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英国电力去中心化

英国电力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2-06-01 11:33:18

㈠ 英国伦敦污染后,企业是怎么转型,经历了什么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伦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雾霾问题的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让“雾都”之名举世皆知.现在伦敦已经基本抛掉了“雾都”的帽子,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伦敦雾霾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和工业中心的伦敦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工厂产生大量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伦敦的空气污染形势渐趋严峻.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100多年间,伦敦在冬季发生过多起空气污染案例,最早的记录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随后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发生大气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最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笼罩伦敦.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其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这起事件总共造成12000人死亡.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空气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严重地腐蚀了建筑物,还使土壤贫瘠,水质恶化,鸟类远辟他乡,并影响植物生长.
形成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烧煤的工厂排放的大量浓烟、汽车排放的机油废气和从欧洲大陆飘过来的污染云,都令伦敦的空气质量变得很差.当年的伦敦,工业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吨的浓烟从烟囱中飘出来,排放2000吨二氧化碳(CO2)、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更为严重的是,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混合了水蒸气之后,就形成了800吨的硫酸.家庭烧煤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在集中供暖时代之前,寒冬的伦敦,数以万计的家庭只能烧煤取暖.由于战后经济困难,政府将优质煤出口国外,而伦敦人则烧劣质煤,污染更为严重.当空气不流通的时候,这些污染严重的黄烟就被“困在伦敦上空”,便形成了浓雾.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伦敦烟雾事件的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随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20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的“雾日”逐年减少,1980年则进一步下降.目前,伦敦有毒烟雾已销声匿迹,并成为全球的生态之城.
二、伦敦雾霾的治理过程
1952年伦敦的严重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政府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来伦敦60多年的烟雾治理,按照其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1960).英国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the Beaver Committee),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Clean Air Council)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并从对空气污染治理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责任的人那里获取空气污染治理建议.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补贴至少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1960年,伦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长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力.1974年,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到1976年,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伦敦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第一阶段还略有波动,但到了第二阶段,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便有了显著改观,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短期内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过80%.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伦敦大气控制与治理的重点已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是低碳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此时伦敦的空气质量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伦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伦敦市长经过广泛咨询后发布了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其中详细说明了伦敦要如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目标.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将于2050年建成低碳社会.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在2006、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层空气中烟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并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经验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理雾霾
伦敦曾经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英国各界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报告》 (The Beaver Report)推动下,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70年代,英国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来治理空气污染.除了不断完善《清洁空气法》,1968年以后,英国又相继出台《污染控制法》(1974)、《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环境法》(1995年)、《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及《气候变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英国根据国情,走以“立法为主,补贴为辅,全面推进,最终建立低碳社会”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英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0% 的长期目标.(2)制定国家战略,指导治理雾霾.从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以此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随后英国提出《能效:政府行动计划》(2004)、《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05)、《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低碳建筑计划》(2006)、《退税与补贴计划》(2007)、《英国能效行动计划2007》、《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2008)及《低碳转型计划》(2009)等一系列计划与政策的出台,彰显了英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决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转型计划》勾画出英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目标是到2020年,英国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120多万人从事绿色职业;700万栋房屋进行节能改造,150多万户家庭将得到政府资助自产清洁能源;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能源;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将减少40%.由于英国的大力推动,近年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并得到广泛的认可.(3)加大财政投入.2009年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4)构建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英国在利用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洁煤炭”、碳预算等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与计划的特色,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政策计划体系,低碳技术研发推广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促进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5)设立各种专项基金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碳基金” 作为由英国政府利用每年大约有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作为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商业化基金,有力地促进英国商业和公共部门减排CO2,加大投资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2008年英国政府启动“环境改善基金”,可以将政府对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术示范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对能源与环境相关的国际化发展结合起来,提供相应的基金资助.为了在绿色运输和能源项目中加大投资,2010年3月英国设立10亿英镑(7.49亿欧元)绿色能源基金,改造运输体系使用清洁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风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阳能)的利用,为数千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利用清洁能源等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伦敦的烟尘最高浓度达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达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伦敦的有关部门通过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及家庭燃煤,因此,他们除了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外,还决定增加清洁能源比例,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政府采用补贴的办法帮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区和近郊区所有的工业企业都不准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产生的废气也均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加以净化,达标后才可排出等.英国还大力发展监控技术,建立大气监测网.自1961年开始,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由450个团体参加的大气监测网.监测网有1200个监测点,平均每小时对烟尘与二氧化硫采样一次,每月测降尘量一次,其中伦敦、爱丁堡、谢菲尔德三个城市被列为重点监测区.再加上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英国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5年燃料构成中煤炭的比例为27%,电和清洁气体燃料占24 5%,燃料油为43%;1980年煤炭仅限于远郊区工厂使用,比例进一步减少到5%,电和清洁气体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为41%.尤其是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气的占比却从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国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将于2050年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案》,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 的长期目标.2009年英国政府公布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30% 来源于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来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业企业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过于集中,而给市区带来大气污染等问题,伦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区又兴建了彼得伯勒、米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等3座新城(这3座新城距伦敦市中心的距离从80到133公里不等),这些新城的建设为人口和工业外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伦敦政府利用税收等经济政策,鼓励市区一些企业迁移到这些人口较少的新发展区;另一方面,各新城对吸引工业企业落户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当时的作法是,划定工业区范围,铺设道路,建设不同规模的厂房以供出租,注意营造好的居住环境等,同时对优惠条件进行大力宣传) 由于政府对外迁的优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优惠条件,因此许多工厂纷纷外迁.自1967年起,伦敦市区工业用地开始减少,至1974年市区共迁出24万个劳动岗位,以后又迁出4.2万个.与此同时,新城企业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36.7万(包括其他地区迁人的人口).
(四)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综合治理
8O年代初,伦敦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4万辆,道路交通阻塞日趋严重.同时,汽车数量的增加也引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面对这一严峻局势,伦敦当局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措施.
第一,实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骑自行车等节油、无污染的出行方式转变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从而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办法有:设立公交专用道,设立1000英里长的自行车线路网,设立林荫步道网,投资发展新型节能、无污染的公交车辆.
第二,扩大交通限制的范围.过去伦敦的交通限制重点集中在中心地区的高峰时间内.随着城市化和交通的发展,从内伦敦到外伦敦的各城镇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伦敦所有地区陆续实行了以限制为基础的一揽子方案,同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气质量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政府发布交通状况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将从2000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也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第四,加强对城市大气质量的控制管理.政府制定的控制大气质量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将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时,建议政府制定有关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控制目标及实施细则.
第五,加强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设计生产先进的环保型轿车.英国政府为了治理机动车污染,在多次修订完善《清洁空气法案》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定,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净化装置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从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开始征收“拥堵费”,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该政策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2008年伦敦政府推行低污染排放区政策,旨在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伦敦市政府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20年内,减少私家车流量9%,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超过6万辆,废气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轿车排放的同时,英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伦敦计划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免费停车.
(五)多措并举,协同治理雾霾
首先,建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大伦敦议会确定了17个不同的行业机构,分别制定实旖大气污染控制的各项措施.
其次,科研机构参与治理大气污染.伦敦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参与,许多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工厂都广泛参与了科研工作.如以华伦泉实验室为中心,根据遍布全英的1200多个监测站的测定结果,对烟尘和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含量进行估算,据此提出不同地区控制大气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顿大学、里丁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威尔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分剥对车辆尾气、空气质量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气污染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影响、测定灰尘及其它污染物的仪器的改进、烟囱的设计安装及环保产品的研制等同题进行广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治理.伦敦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绩并不全归功于政府,英国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盖伊医院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联合主办了一个有关“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的是伦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伦敦国王学院还于2010-03-12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让伦敦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进一步了解.英国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官方网络向市民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
英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上,有深厚的自治传统和强大的社会根基.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胆抨击.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就引述环保组织“清洁伦敦空气”所作的调查报告,质疑伦敦市政府只在监测点附近大洒化学溶剂,借以美化空气污染指数.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公民能直接透过《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政府开设的“英国空气质量档案”网站、民间组织与伦敦国王学院环保组织合作开设的“伦敦空气质量网络”均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政府绝不敢指责民间监测组织“非法”、“违规”、“不科学”.
第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带,至2O世纪8O年代该绿带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之比达到2.82:1.远期绿带规划面积可达5791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之比可达3.67:1.伦敦绿带的建设在置换城市空气,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控制城市向外扩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园林绿化方面伦敦还十分重视生态园林,倡导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这是伦敦自加世纪中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一项调节城市大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绿化功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城市整体质量,而且使昔日破败的城市衰落区以空气清新、优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观光客.
四、对我国治理雾霾的启示
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
只有严厉的政府制度才能减少污染.自由市场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污染在经济学中被视作外部因素,说明单个公司是不可能为解决污染问题而付出代价的,因此公司本身没有动力主动去做.需要有政府制度来制约、规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铁腕治理,才能减少污染.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2.全面规划、加快实施大气环境治理战略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是区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已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优化方案.做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采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制定控制大气污染的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等,把大气的综合治理与利用,转变为新兴产业,彻底消除隐患,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科学技术是解决与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
在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英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这是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政府要求企业严格生产工艺操作,选配合适的原材料,有利于减轻污染或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安装废气的净化装置,对污染源进行治理,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标准.除通过攻关关键技术实现治污目标和产业突破外,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决策过程越科学,可执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从1813年的大气污染,到1952年的严重大气污染,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英国痛下决心治理伦敦大气污染,根本扭转局面花了20多年时间,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时间,这说明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到现在,英国政府仍然认为在空气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英国在其2007年战略中提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英国由于空气污染对人们平均寿命的影响仍然达到7到8个月左右,直接医疗成本每年约200亿英镑.即使到2020年,2007年战略中的所有政策都得到彻底的落实,英国政府仍然预期空气污染将使英国人平均寿命缩短5个月.因此,空气质量的恢复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现,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和推行相关政策,并将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转化为对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自觉执行.为避免灾难再次出现,并最大限度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进行严格管理并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进行有力投资和推广,这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可行途径.

㈡ 英国为什么走向了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迅速强大,英国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逐步削弱,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位于美国纽约,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下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最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在后来的发展中落到其竞争对手后面的呢?
(一)工业垄断地位丧失。19世纪,欧美国家先后走上工业化道路,开始工业革命。当这些国家能够自己生产它们所需的产品时,就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工业,其中最广泛采用的就是保护关税。而这时英国对外国工业品却不征税。外国实行的保护关税增加了英国工业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而英国本国的市场却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英国工业开始遭遇日益激烈的竞争。
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新的炼钢技术、合成化工、内燃机、汽车、电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正当美国和德国等国的工业革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时候,赶上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们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积极采用刚出现的新技术,很快就在工业生产技术上赶上和超过英国。
英国经济增速落后于美、德两国,主要是没有及时采用最新技术发明造成的。英国背上了先行者的包袱,工业设备陈旧,而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又不愿投资改造过时的设备,他们宁可把资本投放到海外,以便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赚取超额利润,或者向海外放高利贷,获取利息。本来英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方面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但英国没有及时把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致在19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在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电气、机械工具、精密仪器、零部件标准化等方面都落后了。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由于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去适应外界的变化,去满足市场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长期过分地依赖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钢铁、纺织、造船等传统产业。
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结构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战后,英国政府都采取了一些调整经济结构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棉纺织业、采煤、造船、钢铁等传统产能过剩的生产力,实现合理化,但效果不理想。
(三)产品市场缩小。英国是成熟经济,传统产品的国内市场较早地趋于饱和,而国外市场也因其他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提高了工业品的自给能力,对英国产品的需求减少。英国工业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它是有利的,但是在其他国家对本国市场采取保护措施的时候,英国没有及时调整关税政策,使本国市场受到外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这样,英国和自己的竞争对手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失去了部分海外市场。
英国本来是棉纺织工业大国,在其他国家实现工业革命以前,几乎全世界都是英国纺织品的市场,但后起的欧美国家和日本很快就成了英国强有力的竞争者。
(四)教育制度有缺陷。英国的教育制度有悠久的历史,自然有它的长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存在重文科、轻工科、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英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开始得比较晚,除少数大学设有科学技术课程外,正式的工程技术教育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
英国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英国选拔高级管理人才特别重视社会背景,而不看重技术资格、相关的训练、技能和经验。管理层的社会分层妨碍了管理的协调和有能力者的晋升。
(五)帝国遗产的消极影响。过去不少人把拥有广大殖民地和英联邦市场看作英国的一种优势,现在很多经济史学家都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即它的负面影响。诚然,庞大的殖民地在英国建立世界工业霸权和政治霸权的过程中曾起过很大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广大受它控制的殖民地和英联邦市场的存在、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的存在,使英国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没有想方设法去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六)在研究和开发(R&D)方面投入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在R&D方面的投入就比竞争国低,其在创新活动方面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造成英国R&D投入低的原因是:(1)英国未对主要企业进行公司性的改组,研究工作效益低下;(2)中高等教育中的技术和管理教育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缺少教育和工业的非正式联系;(3)政府不干涉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
英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过多地用于军事、航天和核工业等方面,对民品的研发投入不足。
(七)体制上的缺陷。在19世纪末,美、德等国都建立了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而19世纪英国公司内部结构简单,典型的商号是由所有者或有亲属关系的人管理,管理人员少,成本计算和生产控制粗放,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靠经验,而不是靠系统的研究。即使现在,英国企业在成本核算、营销手段、技术革新等方面也做得比它的竞争对手差。体制上的缺陷、管理制度的惰性妨碍了对生产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国家和工业的关系上,英国过去长期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比较少,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大,在诸如企业合并、产业结构调整、生产配额、价格谈判、投资水平、销售计划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但政府的干预往往是保守的,防御性的,不一定都起着建设性作用。政府参与改组工业的目标常常是为了阻止工业的崩溃,保留国家的自给能力,防止大量失业造成社会动荡,保持生产者、消费者和相关产业间的平衡,这样的政策有时会固化老的工业结构,起到反合理化的作用。
造成英国经济相对衰落的原因还可以列举一些,如没有正确处理好劳资关系,贵族文化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企业家缺乏竞争意识等。总之,英国的衰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㈢ 直流电力系统与交流电力系统的特点各是什么现代电力系统采用的是那种模式具有什么特点

“输电”是“发电”和“用电”的中间环节.现代输电工程中并存着两种输电方式:高压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两种方式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使用它们,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里作一简略介绍
(l)输电方式的变化
ZG电力自动化不仅为电力职工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网络平台而且也为电力技术的爱好者和电力大中专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一个舞台。这个平台与传统知识交流平台相比具有:获取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成本低。这几个特性是传统知识交流平台所不具备的。

人类输送电力,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输电方式是从直流输电开始的.1874年,在俄国彼得堡第一次实现了直流输电,当时输电电压仅100V.随着直流发电机制造技术的提高,到1885年,直流输电电压已提高到6000V.但要进一步提高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的额定电压,存在着绝缘等一系列技术困难.由于不能直接给直流电升压,使得输电距离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满足输送容量增长和输电距离增加的要求.

19世纪80年代末发明了三相交流发电机和变压器.1891年,世界上第一个三相交流发电站在德国劳风竣工,以3×104V高压向法兰克福输电.此后,交流输电就普遍地代替了直流输电.但是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扩大,输电功率和输电距离的进一步增加,交流电遇到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大功率换流器(整流和逆变)的研究成功,为高压直流输电突破了技术上的障碍.因此直流输电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1933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为布尔德坝枢纽工程设计出高压直流输电装置;1954年在瑞典,从本土到果特兰岛,建起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2)直流输电系统简介

在直流输电系统中,只有输电环节是直流电,发电系统和用电系统仍然是交流电.在输电线路的始端,发电系统的交流电经换流变压器升压后,送到整流器中去.整流器的主要部件是可控硅变流器和进行交直流变换的整流阀,它的功能是将高压交流电变为高压直流电后,送入输电线路.直流电通过输电线路送到逆变器中.逆变器的结构与整流器相同而作用刚好相反,它把高压直流电变为高压交流电.再经过换流变压器降压,交流系统的电能就输送到了交流系统中.在直流输电系统中,通过改变换流器的控制状态,也可以把交流系统中的电能送到直流系统中去,即整流器和逆变器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3)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优缺点比较

高压直流输电方式与高压交流输电方式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历史上仅仅由于技术的原因,才使得交流输电代替了直流输电.下面先就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主要优缺点作出比较,从而说明它们各自在应用中的价值.

交流电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发电和配电方面:利用建立在电磁感应原理基础上的交流发电机可以很经济方便地把机械能(水流能、风能……)、化学能(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交流电源和交流变电站与同功率的直流电源和直流换流站相比,造价大为低廉;交流电可以方便地通过变压器升压和降压,这给配送电能带来极大的方便.这是交流电与直流电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直流电的优点主要在输电方面:

①输送相同功率时,直流输电所用线材仅为交流输电的2/3~l/2
直流输电采用两线制,以大地或海水作回线,与采用三线制三相交流输电相比,在输电线载面积相同和电流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即使不考虑趋肤效应,也可以输送相同的电功率,而输电线和绝缘材料可节约1/3.设两线制直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为Pd,则Pd=2UdId;设三线制三相交流输电线路所输送的功率为Pa,Pa= UaIacosφ.对于超高压线路,功率因数一般较高,可取为0.945.设直流输电电压等于交流输电电压的最大值,即Ud= Un,且Id=Ia,则:
如果考虑到趋肤效应和各种损耗(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磁感应的涡流损耗、架空线的电晕损耗等),输送同样功率交流电所用导线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直流输电所用导线的截面积的1.33倍.因此,直流输电所用的线材几乎只有交流输电的一半.同时,直流输电杆塔结构也比同容量的三相交流输电简单,线路走廊占地面积也少.
②在电缆输电线路中,直流输电没有电容电流产生,而交流输电线路存在电容电流,引起损耗

在一些特殊场合,必须用电缆输电.例如高压输电线经过大城市时,采用地下电缆;输电线经过海峡时,要用海底电缆.由于电缆芯线与大地之间构成同轴电容器,在交流高压输线路中,空载电容电流极为可观.一条200kV的电缆,每千米的电容约为0.2μF,每千米需供给充电功率约3×103kw,在每千米输电线路上,每年就要耗电2.6×107kw·h.而在直流输电中,由于电压波动很小,基本上没有电容电流加在电缆上
③直流输电时,其两侧交流系统不需同步运行,而交流输电必须同步运行.交流远距离输电时,电流的相位在交流输电系统的两端会产生显著的相位差;并网的各系统交流电的频率虽然规定统一为50HZ,但实际上常产生波动.这两种因素引起交流系统不能同步运行,需要用复杂庞大的补偿系统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加以调整,否则就可能在设备中形成强大的循环电流损坏设备,或造成不同步运行的停电事故.在技术不发达的国家里,交流输电距离一般不超过300km而直流输电线路互连时,它两端的交流电网可以用各自的频率和相位运行,不需进行同步调整.
④直流输电发生故障的损失比交流输电小.两个交流系统若用交流线路互连,则当一侧系统发生短路时,另一侧要向故障一侧输送短路电流.因此使两侧系统原有开关切断短路电流的能力受到威胁,需要更换开关.而直流输电中,由于采用可控硅装置,电路功率能迅速、方便地进行调节,直流输电线路上基本上不向发生短路的交流系统输送短路电流,故障侧交流系统的短路电流与没有互连时一样.因此不必更换两侧原有开关及载流设备.ZG电力自动化不仅为电力职工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网络平台而且也为电力技术的爱好者和电力大中专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一个舞台。这个平台与传统知识交流平台相比具有:获取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成本低。这几个特性是传统知识交流平台所不具备的。

在直流输电线路中,各级是独立调节和工作的,彼此没有影响.所以,当一极发生故障时,只需停运故障极,另一极仍可输送不少于一半功率的电能.但在交流输电线路中,任一相发生永久性故障,必须全线停电.

(4)我国直流输电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在1977年就建成了第一条31kV直流输电工业性实验电路.我国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有从葛洲坝至上海的500kV线路和青海龙羊峡一北京的输电工程.

①我国能源与负荷分布不均,需要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目前,我国是的主要能源(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西北及华北地区,而负荷则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东北及华东、华南地区.所以不可避免要进行大容量远距离输电.青海龙羊峡——北京输电线路就属于这一类

②用直流线路联络两个交流系统,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葛洲坝——上海直流输电工程属于这一类.

③用海底电缆跨海送电.我国沿海岛屿众多,许多岛屿(如舟山群岛、海南岛、崇明岛、台湾等)需要由大陆送电或互联并网.舟山直流输电工程就属于这一类.

④用直流通过电缆向大城市中心供电,以解决大城市电能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在英国,已由金斯诺思用直流输电向伦敦供电.我国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不久也将会实现.

㈣ 全球化进程的三个历史阶段

谈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势,目前已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品经济的全球化。这一阶段全球化肇始于英国工业革命。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并给自身带来巨量社会财富,推动世界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一阶段,商品生产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全世界经济活动受这一中心的支配。
第二阶段是资本经济的全球化。这一阶段全球化肇始于电力革命。由于电力的普遍使用,发达国家经济又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并推动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哪儿能赚钱,资本就去哪儿。世界的中心是掌握巨量资本的帝国主义国家,各国经济活动均处于帝国注意国家的控制之下。
第三阶段是信息经济的全球化。这一次全球化肇始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信息革命,信息网络的建立则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的中心是那些掌握了信息网络的国家,谁掌握了信息网络的控制权,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并能获取巨量社会财富。但由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信息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信息网络控制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冲击,既由实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中心开始转移到中国中心,而中国5G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则使这一对美国中心的冲击加大,中心转移也加速。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全世界,因而它必将极大增强世界各国的发展能力,而削弱帝国主义国家实施霸权的能力,因此也必然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支持,而遭到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近期挑起的封锁“华为”之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则在于维护自己的全球化控制权,以便继续剥削和称霸世界。由此可见,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之中,信息霸权与各国人民反信息霸权之争必将是十分激烈的。我们应该对此有充分准备,并保持信息网络优势,为自身和世界人民发展经济服好务。
总之,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张并攫取世界财富的过程,而信息经济全球化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过程。今后还会继续发展,内容会更新,意义会变化,其特征亦需人们不断给予关注。当然,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并不是说就把以往阶段的内容完全抛弃了,而是会保留下来,使其继续发挥作用,所以目前阶段的经济全球化是保留了前两个阶段内容的综合全球化,只是信息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罢了。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将带来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推动世界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也许会以美国霸权的衰落为特点

㈤ 电气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据估计,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专业综合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方向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名称好听,专业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 社会宣传和舆论导向对其有利。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他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着众多考生,这里的确是展示他们才能的好地方。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两点是否可行也和学生个人的追求有关,如果一个人追求仅限于一份较好的工作,该专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想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贡献还是要建立在个人实力以及刻苦努力的基础上,馅饼是决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确立自己在国内该方向的领先地位,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1。
二、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理、工、文相结合,融机械工程、艺术学和计算机设计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之一。主干学科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至此,本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设立了本专业,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并不少,诸如完成数控机床,车间厂房自动控制的工作已经是新的课题。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的有机结合,赋予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全新的内涵。无人操纵,系统简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产品成为新宠。
建国初期(1949—1966)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他们知道电子工程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专业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恢复了招生,本专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过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把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拓展开来,分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涵盖原有“绝缘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和“光源与照明”等几个专业方向。设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学位方向。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产品造型、设计等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面智能化。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广告创意、企业形象策划等行业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高年级还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同时也进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一直以来,我国在CIMS,自动控制,机器人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基于微机环境的集成化CAPP应用框架与开发平台”开发了以工艺知识库为核心的、以交互式设计模式为基础的综合智能化CAPP开发平台与应用框架(CAPPFramework),推出金叶CAPP、同方CAPP等系列产品。具有支持工艺知识建模和动态知识获取、各类工艺的设计与信息管理、产品工艺信息共享、支持特征基创成工艺决策等功能,并提供工艺知识库管理、工艺卡片格式定义等应用支持工具和二次开发工具。系统开放性好,易于扩充和维护。产品已在全国的企业,特别是CIMS示范工程企业,推广应用,还研制了自动控制装置及系列产品,红外光电式安全保护装置,大功率、高品质开关电源的开发。机器人产品包括移动龙门式自动喷涂机,电动喷涂机器人,柔性仿形自动喷涂机,往复式喷涂机,自动涂胶机器人,框架式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的研制。以上这些产品的开发应用还只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在生产中的一个侧面,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下,从各个方面进行新一轮技术重组。形势是严峻的,同时也充满机遇。
三、专业院校分布(部分)
西华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矿业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 青海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燕山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连轻工业学院 辽宁工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盐城工学院 扬州大学 安徽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三峡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 武汉大学 河海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华侨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西安石油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 石油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大庆石油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济南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烟台师范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中原工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 湛江海洋大学 西南工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四、专业需求举例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江欢成设计事务所
简介
江欢成设计事务所的前身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五所(国际部),现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由专家主持、命名的综合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江欢成院士曾主持设计上海东方明珠、印尼雅加达电视塔,金茂大厦(设计总监)等国内外标志建筑。江欢成设计事务所近年完成上海科学会堂新楼、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展览中心加固修缮工程等项目,均获评上海市优秀设计一、二等奖。江欢成设计事务所的公司理念包括求实创新、积极有为,江所将改制成为国内最早的由专家领衔的合伙制综合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希望吸纳建筑设计领域各类英才加盟。
招聘岗位:
电气(强电)工程师
工作性质:
全职
招聘人数:
若干
月薪范围:
待议
学历:
本科
工作地点:
北京 杭州 上海 苏州
职位描述及要求:
男性,要求建筑电气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工作经历(2年以上)优先考虑
升职潜力:
★★★★
北京海淀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
公司的宗旨是贯彻国务院、市政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战略部署,按照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市、区两级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项目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确立了精干、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框架。
招聘岗位:
电气工程师
工作性质:
全职
招聘人数:
3人
月薪范围:
面议
学历:
本科
工作地点:
北京
职位描述及要求:
电气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升职潜力:
★★★★
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
简介
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可口可乐装瓶部是由上海市上投实业公司、上海市食品开发实业公司、中粮实业发展公司、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可口可乐(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办的以灌装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及其系列产品“雪碧”,“芬达”,“健怡可口可乐”“皇廷”调酒饮料以及国产品牌“雪菲力”系列饮料、“天与地”系列饮料等产品为主的中外合作大型饮料生产经营企业,总投资额为一亿三千一百五十万美元,注册资本为九千二百五十万美元。
招聘岗位:
电气工程师
工作性质:
全职
招聘人数:
1人
月薪范围:
面议
学历:
专以上
工作地点:
上海
职位描述及要求:
电气自动化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扎实的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能指导下属员工并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快节奏工作;有三资企业工作经历者优先。
升职潜力:
★★★★
五、职业故事
个人档案
姓名:张谦 身份:××公司技术部电气工程师 性别:男 年龄:26
个性自述:比较理性、思维缜密、工作积极
电气工程师的—天
工作了4年,还是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做技术工作可是个脑力活,趁着早上脑子在最清醒的状态下,边
洗漱边考虑着今天如何完善一个新车型的电气系统设计草案。
早上9:00,新车型项目组的同事都已经出现在会议室。项目组是由几个部门的同事组成的。要把新车型顺利推向市场,可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能办到的。这对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个大考验。会议一直持续到11:00多,会议成果非常明显,根据市场部提供的市场调研信息,我发现我们在系统设计的细节问题上还不够人化,而客户意识可是关系到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会议的成果让我有了十足的动力投入工作。草草吃完午饭,我就投入到了设计草案的完善工作中。
一直埋头工作,突然电话铃响。电话是车间打来的,询问一个安装技术问题。多亏了我不断充实的电气技术知识和4年的技术工作实践经验,当然还少不了还不错的讲解沟通能力,让我在电话里就说明了安装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像这样的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可是我们内部服务内容的重要部分。现在各公司都提倡内部服务意识,我们可得积极地为生产部门、销售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还得动用更多的资源,查阅更多的资料才能解决。
抬眼看表,已经到了参加一个外购件技术协议签订的时间。协议签订完已经是下午5:00了。趁着下班前的半个小时,以最高效率上网搜索一些同行业最新产品的信息,以便充实报告。其实,搜集行业相关信息是从事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也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工作。只有随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内的新技术,才能在设计过程中运用自如,免得临时抱佛脚。
为了犒赏自己辛勤工作的一天,和朋友到外面大吃了一顿,以备晚上回家继续作战。要说辛苦确实得承认,但是那种投入到设计中的忘我状态,使我从事这份工作4年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除了这份热情,在工作中还时常会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这不,公司里大大小小的技术问题我都有十足的信心去解决,更期望着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中获得来自客户和公司内部的好评。
点击职业
●职位基本信息
职位名称:电气工程师 所在部门:技术部 上级职位:技术经理部
●主要工作内容、职责
电气系统的设计和完善;对生产车间、销售、供应、质检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电气安装和维修,整理和编写所负责产品的销售技术资料,对同行业的最新产品信息进行收集并处理,为产品决策提供依据。
●任职要求
知识/经验:熟练掌握电气系统原理和设计技术要求、精通0ffice、CAD制图、了解相关行业知识。
工作能力:有良好的设计能力、制图能力、沟通技能、管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
工作态度:以客户为中心、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有创新性。

㈥ 从古代到现代,世界科技的中心是怎么样变化的

摘要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㈦ 留学英国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推荐哪些大学

英国留学电子电气工程专业院校推荐

1、约克大学 MSc Digital Systems Engineering 数字系统工程硕士

时长 1 年,学生可额外选择 3 个月实习( ARM 、 Oxford Digital 等企业)。该专业经由 IET 工程技术学会认证,学生有机会学习系技术,以跟上行业或研究环境的最新发展,教授这门专业的老师都是些约克世界领先智能系统与纳米科学研究小组的学者。

开设的必修课有:集成电路设计与模拟、数字设计、 C 编程、个人效能与跨学科大师班、 FPGA 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设备系统编程、电子工程、理论研究方法、硕士研究项目等。

考核方式:课程作业、考试等。

入学要求:电子或计算相关专业背景。

2、萨里大学MSc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uroMasters) 电子工程硕士

时长 2 年,包含 1 年行业实习。该专业适合那些对先进、高端技术方面感兴趣,并且想要取得进一步提升的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电子工程前沿技术和知识。

第一学期为开设必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如:数字通信、计算机数据与模式识别、 AI 与 AI 编程、天线与传播、太空航空电子设备、高级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等,第二学期开设了必修课:工程专业研究、扩展项目

考核方式:课程作业、考试等。

入学要求:电子或电子工程、数学、计算机、物理或工程相关专业背景。

3、利物浦大学MSc Microelectronic Systems with a Year in Instry 微电子系统硕士

时长 2 年,包括 30 周行业实习。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在电信及无线系统关键方面的先进知识和技能,每年课程内容都会有所更新,紧跟行业趋势。

开设的必修课有:集成电路、概念与设计、数字系统设计、高级嵌入式系统、研究技能与项目管理、软件工程与编程、微处理器系统、行业项目等

考核方式:课程作业为主。

入学要求:数学、工程、物理等相关专业背景。

留学院校应从地理位置、学校排名、声誉、学费和教育资源几个方面考虑一下,对自己目前的情况评估下院校。

㈧ 请问一下电力设计这个行业前景怎么样

中国的电力行业未来发展如何?或许是个大话题。我先以英国的电力行业作为样板来分析吧,毕竟英国的电气化和工业化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英国电力行业的回顾

英国电力行业大概自上个世纪50年代(二战以后)开始扩张,到70年代初接近饱和。

英国电力行业鼎盛时期是在60年代,今天的英国电网基本上是那个时代完成的。在这个最鼎盛的60年代里,英国的变压器设计师匠心独运,设计出了适合自己国家系统的新式变压器—整合系统变压器 (integrated system transformer),并根据此制定了一套变压器行业规范。于此同时,各个电器生产商(EE, AEI, GEC, FERRANTI等)开始产业扩张和兼并。其中,英国通用电器公司(GEC)在60年代中后期兼并了英国电器公司(EE)和联合电器工业(AEI)。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七十年代,随着英国国内(这里指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电气化的逐渐完善,英国国内市场也日趋饱和,各个电器生产商为了生存只好投入到海外业务,主要是前殖民地国家的电气业务(那些国家刚刚独立需要建设)。于是,英国通用电器公司(GEC)和曾经生产出世界第一台商用电脑的电器巨头FERRANTI在海外业务中又度过了大概10多年的美好时光。

这个状态直到1980年代中期,伴随着部分电器生产商又一次遇到了层出不穷的财政困难,又一轮产业整合开始了。Dundee的BONAR LONG生产厂先卖给了挪威的一家公司,然后辗转在80年代末期又被新成立的ABB收购,至于,FERRANTI和GEC分别挣扎到了1993和1999年破产。百年老店FERRANTI的部分业务被公司转让,英国通用电器GEC被法资企业ALSTOM收购。纵观八九十年代,英国优良的电器制造企业基本上被外国收购。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也由国营的中央发电董事会CEGB被拆分成了一个大的国家电网公司National Grid,几个配电公司,以及若干个发电企业和售电公司。英国电力行业实现了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的分离。

20世纪英国电力行业的历史告诉了我们,当一个国家在电气化的时(1950-1970),它的电器制造商会扩张产业。一旦电气化完成(1970年代),电器制造商为了消耗过剩产能会选择对外产能输出。当产能输出乏力,企业生存就遇到了重重财政问题,这些财政问题最终会导致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英国电气产业的调整。这轮产业调整的当然是由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带头的。在这段时期里,往往会有层出不穷的减薪、裁员。据说,英国大学电气学院的一些老师就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产业调整期间从工业界转行入职的,他们的学术造诣使得他们熬过了八九十年代英国电力行业的萧条,并且迎来了新世纪里英国留学生的黄金时代。相比之下,那些住在经济适用房(council house)的英国失业工人(包括电力工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就不是那么幸运了。

英国人庆祝撒切尔夫人的死亡(图片来自网络)

2016/04/02

中国电力行业的思考

中国目前电力行业已经实现了发电与其他三项输电、配电和售电的分离。未来电改是否朝着英国的方向走,实现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的完全分离,拭目以待。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当一个国家逐渐完成电气化的同时,这个电力行业应该会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以下是本人对这一幕出现时候的预测:

1. 电器设备生产厂和电建集团

这两种企业应该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最先受到冲击的企业。受冲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订单减少,从而导致年终奖降低等。为了摆脱困境,各个企业可能会对海外进行产能输出,就像英国上个世纪那几个电器巨头那样。只不过,中国不同于英国,没有一个类似于英联邦的政治经济体系带来的稳定的海外市场。因此,海外产能输出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就算中国有几个友邦,那几个小国能否大范围的吸收这个超级大国电力的产能也得画上一个问号。更何况恶邻居相伴(参考中国在缅甸的水电投资以及中泰高铁项目)。所以说,未来若干年,随着国内电力行业的饱和,各个电器设备生产厂和电建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应该会加剧。在竞争中,掌握国际领先或垄断技术的企业才能顺利占领国内外市场。

2. 发电集团

其次受到冲击应该是发电集团,受冲击的体现是年发电量减少,从而导致电力企业运营亏本。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发电企业可能会竞争上网(向国网调度争取发电份额)。同时,各个企业(如果有能力的话)也许会用金融或行政手段(对内的)来压低原材料价格,从而压低发电成本(我感觉国内的发电企业目前没有这个能力去做空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部分因为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不在中国)。如果竞争上网和降低成本还是亏损,剩下的路只有降薪裁员(这一幕在英国的八九十年代发生过)。

3. 国网公司

要知道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行业,其萧条往往伴随着钢铁、石化等耗能企业的萧条。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面临萧条,财政赤字增加。改革,可能会盯上国网这块蛋糕了。至于怎么改,会不会走英国模式(全部民营化,以及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大板块完全拆分),笔者认为作为把持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行业,在那条路上即使走也不会太远。也就是说,未来不太可能完全像英国完全民营化,很能部分民营化,即“抓大放小”,把部分亏损子企业(某级单位)售给民资企业或地方政府。然后民资企业或地方政府成立公司,再改组裁员或者返聘(种种办法吧)。至于哪个单位会被抛弃,国网内部(尤其是财务部门)应该最了解吧。但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如果一个地方设备(姑且认为是电能枢纽变压器吧)通过负荷的经济价值低于维护这个设备的成本之时,这块电网就很可能是国网公司的负资产。例如,某变电站年流过负荷只值1000万,但是人员和设备维护成本高达1200万,这个变电站运营对网局来说就不经济了。于是,网局会不会把这个变电站卖给地方政府或其他民资呢?事实上,在计算资产价值时,资产重要性和出售成本(包括经济和政治成本)也是考虑因素,具体起来就太复杂了!

说了这么多,有人担心目前国内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目前会不会出现笔者说的以上几种情况? 答案是“不会”。因为就目前来看,电力产能过剩似乎是暂时的,等这几年经济寒冬熬过去,电力行业应该还会有若干年光景。至于若干年后,等人口深度老龄化和经济停滞出现,我们这代电力行业工作者应该会面临上个世纪末英国所遇到问题吧。在此,先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㈨ 二战后英国建立了什么新机制

一战后,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已经让位于美国。二战后,英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从表面看,似乎是战争让英国从顶峰跌落下来,其实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就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态。尽管绝对实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分析这一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对我们理解为何英国从强国地位上滑落至为重要。

第一,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额。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英国在1870年前或许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从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国家更为关键。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即便是英国发明的先进技术,也因工业界的保守思想而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可以说,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机制,它们并没有跟在英国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精髓,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导权,不仅依靠着煤和铁,也与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发明息息相关。同样,德国和美国的发展也与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紧密相连。

第二,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展,英国仍能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但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了。当然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但当时的情况是,哪个国家在新兴工业部门占据优势,它就可以开拓新兴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惯性力量,造成英国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方面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因此英国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低,其产值到1903年只占工业总产值的6.5%。

第三,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其中美洲占37%,已经超过在本土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19%。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并且形成了国内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依赖性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英国经济必须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必须确保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一旦这些条件改变,经济的依赖性必然成为一种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这在后来发生的两次大战中得到了印证。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的,英国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是一种战略弱点。

第四,教育落后给英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同时期的德国在这一方面远远走在了英国的前面。例如在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方面,从1809年开始,财政拮据的普鲁士政府就每年拨款15万塔勒作为兴办柏林大学的经费。1838年,普鲁士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达300万塔勒,相当于同年英国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9% ,同年英、法只占0 9%、1 3%。1913年德国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 8% ,占国民收入的2 4% ,仅次于居首位的国防支出。1763年弗里德里希颁布《普鲁士乡村学校法》,明文规定5~12 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1765年颁布《西里西亚罗马正教学校法》对培训教师作了具体规定;1794年普王威廉二世颁布《公民法》,使学校教育世俗化;1872年通过了国家对学校监督法等等,这一系列法律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19世纪初,德意志的许多邦就已实行了强迫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科学素质。从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国在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计202项,远远超出英、法两国之和,20世纪初的20年中,德国就有20人获诺贝尔奖,无疑,德国已取代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迅速采用,促使德国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英、法。尤其是1890年~1900年间,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61%,达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国的工人及家属已达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1895年~1913年,重工业部门工人的比重由35 1 %提高到54 5 %。德国科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五,企业家精神丧失了。这是因为在英国社会,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后,往往想把子孙培养成贵族,结果几代人之后,创业的激情就荡然无存了。实际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往往在处于优势地位后,多少都会产生一种惰性,只是这点在英国反映得更加明显。英国存在着轻视工商业,追求宁静、安逸,贪图享受,反对变革的贵族文化传统。这种追求田园生活的绅士文化和保守性的民族特性,使得英国人发达之后,就会以贵族形象来重新塑造自己。法国人把英国工业家工作时间之短以及周末休假之长当做笑柄;美国人指望英国人的守旧而从中渔利;德国人说:“假如我们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们将会置英国于死地。”

英国作为一个小国却能成为世界最强国,关键在于它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抓住创新的机会,创造出新型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新的生产方式。所以,如果将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下去的原因总结一下:归根结底,是英国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碍了英国工业的不断创新,在处于领先地位之后,英国所做的只是对旧体制和旧技术修修补补,从而使英国在面对世界性竞争时处于被动局面。换句话说,当一个国家丧失创新能力的时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㈩ 电力系统发展史

电力系统发展简况:

在电能应用的初期,电力通常是经过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车间等供电。这已经可以把其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直到白炽灯发明后,才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的珍珠街电站。

它装有6台发电机(总容量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1300盏电灯照明。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供电系统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直流输电,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的规模可以在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增长。

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电力系统是前苏联的统一电力系统。它东西横越7000千米,南北纵贯3000千米,覆盖了约10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力系统从5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四位。

输电线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为网络骨干,形成4个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的大区电力系统和9个超过百万千瓦的省电力系统,大区之间的联网工作也已开始。此外,1989年,台湾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659万千瓦的电力系统。

热点内容
泰达usdt人员架构 发布:2024-10-03 18:34:14 浏览:960
trx波场币20投资放大31倍 发布:2024-10-03 18:17:03 浏览:152
trx4巡航设置 发布:2024-10-03 18:10:11 浏览:236
2020年10月份跑路币圈 发布:2024-10-03 17:54:05 浏览:379
eec挖矿无法登录 发布:2024-10-03 17:51:36 浏览:677
比特币矿池江卓尔 发布:2024-10-03 17:27:10 浏览:903
轴的扭矩力怎么算 发布:2024-10-03 17:05:36 浏览:883
矿机除了挖比特币还能挖什么 发布:2024-10-03 17:04:55 浏览:389
2020年10月区块链主动配电大会 发布:2024-10-03 16:51:48 浏览:135
温州区块链协会 发布:2024-10-03 16:51:22 浏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