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秦皇岛天山运动中心怎么去

秦皇岛天山运动中心怎么去

发布时间: 2022-01-15 08:53:42

① 秦皇岛哪里有室内篮球场

热电厂的活动中心、开发区的文体中心,感觉这地方不错。

② 秦皇岛市天山北路1-1号秦皇岛市天山运动中心,从乐购怎么去

公交线路:27路,全程约9.3公里

1、从乐购步行约260米,到达第二中学站

2、乘坐27路,经过18站, 到达玉柴特约服务站

3、步行约820米,到达天山运动中心

③ 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

该构造体系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在局部地区展布较宽或较窄,走向上亦有所起伏和偏转。它在中国境内绵延达4000km左右,是一个横贯中国北部的非常显著的构造带,在地貌上反映极为明显,在地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它的西段包含整个天山山脉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阿赖山、吉尔吉斯山脉;向东至甘肃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覆盖,经雅布赖山北与中段相接,大体沿中蒙边境南侧展布,经狼山、白云鄂博、阴山、大青山一带,过大马群山而与燕山相连;再东被下辽河槽地压抑在新生界之下,但物探资料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在铁岭地区亦有所显露;再东过辽东、吉林南部经朝鲜北部入日本海,有日本海深海槽与之对应,构成其东段,日本北海道与本州岛以北地带,均有其踪迹可寻。

这一体系的组成特征之一是基底岩系广泛裸露,太古宇-古元古界深变质岩系组成的岩块和岩片沿此带断续分布,与之相应的中酸性岩体、岩带和混合岩带显露良好,它们共同组成了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中的古老结晶基底。中、新元古界沿带显露亦良好,但从岩相建造、变形变质特征看,天山-北山段(可能包括阿拉善地块)中、新元古界褶断变形变质强烈,它们是经晋宁运动形成的区域性的褶皱基底;而阴山-燕山段则有着不同的发育历史,这个带及其以南地区为华北地块,中、新元古界为稳定的盖层沉积,直至印支运动前本区无明显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长期处于较稳定的沉积和抬升环境。西段和东段、中段经过晚华力西-印支运动逐步形成统一的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使该体系得到加强和发展。由于它们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包容了一些老的岩块、岩片,也归并了一些早期构造形迹、形体,再加上后期其他构造体系广泛的复合、改造,因而使其结构复杂化,变形多样,韧-脆性变形发育,低温高压动力变形变质带规模较大,且保存良好。这里仅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一概略介绍。

2.1.1.1 天山构造带

在新疆境内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简称天山纬向构造带)的空间展布总体向北挪动了约100km,该段大体介于北纬40°40′~44°之间,个别地段更靠北一些。该带处于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地块间,近东西向展布,向西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继续西延,向东经新疆、甘肃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掩盖。天山纬向构造带具有复杂的结构,除东西向主干构造形迹、形体外,与之斜交的两组北西-北西西向右行扭性、扭压性断裂带和北东-北东东向左行扭性、扭压性断裂带比较发育,规模也较大。它们主要由东西向压性构造带的两组扭裂面发育而成,早期的呈北西西和北东东向,晚期的呈北东、北西向伸延。另外,还有北西西向的西域构造体系与之复合。这个带归并和包容了一些前古生代形成、现今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形迹、形体(它们沿复背斜带轴部断续出露),以及一些东西向的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有一些近东西向中新生代盆地和槽地沿带断续相循,组成东西向复式向斜带。依其发育历史和展布特点,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阿拉套-博格达-哈尔里克褶断带、巩乃斯-新源坳褶带、吐鲁番-哈密山间坳陷带、哈尔克山-巴音布鲁克褶断带、觉罗塔格-黑鹰山褶断带、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褶带等二级构造带。

①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褶带

该带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天山纬向构造带之南缘断褶隆起带。地表部分西起库尔勒经库鲁克塔格、星星峡,至甘肃马鬃山五道明以东,隐伏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下,再往东与内蒙古阴山隆起带相连接。区内出露的最老结晶基底岩石为托格杂岩。其下部由一套中-深变质角闪岩相组成,其上为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不整合覆盖。兴地塔格群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太古宇-古元古界中的褶皱、片理、片麻理多为近东西向展布。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在本区都有出露,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群为稳定型浅海台地相砂岩、含叠层石白云质灰岩。其中以北山地区出露较全。

早古生代广泛接受浅海碳酸盐、炭质、泥质沉积,底部含磷、铀、钒等较高,中奥陶世后,库鲁克塔格南-方山口带为巨厚浊积岩,马鬃山复背斜南北两侧下部以笔石相为主,上部以头足类及三叶虫为主,均属华南生物群;志留系为活动型含笔石页岩建造,向上过渡为海陆交互相至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与泥盆系中、下统类磨拉石建造为过渡关系。在泥盆纪末本区褶皱固结而成为相对稳定的陆壳,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长期处于相对隆起状态,只在库车、轮台一带局部下沉,形成拉伸-断陷盆地沉积。但在北山地区石炭系为活动型海相沉积,以碎屑岩、灰岩、火山岩为主,厚度达6000m以上,表明石炭纪似乎尚未形成统一的东西向沉积环境。早二叠世为海相中基性-酸性-基性火山岩。晚二叠世陆相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中基性次之,主要发育在北山南部,分布在柳园-大仓褶皱带内,受断裂控制,形成长达100km的火山岩带。

本带内侵入岩十分发育,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及碱性岩均有出露,但花岗岩占绝对优势。

②哈尔克山-巴音布鲁克褶断带

该带处于伊宁盆地以南,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断带之北,向西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伊赛克湖-纳轮河和吉尔吉斯山一带继续向西延伸。在中国境内,其主体西起汗腾楚里峰,经哈尔克山主脊,向东至巴音布鲁克附近,被西域系北西西向构造带斜接复合,大体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带:北亚带——那拉提亚带;南亚带——巴音布鲁克亚带。

③巩乃斯-新源坳褶带

它包含了巩乃斯坳褶带、伊宁山间坳陷带,是发育在伊宁地块陆壳基底上的晚古生代坳褶带和中生代坳陷带。早古生代该带长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中-新元古界之上有震旦纪冰碛层所不整合,缺失上震旦统-奥陶系,只在隆起带南部边缘有少量志留系中-上统;泥盆纪继续处于剥蚀阶段;石炭纪开始进入裂谷发展时期,早石炭世形成陆相及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在乌孙山一带发育大量碱性玄武岩、层状辉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拉斑玄武岩,直到二叠纪时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喷发仍很剧烈。早、晚二叠世间有一次重要的褶皱运动,称天山运动,形成巩乃斯-新源坳褶带和伊犁山间坳陷带。中、新生界为内陆山间坳陷含煤建造。

该带主体为走向东西的复式褶皱,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角中等;东西向压性断裂及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扭断裂都很发育;沿带岩浆活动强烈,除喷出岩外,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钙碱系列花岗岩类及非造山类型碱性系列的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类;变质作用属葡萄石-绿纤石相。

④阿拉套-博格达-哈尔里克褶断带

该带位于吐鲁番-哈密(以下简称吐-哈)断陷盆地北缘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呈东西向延伸,因受西域系的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北西向构造带、北西西向婆罗科努构造带的干扰和影响,明显地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处于赛里木以北阿拉套一带,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阿拉套相连;中段以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之西构造特征最为显著;东段进入甘肃北部和蒙古南缘。一般习称它为北天山华力西期活动带,并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下泥盆统和中、上石炭统中有长达数百千米的蛇绿岩套等洋壳残片。

该带主要由阿拉套复背斜、博格达复背斜、哈尔里克-巴里坤山复背斜组成。

◎阿拉套复背斜:主体位于中哈交界的阿拉套山一带,呈东西向展布。在中国境内出露的地层仅有中泥盆统、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和中-上侏罗统及新生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存在一东西向断隆,有志留纪-泥盆纪蛇绿岩、元古宇中-上里菲系和文德系。

◎博格达复背斜:以博格达山脉为主体,西与北西西向婆罗科努构造带的依连哈比尔尕复背斜斜接复合,北与准噶尔坳陷相接,大体以准噶尔南缘深断裂带为其北界,南为吐-哈盆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组成线型褶皱带。褶皱和压性主干断裂均呈舒缓波状弯曲,东西向延伸;褶皱轴部较为开阔,南北两翼较陡,次级褶皱发育,褶皱轴面均向轴部倾斜呈扇形;断层也具相应特征,均属高角度逆断层。

◎哈尔里克-巴里坤山复背斜:该复背斜展布于哈密盆地以北,从巴里坤山至哈尔里克山一线,与北西西向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构造带斜接复合。

⑤吐鲁番-哈密山间坳陷带

该坳陷带处于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和觉罗塔格山的环抱之中,西与伊宁坳陷盆地相循,东沿中蒙边境与西居延海-苏古诺尔坳陷相对应,断续相循展布于天山-阴山纬向带中部,是在晚华力西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的主要山间盆地带。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降幅度北深南浅,沉积厚度为8000~4000m。该坳陷带可分北部凹陷带、中部凸起带和南部凹陷带。北带以平缓的短轴褶皱为特征,岩层北陡南缓,区域上显示重力低值;中带以北缓南陡单面山为特征;南带为向北缓倾的单斜。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本坳陷带显著的构造特色。明显的不整合见于中三叠统与下三叠统间、三叠系与侏罗系间、侏罗系与白垩系间、上白垩统与下白垩统间、白垩系与古近系间以及中新统与上新统之间。

⑥觉罗塔格-黑鹰山褶断带

该带位于吐-哈盆地以南,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以北,向西至托克逊西南与北西西向西域系褶断带斜接复合,向东延入甘肃北山中北部明水-黑鹰山一带,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带被北东东向构造带改造,部分被归并。其主体为觉罗塔格复背斜,由下-中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组成。区内有侏罗系、古近-新近系分布。构造形态北部以东西向线型不和谐的褶皱为主,南部以断块构造为特征。明显的不整合见于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间、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间,上二叠统与下二叠统之间,上二叠统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进入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以断块的差异升降为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两个亚带:

◎阿齐山-雅满苏亚带:位于觉罗塔格南缘,以阿奇克库都克断裂与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起带为邻。

◎秋格明塔什-黄山亚带:该亚带展现于康古尔塔格-黄山-镜儿泉一线,长约600km,宽5~30km,向西与北西西向构造带斜接复合。

从中国天山-北山地区地质发展历史看:加里东运动尚未形成天山—北山地区的纬向构造带。如泥盆纪时的4条深海建造和蛇绿岩带中有3条(即沙尔布拉克带、纳尔曼德带和克拉麦里带)为北西西向,仅北天山深海建造带为东西向(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和纸房以南发现一些蛇绿岩的线索,构成近东西向深海蛇绿岩建造带)。另外在吐-哈盆地两侧广泛分布的中、下泥盆统中都有一套深海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沉积组合。中泥盆世末,从塔尔巴哈台山南北缘至准噶尔北塔山形成了一个晚泥盆世的大陆边缘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带。它们共同构成了规模较大的东西向构造带,主要展现于婆罗科努北西西构造带东侧。中晚泥盆世古地理已显出纬向带的雏形。只是到石炭纪早期,北天山觉罗塔格-伊犁带才沟通,但仍以北东、北西向构造为主,形成小热泉子组的中酸性火山岩带。中石炭世沉降中心向北移到依连哈比尔尕—康古尔塔格一带,在依连哈比尕山一带保存着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带,在乌鲁木齐南山—康古尔塔格—黄山一带都有中石炭世的由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和复理石组成的深海相沉积建造;中石炭世末褶皱隆起,并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以花岗闪长岩为主的觉罗塔格花岗岩带和以二长花岗岩为主的哈尔里克花岗岩带。晚石炭世沉降中心进一步北移至博格达山一带,形成厚达数千米的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北山地区沉积了厚达3000m以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时伴随出现了统一的天山(包括伊犁地区)一北山纬向构造带。早二叠世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山—北山海槽表现为残余海盆,以滨海—浅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在南湖戈壁一带有较多的基性火山岩,北山地区有大量的枕状玄武岩、细碧角斑岩和火山质硬砂岩,并有基性、超基性岩相伴,组成蛇绿岩套。早二叠世末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该区褶皱隆起,海水全部退出,山前坳陷、山间盆地和大型内陆盆地形成。但北山地区二叠纪还有强烈的陆相火山活动,其他地区则为磨拉石建造。与造山活动相伴本区二叠纪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因此,石炭纪—二叠纪是天山-北山纬向构造带成型的主要时期,中生代是其定型演化时期。

2.1.1.2 阴山-燕山构造带

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中段从阿拉善向东,过狼山,沿阴山山系和燕山山脉,直至下辽河槽地西侧,东西向构造形迹清楚连续,这是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主体之一。其北界大体沿中蒙边境一线东西延伸,过索伦山,经二道井、查干诺尔、达来诺尔,沿西拉木伦河入松辽平原;南界从巴丹吉林沙漠雅布赖山北侧,过磴口、东胜隆起北侧,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北缘延入渤海湾。其间受到新华夏系贺兰山-锦屏山断隆带和兴安-雪峰断隆带的穿切和改造,部分地段显得分散、断续,但总体上是连续性较好的、规模宏伟的东西向构造变形变质带和岩浆活动带。根据构造发育历史及建造特点,它又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带。

(1)北亚带

该亚带介于北纬42°00′~43°40′之间,展布于索伦山、满都拉、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库伦旗等地。东西延长1320km,南北宽50~200km。北界西起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南部,至西拉木伦河;南界从狼山、白云鄂博北侧阿贵、化德、赤峰至彰武,即所谓槽台界线,这既是一条边界断裂又是一条岩相突变带,呈波状东西向延伸。

自南向北,北亚带主要构造成分包括镶黄旗-库伦旗褶断带、索伦山-林褶断带、艾力格庙-二道井褶断带、西拉木伦河褶断带、苏尼特左旗中部推覆构造带等。其间发育有桑根达莱白垩纪断陷盆地、浑善达克新生代裂陷槽地等。槽地内部次级隆起与凹陷长轴也呈东西向,而且它们常常受东西向隐伏断裂所控制。该亚带具有如下变形特征:

①褶皱带为主体。

②褶皱带、冲断带以及拉张带平行分布。

③纬向推覆构造发育:如苏尼特左旗中部吐哈默—哈拉干—交其尔一线呈纬向延伸达60km以上的推覆构造带(李述靖和张维杰,1995),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浅变质的绿片岩系自南向北以低角度辗掩于晚古生代花岗岩岩基上。推覆构造上盘变质岩中同斜倒转褶皱发育,轴面向北倾倒,伴有一组向南倾斜的叠瓦式冲断面,下盘只有较宽的韧性剪切带(图2.2)。还有一系列飞来峰与构造窗沿推覆构造带分布,推测推覆距离在20km以上。从糜棱岩中选取的白云母和白云母伟晶岩脉测得的K-Ar年龄为247Ma、160Ma、218.5Ma、223.3Ma,表明推覆构造活动的主要时期从早二叠世延至中侏罗世。

图2.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交其尔西构造剖面(据李述靖和张维杰,1995)

④多起变形、变质作用:本带区域变质作用以多期、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

(2)南亚带

该亚带位于北纬40°00′~42°00′之间,展布于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棋盘山、燕山等地。西起乌拉特前旗,东至锦西,南以磴口南清水河、宝坻-乐亭东西向隐伏断裂为界。东西延长1120km以上。南亚带是阴山带的主体,主要构造成分包括东西走向的复式背向斜隆褶带,核部由太古宇-古元古界或岩体组成,两翼为中新元古界-中下二叠统组成的构造层,但在阴山地区缺失二叠系。还伴有延长几百到1000km的东西向冲断带、推覆构造、碎裂岩一糜棱岩带,有与其平行的晚古生代-印支期构造岩浆岩带和沉积厚度达数千至万米的中生代含煤盆地、新生代裂陷盆地等。自北向南计有:①白云鄂博褶断带,②乌拉特中旗-太仆寺旗构造岩浆岩带,③乌兰哈达-化德-围场断裂带,④西斗铺复背斜隆断带,⑤万和昌-察哈尔右翼中旗构造岩浆岩带,⑥哈达图-三合明-苏勒图冲断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⑦丰宁-隆化-大庙断裂带,⑧固阳-武川褶断带及营盘湾、大佘太推覆构造,⑨乌拉山-大青山复背斜隆褶带及石拐子侏罗纪含煤断陷盆地冲断-推覆构造,⑩乌拉特前旗-呼和浩特断裂带、尚义-平泉断裂带;(11)呼和浩特-包头新生代断陷盆地,(12)密云-兴城褶断带,(13)马兰峪复背斜、玉田复向斜等。从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看,东西向隆褶带、褶断带、构造岩浆岩带、槽地等相间排列,组成一幅复杂的应变图像。南亚带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南亚带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为复式背斜隆起带。

②南亚带各褶断带其变形强度、特征不尽相同,基底卷入程度各异。在造山带中央部位或强应变带盖层褶皱区,往往夹基底岩片或复式背斜由结晶基底组成核部,这是该亚带变形特征之一。如马兰峪复式背斜,太古宇变质岩系构成核部,两翼中、新元古界形成宽缓背斜、紧闭的向斜。另外,密云复式背斜北侧,古北口涝洼背斜、梭椤树向斜等,均被上三叠统杏石口组含煤地层不整合覆盖(图2.3)。显示印支运动第一幕既使本区中新元古界-中下三叠统第一次卷入褶皱,也使本区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定型。

图2.3 古北口梭椤树构造剖面图(李锦蓉据河北省地矿局1:20万区调资料修编,1994)

印支运动第一幕在华北地块北缘出现一系列轴向东西的、呈线状分布的大中型紧密、直立、南缓北陡的歪斜褶皱构造。如白云鄂博-布格图山褶断带,西起乌兰,东至察哈尔右翼后旗,长约400km,南北宽20~40km,包括白银角拉克褶皱束、白云鄂博褶皱束、布格图山褶皱束及与其平行的东西向冲断带。

白云鄂博褶皱束由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组成,经低绿片岩相变质和强烈变形,在尖山组灰岩中出现分层剪切的固态流变褶叠层,在都拉哈拉南侧有两条韧性断裂,炭质板岩中拉伸线理发育。笔者在长英质糜棱岩、浅色蚀变白云片岩、黑色构造片岩中发现蓝闪石。另据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王长尧,1993),在白云鄂博北侧宽沟白石山附近,也发现蓝闪石片岩,厚约3m。经X射线粉晶鉴定蓝闪石类矿物有冻蓝闪石、镁钠闪石、钠闪石。又据肖仲洋(1979)资料,白云鄂博矿区6个方解石的铀铅年龄平均为219±16Ma。因此,尽管南亚带北缘出现蓝片岩带,以线型褶皱为特征,但从区域性对比看,褶皱带定型期仍为印支期。

南亚带南缘位于北纬39°40~40°00′之间,由中元古界-三叠系组成的东西向褶皱带,断续延长375km,南北宽70~90km。自西向东有灵丘-易县褶断带、大白石尖-玉田褶皱带。在北京西山东西向的谷积山-大白石尖背斜中包容了不同序次的大型平卧褶皱、顶部加厚的固态流变褶皱,歪斜褶皱的陡翼发育粘滞型石香肠以及楔入褶皱、压溶劈理等,显微尺度中形变与相变紧密伴生,出现低压型、局部达到中压型的绿片岩矿物组合,即蓝晶石硬绿泥石片岩。其塑性变晶结构反映了从压扁到韧性剪切的变形机制,可能属中深构造层次。

③南亚带中央隆起带包括西斗铺隆褶带、色尔腾山复背斜、大青山-乌拉山复背斜隆起、冀北隆起带等,以冲断-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和构造岩浆岩带极发育为特征。

阴山中部推覆构造展布在石拐子断陷盆地南北两侧。南侧冲断带由三条逆掩断层组成,断层东西长30~60km,断面均倾向南,倾角30°左右。北侧冲断带由五当召逆断层、大淖免逆冲断层等组成,东西长25~50km,断面北倾,倾角20°~30°。两组冲断带形成南北对冲型推覆构造(图2.4)。在南部冲断带上,多处见乌拉山群向北推覆于中下侏罗统石拐群之上或呈飞来峰,显示由南向北强烈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北缘冲断带以大淖免逆断层为主体,剖面上构成叠瓦式构造。微观研究表明,毛忽洞沿断裂带上,发育一套复杂的构造岩,由糜棱岩、糜棱质角砾岩、碎裂岩及含铁质球粒玻化岩等组成,显示盆地北缘向南推覆的强大挤压作用。

图2.4 石拐地区对冲型推覆构造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营盘湾地区推覆构造呈北西西向展布,长约50km。盆地内为拴马桩组和石拐群含煤地层。盆地南缘发育一组南倾的低角度逆掩断层。盆地北缘为叠瓦式冲断带,断面北倾。两者形成对冲式、叠瓦式推覆构造(图2.5)。

图2.5 营盘湾地区对冲式、叠瓦式推覆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阴山东部推覆构造主要发育在察哈尔右翼中旗苏勒图侏罗系含煤盆地南北两侧。北侧为黑牛沟-盘羊山-乌兰合雅冲断带,东西延伸50km以上,断面向北倾,老地层由北向南推覆在新地层之上,形成飞来峰。苏勒图盆地南缘冲断带东西延伸60km以上,断面均向南倾斜。它与北侧冲断层形成南北对冲型推覆构造(图2.6)。

图2.6 苏勒图地区小白兔子沟对冲型推覆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前已述及,阴山地区隆起带上,上石炭统-中下侏罗统含煤盆地南北两侧冲断推覆构造极发育,均为叠瓦式对冲型推覆构造,反映中生代以来本区发生过多期强烈的垂直山链的南北向的水平挤压运动。

另外,在造山带中部可能存在科伯构造。如三合明南,东西走向两组断裂带局部被白垩纪盆地不整合覆盖。其北侧断层面南倾,由南往北二道凹群推覆于华力西期花岗岩之上;南侧断层面北倾,由北向南古元古界二道凹群推覆于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之上,形成反方向冲断带,断续延长180km。往西潭尔泰山书记沟组出现蓝晶石片岩,东翼北隆起带上沿隆化-大庙断裂亦有蓝晶石糜棱石英质片岩,并有混合岩化(同位素年龄为236Ma、230Ma)和碱性花岗岩(223Ma、217Ma)。

综上所述,推测北纬41°00′左右可能为印支期造山带的中轴线,阴山-燕山东西构造带定型期,既不是前寒武纪也不是燕山期,而是印支期印支运动主幕。

2.1.1.3 辽东-吉东构造带

该段系指下辽河以东地区,为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东延部分。其北界在昌图-磐石、桦甸-安图-汪清一带,大致为北纬43°00′左右;南界在辽南瓦房店-庄河一线,北纬40°00′左右或更南一些。由于受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的切截、改造,纬向构造形迹分散,方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1)北亚带:双阳-延边褶断带

该带包括:①开源-梅河口断裂带,②双阳-延边断褶带,③安图新合-珲春马滴达断裂带。

(2)南亚带:铁岭-太子河褶断带

该亚带展布于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构造有:①铁岭褶皱带,②太子河坳褶带,③兴华-白头山天池断裂带,④大泉源-长白山断裂带,⑤南孤山燕山期杂岩带,⑥柏林川印支期碱性杂岩带(223~208Ma),⑦双牙山-大堡印支期岩浆岩带(226~220Ma),⑧步云山褶皱带,⑨芙蓉山构造岩浆岩带(207Ma),⑩瓦房店-庄河构造岩浆岩带(213~200Ma),(1)金州-董家沟韧性断裂带等。

(3)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表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并不是从太古宙以来就存在,它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于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成型定型,燕山期得到加强,伴有多期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壳幔物质演化与成矿作用以及挤压与拉张体制交替的造山作用。各阶段演化史不尽相同,以阴山-天山为中轴,由南向北、由西而东发生发展。天山-北山段由华力西晚期变形变质而定型,印支期表现不明显;在阿拉善地区有印支期中酸性岩体侵入,反映印支运动的存在;到狼山以东印支运动是其主要变形期。但它们的雏形则出现于早中华力西阶段,构成石炭纪-二叠纪北海南陆或北部活动带与南部稳定区的主要分界带。

就建造与构造的关系而言,构造控制建造,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即巨型的形变带是沉积形成的前提,同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岩相、厚度、建造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巨型变形带的展布和演化特点。关于不同时期古方位的恢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这里只能按现今展布状况进行简要论述。

华北地块经历吕梁运动之后,中新元古代时期出现不连续东西向隆起与坳陷。中段和东段叠加有北东向隆坳带,西段有北西向隆坳带。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接受了不同类型的沉积。

南亚带,早印支期为主造山期,不仅使中新元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一起卷入褶皱,而且使古老结晶基底地块、岩块不同程度地卷入,阴山地区盖层褶皱与基底褶皱构造皆为东西走向,两者为重接。这套褶皱地层普遍遭受低绿片岩相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东西向变形变质带上,出现蓝闪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等,属中高压系动力变质带。此外,在西斗铺-三合明南、辽南金州的韧性变形带,表明印支期形变属中深构造层次,可达下地壳-上地幔。天山地段在秋明塔什-黄山一线有长达600km以上的韧性剪切带,发育于上古生界中,沿巴音布鲁克带等地有蓝闪石片岩出露。另据燕山地区有限应变量测量结果,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洪水庄组,Z轴缩短量为17%~24%,中石炭统-下三叠统,Z轴缩短量为47%~57%,区域古差应力值为20~50MPa。

综上所述,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南北向拉张与挤压体制多次交替。现已查明其形成期(或称定型期)为晚华力西期-早印支期,通过归并、包容、拼贴与焊接等方式形成复合型造山带。其主要造山作用为沉积期裂陷闭合式造山作用和定型期挤压造山、对冲式与科伯式造山作用和热隆造山。晚印支期燕山期沿天山-阴山纬向带中部形成东西向的内陆含煤、油气盆地,褶皱较为开阔,伴有逆冲推覆作用。

④  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和盖层变形特征

近年来,随着对盆地周缘造山带发展演化的深入研究以及盆内油气勘查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限、性质及影响范围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和重要进展(康玉柱,1986,1990,1992;陈发景等,1991,1994;王作勋等,1990;贾润胥等,1991;张先树等,1991;姜春发等,1992;童晓光,1992;张良臣等,1985;成守德等,1986)。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向:①将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与板缘的拉张、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等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威尔逊旋回结合起来,因而可以对盆内构造运动和区域性不整合进行动力学成因解释;②某些构造运动可能与全球性海平面升降有关;③对盆地中主要构造运动的时限、性质及影响范围等有了更准确的解释。应该指出的是,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对各期构造运动在整个盆地的表现尚不十分清楚。我们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编图成果,进一步阐述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和盖层变形特征(表6-2)。

6.2.1塔里木运动(Z/Anz)

相当于华南的晋宁运动,是元古宙晚期的一次重要构造运动,以震旦系与前震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代表。这次运动可能与塔里木在晚元古代时的一次俯冲消减活动有关,阿克苏新元古代蓝片岩带是这次俯冲消减活动的遗迹,并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前寒武纪蓝片岩(肖序常等,1990)。张良臣等(1991)认为该期运动使塔里木盆地北缘与中天山、南天山、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聚合,形成了统一的“新疆古克拉通”。

关于塔里木运动的时限,根据肖序常等(1990)对阿克苏蓝片岩的研究,其变质年龄至少有800Ma,天津地矿所也获得了(962±12)Ma的变质年龄(据张良臣等,1991)。在柯坪隆起,震旦系下部为浅海—滨海相长石砂岩与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其最底部2~3m砾岩的砾石成分为阿克苏群片岩成分,说明它角度不整合于阿克苏群绿片岩相变质岩之上(张先树等,1991;肖序常等,1990;陈发景等,1994),该区震旦纪底界应为800Ma,所以推测塔里木运动的时限介于800~1000Ma之间。

在库鲁克塔格地区,震旦系滑塌重力流-浊积岩相碎屑岩及火山岩角度不整合在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群结晶灰岩之上。

在盆地内部,地震资料揭示震旦系为一套密集反射带,位于沉积盖层反射最下部,一般5~7个强相位,断续相连,在全盆范围内可追踪对比,其下为前震旦系空白反射或杂乱反射。因此,塔里木运动在盆地中表现为震旦系与前震旦系反射之间的不整一关系,在整个塔里木盆地表现极为明显,反映了塔里木运动非常强烈并波及全区。一般认为,上述稳定分布的反射是上震旦统的显示,其厚度变化不大,为400~1000m。在局部地区,这套强反射波组之下还存在一套反射层,据此,认为可能属于下震旦统,但目前尚难准确判别其属性和展布范围。

表6-2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地层及地震波组划分对比表

(据陈发景等,1994,修改)

在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底面埋深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基底顶面的构造格局(图6-15)。在东北坳陷区,沙雅隆起基底最小埋深约为5000m,阿克库勒为8000m,而草湖凹陷最深可达14000m。满加尔坳陷基底埋深达16000m,阿瓦提断陷埋深达15500m,挟持其间的顺托果勒隆起表现为一个“平台”,基底埋深1000m左右。据张大权等(1991)资料,库车坳陷基底埋深7000~9000m。

在中央隆起带,巴楚隆起基底埋深最浅处约为4000m,古城墟隆起为5000m,卡塔克隆起为6000m,而唐古巴斯坳陷基底最大埋深可达10500m。

在西南坳陷区,叶城坳陷基底最大埋深为16000m,喀什坳陷则达17000m,麦盖提斜坡基底埋深最浅处约为6000m。在东南断隆带基底埋深最大仅5000m,是盆地中基底埋深最小的构造带。

很显然,图6-15反映的是震旦系底面(或基底顶面)经历了各期构造运动后的最终面貌,并不是塔里木运动这一期构造运动的结果。但塔里木运动显然造就了塔里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的雏形,如沙雅隆起、满加尔坳陷、阿瓦提断陷、卡塔克隆起和唐古巴斯坳陷等,在塔里木运动后即显露端倪,一些基底断裂带和构造薄弱带这时也已形成,如轮台断裂带、吐木休克断裂带等,它们对后期盖层构造变形起着极大的控制作用。

图6-15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底面埋深图

6.2.2加里东运动

(1)加里东早期运动

第一幕(

/Z)在柯坪隆起,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灰岩、硅质泥页岩和磷块岩平行不整合于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之上,后者顶部白云岩发育古岩溶(张先树等,1991)。库鲁克塔格隆起也可见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薄层硅质岩、白云岩和含磷泥岩平行不整合于上震旦统汉格尔乔克组块状含砾砂岩和微晶白云岩之上。沙雅隆起雅克拉断凸上的沙4井揭示震旦系顶部为溶塌角砾状白云岩,表明在震旦纪末期有一沉积间断,这次构造运动为加里东早期运动第一幕,曾被命名为柯坪上升运动(张先树等,1991),可能与全球性的海平面下降有关(陈发景,1994)。在盆地内部,地震资料揭示寒武系和震旦系之间大多为整一接触关系,推测在受基底控制的隆起带为平行不整合,而在坳陷部位二者为整合接触。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底面的构造形态与震旦系底面的构造形态极为相似,反映了二者的继承性。

第二幕(011/

)虽然在盆缘露头区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并且在盆内大部分地区可见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反射表现为整一关系,但在满加尔坳陷可以见到寒武系和奥陶系之间存在明显的下削上超现象,寒武系往沉降中心迅速减薄,这次运动属于加里东早期运动第二幕,可能与海平面升降有关。

在沙雅隆起,下奥陶统底面埋深最小为6000m,阿瓦提断陷13000m;满加尔坳陷达14000m;顺托果勒隆起仍为一“平台”,下奥陶统底面埋深约8000m。巴楚隆起下奥陶统底面埋深2500~6000m,卡塔克隆起为4000~7000m,唐古巴斯坳陷最大埋深为8500m。喀什坳陷下奥陶统底面埋深达15500m,叶城坳陷为145000m。

(2)加里东中期运动

第一幕(O2-3/O1)在盆缘隆起露头区,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之间是连续过渡的整合接触关系,但在盆地内部,地震资料揭示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现象,如在EW500地震剖面桩号825000~865000之间可见该反射界面具下削上超特征,二者的厚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整体来看,这期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不大。在中—上奥陶统底面构造图上,可见沙雅隆起中—上奥陶统底面最小埋深为5000m,并有较大面积的地层缺失区;阿瓦提断陷埋深为12000m;满加尔坳陷为12500m;顺托果勒隆起仍表现为一“平台”,中—上奥陶统底面埋深为7000m左右。在中央隆起带,巴楚隆起中—上奥陶统底面埋深1500~5000m;唐古巴斯坳陷为7500m。喀什坳陷中—上奥陶统埋深为15000m,叶城坳陷为14000m。

第二幕(S/O2-3)在柯坪隆起,可见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奥陶系碳酸盐岩之上(张先树等,1991)。在库鲁克塔格隆起可见下志留统土什布拉克组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奥陶系之上,东南断隆带和阿尔金隆起可能缺失志留系—泥盆系,铁克里克隆起也未见志留系出露。

地震资料揭示,沙雅隆起北部大部缺失志留系,沙雅隆起南部可见志留系往隆起顶部上超;在卡塔克隆起可见志留系与奥陶系呈不整合接触(陈发景等,1994);在满加尔坳陷也可清楚地见到该反射界面的上超下削现象。

上述特征均表明加里东中期运动第二幕是一次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范围较大,它使得塔里木运动所造成的隆坳格局变得更加明显。这期构造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它使得塔里木盆地由寒武纪—奥陶纪时的克拉通内拉张盆地转化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汤良杰,1994),或克拉通内挠曲盆地(陈发景等,1994)。

这一运动使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幅度加大。由于满加尔坳陷充填有巨厚的中—上奥陶统,使得该坳陷志留系底面埋深(9000m)始比阿瓦提断陷小,后者为11500m。巴楚隆起志留系底面埋深为1000~4500m,唐古巴斯坳陷为5000m。西南地区志留系底面埋深仍达13000m以上。

应该指出的是,塔里木存在三个志留系缺失区,分别位于沙雅隆起、卡塔克—古城墟隆起和麦盖提斜坡的东部。在前二个志留系缺失区,已经找到了一批油气田(藏),第三个志留系缺失区也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应该引起重视。

(3)加里东末期运动(D/S)

在柯坪隆起,可见中—上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紫红、黄绿色砂岩、泥岩平行不整合于下志留统灰绿色砂、泥岩之上,说明该地区存在加里东晚期运动。在库鲁克塔格隆起,可见中—下泥盆统树沟子组砂岩平行不整合于下志留统土什布拉克组碎屑岩夹灰岩之上。在盆地内部,地震资料揭示志留系和泥盆系之间的反射界面上、下表现为整一关系;但在满加尔坳陷,从EW500地震剖面桩号818~880之间可以清楚地看到泥盆系超覆不整合在志留系之上,表明加里东末期运动在盆地内部仍然有所显示。

6.2.3天山运动

天山运动的时限大致相当于晚古生代,即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期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与欧洲普遍使用的海西运动或华力西运动相当。近年来在研究塔坦克木盆地晚古生代构造运动时,一般仍称海西运动或华力西运动(康玉柱,1986;张先树等,1991,陈发景等,1994),本文也出现海西运动和天山运动混用现象。但考虑到构造运动的地区性特色,我们赞同使用天山运动一词。虽然天山运动最少可分为2幕,最多可分为12幕(黄河源,1986),但在塔里木盆地,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目前可划分出天山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运动。

(1)天山早期运动(C/D)

指发生在泥盆纪末和石炭纪初的一次构造运动,黄河源(1986)称之为库米什变动,张先树等(1991)称之为阿克库勒运动。这次构造运动可能与南天山洋和北昆仑洋的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有关,在不同的地区其时限并不完全一致。在南天山库米什以南,可见下石炭统干草湖组碳酸盐岩角度不整合在上泥盆统破城子组碎屑岩和火山岩之上(黄河源,1986),这次构造运动在南天山广泛存在。在库鲁克塔格隆起,下石炭统努古斯土布拉克组紫红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地层之上。柯坪隆起缺失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四石厂组粗碎屑岩角度不整合于泥盆系红色碎屑岩之上。巴楚隆起上可见下石炭统巴楚组砂砾岩、泥岩和灰岩平行不整合于上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砂岩、粉砂岩和细砾岩之上。在铁克里克隆起及其山前阿其克等地,可见上泥盆统上部奇自拉夫组紫色磨拉石型粗碎屑建造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在昆仑山,广泛可见上泥盆统造山期后磨拉石型粗碎屑建造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姜春发等(1992)认为晚泥盆世晚期,昆仑普遍抬升成为大陆,并可能波及昆仑以北的塔里木、天山、准噶尔、柴达木、祁连山以及昆仑的东秦岭,从而形成泥盆纪中国古陆。

在沙雅隆起,受天山早期运动影响,石炭系和泥盆系之间的反射界面存在清晰的下削上超现象,其下的泥盆系、志留系、中—上奥陶统以及下奥陶统均遭受强烈剥蚀,石炭系角度不整合在下伏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图6-14),中—上奥陶统、志留系和泥盆系剥蚀尖灭线层层往南迁移。

天山早期运动在中央隆起带表现最为突出,表现为强烈的隆起、剥蚀和断裂(块断)活动,泥盆系遭受大范围剥蚀,志留系在古城墟隆起、卡塔克隆起和麦盖提斜坡东部也遭受强烈剥蚀,塔中1井、塔中4井一带中—上奥陶统也被剥蚀殆尽,石炭系角度不整合在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这次构造运动在卡塔克隆起形成一系列断块构造,以背冲断块构造为主,是有利的含油气圈闭构造。

天山早期运动使沙雅隆起进一步抬升,并使卡塔克隆起最终定型。在前石炭纪地质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天山早期运动在塔里木盆地的表现及规模(图6-16),石炭系广泛超覆沉积在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

综上所述,天山早期运动可能与南天山洋和北昆仑洋的闭合碰撞有关,是塔里木盆地地史上最重要的构造运动之一。它使塔里木盆地出现第一次准平原化过程,石炭系披覆在下伏地层之上。石炭系构造面貌和变形特征与前石炭系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在石炭系底面构造图上,满加尔坳陷、卡塔克隆起、古城墟隆起和唐古巴斯坳陷已不再象早期那样醒目,沉积中心开始往西迁移。

(2)天山中期运动(P1/C)

发生在石炭纪末期,又称印尼卡拉变动(黄河源,1986)。在北山地区可见下二叠统印尼卡拉塔格组类磨拉石紫红色砾岩、砂岩角度不整合在上石炭统盐滩组灰岩、砂岩及安山玢岩之上。这期构造运动在天山和准噶尔地区广泛存在,并伴有岩浆活动(黄河源,1986)。但在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隆起区,石炭系和二叠系之间主要表现为整合接触,局部可见平行不整合接触,可能与沉积中心进一步西移、海平面下降有关。在下二叠统底面构造图上,可见从卡塔克、满加尔往阿瓦提方向呈现一个大型斜坡,其埋深从2500m增大到10000m,巴楚隆起上二叠统底面埋深500~3500m,喀什坳陷埋深12500m,叶城坳陷埋深11000m,麦盖提斜坡埋深3000~8000m。

图6-16塔里木盆地前石炭系地质图

(3)天山晚期运动(P2/P1

发生在早二叠世末期,在天山地区称新源变动(黄河源,1986),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称沙西运动(张先树等,1991)。在哈尔克套南坡和南天山山前地带,广泛可见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造山期后碎屑岩角度不整合在下二叠统库尔干组或小提坎立克组火山岩夹碎屑岩之上。柯坪隆起上、下二叠统之间为整合接触,沙井子组河流相砂泥岩整合覆盖于下二叠统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和碎屑岩之上,并且沙井子组本身是跨早、晚二叠世的,在塔坦克木西南部和铁克里克隆起,上二叠统杂色碎屑岩与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之间为整合接触。

天山晚期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表现明显,地壳强烈抬升遭受剥蚀,并伴有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和岩浆活动,上二叠统展布范围进一步往西南方向退缩。

(4)天山末期运动(T/P2

发生在二叠纪末期,是天山晚期运动的继续。在南天山山前,可见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在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之上(陈发景等,1994)。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特别是沙雅隆起上,三叠系角度不整合在古生代不同层位地层之上。由于古生代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在沙雅隆起北部可见天山早期运动和天山晚期或末期运动造成的不整合面叠合在一起。如在雅克拉断凸,三叠系角度不整合于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和震旦系之上;在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角度不整合在下奥陶统和石炭系之上;在雅克拉断凸的东段(二八台及以东地区),侏罗系—白垩系不整合于前震旦系之上;在沙西凸起,侏罗系—白垩系角度不整于古生代不同层位地层之上(图6-17)。

图6-17塔里木盆地前中生代地质图

天山晚期运动和天山末期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陈发景(1994)将其放在一起加以讨论。我们认为天山晚期运动以断裂、褶皱和岩浆活动为特征,而天山末期运动则以抬升和强烈剥蚀为标志。这两期构造运动在沙雅隆起表现最为强烈,是沙雅隆起的定型期,往南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表的剥蚀,使地表的起伏幅度逐渐缩小,高差受到降低,从而使塔里木盆地出现第二次准平面化过程,在沙雅隆起表现尤为明显(汤良杰,1993)。长期强烈剥蚀的结果反映在构造变形形态上,就是在沙雅隆起及相邻的广大地区,古生界潜山的闭合幅度都很小,一般仅数十米,且主要分布在

不整合面上。

在前中生界顶面(

)埋深图上,古生代那种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已不复存在,盖层变形特征发生了变化,塔里木盆地出现了三分天下。其一是以卡塔克—古城墟为构造顶部,往阿瓦提—库车方向呈现为统一的斜坡,总体呈近东西向,在构造顶部,

不整合面最小埋深仅2000m,往阿瓦提增大至7500m,库车坳陷深达9000m,沙雅隆起埋深4500~6000m。其二以巴楚隆起为构造顶部,往喀什—叶城方向呈现为统一的斜坡,总体为北西向,构造顶部

不整合面埋深0~2000m,往喀什坳陷增大到11000m,叶城坳陷9500m。其三以北民丰-罗布庄断隆为构造顶部,往于田—若羌方向下倾,总体呈北东向,构造顶部

不整合面埋深250~2000m,往山前坳陷增大至5000m。

6.2.4印支运动(J/T)

发生在三叠纪末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构造运动,可能与羌塘板块同塔里木板块的碰撞作用有关,几乎波及整个塔里木盆地及相邻地区。在库车坳陷,侏罗系平行不整合于三叠系之上,接触面起伏不平,上三叠统顶面常见剥蚀现象,侏罗系底部见有呈透镜状产出的底砾岩(陈发景等,1994)。在沙雅隆起,受印支运动影响,缺失上三叠统哈拉哈塘组顶部地层,下侏罗统平行不整合于三叠系之上。在满加尔坳陷东部和孔雀河斜坡,三叠系及古生界遭受强烈剥蚀,侏罗系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三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和奥陶系之上。受印支运动影响,三叠系剥蚀尖灭线大致沿阿瓦提断陷西缘—和深1井—和深2井一线分布,三叠系总体呈现为浑圆状,无明显的长轴方向,构造上表现为往北下倾的单斜。印支运动使盆地大部抬升遭受剥蚀,侏罗系退缩到东北角一隅及盆地周边前陆坳陷中,塔里木盆地出现第三次准平原化状态。在西南地区,三叠系与侏罗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印支运动对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及构造格局的影响,一些知名学者进行过精辟论述。朱夏等(1983)将印支和早燕山运动作为第一期变革运动,认为塔里木盆地的分裂性断陷于三叠纪晚期开始,柴达木、吐鲁番等山间断陷已具雏形,秦岭的西段也因印支运动而封闭。姜春发等(1992)在讨论印支运动及其开合旋回时指出,在东昆仑地区,海西运动仅造成地层褶皱,并未形成明显的片理;但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不仅使中三叠统及其下伏地层轻微变质,而且使石炭系—中三叠统一起产生置换层理的片理,并且改造了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产生的第一期片理,不整合面之上的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煤系地层未变质,更不显片理,褶曲也较开阔。西昆仑晚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造成海相侏罗系角度不整合于上三叠统之上,侏罗系褶皱开阔且不显变质,下二叠统和具火山岩的上三叠统则形成紧密褶皱并发生变质。因此,印支运动是重要分界点。王鸿祯等(1990)认为,北亚(安加拉赫斯坦)和中朝—塔里木构造域之间的对接碰撞,完成于晚海西—早印支期;中朝和扬子两个亚构造域的最后对接碰撞发生于印支期;整个古特提斯体系的最后封闭和联合大陆的形成显然应在印支期。冈瓦纳体系与欧亚大陆的第一次对接发生于印支运动期,使得羌塘地块与中国大陆主体部分拼接。综上所述,印支运动在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演化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印支运动造成的地壳变形表现了与海西阶段的某种连续性和继承性(王鸿祯等,1990)。塔里木盆地典型的前陆坳陷的发育可能开始于印支运动以后,天山南、北两侧及其内部的一系列侏罗纪沉积盆地的形成显然是印支运动的结果。

6.2.5燕山运动

(1)燕山早、中期运动(K1/J1或K1/J)

分别发生在早侏罗世末期和晚侏罗世末期,可能与中特提斯北支洋壳的消减闭合、冈底斯地块向北与古亚洲大陆拼合有关。在库车前陆坳陷,侏罗系发育齐全,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在侏罗系之上。在沙雅隆起和满加尔地区,钻井资料揭示侏罗系仅存在下统,缺失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平行不整合于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之上,表明该区燕山早期运动和燕山中期运动是连续进行的。下白垩统的构造形态仍为往北下倾的单斜,其沉积范围远大于侏罗系,总体表现为与下伏地层的超覆不整合接触。在西南地区,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发育在山前前陆坳陷或拉分盆地中,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之上。

(2)燕山晚期、末期运动(K2/K1或E/K2

分别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和晚白垩世末期,相当于朱夏等(1983)称为的第二次变革运动。在区域上表现为上、下白垩统之间的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局部可见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例如在克拉苏河可见库姆格列木群(K2—E)的砂砾岩微角度不整合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红色砂泥岩之上(陈发景等,1994)。地震及钻井资料揭示在塔中和塔北广大地区,上白垩统—老第三系与下白垩统之间主要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西南地区,上白垩统英吉莎群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表现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而下第三系喀什群则平行或角度不整合于上白垩统英吉莎群之上,表明西南地区燕山末期运动比燕山晚期运动表现强烈。东南地区上白垩统—老第三系平行或角度不整合于下白垩统及下伏地层之上。

上白垩统—老第三系分属于三个独立的前陆坳陷,其中塔北和塔西南两个前陆坳陷的沉积物层层分别往卡塔克隆起和巴楚隆起方向上超,它们与下白垩统及以下地层构成超覆不整合接触。现今的巴楚隆起开始形成于燕山晚期或末期运动。

6.2.6喜马拉雅运动

(1)喜马拉雅早期运动(N1/E)

发生于早第三纪晚期或末期,与中特提斯洋主体部分(即存在于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地块之间的古大洋)消减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关(王鸿祯等,1990)。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统与下伏第三系呈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张先树等,1991;陈发景等,1994),但往盆地中央可见中新统角度不整合在老第三系及下伏地层之上。在西南地区的叶城—和田一带,中新统乌恰群与下第三系整合接触;但在喀什坳陷,中新统普遍以石膏层或膏泥岩平行不整合于下第三系不同层位之上,局部可见到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这次构造运动使天山和昆仑山前发生强烈沉陷,并伴有断裂活动,巴楚隆起基本成型并继续上隆。

(2)喜马拉雅中期运动(N2/N1

发生于中新世末期,与印度板块进一步向欧亚板块楔入有关,是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库车坳陷,上新统库车组平行或角度不整合于中新统康村组之上(陈发景等,1994)。叶城坳陷上新统阿图什组与中新统乌恰群主要为整合接触,但在喀什坳陷,上新统阿图什组平行或角度不整合在中新统乌恰群之上。

在盆地内部,阿瓦提、巴楚及以西地区地震资料揭示中新统和上新统之间的反射界面见有明显的下削上超现象。沙井子、阿恰—吐木休克和牙桑地—玛扎塔格断裂带继续活动并控制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巴楚隆起进一步抬升,山前坳陷进一步强烈挠曲沉降。

(3)喜马拉雅晚期运动(Q/N2

发生在上新世末期,这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快速楔入、青藏高原迅速隆起时期。朱夏等(1983)将其作为第三次变革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使天山和昆仑山产生强烈挤压缩短,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内逆冲推覆。在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在第三系之上,不整合面之下的中生界和第三系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前陆褶皱-冲断带。柯坪隆起则沿寒武系下部滑脱面形成叠瓦冲断带。巴楚隆起两侧断裂继续活动,隆起最终定型,在隆起轴部有反转冲断层和推覆体形成。围绕阿瓦提断陷的沙井子断裂和喀拉玉尔滚断裂也发生继承活动。在昆仑山前,由于帕米尔的向北揳入作用,不仅在山前坳陷产生强烈的挤压逆冲,形成褶皱-冲断带,而且存在较大的走滑分量,使山前的褶皱—冲断带呈现雁列展布。在东南地区,阿尔金山隆起和东昆仑山强烈往盆内逆冲掩覆,同时伴有走滑分量。东南断隆带前缘的策勒—罗布庄断裂带强烈活动,北民丰—罗布庄断裂最终定型。在盆地腹部,主要表现为区域抬升、褶皱与断裂活动比较微弱。

⑤ 秦皇岛幺幺羽毛球俱乐部在哪

是杨阳羽毛球俱乐部,在奥体中心。

⑥ 秦皇岛哪里有室内足球场

室内足球场都是多功能场地改装的,我们组织过多次室内比赛,他们平时都有别的经营项目,足校内和奥体都有室内场地,你要是包场地的话相应的东西他们那里都有!

⑦ 秦皇岛有小型足球场吗 适合5人练习的地方。

开发区的天山运动中心,有两块足球场,还有篮球和羽毛球,电话不记得了!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的项目设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共设冰上项目、雪上项目、冬季两项、冰壶、冰球5个大项、11个分项和97个小项。其中,冰上项目共3个分项、44个小项,分别是速度滑冰18个小项、短道速滑16个小项、花样滑冰10个小项。雪上项目共5个分项、37个小项,分别是高山滑雪6个小项、越野滑雪8个小项、跳台滑雪3个小项、单板滑雪8个小项、自由式滑雪12个小项。另外,还有冬季两项9个小项、冰壶5个小项和冰球2个小项。
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共设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两个赛区。乌鲁木齐赛区主要在自治区冰上运动中心和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自治区冰上运动中心承办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和冰壶;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承办高山滑雪、单板滑雪平行回转和平行大回转。昌吉州赛区主要在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承办越野滑雪、单板滑雪U型场地、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和冬季两项。考虑节俭办赛和节约资源的因素,跳台滑雪项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举办。

⑨ 恒大都市果岭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恒大都市果岭

楼盘位置:雪莲山高尔夫路

开发商:乌鲁木齐市恒新佳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产权年限:50年

建筑类型:小高层,双拼,

公交线路:项目位于乌鲁木齐东城区雪莲山旁传统富人区,以南湖、克南、温泉高架为依靠,由东至西全线贯穿市区中轴线辐射周边各大商圈,沿线链接当地部队、政府、公安局的机关单位,建设中的东二环路以及地铁8号线,向北链接水区开发区,向南链接天山区、沙依巴克区,项目交通区位优越,城市属性卓越。

其他交通方式:公交及自驾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46641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5%,共0栋楼,停车位

周边配套:周边景观(自然景观,公园绿化):4千亩自然景观、 4A级景区级水磨沟公园、万亩绿岭风光、雪莲山。
周边公园:约36平方公里4A级国家景区水磨沟公园、其秀美的景色,山清水秀,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和四海来宾前来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达100多万人次。乌鲁木齐传统八景之一的“香妃出浴”即在此处。
周边医院(就医条件):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新疆创伤外科医院、乌鲁木齐南湖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边学校(就学条件):六十四小、六十中、八中分校、三十一中、新师大环伺周边
周边公共交通:项目周边现有6条公交线路,分别是8/34/104/106/535/537路
内部配套:幼儿园及小学、豪华会所、健身会馆、社区运动中心商业美食街、酒吧风情街、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
交通状况:项目位于乌鲁木齐东城区雪莲山旁传统富人区,以南湖、克南、温泉高架为依靠,由东至西全线贯穿市区中轴线辐射周边各大商圈,沿线链接当地部队、政府、公安局的机关单位,建设中的东二环路以及地铁8号线,向北链接水区开发区,向南链接天山区、沙依巴克区,项目交通区位优越,城市属性卓越;

内部配套:国际航母配套、皇家园林、满屋名牌9A精装、幼儿园及小学、豪华会所、雪莲山五星级酒店、四季恒温泳池、健身会馆、社区运动中心商业美食街、酒吧风情街、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全面及时的楼盘信息,点击查看

热点内容
区块链培目录 发布:2025-04-29 08:34:43 浏览:339
天津口岸区块链第三方服务商 发布:2025-04-29 08:33:37 浏览:436
怀孕中可以去月子中心吗 发布:2025-04-29 08:19:47 浏览:291
元宇宙糖果 发布:2025-04-29 07:51:58 浏览:258
中央电视台播比特币的视频 发布:2025-04-29 07:46:16 浏览:999
2020年btcbchbsv投资谁 发布:2025-04-29 07:43:04 浏览:633
旺我杭州区块链 发布:2025-04-29 07:34:14 浏览:261
车公庙哪个出口去招商信用卡中心 发布:2025-04-29 07:32:41 浏览:994
比特币找零地址金额导出 发布:2025-04-29 07:31:59 浏览:585
医生通知去疾控中心查艾滋流程 发布:2025-04-29 07:31:49 浏览: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