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德国去中心化表现

德国去中心化表现

发布时间: 2023-02-15 18:37:33

Ⅰ 「概念」网络中的“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结构洞"。简单的说,当你想要联系到A,但是必须要通过B,这样B就是一个结构洞,而B可能因此而谋利或者产生竞争优势。

"中心化"可以简单的与"结构洞"画上等号。"结构洞"带来的是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中含有信息不对等、信息流操控等等,这也是"中心化"设计在社交网络中的具体表现。

“去中心化"即减少因为"中心化"带来的巨大竞争优势。"去中心化”不代表没有中心,只是将中心从“人”这种不可控的因素中外移至可控并且中立的因素中,这样之前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存在。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去中心化”是一个“降权”的操作,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可控性更好。经过这样操作后的整个网络形态会成为一个“细胞组织”,他们互相很难受到影响,因而更加稳定,但同时面临了新鲜空气进入困难的问题。

为了更加清晰的区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张表直观的感受下:

互联网放大了人性,让人以一个人的方式面对整个人类,信息的产生、存储、转发等都是以人为单位,网络让信息得以流通。

Paul Baran在1962年写的一篇文章《On Distributed Communiction Networks》中提出了Packet Switched的概念,并直观的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连结状态。

“中心化”是绝对的,“去中心化”是相对的。“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演变的过程是由树到图的过程。

结合上面的三张图,Baran认为,网络的组成结构包括两种状态:中心化和分布式,而去中心化则是两种组成的中间过渡态。

区块链“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么

举个栗子吧,拿区块链网络互助平台同心互助来讲,去中心化在这平台的表现是:
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区块链上记录的所有信息一旦记录很难篡改、无法隐藏,用户随时可以查阅,通俗的说,只要加入计划后实名认证了,区块链就会生成节点,记录这人的加入时间,以及其他信息,谁都不可能修改(包括平台)
永不宕机
基于公有链的区块链,不受任何机构或者个人的影响,只要激励机制有效,互联网存在,区块链就存在。通俗的说,既然平台服务人员不在,平台机器就一直工作。
民主决策
自下而上的决策,区块链提出多种不同的共识机制,帮助用户有效的形成自下而上的决策,共同参与重大决策。通俗的说,平台如果想修改一个东西,比如计划内容是必须要超过半数人参与投票后才可进行,或者说申请互助人员需要互助金在公示时,超过半数人都不同意,那么平台就不给通过。

Ⅲ 德国广播体制为什么是去中心化不由政府掌控

根据查询资料德国宪法规定,广播电视台是各州自己的事业,由各州自己管理。因而,德国的广电体制实行的是一种公里和私营协调共存的双元制。

Ⅳ 比较德国和日本城市的等级和分布特点,分析其原因

一、德国的城市化是与迅速的工业化分不开的。德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德国是世界上较少的两次工业革命连续进行的国家之一,而且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奇迹般的实现了国家统一。国家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德国这些工业化的特点也使德国的城市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在德国未实现国家统一之前,普鲁士在德国属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它为例,在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德国东部各省的城市化比率与西部各省城市化比例基本持平,但是以后随着西部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德国东部的城市化水平便远远的落后于德国的西部。像萨克森王国地区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很快就成为德国城市化的核心地带。在南德,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化,像莱茵地区、纽伦堡地区等都出现了城市化的趋势。到一战之前,工业发达的威斯特 和萨克森地区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有些城市慢慢消弱,如门兴—格拉德巴赫,因为它们以传统的纺织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理所应当被 工业化的过程中被这般洪流冲走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以采矿业、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这些异军突起的城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新型经济提供资源的专业化城市,如鲁尔地区的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是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另一类是随着工业化而于19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化的服务性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为服务性行业提供了市场,像科隆就因为成为西部地区服务业的提供者,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三十年间人口增加了三倍。德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急剧城市化的趋势。城市化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工业革命后铁路运输将便利的交通带到了各地,许多现代化的城市都是借着铁路发展起来的。它们利用铁路把物资运向各地,同时又把消费商品运进来。德国铁路建设在1870—1910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德国铁路长度为18600公里[1]。在当时的中欧和西欧居于首位。与这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以及高速工业化的增长趋势相一致,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如沐春风,迅速成长起来。德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两种现象,第一是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规模和数量增长之快都令人瞩目。从1877年到1910年,德国是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市,数量迅猛增长,1910年是1871年的四倍还多。原来以农业为主的鲁尔地区,后来都成了国家工业的心脏地带。在这儿众多的城市彼此相连、相互交错,只能靠市政界线来划分。德国城市化速度如此之快,1870年之后,德国城市化的程度已经十分接近于英国。第二,德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长率明显要高于英、法等国,当然这是与其工业化相适应的,而且核心城市规模发展迅速。1880—1910年,德国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为2.5%,而英国和法国却仅有1.6%和1.1% [2]。在核心城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吞并了附近的小城镇和郊区,同时这也使城市和郊区城市化,即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二、德国城市化伴随着明显地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人口流动,在德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引发的国内人口流动对城市迅速扩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871年德国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大部分人口不断流向日新月异的新兴城市,许多居住在农村的人口陆续进入城市,以满足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对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城市人口因此而迅速增长,农村人口却相对减少。19世纪的最后十年是德国城乡人口比率发生转折的时期。据统计,1871年德国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的比率为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城市居民所占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三十多,到了1900年,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就低于了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成为国家居民的主体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农村和城镇人口比例与1871年相比基本上翻转过来,比例为40%和60%[4]。总的来说,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这一时期德国城乡人口比例调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885年与1910年比,人口在2万以上的城市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城市越大,其城市化的进程也越快。国内的人口流动除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还表现为地区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由东向西流动。由东部的工业欠发达地区流向西部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像从东部各省流向柏林和萨克森王国地区。这时的人口迁移也体现出全国性的特点,像柏林就成为全国的人口流向中心,在这里集聚了全国各地的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速了德国城市化的速度,同时也对德国的社会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一个是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人口集中,农村人口分散,城市居民成为国家居民的主体。同时也造成了西部人口密集而东部人口疏散的现状。另一个是随着工业化,德国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从事传统产业,像农业和林业的人数在明显减少,而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都在急剧上升。其中,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体现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即铁路里程的迅速增加,也体现出德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优先发展交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国外移民。在德国统一之前,德国是一个人口迁出国,大量的人口移居国外,到他乡去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究其原因:(1)德国分裂的状态、连年发生战争使人民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宁愿离开家乡去他乡寻找一份安定;(2)德国的经济落后,商业极不发达,没有吸收全部自然增长劳动力的能力,人们不得不去国外谋生。而在德国统一二十年后,这一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德国从一个劳动力输出国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劳动力输入国,而且德国的境外移民人数占全国净增人口一个很大的比例,这一结果是德国迅速工业化和急速城市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们不用到国外去谋生。同时这些外来移民也为德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当时迁入德国的居民主要有奥地利人、荷兰人、意大利人,他们大批的迁入德国,在德国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也有大批移民到达德国。这种现象表明,德国自产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德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高度集中城市化模式 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三大都市中心分别是东京、大板、名古屋。东京是最大的都市区,目前1.26亿日本人口中的25%生活在东京的23个行政区及其周围,1998年三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8%。 集中性还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本的10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7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Ⅳ “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

自穴居的原始人在墙璧上涂鸦时起,人类就一直有记录信息的需求。后来出现了用图书来记录知识,用账本来记录财务债务。到了近代,会用录音机记录声音,用胶卷记录图像。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到来,记录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变得数字化、虚拟化。电子书、电子地图、电子相册以及影视综艺节目也实现了数字化网络传播。

然而,这些记录形式的背后有个共同的深层问题——中心化。中心的重要性在我们心中不言面喻,中心是一个集中所有资源和数据的地方,是所有路径的交错点。中心的意义在于控制。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人们将生产和工作都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完全控制的目的。中心能够控制所有的过程,保证准确和无误。

过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如果建立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就是一个服务器记录了互联网的所有信息,我们所访问的都是这个服务器上的信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被这个服务器所记录。

当今世界已经被巨头垄断了,大家高频使用的网站或者APP,就那么几个。中国人就是BATJ系列,美国人就是Google、Facebook、Amazon……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所有互联网服务,所有的信息和交易都要以这些服务器为集中地进行交互。

互联网过度中心化之后,用户的利益就容易被侵犯。过去内容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你想干掉它们不太容易。过度中心化一大的坏处就在于,比如,即使你不喜欢BAT,你基本也不得不使用它。最近的Facebook隐私问题也充分暴露了中心化的严重危害。

中心化的互联网服务器作为信息的唯一拥有者,或是因为自身利益的影响而操纵自己所存储的信息,或是因为自身系统存在漏洞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身系统的漏洞。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爆出的39亿票据大案就是犯罪嫌疑人通过二次贴现的方式将已入库保管的银行承兑汇票票据包进行贴现。无独有偶,中信银行兰州分行(9.69亿)、天津银行上海分行(涉案7.86亿)、龙江银行(涉案6亿)、宁波银行(涉案32亿)先后爆出票据案件。

其次是中心化服务器因为自身利益操纵信息。旅游平台的机票超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1年国航齐齐哈尔飞往北京的飞机就因为超卖而导致23名乘客无法登记,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RobertShiller)与妻子正好遇上航空公司机位超卖,最后被赶下飞机。普通消费者对于纠纷的出现只能寄希望于平台对于自身名誉的看重。

最后是中心化服务器因为意外或故意,信息被删除。2016年2月广西浦北县一起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但监控视频却被人为删除。2017年11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监控视频硬盘由于多次强制断电而发生损坏。2018年8月甘肃某幼儿园出现儿童被针扎事件,关键的十分钟视频却莫名其妙消失,园方给出的停电解释却与物业和供电所出具的证明相悖。

除此之外,在中心化平台中,用户为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却并不能享受数据带来的价值,却还无偿担负数据泄露带来的损失,这其实对于广大的用户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从区块链诞生开始,去中心化就是这项技术最显眼的标签。当然,在走向去中心的大趋势下,可能存在多向演变和阶段性波动。其实,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区块链的探索道路,也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可能是多中心或弱中心。现在市场谈论较多的“去中心”,其最终结果更可能是多中心,从而弱化少数中心话语权过强所导致的规则失控。

以金融业为例,当万物互联使得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产业链中重要的中心节点时,或许就实现了最理想的市场状况,使得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可能会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说传统金融完全被革命、被颠覆,而是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从而使得传统中介中心和新的中介中心获得共赢,在一个共享共赢的金融时代获得一种新的发展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早期的华盛顿共识走向了失败,出现了大量的中心化趋势。有的希望通过中心化来解决金融政策和交易效率,有的希望通过中心化机制来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当前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实际上就是“中心化”与“弱中心”的挑战。

区块链能够遏制传统“中心化”模式下的“短板”,也是为了达到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美好社会》一书中所描述的目标。希勒教授是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辉。“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所能创造的价值已经极大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心化体系往往践踏个人的权利,相比之下,去中心化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更自由、更透明、更公平的未来。尽管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它所彰显的变革却鼓舞人心。

Ⅵ 在德国留学走到哪里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德国留学走到哪里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德国传统高等教育观念中,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政府不设重点大学,认为大学一概平等,所有大学都应提供同等优质的教育。如今的德国大学,在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正在进行艰难的改革:1999年提出的“博洛尼亚改革”主张建成欧洲统一的大学教育区,使46个国家之间拥有统一的学制和互相承认的学位,这意味着德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的Diplom/Magister(相当于工科/文科硕士)本硕一体的学位制,逐渐向与英美学制接轨的Bachelor(学士)与Master(硕士)双级学位制过渡。2005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精英大学计划”,重点对几所大学进行资金资助,以和英美名校竞争。德国大学正在经历这样一场革命:更快、更简单、更实用。整个社会都强调“注重实际”,学生们在哀叹课业繁重,教授们抱怨太忙,校长们为如何从国家那里得到更多拨款处心积虑。但是,这种改革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质变:大学辍学率并没有明显减少,也就是说,所谓的“漫游”、“闲逛”的传统式德国大学学习,原来不像想象中那样是辍学率高的根源。在德国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本土理想主义精英教育与美国实用主义精英教育的分岔口前,德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很“德国”的举动——不左不右,勇往直前。

“去中心化”的大学——独立的学习模式

德国每个独立的行政区都想有自己的大学、剧院和博物馆,于是很多小的文化中心发展起来。 在这个“去中心化”的国度,几百年来自在地发展着,逐渐和所在城市融为一体,每个大学都能成就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大学城文化圈。海德堡大学校史专家彼得?默斯伯格教授说:“德国人真正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每所大学固然都有独特之处,但总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很相似,并无优劣之分。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与美国大学体系不同,你没法拿哈佛、耶鲁与美国中西部的一所大学相比。”若硬要区分的话,只能按各专业侧重点或者教授在业界的名望来区分,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这里,学生可以追随教授的脚步读遍国家的每一所大学,在某条学术道路上无法继续前进时,也可以转专业,只要修够学分,某些专业再通过国家专业考试,最终依旧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

和“去中心化”相得益彰,德国教育最注重的是一种独立精神。 德国大学没有年级和班级的概念,更没有班主任,教授只负责学生的学习问题,其他生活问题由独立于校外的学生事务委员会来负责,住宿也是由不属于大学的独立住宿学院解决,往往几个学校的学生共同居住其中。在德国人的概念里,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到不需要教师引导。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自己去判断、检验和决定。相比之下,英美大学像一座规划得很好的城市,有时候连学生的私人生活都是有组织的。德国大学,你乍一进来,可能觉得空荡荡的,什么都抓不住,似乎没人关心你,也没人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聪明人得靠自己找方向。但没有指导,同时也意味着没有束缚。有些学生甚至一学期只修一门课,为的是彻底地把课程钻研透彻,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那种考试结束就还给老师的知识。

在德国大学,只要有5个或以上的人选课,课程就可以“开张”。 效率似乎不是德国人对大学教育的首要考虑(事实上许多大学仍然允许众多舍不得毕业的“老学生”赖在学校也是明证之一)。课本大多为几本经典的参考书目,学习主要靠自学,有些课甚至不想去上都可以,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能拿到学分。大学授课模式主要有三种:讲座课、讨论课和练习课。讲座课上,教授一般都是提纲挈领式地提出要点。练习课和讲座课紧密联系在一起,每周或每两周一次,与讲座课穿插进行。习题纸会提前分发,学生可以提前浏览,助教会在课上逐题分析并演示完成所有习题,也会穿插讲座课的知识进一步分析。有些课程的习题题目与参考答案会课后公布在课程网站上面,供学生参考自学。讨论课是德国传统特色授课模式,教授会拟定一些具有讨论意义或争论意义的论题,学生任选其一,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在规定期限内将若干份论文交给教授的秘书,供其他学生索取阅读。学生在讨论课上作一个简短的学术报告。全体参加者(包括主持讨论课的老师)可对此进行评议或给出自己的解释,最后由老师作出评定总结。学生再根据讨论课的情况,完成论文,并提交给教授,以期获得讨论课的学分。

德国的教授为终身制 。教授可以合作成立一个小型研究所,有1名秘书,3~5名助教以及一个仅供研究所使用的专业图书室(往往存放一些专业的文献与专业工具书)。教授有固定的研究经费,有人事权,可以提供1~3个助教岗位。此岗位一般提供给准备在教授那里攻读博士、愿意与教授一起完成主攻课题的人;或者是已具有博士学位,准备进一步完成博士后论文的人,或仅是为了与教授一起完成主攻课题,然后另谋更好出路的助教或讲师(他们同时也负责一些课程与考卷的批改)。

教授在课下会请学生到研究室或自家参加茶会。 在此期间气氛轻松愉快,国际政治、文学艺术、历史民俗、时尚潮流,兴之所至,学生们尽情高谈阔论,教授也放下了讲台上那种一丝不苟的“架子”,细细聆听学生们的讨论,在学生的思路走进死胡同时进行简单的引导,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教授这种启发式引导往往更容易让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化思路。此时的师生已不是师生,俨然是愉快辩论的学者。

德国大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为了消化教授所讲的内容,必须花费大量精力,有时还须挑灯夜战,大学生在公共汽车或火车上看书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德国教育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智力习惯,并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所有的知识都是作为通往学海彼岸的交通工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教育史家认为,19世纪美国留德学生从德国大学获得了三种智力财富:智力习惯、智力方法、智力的和道德的信念。智力习惯代表学者个人及其学术的独立性,它是三种财富中最为宝贵的;智力方法代表在思想和研究上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似乎是日耳曼人的一种独特的财富,即掌握全部能够知道的有关的事实材料;智力的和道德的信念,即深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将为知识和学术增添财富。

宽进严出的大学门槛——一丝不苟的应用型治学

对德国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种权利。州政府有责任让每个年轻人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只要他满足基本的条件。德国没有大学入学考试,学生只要通过中学会考,就可以申请任何大学的任何专业。与英美名校相比,德国大学不会得到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好最聪明的学生,但它得到的是参差百态的学生,有很聪明的,也有平庸的,但参差才是真实的社会形态,学生就能提前融入一个“百态”的社会。

进入德国大学不禁让人想起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句台词:“进来容易,想顺利过关可就难比登天了!” 德国大学的办学态度向来以严谨著称,期末考试从来不是比记忆力,更没有“划重点”的.说法,而是用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应用力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另一个严格的要求就是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均要求有实习经历。就连在中国学生眼中看似学习压力较小的应用科技型大学也要求进入学校学习前必须有6~8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学校不负责提供实习机会,完全由学生自己解决。当然,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就提高了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学习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课学期,需要学习比较笼统的基础课程;第二阶段才进入具体的专业课学期。当然,进入第二阶段之前必须要通过中期考核。由于在基础课学期结束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又对专业前景、就业、研究现状、自己对专业喜好程度有了了解,再加上可以换专业和学校(德国大学之间互认学分,转学后的学校或专业都承认学生原先取得的相关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这就给了学生修正未来方向的机会,避免了盲目学习和就业时的迷茫。

在专业课学期,工科大学的学生将重点进行实践练习。 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专业有36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一模块由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构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从36个专业方向模块中选出2个模块,选取相应的课程构成自己的学习方向模块。在教学计划中包括26周的工业部门实习,并完成2个讨论课的课程设计。其基本要求就是:所研发的产品要有用。在实践环节中,常采用“博士+硕士+工程师”的“团队”工作方式,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最终成绩以小组成绩呈现,谁也不能拖后腿。在从事产品开发时强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方式。教授将学科最新最前沿的工作、进展和结果展示给学生,即便有些理论、有些成果还不成熟。因此,尽管德国大学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学生在大学里接触的不是静态的、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而是本专业最前沿、最活跃的动态成果,极具现实性和应用性。

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德国各大学和专业都保持着一定的淘汰率,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高得令人乍舌。 比如,亚琛工业大学的平均淘汰率近50%;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电子技术专业是德国非常有名的,其淘汰率有时高达90%。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拿到规定的学分、单科考试三次不通过、论文不符合要求等,都会成为被淘汰的理由。当然,由于德国实行完全学分制,淘汰并不意味着被大学抛弃,正如前文提到的,被淘汰的学生还可以转学、转专业。同时,为了避免教授出题故意为难学生,每个教授的考卷都会提前拿给同学科教授评估难度后再决定是否能够用于考试。考试后,如果有学生认为考题过难或者打分不公平,可以向院系或学校提出申述,学校会根据情况再行定夺。

;

Ⅶ 德国电影表现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变化十万火急!!!!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精神世界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上述法国先锋派电影中 的各种美学流派一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及建筑艺术中相继出 现,形成了一场文艺运动。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 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 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主义的美学追求,在德国战败后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迅速地发展起来,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剧场和咖啡馆 中,招贴画、广告画和装磺设计都被蒙上了一层表现主义的色彩。德国艺术家仍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 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这样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现主义的电影诞生了。
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剧中人物弗朗西斯的叙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恶和他对社会所 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创造出那个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 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 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
弗莱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枚》(1922年),是关于布拉姆·思托克的吸血鬼的故事,而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老鼠,则预示着那令人可怖的鼠疫。保罗 ·莱尼的《蜡像陈列馆》(1924年),蜡像馆中3个蜡人起死复生,各自讲述了他们以残酷的刑罚残暴地统治人类的故事。在这些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 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那个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 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然而,这恰恰映现了战败后的德意志民族的社会心理状态。而以象征表现内心现实,以主观化反证社会现实,正是表现主义电影 以美学化、风格化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曾被当时的人们以“卡里加里主义”作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将二者等同起来。这便突出了这部影片作为代表作品的重要地位。编剧是卡尔。 梅育和汉斯·雅诺维奇为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反常规的叙事方式,影片一开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个人讲述他所经历和参与过的一段事。接下去,影片便进入了事件本 身:几起谋杀引起了弗朗西斯对游戏场上施催眠术的性情怪僻的卡里加里的怀疑,但警方以查无根据否认了弗朗西斯的猜测。
又一起杀人未遂,弗朗西斯跟踪卡里加里来到了精神病院,结果发现他竟是这家医院的院长。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觉的机会,弗朗西斯和医生们翻看了他的日记,发现 了他以催眠术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进行谋杀的真相(这里运用了幻想画面)。在被揭露为凶手的时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的如同一个精神病患者。影片又回到了开 始,弗朗西斯以战胜了对手结束了他的叙述。但影片并没有完,弗朗西斯再次来到精神病院,在他与卡里加里的冲突中,却向我们证实了弗朗西斯实际上是精神病院 的一个病人,而卡里加里则完全是一个善良的医生,在他分析弗朗西斯的病情时,确认他的病可以治愈,全片结束。影片的剧作结构非常富有特点,出现了多层面的 叙事,特别是最后一笔(当然,在克拉考尔论《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认为这一笔是导演罗伯特·维内的绝妙处理。)使得本来就是戏中有戏的叙事形式又 增添了一层暧昧性叙事,使影片结构更加复杂。最终关于谋杀的幻想主题也得以形成,从而使观众进入到一种对于真实的相对性的思维状态之中,人们不仅要问谁是 真正的病人?谁究竟失去了理性7这种没有答案的处理,恰恰是作品的独具匠心之处,它是创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界限不清的状态的表 现。而对于资产阶级权威人物的象征——卡里加里所进行的描写与揭’露,则实现了创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的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秩序等所进行的曲折钩批判。《卡里 加里博士》在叙事上富有创造性的主观表现,被克拉考尔评价为:
“即使在今天,电影叙事也没有能够普遍地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风格化的特征,是影片表现主义造型风格的处理。那个由“狂飙社”助三位表现主义画家:
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雷曼所绘制的布景:
建筑物是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线的,远近透视也是相互颠倒的。表现主义的画家们以一种超现实的扭曲形式创造了影片模糊的“出了问题”的幻觉世界。这个布 景不仅有效地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和情调的要求,同时,还在影片中起到了视觉主导作用,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由美工师决定影片视觉风格的先例(在德国,这时 的美工师薪水已相当高,著名的美工师可以拿到比主角还要多的钱,这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影片中人物造型的处理也与布景相一致,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 装、戏剧脸谱式的化妆和动作夸张的表演,创造出卡里加里(维纳·克劳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特别是卡里加里,在乔治·萨杜尔的评价中被称作“悲剧 的典型”,同时,他还指出:“这个典型所代表的与其说是个人物,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一种残忍和急躁、幻想和疯狂的混合心理状态”①。人物造型和背 景造型和谐地在风格上统一起来。《卡里加里博士》造型特征的另一个方面,是影片光和阴影的处理。在布景的绘制中,画家们就十分注重明暗的对比。而在拍摄的 过程中,影片没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创造出投射在自墙上的人物黑影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创造性地动用光的阴影效果, 最终成为表现主义影片视觉造型的一大特征,向表现主义戏剧学习,他们利用脚灯造成使人物变形的巨大投影。
在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中,还精心设计了手提灯光、煤油灯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营造影片的环境气氛。在表现主义电影 之后,具有表现力地运用灯光效果的方法,最终发展为所有德国电影形式表现的一大特征,同时也为电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经验;表现主义的电影制作 者们就是这样,接受了表现主义造型艺术的影响,对于他们眼中的那个荒诞的社会,在《卡里加里博士》一片中,寻找到一种怪诞的造型视觉语言来进行表现。
当然,应该指出的是,在赫尔曼。伐尔姆的“电影应当成为活动的图画”的观念的影响下,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确成为一部活动起来的表现主义绘画,被完全剥 夺了电影的物质性,而成为梅里爱式的“银幕即舞台”的观念的再现。然而,《卡里加里博士》并非是简单地重复前者的形式,而是从梅里爱的取悦于观众的魔术表 演,到这部影片神秘、复杂而深刻的叙事;从梅里爱的作为戏剧背景的布景的使用,到这部影片作为环境和气氛的视觉造型的创造;从梅里爱的固定视点的表面状态 的形式表现,到这部影片深人人物内心和精神状态的探索,等等。虽然,同样是客观地记录舞台,同样是属于戏剧舞台的场面调度,但《卡里加里博士》中的人物不 是简单的横向运动,而是出现了奇特的纵深运动(比如,影片开始的游戏场和夜间追逐凶手的段落的处理等),使人物与布景相互作用,造成了一种立体效果。并给 人以启示,说明在摄影机前面的画面构图和场面调度的重要性。
表现主义电影在《卡里加里博士》之后,作为一种风格化的形式被人们所接受,电影制作者不再把表现主义仅当作是疯人的叙事视点来看待,而是让它在创造恐惧与 幻想故事中起到风格化的作用。正如克拉考尔指出过的那样,《卡里加里博士》成为以后一系列描写专制暴君的影片的前驱。在他之后,《吸血鬼诺斯费拉杜》、 《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 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然而,所不同的是这些影片不拘泥于《卡里加里博士》的舞台布景的表现形式,而是部分地具有法国超现实主义影片中的实景拍 摄的特点,但在这自然背景前面活动着的人,仍旧是属于表现主义戏剧舞台式的浓重化妆和夸张的表演。表现主义电影美学的实验,是对电影超现实倾向的发展,特 别是从内容到形式的表现,是建立在当时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上的,因此,正象霍华德·劳逊分析的那样:“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环境一般都是混乱 的。有的影片表现狂人征服社会;有的表现生性残暴的人强行进行极权统治;有的表现男男女女听任超自然的摆布;有的把犯罪和堕落表现为人类社会必然具有的属 性。大部分影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含蓄的批评。但有些批评只是低声表示不满,有些则冷嘲热讽地接受现状。更多的影片是表现痛苦、失望和无可奈何的愤怒, 偶尔也流露出一线希望”。
去这个人的BLOG看看,貌似不错。希望找到你想要得http://hi..com/aicaocao/blog/item/e069a6b7e34e76f430add1bc.html

Ⅷ “去中心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新的商业趋势

去中心化商业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显然这又会带来在线市场的一大波红利,但与以往那些轰轰烈烈地商业模式不同的是,这次它来得悄无声息。

“去中心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早在很多年前Web2.0这个概念刚刚兴起前就有了很多信奉者与实践者。印象最深的是之前PC时代红极一时的豆瓣网。但随着豆瓣的落寞,“去中心化”这个概念仿佛被收藏在时代的角落中。直到张小龙带着他的微信站在公众面前,将“去中心化”作为他最核心的产品理念之一再一次推向外界。最近一次这几个字再次被提起,则是在马化腾的一次重要演讲中,他透露腾讯将推出“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决方案,以帮助商家从“二选一”的困境中走出来。

可以这样讲,马化腾的这次演讲标志着“去中心化”终于花熟蒂落—— 从互联理想主义这颗参天大树上结果,并从高空落到了硝烟四起的现实商业世界中。 而承载它的沃土显然是以微信为基础,以连接为核心价值的腾讯大生态。这颗早已膨胀欲裂的果实在落地的同时向外喷洒出的种子得以让每一个寻求价值突破的商家得以从中获得新的商业红利。这些种子就是微信孕育已久的小程序。

从理想到现实,“去中心化”走过了十余年的光景。在这十余年中,中国的互联网完成了两次重大进化——
1. 智能手机成为大多数人身体的一部分,让每个人拥有了与他人连接的物理接口与交换信息的能力。
2. 我们独特的文化让微信能够把握机会成为占据人们每日在线时间50%左右的超级应用。换句话说,我们一起组成了“微信”,把彼此拉进了微信时代。

这两次重大进化,让我们比其他国家更快地进入“去中心化”发展的快车道中。曾经互联构建者的终极理想正在变成现实,现实世界中的商业规则也因此发生改变。

这次,它真正开始改变传统价值创造与传递的成本模式。

对于一些朋友来说,上面的内容可能讲得有些抽象,下面我会努力用简单清晰的方式来试图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去中心化”以及它对于眼下商业时代的重要意义。

如果你玩过网络游戏,那么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在游戏中我们一般都会拥有两种视角模式:可以纵览全局的“上帝视角”以及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第一人称视角”。

正如我们在玩游戏时的体验一样,我们更容易借助“上帝视角”在众多的选择中寻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捷径。所以在“上帝视角”的设计思维下,往往大家都会认为存在着一个大多数人都期待获得的最佳路径和最优入口。 这个设计者规划好的,人人必经的“最优入口”往往会成为某个网站或服务的流量中心 。

比如手机淘宝的首页和某个论坛的手机版:

很重要的一点,借助上面的这个论坛的例子,你应该明白的是,并不能简单地说做个社区,或者只要内容来自用户就是“去中心化”。因为不管内容来自于谁,你依然需要按照规划好的路径来创造和获取信息。道路不会因你而变,该交的“过路费”还得交。

就像下图这样,“地图”清晰而稳定:

通常理解下的“中心”实际上指的就是在“上地视角”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用户必经的路口,即“流量分发中心”。 内容是否来自用户只是附加结果,不要受此干扰。

有了这个基本认识,我们再看“去中心化”就更加容易。相比之下,“去中心化”则是指在似于游戏中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样的模式下,将设计焦点放在当前单个用户身上,伴随用户的使用而提供服务的设计模式。

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当我们沉浸在“第一人称视角”中的时候大脑的工作负担是最轻的,因为大多数都是应激反应,而非理性与逻辑的判断。所以设计者往往会根据我们“行进”的情况,让我们需要的工具与服务出现在我们的周围。这种“唾手可得”的感觉可以让我们在第一人称视角中获得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掌控感。

在“第一人称视角”中,每个用户的所见所得都是千差万别的。甚至不仅仅因人而异,还会因时间、地点等众多个性因素而异。当然,与游戏这种极度突出沉浸式体验不同的是,大家都会期待以最小的成本方式最快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越过所有第三方直接与市场对话。

下面这张图基本能表达去中心化的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聪明的你很可能会说, 这不应该叫“去中心化”,应该叫“多中心化”才对 。如果你能这么想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真正在理解“去中心化”的本质。人们之所以更习惯称之为“去中心化”,只是在通过对比过往的模式进行描述而已。

去中心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地将平台日积月累、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有效地分摊到个人身上。

我没有用“网络图”去表达,是因为我觉得它不足以体现出第一视角下“身边”的感觉。“网”本身也是需要有连接成本的,但“去中心化”则体现的是对信息中介成本极其强大的削减能力。借上面的图中,来看下“去中心化”表现出的几个特殊之处:
1. 品牌与用户都是主体,拥有平等的位置,都可以自成中心。
2. 主体之间都是伴随状态,所以彼此之间首先兑现的是时间的价值。
3. 主体之间的推荐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

所以:
1. 品牌的拟人化运营越来越受欢迎;
2. 用品牌标签构建出的用户画像稳定性更高(因为有时间参数);
3. 用户群化趋势成必然,微信群通过流动性保护和加剧了这样的趋势;
4. 传统大品牌通过将自身拆分为用户某一方面服务的子品牌,构建子品牌矩阵更容易见到效果。这点是与传统路边广告牌那种把自己形象搞大的方式截然相反。
5. 推广费直接花在用户身上,而非平台。
6. ...... 

当然还有很多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你能够将这幅图印在脑海里,那么相信你会收获属于你自己的“去中心化”最优策略。

这里首先说明一下,我并不是指未来所有的服务都要按照“去中心化”的模式去走,而是希望你能够通过下面的文字了解传统“上帝视角”这种设计模式在发展中产生的弊端,以此加深对“去中心化”的理解,最终能够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策略上的判断。毕竟,完全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是不存在的。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切都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越是竞争激烈的领域越是如此。“去中心化”形成的过程也同样如此,一步步地让越来越多的互联从业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心思, 从简单地设计“网站信息地图”到努力抽象并勾勒出最接近真相的“用户心智地图”。

如果某个在线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就意味着这个市场中的信息提供者就越多,信息容量就越大,对于用户而言挑选出有效信息的成本就越高。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给所有人提供一个一样的推荐列表就够了,比如雅虎。不过后来还是被Google用一个搜素框赶下神坛。因为Google让每个人都能在“第一人称视角”下更有效地直达自己的目标。

同样的事情也正发生在淘宝、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上。前几年电商的高速发展让平台筛选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分摊到商家头上就是居高不下的推广成本。这样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购物节,因空间位置不够用了,就得从时间上找位置。但问题又来了,购物节这样的时间窗口虽然带来的额外的关注度与流量,但依然受困与现有电商导流模式,给平台带来更大的分发压力,商家也要想办法及时消化分摊到自己头上的高价流量成本。

来自传统平台官方的“造地”的速度越来越赶不上商家增长的速度。传统模式下的“流量中心”不够用了,“过路费”高到让商家赚不到钱。

所以,单纯地开个网店就能创富的时代很快就成为过去。现在则更多是在线下商业保本的基础上借助线上来整合供应链与物流通道来提升库存周转率,或者干脆明确地将线上投入作为扩展新客的市场推广费,然后再引导成线下老客户提升附加值。

当今天猫与京东之间的竞争对商家造成的“二选一”困境,背后就是这个原因。马云所说的“传统电商已死”背后的原因也是这意思。

记住,“去中心化”的本质并不是说消灭中心,而是从用户的“第一人称视角”这个设计思路出发,形成多中心的局面。眼下,我们要做的是把脑海中的传统地图更新为用户的心智地图,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找出“陪伴”的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新世界中的超人,而不仅仅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平凡的倒影。

成就个体,就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服务成为用户“超级装备包”中的常驻成员。所以下一步,你需要用“去中心化”的思维去打造一款你自己的小程序。

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里与你分享关于打造小程序的内容。

Ⅸ 去中心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浅显易懂的例子

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就是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包括举例,很多人往往陷入一个困局: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在这样的困局里,一个本来说得通的例子也往往会陷入自相矛盾中。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中心对每个人不具备强制作用。

然后就要进入我们的举个 环节。从最近的“救命文档”说起。河南暴雨,一个从河南走出的大学生看到灾情后,她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创建了这份可以登记、共享和核实、更新的文档,很快就有30多名同学加入参与进来,合作整理。

最终,这份文档由几百万人参与了维护。这是一份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文档,有人发布求助信息,有人跟进,有人更新文档,有人维护秩序,在这份开放的文档里人人平等,维护着一种大家默认的秩序,这是去中心化。

Ⅹ 区块链“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么

举个栗子吧,拿区块链网络互助平台同心互助来讲,去中心化在这平台的表现是:
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区块链上记录的所有信息一旦记录很难篡改、无法隐藏,用户随时可以查阅,通俗的说,只要加入计划后实名认证了,区块链就会生成节点,记录这人的加入时间,以及其他信息,谁都不可能修改(包括平台)
永不宕机
基于公有链的区块链,不受任何机构或者个人的影响,只要激励机制有效,互联网存在,区块链就存在。通俗的说,既然平台服务人员不在,平台机器就一直工作。
民主决策
自下而上的决策,区块链提出多种不同的共识机制,帮助用户有效的形成自下而上的决策,共同参与重大决策。通俗的说,平台如果想修改一个东西,比如计划内容是必须要超过半数人参与投票后才可进行,或者说申请互助人员需要互助金在公示时,超过半数人都不同意,那么平台就不给通过。

热点内容
数字货币一定是区块链吗 发布:2024-09-28 22:20:31 浏览:905
法币直接买btc 发布:2024-09-28 22:19:39 浏览:628
eth挖矿A卡哪个内核好 发布:2024-09-28 22:12:13 浏览:374
元宇宙概念讲解 发布:2024-09-28 21:48:58 浏览:632
元宇宙未来十年的重要赛道 发布:2024-09-28 21:01:16 浏览:638
qq自由幻想挖矿挖半天没见矿 发布:2024-09-28 20:41:22 浏览:800
区块链公币怎么查 发布:2024-09-28 19:41:25 浏览:181
比特币etf别拒了吗 发布:2024-09-28 19:31:20 浏览:431
比特币技术成熟 发布:2024-09-28 19:00:46 浏览:397
魔兽世界怀旧服挖矿200 发布:2024-09-28 18:53:16 浏览: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