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去自我中心
㈠ 社会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中心一般在哪个年龄阶段
发生在儿童三岁以后。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意识是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就是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它使一个人把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通常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一般始于1周岁,到三岁左右基本成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并在其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逐渐产生了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进入到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这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评性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质,自我调控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这时,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㈡ 儿童学科学的自我中心状态最明显的时期是在哪个阶段
儿童学科学的自我中心状态最明显的时期是在(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
儿童2-5岁这一年龄阶段中,规则对儿童还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还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
㈢ 什么是“自我中心”
基本上就是什么事都完全以自己方便自己高兴自己得利为准,就是满足自己想要。
别人的感受和伤害都不顾虑。就算事情有平衡的解决办法他也不想费那个事,而是直接取自己所想。
如果集体行事,他会让别人顾虑他,因他而拖延或提速行事步调。
别人拖累他,他会抱怨,甚至直接走掉。但反之他会对别人拖着不放, 让别人一定为帮他做出牺牲。
简约而说,就是什么都以自己想要和需要为主。
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一定是很坏的人。也许只是家庭太过宠溺和娇惯。
本身只是想让自己得到,而不是想去伤害谁。
对待他们既不能一再忍让,但也不该恶语相加的伤害。
如果有那个耐心的话,以情感和道理去说服会更好一些。
但要注意关系是否有亲近到可以谈论这些。免得闹得很不愉快。
㈣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㈤ 消除自我为中心的方法
《中学生自我保护100问》里面说: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是以一种单线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一切皆以自我为核心,遇事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能从全局看问题。
1。由于长期受父母的宠爱,事事拔尖,在班里仍只考虑自己的存在,不顾他人的利益。
2.受到家庭虐待,大打骂,放任不管的孩子,往往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爱,而忽视给予别人爱,只对自己的事情关心
3.一些不良个性品质也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诸如自负,爱好虚荣,依赖性强,内心空虚等都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
4.受家庭或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或亲戚、朋友中有这种自私的现象,必然会影响你。
5.要敢于突破“以自我为中心”,高明的人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即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体。
6.与“以自我为中心”做斗争,不是要绝对地放弃个人利益,而是要学会兼顾多方的利益,不走极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头上,这样就可以逐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意识,这是不好的,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影响到你的人生。如何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意识呢?自己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做到改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思想,也能做到为他人着想了。这样的人才是成功的。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无疑,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于他自己是极为不利的。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由于一门心思都放在蝇头小利的追求与意义不大的个人得失上,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可能说,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偿失。
那么,这些人如何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其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㈥ 什么是“去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就是换位思考,不总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问题。同样的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该怎么想
㈦ 自我中心是哪个阶段的主要表现
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
前运算阶段是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相关介绍:
皮亚杰用于描述儿童6、7岁以前心理特点的一个概念。皮亚杰认为,在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
婴儿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也就是说,婴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去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样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看问题。
㈧ 什么是自我为中心,怎样改变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者凡事以自我的利益、感受为重,不懂得顾及他人。
如何改变呢?——学会感恩。
自我中心者大多自我重要感爆棚,情商欠费,不懂得感恩,总认为一切理所当然。
学会感恩可以使他们开始去关注自己以外的事物,意识到如果没有别的一切,或许自己什么都不是,继而变得谦卑,而不再那么自我。
㈨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