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俄罗斯抗议活动去中心化

俄罗斯抗议活动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1-03-22 15:57:42

⑴ 理解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继续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起初,俄罗斯实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企图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和“盟友”关系。后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它力求实行“全方位”的对外政策,即既同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同东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努力维护国家利益,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及其调整阶段(1992~1993年);维护国家利益的“全方位”外交阶段(1994~1995年);重振大国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阶段(1996~1999年)。

20世纪最后一天,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同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从此,俄罗斯进入了所谓的普京时期。普京上台之后,本着“强国富民”的目的,大刀阔斧地采取行动,使俄罗斯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在经济方面,调整经济政策,振兴经济。在产权结构上,保持国家的合理控制,反对全盘私有化。在宏观运行机制方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建立有效财政金融体系。此外,普京还采取断然行动,打击官僚资本集团,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以上措施,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在政治方面,普京加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横向上,加强总统权威,拓展权力空间。纵向上,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立。普京的这些做法,使俄罗斯政坛出现了难得的稳定局面。两年来,总统、议会、政府三者关系保持正常,社会趋向和谐。

在外交方面,普京推行与俄罗斯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全方位外交。普京强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动力,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重振大国地位。普京的外交战略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将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置于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反对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化,突出强调军事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实行务实外交政策。他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强调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与安全和民族利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利益。可以说,普京外交思维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和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普京的外交政策,在战略上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策略上讲求实现国家利益手段的灵活性,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给俄罗斯的外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⑵ 普京治理下的俄罗斯经济越来越差,为什么没人抗议

一项民调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普京的支持率高达84%,在各国领导人支持率中位列世界第一。他的支持率在1999年8月只有31%,但11月时已达80%,从那以后再没有跌过65%。分析人士认为,普京的高支持率主要来源于他任期内民生的显著提高和俄罗斯重获世界发言权的事实。普京获高支持 率的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俄罗斯人经历了苏联解体后,对西方国家感到极大的失望,因此他们不再相信亲西方的民主派政治家,而这些人在普京任内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压。在俄国主要电视台内很少能看到普京反对者。然而,在独立媒体中还是会有反对意见和西方媒体的评论,大多数俄罗斯独立媒体在大城市内都有广泛读者。但是在偏僻地区,很多人无法收看独立媒体,因此他们只能看到官方口调。俄罗斯著名评论家格雷布·帕维洛夫斯基说,他的电台不会有批评普京的言论,因为他喜欢普京。
普京就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罗斯演讲2014年3月,因成功举办索契冬奥会和处理乌克兰形势、克里米亚进行全民公投后加入俄罗斯等事,普京的支持率与2014年年初相比提高了15%,达到75.7%,创下五年内最高水平。
俄罗斯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评价普京:“真正的男子汉和一名强有力的领袖”。
传记作者克罗波克评价普京:“从许多方面来看,普京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具体体现。在过去100年中,我们从来没有一个领导人能够像普京一样如此接近俄罗斯的魂!”
普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总统。同梅德韦杰夫一样,他也很信仰中国文化,也是一名“老子信徒”,他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纠纷、冲突。这一点,跟中国领导人做的一样。中俄现已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重要因素。只要美国去攻打一个国家,中俄准会站出来,为被欺负的国家撑腰!
2014年8月5日,普京下令政府研究制定全面应对西方制裁的措施,在俄罗斯独立民意研究机构列瓦达中心8月7日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民意支持率升至87%,为近6年来最高。在这份8月初进行的调查中,将近10%调查对象说支持普京的政策。78%的人认为俄罗斯“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普京的民意支持率为87%。为近6年来最高。
而且,自从普京上台后,中俄关系向着友好的方向进展。俄罗斯境内有约100所国立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其中将汉语列为第一外语的大学就有40多所。学习汉语的大学生、研究生人数过万。目前学习汉语的俄罗斯人数很快要赶上在俄居住的华侨华人。可见俄罗斯对未来中俄友好趋势的信任、向往!中国人也十分喜欢普京的阳刚之气。中国人对普京的崇拜,远远超过了俄罗斯人。

⑶ 俄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被捕后获释了吗

俄罗斯反对派周日(1月28日)发起全国示威,抗议当局禁止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参与今年3月的大选。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天纳瓦尔尼在出席莫斯科的示威活动后不久即遭逮捕,不过随后已经获释。

纳瓦尔尼在个人推特上写道,自己在法庭听证会前被释放,并感谢聚集在拘留中心附近的示威者们。纳瓦尔尼律师奥尔加·米哈伊洛娃(Olga Mikhailova)向路透社表示,她的客户未被控罪而释放,但将不得不在晚些时候面对法庭。

当地时间28日,纳瓦尔尼的支持者在示威活动中被捕@视觉中国

俄罗斯将于今年3月18日举行总统选举,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被当局禁止参选,他于周日在全国超过100个城市及市镇发起示威。纳瓦尔尼长期批评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当天的示威中,纳瓦尔尼抗议普京“操纵”大选。

纳瓦尔尼日前接受CNN访问时警告,民众对政治改变愈来愈没有耐心,“普京已掌权18年,民众不想再等多6年又6年。”

他称:“普京政权建在贪腐之上,根据官方数字,超过20%人口活在贫穷线下。为何我们这么贫穷?因为他们(管治精英)偷太多。”纳瓦尔尼指控普京害怕反对派,“他害怕所有真正的竞争。”

纳瓦尔尼还批评普京的外交政策,称普京的强硬路线令俄罗斯与西方对峙,而自己有能力修补双方的关系。

他说:“俄罗斯要停止支持乌克兰的战争,以及停止使用阴险手段,例如干预大选及网络攻击。”纳瓦尔尼表示,克里姆林宫认为西方媒体经常报道普京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这是愚蠢的想法,因为这只会令国家迈向退化之路。

随着大选的临近,普京在候选人中遥遥领先,74%的俄罗斯人表示,准备在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他。早前,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资料显示,如果选举立即在28日举行,那么普京会获得73.8%的选票。俄罗斯共产党候选人格鲁季宁(Pavel Grutinen)以7.2%的得票率排名第二。

⑷ 俄罗斯歌剧院人质事件始末,特种部队使用了特殊的化学药品

芬太尼
阿片受体激动剂,属强效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产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也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资料入下:

据新华社10月31日电沉默5天后,俄罗斯官员30日首次宣布,俄特种部队在解决莫斯科人质危机时所释放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芬太尼”的高效镇定剂。
俄罗斯卫生部长尤里·舍甫琴柯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正式宣布,这次特别行动中没有使用任何国际化学武器公约所禁止的化学物质。”舍甫琴柯解释说,这种气体在医学上运用很广,“并不能称之为‘致命性’气体”。他还说:“我的瑞士和德国同事的结论与我们的一致。”

对于人质死亡原因,舍甫琴柯解释说,由于被困了3天,缺少食品、水、氧气和活动,一些人质的身体状况极其虚弱。他强调:“这些因素是导致一部分人质死亡的主要原因。”

舍甫琴柯否认了媒体有关救护人员没有作好“特殊准备”的报道。他说:“尽管行动需要保密,但所有的(救护)专家,包括我在内,都事先得到了通知。”他说,医护人员预备了1000支解毒剂。一些医疗机构早在27日就向法新社记者证实,人质在现场被注射了解毒剂。

“芬太尼”是一种从鸦片中提取的高效麻醉剂,可以止痛,使人昏睡,如剂量过大则可导致呼吸系统衰竭,直至死亡。

⑸ 俄罗斯“橙色革命” 怎么回事

何谓“橙色革命”?

时间:2005-10-07 来源:

2004年11-12月,乌克兰发生轰动世界的“橙色革命”。亲西方的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利用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存在的舞弊现象,发动大规模“街头斗争”,迫使当局作出让步,重新举行投票。尔后,尤先科在第三次投票中获得51.99%的选票,奠定胜局。对此,各方反应全然不同。尤先科欢欣鼓舞,宣称“这是乌克兰人民的胜利”;亚努科维奇则表示不服,并提出多项申诉;美国和欧盟深表“满意”,认为它是“自由、公正的”;俄罗斯和许多独联体国家则十分不满,强调这次投票存在大量违法舞弊行为,“是非法的”。事实说明,这次总统选举不仅凸现乌克兰国内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对立”以及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对立”,而且凸现俄罗斯与美欧国家地缘战略利益的“对立”。

同时,乌克兰这次“橙色革命”将产生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

第一,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苏联解体后,西方利用俄的衰落,蓄意构筑包围圈,不断挤压俄的战略空间。第一步是实行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计划,把过去属于俄势力范围的中东欧国家纳入版图,使它们彻底“融入”西方体系。第二步是打入俄的“后院”,挖俄的墙脚,在尽可能多的独联体国家建立亲西方政权。西方的最终目标,是要构筑一个北起波罗的海、中经黑海和高加索、南接中亚的“弧形包围圈”,以便死死捆住俄的手脚。目前,西方的第一步计划已基本完成,而第二步计划则正在实施。它们采用“渐进方式”,通过经济援助和政治接触,扶植各独联体国家的亲西方反对派,找准时机,夺取政权。2003年11月的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以及不久前的乌克兰“橙色革命”,就是西方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由于乌克兰贴近俄的腹地,又是独联体范围的第二大国,因此乌“橙色革命”对俄的损害和威胁远远超过小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

第二,俄乌关系可能发生“转折”。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历史、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渊源,两国过去融为一体的时间长达300多年,因此形成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两国的能源合作尤其重要,俄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有80%要经过乌克兰,而乌克兰的石油和天然气有80-90%来自俄罗斯。诚如普京在今年1月7日所说,俄乌关系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即将出任乌克兰总统的尤先科具有强烈的亲西方色彩,他极力主张加入北约和欧盟,使乌克兰全面融入西方。尤先科日前说,他上台后要“修复”乌俄关系,保持乌俄“战略伙伴关系”,他“第一个要访问的国家就是俄罗斯”。尤先科的外交走向,也的确不会立即彻底转向西方,而会左右逢源,兼顾到俄罗斯。尽管如此,尤先科在俄与美欧之间决难做到真正的“平衡”,他会加快乌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进程,并在国家安全、国际事务等关键问题上极力靠拢西方,而同俄拉开距离。英国《简氏外事报道》说,尤先科夺取政权说明,乌克兰自15年前独立以来首次真正“摆脱了”俄。总之,乌克兰今后“倒向西方”和“去俄罗斯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俄乌关系的“转折”也许不会马上发生,但它在几年之后就会出现。

第三,独联体国家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在独联体范围内,乌克兰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军事力量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橙色革命”的发生,说明西方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有所加强,而乌一旦倒向西方,独联体甚至有瓦解的危险,俄苦心打造的俄乌白哈四国“统一经济区”也有可能名存实亡。特别是,乌式“橙色革命”还可能在独联体链条的其他薄弱环节“重演”。美国著名政治家布热津斯基就说,西方希望“民主”能扩展到比乌克兰更远的地方。西方挤压俄战略空间的既定计划决不会放弃。2004年4月,西方曾在亚美尼亚策动反对派夺权,但被科恰良总统采取的果断行动加以制止,未能奏效。西方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看作“民主化的障碍”,一再鼓动该国反对派起来闹事和夺权。但卢卡申科在2004年10月通过全民公决,取得了第三次参加总统选举的权利。于是,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法令,对白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并表示要全力支持该国反对派。种种迹象表明,独联体国家的反对派受乌“橙色革命”的鼓舞,今后将掀起更大的风浪。http://www.singtaonet.com/people/peop_sp/t20051007_7419.html

⑹ 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2年)实行向西方“一边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确的亚太战略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为了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努力“融进西方文明社会”。这一阶段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特点:
其一、完全向西方国家倾斜的“一边倒”政策。
其二、以寻求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作为推动国内激进经济改革的动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决国内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与西方国际社会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罗斯切身利益问题上唯唯诺诺。
其三、1992年初期,俄罗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虽然提出不但要偏重于欧美,而且要侧重于亚洲,但并未付诸具体行动,在目标和政策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二阶段(1992-1993年)积极推行稳定东部安全环境,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确立以“亚太大国”地位为主要目标的亚太战略。
俄罗斯在推行经济改革过程中付出重大代价,但仍未获得大规模援助和西方社会的信任,这大大伤害了俄罗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调整它的外交战略,把目光投向经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其一、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发挥俄罗斯远东的经济潜力和地缘经济优势,争取融入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机制,成为亚太经济合作伙伴。
其二、以安全对话为重点,积极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体系。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保持亚太力量均衡格局,借助亚太制衡欧美,实现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

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前一时期推行的亲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亚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所有的重要政治、经济事务。在亚太地区推行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强化和重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显示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其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目标已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的层面上,而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谋求尽快融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把亚太地区营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战略大后方和政治筹码。
其二、在亚太地区实现以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地位。
其三、这一时期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识到,作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在世界大家庭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种种限制和阻挠。俄罗斯与欧美的关系此时是合作与对抗并存,在对抗和妥协中寻求发展空间。

⑺ 试分析当前俄罗斯处理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问题的原则以及对世界其它国家处理类似问题的影响

希特勒将德裔人口占多数的捷克苏台德地区强行吞并进纳粹德国,俄罗斯异曲同工,同时俄与西方关系再度跌入冰点,铁幕重启,普京的铁腕给他带来了新的高支持率。一、乌克兰
1\克里米亚问题
克里米亚半岛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乌克兰最南端,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与俄罗斯无陆地联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60万,其中160万是俄罗斯人(在塞瓦斯托波尔市,俄罗斯人口占2/3以上),60万乌克兰人,20万鞑靼人和其它少数民族,首府设在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属于亚热带气候,渔业发达,农产丰富,尤盛产葡萄,酿酒业发达。克里米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苏联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
克里米亚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长达200年的沙俄帝国和苏联的统治下,这里建立了一整套军事和军港基地。它拥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其中塞瓦斯托波尔为深水不冻港,建立了整套配套设施(港口、机场、铁路、仓库、维修基地)。苏联四大海军舰队之一——黑海舰队司令部驻扎塞瓦斯托波尔市,以保证苏联走向欧洲和世界的海上通道的安全。
历史上,1443-1783年各民族建立了克里米亚国。1475-1774年该国成为土耳其的仆从国。在16-17世纪,扎波罗热的哥萨克发动了反对土耳其鞑靼人的战争,俄国军队乘机进行了克里米亚远征(1687-1689年),1783年,克里米亚正式被俄吞并。1921年10月18日,作为俄联邦的一员,成立了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二战后,1945年更名为克里米亚州。
克里米亚半岛一直归俄罗斯管辖。1944年,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占领者相勾结”的罪名强迫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迁居它乡。这项政策不仅恶化了俄罗斯人与鞑靼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给克里米亚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缓和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振兴半岛经济,于1954年2月19日,以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300年(1654年乌俄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根据协议两国合并。)为由,将克里米亚州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乌克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俄罗斯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俄罗斯议会曾于1992年5月21日单方面通过了关于废除1954年2月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决议,1993年7月9日又通过关于收回克里米亚的重要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法令。虽然俄罗斯不便公开向乌克兰提出领土要求,但也不愿意放弃克里米亚。这是因为,从18世纪以来,克里米亚就是沙俄控制黑海沿岸、地中海、巴尔干地区的基地。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控制黑海地区,特别是黑海西部的关键。失去克里米亚,俄罗斯在黑海的帝国地位和对地中海地区的政治影响将成问题。维护对克里米亚的影响力是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制约乌克兰的重要因素。
克里米亚是以俄罗斯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俄罗斯的文化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乌克兰的文化影响很弱,绝大多数居民只讲俄文,俄文报刊、杂志比乌文的多20倍,只有7-9%的克里米亚人看基辅电视台的节目。
同时也应看到,在乌克兰管辖的40年间,乌克兰和克里米亚之间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40年来,乌克兰政府向克里米亚的投资,如按人均投资水平计算,要高于乌克兰全国人均投资水平的15-20%。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合作修建的克里米亚北运河,将德聂伯河的淡水引入半岛,解决了克里米亚对淡水85%以上的需求。如按世界价格计算,运河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达20多亿美元。克里米亚工业用电的75-85%均由乌克兰提供。而克里米亚则向乌克兰提供蔬菜、水果、海产品和生活日用品。
乌克兰独立以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一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其他族人受到歧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里米亚的俄族人回归俄罗斯或者独立的势头不断加强。1992年,克里米亚议会通过独立法令。1993年,克里米亚俄族人提出脱离乌克兰问题。1994年1月,亲俄派代表梅什科夫当选克里米亚首任总统,实施与乌克兰中央抗衡的政策,致使克里米亚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另外,1944年被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占领者相勾结”的罪名强迫迁居它乡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成批返回克里米亚,也使该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经济和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是引起克里米亚局势动荡不安的直接原因。克里米亚经济的支柱行业是军工产业、旅游和农业。
(1)军工产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克里米亚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有众多的深水良港,是苏联的军工造船基地。据统计,克里米亚有一半居民从事这一行业。该行业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生产,近70%的配套产品来自俄联邦和苏联的其他共和国。苏联解体,横向经济联系中断,军工生产萎缩,给克里米亚经济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1994年,克里米亚的工业生产下降27%,1995年1-2月份,工业生产下降30.1%,超过了乌克兰全国下降水平(14.1%),岛内有76.2%的工业企业减产。截止到1997年,经济形势仍然严峻。
(2)旅游业。克里米亚气候宜人,是疗养旅游胜地,旅游业曾是克里米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半岛政局不稳定,乌克兰经济不景气,严重影响旅游业。1993年到克里米亚的游客比2年前减少9/10,1994年的游客只相当于往年的1/4,绝大部分的宾馆、疗养院客源严重不足。
(3)农业。克里米亚农业同样不景气,只能保证城市居民30-50%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生产下降的恶果是造成大批人员失业。目前克里米亚的失业人数高达11万人。大批人口失业造成社会犯罪率上升,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是由俄罗斯首先提出来的。俄罗斯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试图以此来压乌克兰在黑海舰队问题上让步,恢复对南部出海口的控制。
1992年1月23日,俄罗斯议会通过决议要求重新审议有关苏联最高苏维埃1954年4月26日将一直归俄罗斯管辖的克里米亚半岛划归乌克兰的决定是否符合俄联邦宪法,同时建议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也研究这个问题。这项决议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家关系骤然紧张,两国议会、总统和新闻单位纷纷发表声明、讲话,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归纳起来如下:
俄罗斯坚持废除195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关于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决议。1992年5月21日,俄罗斯议会用投票的方式批准了《关于对俄罗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54年改变克里米亚地位的决议作出法律评价的决定》(136票赞成、18票反对、20票弃权)。决定中指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54年2月《关于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联邦版图划归乌克兰版图的决定》是违反宪法程序和立法程序的,应认为自通过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考虑到后来的一些法律承认了这一事实,而且1990年11月9日乌克兰和俄罗斯签订了双方不提出领土要求的条约,而且这一原则已纳入独联体各国之间的条约和协定,因而最高苏维埃认为有必要在克里米亚代表机构的参加下根据克里米亚的意愿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谈判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不要采取旨在压制克里米亚居民自由表达意愿的行动,更不应对克里米亚动用武力。这期间,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借巡视黑海舰队之机,呼吁克里米亚居民进行全民公决,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
乌克兰认为,1954年把克里米亚州从俄罗斯联邦划归乌克兰符合当时的立法,其中包括苏联、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的宪法。俄罗斯议会无权废除前苏联文件,俄罗斯议会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作出的决定对乌克兰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对于俄罗斯议会1992年5月21日通过的决定,乌克兰外交部照会俄罗斯外交部说,这项决定违背了现代国际法的准则和原则,孕育着危险的难以预料的后果。乌克兰坚持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组成部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相互关系问题是乌的内政,因此俄罗斯议会1月23日的决定和5月21日的决定均违背了乌克兰和俄罗斯近几年来签署的一系列条约和文件,以及1991年12月8日的《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决定》中的第5条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中关于现有国界不可触动性的原则,乌克兰最高苏维埃1992年2月6日发表的声明中说,按苏联形成的政治法律结构、程序和现实,克里米亚就是乌克兰的一部分。乌克兰对邻国没有任何领土要求,并且希望独联体所有国家,尤其是对乌克兰一向友好的俄罗斯联邦在确保克里米亚居民安宁方面持同样的态度。克里米亚是享有充分自治共和国地位和权利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议会的行动是干涉独立国家内部事务的行动,克里米亚的命运已由克里米亚居民在1991年12月1日全民公决时自己解决了,他们主张克里米亚归乌克兰。乌克兰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领土要求。
1992年5月19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领导人同乌克兰议会代表团就克里米亚问题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会谈结束以后,俄议会表示,俄罗斯仍然恪守独联体范围内现有边界,其中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边界不可侵犯性,并严格遵守欧安会基本原则和联合国宪章。乌克兰议会第一副主席杜尔季涅茨说,俄罗斯议会的决议是不友好和不合法的行为,这一行为破坏了克里米亚局势的稳定性,也动摇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顾问斯坦科维奇在接受俄通社-塔斯社记者来访时说,俄罗斯议会废除1954年关于把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的不合法文件只是“整理我们的法律遗产,并不意味着提出领土要求”,该半岛以后的命运应当由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来解决。这次两议会之间的会谈不仅仅是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立场,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行动制定了行动规则,即与克里米亚有关的所有问题必须通过与乌克兰的谈判来解决。以后,俄罗斯议会没有再提出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俄罗斯总统和政府在公开场合一再表示克里米亚问题是乌克兰的内政,从而缓和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由于克里米亚问题产生的紧张关系。
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半岛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存在着一股强大的亲俄势力,他们要求克里米亚独立,支持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尽管乌克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平息克里米亚的独立风潮,局势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1994年1月30日,克里米亚共和国进行总统大选,共和党主席、俄罗斯人尤里·梅什科夫当选克里米亚共和国首任总统。这次总统选举表达了岛上大多数居民的意愿,乌克兰政府不便强行干预,只得默认大选结果。
但是,乌克兰中央并没有对克里米亚的分立活动听之任之,一直在谋求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途径。1995年3月,乌克兰中央采取强硬措施,加强对克里米亚的控制。这就是:(1)坚决主张决不允许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她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关系到乌克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稍有松动,可能会触发聚居在乌克兰工业发达地区的东部地区的俄族人的分离运动,其后果十分严重。在这项原则问题上,乌克兰政府寸步不让,包括在克里米亚不能实行双重国籍。1995年3月17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法》明确规定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版图内的一个行政区或自治单位,并解除了梅什科夫的克里米亚总统职务,撤消了克里米亚总统位置。(2)明确指出中央法律高于克里米亚法律。乌克兰议会已废除了克里米亚1992年通过的克里米亚宪法。而克里米亚议会制定的克里米亚宪法以及对该宪法的修改只有在得到乌克兰议会批准后才能具有效力。(3)允许克里米亚成为自由经济区,建立自己的财政体系,但是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应有统一的武装力量、海关和货币-信贷体系,从而否定了克里米亚提出的实行卢布区的要求。(4)为防止克里米亚局势失控,乌克兰一直向克里米亚派总统代表和内务部队常驻,并设有安全机构,还下令将克里米亚共和国政府置于乌克兰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5)克里米亚只能在经济、环境保护和文化合作领域进行对外交流活动。(6)塞瓦斯托波尔市是乌克兰中央的直辖市,不属于克里米亚共和国,其地位由乌克兰法律确定。
乌克兰政府深知,经济危机是克里米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在采取政治措施的同时,决定增加对克里米亚的经济援助,其中包括从国家预算中拨出450亿乌克兰卢布贷款,用于稳定克里米亚经济,另外通过国家合同提供600亿乌克兰卢布,并准备拿出200亿乌克兰卢布用于确保当地农村的社会保障。乌克兰中央采取上述强硬措施以后,克里米亚局势出现了有利于乌克兰国内稳定的积极变化。
乌克兰敢于对克里米亚采取果断措施是由下列有利因素促成的:(1)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有所改善,这是乌克兰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前提条件。由于克里米亚问题直接牵扯到俄罗斯,是乌俄关系中的敏感问题,而乌克兰不希望克里米亚问题影响乌俄关系,所以乌克兰在解决克里米亚问题时一直比较谨慎。库奇马任乌克兰总统以后,在对俄政策上,主张恢复同俄罗斯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同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有了大的改善。俄罗斯同样不希望克里米亚问题影响俄乌关系。俄罗斯一直希望加强俄乌关系,抵制北约东进,对克里米亚议会请求俄罗斯帮助的要求基本上进行低调处理。俄罗斯总统、议会、政府均在各种场合表示,克里米亚问题是乌克兰的内政。(3)岛上居民态度转变。克里米亚居民面对越来越艰难的生活,已对克里米亚领导人失去信心,希望中央加强控制,结束动荡局势,摆脱经济危机。
2\东西部问题

“东方”和“西方”曾经是冷战时期的时髦词,自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华约组织解散,“东方”和“西方”这两个词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然而近来随着乌克兰总统选举所引发的危机加剧,这两个词又被世界各大媒体频频采用。例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在评论西方与俄罗斯角斗乌克兰时惊叹:“冷战”时期“东方”和“西方”阵营又出现了!总统选举演变为政治风波 乌克兰总统选举是10月31日举行的。但自11月21日乌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第二轮投票初步结果后,乌克兰全国上下便开始陷入了抗议的漩涡。选举委员会宣布,亲俄罗斯的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以3%微弱多数获胜;但亲西方的反对派候选人尤先科认为,政府在选举中有舞弊行为,因而不承认选举结果,并在第二天赶到议会,宣布自己为新当选总统。反对派在拒绝承认大选结果的同时,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抗议活动。一场选举,转眼之间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波。在这十几天里,外部势力的介入可以说是直截了当、毫不掩早在7月3日乌克兰大选正式拉开帷幕后,美国、欧安组织、欧洲议会、北约等方面就不断地告诫乌克兰当局,要举行公正、透明、诚实的选举,不得违反民主原则,否则将重新考虑对乌关系。11月21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赢得总统大选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很快发去贺电,但美国以及欧盟立即宣布拒绝承认乌总统选举结果。在选举结果公布之后不到两小时,美国务卿鲍威尔立即举行新闻发布会,表明美国的反对立场。鲍威尔说,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它不合法,不符合国际民主标准。鲍威尔还打电话给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直接施压。此外,美国立即开展广泛的外交努力,鲍威尔致电多国外长说,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共识,即乌克兰政府必须审查选举舞弊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危机是多种矛盾爆发引起的乌克兰总统大选引发的这场深重政治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直接插手固然是矛盾爆发的必要条件,但矛盾的形成却应从乌克兰的历史、国内经济及地缘政治地位中找寻。首先是历史方面的原因。乌克兰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哈萨尔汗国、基辅罗斯、蒙古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奥斯曼土耳其和苏联都在乌克兰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历史足印。除了版图的长期分裂之外,其“分散”状态还包括这片土地上生活着110个民族,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东正教所吸引的信徒。1945年,乌克兰才作为一个整体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54年,莫斯科把克里米亚半岛划归乌治下,形成乌克兰目前的版图。而乌克兰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则已是1991年的事了。现在乌克兰西部居民以讲乌克兰语的天主教徒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讲俄语的东正教徒(包括很多俄罗斯族人)为主。体现在乌克兰文化、语言及宗教之中的裂痕成为当前乌局势动荡的诱因。其次是经济方面的矛盾。乌克兰全国人口为4800万,大体上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东乌克兰毗邻俄罗斯,人口3200万,主要经济支柱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而在第聂伯河以西的西乌克兰毗邻欧盟,人口1600万,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经济比较落后。自从俄罗斯经济1999年有起色以来,与俄罗斯一体化程度相当高的东乌克兰地区也恢复了经济活力;相反,西乌克兰地区经济起色不大。再就是地缘政治上的地位。乌克兰首都基辅是俄罗斯政治和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到1900年,乌克兰已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农业区,所产谷物是俄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从而赚取外汇为俄现代化提供财政支持。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东乌克兰又发展成为矿业和冶金业的中心,并一直维持到现在。乌克兰就面积和人口而言都居欧洲前列,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苏联解体后,在北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俄罗斯一直将乌克兰视为其西部地区的战略屏障和“缓冲区”。一旦亲西方的人上台,乌克兰会加快加入北约的步伐,这将严重威胁俄罗斯的安全利益。俄有识之士认为,在乌克兰总统选举问题上,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表演说明,俄罗斯正在遭到来自欧美空前猛烈的战略挤压。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作为俄罗斯战略依托的独联体被西方逐渐蚕食,格鲁吉亚发生“玫瑰革命”后,乌克兰总统大选引发的政治危机证明,乌克兰似乎将成为西方的囊中之物。这种现实的威胁不能不引起俄罗斯的警惕。两败俱伤的后果非各方意愿目前在乌克兰已出现分裂迹象。东部一些州认为,亚努科维奇是合法当选的总统。如果非法的总统上台,东部各州就保留举行地方全民公决的权利,以解决自治的问题。顿涅茨克州州长提出,如果尤先科获胜,就建立从属于乌克兰的新联邦国家———东南共和国。甚至还提出将于明年1月9日就自治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这种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言论和迹象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应。此外,乌克兰总统库奇马12月1日指出,当前的政治危机已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如果目前的政治危机持续下去,乌克兰经济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库奇马还列举了近来乌克兰一些经济部门的情况。他说,在机器制造等行业已出现生产下滑的迹象,而且无法预测将会产生什么结果。乌克兰政局如此急剧地恶化,是各大国始料不及的。美欧到现在才真正明白,由他们搅和的乌克兰大选离国家分裂、走向战争边缘恐怕仅仅一步之遥了。一旦乌克兰东西部实行自治,军队必将介入,国家将走向内乱,而这绝不是背后插手的各方势力所希望的“收成”。欧洲不会不明白,如果乌内乱,那么中西部这个自治的“穷包袱”就得甩给欧盟,美国是不会去背的,这样的“民主”成果恐怕欧盟不会太满意。美国也担心,乌克兰内乱波及周边,威胁到中亚稳定。因为美国的战略重心在中亚和东北亚。所以,美欧又出面召集调解乌克兰大选危机的国际多边会谈,强调决不能以武力方式解决乌总统选举出现的政治危机。被撕裂的伤口很难愈合目前的乌克兰,已被权力之争和势力范围之争生生撕裂了。无论进程如何,结局都已注定———乌克兰之争没有赢家。大选引发的这场政治危机不仅打破了乌克兰宝贵的社会平衡和外交平衡,而且使其独立13年来第一次面临分裂威胁。长期以来相安无事的东西部居民,如今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政治上的对立,变成了民族的对立。数百年来血脉相连的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居民,被各种势力涂上了橙(尤先科派)蓝(亚努科维奇派)两色。这个国土面积和人口与法国相当的欧洲大国,开始被迫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亲美,要么亲俄。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尤先科即使在未来的重新选举中胜出,也无法获得全面、彻底的胜利,他失去了东部的支持,他仍要面临弥合社会分裂、防止东部“自治”、修补与俄罗斯关系的艰巨任务。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虽被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获胜,但这个“胜利”被“舞弊”的阴影所笼罩,无法得到议会、乌克兰西部乃至西方世界的承认。在现有情况下,无论尤先科还是亚努科维奇谁获胜,都只是“半个乌克兰”的总统。对于俄罗斯来说,即使亚努科维奇上台,俄罗斯也还是输家。因为一个亲美的乌克兰是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两个乌克兰”同样是俄罗斯不愿看到的。俄罗斯媒体甚至开始反思,莫斯科对乌克兰大选的“介入”是否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与俄罗斯一样,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尤先科的力挺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尽管西方为确保乌克兰反对派获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但美国所希望的“玫瑰革命”并未在乌克兰重演,乌克兰没有(也不大可能)成为第二个格鲁吉亚。不仅如此,西方的直接“插手”,导致乌克兰西部率先挑起分裂,并引发东部的“自治”浪潮。乌克兰一旦分裂,西方难辞其咎。此外,在乌克兰的角逐,还使刚刚走出冷战阴影的美俄出现了对峙的危险,两国关系也面临严峻考验。尽管乌克兰大选结果还有待最高法院裁决,尽管国际社会正在加紧调解斡旋,尽管乌克兰有可能举行重新选举……但无论进程如何,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乌克兰之争已经没有赢家!

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体制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性质)

其主要内容是从苏联时期的一党制转向西方式的多党制。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从混乱无序状态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过程。普京执政以来,对政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政党法》的制定和实施,使政党活动逐步走上正常的法制化轨道,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有所提高。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经过重新组合,初步形成左、中、右三派政党组成的多党制格局。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相比,俄罗斯的政党制度还并不成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俄罗斯政党制度转型的三个阶段
考察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转型,必然要追溯到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根据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中关于实行"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决定,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对苏联宪法第六条的修正案,从法律上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承认了多党制原则。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转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俄罗斯联邦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到1993年12月通过《俄罗斯联邦宪法》。在这一阶段,在俄国出现了成百个、甚至上千个形形色色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它们的政治纲领和主张不一,组织情况也差别很大。在拥护叶利钦的右翼"激进民主派"政党和反对叶利钦的以俄共为首的左翼政党及其他组织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示威游行等街头活动。1993年10月,叶利钦总统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炮轰"白宫"流血事件和解散议会。1993年12月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了新宪法。宪法宣布:"在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每个人都享有自由组成社会联合组织的权利"。这奠定了多党制在俄罗斯的宪法基础。
二、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新变化
普京执政两年多来,俄罗斯的政党制度和政党格局有以下一些新变化:
1、制定《俄罗斯联邦政党法》,逐步把政党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俄罗斯虽然在1995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社会联合组织法》,但没有制定出一个规范政党活动的政党法。经过多年反复讨论和修改,俄罗斯国家杜马在2001年6月21日三读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政党法》,联邦委员会于6月29日也批准了这一法案。接着普京总统在7月12日签署了《政党法》并予以正式颁布。②《政党法》对政党的成立、登记和撤消、党员的人数和地区组织的数量、政党的宗旨和活动形式、政党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一些内容:政党必须拥有1万名以上成员,并且至少在一半以上联邦主体内建有人员不少于100名的地区组织,在其他联邦主体的地区组织成员不少于50名;政党必须推举候选人参加全国立法、权力机构和地方各级自治代表机构选举;不允许按职业、种族或宗教属性建立政党;成立政党必须先组成发起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然后召开代表大会,通过党的纲领和章程,并把这些文件提交负责政党登记的部门审核;凡在杜马选举中得票超过3%而组成议会党团,或通过单席位选举制在议会中拥有12名议员的政党都可以获得国家的财政资助。
根据《政党法》这些规定,各政党都大力发展新党员和建立新的地区组织,出现了对政党进行改组、联合或建立新党的高潮,为参加定于2003年12月21日举行的国家杜马选举和2004年3月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作准备。与此同时,一些达不到《政党法》要求、而又不准备同别的党联合的小党将不再作为政党进行活动。它们有的可能解散,有的可能改组为"俱乐部"类型的团体。它们将无权提出候选人参加各级立法和权力机关选举。不排除有些政党和组织可能会转入地下活动。
2、 各政党重新进行登记,加强政府对政党活动的控制力度
俄罗斯联邦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维什尼亚科夫于2002年7月16日宣布,《政党法》颁布后,有56个政党举行了代表大会,23个全联盟性政党获准在司法部登记,其中只有8个党完成了在一半以上联邦主体的地区组织的全部登记手续。这些党是?quot;俄罗斯联邦人民党"、"俄罗斯民主党"、"统一的俄罗斯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俄罗斯和平统一党"、"俄罗斯宪法党"、"俄罗斯和平党"。这些党已获得参加2003年国家杜马选举的权利。维什尼亚科夫估计,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下一届杜马选举前,在俄司法部登记的政党要远远少于前三届,大约30多个政党,但能够进入下一届杜马的政党与前三届大约差不多,大约会有8个党的得票率会超过5%。
3、初步形成由左、中、右三派政党组成的多党制格局
首先,中派政党实行联合,成为杜马中的第一大党,组成了支持政府的多数派。
苏联解体后,以叶利钦为首的右翼激进自由派在俄罗斯掌握了国家政权。以俄共为代表的左翼政党在杜马中组成了强大反对派,并联合俄国社会上其他左翼力量,与右翼自由派势力相抗衡。而中派组织当时在群众中的影响十分有限。从1999年12月举行的第三届杜马选举起,俄国的政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俄共仍在选举中赢得了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但是成立不久的、持中派立场的"团结"竞选联盟在选举中取得很大成功,在杜马中占据了第二大党的位置(2000年5月改组为"团结党")。2001年4月17日,国家杜马中的四个中派议员团"团结党"、"祖国-全俄罗斯"、"人民代表"、"俄罗斯地区"经过协商,决定成立跨党团的协调委员会,从而大大加强了中派的势力。2001年7月12日"团结党"与"祖国"运动组成"团结-祖国联盟",并着手建立统一的政党 。12月1日,"团结-祖国联盟"在莫斯科举行代表大会,宣布改组为全俄罗斯"团结-祖国"党,"全俄罗斯"运动也加入了该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并原则上通过了党的纲领。大会还选举了由18人组成的最高委员会,选举绍伊古、卢日科夫、沙伊米耶夫三人共同担任党的主席。普京总统对新党成立表示祝贺。2002年4月全俄罗?quot;团结-祖国"党举行第一届全俄代表大会,改称"统一的俄罗斯"党,并完成了在司法部的登记手续。"统一的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中的议员数已超过俄共,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从而使普京总统在议会中获得了比较稳定的依靠力量。
据"俄罗斯杜马"网站公布的资料,现在俄国家杜
马中各个议会党团、议员团和独立议员的人数和所占百分比如下③:
"团结党"党团 83人 ?18.44%? "俄共"党团 85人 ?18.89%? ④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党团 12人 ?2.67%? "祖国-全俄罗斯"党团 49人 ?10.89%? "右翼力量联盟"党团 32人 ?7.11%? "亚博卢"党团 17人 ?3.78%?
农工议员团 43人 ?9.56%? "人民代表"议员团 56人 ?12.44%?
"俄罗斯地区"议员团 47人 ?10.44%? 未加入已登记的议员联合组织的议员 21人 ?4.67%
? 以上统计数字表明,?quot;团结党"、"祖国-全俄罗斯"组成的"统一的俄罗斯"党在杜马中拥有132个席位。如果再加上"人民代表"议员团和"俄罗斯地区"议员团,杜马中的中派议员的总数达到235人;左翼(包括"俄共"和"农工议员团")的议员总数为128人;右翼(包括"右翼力量联盟"、"亚博卢"和自由民主党)的议员总数为61人;其他的21个独立议员的政治倾向不一。国家杜马的这种组成与叶利钦时期有很大不同。在第一、二届杜马中,左翼占优势地位,可以对叶利钦及政府提出的各种法案进行强有力的抵制,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普京总统和政府在杜马中拥有了以"统一的俄罗?quot;党为主的稳定多数。左翼很难阻止克里姆林宫提出的法案在杜马中获得通过。如果说普京以前常常同包括俄共在内的各党派领导人会晤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那么现在普京只会见中派政党领导人,基本上不再听取别的党、特别是俄共领导人的看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马不顾左翼的强烈反对,先后通过了《所得税法》、《劳动法典》、《土地法典》等重要法案。最近又通过了允许自由买卖农业用地的法案。
俄罗斯的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也属于中派范畴。2001年11月24日,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与以康斯坦丁·蒂托夫为首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党?quot;精神遗产"、俄罗斯社会党、"现实主义者联盟"举行了联合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草案,选举戈尔巴乔夫为党的领袖,蒂托夫为党的主席。戈尔巴乔夫表示,社会民主党人支持普京总统。蒂托夫在谈到党的意识形态时说,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主张"第三条道路",既不赞成"共产主义的空想主义",也不赞成"新自由主义的原教旨主义"。不过,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实行联合以来,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大。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于2002年6月进行的民意调查,该党在群众中的支持率只有2%。
其次,俄共在群众中的支持率有所下降,面临严峻挑战。
普京执政初期,由于还没有站稳脚跟,而俄共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所以对俄共采取怀柔与笼络态度,设法改善同俄共的关系。普京在当选总统后的一次讲话中说,尽管人们对俄共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他认为俄共是俄罗斯目前惟一形成了体系的党。俄共当时对普京也采取合作态度,在杜马中支持普京提出的一些法案。但是,随着普京在群众中的威望提高及其政治地位的巩固,普京与俄共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甚至对立。普京转而对俄共公开提出指责,采取打压与分化的政策。
目前俄共的处境比较艰难,面临严峻挑战。这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俄共失去在国家杜马中第一大党的地位。在1999年12月选出的俄罗斯第三届国家杜马初期,俄共及其盟?quot;农工议员团"在议会中拥有大约1/3的席位。后来,全俄罗斯"团结-祖国"党(即"统一的俄罗斯"党)取代俄共成为杜马第一大党。俄罗斯国家杜马中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俄共的重大变化。其次,俄共被剥夺了在杜马中一系列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在第三届杜马开始工作时,俄共与"团结党"达成一揽子协议,瓜分了杜马的大部分领导职务,俄共党员谢列兹尼奥夫当选为杜马主席。俄共还得到了杜马下设的许多委员会的领导职务。但是后来中派政党与右翼政党逐渐靠拢,联手对付俄共。
2002年 4月3日,杜马中的"团结党"等4个中派组织联合提出一项议案,要求重新分配杜马委员会的领导职位。这一议案获得通过,俄共失去了原先拥有的10个委员会中8个委员会的领导职务。"祖国-全俄罗斯"的杜马代表费杜洛夫甚至提出了一项议案,要求"取缔俄罗斯共产党在司法部注册,彻底禁止俄罗斯共产党的一切活动,并追究其党首久加诺夫的刑事责任"。虽然这一提案遭到包括"祖国-全俄罗斯"在内的大多数人和司法部的反对,但俄共在议会中失去了一系列重要阵地。第三,俄共的内部分歧激化。为了对杜马的上述决议表示谴责和抗议,俄共立即宣布放弃包括杜马主席和其他两个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但是,谢列兹尼奥夫拒绝辞职,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古边科和戈里亚切娃也不同意放弃自己的职位。俄共于是在4月3日和10日分别召开了第6、7次中央全会并通过决定,要求谢列兹尼奥夫等辞职,并声称如果他们拒绝服从中央的决定,就要给予组织处分。但是谢列兹尼奥夫在同普京总统会晤后,拒绝了俄共中央要他辞职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俄共于5月25日召开第8次非常中央全会,通过了将他开除出党的决议,同时被开除出党的还有古边科和戈里亚切娃。接着他们3人又被开除出俄共议会党团。普京总统在5月27日公开批评了俄共中央关于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的决议,表示继续支持谢列兹尼奥夫留任杜马主席。其他政党也支持谢列兹尼奥夫继续担任杜马主席,直到2003年新一届杜马选举为止。第四,中派和右翼联手打压俄共,使俄共在地区选举中屡遭失败。2001年11月5日,中派?quot;祖国"、"团结党"与右翼的"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四个政治团体的领导人就莫斯科市杜马代表的选举问题举行会谈,决定共同提出一个候选人名单。"团结党"的杜马党团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佩赫金声称,四党的协议是针对左翼反对派的。这一做法将使"左翼反对派失去在立法机构中的讲坛"。⑤此后,俄共在许多地区的杜马选举中遭到严重挫折。据俄国《独立报》报道,俄共在许多地区选举中失利是俄共力量遭到重大削弱的一个标志。共产党人已不敢在大多数联邦主体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在地区选举中也很少能够取胜。即使获胜的候选人也很少与党保持密切联系,更谈不上服从党组织了。第五,俄共在民意调查中的支持率下降。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2002年6月进行的民意调查,俄共在群众中的支持率为29%,虽然仍居各党之首位,但比4月的35%下降了6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quot;统一的俄罗斯"党从4月的18%上升到6月的25%,增加了7个百分点,只比俄共差4个百分点。这次围绕谢列兹尼奥夫问题的争论在不仅损害了俄共在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也标志着俄共的分裂。谢列兹尼奥夫就公开表示在今年9月建立一个新的左翼政党。
俄共的困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国际背景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资本主义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显示出还有继续发展的能力。这对社会主义造成巨大冲击,社会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影响普遍出现下降的趋势。从国内背景来看,普京执政以来,实行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国策,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状况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据2002年6月举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普京在群众中的支持率达到75%。在这种情况下,俄共作为反对派进行活动困难重重。此外,俄国的中派与右翼政党有计划、有步骤地联手打压、排挤俄共,也是俄共处于困境的重要原因。
从主观因素来看,苏联解体后,俄共虽然对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但总的说来落后于时代的要求。2002年4月8日久加诺夫在接受俄国《独立报》记者采访时说:"局势发生了激变:克里姆林宫、政府和杜马变成了从事犯罪活动的资产阶级和盗窃国家财富的买办的堡垒。"⑥这样的判断恐怕得不到大多数俄罗斯人的认同。此外,俄共虽然表示要争取社会主义的"更新"和"复兴"。但是,迄今为止,俄共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还比较抽象和笼统,对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缺乏全面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在斗争策略上,俄共从叶利钦时代的"不妥协的反对派",到普京执政初期的"建设性反对派",现在又转回"不妥协的反对派",并把工作重点从议会内转向议会外,把组织群众性抗议运动作为党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的主要方针。2002年6月10日俄共中央第8次全会作出决定,责成俄共党团在国家杜马中提出议案,要求卡西亚诺夫政府辞职,并着手准备就"是否允许买卖土地"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事实上,俄共的这些提案在杜马中无法获得通过。在组织问题上,俄共内部派别林立,既有坚持传统观点的"正统派",又有"强国爱国主义派",还有社会民主主义派。党内民主和纪律也存在一些问题。俄国最近又出现了一个以前苏联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孙子安德列·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新共产党",该党于2002年6月30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成立大会。持正统立场的"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和"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对俄共一直持批评态度,它们在2002年实行了合并。共产主义政党的这种严重分裂局面不利于左翼力量的发展。当然,目前俄共在群众中仍有相当高的支持率,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4、右翼政党争取实行联合,但进展不大
俄罗斯主张自由主义的右翼政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盖达尔、丘拜斯、涅姆佐夫等为首的"右翼力量联盟",另一个是以亚夫林斯基为首的"亚博卢"。二者都赞成实行西方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但在一系列问题上也有争议。盖达尔和丘拜斯是"休克疗法"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亚夫林斯基则对"休克疗法"持批评态度。右翼政党对普京总统采取既支持又批评的态度。它们自称"右翼反对派"。这两个党一直在谈判联合问题,但迄今为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最近,"右翼力量联盟"向"亚博卢"提出建议,在下一届总统选举中推举统一的总统候选人。但是,"亚博卢"对"右翼力量联盟"的建议不太感兴趣。这为两党的联合投下了阴影。在2002年6月的民意调查中,"右翼力量联盟"的支持率是8%(4月是10%),居第4位;"亚博卢"的支持率是6%(4月是7%)。两党的支持率加在一起是14%。如果不出意外,两党在下一届杜马选举中都有可能突破5%的门槛而进入议会。
2001年11月21日,俄罗斯金融寡头之一鲍·别列佐夫斯基加人了右翼社会政治运动"自由俄罗斯"。这个运动的领导人是杜马代表谢尔盖·尤申科夫。由于别列佐夫斯基遭到俄罗斯总检察长发出的国际通缉令的通缉而逃到国外,他只能通过电话或派代表参加该运动的有关活动。2002年3月30?quot;自由俄罗斯"运动在莫斯科召开代表大会,改组为政党。谢·尤申科夫、鲍·别列佐夫斯基等5人当选为该党的共同主席。该党自称是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党,对当局持反对派立场,要求实现个人自由化、政权自由化、社会自由化、国家自由化和国家对外政策的自由化。⑦该党在6月的民意调查中得到的支持率小于1%。迄今为止该党没有被司法部核准登记。
5、制定打击极端主义的法律
在俄国同样存在一些持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极右翼政党,例如以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为首?quot;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以亚历山大·巴尔卡绍夫为首的"俄罗斯民族统一党"、以亚历山大·伊凡诺夫为首的"俄罗斯人民民族党"、以尼古拉·李森科为首的"民族共和党"等。日里诺夫斯基是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勒庞的盟友。当勒庞在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击败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出线后,俄国自由民主党立即于5月4日在莫斯科召开庆祝集会,日里诺夫斯基在会上发表演说,向勒庞表示祝贺。
2002年6月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了极右翼势力在俄罗斯有上升的趋势。⑧。在被调查者对"请您列出您最信任的5-6名政治家"这个问题的答卷中,日里诺夫斯基得到10%的支持率,排在普京、久加诺夫、绍伊古之后,居第4位。在被调查者对"假如在下星期日举行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您将投票赞成哪一个政党或联盟?"这个问题的答卷中,"自由民主党"的支持率是9%(4月是10%),居第3位;"俄罗斯民族统一党"获得2%的支持率。可见,极右翼势力在俄国的影响不容忽视。《俄罗斯的政党与运动》一书中说:"俄罗斯民族统一党是俄国最大的极端主义的军事化组织。该党的主要纲领性要求是:确立俄罗斯民族在俄国的统治地位,该党把犹太人看作主要敌人。"⑨该党提出要通过"民族革命"取得政权。党的主要领导人是亚·巴尔卡绍夫。"人民民族党"持极端民族主义立场,主张对"非俄罗斯人"采取暴力手段,把反犹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民族共和党"鼓吹"俄罗斯民族爱国主义"。
另外,还有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极端民族主义团体。例如,"光头党"90年代以来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活动十分猖獗。其成员多半是十几岁到20多岁的年轻人。目前大约有10000-15000名成员。他们鼓吹用极端手段建立纯粹的俄罗斯民族社会,崇拜希特勒,拥护法西斯主义,反对犹太人,甚至要求赶走一切外国人。今年4月"光头党"曾经向莫斯科的10来个外国使领馆寄去恐吓电子邮件,威胁要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一天对外国人采取暴力行动,结果引起在俄的外国人的极大恐慌。
极端民族主义组织的活动,特别是"光头党"的所作所为引起俄国广大民众的愤怒,俄国政府和普京总统对此也十分关注。普京在今年4月18日的国情咨文中说,"极端主义的泛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大威胁。这里所指的首先是那些高喊法西斯、民族主义口号并拿着它们的标志的人,那些制造浩劫、毒打和谋杀人的人。"⑩政府专门向国家杜马提出一项反对极端主义的法案,杜马于6月20日二读通过了该法案。它对极端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极端主义活动是指用强制手段修改宪法体制的基础,挑起种族和宗教敌对情绪,宣传某些公民或者民族凌驾于其他公民或民族之上,以及公开展示法西斯标志和传播法西斯文学作品?quot;紒纭矠这个法案的通过有利于加强打击右翼极端民族主义的力度。而,只要俄国存在的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极端民族主义就会有滋长的土壤。但是,应该相信,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是坚决反对右翼极端民族主义的。

⑼ 塞尔维亚首都爆发骚乱,俄罗斯为什么支持武契奇,对此你怎么看

塞尔维亚首都爆发骚乱,俄罗斯支持武契奇的原因很简单,国家利益的需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塞尔维亚首都骚乱事件回顾

6月21日时,塞尔维亚大选,7月5日公布的结果显示,武契奇统领的进步党获得了63%的选票,以压倒性优势获胜。7月7日,由于疫情反弹,武契奇宣布了新一轮的宵禁令。7月7日当晚,塞尔维亚反动派人士,丹尼尔·克涅日维奇和斯里扬·诺戈带领数千人聚集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进行游行示威。7月7日晚,塞尔维亚亲西方的反对派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举行超过5000人的大规模抗议,闯进议会大厅,烧毁警车,破坏执政党塞尔维亚进步党的多处办公室,袭击国家电视台及其工作人员……抗议活动愈演愈烈,也越来越暴力化。

总之:

塞尔维亚问题上,体现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博弈,7月8日,武契奇发表讲话,称有证据表明,不仅有法西斯参加了这次游行,还有外国势力参与其中。7月10日,塞尔维亚再次爆发骚乱,这次不仅是首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其他城市如尼什、诺维萨德等市也相继发生了暴力事件。究竟俄罗斯,美国,哪方会如愿,还要看接下来的发展。

热点内容
传奇挖矿用g 发布:2024-12-26 02:27:52 浏览:898
比特币合约手续费怎么算 发布:2024-12-26 02:27:50 浏览:394
btc最大场外交易平台 发布:2024-12-26 02:21:56 浏览:300
混元宇宙混沌大宇宙 发布:2024-12-26 02:10:14 浏览:865
蓝色光标元宇宙问董秘 发布:2024-12-26 02:01:01 浏览:994
周小川比特币实录 发布:2024-12-26 01:40:06 浏览:673
ltc1655程序 发布:2024-12-26 01:34:27 浏览:909
区块链爱链数字结婚证 发布:2024-12-26 01:26:29 浏览:581
rvn算力比eth低 发布:2024-12-26 01:07:44 浏览:258
龙珠超次元乱战第10宇宙 发布:2024-12-26 01:07:38 浏览: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