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去中心化
㈠ 去中心化的优势体现在哪
来自区视网分享: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称之为"去中心化"。
㈡ .谈谈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新城市主义思想对当今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运动及其区域思想、新城市主义实践活动的剖析,探讨我国区域规划中如何确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发展策略、提供多样化住房并在区域中合理配置、科学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以及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科学预测和确定城 市规模。城市化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城市生活的高水平吸引人,农村的剩 余劳动力要找出路,这是有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策可以促 使城市化的加速或延缓,但不能改变城市化的趋势。作规划的关键就是科 学地预测城市的规模。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确定城市规模也 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要考虑城市能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随着城市人 口增加、车辆增加,要考虑住宅和路桥、上下水等基础设施需要多少投资 ,有没有经济实力。还要注意小城镇建设不能一哄而上,拔苗助长。有的 地方强制农民搬进小城镇,结果农民守着空房子没有饭吃。小城镇建设存 在散、乱、差、慢的问题,就是因为规模小,过于分散,布局乱,基础设 施差,大家都想上,结果都上不去,反而发展缓慢。中央强调促进小城镇 健康发展就是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拔苗助长的倾向。因此小城镇建设一定要 突出重点,予以扶持,形成地域的中心,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认为,东部地区一个县除县城外,可能还有1至2个中心镇要重点发 展,中部地区一个县除县城外,最多重点发展一个中心镇,西部多数地区 把县城发展好了就不错。从规划的角度,我们强调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省 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个省要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 二、高度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建设已经由 补偿过去基础设施欠帐阶段转向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上来。过去见缝 插针、提高容积率,忽视了环境问题,造成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污 染,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现在要弥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要认识到这个转 折。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延安路附近将建23公顷的绿地。在 小区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和户型,因为老百姓开始追求环境质量,凡是环 境好的住宅,贵一点,也能卖出去,环境不好,便宜也卖不动。上海市重 视人居环境的观念和意识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城市要有特色。我国城市面貌雷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是过 去在建设中忽视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忽视自然环境的特点,同时对现代化 的认识存在偏见,误以为大立交、宽马路、高架桥、大广场就是城市现代 化的标志。实际上,立交桥、高架路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不得已而为之, 对城市风貌是有破坏的。很多城市还在盲目追求,讲气派,马路宽了,没 那么多车,实际上是浪费。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 史文化、山水自然特点和已有的标志性建筑,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 四、通过市场机制筹集城建资金。城市要发展,必须解决资金问题。 各个城市在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大家要多交流,取长 补短。最近国家在制定“十五”规划过程中,十分重视城市的环境治理问 题,污水处理、节水等方面的政策将会出台。我国的公用事业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水价倒挂,吃财政补贴,现在还是这种局面,污水处理更是如此 。因此要转变观念,不要等、靠、要,要多方筹资。过去计划经济下吃大 锅饭,靠财政的路行不通。要加大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筹 集资金。该政府投资的,政府要投资,如公益性事业。不该政府投资的, 要向社会筹资。谁污染,谁治理,要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通过 这些政策促进公用事业能够良性循环。例如不少自来水厂人浮于事,成本 很高,人员富余2/3,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开发获 取城市建设资金是相当正确的,也是符合规律的,开发土地补偿基础设施 投资,收回资金用于进一步滚动开发。同时,城市建设也要量力而行,不 要背很多债,给后人留下欠帐。建设好了,要加强管理,管理出效益。
㈢ 美国的城镇化可否借鉴
许一力这两天,关于城镇化的进程感觉越来越快了,前几天是小城市的户籍制度要放开,今天听说接下来有上万小城镇有望升级为“市”。我觉得城镇化的蓝图已经快出来了。对于城镇化,很多人认为这能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内需,也有人认为这简直就是大跃进,比当年的4万亿还夸张!在我看来,不管这个城镇化会是好的还是坏的,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但起码它应该是心中的一个中国梦!这个梦能不能很好的实现,那是怎么做的问题。说句实话,在我没去过美国之前,我甚至是带着点美国梦的。但几次出国欧美回来之后,我失望了。我甚至有一种感觉:如果选择在美国长期生活的话真有点像坐牢。漫步在洛杉矶或者芝加哥这样所谓的大城市,你会发现这离我们想象的大城市相差太远。整个城市连个热闹点的场景都见不着,超过10层楼的建筑物都见不着几个,少部分集中在downtown,也就是所谓的市中心,而不管多大的城市,市中心就那么丁点大。Downtown之外的那些地方连个五层高的楼房都见不着,出门连个公共汽车站都没有,出租车还打不着,居住的小区连个人影都快见不着。我在心里想,这就是美国么?这也太烂了点吧。后来我发现,这中间是有文化的差异存在的。其实美国的优势根本不在大城市,美国的大中城市赶不上咱们的北京上海,美国的优势在小城镇以及农村。尤其是小城镇,这是美国文化的中心,假如你不了解美国的小城镇的话,你根本没有了解美国。每个小城镇都有属于自己的downtown,类似于CBD,有零星几栋高楼和商业街,完善的医院和养老场所。镇上的居民都在政府的引导下,都盖着比较漂亮的townhouse,家里的家具一致都很漂亮……那时候,我就在心里做梦,如果中国的小城镇以及农村也能像美国这么好,再加上本来就那么强的大城市,那中国得强大到什么程度?改变小城镇,改变农村,这是大家的中国梦,是中国接下来必经的一步路。但关键是什么时候走,怎么走!对于改变农村,很多学者10年多前就提出了新农村运动。让每个农民都能住上townhouse,这种在政府引导下的房子成本并不比现在农村乱盖的农民房子高多少,每户农民都通电通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信号,让农民买上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如果中国农民绝大多数能达到这一步,那消费上去了,内需也上去了。只是,眼前在中国推行新农村运动,似乎不会那么通畅,过去的经验有所证实。我想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要想让农民去增加消费购买家电,那么需要首先提高农民收入。先有收入才能增加消费,可惜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太难。第二,中国本身是不需要这么多农民的,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是18亿亩耕地红线,而不是农民数量。按照正常的农业现代化路线,中国顶多需要5000万农民也就够了,而现在的中国农民有多少,我想就不用说了吧。政府不敢太快推农业现代化,那是怕太多农民失业没去处。国情决定了现在直接走新农村运动好像过早了一点。搞新农村运动,首先要让部分农民从农村搬出来,然后让剩下来在农村的农民富裕起来。那么这部分搬出来的农民去哪里呢?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了,城市化走的非常好了,再让农民工进大城市那会产生非常大的问题。中国那么多的小县城和小镇,才是这些搬出来的农民最好的去处。可惜当前中国的小县城小镇跟美国相差太远,吸引力太差,所以做好小县城、弄好小镇,这既可以吸引农村的农民进来,也可以让当地县城的居民别被大城市吸走。这就是城镇化,城镇化走在新农村之前是正确的。很多人还在想象着城镇化是为了把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进行大扩建,建一堆难看的房子,然后又拆了重建。抱有这种想法的学者实在太幼稚了。为什么称为城镇化而没取名为城市化就是因为要建的是小城镇,而且建法跟以前完全不同。城镇化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中国上万个小城镇。这么大的工程注定了城镇化的规模非常大,需要40万亿,数字确实有点吓人,相比之下,09年的4万亿大投资简直就是小弟。这么大的城镇化摆在面前的就面临两个重要的困难:第一、城镇化这么大的规模,你说不靠政府印钱来投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对城镇化提出了质疑。照我看来,这40万亿,部分政府印钱主导投资,部分靠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部分靠社会资金。政府印钱不怕,政府印了钱来投资也不怕,怕的是投资质量太低,如果只是建了二十年前那么难看的房子,拆了又重新建,那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学者都说中国经济过分倚重投资,其实中国的体制决定中国需要适当的集权来永久的投资下去而经济不出问题,怕的是投资没到该投的地方。第二、城镇化的一个目标是增加消费进而扩大内需,弥补经济增长力逐渐下滑的风险。经济三驾马车中,增加投资很容易,但要增加消费谈何容易,你不能逼着老百姓来买东西啊,增加消费的前提是要先扩大百姓收入。如果城镇化只是以前那样,大兴土木大建房子,那跟增加消费半点毛关系也没有。郎咸平对城镇化的质疑就在这里。所以城镇化一定要想法子能尽快提高收入先,也就是注重人的城镇化。投资也好,大兴土木也好,都要先考虑能让路径短一点,尽快让居民收入上去,尤其是那些从农村搬到小城镇来的那部分农民。城镇化是中国梦,正因为如此,它是开工没有回头箭的,不容置疑的。这个箭的指向是对的,只是怎么能让这支箭尽快到达靶心,也就是怎么把城镇化走好。纵观美国小城镇的发展史,或许我们能有所启示,总结如下:1、美国小城镇是依靠市场经济发展和居民自主选择发展的,它的发展建设主要依靠社会经济力量的推动,而不是政府力量,政府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比如美国很多小城镇是因为几所大学的原因而慢慢形成的格局。2、美国小城镇,它的基础建设原则是以人为本,几乎每个小城镇都依区位不同呈现不同的特色和定位,比如有的是卫星城,有的是大学城,有的就是过于偏远的小城镇干脆就搞旅游。定位很重要,我觉得这种小城镇的定位应该是政府引导的,社会推动的,美国小城镇基本分为都市边缘区小城镇、郊区小城镇、乡村地带小城镇,按这些分类有一些大概定位。起码美国的小城镇市长不会像咱们中国的县市长,为了追求GDP绩效,不追求定位,什么项目都上什么都建,我们中国一定要遏制这种趋向。3、美国小城镇的建设都会制定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政府的功能几乎只是规划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城镇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都是分区分块规划建设的,然后跟州的交通规划等结合协调。一个项目的设计和批准,还必须举行公众听证,如果公众意见太大,城镇的管委会无法通过的话,任何项目无法上马的。反观中国的听证会,跟美国差太远。4、美国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考虑的非常长远,至少使用50-100年限而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在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美国这种地方特别重视标准化,什么物品的制造都是先设立个标准,不像咱们中国设个小厂子就能生产。所以美国的房子建材很漂亮有艺术感、耐看耐用而且价格还不贵,美国的家具也是。中国必须学习美国多走走标准化,政府也该多引导引导百姓如何建房子。以上只是总结的美国城镇化的经验,有很多经验我觉得值得中国政府借鉴,也值得思考政府在其中应该充当的角色,当然中国人多地少,东方人的习惯爱热闹等等,中国城镇化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可能会借鉴香港模式或者东京模式,要集约型、高效型的发展模式。总之想尽办法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到那一天,不仅农村的农民想搬到小城镇来,连大城市的居民也有一大批回归小城镇,美国的城镇化就是这样。剩下来的就交给新农村运动了,农村地区保留最多5000万人口,这些农民将成为最有钱的一批人。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最后总结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首先,城镇化是肯定要进行下去的;第二步,城镇化是需要大量钱的,但是钱的来源要分清楚,尽量减少印钱,不搞增量,多从存量的财政钱和社会的钱里挤出来。比如今天说的要盘活财政资金。第三步,钱有了之后,要花好。把政府职能先给变了,学习美国小城镇建设中的经验,政府更多是引导投资,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大兴土木了,重视民生的投资,也就是人的投资。城镇化要避免大跃进思维,其进程必须思虑周全、审慎小心,不能操之过急。就像一座蕴藏着丰富能源的大矿,当然要开发,但是必须合理开发,前期的环境评估、生态摸底、移民安置等,一样都不能少。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梦!
㈣ 中国和美国城市化的不同和原因起什么
中国与欧美:城市化的基本差异及“异中之同” 中国城市化与欧美模式相比,首先可以感到两者的明显差异。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欧洲的城市化大约经历了二00多年,美国已经很快了,但也持续了一00多年。在二0世纪中叶,欧美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到漆0年代还一度出现了“逆城市化”,一部分人口从城市或中心城区回到农村和郊区,这也是大自然对城市化降温和减速的一种常见手段。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却可以说“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城市化的基本标识是城市人口增长和城镇数量增长。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从城市人口看,从二0%到四0%的城市化率,英国用了一二0年,美国用了吧0年,中国仅用了二二年。从城镇数量看,据近一00年的统计,美国城镇数目大约是每二0年增长一倍。在中国,一9漆吧年全国共计有小城镇二一漆陆座,到二000年猛增至二0三一二座,有近90%的小城镇是改革开放后建成的,平均每年增加超过了吧二0个。还可以举两个城市来说明中美的差异。一漆吧一年的洛杉矶,只是“一个炊烟缭绕的小村庄”。从一9陆0年开始,洛杉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大都市之一”,“在生产就业和工业生产总值方面已超过了大纽约”。对此西方学者曾评价说:“这在任何先进的工业国家也许都是无与伦比的。”但只要与中国深圳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这个判断并不确切。在二0世纪末,曾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叫“二000年看西安,一000年看北京,一00年看上海,二0年看深圳”。从南海岸边的一个小渔村起步,发展到如今900万的人口规模,深圳只用了二0多年。这种超常规、跨越式的城市化,使中国在不少方面近于拉美模式,而明显有别于欧美。 但欧美城市化毕竟代表着主流,我国也深受影响。其中最普遍的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越来越欧美化。如在城市战略上,二0世纪陆0年代,在美国东北部海岸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城市群——波士沃施(BosWash),标志着美国已由传统的城市化(Urbanization),进入到以“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阶段。截止到二005年,美国已有十个大城市群。比起传统的大城市,城市群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生产能力、完善的服务能力和贯通全球的交通、信息、经济中国络,大都市与城市群强则国家强,大都市与城市群弱则国家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生存与竞争的重要法则。在欧美模式影响下,二000年,中国开始步入都市化时代,到二00四年,我国已有一吧三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到二0一0年,中国初具形态的城市群超过了二0个。和欧美一样,中国的大都市和城市群,集聚着国家和区域最优质的人口、资源和资金,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板块。 据荷兰建筑评论家玛丽斯·布尔曼的统计,中国在建的荷兰建筑师作品已超过了三00座。原因在于,很多管理者都错误地以为,雇一个国外设计师,建一个“洋气十足”的建筑物,就可以提升或展示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但实际上,这跟一个追逐LV包的小女孩,在智力与审美水平上并无太大差别。还有城市生活方式的欧美化。以“性观念”的变迁为例,一9漆吧年陆月吧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报道说,中国青年男女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轧马路”了。 但是,且慢下结论。因为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重要经验与事实。以城市战略为例,二005年漆月二一日,在全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严厉批评一吧三个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定位,立竿见影,这股“国际大都市风”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等。在生活方式上,一位俄罗斯专家特意写道:“说西方化已经完全战胜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就言过其实了”。因为很多现象主要是大城市的年轻人,老一辈人和小城镇的居民所受的影响要少得多。凡此表明,尽管深受西方影响,但与拉美国家不同,在中国特有的政体、国体、历史、文化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城市化还有一些不易觉察、仅仅属于自身的深层规律和特殊原则,这是中国城市发展不同于欧美的逻辑前提和经验基础。 中国与拉美:都市化的共同挑战及“同中之异”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城市化与拉美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农业负担沉重、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落后、人口多而素质低等,也有共同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即如何适应和融入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相对匀速、分布相对均衡的欧美城市化不同,都市化的突出特点有两方面:在国家和区域范围内,是资源、人口、财产、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大城市化”;在国际和洲际范围内,是以欧美模式为主导的“国际大都市化”,把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宝贵的人才、资源和资本席卷一空。也可以说,拉美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被都市化”,随着辛苦积累的各种资源严重流失,固有的城乡差别、城市之间的差别、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趋突出,城市化道路异常艰难、风险巨大。 首先,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超出了城市的承受极限。一950年,拉美地区的城市化率为四一.陆%,到了一9吧0年,这个数值迅速飙升到陆5.陆%,接近了当时欧洲的城市化水平。尽管联合国曾有一项调查表明,一些国家对此忧心忡忡,甚至出台相关措施,希望使城市化的节奏慢下来,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到了二000年,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主要国家的城市人口,分别占到本国总人口的吧9.陆%、漆9.9%和漆5.四%,其中,最突出的是乌拉圭,高达9三.漆%,远远超过了欧美。中国尽管没有拉美快,但也速度惊人。一9四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化率过去说是一0.陆%,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是漆.三%,一9漆吧年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仍低于一吧%。但随着二一世纪的到来,这个数值由二000年的三陆.09%,迅速飙升到二0一一年的5一.二漆%,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一.5%,相当于每年新增二000多万城市人口。据国外学者的一个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年新增住房三-四亿平方米,建设用地一吧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一四亿立方米。在短期内激增的城市人口,远远超过了城市的承载极限,这是中国和拉美一样,每个城市都人满为患、资源与服务短缺、城市超负荷运转的直接原因。 其次,大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主要是“被都市化”产生的后遗症。都市化的显著特点是人口向大都市集中,与欧美那种相对自然的发展进化不同,被各种外力操纵的“被都市化”,本身就是拉美国家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这直接表现为“城市首位度”居高不下。城市社会学使用这个概念,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值比。但实际上,由于人口集聚与资源集聚的密不可分,所以城市首位度也间接显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分布状况。比值越低,表明人口与资源分布越均衡,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平稳有序,问题和后遗症比较少。学界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二%比较正常。欧美国家大都如此,如美国纽约、意大利首都罗马、澳大利亚首都悉尼的首位度分别为一.漆%、一.陆%和一.二%。与之相比,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首位度是吧.陆%,秘鲁首都利马是一三.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一.5%,后者还集中了全国三漆.三%的人口。在中国,城市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以科研资源为例,首都北京拥有二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二%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5%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三0%的国家重点学科,四一%的国家基础研究项目,三二%的吧陆三计划项目,三5%的科技攻关计划。此外还有陆漆三位两院院士,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例,安徽全省99%的博士、陆三%的科技人员、5吧%的科研经费和漆0%以上的专利都集中在合肥。当时媒体在披露后一数据时,用了“充满生机的合肥”的题目,但是整个安徽呢?过度集中,不仅导致了人口与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剥夺了其他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三是贫困和贫富差距增大,城市社会问题和危机四伏。一方面,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拉美地区的贫困化现象在城市化进程中不降反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失业率。有关统计表明,一995年,拉美地区的公开失业率为漆.三%,到了二00三年,上升到一0.漆%,城市失业总人数超过了一陆漆0万人。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是拉美各种社会问题和危机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用来进行城市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由于自身的“造血”能力与经济发展不足,拉美城市化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严重依赖外资。而西方援助的真面目是西方操纵,往往伴随着资源掠夺、政治干预和文化侵略,加剧了拉美国家城市发展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多年来的统计表明,拉美国家的平均偿债率已超过二0%,一旦借不到钱或资金外逃,就会出现“债务危机”,并引发通货膨胀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与之相比,中国也存在着城乡和城市内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亚洲开发银行《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曾指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在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国际大都市四周,环绕着三漆9吧个贫困村、三二个贫困县、二漆二.陆万贫困人口。 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中国与拉美模式有本质不同: 首先,国家体制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城市化道路。尽管在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上都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艰巨任务,但与拉美在国体和政体上深受西方影响,频繁出现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城市化明显缺乏国家战略设计及政策延续性相比,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城市化最根本的政治和制度保障。由于国体独立自主和政体稳定有序,中国才有可能推出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国家层面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其次,经济基础不同导致了应对城市挑战能力的不同。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和地区,中国和拉美在快速城市化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危机在所难免。如与拉美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对,中国也有约一.三亿的“农民工”及家属,在工作和生活条件上 仍处于“半城市化”阶段。但两者也有根本性的差异,严重依赖、依附西方的拉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举债城市化”,并深陷入“国家性贫困”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力物力,对城市化挑战目前往往束手无策。在改革开放中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仅编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中国,近十年来也使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一.吧倍。尽管未来城市化的压力依然巨大,但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仍可持续十年以上,所以对中国的城市化仍可乐观其成。 再次,是主流文化不同导致了应对西方文化策略和能力的不同。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最终决定了城市的未来。在拉美国家和地区,由于殖民时代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毁灭性解构和“转基因”式的重建,向往并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成为主流文化。中国二0世纪以来固然也深受欧风美雨的侵染和影响,但在不断强大的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交互作用下,关于中国话语的文化意识和中国风格的国家形象已充分觉醒,特别是明确提出的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软实力保障。 超越欧美与拉美:一个早熟儿童的担当与煎熬 在研究古代的希腊和东方社会时,马克思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比喻,希腊是人类的“正常的儿童”,而中国是个“早熟的儿童”。时至今日,这个比喻依旧生动、准确、深刻。 和正常的儿童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与环境,早熟的儿童一般会吃很多苦,也有很多美梦被压抑或破灭。但另一方面,痛苦和坎坷的早期经验,也送给早熟的儿童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就是充分锻炼、砥砺了他的思想和意志,能够在任何恶劣的条件和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和早产的儿童相比,两者相似之处很多,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内伤和隐痛,但与早产的儿童对外界依赖成性、始终无法真正长大成人相反,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弥补先天的不足和缺陷,是每一个早熟的儿童最突出的特征。既有相当强壮的“身体”,也有不甘示弱的“灵魂”,早熟的儿童大都具备“可堪大任”的基才本素质,这就是古人说的“寒门出贵子”,《红灯记》中唱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城市化方面,也是如此。和拉美一样,中国城市化的很多历史条件并不具备,常常面临被各种问题和障碍压垮的危险。但不同的是,拉美城市在对外部的习惯性屈从中,逐渐养成了卑微软弱的性格。中国则勇于摆脱欧美的约束和羁绊,通过顽强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不断克服由于早熟带来的虚弱和恐惧,独立自主,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国家发展道路,同时也不断积累经验,建构着中国城市化内涵和形象。关键在于,在付出了高昂学费之后,敢不敢、有没有意志和足够的胆识走出欧美的阴影。在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今天,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与欧美城市化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构成了推进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机制。在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的当下,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具有容易控制和发展更均衡的优点。与拉美模式相比,尽管两者共同面临着城市过度化和城市病的巨大挑战,但同样由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在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独特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战略体系。 由此可知,中国城市不仅在逻辑上迥异于西方的假设和推理,也走出了一条和拉美国家很不相同的道路和模式。 但是,早熟的儿童也有早熟的问题与弱点,有些历史阶段也是不可能完全超越的。所以我们不仅有大量的课要补,前面也会继续有很多的失败和痛苦。在不同的场合,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中国城市化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和捷径?我给的回答只有两字,就是“煎熬”。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要做好煎熬、甚至长期煎熬的准备。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已人口过半,城镇化战略清晰而坚定,但由于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时间紧迫和世界局势复杂,中国是不可能很舒服地走完这一历史必经阶段,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条件准备,还要有打硬仗和付出重大代价的准备和预案。 但另一方面,对中国城市化也不须持悲观态度。正如所有唱衰中国经济的西方人都犯了致命错误一样,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城市化也一定是光明美好的,既不会受制于人,也不会屈从于自然的局限。有人还会问:要煎熬到什么时候呀?我不是预言家,但如果一定要说,我估计至少还要三十年左右。为什么?因为二050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节点。可以设想,那时,人口相对少了很多,随之是资源压力的减少;而科技水平继续发展,解决了更多的生活资料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中国道路和模式的总体背景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上了更高的台阶,人的素质有了极大提高……一切就会从根本上好转。 最后还想说的是,著名学者张光直在研究青铜时代时曾指出,与西方那种断裂式的发展不同,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持续性的文明,而且是一种代表了“大多数”的模式。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早熟儿童的“天赋”和“命”,比起普通人,早熟者往往想得比较多,忧患比较多,责任感更突出,因而,他所选择的,就很可能是在所有道路中最好的一条。 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依然是这样。与西方城市化的“率性而为”和“不计后果”,与拉美城市化的“依赖症”和“丧失自我”相比,中国城市化从一开始就考虑得比较仔细,顾及的层次和关系繁多,因而我们民族建构的中国式城市化模式,理应是人类城市化所有可能的道路中“最好的那一条”。有了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就可以自信,与悲观的西方人把城市看作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相反,中国式城市化道路和模式代表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未来。但道路的方向刚刚确定,伟大的蓝图刚开始描绘,其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这同样需要几代人好好地思考和探索。躬逢其时,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吧。
㈤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5)美国城市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㈥ 城市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6)美国城市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㈦ 美国的具体城市介绍
纽约(New York)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它由五个区组成: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面积828. 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00多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纽约市人口1800万。纽约还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总部大厦坐落在曼哈顿岛东河河畔。
纽约的历史较短,只有300多年。最早的居民点在曼哈顿岛的南端,原是印第安人的住地。1524年意大利人弗拉赞诺最早来到河口地区,1609年英国人哈得孙沿河上溯探险,该河便以他的名字命名。1626年荷兰人以价值大约60个荷兰盾(相当24美元)的小物件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辟为贸易站,称之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占领了这块地方,改称纽约(即新约克,英国有约克郡)。1686年纽约建市。独立战争期间,纽约是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地方,也是当时美国的临时首都。1825年,连接哈得孙河和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建成通航,以后又兴建了铁路,沟通了纽约同中西部的联系,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到19世纪中叶,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贸易、旅游与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
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核心,在五个区中面积最小,仅57.91平方公里。但这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小岛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7家大银行中的6家以及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都在这里设立中心据点。这里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华。位于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是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大本营和金融寡头的代名词。这条长度仅540米的狭窄街道两旁有2900多家金融和外贸机构。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均设于此。
纽约也是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代表性的建筑有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中心(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而倒塌)等。帝国大厦和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均有100多层,它直耸云霄,巍峨壮观。纽约也因此有了“站着的城市”之称。 纽约还是美国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中心,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和艺术中心,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和一些有影响的报刊、通讯社的总部都设在这里。
摩天大楼博物馆永久馆址在纽约落成
纽约也是美国的工业中心之一,服装、印刷、化妆品等行业均居全国首位,机器制造、军火生产、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市内多数河流都通大西洋,港口规模巨大,设备优良,终年不冻。纽约也是铁路交通重要枢纽。纽约的地下铁道全长1000多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捷的地铁交通系统。纽约有3个国际机场,其中著名的肯尼迪国际机场承担着全国50%的进出口货物空运业务和35%的国际客运业务。
纽约是美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黑人有100万以上,主要聚居在哈莱姆街区。著名的唐人街有15万华人。还有众多的意大利人和犹太人。
芝加哥的别名为“迈克·乔丹之城”,是位列纽约洛杉矶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城市。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该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芝加哥的内陆水运十分发达。通过密西西比河以及五大湖区和周边的运河与邻国加拿大相连,全国的电力展商每年都会来此举办大型的电力展会;其次,从经济贸易角度来说,芝加哥市场上的所有商品价格的波动都会给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带来巨大影响。芝加哥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存留着传统色彩的氛围所吸引。
底特律
底特律是全国知名的“汽车城”,不仅拥有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部,而且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每年生产的汽车约占全美总产量的32%,卡车的数量也占到全美的20%,每年11月全国各地的汽车生产商都会带着本公司最先进的产品来这里进行参展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全球汽车的发展。
亚特兰大
亚特兰大是一座古风犹存的高度现代化大城市,也是第26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这个规模空前的奥运盛会也给亚特兰大这座美国南部大都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亚特兰大密集的高楼,现代化的机场及众多超级环球大公司的加入如:可口可乐世界CNN新闻中心都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SAN FRANCISCO
加州旧金山市,是美国最热闹的旅游城市。这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风景如画。城市规模很大而井然有序,街道错落有致且治安良好,交通便利。各民族文化及其和谐地相容共存,令人心怡。由市中心的联合广场出发,我们通常都会游览金门大桥和渔人码头,还有斯坦福大学。该大学与哈佛大学一样,均为美国一流的名牌大学。旧金山,不可不提的就是硅谷,众多专业人士向往的地方。这次的国际C3博览会我们将前往硅谷总部参观,还将拜访MontaVista Software(软件系统),考察Fry’s计算机连锁店。您将看到我们的商务旅游所提供给您的不仅仅是旅游,刚大的是商机。
洛杉矶在美国总多城市中颇具神秘色彩。他给人的印象或是熙攘的街区,或是成排的棕榈,即或是电影之都好莱坞……总之,洛杉矶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城市。向大家所希望的那样,我们会参观好莱坞影城,明星大道,柯达剧场,比佛利山庄,迪斯尼乐园……相对的,我们也有一些很专业的商务活动。在4月份的特许博览会期间,我们会拜访Candy Bouquet(著名糖果特许公司),It’ S Just Lunch(高端婚介特许公司)。电力博览会期间,我们会带着团员拜访爱迪生电力公司。 C3博览会我们会拜访洛杉矶商会,与商会同行业会员进行一对一的合作洽谈。
LAS VEGAS 拉斯维加斯
这里是与现实隔离的梦幻般的世界。内华达干燥的土地上突兀而起的一片绿洲,霓虹灯昼夜不息的不夜城。一脚踏入这个城市,谁都会有身入幻境之感。拉斯维加斯也是一个赌城。近些年的发展尤为喜人,超豪华饭店的接连涌现,新景点的不断开发……拉斯维加斯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要以为去拉斯维加斯只有赌,我们会参观胡富水坝,金字塔,MGM世界最大的酒店,火山爆发,水表演和威尼斯水城。
WASHINGTON DC 华盛顿特区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所在地。它是联邦政府的直辖区,不属于50个自治州中的任何一个。华盛顿市美国的政治中心,美国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都设在这里。特区人口中的大多数是国家公务员和律师。而从人种来看,则大多数是黑人,约占65%。华盛顿不仅是美国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对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发生的每一条消息,都会对世界各地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座城市的所有机构,包括白宫、国会大厦都向一般游客开放。特区内拥有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共15个),搜集了全球和全人类发展史上的几乎所有文化遗产。漫步街头,随处可见的是翠绿的植物和洁白的楼群。流连其间,这个象征着美利坚精神的城市会深深印在您的脑海里。为与西北部的华盛顿州相区别,该特区全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简称:DC(District of Columbia)。
NEW YORK 纽约堪称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城市,其别称“大苹果”也早已是家喻户晓,成为纽约的象征。无论是财政金融,还是贸易、娱乐,纽约都领导着世界的潮流。来到纽约,每时每刻的体验都会成为每一位游客一生中难忘的新奇经历。纽约城以曼哈顿岛为中心,结合了布鲁克林、昆斯(皇后)区、布朗克斯和斯塔腾岛,共有5个行政区。主要的观光景点和娱乐场所大都集中曼哈顿地区。曼哈顿的Midtown(中城区),集中了帝国大厦、第五大道、洛克菲勒中心等享誉全球的繁华地。Lower Town(下城区)是全球经济中心,证券交易所的一涨一跌牵动着西方世界的经济运行。至于上城区,白天可作一番美术馆巡礼,在唐人街吃饱肚子后,晚上可在格林威治村尽享夜生活。总之,曼哈顿好像一只大聚宝盆,每一位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各自喜爱的宝贝。
MIAMI迈阿密 温暖的气候,迷人的海滩,漫步在迈阿密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是异国风情浓郁的建筑,时时听到的是富有乐感的西班牙语。迈阿密市美国人心目中的最佳避寒胜地,尤其是老年人,更把它当作安度晚年的美好家园。作为中南美的门户,迈阿密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对中南美经济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奥兰多 ORLANDO 众所周知,位于佛罗里达半岛中央附近的奥兰多在沃尔特·迪斯尼世界建成之前,只是一个地方小城。发展至今,奥兰多却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除了享誉全球的迪斯尼世界,还有宇航中心、海洋世界等许多好去处。奥兰多周围有5个饭店区,游客可根据自己旅游目的、计划等,结合选择交通工具,挑选最佳合适的饭店。
㈧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二、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总体评价
美国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城市化,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纵观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总体性特征。
1.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
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如战争、自然灾害、行政干预等,而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美国区域发展阶段看,建国之初,经济活动偏于东北部。19世纪初期,商业贸易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促进了东北部的繁荣;内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鼎盛阶段,中西部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重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太平洋沿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也随之异军突起。在区域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城市规模逐渐由小到大,形成了城市体系、大规模郊区化,直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美国区域发展由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由点状、线状再到面状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出内生性特点,虽然期间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只起辅助作用,其主导因素还是内生因素,如产业结构动态变化、交通运输状况改善等。
2.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
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当欧洲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时,它还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地域仅限于大西洋沿岸。独立战争后,其领土逐步扩展到太平洋沿岸。东北、中西以及南部地区,因地理位置优越经历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而美国独立后逐步取得的西部领土,当时只有印第安人居住。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决定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不象东部地区那样,走传统的农业垦殖先行,而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循序渐进式道路,而是超越农业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城市化,这主要基于西部的特定环境。首先,西部开发之初,矿业开采先行,矿业营地便成为城镇的雏形。这里是投资者、工人和商人的集中地,随之为采矿服务的各类行业也应运而生。为维护治安,各类管理机构也相继产生,营地呈现了城市文明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大部分采矿营地随着矿源枯竭而逐步消失,只有少数日后发展为固定的城镇。然而,在此过程中,城市文明并未随之而去,反而在人口的流动当中得以繁衍和升华,为以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正是由于这种跨越农业社会的跳跃性特征,使美国西部城市化不用背负历史包袱,其发展迅速,很快超越东部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3.要素的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美国城市化另一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也不同。在集中城市化阶段,人口主要从农村迁向城市,而在郊区化阶段,人口又从大都市区内的市区迁向郊区。从人口的区际迁移的角度讲,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东北部和南部地区迁向中北部和西部,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西部和东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20%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3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美国工业以及城市的地理分布由工业化初期的不均衡性,在内战后逐步走向均衡的过程。人口自由流动促进了美国的城市化,人口区际迁移过程与美国区域发展以及城市化由发散走向收敛过程刚好一致。
三、美国城市化历史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脉络清晰的阶段性特点,也呈现出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经历的相同的“S”形曲线,这是美国城市化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共性所在。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以对我国城市化有所启示。
1.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为城市化提供持久动力
在22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国走过了工厂手工业时代、制造业时代和信息产业化时代。其经济中心从东部向西部、南部依次推进,区域经济由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为美国城市化提供了持久动力,一个产业带衰落了,另一个产业带随之兴起。棉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飞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相继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美国城市化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城市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从整体上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将会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美国的工业化率在1950年代以后开始下降,但是城市化率仍持续上升,说明服务业在1950年代后逐渐成为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对城市化率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人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促使城市化率上升,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几乎达到制造业就业比重的3倍,这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固化,缺乏弹性和持续性,产业结构的低级化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等。另外,一些城市的主导产业的萎缩往往导致城市的衰落,影响城市化进程。对我国而言,城市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并非一味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产业承担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而一味追求产业结构升级将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因此,我国要促进城市化,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就业于城市的需要。
2.充分发挥大都市区的作用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都市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份额的76%,这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为了建设大都市区,发挥大都市区经济的龙头作用。目前,虽然区域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受行政区的限制,还没有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竞争有序的产业体系和公共设施体系,其经济增长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我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冀环渤海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使政府在跨行政区划的规划方面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大都市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刺激郊区的发展
美国政府对郊区化实行政策鼓励,其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城市空间对我国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郊区化的作用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渐发展成了多中心,形成了大都市区,带动了广大地区的发展。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政策,使得中心城市职能发生转变并逐步走向复兴。我国的城市化处于发展阶段,郊区化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城市郊区化纳入城市整体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在郊区化发展的同时,要提高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作用。
4.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解决老工业城市的衰退问题
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服务业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传统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这一变化必然造成传统制造业集中的东北部以及中西部城市开始出现衰退,成为所谓的“冰雪带”。美国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复兴这些老工业城市,如利用高新技术复活重要的制造业,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衰退的老城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老工业城市的单一工业布局等。得益于这些措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于“冰雪带”的老工业城市开始重新崛起。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衰退比较明显,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在33个资源型城市中,近三分之一处于萎缩状态。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振兴可以借鉴匹兹堡、克利夫兰等美国老工业城市的复兴经验,如培植自身优势产业,推动合理的工业布局;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四、结论
美国城市既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又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儿,从这点来说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几乎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这意味着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伴随工业化开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区别。此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其中涉及的因素纷繁复杂,只有从这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离出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对我国的城市化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美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去研究。本文主要从经济角度来阐释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及其特征,得到的几点启示可能并不全面或者略显宽泛,所以未来的研究仍需要从中美城市化的对比以及两国的同类城市发展个案入手,得到更有建设性的经验。
㈨ 去中心化是世界必走之路
是的。
这个时代是去中心化的网络时代,去中心化有两个核心,一是服务过程当中主客体关系的模糊和角色的不断对接与互换,另一个是管理、监测、监管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的模糊和角色互换。
城乡建设也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城市规划不再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社区环境、大环境质量都有了认知和要求,未来社会治理将会朝互动式、双向交流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