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虚拟货币伪装
1. 识别真假银元的标准方法
巧辨真伪勿做“冤大头”
由于“袁大头”逐渐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因此不乏众多造假者为追逐利益伪造或仿造“袁大头”,不少收藏者不小心就为了“袁大头”而稀里糊涂成了“冤大头”。原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姚朔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鉴别“袁大头”真伪的技巧:
第一种方法是“敲”,拿两块银币,用双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银币的中心,慢慢靠拢,当两枚银币重合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时,使得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来发木。
第二种方法是“吹”,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真的成色好的银币尾音悠长而清亮,而其他金属或非纯银的不会有这样的尾音,比如市场常见的灌铅银币几乎不响,因为铅比较重比较软,不容易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借用电脑制版,以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色、文图几可乱真,但终因不是银,其发音尖长,内行人一辨别就知真伪。
第三种方法是“称”,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精确、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热衷于银币收藏的藏家王建忠也告诉记者他鉴定银币真伪的好办法:将银币在一块试金石上擦拭几次,直至出现道道银白色的擦痕,然后在擦痕上滴入盐酸和硝酸。这时,如果是真币,擦痕上的混合液体呈乳白色,伪币则呈无色透明状。如果银币含银量不足,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体也呈现乳白色,但不够浓郁。含银量越少,其浓郁度就越低.
银圆,亦称“银元”,最初是从国外输入的,因其形制划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民间开始仿制,地方政府看到有利可图便插手统一官铸。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确立银元为国币,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铸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次年始铸“大清银币”,开创了我国近代以银元为单位的货币流通体系。银元以其美观大方的铸造形式和独具的贵金属货币形制,受到民间大众和收藏者的青睐。但是,当前市场伪品赝品充斥,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所谓“机制版精仿银币”,另一类是含银量较高的所谓“纯银高精仿翻造银币”。随着铸造手段的不断改进和电脑扫描技术的运用,有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笔者在收藏实践中汲取他人经验和自己的教训,归纳了几条辨伪方法,就教于同好及行家。
一、听音质。含银量达90%左右的银元,撞击后的声音低沉柔和,婉转悠扬;伪品要么清脆刺耳,要么沉闷木呆,共同的特征是余音短促。在敲击对比时,两指拿捏币面的接触面越少越好,保证其自然震响的效果。据说旧时有的银号、钱庄老板自个儿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叫伙计将银元一个一个往大水缸的边沿口撞击,听其声响以辨真伪。
二、称重量和量厚度、直径。这两种鉴别手段都需借助于天平、秤、游标卡尺一类的称量工具。银元在长期流通中会磨损消耗,一般来说都达不到理论重量,但并非“短斤缺两”,如果库平七钱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问了。笔者曾购一对库平七钱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重量都是25克,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疑问是对的。银币的标准平码换算为:库平一两=37.31克,库平七钱二分=26.81克,库平三钱六分=13.41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5.37克,库平七分二厘=2.69克,库平三分六厘=1.34克。银元的重量、厚度与直径允许有误差存在,但若出现两个极端性的,十之八九有问题。
三、验边齿。银元机制的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伪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国早期流通的外国银元,如“法国大力神”,边齿一圈为间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币种的边齿形态。
四、看颜色。银质与非银质金属从其表面颜色可以区别,银质的光泽自然悦目,银光闪闪,一般用以替代的廉价金属很难达到这一点。放置时间长的银元表面会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谓“包浆”,但不像古钱币那样重,只要一经擦拭便整旧如新。银的化学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变色现象。另外,对镀银的伪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识别,用砂性橡皮反复擦拭,便可剥去其伪装的外衣。
五、观币面。在阳光或灯光下,将银元币面与眼睛平视,观察币面底层有无凹凸不平的现象。造假者使用的铸造设备难使币面底层平整如镜,对文字图案与币面底层的衔接部位要特别留意。
六、察磨损。银元经过长时间的流通,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擦划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作旧的伪品表露的是人工行为和机器行为的有规律的磨损面和擦划痕。有人说作旧作得最巧的是在铸币模具上作旧,就是磨损面、擦划痕和坑坑洼洼在模具上就做出来。对付的办法就是持多个同类别的银元,在低倍放大镜下一一细察,“李鬼”就会原形毕露。
七、对图录。手边尽可能置备几类印刷精良的银元图录,将实物与之仔细对比,大处看文字图案的框架位置,小处看文字的笔画处理和图案的细微末节,寻找破绽。
凡收藏银元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识别方法,其共同点。
时下,收藏各种钱币古玩已成风潮,就清朝及民国银币而言,上到几十万元一枚的珍品,下到价值几元的银毫,仿造的假币无所不有,所用材料也各不相同,让人防不胜防。下面列举真银币及几种假银币的不同之处,略供参考。
真银币为白里透亮,质软,有延展性,撞击时声音清脆悦耳,版面平滑,边道匀称,图文自然大方,且有流通磨损的痕迹。存放于家中的银币有坚硬细密的古黑色,埋入地下的会生些不规则的坚硬绿锈。伪造的黑色及绿锈用沸水煮泡即会褪尽,很容易分辨。
20世纪70年代末,两广及福建、湖南山区所铸锰镍合金假银币几乎遍及全国城乡,此币工艺粗糙,砂眼多,含颗粒,厚薄不匀,较轻,时间略长易变黑但又在石灰墙上又画不出黑色,是唯一会摔碎的假银币。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铜镍合金镀镉制成的假币工艺有所进展,图文有较模糊和立体感太强两种,边齿基本匀称但不自然,有锉刀痕迹,无使用磨损及旧色包浆,声音尖高,表层电镀磨去后出现淡黄色,这两种假币已基本退出市场,但仍有些县城小摊把其当真银币卖。
第三种假银币面世于10年前,材料为镍锌合金,颜色黑亮,发铅黑光,在石灰墙上能反复画出黑线,声音同样尖高,略比铜镍合金沉闷,做工往往有一面较逼真,齿边虽匀称但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锉刀加工过的痕迹,目前此币在省城钱币摊还能见到。
近期,市面上又有一种制作较为精良的镍镉钒合金假币,除去少许砂眼,版面较平滑,寡白色略有光泽,音尖、质硬、略轻,立体感太强,图文欠神韵,且有锉痕。
真银压制的伪币最难识别,近年产于广东、湖南一带,银质优良,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压力不足,偏厚,边牙有模糊处,边齿均匀但不自然,图文相对清晰,但同样免不了些许砂眼,用放大镜观察,图案及文字虽较逼真,但空白处版面不太平滑,无自然流通磨损的痕迹及古旧色包浆。
另一种改字、加字的普通银币往往使有些老手也会一时忘乎所以,即普通袁像币加英文的签字版;加“甘肃”二字及打瑞金产“苏维埃”三字;孙像开国纪念币六角星改五角星及英文和数字错版币等。其实以上银币两个版面本有图文差异,改制方法为先铲去多余的,后焊上点银再刻字。字迹略欠神韵,有刀痕,且会破坏周围版面,洗后涂上水彩绿色较易发现刀痕破绽。
清朝及民国时的假币又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银匠凭空臆造币,如慈禧等部分纪念币。二为清末钱币工人后来制作的伪币,其中极少部分原模后铸的倒还有些价值,至于重新雕模压制币,虽然同为纯银所铸,情况则为两码事。此币经过长期流通,有磨损痕迹及旧色包浆,从材料及新旧方面看无法辨认,容易蒙混过关,只能从图案及文字上下功夫了。第三为民国时期民间常见的镀银铜元,电影上常见旧时商人用指尖捏着银元,放在嘴边猛吹一下,即置于耳边听声音以辨真伪,如今所镀一层薄银已褪,露出铸工基本精良的黄铜、红铜币,磕磕碰碰且磨损较严重,往往会使人误认为是试铸为数不多的银模铜样币。
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币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铜版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在石头上磨一下,即出现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铅版银币:以铅充银,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但声音较厚、发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铅即流出。
夹版银币: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一种称夹心银元,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铅等多种成分,其声音实短、沉闷且无转音。
改小银币:严格说来这一种还不算是假银币,只是重量有所减少。这种银币是将正常银元之齿锉平、改小,然后获取细毫碎银。一般只要对照一枚足重的真银元即可判别。
砂版银币:这种银币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假“袁大头”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型。
洗版银币:亦称洗澡版,是将正常银元以硝酸蚀去一层银,以此窃去一部分银质,其特点是图案模糊或有浮白色,发音微慢,严格说来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银币,但重量有所减少,已不足25克,如作为一枚藏品来说,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私版银币:是私人铸造的银元。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均有之,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运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做琼版银币。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表面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精工细做,但金属的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所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标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无论敲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装均是旧制。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是否留有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这种做伪的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的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
2. 银元收藏如何鉴别真伪
巧辨真伪勿做“冤大头”
由于“袁大头”逐渐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因此不乏众多造假者为追逐利益伪造或仿造“袁大头”,不少收藏者不小心就为了“袁大头”而稀里糊涂成了“冤大头”。原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姚朔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鉴别“袁大头”真伪的技巧:
第一种方法是“敲”,拿两块银币,用双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银币的中心,慢慢靠拢,当两枚银币重合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时,使得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来发木。
第二种方法是“吹”,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真的成色好的银币尾音悠长而清亮,而其他金属或非纯银的不会有这样的尾音,比如市场常见的灌铅银币几乎不响,因为铅比较重比较软,不容易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借用电脑制版,以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色、文图几可乱真,但终因不是银,其发音尖长,内行人一辨别就知真伪。
第三种方法是“称”,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精确、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热衷于银币收藏的藏家王建忠也告诉记者他鉴定银币真伪的好办法:将银币在一块试金石上擦拭几次,直至出现道道银白色的擦痕,然后在擦痕上滴入盐酸和硝酸。这时,如果是真币,擦痕上的混合液体呈乳白色,伪币则呈无色透明状。如果银币含银量不足,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体也呈现乳白色,但不够浓郁。含银量越少,其浓郁度就越低.
银圆,亦称“银元”,最初是从国外输入的,因其形制划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民间开始仿制,地方政府看到有利可图便插手统一官铸。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确立银元为国币,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铸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次年始铸“大清银币”,开创了我国近代以银元为单位的货币流通体系。银元以其美观大方的铸造形式和独具的贵金属货币形制,受到民间大众和收藏者的青睐。但是,当前市场伪品赝品充斥,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所谓“机制版精仿银币”,另一类是含银量较高的所谓“纯银高精仿翻造银币”。随着铸造手段的不断改进和电脑扫描技术的运用,有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笔者在收藏实践中汲取他人经验和自己的教训,归纳了几条辨伪方法,就教于同好及行家。
一、听音质。含银量达90%左右的银元,撞击后的声音低沉柔和,婉转悠扬;伪品要么清脆刺耳,要么沉闷木呆,共同的特征是余音短促。在敲击对比时,两指拿捏币面的接触面越少越好,保证其自然震响的效果。据说旧时有的银号、钱庄老板自个儿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叫伙计将银元一个一个往大水缸的边沿口撞击,听其声响以辨真伪。
二、称重量和量厚度、直径。这两种鉴别手段都需借助于天平、秤、游标卡尺一类的称量工具。银元在长期流通中会磨损消耗,一般来说都达不到理论重量,但并非“短斤缺两”,如果库平七钱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问了。笔者曾购一对库平七钱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重量都是25克,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疑问是对的。银币的标准平码换算为:库平一两=37.31克,库平七钱二分=26.81克,库平三钱六分=13.41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5.37克,库平七分二厘=2.69克,库平三分六厘=1.34克。银元的重量、厚度与直径允许有误差存在,但若出现两个极端性的,十之八九有问题。
三、验边齿。银元机制的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伪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国早期流通的外国银元,如“法国大力神”,边齿一圈为间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币种的边齿形态。
四、看颜色。银质与非银质金属从其表面颜色可以区别,银质的光泽自然悦目,银光闪闪,一般用以替代的廉价金属很难达到这一点。放置时间长的银元表面会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谓“包浆”,但不像古钱币那样重,只要一经擦拭便整旧如新。银的化学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变色现象。另外,对镀银的伪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识别,用砂性橡皮反复擦拭,便可剥去其伪装的外衣。
五、观币面。在阳光或灯光下,将银元币面与眼睛平视,观察币面底层有无凹凸不平的现象。造假者使用的铸造设备难使币面底层平整如镜,对文字图案与币面底层的衔接部位要特别留意。
六、察磨损。银元经过长时间的流通,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擦划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作旧的伪品表露的是人工行为和机器行为的有规律的磨损面和擦划痕。有人说作旧作得最巧的是在铸币模具上作旧,就是磨损面、擦划痕和坑坑洼洼在模具上就做出来。对付的办法就是持多个同类别的银元,在低倍放大镜下一一细察,“李鬼”就会原形毕露。
七、对图录。手边尽可能置备几类印刷精良的银元图录,将实物与之仔细对比,大处看文字图案的框架位置,小处看文字的笔画处理和图案的细微末节,寻找破绽。
凡收藏银元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识别方法,其共同点。
时下,收藏各种钱币古玩已成风潮,就清朝及民国银币而言,上到几十万元一枚的珍品,下到价值几元的银毫,仿造的假币无所不有,所用材料也各不相同,让人防不胜防。下面列举真银币及几种假银币的不同之处,略供参考。
真银币为白里透亮,质软,有延展性,撞击时声音清脆悦耳,版面平滑,边道匀称,图文自然大方,且有流通磨损的痕迹。存放于家中的银币有坚硬细密的古黑色,埋入地下的会生些不规则的坚硬绿锈。伪造的黑色及绿锈用沸水煮泡即会褪尽,很容易分辨。
20世纪70年代末,两广及福建、湖南山区所铸锰镍合金假银币几乎遍及全国城乡,此币工艺粗糙,砂眼多,含颗粒,厚薄不匀,较轻,时间略长易变黑但又在石灰墙上又画不出黑色,是唯一会摔碎的假银币。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铜镍合金镀镉制成的假币工艺有所进展,图文有较模糊和立体感太强两种,边齿基本匀称但不自然,有锉刀痕迹,无使用磨损及旧色包浆,声音尖高,表层电镀磨去后出现淡黄色,这两种假币已基本退出市场,但仍有些县城小摊把其当真银币卖。
第三种假银币面世于10年前,材料为镍锌合金,颜色黑亮,发铅黑光,在石灰墙上能反复画出黑线,声音同样尖高,略比铜镍合金沉闷,做工往往有一面较逼真,齿边虽匀称但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锉刀加工过的痕迹,目前此币在省城钱币摊还能见到。
近期,市面上又有一种制作较为精良的镍镉钒合金假币,除去少许砂眼,版面较平滑,寡白色略有光泽,音尖、质硬、略轻,立体感太强,图文欠神韵,且有锉痕。
真银压制的伪币最难识别,近年产于广东、湖南一带,银质优良,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压力不足,偏厚,边牙有模糊处,边齿均匀但不自然,图文相对清晰,但同样免不了些许砂眼,用放大镜观察,图案及文字虽较逼真,但空白处版面不太平滑,无自然流通磨损的痕迹及古旧色包浆。
另一种改字、加字的普通银币往往使有些老手也会一时忘乎所以,即普通袁像币加英文的签字版;加“甘肃”二字及打瑞金产“苏维埃”三字;孙像开国纪念币六角星改五角星及英文和数字错版币等。其实以上银币两个版面本有图文差异,改制方法为先铲去多余的,后焊上点银再刻字。字迹略欠神韵,有刀痕,且会破坏周围版面,洗后涂上水彩绿色较易发现刀痕破绽。
清朝及民国时的假币又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银匠凭空臆造币,如慈禧等部分纪念币。二为清末钱币工人后来制作的伪币,其中极少部分原模后铸的倒还有些价值,至于重新雕模压制币,虽然同为纯银所铸,情况则为两码事。此币经过长期流通,有磨损痕迹及旧色包浆,从材料及新旧方面看无法辨认,容易蒙混过关,只能从图案及文字上下功夫了。第三为民国时期民间常见的镀银铜元,电影上常见旧时商人用指尖捏着银元,放在嘴边猛吹一下,即置于耳边听声音以辨真伪,如今所镀一层薄银已褪,露出铸工基本精良的黄铜、红铜币,磕磕碰碰且磨损较严重,往往会使人误认为是试铸为数不多的银模铜样币。
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币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铜版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在石头上磨一下,即出现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铅版银币:以铅充银,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但声音较厚、发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铅即流出。
夹版银币: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一种称夹心银元,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铅等多种成分,其声音实短、沉闷且无转音。
改小银币:严格说来这一种还不算是假银币,只是重量有所减少。这种银币是将正常银元之齿锉平、改小,然后获取细毫碎银。一般只要对照一枚足重的真银元即可判别。
砂版银币:这种银币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假“袁大头”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型。
洗版银币:亦称洗澡版,是将正常银元以硝酸蚀去一层银,以此窃去一部分银质,其特点是图案模糊或有浮白色,发音微慢,严格说来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银币,但重量有所减少,已不足25克,如作为一枚藏品来说,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私版银币:是私人铸造的银元。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均有之,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运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做琼版银币。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表面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精工细做,但金属的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所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标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无论敲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装均是旧制。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是否留有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这种做伪的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的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
3. 月入三千的王女士投资虚拟货币半小时5万元没了,她是如何被骗的
这是因为她落入到了一个陷阱当中,然后为对方的账户当中打了很多的钱,但是后来就被骗了。
4. 如何鉴别银元真假
银圆,亦称“银元”,最初是从国外输入的,因其形制划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民间开始仿制,地方政府看到有利可图便插手统一官铸。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确立银元为国币,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铸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次年始铸“大清银币”,开创了我国近代以银元为单位的货币流通体系。银元以其美观大方的铸造形式和独具的贵金属货币形制,受到民间大众和收藏者的青睐。但是,当前市场伪品赝品充斥,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所谓“机制版精仿银币”,另一类是含银量较高的所谓“纯银高精仿翻造银币”。随着铸造手段的不断改进和电脑扫描技术的运用,有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笔者在收藏实践中汲取他人经验和自己的教训,归纳了几条辨伪方法,就教于同好及行家。
一、听音质。含银量达90%左右的银元,撞击后的声音低沉柔和,婉转悠扬;伪品要么清脆刺耳,要么沉闷木呆,共同的特征是余音短促。在敲击对比时,两指拿捏币面的接触面越少越好,保证其自然震响的效果。据说旧时有的银号、钱庄老板自个儿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叫伙计将银元一个一个往大水缸的边沿口撞击,听其声响以辨真伪。
二、称重量和量厚度、直径。这两种鉴别手段都需借助于天平、秤、游标卡尺一类的称量工具。银元在长期流通中会磨损消耗,一般来说都达不到理论重量,但并非“短斤缺两”,如果库平七钱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问了。笔者曾购一对库平七钱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重量都是25克,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疑问是对的。银币的标准平码换算为:库平一两=37.31克,库平七钱二分=26.81克,库平三钱六分=13.41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5.37克,库平七分二厘=2.69克,库平三分六厘=1.34克。银元的重量、厚度与直径允许有误差存在,但若出现两个极端性的,十之八九有问题。
三、验边齿。银元机制的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伪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国早期流通的外国银元,如“法国大力神”,边齿一圈为间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币种的边齿形态。
四、看颜色。银质与非银质金属从其表面颜色可以区别,银质的光泽自然悦目,银光闪闪,一般用以替代的廉价金属很难达到这一点。放置时间长的银元表面会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谓“包浆”,但不像古钱币那样重,只要一经擦拭便整旧如新。银的化学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变色现象。另外,对镀银的伪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识别,用砂性橡皮反复擦拭,便可剥去其伪装的外衣。
五、观币面。在阳光或灯光下,将银元币面与眼睛平视,观察币面底层有无凹凸不平的现象。造假者使用的铸造设备难使币面底层平整如镜,对文字图案与币面底层的衔接部位要特别留意。
六、察磨损。银元经过长时间的流通,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擦划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作旧的伪品表露的是人工行为和机器行为的有规律的磨损面和擦划痕。有人说作旧作得最巧的是在铸币模具上作旧,就是磨损面、擦划痕和坑坑洼洼在模具上就做出来。对付的办法就是持多个同类别的银元,在低倍放大镜下一一细察,“李鬼”就会原形毕露。
七、对图录。手边尽可能置备几类印刷精良的银元图录,将实物与之仔细对比,大处看文字图案的框架位置,小处看文字的笔画处理和图案的细微末节,寻找破绽。
5. 如何识别真假银元技术之鉴定银元神器教程
巧辨真伪勿做“冤大头”
由于“袁大头”逐渐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因此不乏众多造假者为追逐利益伪造或仿造“袁大头”,不少收藏者不小心就为了“袁大头”而稀里糊涂成了“冤大头”。原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姚朔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鉴别“袁大头”真伪的技巧:
第一种方法是“敲”,拿两块银币,用双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银币的中心,慢慢靠拢,当两枚银币重合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时,使得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来发木。
第二种方法是“吹”,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真的成色好的银币尾音悠长而清亮,而其他金属或非纯银的不会有这样的尾音,比如市场常见的灌铅银币几乎不响,因为铅比较重比较软,不容易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借用电脑制版,以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色、文图几可乱真,但终因不是银,其发音尖长,内行人一辨别就知真伪。
第三种方法是“称”,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精确、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热衷于银币收藏的藏家王建忠也告诉记者他鉴定银币真伪的好办法:将银币在一块试金石上擦拭几次,直至出现道道银白色的擦痕,然后在擦痕上滴入盐酸和硝酸。这时,如果是真币,擦痕上的混合液体呈乳白色,伪币则呈无色透明状。如果银币含银量不足,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体也呈现乳白色,但不够浓郁。含银量越少,其浓郁度就越低.
银圆,亦称“银元”,最初是从国外输入的,因其形制划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民间开始仿制,地方看到有利可图便插手统一官铸。宣统二年(1910年),清颁布币制条例,确立银元为国币,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铸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次年始铸“大清银币”,开创了我国近代以银元为单位的货币流通体系。银元以其美观大方的铸造形式和独具的贵金属货币形制,受到民间大众和收藏者的青睐。但是,当前市场伪品赝品充斥,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所谓“机制版精仿银币”,另一类是含银量较高的所谓“纯银高精仿翻造银币”。随着铸造手段的不断改进和电脑扫描技术的运用,有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笔者在收藏实践中汲取他人经验和自己的教训,归纳了几条辨伪方法,就教于同好及行家。
一、听音质。含银量达90%左右的银元,撞击后的声音低沉柔和,婉转悠扬;伪品要么清脆刺耳,要么沉闷木呆,共同的特征是余音短促。在敲击对比时,两指拿捏币面的接触面越少越好,保证其自然震响的效果。据说旧时有的银号、钱庄老板自个儿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叫伙计将银元一个一个往大水缸的边沿口撞击,听其声响以辨真伪。
二、称重量和量厚度、直径。这两种鉴别手段都需借助于天平、秤、游标卡尺一类的称量工具。银元在长期流通中会磨损消耗,一般来说都达不到理论重量,但并非“短斤缺两”,如果库平七钱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问了。笔者曾购一对库平七钱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重量都是25克,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疑问是对的。银币的标准平码换算为:库平一两=37.31克,库平七钱二分=26.81克,库平三钱六分=13.41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5.37克,库平七分二厘=2.69克,库平三分六厘=1.34克。银元的重量、厚度与直径允许有误差存在,但若出现两个极端性的,十之八九有问题。
三、验边齿。银元机制的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伪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国早期流通的外国银元,如“法国大力神”,边齿一圈为间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币种的边齿形态。
四、看颜色。银质与非银质金属从其表面颜色可以区别,银质的光泽自然悦目,银光闪闪,一般用以替代的廉价金属很难达到这一点。放置时间长的银元表面会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谓“包浆”,但不像古钱币那样重,只要一经擦拭便整旧如新。银的化学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变色现象。另外,对镀银的伪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识别,用砂性橡皮反复擦拭,便可剥去其伪装的外衣。
五、观币面。在阳光或灯光下,将银元币面与眼睛平视,观察币面底层有无凹凸不平的现象。造假者使用的铸造设备难使币面底层平整如镜,对文字图案与币面底层的衔接部位要特别留意。
六、察磨损。银元经过长时间的流通,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擦划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作旧的伪品表露的是人工行为和机器行为的有规律的磨损面和擦划痕。有人说作旧作得最巧的是在铸币模具上作旧,就是磨损面、擦划痕和坑坑洼洼在模具上就做出来。对付的办法就是持多个同类别的银元,在低倍放大镜下一一细察,“李鬼”就会原形毕露。
七、对图录。手边尽可能置备几类印刷精良的银元图录,将实物与之仔细对比,大处看文字图案的框架位置,小处看文字的笔画处理和图案的细微末节,寻找破绽。
凡收藏银元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识别方法,其共同点。
时下,收藏各种钱币古玩已成风潮,就清朝及民国银币而言,上到几十万元一枚的珍品,下到价值几元的银毫,仿造的假币无所不有,所用材料也各不相同,让人防不胜防。下面列举真银币及几种假银币的不同之处,略供参考。
真银币为白里透亮,质软,有延展性,撞击时声音清脆悦耳,版面平滑,边道匀称,图文自然大方,且有流通磨损的痕迹。存放于家中的银币有坚硬细密的古黑色,埋入地下的会生些不规则的坚硬绿锈。伪造的黑色及绿锈用沸水煮泡即会褪尽,很容易分辨。
20世纪70年代末,两广及福建、湖南山区所铸锰镍合金假银币几乎遍及全国城乡,此币工艺粗糙,砂眼多,含颗粒,厚薄不匀,较轻,时间略长易变黑但又在石灰墙上又画不出黑色,是唯一会摔碎的假银币。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铜镍合金镀镉制成的假币工艺有所进展,图文有较模糊和立体感太强两种,边齿基本匀称但不自然,有锉刀痕迹,无使用磨损及旧色包浆,声音尖高,表层电镀磨去后出现淡黄色,这两种假币已基本退出市场,但仍有些县城小摊把其当真银币卖。
第三种假银币面世于10年前,材料为镍锌合金,颜色黑亮,发铅黑光,在石灰墙上能反复画出黑线,声音同样尖高,略比铜镍合金沉闷,做工往往有一面较逼真,齿边虽匀称但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锉刀加工过的痕迹,目前此币在省城钱币摊还能见到。
近期,市面上又有一种制作较为精良的镍镉钒合金假币,除去少许砂眼,版面较平滑,寡白色略有光泽,音尖、质硬、略轻,立体感太强,图文欠神韵,且有锉痕。
真银压制的伪币最难识别,近年产于广东、湖南一带,银质优良,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压力不足,偏厚,边牙有模糊处,边齿均匀但不自然,图文相对清晰,但同样免不了些许砂眼,用放大镜观察,图案及文字虽较逼真,但空白处版面不太平滑,无自然流通磨损的痕迹及古旧色包浆。
另一种改字、加字的普通银币往往使有些老手也会一时忘乎所以,即普通袁像币加英文的签字版;加“甘肃”二字及打瑞金产“苏维埃”三字;孙像开国纪念币六角星改五角星及英文和数字错版币等。其实以上银币两个版面本有图文差异,改制方法为先铲去多余的,后焊上点银再刻字。字迹略欠神韵,有刀痕,且会破坏周围版面,洗后涂上水彩绿色较易发现刀痕破绽。
清朝及民国时的假币又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银匠凭空臆造币,如慈禧等部分纪念币。二为清末钱币工人后来制作的伪币,其中极少部分原模后铸的倒还有些价值,至于重新雕模压制币,虽然同为纯银所铸,情况则为两码事。此币经过长期流通,有磨损痕迹及旧色包浆,从材料及新旧方面看无法辨认,容易蒙混过关,只能从图案及文字上下功夫了。第三为民国时期民间常见的镀银铜元,电影上常见旧时商人用指尖捏着银元,放在嘴边猛吹一下,即置于耳边听声音以辨真伪,如今所镀一层薄银已褪,露出铸工基本精良的黄铜、红铜币,磕磕碰碰且磨损较严重,往往会使人误认为是试铸为数不多的银模铜样币。
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币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铜版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在石头上磨一下,即出现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铅版银币:以铅充银,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但声音较厚、发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铅即流出。
夹版银币: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一种称夹心银元,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铅等多种成分,其声音实短、沉闷且无转音。
改小银币:严格说来这一种还不算是假银币,只是重量有所减少。这种银币是将正常银元之齿锉平、改小,然后获取细毫碎银。一般只要对照一枚足重的真银元即可判别。
砂版银币:这种银币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假“袁大头”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型。
洗版银币:亦称洗澡版,是将正常银元以硝酸蚀去一层银,以此窃去一部分银质,其特点是图案模糊或有浮白色,发音微慢,严格说来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银币,但重量有所减少,已不足25克,如作为一枚藏品来说,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价值也就大扣。
私版银币:是私人铸造的银元。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均有之,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运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做琼版银币。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表面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精工细做,但金属的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所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标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无论敲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装均是旧制。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是否留有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这种做伪的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的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
6. 我有几枚小银币。问真假
巧辨真伪勿做“冤大头”
由于“袁大头”逐渐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因此不乏众多造假者为追逐利益伪造或仿造“袁大头”,不少收藏者不小心就为了“袁大头”而稀里糊涂成了“冤大头”。原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姚朔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鉴别“袁大头”真伪的技巧:
第一种方法是“敲”,拿两块银币,用双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银币的中心,慢慢靠拢,当两枚银币重合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时,使得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来发木。
第二种方法是“吹”,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真的成色好的银币尾音悠长而清亮,而其他金属或非纯银的不会有这样的尾音,比如市场常见的灌铅银币几乎不响,因为铅比较重比较软,不容易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借用电脑制版,以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色、文图几可乱真,但终因不是银,其发音尖长,内行人一辨别就知真伪。
第三种方法是“称”,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精确、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热衷于银币收藏的藏家王建忠也告诉记者他鉴定银币真伪的好办法:将银币在一块试金石上擦拭几次,直至出现道道银白色的擦痕,然后在擦痕上滴入盐酸和硝酸。这时,如果是真币,擦痕上的混合液体呈乳白色,伪币则呈无色透明状。如果银币含银量不足,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体也呈现乳白色,但不够浓郁。含银量越少,其浓郁度就越低.
银圆,亦称“银元”,最初是从国外输入的,因其形制划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民间开始仿制,地方政府看到有利可图便插手统一官铸。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确立银元为国币,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铸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次年始铸“大清银币”,开创了我国近代以银元为单位的货币流通体系。银元以其美观大方的铸造形式和独具的贵金属货币形制,受到民间大众和收藏者的青睐。但是,当前市场伪品赝品充斥,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所谓“机制版精仿银币”,另一类是含银量较高的所谓“纯银高精仿翻造银币”。随着铸造手段的不断改进和电脑扫描技术的运用,有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笔者在收藏实践中汲取他人经验和自己的教训,归纳了几条辨伪方法,就教于同好及行家。
一、听音质。含银量达90%左右的银元,撞击后的声音低沉柔和,婉转悠扬;伪品要么清脆刺耳,要么沉闷木呆,共同的特征是余音短促。在敲击对比时,两指拿捏币面的接触面越少越好,保证其自然震响的效果。据说旧时有的银号、钱庄老板自个儿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叫伙计将银元一个一个往大水缸的边沿口撞击,听其声响以辨真伪。
二、称重量和量厚度、直径。这两种鉴别手段都需借助于天平、秤、游标卡尺一类的称量工具。银元在长期流通中会磨损消耗,一般来说都达不到理论重量,但并非“短斤缺两”,如果库平七钱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问了。笔者曾购一对库平七钱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重量都是25克,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疑问是对的。银币的标准平码换算为:库平一两=37.31克,库平七钱二分=26.81克,库平三钱六分=13.41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5.37克,库平七分二厘=2.69克,库平三分六厘=1.34克。银元的重量、厚度与直径允许有误差存在,但若出现两个极端性的,十之八九有问题。
三、验边齿。银元机制的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伪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国早期流通的外国银元,如“法国大力神”,边齿一圈为间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币种的边齿形态。
四、看颜色。银质与非银质金属从其表面颜色可以区别,银质的光泽自然悦目,银光闪闪,一般用以替代的廉价金属很难达到这一点。放置时间长的银元表面会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谓“包浆”,但不像古钱币那样重,只要一经擦拭便整旧如新。银的化学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变色现象。另外,对镀银的伪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识别,用砂性橡皮反复擦拭,便可剥去其伪装的外衣。
五、观币面。在阳光或灯光下,将银元币面与眼睛平视,观察币面底层有无凹凸不平的现象。造假者使用的铸造设备难使币面底层平整如镜,对文字图案与币面底层的衔接部位要特别留意。
六、察磨损。银元经过长时间的流通,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擦划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作旧的伪品表露的是人工行为和机器行为的有规律的磨损面和擦划痕。有人说作旧作得最巧的是在铸币模具上作旧,就是磨损面、擦划痕和坑坑洼洼在模具上就做出来。对付的办法就是持多个同类别的银元,在低倍放大镜下一一细察,“李鬼”就会原形毕露。
七、对图录。手边尽可能置备几类印刷精良的银元图录,将实物与之仔细对比,大处看文字图案的框架位置,小处看文字的笔画处理和图案的细微末节,寻找破绽。
凡收藏银元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识别方法,其共同点就是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7. 如何鉴别真假银元
银圆,亦称“银元”,最初是从国外输入的,因其形制划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民间开始仿制,地方政府看到有利可图便插手统一官铸。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确立银元为国币,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铸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次年始铸“大清银币”,开创了我国近代以银元为单位的货币流通体系。银元以其美观大方的铸造形式和独具的贵金属货币形制,受到民间大众和收藏者的青睐。但是,当前市场伪品赝品充斥,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所谓“机制版精仿银币”,另一类是含银量较高的所谓“纯银高精仿翻造银币”。随着铸造手段的不断改进和电脑扫描技术的运用,有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笔者在收藏实践中汲取他人经验和自己的教训,归纳了几条辨伪方法,就教于同好及行家。
一、听音质。含银量达90%左右的银元,撞击后的声音低沉柔和,婉转悠扬;伪品要么清脆刺耳,要么沉闷木呆,共同的特征是余音短促。在敲击对比时,两指拿捏币面的接触面越少越好,保证其自然震响的效果。据说旧时有的银号、钱庄老板自个儿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叫伙计将银元一个一个往大水缸的边沿口撞击,听其声响以辨真伪。
二、称重量和量厚度、直径。这两种鉴别手段都需借助于天平、秤、游标卡尺一类的称量工具。银元在长期流通中会磨损消耗,一般来说都达不到理论重量,但并非“短斤缺两”,如果库平七钱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问了。笔者曾购一对库平七钱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重量都是25克,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疑问是对的。银币的标准平码换算为:库平一两=37.31克,库平七钱二分=26.81克,库平三钱六分=13.41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5.37克,库平七分二厘=2.69克,库平三分六厘=1.34克。银元的重量、厚度与直径允许有误差存在,但若出现两个极端性的,十之八九有问题。
三、验边齿。银元机制的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伪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国早期流通的外国银元,如“法国大力神”,边齿一圈为间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币种的边齿形态。
四、看颜色。银质与非银质金属从其表面颜色可以区别,银质的光泽自然悦目,银光闪闪,一般用以替代的廉价金属很难达到这一点。放置时间长的银元表面会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谓“包浆”,但不像古钱币那样重,只要一经擦拭便整旧如新。银的化学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变色现象。另外,对镀银的伪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识别,用砂性橡皮反复擦拭,便可剥去其伪装的外衣。
五、观币面。在阳光或灯光下,将银元币面与眼睛平视,观察币面底层有无凹凸不平的现象。造假者使用的铸造设备难使币面底层平整如镜,对文字图案与币面底层的衔接部位要特别留意。
六、察磨损。银元经过长时间的流通,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擦划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作旧的伪品表露的是人工行为和机器行为的有规律的磨损面和擦划痕。有人说作旧作得最巧的是在铸币模具上作旧,就是磨损面、擦划痕和坑坑洼洼在模具上就做出来。对付的办法就是持多个同类别的银元,在低倍放大镜下一一细察,“李鬼”就会原形毕露。
七、对图录。手边尽可能置备几类印刷精良的银元图录,将实物与之仔细对比,大处看文字图案的框架位置,小处看文字的笔画处理和图案的细微末节,寻找破绽。
凡收藏银元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识别方法,其共同点就是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8. 如此多的虚拟货币平台,多少崩盘了
合肥人李某今年10月份花14万累计购买了124个比特币。事后,李某加入一些比特币玩家聊天群,密切关注比特币的行情。 10月22日,群内一个网名Michael的人主动找李某聊天,问他是否挖矿。 “我不会,而且也挖不到钱。 ”李先生如是回答。Michael一再怂恿李某试试看,并给李某发来了“挖矿工具”,声称可用该工具挖到更多比特币。在随后的聊天中,Michael不断提醒李某要将比特币放在钱包,并称交易网站不安全。 “网络上不时有交易网站倒闭、跑路的消息,他说的也蛮在理,就相信他了。 ”李某告诉安徽商报记者。
100个比特币不翼而飞
李某接收并安装了挖矿工具。 10月26日晚,他在Michael的诱导下陆续将名下100个比特币放到电子钱包中。不过,当电子钱包中的比特币刚到100时,竟突然不翼而飞。李某一下子慌了神,再与Michael联系时,对方便隐身不见了。
李某告诉记者,目前一个比特币要卖五六千元左右,100个比特币价值五六十万元。事后,李某向警方报案。不过,令李某失望的是,因为比特币是一种虚拟货币,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法律能够对其交易进行规范和保护。警方没有立案。 “现在,这个叫Michael的人还在网上活跃,他就是在钻法律的空子。 ”李某告诉安徽商报记者。
“挖矿工具”里有木马
李某的比特币怎么会不翼而飞呢? 360安全工程师与他联系并检测了Michael的“挖矿工具”,发现该工具就是今年非常流行的“比特币大盗”木马。据360安全中心分析,“比特币大盗”木马大多伪装成挖矿工具、精简钱包等压缩文件,一旦玩家中招,木马便会自动搜索比特币钱包文件,并通过电子邮件、黑客远控等方式将钱包文件偷走。
9. “跑分平台”、虚拟货币成跨境洗钱新通道,什么是洗钱
洗钱是金融业的专业术语,是将非法所得合法化的行为。主要是指非法所得及其收益,通过各种手段隐瞒、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黑手党的一位金融专家买了一台投币式洗衣机,开了一家洗衣店。每天晚上,他在结算当天的洗衣收入时,加上非法的钱,然后向税务局申报纳税。税后,非法所得全部变成了他的合法收入,这就是“洗钱”二字的由来。
洗钱可以与大多数犯罪并存,是这些犯罪的下游犯罪。从司法的角度来看,洗钱已经成为一种“犯罪屏障”,不仅阻碍司法活动,而且鼓励犯罪分子无所畏惧,促使他们不断犯罪。从金融管理秩序的角度来看,洗钱活动往往利用合法的金融网络洗钱,这不仅违反了金融管理秩序,也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规则和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从而给正常稳定的经济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洗钱通常旨在隐藏资产来源。
10. 日本明治八年一圆币如何鉴别真伪
大日本明治八年《1875年》壹圆银币 直径38.62mm,厚2.63mm,重27.0克。
日本银币中的大名誉品,正面图案为汉字"一圆",上方为太阳图案,周围以樱花枝叶环绕,下部图案为绸带扎成的同心结,中间有"贸易银"三个字样。
背面为圈珠环绕的飞龙戏珠图案,龙外圈珠,珠外有"大日本·明治八年"和"420·ONE YEN·900"字样。日本贸易银仅连续铸造了三年,发行量大约97575枚。
大日本明治辨伪(日本龙银辨伪)
大日本明治龙银,又称大日本明治龙洋.皆为90%纯银和10%铜合金而成.制作精美,工差分明.传世颇多,仿品亦多.以下是个人揣摩出来的几种日本龙洋辨伪(日本龙银辨伪)方法:
1、许多仿品制造简陋,用料不实,为降低伪造成本,大部分仿品是用铁镀银,就是用吸铁石。真的是银,吸不住,假的是铁,黏不放。
2、用手去摸一摸,真的感觉有层次(浅雕龙鳞).假的摸起来滑滑的。
3、听音,真的敲出来当的声音,稍有回音。假的是叮的声音,很轻脆,这乃银跟铁基本的不同音。
4、工差及重量也是判别的好方法。龙洋制作严谨,工差及重量控制良好.譬如明治三年一圆银币(有轮)发行枚数:3.685.049枚重量:26.96 G直径:38.58 MM (成份:银90%、铜10%)决无差错,假的则稍轻。
5、作工及模具,真的史称“名之金工”。可见雕工之精细,讲求模具细节。三刺龙,浅雕,接桐叶。假的在细微处,多以模糊处理。最容易看出来的地方是外圈的”齿轮”。真的清楚分明,假的模糊,且短,甚至不见。
6、宝光呈色,可以从银币所呈现的光泽来判断真假。真的龙洋历史上百年,宝光呈现迷人的紫灰色氧化现象,俱原铸银光,当然与假的大不同。
7、发行年份,日本从明治三年起才开始正式生产龙洋,所以年份不对一定是假的,治贸易银也是一圆龙洋,只有在明治八、九、十年三个年份发行。共发行枚数:3.056.638枚。
(10)剥去虚拟货币伪装扩展阅读:
日本明治八年《1875年》壹圆银币 直径38.62mm,厚2.63mm,重27.0克。日本银币中的大名誉品,正面图案为汉字“一圆”,上方为太阳图案,周围以樱花枝叶环绕,下部图案为绸带扎成的同心结,中间有“贸易银”三个字样。
背面为圈珠环绕的飞龙戏珠图案,龙外圈珠,珠外有“大日本·明治八年”和“420·ONE YEN·900”字样。日本贸易银仅连续铸造了三年,发行量大约97575枚。
明治三年开始,日本维新政府为适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需要,始铸面值为“一圆”的贸易银元,历时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止,累计铸造贸易银元约两亿枚,日本贸易银元,共有三种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银元最好,成色96.3%--98%。
所以这个时间段的钱币现在价格最高,一般都是数十万到百万,其他时期的钱币开始大量发行,成色已经达不到以前的要求。当时铸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铸造的贸易银元,最少是明治三年,四年,八年,十一年。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购得全套铸币机器(英国人的机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铸造过香港第一套货币),在大阪成立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造币厂落成,马上开铸银圆,大小币值分为5钱、10钱、20钱、50钱、1圆5种,将“圆”定为日本的本位货币,即实行银本位制度。
于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铸造了贸易银。这种贸易银与旧版相比,成色不变,重量增加,结果又被民间收藏熔铸,日本再败一阵(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