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去围绕中心选材
『壹』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
一、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的源动力
首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以趣激思。在教学中通过环境布置、课前谈话、游戏活动等,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学习新知作了准备,进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在思考中感受思维的美,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其次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趣激思。在教学中,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你若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同样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活思维。最后你可以借助教学媒体的趣味性,以趣激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中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参与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首要的基本教学技能应该就是善于设疑和激疑,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从而启迪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思维的启迪和发展。不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应鼓励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分析、去判断。最后,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用教师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融融的师爱搭建沟通心灵的桥梁,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去理解、接纳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师生情感的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能表达不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真情的问好、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使学生如沐春风,一个赞美 的手势、会心的微笑、示意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也能使“心有灵犀一点通”,拉近了师生的心灵的距离,使师生的思维产生有效的“共振”。在平时授课中我不但注意规范自己的仪表言行,还特意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尽量使每节课都在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节奏中进行。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就下课,还有点意犹未尽。
通过认真反思,我深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角,开展发现疑问、分析疑问、辩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贰』 作文教学《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冬天是我的最爱。
白天雪在天空上飞飞扬扬,慢慢撒落,大地披上雪白的银装,好美啊!
山上盖满了雪花,房子上盖满了雪,田里装上了又滑又冷的冰,有的人在打雪仗、溜冰、堆雪人。我一不留神摔了一跤,我摔在一个下坡道,我溜了下来,感觉到好凉好冰,但心里很快乐很高兴啊!
街上满地都是雪,有的人摔了一跤,小伙伴都打起精神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有赛跑的,打雪仗的,堆雪人的,溜冰的比赛等等……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冬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还带来那么多的欢乐呢!
『叁』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越充实,取材来源越丰富,作文内容越精彩。如何把学生引向广泛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习作之米。如何能在短时间里取到新鲜,有价值的典型素材是中学生作文成功之道,所以引导学生如何迅速选到有价值的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作文进行取材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写我自己之事,抒我真实之情
我手写我心,这应该是学生最拿手的、也是中学生作文普遍的选材形式。但是因大部分同学不善于体验自己的生活琐事,没有积累生活经验的习惯,导致了即使可以选自己生活小事来写,但拿到作文题目后也仍然会不知写什么才好。结果还是导致作文选材不典型或者所选材料毫无价值等现象。这样就要求指导教师多关注和引导学生去体验,积累生活琐事的习惯。比如:每天上课前随便问问三五个同学:今天你有什么有趣的事和大家分享吗?或是有一些不开心的事说出来,也许老师和同学可以帮助你?这样如果都没有,就应该采取一定的形式来鼓励他们必须去做这件事情。例如:怎么,同学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无味?这个年龄本该是最开心,也是最容易苦涩的年龄,可是,老师怎么发现同学们的生活就像一张白纸那样单调,枯燥。这样的青春活的有价值吗?毫无价值地活着一辈子和开心地有意义地过着每一天,同学们选择哪一种活法?这样通过语言激励可以激发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积累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出现部分同学有善于观察生活小事,发现并会积累,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侧面赞扬善于体验和积累的同学。同时,对有不开心的事的同学,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其他同学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排忧解难,这样既可以沟通师生、生生的关系,又能开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美好的事物。做到日日问,经常写,日积月累,自己经历的事情多了,印象深刻了,从而让学生的生活琐事成为他们取材的重要内容。
二、善察身边人和事物,以我见闻,抒我感受
在学会审视自己的基础上,慢慢学会放大眼界,逐渐观察身边事物,擦亮敏锐的眼睛搜寻身边发生的一些生活趣事。通过写日记、周记、作文或是每天把自己收集到的趣事和同学,朋友,身边一些熟悉的人进行分享等等,这方面的素材内容是很丰富的,指导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材料分类收集。比如:校园里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或校园生活新鲜事。如:自己与同学,朋友,老师或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习之中所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如:鲁迅的《故乡》,以作者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反应现实生活;社会中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些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又有现实价值的一些事件,总之,用敏锐的眼光去提炼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经过适当的写作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歌颂美的东西,批评丑恶的东西。
三、随手拈教材之材,加工引入作文
教材是最现成的写作材料。试题要“遵循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宗旨。很多作文题目的设计是有目的的,多是结合教材,换一个角度(一个题目),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教材,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来再现所学知识。所以说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写作也是再现阅读的一种形式。在写作方法上可以改写,缩写,仿写;在选材上可以运用所学的文章的典型事例,典型细节来重新修剪、加工,整理、运用。例如:“感受美好”这一作文题目。可以指导学生先是搜索自己生活里的美好事物,再就搜索身边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其次搜索教材所学有没有学过的典型的美好事例(毛泽东《沁园春.雪》所描写北方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宗璞《紫藤萝瀑布》里对紫藤萝花那流动似的柔美……)所学教材为这个作文题提供无数的写作素材。例如:听,那是 的声音!这个题目,教材上可以提供的课文也不少(《安塞腰鼓》、《春夜洛城闻笛》、纪伯伦《组歌》《吆喝》……)这些与声音有关的课文,可以给我们写作的内容上、写法上的一些重要提示,帮助我们找到写作灵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前提是学生已经很熟悉甚至掌握了这些课文。
从构思逻辑角度分析: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等等,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通,很多知识点是可以相互服务的,这一点很实在。……思考事物时,不但要运用顺向思维,更要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样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特别的东西,于平淡的素材中引申出新意来。力求写出人人眼中皆见,个个笔下却无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新意来。
总之,教材是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获取阅历的依赖,为此也是他们写作的现成素材库。只要能合理取之,灵活用之便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四、回放媒体特写镜头,切有价值素材为我所用
学生对电视、电影、网络这些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传递的人、事、物都容易烙入学生的记忆里,特别是这些媒体里一些重要而感人的细节更是让学生记忆犹新。学生的时间、空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所以要教会学生通过新闻媒体积累为我所用的素材。老师要时常提醒学生收集、积累,并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有所表达,把那些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再次表现出来,加深学生记忆。这样的素材既结合现实,又贴近生活,是鲜活而又有社会现实价值的材料。当然,要做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与学校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是不可分的。
总之,要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必须取材有道,取生活中鲜活的、典型的有一定价值的事例,这样的素材对文章有说服力,写出来使文章言之有理,写之有据,这样文章中心也就突出了,从而避免得到低分现象。
以上取材之道是学生写作时的重要取材途径,当然也可以通过读报纸杂志,从中获取一些材料,但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几乎很少。无论从哪个方面取材,都得靠平时日常生活的积累和训练,加深记忆。丰富经历、见闻、阅历,储存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动起笔来才得心应手。
『肆』 三,围绕中心选材 怎样围绕中心选材料
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作文歌诀
作文选材要认真,注意观察动脑筋;要选精华动人事,下笔才能如有神。
主题 立意 结构 题材 炼字 造句 剪裁 细节 结尾 引导:
写文章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如果选择上好的面料做衣裳,做出来的衣裳就美观、挺括。如果面料质地低劣,即使工艺高超,也制不出好服装。所以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 选材的要求:
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选材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根据写作的目的,所要告诉读者的道理,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要多选;和中心思想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也要选,但要少选,只要不影响把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清楚就行;和中心思想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不选。
主旨:即主要的意思。
我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主旨就好象射箭有了靶子,登山有了目标,夜船有了航灯一样。
——主旨就是我们“建筑”文章的“目的”。也就是说,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中的体现,在记叙文中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比如:《敬畏生命》 ★怎样确立文章的主旨
①正确:中心思想要积极向上。
②集中:中心始终如一。若有多个中心,文章就会紊乱,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不和作以底要说什么。
③新颖:即要求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④深刻:指的旨不能只罗列事物的表面现象,应揭示本质的东西。
要求:①切合中心(准) (1)舍大取小 以小见大
就是选择平常普通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小素材不等于无意义的小事,是指蕴含生活哲理的小事物,反映时代潮流的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
『伍』 怎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
一、指导阅读,初步练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讲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二、教会观察,体验生活 要想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写,阅读必不可少。
三、逐步渗透,说写结合 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知识增加了;
四、多写多练,功到自然成 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陆』 作文教学《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人教版
立意指确立文章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它为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文章的中心呢?对这一方面,我作了一些小小地探索。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可以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是材料。例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说话,一个成语,一张图片都可以体现出“自信”,而”自信“就是你篇作文的中心思想。
分类: 软文
『柒』 怎样引导学生将阅读积累运用于写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指导是写作的钥匙,在学生写作前,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如写人要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用人物自己的动作、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写动物要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等等。通过观察,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1、组织材料。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要求学生围绕中心去选材,思考选择什么材料才新颖而又有说服力,哪些材料需详写,那些需略写,都让学生自己先想好、安排好。然后说出来,让大家评说选材有没有说服力,帮助不切题的那些同学重新选材。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知道写文章时,要围绕中心认真选材,避免离题。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有的学生会选材,但词汇贫乏,写出来的文章也没有吸引力,于是要从 说话训练 做起。上课时,给学生足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 说话训练 。如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得到感受,得到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说。天天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还提高了学生的 口语表达 能力。
3、注重作文的讲评。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同学互评互改,最后拿出一篇典型文章同学生一同修改,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提高习作质量。
『捌』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内容摘要:呢?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整体感知课文;以诵读促进感悟,引发想象;抓住核心性问题,引领学生潜心会文;依托文本,注重拓展。这样,学生就可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关键词:引导 走进 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是,我们教材所选的文本,很多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让在时空上都有距离的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相同的一件事产生共鸣,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使他们能够产生不读不快、欲罢不能之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纵观现在的教学实际,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老师便组织学生讨论,于是学生便哗啦哗啦地发表议论,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其实学生讲的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根本没有走入文本,没有挖掘文本的内涵。“不读书”现在正成为一种时尚。所以,我觉得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也可以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以便带着期待步入课堂。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文探究;可以要求学生于课前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打动过你,引起你共鸣的地方或感触最深的话语”……不一样的预习方式,为学生感知课文,走进文本提供了多种渠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强硬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预习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自主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甚至可以发现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质疑。预习,让学生走进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二、以诵读促进感悟,引发想象,走进文本诵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最为显著的经验之一,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语文学习重在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读与背。如今,轻读、轻背仍是普遍现象,许多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没有了学生对语言品味之后的会心一笑——文本成了一种摆设。不读不背不积累语言,难怪学生无法写出好文章。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真正的读——用眼看,用嘴读,用心想,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诵读适用于任何文体,特别适用于散文、古诗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意境优美、深邃,有着诗一般语言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从听朗诵录音开始。录音一播放,朗诵者那深情的吟咏,犹如演员在背台词,好像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都诵读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听着听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学生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已能领会到原文的一点意义了----诵读者的诵读已帮助学习者开启了文本意义之门,它引领着学习者跨进文本世界,徜徉其中,涵泳体悟。接着,我要求学生依据个人的理解朗读、默读、诵读全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文本中一些细小的问题,诸如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能嚼出语文味。学生在诵读感知言语节奏之中,“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循环互发……庶渐渐可入佳境”。“佳境”即是读者与文本对话融合的状态。诵读,让学生在直接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并激发内心的感受,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以自己的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所实现的不仅是一般对话状态的新质滋生、精神提升,更是语文学习意义上的语感图式的丰富与深厚。诵读课文,感悟课文,想象场景,走进角色,体会情感。学生自然就走进文本。三、抓住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走进文本深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抓住什么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抓住什么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抓住什么才能使语文课堂实现其效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核心问题意识。师生围绕关键性、核心问题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层层深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反复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的过程。这样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既能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涵,又能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随机生成,具有一定的统领性、涵摄性、层次性----它能够驱动课堂。“对生命的感悟”是《我与地坛》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学生较难把握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围绕这一中心梳理相关的线索:作者为什么要去古园?古园中的哪些景致给作者以强烈的感受?这些景致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他是什么时候体会到母亲的关爱的?母爱有哪些具体的体现?母爱给了他生活以怎样的启示……一系列的问题扣住文章的重点、核心内容,学生抓住这些问题,逐步推进,层层深入,走进文本的深处:二十岁的史铁生下肢的瘫痪后,精神几乎崩溃。正是不同寻常的心境促使史铁生来到地坛,地坛那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蕴藏着的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作家从地坛的人、事、景、物及母亲身上获得了启示,获得了生存感悟----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一系列问题解决了,对生命的感悟的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课堂上教师要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应该给足学生深入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让他们带着问题潜心会文,慢慢地、细细地体会蕴含在文本深处的情感,进而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这时,我们的学生就已经走进文本深处了。四、依托文本,注重拓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语文教学的最高价值在认识文本,洞悉文本,穿透文本,走出文本。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可以挑战文本,超越文本……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然后又要走出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拓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当然,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我们要警惕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或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有的教师没有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抛开文本任意拓展延伸;有的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还没有读熟,课文的内容还没有很好理解,教师又是补充课外读物,又是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的课外知识;有的放着好好的课文不读,整天让学生看着多媒体资料讨论、交流……凡此种种,都是没有很好地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就会动摇。拓展,是在依托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握好教材,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走进文本,不断地领悟到不一样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
『玖』 审题时如何引导学生快速抓到问题点
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快速抓到问题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引导他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一定是要保持一个敏感度,而且一定要把这个题型做到一个滚瓜烂熟的程度,其实对于这个题型方面所到的研究就已经能够把握到重点了,而且在审题的时候需要根据题目所给我们的信息进行一个要点提炼首先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集聚到它的一个内消化的轮廓。
『拾』 如何引导学生做到“一材多用”
素材积累
目前移动网络如此发达,素材积累已经没有什么难处了。素材的积累重在摘抄,平时准备一个素材本,从中线处画一条红线,左边用于摘抄素材,右边用于根据本素材写片段作文,片段可长可短,要求必须用到左边的素材,每天至少写一页,三个月可大成。
标题
应试作文标题重要性不言而喻,标题应注意:集中概括全篇宗旨,具有概括性,短小精干,千万别太长或者口语化。
谋篇
根据问题谋篇,这里推荐排比段,这是比较讨巧的方法,段落之间尽量用排比段,段段落里多用排比句和比喻句。平时写作文要树立用修辞的习惯,一段里面必须有两个修辞。不然就不落笔。
语言
语言要干练,口水话一律不用,长短句相间,段与段之间要有联系,要么递进,要么关联。
平时考试就应该斟酌每个句子,养成用书面语的习惯,写事物用比喻,而不是直接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