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去自我中心化的例子

去自我中心化的例子

发布时间: 2023-03-16 10:55:32

1.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2. 去“自我中心化” ——负反馈的系统组成了世界

四十未能不惑,各方尝试突围。毛选是一个尝试,系统论也是。

系统论通往“不惑”的道路吗?

《系统思考》的英文书名似乎是一个很积极的象征—— 

主标题 "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这个see,就是指的系统论是一个更好的呈现现实的工具,并藉此达成共识。 

副标题 “a manager's guide to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之所以强调是manager,也是因为“系统”即“组织”,“系统”即“团队”,manager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求同存异”,做一个“调音师”,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和思考模式,更具体点说分人/事/钱三个维度,达成长期关系/统一目标/分享利润。 

这似乎确然就是“不惑”了。梁任公就曾如是说: 

“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于是我试着把觉得重要的一些问题通过画系统循环图来分析,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实: 我的纸上几乎只有增强回路,没有调节回路。  

是我太理想主义了吗?

系统论只是工具理性,不是智慧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一些实际挫败的案例,并沮丧地发现如果“yesterday once more”回到当时,即便应用系统论方法,似乎我也不太可能画出像样的图,得到更加理想的结果。 

所以症结应该不是缺乏系统方法论,而是系统使用者自己的阅历和能力的局限。也就是说界定重要性和优先级(对特定领域的深入理解)才是支撑系统循环图这个工具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也就是说系统循环图和系统动力学建模只是工具,只是APP,但不能帮助我们界定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以及问题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而且这个工具还做不到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有效表达,和关键干系人进行沟通努力获得认知的工具。 

举个例子:要吃晚饭了,所以你拿出了手机打开大众点评,开始选择。大众点评是很好的工具,可是你想吃什么菜系,愿意跑多远,愿意等多久,要选性价比高的还是体验好的,这些点评一概做不到——它能做到只是把大量的信息线上化,呈现出更好的可视性。 

我想说的是: 系统循环图,就是大众点评,它无法让我“不惑”。

最重要的是人,使用工具的人

不同的干系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性质认知是有差异的。  

举个例子:职能负责人对部门预算的想法可能是“不超就好”,而CEO的想法可能是“你能不能多省点?”,这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了同一个预算在职能负责人手里是一个“维持现状”问题,而CEO手里是一个“持续改善”问题,他们如果一起画系统循环图,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系统思考的目的,是“求同存异”,而它的边界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系统思考不能解决“道”与“价值观”的问题。

不惑的第一步,也许是明白自己不是全世界

为什么我画出的基本都是“增强回路”,而很少“调节回路”?因为我只看到了自己,只从自己出发,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当然基本都形成“增强回路”,毕竟“做好自己”嘛。 

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 

你有一个(至少是理论上)完美的自我成长增强回路。有没有意识到,当你在努力去run那个回路的时候,它也不断的向你索求更多的投入,而你的家人可能需要你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你以为你的增强回路一切顺利的时候,负反馈已经产生,而且负反馈背后也有一个极强的增强回路只不过是“负向”的。而这个负反馈会在某一个时间点极大的威胁到你的增强回路,甚至让后者崩溃。 

在某种意义上负反馈的系统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  

一个现实中的长期的体系,不能基于理想主义化的增强回路,而是要全面洞察和系统关联的要素,发现调节要素和调节回路非常重要。 负反馈(调节回路)是“自我”与“外界”的关联。只有理顺了外围调节回路,内部的增强回路才有可能长期稳定持续运转 。 

换言之,系统论一定不能自我中心。例如纳粹德国当它割裂了雅利安人与世界的联系后,它的完美有效的系统却最后几乎让整个民族陷入了绝境。 

回路回路,封闭不是目的,开放才是王道。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不是真正的人啊。  

以自我为中心真得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点之一,谁让生物的本性就是生存和繁殖呢?这些都是自我中心的。 尤其是像我没有选择为人父,这一关更难过。 

拉回来,系统的三要素:要素/结构/目标,要改变系统,改变目标和结构的效果比改变要素显著。这恰恰是以系统论解读了去“自我中心化”的必要性。 

你看,系统论尽管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是自洽的。

3.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3)去自我中心化的例子扩展阅读:

内容

从互联网发展的层面来看,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今天的网络(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4. 以自我为中心

大家知道“三山实验”吗?

“三山实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的一个经典实验,用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自我为中心,是指儿童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难以认同他人的观点。那么以自我为中心,难道只是儿童的专属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在辅导作业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有一个题目不会做,我们一看,就这个题?这不是刚刚做过的,或者是已经做过很多遍了吗?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题孩子不应该不会做。这就是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己认为题目已经做过,或者做过好多遍,或者自认为题目很简单,做出孩子就不应该不会做的判断。而没有考虑虽然做过,可能孩子还是没有掌握,虽然做过好多遍,但是题目已经不是原来的题目,已经有一点变化,虽然对自己来说很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不见得简单。网上流传的“不辅导时母慈子孝,辅导作业时鸡飞狗跳”,可能很大的原因家长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后果。

过马路时经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已经红灯了,还有人在旁若无人的过马路,如果被人说了甚至骂了,还理直气壮的说“我就过了,怎么的,车还敢撞我啊。”这样的人认为,我是人,谁也不能撞我。当然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也有一部分人,很遵守交通规则,看着红绿灯过马路,但是过马路的时候却还在看着手机,全然不看左右的车辆。这些人会认为,我是绿灯走的啊,车就应该能够看到我,所以我就可以看手机了。这些其实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车应该让我,车不能撞我。这样的自以为是,其实是很危险的,车确实应该让人,车也不应该撞人,但是车也有失控的时候不是吗?

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不也是如此吗?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常常的就以自我为中心的鼓捣出个莫须有的罪名,以此来发动一次战争,制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公司,甚至个人,我们也是深受其害,有着切肤之痛。此时此刻,乌克兰人民也正因为美国的以自我为中心而生活在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

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有意而为之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前者这需要我们的自我觉察,多换位思考,对于后者可能需要彼此的妥协,找到彼此的平衡点。

5. 儿童的自我中心化

                      文/Angela自在

关于研究儿童,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

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认知发展到前运算阶段(2—7岁)时,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特征之一就是自我中心性:即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

所以,他们会表现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见即他见"。

他们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这是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所以,从发展的理论上来说,不能对7岁以前的小孩子说:"你真自私,你为什么不会替别人着想,你真是个白眼狼。"

因为他们的能力没有达到去自我中心化的程度。所以这时候跟他们讲道德,讲道理,他们只能是一头雾水,并且“死性不改”。

个人认为,理解到这一点很重要,在儿童身上,不管是认知发展,还是道德发展,都是分阶段的。

有时候所谓的拔苗助长,是不了解,如果真的了解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就能减少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6.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直译: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7.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7)去自我中心化的例子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8. 怎样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去接触比自己厉害的人。去看一看,社会上的精英是如何的生活的,因为你自己本身要比他们差一个层次,所以你在跟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必定不会以自己为中心的,然而你将这个性格养成之后,那么以后将面对比自己不厉害的人将不再会以自己为中心,将会将事情把握的很有分寸。并且这个方法将还会有助于你积累自己的人脉,将自己的其他性格也变得非常的温和,今后再遇到今后的问题也将会被你处理妥当。

去一些寺庙感受一下和尚们的静静的生活,看他们每天如何在无聊的事情中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有意义。这相比于让以自己为中心,这种浮躁的心态能更好的参悟到佛界的一些理论,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不重要多么的浮夸。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某些行为浮夸的时候那么能改掉这个坏习惯,就变得触手可及,变得非常的容易。

9.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热点内容
机器人挖矿的币种 发布:2024-10-01 07:23:51 浏览:338
元宇宙的房子怎么买 发布:2024-10-01 07:11:06 浏览:153
手机挖矿obt 发布:2024-10-01 07:04:35 浏览:696
网页游戏冒险与挖矿 发布:2024-10-01 07:02:31 浏览:899
去省级医院的体检中心上班工资高不 发布:2024-10-01 06:52:36 浏览:318
跟着我去挖矿歌词 发布:2024-10-01 06:41:46 浏览:351
区块链数字货币gbc 发布:2024-10-01 05:46:22 浏览:618
精通区块链中文版pdf 发布:2024-10-01 04:16:25 浏览:959
番茄小说挖矿 发布:2024-10-01 03:59:27 浏览:558
先看比特币还是区块链 发布:2024-10-01 03:43:54 浏览: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