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季耶夫挖矿
『壹』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方法
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了长周期的长短,从经验上描述了每个周期中上升和下降阶段的表现。不过,虽然康德拉季耶夫猜测长波的存在与科技革命浪潮有关,但对长波出现的原因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用新数据和新技巧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无法确定长波是否真的存在,这使长波理论带有显著的经验假说性质。非常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有许多人试图解释长周期存在的原因,提出的猜想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例如,有人认为长周期的存在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有关,有人则认为跟人的世代交替有关,还有人认为跟厂房和设备的更新周期有关,人们还可以猜想长周期跟专利保护的年限有关,从理论上讲,宏观范围内的任何周期都对长周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熊彼特曾试图用他的创新理论对长周期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解释,但创新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周期是55年而不是75年。
『贰』 《第六次浪潮》使用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来解读我们眼前的世界。我在哪里买得到正版的书呢
就在新发书店买
『叁』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简介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这里把科学技术体系划分为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上,科学原理的发展决定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科学原理决定的限度;同样地,技术原理的发展决定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受到技术原理的限制。在科学原理的发展促进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原理的发展。一定的技术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得到发挥、转化为应用技术并物化为生产力以后,这一定的技术原理就会面临突破。技术原理的突破是以它转化的应用技术及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为前提的。同样地,科学原理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一定的科学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发挥并转化为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为生产力以后,也会面临突破,这种突破也是以它转化的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的。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地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自我否定的力量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蓄积起来的,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德国学者杰哈德·门施“在70年代研究了110种技术创新,通过统计创新时间(最初商业化时间),画出了创新发生时间——创新频率曲线,结果曲线呈波浪形的长期波动趋势。曲线表明18世纪60年代,,1825年、1885年和1925年这4个技术创新的高峰时刻正是世界性经济萧条的中期。因此,他得出结论,经济萧条是技术创新迸发的前提,技术创新的结果是表现为经济增长。”英国学者弗利曼根据1920~1970年62项创新的发明时间和大规模商业应用时间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按技术体系进行的,新技术体系中的各项技术在各自产业中的份额按S形曲线增长。所以,整个新技术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各种技术的S形曲线的迭加⑧。他们的研究结论从应用技术和物化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体系的辩证发展过程。
『肆』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什么
长周期或长波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
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得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
(4)康德拉季耶夫挖矿扩展阅读:
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家多半不承认长波理论,然而长波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亦奠基于此。即使在认可长波的经济学家中,对长波的起因、开始年代、及各次长波的划分问题,都没有定论。一些批评者因此认为:所谓“长波”只是强加于大量统计资料上的概念。
不过多数长波理论学者同意:自工业革命以后,已经历了五个长波,而第六个长波即将展开。在熊彼得的理论框架下,这五个长波分别是:
1、工业革命(1771年)
2、蒸汽机与铁路时代(1829年)
3、钢铁、电力与重工程时代(1875年)
4、石油、汽车与量产时代(1908年)
5、资讯与通信时代(1971年)
『伍』 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和熊彼特经济周期的不同点
没有熊彼得经济周期这个概念。
一般认为熊彼得认同康的长波周期,但他提出了不同的周期推动力。
熊彼得认为是创新推动。
『陆』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提出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历时50-60年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美国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对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100多年的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等36个系列统计项目的加工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存在3个长波:
(1)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
(2)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为24年,下降为23年,共47年;
(3)从1896年起,上升24年,1920年以后是下降趋势。全过程为140年,包括了两个半的长周期,显示出经济发展中平均为50-60年一个周期的长期波动。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金矿的发现、黄金产量和储量的增加等因素都不是导致长波运动的根本原因。例如,新市场的扩大一般不会引起长时期的经济高涨,相反,经济高涨会使扩大新市场成为可能和必要。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这些新发现只会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开始时被大规模地应用。由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在扩大经济实力方面引起高度紧张的局势,因此,它又是挑起战争和革命的主要因素。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波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固有的那些东西,尤其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柒』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影响
在康德拉季耶夫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段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过长周期的设想。康德拉季耶夫的贡献在于用大量经验统计数据检验了长周期的设想,从而使之成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周期理论。因此,1939年经由熊彼特提议,世界经济学界都接受了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一术语指称经济成长过程中长时段的波动。
『捌』 什么是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历时50- 60年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 康德拉季耶夫 在美国发表的《 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首先提出。
『玖』 请问什么叫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生产力发展的周期。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周期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周期决定的。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分析。
科学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这个体系进行适当的划分是分析的出发点。这里把科学技术体系划分为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上,科学原理的发展决定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科学原理决定的限度;同样地,技术原理的发展决定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受到技术原理的限制。在科学原理的发展促进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原理的发展。一定的技术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得到发挥、转化为应用技术并物化为生产力以后,这一定的技术原理就会面临突破。技术原理的突破是以它转化的应用技术及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为前提的。同样地,科学原理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一定的科学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发挥并转化为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为生产力以后,也会面临突破,这种突破也是以它转化的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的。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地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自我否定的力量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蓄积起来的,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德国学者杰哈德•门施“在70年代研究了110种技术创新,通过统计创新时间(最初商业化时间),画出了创新发生时间——创新频率曲线,结果曲线呈波浪形的长期波动趋势。曲线表明18世纪60年代,,1825年、1885年和1925年这4个技术创新的高峰时刻正是世界性经济萧条的中期。因此,他得出结论,经济萧条是技术创新迸发的前提,技术创新的结果是表现为经济增长。”英国学者弗利曼根据1920 ~ 1970年62项创新的发明时间和大规模商业应用时间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按技术体系进行的,新技术体系中的各项技术在各自产业中的份额按S形曲线增长。所以,整个新技术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各种技术的S形曲线的迭加⑧。他们的研究结论从应用技术和物化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体系的辩证发展过程。
我们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上确认长期波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周期,并且否认长期波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经济周期是私有制下社会再生产实际平衡点周期性地偏离客观平衡点所造成的,是在长期波动上展开的波动。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社会再生产客观平衡点决定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那部分价值与运行中的资本的比构成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这个平均利润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支配。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支,新技术频率较强,新技术的物化要求有较多的新创造的价值投入再生产,要求生产力运行中转化出的价值有较大的份额分配给资本,也就是说维持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客观平衡点决定的平均利润率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支是趋于上升的,相反地,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是趋于下降的。
这里讲的平均利润率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客观平均利润率,它不同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平均利润率。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平均利润率是实际平均利润率。实际平均利润率的运动总是受到理论上讲的那个客观平均利润率的支配,就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那样,实际平均利润率是以客观平均利润率为中心波动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再生产实际平衡点周期性偏离客观平衡点,主要表现为实际平均利润率周期性地高于客观平均利润率,造成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达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经济危机。
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支,新技术不断涌现,导致新的产业不断出现,而体现新技术的产业和首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一般都能得到超额利润。较强的新技术频率使较多的企业得到超额利润,从而使实际平均利润率趋于上升。实际平均利润率的上升本来会加剧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但是,长期波动上升支的客观平均利润率也是趋于上升的,并且上升的幅度大于实际平均利润率的上升幅度,因而,经济危机不是趋于加剧,而是趋于缓和。
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情况正好相反。新技术出现的频率变弱,体现新技术的新产业较少出现,社会上相对地较少的企业得到超额利润,因而,实际平均利润率在这一时期趋于下降。实际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本来会缓和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缓和经济危机。但是,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客观平均利润率也是趋于下降的,并且下降的幅度大于实际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幅度。所以,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经济危机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加剧。
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分析中引出长期波动,并不能说明长期波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取得的。这就决定了长期波动的典型形式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