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小班去自我中心教育措施

小班去自我中心教育措施

发布时间: 2022-06-23 10:56:02

⑴ 幼儿小班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

幼儿园管理运营教案

链接:https://pan..com/s/1j7GqYojHGkvRDjxLiJ2wlg

提取码:3t3t

--来自网络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⑵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1)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幼儿自我服务的内容如单纯的讲解,示范幼儿学起来就感到枯燥无味,这并不符合幼儿的特点,如:我在教幼儿扣扣子时,请幼儿带来布娃娃让幼儿把婴儿时期的衣服为布娃娃穿上,孩子们就把扣子一颗一颗为娃娃解开扣上,这样反复练习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领,到了本期班上幼儿大部分会解扣子扣口子,午睡都能自己脱衣服穿衣服了,孩子们都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还很自豪的告诉我"老师,我自己(脱)穿的衣服"我还运用游戏的方法教会幼儿洗手、洗脸等。游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幼儿在游戏中有积极愉快的情感,消除了紧张情绪而会主动参与练习,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了发展,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我服务的意识开始萌发。因此,作为小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趣的游戏,游戏是提示幼儿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2)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规程》中指出,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然而,仅仅依*教育活动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掌握学习的时机,在多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季节变换等。例如:幼儿刚入园时,幼儿园早餐吃蛋,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蛋壳剥去后幼儿吃,又省心、又省事,但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做法,让幼儿自己来剥,他们既学到本领,又有了食欲,可谓是一举两得。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综合教育的手段,就能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幼儿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那么差异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切不可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分宠爱,自我服务能力较差,意识不强,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要分析"对症下药",不应把他们视为笨孩子。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要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分组活动等,进行个别指导,教师要注意投放适当的材料,引导幼儿参加活动。如:请小手机能发育不太好的幼儿帮助小娃娃穿衣服,请大肌肉发育不理想的幼儿整理玩具,摆放大积木。特别是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别人或请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使幼儿知道自己努力会做的更好,避免骄傲情绪的出现。教师只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⑶ 如何促进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和措施

一、利用幼儿的生活实际,培养幼儿交往的意识
幼儿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少,对于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缺乏了解,又加上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各种事物和现象。针对这些,我们首先让幼儿从了解自己的家庭开始,通过主题活动《我的家庭》,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家中的成员及其与自己、邻里、社会的关系;然后,再通过主题《我的幼儿园》中的系列活动,如:参观幼儿园各个部门、与各年龄段幼儿联谊等,了解幼儿园的名称、环境、设施、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最后,通过主题《我们的社区》,让幼儿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形式中,深刻感受社区中跟自己有关系的人和事,使幼儿深入了解自己周围世界。
二、创设利于幼儿交往的环境
1、创设利于幼儿交往的生活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特性把那些综合的交往能力培养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交往能力。例如:早晨来园时,教师主动与幼儿问好,幼儿自然而然地会用礼貌用语,同时也会主动和好朋友问好,幼儿自然而然地会用礼貌用语,同时也主动和好朋友问好;午睡起床时,有的幼儿穿衣服需要拉拉链、扣扣子,尽量让幼儿互相帮忙;舆洗时,人多就学着等一等,不抢占水龙头。这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体验丰富生活经验,对交往行为建立起感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习惯。幼儿逐渐进行自我行为的判断和调整,社会性行为逐步规范,长此以往,幼儿的良好交往行为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好展,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2、创设利于幼儿交往的活动环境
适宜的活动环境能刺激幼儿学会交往。活动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行为发展的特点,积极创设具有小班特点的交往的活动环境,充分提供幼儿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
在设置活动区时,教师要考虑空间大小和幼儿人数的比例,考虑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和科学性,为幼儿创设具有安全感、宽容和接纳的环境,促进幼儿交往。例如:在进入建构区的出入口,贴上脚印,让幼儿明白多少脚印,就只能进去多少个人,这样就控制了区域里的人数,避免了拥挤,幼儿也更容易产生交往;“娃娃家”的墙鉓选用了粉红和粉蓝的色彩,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有在家的感觉,能轻松自然、心情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在语言区里,我们粘贴了各种幼儿喜欢的动物的造型,幼儿可以自由结伴,边欣赏画面边根据图意讲述各种有关交往技能的简短故事,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幼儿吸有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气氛中,才能和谐地与同伴交往和沟通。
此外,活动的过渡环节,教师要创设让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愉悦交流,如让他们谈论自己家中的趣事、讲述有趣的动画片等。这样,幼儿可以一起分享,学会交往。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幼儿结伴活动,如互相滚接球、坐跷跷板;滑滑梯时不推不挤,轮流荡秋千等。
三、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
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间的交往能力,由于孩子是家庭成员的核心,有些家长过分的溺爱会造成孩子许多不良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共同商量孩子的教育方法。我班的黄佳美小朋友,打小身体有病,在家里父母很少带他出去玩,和同龄孩子接触比较少,上幼儿园后,她事事小心翼翼,活动能力较差,脸上总是露出胆怯的神情,缺乏独立精神。为此我们及时地向家长反映了孩子在园的一些表现,提醒家长平时要多让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多带孩子外出旅游、串门、陪大人聊天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家玩等,通过多种方式来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同时我还鼓励家长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有效引导幼儿学会交往
1、为幼儿提供同伴间的交往机会,学习交往技能。
有一些孩子在家称王称霸,但一到其他环境中,就变得胆小、怕羞,和小朋友在一起时表现退缩、不主动,见到生人不肯打招呼,躲在成人的背后。如果不趁现在对其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将来就容易出现交往障碍,很难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幼儿的自卑心理,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引导其学习交往技能。对于这些胆小怕羞,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要经常鼓励他们敢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并尽量给他们说话和游戏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交往自信,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幼儿克服与同伴交往的障碍。还有一些幼儿常常争强好胜,霸占心理很重,自己喜欢什么东西都必须得到,不会谦让。对这些孩子,我则教给他们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玩、交换玩,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等。
2、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小班幼儿尤其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角色游戏能很好的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懂得怎样接待客人,招待顾客,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用语等,使幼儿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同时角色游戏也容易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克服了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如我班的黄佳美小朋友,平时很少和同伴一起交往、游戏,什么事都漫不经心,但她却非常喜欢玩角色游戏,爱当娃娃家的妈妈,常常抱着宝宝去菜市场买东西,去乘公共汽车,去上幼儿园等,角色游戏让她开始积极与同伴交往。
我们还通过讲故事、看表演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朋友真正含义,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幼儿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心里要想着朋友,这样朋友才愿意和你交往。
3、做孩子的朋友,随时关注与指导幼儿的交往行为
和孩子做朋友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我们要尊重理解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对于情感要求较高,老师要常把微笑挂在脸上,让幼儿时刻感到“大人是爱我的,喜欢我的”,使幼儿在爱和喜欢的氛围中拥有自信,产生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反之,如果幼儿处在冷漠的环境中。则会对人漠不关心,出现交往上的不良行为。另外,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及时给幼儿以指导,引导他们主动去交往,对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要适当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当的交往行为,要找出理由,进行随机教育,把他们引向交往的正确方向
总之,小班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成人应该因势利导,利用各种有利的途径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当然,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利用幼儿能力互补、讨论话题、幼儿讲悄悄话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观察,去发现,创造一个广阔的交往空间,让幼儿自由飞翔。

⑷ 如何促进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帮助小班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本人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和大家一起谈谈如何促进小班幼儿萌发良好的自我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自我意识 自我中心 获得 幼儿
一、 萌发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切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性、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镜像研究(1)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婴儿24个月以后。我国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后提出34岁幼儿是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即小班幼儿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小班幼儿随着入园,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接触更多的成人,并和许多同龄人在一起。从先前在生活中处处依懒成人,逐渐学会初步的生活自理;在家中养成的任性、唯我独尊等性格特征,必须学会与同伴相互合作、分享等。在这一阶段,如何帮助幼儿在独立活动中得到自身优势的证明,如何利用成人评价的影响去激励幼儿发现自己更多的潜力优势,如何引导幼儿在友好的同伴关系中获得自我肯定,对发展幼儿良好自我意识及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帮助幼儿萌发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几种方法。
1、 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1、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
小班入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度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入园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约束。
对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如:《我》:介绍我和我的家庭,认识自己的身体;《我的物品》:认识自己已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认识同伴及一起玩,游戏;《我的幼儿园》:认识幼儿园老师、医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悦纳周围的环境。
2、抓住日常生活锲机树立幼儿自信心。
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使不少孩子身上出现懒惰、缺乏自制、畏难等不良品质,无形中使幼儿事事依懒成人,独立性格受到扼制,影响幼儿自我意识及良好个性的发展。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锲机,对于小班孩子树立自信尤为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棒,你真能干!有了一次成功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奖励红五星,自己穿脱衣服奖励绿五星,自己整理玩具奖励黄五星,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随之树立,自我意识会逐渐强化。
2、 在游戏交往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互相协调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流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的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于特别自我中心不能协调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奖励(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得不到奖励,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争取得到想要的奖励,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在交往中,我还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什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常常出现一些纠纷,我们班的靖涵小朋友正想拿玩具柜上的小汽车,晖晖小朋友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汽车,靖涵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枪玩具,边枪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对此类问题,我就运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如:让幼儿体验玩具被枪走的难过心情,遇到困难时的焦急心情,分享同伴快乐时的愉悦心情,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3、 在良好的环境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生时期,他们通过镜映形成镜像自我的过程,即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的重要。
我发现,当我在表扬某个幼儿时,没得到表扬的幼儿则会认为自己不乖,很沮丧,教师在对一个幼儿做出亲热拥抱时,在边上的其他幼儿则也会要求老师抱抱,没有被抱的幼儿还会回家告诉父母说:老师不抱我,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可能的关爱每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
我们班的九九小朋友年龄偏小,开始来园时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差,总是和集体格格不入对于这些个别幼儿我进行了个案追踪,一开始,我总是找机会和他聊聊,摸摸他的小脸蛋儿,起初九九总是以审视的眼光注视着我,一段时间后,我和九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一看见我便会主动的向我问好,我适时的表扬他,如:九九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

⑸ 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疏导

小班幼儿情绪表现外显,常常表现为强烈高涨、缺乏控制、变化无常。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被成人批评、和同伴之间发生纠纷等情况时,上述情绪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此时,教师如果没有加以疏导,必将影响到幼儿的学习、交往和自我发展。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现有的班级幼儿人数多,教师无暇冷静下来观察幼儿;幼儿年龄小情绪变化快,稍不注意良好的教育契机就容易被错过;幼儿心理教育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等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教师对幼儿的不良情绪表现常常是简单处理或严厉地批评或索性冷落他们,不闻不问。针对现状,本人在实施幼儿情绪疏导中注意深入幼儿生活,从幼儿情绪表现人手,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幼儿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洞察情绪,了解内在需求 幼儿的情绪表现与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紧密联系着。只有科学地洞察其情绪,了解其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待孩子的情绪表现,用自己的标准去简单处理幼儿的情绪问题,因而也就无法客观地获得幼儿心里真正的想法和愿望,无法对幼儿的不良情绪作出正确地处理。如:雯雯小朋友来园时缠着爸爸哭闹,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这孩子以哭来要挟成人,用不着理她;有的则认为抱一抱哄一哄她就好了;还有的简单认为这孩子被家长宠坏了,先让家长离开教室,孩子就无计可施了。显然这些想法或做法都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雯雯真正的心理需求。 怎样透过幼儿行为现象了解其情绪来源,从而对症下药、寻找对策?笔者认为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助于教育者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针对上面的雯雯哭闹例子,我们采用频率观察方法,记录她在一日生活中哭的频率,并用次数记录法进行统计分析,这才了解到哭闹的真相:弱小的雯雯每天一走到长长的尿槽前就不敢迈步,由于盥洗室是两个班共用,孩子一多自然会有擦肩、相碰的现象,但她却从不和老师说。拥挤有限的空间增多了幼儿间的摩擦,造成幼儿心理的紧张感,导致雯雯一被后面的人碰撞就抱住双肩嘤嘤直哭。就此我们与中班调整作息时间,加强幼儿有序盥洗行为的培养。慢慢地雯雯能坦然地面对盥洗室了,也不再哭闹了。又如:为了解佳佳小朋友的行为问题,我先采用事例描述性的观察方法,通过对他拽人事件的记录与分析,发现了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法摆正自己在集体的地位。长期的娇宠养成他霸道、自私,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造成他与同伴交往的障碍。但是,拽人毕竟属于偶发事件。为了收集更多数据,探究其行为问题,我又依次采用时间抽样法、行为检核法,在连续的一周以十五分钟为一个时段观察他在心情缓冲区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他在一日生活中攻击他人的频率,并用次数记录法进行统计分析,找寻他心理变化轨迹,分析其攻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一段时间后,佳佳的行为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情况以及家庭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矫正与诊治。 二、积极应答,适时给予满足 幼儿的情绪表现是他们需求的反映,是心理求助的信号。若一味压抑、不予回应就可能造成幼儿心理的操作,进而影响师幼间互动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幼儿的感觉和愿望合理时,就应得到尊重和同情,让他们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创设幼儿可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渲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小组活动是满足幼儿内在需求的良方,有针对性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情绪发泄的理想场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抱着自己的宠物玩具有一种安全、舒适感,因此,我们的应答措施是:设立了区域活动静悄悄。几个小帐篷、软垫、加上墙上悬挂的绿藤,为幼儿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当小朋友累了、烦了就可以到里面去坐一坐,或者抱着毛绒玩具钻进小帐篷说说悄悄话。这种说出来的方式,能很快缓解幼儿郁闷情绪,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产生一种满足感,孩子们走出来时常常是愉悦地手拉着手。又如设立心情树、心情缓冲区,让幼儿有了将自己的高兴、不高兴等心理状态展现出来的平台。在观察中发现,这些积极应答方式十分吻合幼儿的需求,深受幼儿喜爱。它能使幼儿情绪得以平衡,从而避免形成情绪症结。 三、启发诱导,化解焦虑情绪 当然,一味满足幼儿情绪要求可能会导致幼儿一不顺心就骂人、只顾自我渲泄、个性偏激、走极端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情绪的形成。因而必须让幼儿学会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当遇到心理冲突时不轻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初步学会稳定自身情绪。 (一)延迟满足,缓冲情绪 消极或亢奋情绪都不利于幼儿情绪的平衡。在日常活动中,如果将预定的目的要求转化成可选择性规则,让幼儿有自选的权利,将有利于幼儿产生约束感和自我控制感,从而达到缓解幼儿消极情绪的目的。如:发现幼儿在投击球活动中情绪处于亢奋状态,为了使幼儿情绪得以正常渲泄和调控,我们试从材料的提供和游戏的活动方式上来延缓幼儿对活动的满足,启发幼儿根据自己对击球的积极经验来设计活动的规则:在投击球前必须经过搭建处,必须控制自己的脚步、动作,到达投球线才能开始活动。通过活动的缓冲,促使幼儿情绪在延迟满足的同时逐步平衡下来。最令人高兴的是到活动结束前幼儿仍保持积极情绪,百玩不厌。可见,有效的延迟满足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幼儿情绪行为的偏差。 (二)重视暗示,化解焦虑 幼儿的情感是脆弱、敏感的,具有明显的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情绪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幼儿人园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家长紧张不安、久久不肯离去的情绪信息传染给幼儿,加剧了幼儿的焦虑情绪,使幼儿变本加厉地嚎啕大哭,情绪难以稳定下来。对此,我们应把握暗示的正面效应,以鼓励的语言、对幼儿注视、微笑、点头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获得赏识、理解、关怀、接纳、尊重的信息,认为老师喜欢我,有一种被关爱、被尊重的心理感受,产生一种安全、关爱感,从而化解焦虑的情绪。 此外,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能让他们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能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大胆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他们积极情绪的养成。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同伴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获得更多的自信,使他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情绪趋向稳定。 经过一学年的不断探究,我们惊喜地发现小班幼儿的情绪问题正在逐渐化解好转,多数幼儿已慢慢学会自我安抚,能愉快、大方地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热情、好奇和有自信心。

⑹ 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父母需要怎么教育

1.言传身教,教给分享核心理念

父母根据具体的言谈举止,大量的行动,向宝宝传递,并正确引导她们了解分享的定义。

4.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父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且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产生一种观念,即:他人的物品不能抢,一切应当学好商议,学习培训重视别的小孩子。实际上,这也是激励孩子塑造换位思考一下.创建并遵守纪律的一次机会。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还有别的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区一起讨论。

⑺ 以去我为中心的教案

主题活动设计意图与思路:
小班幼儿,正是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区别自己与他人,开始强烈的表现出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概念,初步感知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因此,通过游戏方式促进幼儿认识自我,增强主动性、独立性,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是该阶段重要的教育任务。
小班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我自己》,通过“搜集资料----认识外形----感知用途----学习保护”的步骤,让幼儿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各门学科的整合:融合了绘画、歌表演、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身体的构造,知道五官等的外型特征以及其用途,并教育幼儿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引发孩子关注自己,更能关注周围的世界。
主题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我自己”,让幼儿更加喜欢自己。在活动中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和老师、同伴交往,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态度目标: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激发探究欲望。在活动中能发现同伴的优点,并乐于模仿和学习。
知识目标:认识自己五官的名称,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和简单的保护常识。引导幼儿区分男孩、女孩的明显特征。
活动一:认识五官
设计意图: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脱离了亲人的关心与照料,对幼儿园的生活不太适应,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就会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抠鼻孔等。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启发他们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幼儿经常用手抠鼻孔、揉眼睛,把脏手或脏东西以及小珠子之类的东西放到嘴里,是极不安全,也极不卫生的,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很有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并了解五官的功用。
2、教给幼儿保护五官的一些常识,引导幼儿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布袋偶(动物、人物形象均可,如眼、嘴可动更佳),各种声响的录音。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游戏:摸摸看。
教师操作布袋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摸布袋偶的五官,引起孩子的兴趣,并将话题引到五官上来。 教师提问: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有什么?
让幼儿看着布袋偶,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正确位置及数量。
2、教师操作布袋偶,以布袋偶的语气提出问题,带领幼儿认识五官,并了解五官的功用。问题一:我有耳朵,你的耳朵呢?耳朵能做什么?播放录音,让幼儿听录音,验证耳朵的功用。 问题二:我有眼睛, 你的眼睛呢?眼睛能做什么?幼儿讲述后并指认一下周围的事物。
问题三:我有鼻子,你的鼻子呢?鼻子能做什么?让幼儿表现闻味的动作。
问题四:我还有嘴巴,你的嘴巴呢?嘴巴能做什么?教师可以辅以嘴巴能表现的动作,让幼儿尝试表演。(如笑、喝水等)
3、教师操作布袋偶,用布袋偶去接触孩子的五官(但要注意眼睛和嘴的卫生,只靠近即可),轻轻触鼻头并伴有语言指导,如:“我在这里,亲亲你的小鼻子”等。闭上眼睛的孩子可以轻轻抓布偶,同时教
师可以变换不同的动作不让幼儿捉到它。
4、请孩子一起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五官?
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表现。
活动延伸:
1、游戏:指五官,即教师提问:鼻子在那里?(眼睛、耳朵、嘴、脸)孩子边说边指出来。还可以玩“看谁指得快”的游戏,即教师快说,孩子快指。或者让孩子自由组合,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指。
2、游戏:贴五官。(准备好大头的照片和五官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头像上少了什么,然后请孩子来贴五官。孩子在图上拼摆后家长帮助粘贴好。
附: 五官歌1=C 4/4
3 5 3 5 6 5 / 6 i 6 5 - / 3 - 2 - / 1 - - 0 //
(成人)两只 眼睛 在 哪 里? 在哪 里?(幼儿)在 这 里。(指眼睛)
小小 鼻子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这 里。(指鼻子)
两只 耳朵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这 里。(指耳朵)
小小 嘴巴 在 哪 里? 在哪 里? 在 这 里。(指嘴巴)
小小 脸儿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这 里。(指脸颊)
活动二:我的小脚丫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自己脚丫的特征与特点,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2、让幼儿知道脚能做许多事情,鼓励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
3、教幼儿保护脚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海绵垫、瓷砖、地毯、安全的小石子等不同材料铺成的小路。
2、脚印图。
3、成人鞋和宝宝鞋各一双。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边说儿歌边活动小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观察小脚丫,自己探索发现秘密。
1、数一数小脚。
“小朋友,你有几只脚?”“你的脚上有什么?”“动一动,好玩吗?”“数一数一只脚上有几个脚趾呢?”“另一只呢?”
2、挠一挠小脚。
“挠挠自己的脚,再挠挠别人的脚,有什么感觉呢?”
3、闻一闻气味。
“脚怎么会有味的?”“用什么方法让脚干干净净呢?”
三、游戏——走小路
1、教师带领幼儿赤脚走在不同材料铺成的小路上,体验脚底接触这些材料的真实感受。
2、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达小脚踩在这些材料上的体验和感受。
“你走的什么路?感觉怎样?”(幼儿自由交流感觉后,可请个别幼儿谈感受)
3、让幼儿再次体验小脚走在不同路上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脚的感受和活动的兴趣。
4、小结:“踩在海绵上软软的,踩在瓷砖上凉凉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小脚的用处。
组织幼儿根据经验,讲一讲脚能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小脚能感觉走在不同路上的不同感觉,你知道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吗?”(走路、跑步、跳舞、踢球、蹬车等)“小朋友要经常锻炼,身体才会长得更结实,个子才会更高??”
五、展开讨论:怎样保护小脚。
“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怎么保护小脚呢?”(勤洗脚、剪脚趾甲;不穿硬皮鞋、穿合适的鞋子等)教师可请幼儿体验穿大鞋子和小鞋子的感受,从而让幼儿知道应该穿合适的鞋子。
活动延伸:
1、课后教师带领幼儿体验踩水泥地、沙子路和放在水中的不同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2、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脚丫的其它秘密。
附:宝宝的小脚
爸爸瞧,妈妈看,宝宝的小脚真好看
爸爸瞧,妈妈看,宝宝的小脚踮一踮
爸爸妈妈都来看,宝宝的小脚跳一跳

⑻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该怎么教育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真的没有必要太过着急,因为这是孩子成长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耐心的去引导孩子,教会孩子规则,并且给孩子培养执行规则的习惯。

三、习惯执行规则

最后一步就是要让孩子习惯执行规则,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规则的意识,如果他还是不遵守规则的话,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后果。比方说他不愿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却要去抢夺别人的玩具,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惩罚他,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孩子在规则之下慢慢学会如何去和别人相处,同时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遵守规则。之前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就会好很多。

⑼ 如何教育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有什么好的办法

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养成一个好的性格可能会影响其一辈子。如果你发现子女做任何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要小心注意了。这里必须要及时去引导和纠正他。

第一,改变家庭环境

孩子之所以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主要还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因为父母平时太过溺爱孩子,总是想方设法地对他好,而且对于他所犯的错也是无条件地包容,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只关注自身利益,只考虑自己感受。因为周围环境给到自己的反馈就是如此,所有人都将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这样孩子自然就没有机会去关注他人情况了。所以父母如果要想改变孩子自私的习惯,首先就得在家庭环境上做出改变。


父母主动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让他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孩子自然会考虑所有人的利益。比如家务活分给孩子一部分,家长严格监督其执行。或者在考虑卧室装修风格时可以参考子女意见,这样有了话语权后孩子就会认真思考自己所作的决定对于所有人的影响。久而久之自私的性格会得到很大改善。

⑽ 怎样管理小班的小朋友

(一)小班的生活常规管理
1、 打好开学工作的第一仗
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齐心协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会迎刃而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情况下,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园时会哭闹不止,轻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严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个别特殊的有一个月左右。孩子在教室里面哭,有的婆婆、妈妈在教室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长敲门,要求进来给孩子喂饭,总之,家长们送孩子入园时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离去,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和家长,应该这样做的。首先,孩子来一个抱一个,不要家长进教室,尽管家长不理解,过后一段时间再给家长解释;然后,第一周的头三天,不给孩子编固定的座位,孩子们肯定会到处乱跑,第四天开始,把跑的孩子,不愿坐座位的孩子哄他上座位,就连哭的孩子也是这样,使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影象,要坐座位。
2、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我们教师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人”的观念,应树立科学儿童观。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教师应该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既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怎样突破这些难点,可以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A、示范、模仿法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学习折餐巾的常规时,可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先教幼儿擦完嘴巴后,再将正方形的毛巾变成长条形。请幼儿模仿教师的做法,一会儿就学会了折餐巾。再如,在进行点名这一常规上和晨间入园时,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B、儿歌的妙用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可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洗脸时念儿歌:“小毛巾,对着揪,扯平放在手里头。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脸,最后洗臭鼻子,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洗脸的任务。
在吃饭前,可利用餐前的时间,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好勺子,左手扶助小碗,大口大口吃饭饭,看谁吃得最快。”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
C、在游戏中学习、练习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开学初,可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自己的毛巾标记,并反复找出自己的标记,找自己的标记朋友,使幼儿很快地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还可通过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对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再如:开学初,往往小班的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替幼儿收拾玩具,势必违反了《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就可采取了“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戏,当幼儿玩了玩具后,在收拾玩具时,就说:“小朋友,送玩具回家家了。”如果,有些孩子动作较慢,或者还想玩时,就以玩具的口吻说:“怎么我的汽车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送回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改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D、夸张的比喻
在生活常规中,有时运用一定的夸张的比喻是非常有利的,它是促进常规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拿吃饭这一环节来说吧,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通病,因此,常常很多老师都伤透了心,费了很多精神。大家都知道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仍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根据这样的年龄特点,就可采用了夸张的方法使幼儿在进餐上有较大的提高。在幼儿吃饭时,经过仔细的观察,了解到多数孩子是咀嚼较差,不肯吞。于是,教师可以自己亲自示范,并夸张说自己是大老虎的嘴巴,狮子王的嘴巴,能嚼得很快,并还不时地鼓励不肯吞的孩子,要像吞药一样。自己一边说一边做,在巡视中,还不停地说:“怎么听不到老虎的牙齿声音了”,其实,这也是在提醒孩子们要不断的咀嚼,不能包饭。经过教师的老虎的牙齿,一会儿又是鲨鱼的嘴巴,恐龙的牙齿等夸张比喻,孩子们吃饭的速度大大的提高,包饭的现象减少了。
E、大红花的魔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激发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可发挥了大红花的作用。放学离园也是一个很乱的环节,如果组织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的发生,因为,有的孩子吃完了饭,而有的孩子又没有吃完饭,教师又在一边给孩子喂的喂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等大多数幼儿吃完饭后,把剩下的幼儿交给保育老师,自己在一边组织其它的孩子放学。这时有的孩子会到处乱跑或在玩玩具,就可发挥了大红花的魅力,手举着大红花,并嘴里念着儿歌:“我有许多大红花,小朋友们都爱它,请你快快坐坐好,坐好了就发大红花。”小朋友看见后,很快的就坐好安静下来。同时,还可用红花鼓励幼儿的进步,如:吃饭独立地吃,睡觉不哭,自己解便等良好的常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
F、个别教育
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影响遵守常规的原因和幼儿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而情绪、经验、疲劳或环境则是构成破坏规则的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比如班上如有幼儿睡觉时总有个坏习惯,就是手里要拿着块小毛毯才能入睡。经调查才知道,从孩子出生开始手里就一直拿着毛毯,她们显出对毛毯的情有独钟,不时地闻它的气味。到了幼儿园以后,她们的妈妈要求教师改掉她们的坏习惯。开始时。老师不让她们拿毛毯,她们中午简直无法入睡,后来,有一天我对他们说,毛毯被老鼠吃掉了,我把他们的毛毯藏起来,渐渐地,他们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午睡中,小班的孩子是容易流尿的,如不及时提醒爱流尿的孩子解便,孩子流尿后也很容易生病,给保育教师也带来工作的不便。在经过开学一、二周的观察后,教师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和家长的调查情况结合起来,在爱流尿的孩子的床前贴上标记,孩子中途是几点种解便一次,也便于提醒保育教师及时地请孩子解便。细心地做好这一工作,午睡环节就顺利地度过。
(二)小班的教育常规管理
1、运用贴切的比喻方式,促进教学活动中的常规管理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小班幼儿控制力很差,思维的发展是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因此,幼儿理解能力往往是很直接很表面的,具体形象的。
在引导幼儿坐姿上,可采取了很贴切的比喻,如:坐好了就说成是小脚关门了,小手粘上胶水了。形象的比喻幼儿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在对全班幼儿的分组上,通常小中大班是用数字1、2、3组等代替,而这种分组的方法用在小小班就是很难的,幼儿不能理解。教师可采取了水果分组法对幼儿进行分组。因为,水果是幼儿平常生活中常见的,又是幼儿喜欢的物品。所以,用水果把幼儿分成了香蕉宝宝、苹果宝宝、笸箩宝宝、西瓜宝宝等,并在幼儿的桌子上贴上水果标记,这样幼儿一看见自己的标记,就知道自己是什么组的,也便于教师有序的管理。
在美术活动中,常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拿放笔盒的常规习惯。可把水彩笔比喻成笔娃娃,笔筒比喻成娃娃的帽子,在第一节美术活动中,先教幼儿认识水彩笔盒,告诉幼儿笔娃娃在睡觉,拿出笔娃娃时,要用劲取出。并用取帽子和戴帽子的比喻,让幼儿反复练习拿放习惯。由于水彩笔的颜色较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颜色。开始时,教师提供可以是红、黄、绿、蓝四种,然后逐渐增加到6种色彩,最后用一段时间增加到12种。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幼儿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常规习惯。
涂色是小班的美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幼儿学会顺着一个方向涂、涂满、不涂出线外,却是小班涂色的难点。在涂色的活动中,教师可能发现许多的孩子老是在一个地方涂,结果就把纸涂破了,有的孩子握笔不对,控制力差就没有顺序地乱涂。这时教师可以教孩子握笔,把握笔比喻成“捉虫虫”,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了握笔的姿势。在涂色的时候,可比喻成手在走路,并配以儿歌进行:“涂涂涂,小手要走路,上边走了,下边走,每个地方都走完。”在涂色的教学中,我还采用了“我是一个粉刷匠”“给动物穿衣服”等的比喻,使孩子们较好地掌握了涂色方法和顺序。
2、运用情景式的教学常规管理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容易接受,并且接受很快,反之,幼儿就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影响教学的常规,甚至出现混乱的教学次序。
在教学中可利用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式的教学,如在识字过程中,以“帮助字妈妈找宝宝”的形式开始,然后采用游戏“给字宝宝洗脸、洗澡”“与字宝宝捉迷藏”结合歌舞“找朋友”等幼儿喜欢的游戏情景,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与小朋友的互动中,生动有趣地学习了知识,教师活而不乱地进行着教学常规管理。
尽管教育活动的途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情景式教育管理是小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情景式的教学管理不光是在识字课中进行,还可以在体育活动、语言、计算等教学中进行。总之,采取情景式的教学管理方式在小班是非常适用的,和有效的。
三、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管理生情并茂
大家都知道,在〈纲要〉中多个地方都涉及到,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对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建构良好常规的基本前提。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他们入园以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中的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保姆等,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发现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他们会苦哭闹不止,或不接受老师的帮助等行为,这时如果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如: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每天多和他们谈心交流,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渐渐地孩子们就会从不接受老师——接受老师——喜欢老师——离不开老师。
通过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有了感情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常规管理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路石。
作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去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常规管理就会迎韧而解

热点内容
区块链安全技术研究院 发布:2024-10-01 13:03:46 浏览:649
11层挖矿 发布:2024-10-01 12:36:46 浏览:127
一美元可以兑换多少个比特币 发布:2024-10-01 12:26:31 浏览:50
区块链延迟兑付 发布:2024-10-01 12:20:15 浏览:206
包网吧挖矿 发布:2024-10-01 11:49:26 浏览:794
hbt区块链真的假的 发布:2024-10-01 11:41:26 浏览:865
光明大陆挖矿35 发布:2024-10-01 11:31:13 浏览:948
电信合约卡套餐到期了怎么办 发布:2024-10-01 11:30:39 浏览:399
比特币挂交易所没有人买 发布:2024-10-01 11:26:54 浏览:148
杭州区块链搭建 发布:2024-10-01 11:22:06 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