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① 你觉得虚拟货币对虚拟经济有影响吗
应该有影响吧。因为货币是一种流通的手段,虚拟货币在虚拟的情况下,肯定会对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影响,这对于经济学来说是试用的,但是具体有多大影响,不能说。
②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的概念及其关联性是什么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的概念及其关联性是什么?
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特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但并非说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泡沫即为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第二,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第四,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资本配置的高效率,取决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依靠投机活动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如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等,风险也是通过投机者分摊的。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而投机过度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并形成泡沫经济。从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经验看,泡沫经济的产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直接结果,但与实体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引发泡沫经济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监管不当是产生泡沫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在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低利率和超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大量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领域,导致投机活动猖獗,引发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在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泡沫经济产生后,无论其持续时间有多长,最后均会发生破裂并引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多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在: 第一,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使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异常繁荣,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泡沫经济所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第二,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泡沫经济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扭曲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外汇储备剧减,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了比较严重的泡沫经济,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很大冲击;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泡沫经济的隐患;美国经济不断积聚的泡沫成分,让全球经济界人士忐忑不安。如何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泡沫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姓名:张宁
③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高度有关
目前,社会各界对货币供应量的议论很热烈。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再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由于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所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存在简单的数量对应关系。同时,简单地根据货币供应量来评价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仅仅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可以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求平衡,并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M2与GDP不存在数量上的简单对应关系。M2是指某一时点可供使用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现金、单位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等构成。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货币沉淀现象,所以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而GDP是增加值概念,是经济活动的成果,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依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测算,最终使用约占全部经济活动总产出的20%。
关于货币沉淀问题。货币沉淀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一部分货币没有应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现象。沉淀货币的持有主体可以是居民,也可以是银行、企业或政府。货币不论其是否处于流通领域之中,亦不论其沉淀时间的长短,只要没有发挥其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这部分货币就属于沉淀状态的货币。比如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保证金、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游离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外汇结存以及在周边国家充当支付工具的货币、机构或个人手头保存的现金、因形成房产等流动性差的不动产而沉淀的部分货币、在资本市场或虚拟经济中空转的投机性货币和循环于银行体系外的地下资金等。由于货币沉淀现象的存在,有一部分货币未应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所以M2与GDP从数量上不能简单对应。 由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差异,我国M2/GDP的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经济体。一方面由于支付清算系统的便利性差异和人们支付习惯的不同,我国交易性货币需求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差异性,我国的资产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大大高于发达经济体。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存在,体现在M2中。而发达经济体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则表现为大量的证券化产品,并不完全体现在M2中。也就是说,在美国、欧洲等经济体,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达以及金融创新,储蓄大部分会以债权、股权的方式持有。而在我国由于金融体系的局限,储蓄大部分会以存款的方式持有。这也是造成我国M2/GDP比例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偏高的主要原因。
经济增长实际受货币有效供给而非名义供给影响
实际货币需求影响货币供应传导机制的发挥效果。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利率—投资—经济增长。该传导机制分解为三个基本环节:直观来看,各环节分别受货币需求、投资需求、投资乘数等因素影响。而投资需求和投资乘数往往也受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影响,所以,可以认为,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受实际货币需求影响。当实际货币需求较低的时候,增加货币供应会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不会影响利率也不会影响投资需求和实体经济。而当实际货币需求高时,增大货币供应量,不仅可以有效地影响利率下降,还可以由此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所以,在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不顺畅的时候,货币有效供给才是真正影响经济的因素,而决定有效供给的则是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
央行货币政策不仅仅是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可以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众的预期。在实践中容易发现,利率和通货膨胀水平是影响公众预期并进而引起需求变动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节利率、管理公众通胀预期等手段来影响社会公众的消费和投资倾向,即进行需求调控,从而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应有所侧重。当货币供给不能满足货币需求时,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顺畅,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给的手法是行之有效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明确的。当货币供应已经比较充足的时候,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传导可能并不顺畅,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能弱化,这种情况下对货币需求的调控才能够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所以,仅仅根据货币供应量来评价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片面的,应该结合不同的经济环境,考虑货币政策的侧重点,综合地从货币供应、需求管理等角度全面看待货币政策。
从世界各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多地通过引导和管理公众的市场预期而非单一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水平来实现。这对中央银行政策操作的独立性、透明度和可信度都要求较高。如果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及时准确的政策信息披露来引导公众预期,就可能导致公众预期偏差,抵消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或增加对宏观经济的扰动,最终必然加大调控的试错成本。基于此,我国央行应建立良好的政策信息披露机制,努力解决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信誉度。另外,还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来保证市场能准确理解货币政策操作的意图,以使得市场对经济变量的预期与中央银行的预测尽可能保持一致,从而可以降低经济波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并促使高透明度的货币政策能够顺畅地引导预期,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④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有什么不同
实体经济,指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如下:
1、范围不同
实体经济包括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保管和驾驶各种机械、车辆的人员,材料到达工地仓库前的搬运装卸工人,专职工会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由施工管理费或营业外支出开支的人员的工资。
而虚拟经济包含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计、书画、雕刻、影视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2、工作内容不同
实体经济主要制定、修改关于权限和职能责任的组织结构,建立双轨的、相互的、纵向及横向的信息交流系统。预测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做出人员投入计划,并对所需要的管理政策和计划做出预先设想。
虚拟经济主要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好工作人员的工资定级、升级和各种保险福利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工作情况和程序进行总结、评价,以便改进管理工作。
3、职责不同
实体经济负责本单位财产物资的统一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财产清查,健全保管、领用、维护、赔偿、报废、报损以及人员调动交接制度,保证账物相符。
虚拟经济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资金的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资金的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要结合本单位的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以及生产、经营、供应、销售、劳动、技术措施等计划,按年、按季、按月进行编制,并根据企业的经济核算责任制将各项计划指标分解下达落实,督促执行。
⑤ 什么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何
虚拟经济是社会发展得一个必然产物,他是和实体经济互相推动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虚拟经济:
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虚拟资本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想了解我们身边的虚拟经济是怎么运作的吗? 想知道我怎么才能自己操作虚拟经济吗?
王者之师资深创业导师 王者致远在线交流 回答右下角 号
⑥ 2000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给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这个也许对你有帮助:
汇率对一国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汇市场的表现也越来越受到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因为汇率不仅是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同时也是一国发生货币危机的导火索。目前,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上升走势,到2009年7月22日,四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积升值21%,但国际社会依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很高,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内外失衡,同时贸易摩擦加剧。
文献回顾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侧重研究汇率水平问题,即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是人民币汇率水平被高估还是低估、低估多少的论证基础,也是支持升值和反对升值论的论证基础。Robert Mundell(2005)认为不管中国面临的贸易争端有多么激烈,中国都应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他甚至认为在未来20年内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都应保持不变。而日本金融学家、首相智囊黑田东彦(2005)则认为人民币应当缓慢升值。国内学者施建淮(2005)、范从来(2004)、张斌(2003)、林伯强(2002)、张晓朴(1999)等通过相关计量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进行了估算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张曙光(2005)深入系统的研究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汇率升值的成本收益问题,指出由于内外经济失衡和持续双顺差的持续可贸易品部门和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升值压力,在对升值的成本收益作出分析的同时,并对升值方式和对策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另一个方面侧重研究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的汇率体制对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问题和经济的安全运行等问题的影响。一些国外学者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对国际汇率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对危机国家汇率制度的改变考察后认为,各国的汇率制度有向两极发展的趋势,即要么实行货币局一类的固定汇率制,要么放弃盯住而改为浮动汇率制,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肯格林(1999)、费雪(2001)和爱德华兹(2001)等人。国内学者在论证人民币应该放弃僵滞型的盯住美元,实行有治理的浮动时,或多或少都受汇率制度“两极化”的影响。如王学武(2000)、丁建平(2002)等人都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应考虑这一国际汇率制度发展趋势。
但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上,其中更以汇率水平为甚。而短期内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是否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产生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正是这一方面阐述的。
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短期内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数据选择期间为2000年1月到2009年12月,共计10年120个样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本节有关计算都由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0完成。
(一)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目的是排除时间序列回归相关变量之间的伪回归现象。此处采用的是ADF(Augmented Dickey - Fuller) 检验,实际上就是在零假设H0:ρ=0(Ri为一阶单整序列)下对下面的方程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下文用LnM2、LnM1、LnM0、LnFER、LnER分别表示M2、M1、M0、FER、ER的月增长幅度。用ΔLn M2、ΔLn M1、ΔLn M0、ΔLnFER、ΔLnER分别表示M2、M1、M0、FER、ER的一阶差分,即这些变量的月增减值。(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外汇储备exchange rate:汇率)其中M2为广义货币量、M1为狭义货币量、M0为流通中的现金、FER为外汇储备、ER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Ln M2、Ln M1、Ln M0、LnFER、LnER以及各自的差分进行ADF 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 中的ADF 检验结果来看, M2、M1、M0、FER、ER在5 %的显著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对ER进行一阶差分或取对数后一阶差分,得到ΔlnER,对其余进行二阶差分或取对数后二阶差分,得到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再对其进行单位根ADF 检验,其ADF 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1%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差分序列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ΔlnER均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 M2、M1、M0、FER、ER这5 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均为二阶单整I(2) 过程。
(二)协整检验
由于变量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ΔlnER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是单整变量,所以可以对这些变量再进行协整检验。在对变量Ln M2、Ln M1、Ln M0、LnFER、LnER做单位根检验时采用的差分方法,会使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的信息丢失,协整检验目的是判定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联系。如果两个变量通过了协整检验,我们就说其间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联系。对单整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方法很多,有菲利普斯- 配荣(Philips - Perron)PP 方法的Zt 统计量和Zρ统计量、ADF 检验的t - 统计量,Johansen检验等。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 Johansen 协整检验的结果看, 变量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和d(ΔlnER)之间都以5%的显著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作用。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短期内我国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是否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产生相互作用。此处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判别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
1.在滞后期为2时,外汇储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不是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概率是0.39366,随着滞后期为6和12时,这一概率分别上升为0.52702和0.67309,可见,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来看这一影响在不断弱化,由此可知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是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理由。与此相反,在滞后期为2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不是引起外汇储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概率是0.102,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外汇储备具有显著影响,但长期来看这一影响同样也在不断弱化。
2.从货币供给量角度来看,在滞后期为6时,广义货币供给量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不是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的概率是0.34284,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却是广义货币供给量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Granger成因;在滞后期为4时,狭义货币供给量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Granger成因同广义货币供给量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Granger成因正好相反;在滞后期为1时,流通中现金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互不为Granger因果关系。这些结论清楚的表明, 短期内狭义货币供给量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引起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流通中现金不受汇率影响。
3.同样,由表3可知,广义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互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广义货币供给量与狭义货币供给量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结论与对策分析
本文通过搜集短期内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相关数据,运用了经济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有关变量之间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各变量自然对数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说明一定时期范围内相互间存在着经济联系。对变量自然对数的二阶差分做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结论
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估值对外汇储备具有显著影响,但长期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是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理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更多来自于非汇率因素。
短期内,流通中现金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互不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狭义货币供给量会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引起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随着我国汇率机制的完善,外汇市场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有效的,但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效率在长期是有限的。
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汇储备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致使我国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业务一定范围内是无效的,这也合理的解释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大量基础货币吸收外汇,结果却是给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注入了过多流动性的事实。
(二)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在短期内,货币当局或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来影响汇率,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和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这些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将会失效,其结果不仅会提高通货膨胀的预期水平,同时也使宏观调控陷入困境。因此,应适度控制广义货币供给量,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增长水平;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应该最终由两国的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利率的差异来决定,减少人为的干预。
⑦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希望对你有帮助 市场经济离不开货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货币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就是金融活动.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以物换物.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往往颇费周折,如果甲需要乙的商品,乙却不需要甲的商品,两人就不能成交.其缺点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1.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功能
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逐渐习惯与用某种比较容易为大家接受的商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人",先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设法换成这种商品,然后再用它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从而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2.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
货币执行计价单位功能,就是赋予商品一定的价格.市场上的商品有千万种,个人对同一种商品效用的评价又千差万别,因此人们往往难以弄清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交易自然也就难以做到公平.由于某个商品出卖后可以得到的货币就是该商品的价格,一旦该商品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了被广泛接受的价格,人们再也不必一一记住各种商品相互之间的交换比例,只要一看价格就一目了然.
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票据形式的记帐货币和近年出现的各种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纸币进行流通.
货币可以随时方便地换成各种各样的商品和财务.因此,货币除了在商品交换中执行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功能,货币本身也成为了财产的代表.货币作为财产的代表,不仅可以储存起来作为未来的购买力,而且可以通过出让给别人收取利息实现增值.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就是货币的借贷活动.
在让渡货币使用权的借贷活动中,当事人双方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暂时出让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货币的使用人(债务人)有义务在一定期限之后归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⑧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现代货币理论,货币供给是怎样对经济产生影响的
要点:1.货币供给对经济影响的第一个环节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货币供给对经济产生影响的第二个环节是利息率对投资的影响;货币供给对经济产生影响的第三个环节是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要点2:简述、图示各环节的变化方向1.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利息率的下降;2.利息率的下降引起投资的增加;3.投机增加后有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知道国民收入增加;
⑨ 虚拟货币和虚拟经济靠谱吗
比如QQ币,网游中的银两等等都是虚拟货币。往往现实中的货币可以直接转换成虚拟货币,虚拟货币虽不能直接转换成现实的货币,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网友私下的交易,转换成现实中的货币。
货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但是虚拟货币是由个别运营商自己发行并且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它的发行量。当这种出于运营商个人的商业利益发行的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流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并部分地取代现实货币购买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时,就等于增加了现实货币供给量。
目前看来,虚拟货币有越来越盛之势,部分虚拟货币已经演变成具有一般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特征,因此容易对现实中的通用货币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到正常的金融秩序。
⑩ 邓论试题
计划经济体制(Planned [Command] Economy或Planning Economy)
【计划经济被废止的原因】
本观点内容全部摘抄自《金融学原理》,有稍微改动和整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都深刻地论证了自然经济的特征:①以生产条件公有为基础。②以生产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③公社的机构显示了有计划的分工。④公社成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仅仅是产品,不是商品。⑤完全的生产经济,基本没有交换经济。⑥劳动的自然形式是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形式。⑦在自然经济中,有时也有一定规模的协作和联合,但是这种协作和联合是以直接统治关系为基础,不是以参加者的利益为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早已被废止,但是对计划经济被废止的原因仍然值得研究。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通过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原来计划经济是一种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落后的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条件完全由国家或集体所有,即生产资料和土地完全归国家所有。土地是国家的土地,工厂是国家的工厂,银行是国家的银行,甚至个人本身也没有什么自主权,一切由国家安排,这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和自然经济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何其相似!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没有任何独立性,完全依附于政府和其所在单位。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个人对单位的依附,就像单个蜜蜂离不开蜂群一样。那时的生产和生活以个人尚未脱离人民公社和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的脐带这一事实为基础。我国成为一个个人单位化、单位行政化、生活政治化甚至军事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自私自利的商品交换关系完全不存在,只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关系。任何个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单位,就无法生活了。而且每一个人除了与自己单位的人们发生关系以外,很少与外界其他人有联系了。更重要的是,人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很难流动,在城市之间、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就更困难了,至于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就更是连想都不敢想了。这和自然经济下的人对氏族公社的依赖性没有多大差别!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显示了有计划的社会分工。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典型的政企不分、政企合一的体制。社会分工十分细微,相当严密,但这种分工不是有市场交换自发形成,而是由政府机构的权威决定的。这和自然经济的分工确有相同之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关系是清清楚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与他人的关系是由该人在单位的行政地位所决定的,在那里,官阶大小明明白白,上下尊卑一目了然,每一个人收入的多少完全由级别决定,此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所以,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纯粹的人与人的关系,一点也不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丝毫不被货币关系所迷惑。可见,计划经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具有自然经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色彩!
计划经济基本上是生产经济,贸易处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在计划经济下,产品就是产品,不是商品。即使有一部分产品到了别人的手里,变成了别人使用的物品,这些物品仍然是产品,不是商品,因为这些产品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府计划转到别人手里,不是由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商人之间、商人与消费者之间交换变成商品的。那时,也有货币,也有商店,也有银行,也有买卖行为。不过那时的货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货币实际上成了政府按级别发放给个人的领物凭证。货币一旦离开了政府发放的其他票证,在很多场合基本上没有购买能力了。商店并不是低价买、高价卖,追求利润的企业,仅仅是按政府计划向社会各阶层的人分配有用物品的机构。买卖行为与其说是买卖,倒不如说是一种领取行为。因为人们拿着政府发给的钱票和其他票证,只能按国家规定的数量购买,多一点都不行,如果说那是购买也是十分牵强附会的。货币基本上失去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更没有作为资本所具有的自行增值、自我增加的功能。那时也有银行,但是那时的银行并不具有现代银行所具有的结算功能、社会资本总管理人的功能、宏观经济神经中枢的功能及其他功能,利息一点都起不到调节宏观经济杠杆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可见,计划经济的生产体制和贸易体制多么具有自然经济的特点!
劳动的自然形式直接成为劳动的社会形式。今天,几乎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懂得,在市场经济下,或者说,在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下,每个人、每个企业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否具有社会性,主要看他的劳动产品是否能够卖出去,转换成货币,成为别人或别的企业的有用物品。只有生产的产品能够卖出去,转换成货币而花费的劳动才是社会劳动,否则,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转换不成货币,即使花费的劳动再多,也是私人劳动,也是对社会没有用的劳动,当然,也就不具备社会性。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你是人民公社社员、工厂工人、政府机关职员或干部,也就是说,不管你从事什么劳动,不管你生产的产品是否卖出去,是否转化为货币,你都会无忧无虑地领到一份工资或分到一份实物。个人没有失业的忧患,企业没有破产的危险。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产品直接成为社会的产品,企业也直接成为社会的企业,这种劳动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多么具有自然经济的模式!
在计划经济下,存在大规模的联合和协作,但这种联合和协作以直接命令为基础,注重的是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马克思于1851年8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中严厉地批判了这种联合。他写道:“按照自我牺牲法则建立的联合,为联合而进行的联合,是一种纯粹宗教性的行为,是一种毫无积极意义的超自然的同盟,是一种神话。不能把联合同必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性基础上发展的新的关系混为一谈。联合使缔约者处于同等地位,是他们的自由服从于社会义务,使他们丧失个性。”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特别强调和推行马克思在这里严厉批判的按照自我牺牲法则建立的大联合,为了联合而进行的联合,只对能力弱和懒惰的人有好处的联合,使联合者的自由服从于社会义务,使他们丧失个性的联合。这种联合的结果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并没有产生出好的结果,甚至是有害的。这些事情,都是中国人民所熟知的,无需用事实加以证明。因为这种联合具有自然经济下联合的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仅仅被看成是劳动者,没有被看成是追求自我利益的经济人。生产资料仅仅被看成是生产工具,没有被看作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土地仅仅被看作劳动的对象,没有当作能产生地租的资本。到这里,我们才能清楚认识到,计划经济是一个没有虚拟经济与之配合的单纯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货币经济、信用经济,而货币和信用是经济社会的血液。正如马克思引用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的话所说的那样:“资本的不断预付和不断流回,就是人们称之为货币流通的东西。这种有用的和有成效的流通,赋予社会的一切劳动以生气,维持政治机体的运动和生命。人们完全有理由把这种流通比作动物躯体内的血液循环。”难道我们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不像一个白血病患者吗?难道好端端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起来却缺乏生气,不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交换不够、信用不发达、资本不流动所引起的吗?难道计划经济和自身造血功能有问题、供血经常不足的白血病人还不相似吗?毋庸置疑,这种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计划经济是一种落后经济。
马克思说:“这些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产出来,当它们偶然遭到破坏时,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机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马克思这段重要的论断确实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史提供了一把钥匙。中国的自然经济几乎持续了三千多年,从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大起义,到近代清朝的太平天国大起义将近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发生了数次农民大起义,引起中国的封建王朝不断崩溃瓦解,不断更迭时代,但中国经济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体制确实不为政治领域的风暴所触动,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一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实事求是地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没有改变,甚至,还有所加强。只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把中国的自然经济引向灭亡。是什么力量把如此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引向灭亡的呢?是货币、是金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了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这三种经济体制的思想。自然经济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另一个发展阶段。货币经济是信用经济的基础,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马克思还明确告诉我们:货币和信用“这两个名词都表示生产者自身间的交易职能或交易方式。”“因为人们在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这两个范畴上强调的并且作为特征提出的,不是经济,即生产过程本身,而是不同生产当事人或生产者之间的同经济相适应的交易方式。”按照马克思关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表示交易职能和交易方式的论断,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货币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发挥作用的。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完全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人的头脑、文字或语言转化为计算货币,货币成为单纯的、没有任何价值的纸片、记号、符号。作为流通手段,在不断转手的过程中,仅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可以说,货币的职能存在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可见,在交换中,曾经具有实体的金银货币升华为观念上的相向上的货币,只要在交换过程中发生的许多笔支付作为正数和负数互相抵消,那就根本用不着现实货币参与,就连纸做的价值符号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中,货币完全成了观念上的记账单位,即虚拟货币。所以说,货币经济所强调的是在生产领域之外的商品与货币的交换。
信用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货币不行使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资本而行使职能。在借贷活动中,货币既不是作为货币,也不是作为商品支出的,也就是说,它作为货币预付时,不是去交换商品,它作为商品预付时,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出售,它是作为资本支出的,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支出的。以经济人之间相互信任为基础,在法律约束下,货币作为价值额的独立表现,在生产过程之外,仅仅通过借贷活动,就能自行增殖,自我增加,即产生利息转换为资本。利息产生的一切中介过程都没有,一点起源的痕迹都看不见,原有货币自行增殖所产生的利息似乎是从虚无缥缈中来的。因此,我们把这种货币自己生出新货币,自己对自己发生关系的经济活动称之为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活动反过来使劳动、生产资料和土地这三种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实体的生产要素能更好地、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推动生产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在生产领域和贸易领域之外的,让原有的货币自行生出新的货币的经济现象就是信用经济。
恩格斯于1892年和1893年两次致信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都谈论到在俄国应如何用货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问题。恩格斯认为,法国自然经济被货币经济取代,是因法国人对货币的需求增加的结果。“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美国是由那些为了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社会而从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来的小资产者和农民建立起来的。而在俄国,基础则是原始共产主义性质的,是文明时代前的氏族社会,······在美国,货币经济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经完全确立,而在俄国,自然经济还是常规,几乎毫无例外。”“因而,俄国就只能二者择一:或者把公社发展成这样一种生产形式,这种生产形式和公社相隔许多中间历史阶段,而且实现这种生产形式的条件当时甚至在西方也还没有成熟——这显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向资本主义发展。试问,除了这后一条路,它还有什么办法呢?”“资本主义正在展示出新的前景和新的希望。请看它在西方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都清楚地指明,自然经济是原始的、落后的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现代的、先进的经济。
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错,如果说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什么错误的话,那就是坚持了恩格斯所说的不应坚持,没有放弃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经济,没有建立和发展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
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他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他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更没有错。如果说毛泽东主席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失误的话,那也就是建立和坚持具有原始共产主义自然经济特色的计划经济。特别是他在晚年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是产生资产阶级的基础,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的思想。毛主席这种坚持自然经济、否定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损害,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甚至把整个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只有邓小平同志,这位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深深地了解中国,深深地了解世界。它才是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货币理论和金融理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邓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的国际地位,首先要考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要做起。”又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风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还是一个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实干家,他果断地决定在中国放弃具有原始自然经济特色的计划经济,史无前例在社会主义中国成功建立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这才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平增长。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说:“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放开信用市场。”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邓小平的信用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定义】
★计划经济的概念--------
计划经济相对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来源】
“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曾经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战争与和平》开头就是一大段法国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苏联解体,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在世界及中国发展过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罗斯得到了运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从此,马列主义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典。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政权。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倒退,但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邓小平和陈云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获得成功的条件】
1,要有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
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
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
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适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必须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有庞大官僚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镇压一切反抗言行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要求人们做党的‘驯服工具’,‘一生交给党安排’。这样就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国家机构越庞大,关系越复杂,办事效率越低。关系人民的事情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样就使人们生活在层层累积的不满之中。生活在压抑和不满中的人们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吏必然是选拔的,因此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越演越烈在所难免。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产生刚愎自用、昏庸无道、为所欲为、乱杀无辜的独裁者。这些都在这些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
三步走战略 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十分明确,这就是1987年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小康社会目录[隐藏]
基本概念
历史渊源
奋斗目标
发展历史
丰富内涵
学术观点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 基本概念
历史渊源
奋斗目标
发展历史
丰富内涵
学术观点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