工为木客。

❷ 中国古代的采矿技术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中,陆续发现和使用了石、陶、木、骨器。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又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金属铜块,于是开始开采和使用它。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会使用“火攻法”开采矿石。位于广州市郊区西南樵山的新石器时代制石工场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采矿遗址。在遗址的矿坑内壁上有火烧的痕迹,巷道地面堆积了很厚一层经过火烧的磷石块和碳屑,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开采矿石,这是世界采矿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古代的采矿技术在商周时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1988年,在江西瑞昌夏畈镇的幕阜山东北角,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的铜矿采矿遗址。铜矿遗址的开采方法既有露天开采,又有地下开采,以地下开采为主。当时矿工已经能将开采系统延伸到数十米深的富矿带,利用木立框支撑,在地层深部构筑了庞大的地下采场。地下开采时利用井口高低不同所产生的气压差形成自然风解决了通风问题。遗址出土的开采工具有青铜斧、钺、凿,翻土工具有木锨、木铲,装载工具有竹筐、竹畚箕,提升工具有木辘轳、木钩等,说明古铜矿井有效解决了安全、通风、排水、提升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展示了中国早期辉煌的采矿技术的成就。采矿区还发现了大型选矿场,出土了选矿器具木溜槽,它可以利用矿粒在斜向水流中运动状态的差异进行物料选别。矿粒在重力、磨擦力、水流的压力、剪切力及档条阻力等联合作用下,松散、分层,这是达到按比重分离的重力选矿法之一。铜岭选矿槽的出土是世界选矿史上的重要发现。
扩展阅读-铜绿山古矿井遗址
现存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矿井遗址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矿井遗址。该遗址采矿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竖井、斜井、盲井、平巷联合开采法进行深井开采。最大井深达六十余米,低于地下水位二十余米。瑞昌铜岭采矿遗址和大冶铜绿山古矿井遗址证明,我国早在商、周时期不仅能找到富矿、大矿,而且已能开掘深矿井,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❸ 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采矿的

原始人类已能采集石料,打磨成生产工具,采集陶土供制陶,就是最早采矿的萌芽。中国古代的采矿历史悠久,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出土有用于采掘、装载、提升、排水、照明等的铜、铁、木、竹、石制的多种生产工具及陶器、铜锭、铜兵器等物,证实春秋时期已经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联合开拓,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系统。

❹ 古人是怎样挖矿的

其实个人认为,古人的智慧是要远远超过咱们现代人的,古人更多的是靠智慧头脑去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一小部分精英人士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坐享其成,并没有过多的动脑。所以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厉害!
古人识别矿脉,基本上是靠经验来判断,对地表矿化标志或矿脉露头形态的辨别技能是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

比如选金矿便把“伴金石”作为金矿的找矿标志,找银矿把岩石上的“黑路”作为标志。

对于伴金石,古代典籍记载很多。
《本草纲目》引《本草拾遗》:“(陈)藏器曰:常见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纷子石即为伴金石。

屈大均《广东新语》引《始兴纪》:“掘地丈余,见有磊副纷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为伴金之石,必有马蹄块金。盖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纷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见伴金石,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之状,此定见金也,其金色深赤黄。”
《天工开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然岭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

《天工开物》:“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凡成银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铆,其外包环石块曰矿(围岩)。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

另外,金矿矿脉所在地方还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记载了一种野薤子生长在金矿附近。
《酉阳杂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册》:“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气。”

可见古人通过常年的找矿、探矿,对于矿脉的外在表现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要真正确定有矿脉,还必须要试采试炼才能够进一步验证经验是否准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述:“五金之矿,生于山川重复高峰峻岭之间。起发之处,唯于顽石中隐见矿脉,微如毫发。有识矿者得之,凿取烹试。”

所谓“凿取烹试”就是通过实验手段来验证经验。

至于采矿的方法,对于砂金之类则多是用淘采法,《天工开物·五金》中说“水金……皆于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采发之外,还用溜槽法,宋朱彧《萍州可谈》载:“两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盘淘,得之甚微,且费力。登、莱金坑户止用大木,锯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锯纹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称“金溜子”、“金床”,溜槽法至清代广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对于深埋地下的金矿则必须开矿才能开采。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

开采金银矿都是凿岩掘石,穴山破洞,进入到地下之中。现在一些古代矿坑遗址证明我国古代开矿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在唐宋时期便已经采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撑矿坑。

摘自鱼儿读书会,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替你解答疑惑。

❺ 古代人是怎么淘金子, 他们是用的什么工具.泥土中也能淘金子吗

古代流传最广泛的淘金方法为挖、溜、淘。

挖:把含金矿的沙用锹等工具挖掘出来。
溜:把矿沙放在木溜槽上溜。
淘:用淘金盆、盒、箕等物在水中淘洗。淘沙中注意要领和技术,提高沙金的回收率。
“吹尽黄沙始到金”是古代发明的一种用风淘金的方法,像农村扬场筛谷一样,淘金和风选都是利用黄金比重大这一特点找出选金的方法,一点一滴地积累沙金矿。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比较原始的火熔炼金工艺简便易行:
把选出的沙金和矿金放在耐火烧的坩埚中,加入10%硼砂、蘇打或硝石(起催化和净化作用),放到冒著熊熊火焰的炭炉上烧,待坩埚裏的东西熔化为亮闪闪的金水,沸腾著像鸡蛋黄一样滚动时(俗称开脸,火候和时间凭经验掌握),将溶液倒入一种口大底尖的锥形墩缸中,墩一墩,冷却後,缸裏的东西按比重分出层,倒出来,用小槌敲去渣块,就得到了金银合金(银与金共生的含量很少)。下一步铸锭时,按上述方法,第二次熔炼,熔化後将液体倒人做好的条或块的铸铁模子中,冷却後即成锭。含金量高达85% - 95%。

❻ 古代怎么挖矿不缺氧吗

古代人挖的矿都是浅层矿,有些矿几乎露出地表

❼ 古代矿业史

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先生说过:“自有天地以来即有矿,亦自有生民以来即用矿。”长江流域是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苏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早地区。1992年在南京东郊汤山地区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了距今数十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说明几十万年前,江苏就已有人类生活。在泗洪县下草湾、丹徒县白龙岗山莲花洞、溧水县回峰山神仙洞等地,发现有距今四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新人骨化石。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开采天然石头,制作各种器具。从已挖掘出的文物来看,江苏矿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从那时开始,江苏古代矿业经历了由单矿种变多矿种,由地表开采到地下开采,由简单加工到各种冶炼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

古代矿业多是见矿开矿,就矿找矿,找矿开矿合二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弃之。除锻制兵器和制币用的铁、铜矿产外,其他矿产的产地很少有记录可查,故江苏春秋之前的矿业情况,多以考古资料和史书中的追记材料为依据。自汉代以后,对于矿业的记载,逐渐见于各类史书中。到清朝后期,一些主要矿产开采地都已有记录可查。但资料均很简单,一般只有矿种和矿产地的记录。据统计,明清以前,江苏境内已开采的矿种有铁、铜、白石脂(高岭土)、五色土(杂色粘土)、陶土、禹馀粮(粉末状褐铁矿)、茅山石、太湖石、玛瑙石、花石、砚石、石炭(煤)、各种石料等。特别是铁、铜矿的开采更为普遍,凡地表有露头的铁矿和铜矿,大部分都有古代开采记录或古采矿遗迹。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块、石片加工成各种简单工具。东海县山左口大贤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石器有200多件,在东海县马陵山瓜墩、苏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岛及连云港市近郊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址。另外,在溧水县神仙洞、句容县庙家山有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出土。说明古时江苏的先民就利用岩石做生产工具和武器。

新石器时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区,都分布着不少民族部落,他们已开始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器。在赣榆、东海、灌云、邳州、淮安、高邮、海安、常州、金坛、常熟、张家港、句容等县(市)境内,先后发掘出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时期人们在采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进步。在淮安市宋集乡出土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仅加工精细,而且能根据岩石的性质,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闪长岩、花岗岩、片麻岩等磨制而成,一般工具则利用页岩、砂岩、云母片岩等加工后使用。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用玉石、玛瑙制作的装饰品。数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区的人类,已学会了用手工的方法制作和烧制各种陶器,宜兴和张渚一带就有原始的制陶业,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归径乡南唐村发现5000多年前生产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遗址,证明当时人们已知开采利用陶土和砂岩制作日用陶器。

夏商时期,古人已从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并开始出现冶炼技术。《尚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即金、银、铜三种金属。商代,江苏的铜冶业已较发达,南京市区北阴阳营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铜矿石、小件铜器、铜渣以及冶铜工具。

西周时期,青铜业已相当发达,《诗·鲁颂》有“憬彼淮夷,大赂南金(即铜)”的诗句,淮夷在今江苏北部。此时的陶瓷业也很普遍,主要生产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皿。宜兴制陶业有大发展,除陶器外,还能生产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时期,已由铜器向铁器过渡。当时的吴国,经济发达,铸铜、冶铁业水平较高,吴、越的青铜器冶炼、锻造业已相当闻名。“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作为三收。”这是我国开采铁矿最早文字记载,近年六合县程桥春秋墓中出土了带有“攻吾父”句吴字样的青铜编钟,还有用白口生铁铸成的铁丸、由块炼铁(熟铁)锻成的铁条。后者是国内发现的最早人工冶炼的生铁实物,反映吴越的冶铸匠人已发明了冶炼生铁和炼钢的技术。春秋晚期,宜兴丁蜀一带陶土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传说范蠡最早发现了丁蜀镇附近陶土资源丰富,从而建窑烧陶。宜兴的窑户们曾奉他为制陶业的祖师,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庄等。另外,此时盐城一带的煮盐业也有所发展。

秦汉以来,江苏矿业逐浙发达,特别是铁、铜两矿的采冶业尤甚。东汉时期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铁、铜开采颇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江苏境内设有用来管理开采和冶铸的铁官七处,计有东海郡下邳(现邳州市东)、朐(现海州南),临淮郡盐渎(现盐城)、堂邑(现六合县北),沛郡沛(现沛县东),楚国彭城(现铜山县)和广陵(现扬州)。根据古采冶遗迹看这些地方的铁矿早已被开采。其中铜山县利国地区硐山发现有东汉时期的矿井和露天矿坑遗迹各一处,说明利国铁矿在汉代已被发现,并开采利用。盐城北门汉代遗址中出土有炼铁渣、红烧土及各种铁制具和大量汉代半两钱。洪泽县峰山镇石桥亦发现有汉代冶铁遗迹。铜矿石在当时主要用来铸钱和制青铜镜。西汉有“吴(吴王刘濞)邓(大夫邓通)钱,布天下”之说。传说,吴王刘濞曾在六合县冶山招集游民采矿冶铜铸钱。六合县李岗楠木塘有汉初铸钱遗址,其中有铜块和铸废的铁芯和铸钱工具等。徐州北硐山、云龙山也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半两”和“五铢”的铜质钱范。东汉晚期,徐州已成为著名的铜矿产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铜矿石冶炼后制成的铜镜,质地非常好,故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的美誉。直至魏晋时,徐州铜矿仍负盛名。《古鉴铭》:“汉有善铜出丹阳”之词。据考,汉丹阳县即现江宁县小丹阳镇(位于当涂东北),似可认为小丹阳之东、横溪以南的横山等地铜矿床在汉代即已被开采利用。三国时,吴统一长江以南后,利用丹阳所产铁、铜,自铸兵甲,并在南京筑有冶城,专司冶炼。东汉晚期,江浙一带陶瓷业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正式瓷器。宜兴的制陶业也有了发展,均山已能生产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窑群在三国两晋时,已成为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此外,江苏盐业也很盛行,沿海一带分布有广阔的盐场。

南朝的冶铁业以南京为中心,丹阳郡永世县(现溧阳市)西南的铁岘山是当时的主要铁矿石产地,也是冶制兵器和农具的主要场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县东南芦塘山、东破山、西南铜山等地均曾开采过铜铁矿,并在当地冶炼,旧炉冶址至今犹存。南朝时,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开采用来刻制各种石兽、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颇闻名,在中国当时的雕刻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时代,江苏矿业仍以开采铜、铁为主,次为陶土、高岭土等。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有铁矿产地四处,分别为彭城(现铜山县)、六合、溧阳、上元(现南京);铜矿产地七处,即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吴县。铜山县利国铁矿在此期间获进一步开采,成为当时“地产坚金”的要地。句容县北铜冶山(羊山)产铜、铅,为古采区,历代采铸,古代采迹遍布,唐代采铸亦兴盛,有些山头都已挖平。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吴县西十里的铜山为古代采矿铸钱处,此书成书时(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此处尚见有铜。1958年,在丹徒县南西巢凤山北坡王家庄曾挖出一块石碑,其上铭刻着该地自隋唐至宋代矿冶史实,说明巢凤山一带铁矿,自隋唐即已开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宁县境内的伏牛山、铜井、谷里、九华山等已知铜矿区,均发现有古采坑遗迹,但具体开采年代不详。此外,苏州西部高岭土矿在唐代亦已开采,用做化妆品,称为白石脂,并成为贡品。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的炉堂内发现有煤渣,说明远在唐朝,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矿石来源无考。

宋代,江苏探矿冶炼业发达,徐州已发展成全国四大铁矿石产地之一。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利国监元丰年间,徐州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利国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铁矿场。利国地区的铜矿亦得开采,设有宝丰监,专铸铜钱。当时,除徐州利国铁铜矿业兴盛外,六合、仪征、句容等境内铁、铜矿仍继续开采。据《太平寰宇纪》等史书记载,徐州的五色土、苏州的白石脂、金坛茅山的禹馀粮、苏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开采。宜兴的陶土得进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产品问世,日常陶器亦得到发展。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派人在萧县(1955年划归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于取暖和冶炼业。“冶铁作兵(器),犀利胜常”。使徐州铁冶业进入新阶段。

明代,江苏矿业渐趋衰退。明初,徐州铁矿仍在开采,但随着铁矿业中心南移,盛极一时的利国铁矿逐渐衰落。明代宜兴陶瓷业较盛,中期集中于丁山、蜀山一带,生产的陶器不仅内销,还外销东南亚等地。明清时期,宜兴曾取得“陶都”的称誉。无锡自明代起,就出现了制砖、制陶等手工业。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溧阳东南有铁山、铜山,西南有铁冶山;仪征西北有大小铜山;徐州东北有盘马山,产铁,又有铜矿。《大明·一统志》关于江苏矿产有如下记载:应天府(南京)南聚宝山(雨花台侧)多细玛瑙石,东南70里有铜山,昔人采铜于此;苏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阳山产白墡(高岭土),土人当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业也很兴盛,南京东郊的阳山是当时开采石料的场所,遗存的“阳山碑材”现已成为供人们参观的古迹。明清之交,是江苏古代发现和使用煤炭的一个重要时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宁府五石、马鞍山等地“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开物》一书中也指出煤产地不仅有“燕、齐、秦、晋”,还有“吴、越”。《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江苏矿产,尚有“江宁县紫金山产紫金”;“溧阳县东南产铁”;“溧阳(县)东南8里铜官山,昔产铜”;“溧水(县)西南45里,有铜山,昔尝铸冶于此”;“苏州府长洲县(现吴县)光福山西南55里,有铜坑山,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铜”;“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记载。

清代,江苏矿业较发达,矿产地的记载也较以前详细,一些新的矿产被开发利用。宜兴的陶土矿大量开采,成为全国日用陶器重要产区之一。宁镇地区的煤矿也普遍得到开发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间,政府提倡办煤矿,故当时仅“江宁府的上元县就有煤井数十处”。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开矿。以后是时开时禁。《大清·一统志》和《江南通志》中对江苏矿产地均有记载,除与历代重复者外,尚有“六合灵岩山产玛瑙,称灵岩石(雨花石)”;“苏州城西南鼋头山产青石,有天然玲珑者,称花石,宋徽宗采贡,故有花石纲之说。又一种色白而湿润,号为玉石,又胎斑者光泽可爱,可充砚石”;“镇江府丹徒县圌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阳县南六十里,结都山产石煤”;“常熟县西五十里苑山,产石坚硬,可为砚”;“宜兴县西南荆南山昔产铜,有司采之,故曰铜官(棺)”;“仪征县西南神山产细石,五色皆具”;“通州泰兴县出硝”;“徐州府东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绘;石岩(徐州府)郡邑(领铜山、萧、沛、丰、砀山、宿迁、睢宁七县及邳州)遍产”;“句容县茅山出石墨”;“金坛县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钟乳”;“溧水县琛山在县东15里昔尝出玉”;“吴县穹窿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产自然铜”等。

除上述各矿业外,古代人们开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筑房舍、墓穴等建筑材料,利用黄土制作砖瓦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金属矿用品,也有悠久历史。但其起源年代,已无从考查。

❽ 矿工在古代叫什么

唐代称煤矿工称为乌面
宋代粘土工称为陶前工
元代矿工称系奴

❾ 古代人怎么淘金

刘禹锡《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涛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海底来.

早晨,作者来到江边,举目一望,四处被迷迷蒙蒙的雾气笼罩着。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雾气消散,才看到江边满是淘金的女子。“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洲”,江河中的陆地,这里指沙滩。“澄[chéng]”,清亮,洁净。沙滩不断被江水冲洗,异常洁净,所以说“澄洲”。雾气浓重的时候,即使能见人影,也不容易分辨男女。后来,雾散日出,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群妇女了。“江限(Wēi]”,江岸弯曲处。“伴”,伙伴。因为被生活所迫出来淘金的妇女很多,所以用“女伴”、“满江限”来点明。
古代淘金,十分艰苦。淘金者先要去挖矿沙,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放进木制的淘盒工具里去淘洗,利用金子比重大的特点,让水冲刷掉泥沙,留下金沙金屑。这些金子往往只有针尖或糠皮大小。而且也不是经常可以得到的。淘金的妇女们成年累月,遭受着寒风烈日的折磨,千淘万滤,辛勤劳动,可是她们却得不到温饱。这使作者不由得想起那些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达官贵人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在封建社会,贵妇人都佩戴金子做的首饰,王侯将相都用金铸成的印,这些金子是从哪里来的呢?不都是穷苦人从沙里水里一点一滴辛辛苦苦地淘出来的吗?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他通过具体的形象,鲜明的对照,自然的联系,把当时社会上这种贫富对立的现象尖锐地揭露出来了。作者不是作为超然的旁观看来看待这种社会现象的。“尽是”,都是。这两个字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流露了作者对于大官僚地主的强烈不满和对于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这首词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唐代作家写的词中是少有的。

❿ 古代有 矿厂 的么

1,古代有矿厂
2,古代挖矿非常危险,现代水平提高了,还有机器,都经常出事故,何况是古代
3,矿厂不只有煤矿,还有金矿,铁矿,银矿,铜矿等等,这些矿厂一般是政府的,也有私人矿厂.大多用来制造钱币.不是有个称呼叫煤黑子吗?这个词汇可悠久了
工人为了赚钱,老板为了赢利

热点内容
迷你世界江叔极限生存挖矿 发布:2024-06-28 06:29:05 浏览:276
宇宙英雄奥特曼系列卡片50元白金版视频 发布:2024-06-28 06:20:40 浏览:144
天天有鱼挖矿app下载 发布:2024-06-28 06:16:15 浏览:451
区块链与名画鉴别 发布:2024-06-28 05:56:16 浏览:745
ensp如何删除ethtrunk 发布:2024-06-28 05:53:19 浏览:635
比特币需要拉人头吗6800 发布:2024-06-28 05:47:40 浏览:571
钱包对接区块链 发布:2024-06-28 05:46:16 浏览:376
蚂蚁s914t挖矿能力 发布:2024-06-28 05:20:53 浏览:335
黑钻币圈 发布:2024-06-28 05:06:56 浏览:38
以太eth计算器 发布:2024-06-28 04:11:17 浏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