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说去自我中心化的幼儿是多少岁
㈠ 幼儿园小班孩子年龄的发展特点
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发展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1.逐渐“去自我中心”,学会生活自理
小班幼儿开始“去自我中心化”,首要表现就是开始学习按照成人的指令进行行动,慢慢发展各项生活自理能力。这也是她们开始适应集体生活的第一步。
教师要注意多在一日生活中通过多环节渗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
2.行为受情绪支配
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小事大哭大闹。他们仍然非常依恋父母与老师。
教师要注意多与小班幼儿进行亲密的接触,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使幼儿的情绪逐步趋向稳定。
3.开始逐步接纳同伴
小班幼儿的社交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扩展,这正是他们学着与他人相处、接纳同伴的体现。
教师要多进行引导,帮助幼儿体会和同伴一起游戏、生活的乐趣,接纳在集体中生活,并为自己是班级的一员感到高兴。
4.动作协调性增强
小班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开始协调,但还不擅长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一动作;双手的协调性大大增加,但精细动作的发展还比较弱。
教师要注意在运动时多进行动作的变化,在游戏活动时选择一些简单的、对手部动作精细要求不那么高的活动。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具有极为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喜爱问成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好奇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好奇心可能招致的安全隐患。
6.根据生活经验,掌握简单的概念
小班幼儿认知范围逐步扩大,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了建构,能掌握一些诸如大小、形状、颜色的简单概念。
在了解班上幼儿实际认知水平的情况上,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对认知进行扩展、进一步进行经验的积累。
7.喜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非常突出,模仿也成为了小班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8.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小班幼儿已经基本掌握所在地区的所有语音,但发音还有些问题。他们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但语言还不够流畅。
㈡ 童年期儿童思维有哪些特点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图:守恒实验)
3. 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㈢ 儿童的自我中心化
文/Angela自在
关于研究儿童,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
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认知发展到前运算阶段(2—7岁)时,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特征之一就是自我中心性:即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
所以,他们会表现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见即他见"。
他们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这是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所以,从发展的理论上来说,不能对7岁以前的小孩子说:"你真自私,你为什么不会替别人着想,你真是个白眼狼。"
因为他们的能力没有达到去自我中心化的程度。所以这时候跟他们讲道德,讲道理,他们只能是一头雾水,并且“死性不改”。
个人认为,理解到这一点很重要,在儿童身上,不管是认知发展,还是道德发展,都是分阶段的。
有时候所谓的拔苗助长,是不了解,如果真的了解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就能减少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㈣ 2岁至7岁小儿的思维特点是
一、儿童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4、锻炼儿童的思考力。在家庭生活中,锻炼儿童思考力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家长在 这方面做有心人,善于引导儿童去思考就会获得丰收。玩玩具、做游戏、猜谜语、养小动物 、养花以及参加家务劳动等等,都可以使和童积极动脑筋去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 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搭积木、拼六面图、拼七巧板等等, 都要动脑筋找出规律才能完成。有些智力游戏,不仅要动脑筋还要比速度才能取胜。
5、教给儿童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的特征是概括性、间接性和逻辑性,儿童随着年龄 的增长,有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发展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思维发展提供了条 件工具。但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和工具,儿童不是一开始就 能掌握的,家长和老师都要引导和教给儿童,遇到问题如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 作出逻辑的判断、推理来解决。教儿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儿童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 法,就如插上了思维发展的翅膀,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㈤ 笔记【day22 日内瓦学派的发生认识论——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二)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皮亚杰几十年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的外部行为中也比比皆是。皮亚杰在关于儿童的世界表象和物理因果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儿童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认为对象就是直接知觉的那个样子,而不懂得从事物的内部关系中观察事物。例如,儿童认为月亮在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这种拟人化(泛灵论)的现象,皮亚杰称之为“实在主义”正是这种所谓的“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使他们混淆于自我与客体间的界线,不能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束缚,不善于从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自己的观念和动作止,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作绝对的真理。儿童的实在主义,使儿童表现出令人十分费解的现象,一方面,他们与直接观察相连,另一方面,他们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概而言之,实在主义使儿童徘徊在世界的现象之中,而又使他们远离于世界的客观本质。
体现儿童自我中心的实在主义。不仅表现在智力活动中,也表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中。由于儿童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处于心理的劣势,他们对成人(主要是对父母)形成了单方面的尊敬。这种由爱和怕所构成的单方面的遵敬,表现在儿童处理与成人关系时形成的服从。服从是儿童责任感的源泉。皮亚杰说,“儿童的第一个道德感是服从,而所谓善的另一个标准长期以来就是父母的意志。”如同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一样,幼儿的道德情感也是直观的,“幼童的道德在本质上始终受外界支配,即服从于外在意志,即他所尊敬的人或父母的意志。”因此,皮亚杰把这时的儿童道德认识称作以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谁所支配。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幼儿并不能全部掌握它们,但他们把规则看作是神圣的,不可违背的。因为规则是成年人制定的。因此,幼儿表现出规则实践与规则意识之间的矛盾。皮亚杰把幼儿由他律引向的一个有规则结构称之为道德实在论。道德实在论引出客观的责任感。所谓客观的责任感,就是指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违反规则的程度,而不是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即使对说谎这一类行为,在幼儿看来,说一次谎话的严重性,不在于儿童存心欺骗的程度,而在于说话和客观的真相在实质上相差的程度。”
例如,一个孩子在街上散步被一条大狗吓了一跳,回到家中他告诉母亲说,他看到一条像牛一样大的狗。另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中告诉妈妈,老师给了他一个“优”,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回事。对于以上两例说谎行为,幼儿认为前者,即说自己看见一条跟牛一般大的狗的孩子更坏些,“因为决不会有(像牛一样大的狗)”。而对后者,即以报优的方式骗取母亲奖赏的孩子,幼儿则认为性质不那么严重,因为“在学校中,有时候能得到好分数,有时候不能”,“他母亲相信这个谎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客观的责任相应减少,主观的责任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研究发现,如果把10 岁以下的儿童对道德判断问题的回答分为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两类,可以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还不能进行比较,7岁左右的儿童对道德判断表现为客观的责任,而9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表现出主观责任。
在皮亚杰看来,不仅是道德发展存在一个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的问题,整个社会化发展也是如此。“儿童的社会发展从自我中心的状态开始转向互相交流,从不自觉地把外界同化到自我转向互相理解,导致人格的形成,从整体混沌的未分化状态转向以有纪律的组织为基础的分化状态。”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无意义的错觉,意味着对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少应有的理解,在认识活动中将主客体混淆,而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觉地强加在周围的人和事上。究其本质,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少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化的对抗。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不仅发生在幼儿期,事实上,它可以发生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因此,从自我中心状态向解除自我中心的过渡是认识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特征。这个过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皮亚杰把它称之为发展规律。
从出生到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中,儿童从三个不同的水平上解除自我中心:
第一次是在出生到2岁之间,儿童从完全分不清主体与客体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能理解世界是由客体组成的,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客观存在的人。
第二次自我中心表现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分不清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之间的差别。7-8岁时,由于去中心化的结果,儿童得以理解物体之间的客观关系,并且在人们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第三次自我中心出现在 11-14 岁,,少年儿童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沉湎于无休止的脱离现实的“改造社会”的议论之中,这个时期的去中心化是儿童从抽象地改造社会转变为实际的活动家,开始严肃地、切实地考虑实际职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成人感。
皮亚杰认为,任何一次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第二,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成绝对真理。有人会说,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可能与他们的知识贫乏有关,如果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知识量,能否避开自我中心呢?苏联的心理学家们曾经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新的信息不能不反映在儿童的思维内容上,但新的知识并不能使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错觉。研究者在大班幼儿身上看到了幼稚的自我中心主义与现代科学说法的奇妙结合,儿童依然用泛灵论的、人为的原因解释自然现象,年龄越大的儿童,越能经常运用电影的内容,用现代科技的产物:飞机、火箭、人造卫星的类比解释自然形象。例如,一个6岁5个月的男孩在回答“天上的星星是从哪儿来的?”问题时,说“是用金纸做的,是宇航员扔在那里的”。“太阳在运动吗?〞“不能,因为它不能到处走。”“星星在运动吗?”“在运动。”“为什么?”“因为风把它吹向四面八方。〞这类研究表明,“首先,单纯的积累,自发地掌握知识,不能代替思维形式,这一点与皮亚杰恪守的思想相一致。”其次,5岁以前的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看到的具体事实对现象作类比,他们能运用动画片和电视节目的内容,但形形色色的新内容的后面仍是“实在论”、万物有灵论和“人为主义”。儿童只是看到表面现象,依据他们的知觉作出判断。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讲,解除自我中心并不是必然的、必胜的。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的人身上,自我中心状态会纠缠终身。自我中心状态表现为认识上的主观臆断,行动上的为所欲为,作风上的独行其是,情绪上的喜怒无常和人格上的浮虚狷狭等心理特征。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角色错位现象,也是自我中心的范例。诸如此类,不去中心化,是很难在社会生活中准确定位的。正如皮亚杰所说,“一个人自己的思路越是前进一步,他就越能从别人的观点看待事物,越能使他自己为别人所理解。”任何一个希望成功的人,如果不能解除自我中心,就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一部人类认识史,就是人类不断解除自我中心的发展史。例如,人类摒弃地心说,信奉进化论,破除迷信观念,关心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寻找宇宙生命等,无一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解除。因此,“发现自我中心主义是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这使他作为一个学者而誉满全球。”
㈥ 幼儿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发展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1.逐渐“去自我中心”,学会生活自理
小班幼儿开始“去自我中心化”,首要表现就是开始学习按照成人的指令进行行动,慢慢发展各项生活自理能力。这也是她们开始适应集体生活的第一步。
教师要注意多在一日生活中通过多环节渗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
2.行为受情绪支配
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小事大哭大闹。他们仍然非常依恋父母与老师。
教师要注意多与小班幼儿进行亲密的接触,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使幼儿的情绪逐步趋向稳定。
3.开始逐步接纳同伴
小班幼儿的社交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扩展,这正是他们学着与他人相处、接纳同伴的体现。
教师要多进行引导,帮助幼儿体会和同伴一起游戏、生活的乐趣,接纳在集体中生活,并为自己是班级的一员感到高兴。
4.动作协调性增强
小班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开始协调,但还不擅长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一动作;双手的协调性大大增加,但精细动作的发展还比较弱。
教师要注意在运动时多进行动作的变化,在游戏活动时选择一些简单的、对手部动作精细要求不那么高的活动。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具有极为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喜爱问成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好奇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好奇心可能招致的安全隐患。
6.根据生活经验,掌握简单的概念
小班幼儿认知范围逐步扩大,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了建构,能掌握一些诸如大小、形状、颜色的简单概念。
在了解班上幼儿实际认知水平的情况上,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对认知进行扩展、进一步进行经验的积累。
7.喜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非常突出,模仿也成为了小班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8.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小班幼儿已经基本掌握所在地区的所有语音,但发音还有些问题。他们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但语言还不够流畅。
教师可以多进行一些发音练习,并引导幼儿学会用比较完整、顺畅的语言表达。
㈦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简短
(一)
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二)
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三)
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
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㈧ 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时间是几岁
自我意识萌芽的时间是几岁?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时间是一周岁以上,他就有自己的意识,想要什么自己也能明白,虽然是不会说,但是他会比划会叫你,会管你要
㈨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J.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他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在每一大阶段下又再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这一阶段又再分为6个小阶段:①从出生到1个月。此时,婴儿尚不能觉察周围的东西,甚至不能觉察自己的存在,分不清物与我,缺乏自我意识。②1~4个月。这时,婴儿的动作变得较协调了,但还不能摆弄外物。③4~10个月。此时,婴儿视觉与抓握动作协调起来。开始会摆弄身旁的东西。9~10个月的婴儿知道东西离开了自己的视野仍然存在。④10~12个月。此时,行为已有目的,开始能预料行为的效果。⑤12~18个月。婴儿对不同的物体,会作略为不同的动作,看会出现什么结果。⑥18~24个月。婴儿在行动之前,能在头脑中思考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前运算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前概念期,约2~4岁。此期以出现符号功能和模仿为特点。②直觉思维期,约4~7岁。幼儿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反映,只会从一特殊情况推到另一特殊情况,并将无关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到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皮亚杰起初认为形式运算的智力发展约在15岁完成。后来,1972年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㈩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分为几个时期
一共分为四个时期。
1、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
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10)理论上说去自我中心化的幼儿是多少岁扩展阅读:
儿童心理的特征表现
能力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主要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制约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说来,人人都有一般能力,但不一定都有特殊能力。智力就是指的一般能力;人的智力正是由各种能力构成的。
气质
气质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提出来的,后来罗马医生盖仑(Galen)作了整理。他们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体内所占比例不同,从而确定了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多血质(血液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气质类型。其典型心理特征如下。
胆汁质。胆汁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的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为特征的。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迅速、微弱、易变,动作发生也迅速、敏捷、易变为特征的。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活泼好动,敏感,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粘液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缓慢、内蕴、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为特征。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是以情感体验深而持久、动作迟缓无力为特征的。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反应迟缓,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秋毫细末,具有内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