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怎么算
❶ 关于企业竞争力
如果你不是专家学者,建议你的论文如此写:
.
1、找个小点的切入点,把问题写清楚,写全面,写深入,写透彻。
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都写则架子大了,里面必然空洞。光人力一项就可以写一部上千万字的著作,一篇论文不可能把这些问题都讲明白,蜻蜓点水,言之无物,不能说是论文。
论文就是要论清楚一个问题,一万字的论文就只要论一个很小的问题即可。
.
2、拟题:
人力资源大类可以拟题:《论现代企业员工士气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论现代企业员工个人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论现代企业竞争力如何落实到企业员工》等等。
企业物力大类可以拟题:《论民营企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打造企业竞争力》,《论乡镇企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打造企业竞争力》。
财力大类的拟题就比较深入,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比较高,如果是相关专业的人员,可以写《论企业融资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论企业竞争力短板之财务板》等等。
.
3、写作方法:确立主角,选好配角。
短篇论文的写作最好是能够深入结合某个企业的事例来说明。如果离开了某个具体事物来论,则有虚无缥缈之嫌疑,就像一篇小说没有了主角,读者的思维很难被作者牵引。所以,你要找个企业做主角,配角可以挑选一二来与主角进行正反对比。
.
4、写作提纲:
首先,根据主角与配角的对比,提出问题。为什么A企业是这样子,B企业、C企业为什么不是这样子?这是:“由此及彼”的过程。
.
然后,深度挖掘分析A企业相关情况。浅度挖掘B、C企业的相关情况。从ABC三企业的“个别现象”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这是“由表及里”的过程。
.
然后,把你得出来的结论——“一般性的规律”放回现实中的很多成功与失败的企业身上去验证,得出:成功的企业都是这样成功的,失败的企业都没有这样。那你这篇论文就成功了。这个是“实践-理论-回到实践中验证”的过程。
.
好了,论文基本就是上面这个思路,当然,手法上面还可以做调整,比如你可以故意提出几个“错误的但又普遍存在”的观点,进行驳斥,这就是“去伪存真”的“破论”。
❷ 企业竞争力是怎么表现出来
一、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式,强化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或者创造出新的商机,同时也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资金。目前市场的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具备五种力:1、竞争力(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能力)。2、执行力(把事情做对的能力)。3、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4、生命力(追求理想内在的力量)。5、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江苏银河一直采取内培外招,形成一个执行型、忠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优秀团队。
二、铸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市场经济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于品牌能给消费者完美的承诺,这种承诺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质量,更是超值的服务,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有了市场得天下,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显现。
三、注重细节管理,提升获利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强的音符,当今的面粉行业已是微利的时代,但是我们从事的面粉事业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钱微利的系统工程。所以注重企业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培养和树立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面粉行业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运筹,抓住商机,获取经营效益
我个人认为面粉行业的获利,其中70%来自于对市场商机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于四个字,即"静、准、狠、巧"。静就是纵观全局,冷静思考,判定形势,把握走势。准,审时度势,细心分析,冷静以待,抢抓机遇。狠:遇到商机,主动出击。巧:灵活运用,巧得商机。
❸ 衡量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指标是什么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分为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
单项指标评价法是直接用某企业单项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基准期数值对比,或用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实际数值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如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各分行业销售收入100强、出口企业100强,它的特点是从某一方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非常直观,明确,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只要数据准确,排序是很简单的。单项指标评价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以为一个指标再重要也不能把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描述出来。
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就不同了,它先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指标数值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单项指标评价法险必,综合指标体系评价在方法上要复杂得多。到底采用那些指标,权数怎样确定,体系如何构成,很多专家都在研究。截至目前,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至少在20种以上。在此我们重点介绍综合指数评价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其评价的方法是:第一步确定评价项目的权数。由于本指标体系为多层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级系统的权数之和为1,又要求各子系统内部各项目之和为1,确定权数的方法目前多采用专家咨询主观定权的方法。第二步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平均指标。对于正指标直接用其报告期与基准期对比;对于逆指标,先求其倒数值,然后用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对比,算出“个体指标”,最后用事先确定好的项目权数对它们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第三步对各子系统的平均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平均指数。包括反映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统计指标、反映企业产出水平的统计指标、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经济效益)状况、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统计指标、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企业服务能力等若干子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评价的标准在于:如果综合平均指数接近于1,则说明甲乙两企业的整体无明显差别;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大于1,则说明甲企业优于乙企业;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小于1,则说明甲企业劣于乙企业。综合平均指数与1的离差越大,说明不同企业的差异越明显,故各企业能依据综合平均指数的大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确定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怎样建立
选择那些指标来构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专家题出必须遵循以下5条原则:
1、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如为引导纺织企业提高竞争力,专家们在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在指导思想上突出了“创新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相对而言“市场份额”强调的就少一些。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引导企业在做“强”上下功夫,不追求“恐龙式”的老大,恐龙虽然庞大,但不适应生存环境,反遭灭绝。
2、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应该准确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比较,挖掘竞争潜力。
3、全面性原则。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5、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建立的竞争力指标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如针对纺织的各个子行业的不同情况,在指标的权重上可以进行调整,更准确地反映不同行业的特征。
❹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
在1990年5月至6月的 HBR杂志上,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 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国内许多刊物上也出现了对核心竞争力的不同见解,总的来说,"形不同而质同",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本文把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一个系统,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现综述如下:
(1)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
这就是说,一项核心技术能力可使公司在多个核心产品上获得竞争优势。如Motorola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BP机双向移动无线装置和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 Sharp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
(2)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
公司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就长远来说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企业的上帝--顾客来评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如Intel公司的微处理器生产技术为大量电脑用户带来了快捷和稳定的超值享受。
(3)核心竞争力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
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对竞争对手而言越高的进入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份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便可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得越长期的竞争优势。
(4)叠加性。即两项或多项核心能力一经叠加,可能会派生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而且这种新的核心能力往往不止是原来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范围经济和物理学中的共振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如果用A表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重要性(或为企业带来优势的大小),
❺ 如何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要统一。
经理人员如果对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没有达成共识,就无法积极“管理”这些核心专长。重要的是,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并使其在企业范围内广泛共享,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就核心竞争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确定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并根据这一选择进行战略部署。阿迈·辛德、威廉姆·艾伯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议,运用三种方法来达到对核心竞争力的普遍认同:以活动为基准;雇员和资产分配;“如果……会怎样?”的创意激发。以活动为基准,实际上是找出企业应该建立竞争优势的一些方面。也可以分析企业组织内部人员主要从事的工作,以及企业的资产分布,从中找出企业现有竞争优势的来源,并确定相应的战略。“如果……会怎样?”的创意激发方法也可用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上。
2、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要准确。
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企业资产与基础设施都当作是核心竞争力,或无法摆脱传统眼光,总是从产品角度看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仅仅从资产、设备、产品或市场方面寻求机会,结果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支撑而以失败告终。如美国的电信设备企业进入房地产和煤炭开采等领域,而最终导致失败,就是一例。实际上,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增值活动是独特的,或者是能以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进行。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找出真正的高价值增值活动,从中发现发展的机会。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数量不能过多过滥。
核心竞争力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核心专长数量太多会分散企业有限的管理资源,而且也难于管理;单一的核心专长也很危险,特别是当竞争对手发展多项核心竞争力时更是如此,市场竞争常常需要整合多项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最恰当的核心专长数量是大约5至15种。企业应通过大量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市场实践,从中发掘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通用电气有限公司(简称GE)在培育核心竞争力上,曾因为没有能够找准核心竞争力而处于被动。那时家用电器行业价值增值部分,或者产生竞争力的方面,主要有组装、装配、品牌、零售等。尽管GE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建立品牌,树立良好产品形象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还是不够。像松下公司和无线电设备公司等竞争者对GE公司冲击很大,因为它们培育了代表较多价值增值的活动――松下公司是在零配件方面,而无线电设备公司则是在零售方面。
4、高级经理人员全程参与辨别核心竞争力的全过程。
将这项工作完全交给技术部门处理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既然如此,它就应该是整个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核心竞争力一旦被技术部门所独占,它在开创新业务中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技术部门常会利用它去为自己争取地位与资源。交给其他部门负责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高级管理者应参与这一过程。明确核心竞争力不能操之过急,急于下结论,不能指望自己开上两三天专门会议就可以大功告成,关键是使广大员工充分了解目前企业赖以成功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发掘企业的“共同财富”,找准企业创新的方向。
5、建立核心竞争力信息库。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建议按“核心专长――专业技能――专业人员”的链条建立核心专长信息库。例如,在色彩、油墨、染料、感光底片、涂料、相纸处理和诸多类似领域内的专业技能,一起构成了伊斯曼――柯达公司在化学成像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这些单项技能分析出来,并建立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才库。一旦企业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核心竞争力信息系统,按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能力的拥有人的顺序存放在计算机数据库里,如果企业需要某项具体的资源和能力,通过计算机检索便可马上找到合适的人选,这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提供了基础。
❻ 如何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内部分析中,从资源的角度,可以由以下几种分析:
(1)竞争优势:该资源是否帮组公司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超越竞争对手?
(2)稀缺资源:这种资源的供应是否短缺?
(3)不可模仿性:这种资源是否容易复制或获得?
(4)恰当运用的能力:谁能真正把一穜资源转变为公司的利润?
(5)持久性:资源贬值的速度由多快?
(6)替代性:有没有别的替代品?
运用上,可从四种方式去著手:分解资源,采用职能视角,研究组织进程以及资源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孤立的资产或能力,使用价值链方法去研究组织能力、组织活动和有价值资源资源变成竞争优势的过程。
关於SWOT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的详细方法,所要敍述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去找几本关於SWOT和价值链分析的书参考一下就可以了。
❼ 怎么分析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无非从资源、产品、市场以及政策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细化的分析。
这个回答太笼统
这几项是一个企业经营必须的条件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相对和绝对方面;亚当斯密分析的相对贸易优势和绝对贸易优势
如果你的企业是做医药的,一下开发出一个癌症或者艾滋病克星的药物,你在行业就是NO.1,这就是绝对优势
还是假设你的企业是做医药的,现在市场上有两家能生产艾滋病克星药物的企业,你是其中一家;你在北方,另一家在南方,因为地域,市场,公关等方面的原因,对方在不进入北方市场时,你在北方市场就有绝对优势;对方在北方市场占据少于50%市场份额时,你就具有相对优势
这个分析比较麻烦一些,一般是从企业战略的层面分析
另外,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往往都是一些难题,对你的成长和知识有很多帮助,也建议楼主以后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分数;这样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促进
请楼主采纳回答,呵呵
❽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1)指标体系的评价必须具有促使企业关注财务目标,重视财务实绩,遵守财务纪律的功能。 (2)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现有的会计统计制度相衔接,其计算依据资料在企业现有核算资料中 应该很容易取得。 (3)科学合理。各指标之间,在涵盖的经济内容上不重复,在解释功能上要互相配合。 (4)简便易行。 指标计算要力求简单,指标的个数不能太多,指标的含义要准确明确。 二、 企业综合评价应在立足财务目标和财务纪律的基础上,考证企业的财务实绩,具体包括10方面内容:①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②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③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④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⑤经济规模变动;⑥经营效率;⑦财务实力;⑧偿债能力;⑨贡献水平;⑩遵纪守法。 1.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
劳动投入和劳动产出有多种表达方式。 经反复比较, 我们选择了“支付工资总额”与“增加值”两项指标,使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成为反映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标。
工资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支付工资总额×100%
反映支付1元工资费用提供了多少元增加值。
2.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
为了使本指标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并与其他指标在反映经济内容上有适当的分工,我们选取了“资产平均余额”与“税息前利润”两个指标。
资产报酬率=税息前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反映1元资产的创利水平。
3.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
经营所费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耗费和付出。从理论上讲,可有多种指标表示。经比较,比较适宜作为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是“产成品发出成本与期间费用总和”,简称“成本费用总额”。
经营所得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取得的经营收益和现金收入。为使指标表达的含义正确,我们选择了“营业利润”。在会计上,营业利润是基本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总和(已扣除期间费用)。
这样,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计算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100%
反映耗费1元钱所取得的报酬水平。
4.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
设置这一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预付资本的获利(收益)能力。
垫付资本,有以下指标表示:①实收资本;②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之和;③所有者权益;④“所有者权益扣除公益金”。我们认为,确定垫付资本的规范表达指标,必须明确垫付资本在评价指标中的主要意义。按我们的设想,企业评价指标中包括的“垫付资本”,是指对企业税后利润有分享权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说是“股东之所以成为企业股东的原因即股东出资额”,“垫付资本收益率”,表示股东出资后企业一定时期能给予多少的报酬。因此,资本与收益比率指标中,垫付资本的正确表现形式应是“实收资本”。
垫付资本的收益,一般有以下几种指标可资选用:①实现利润;②税后利润;③计提盈余公积金后的税后利润;④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额;⑤分派的股利。为使本指标与相关指标在表达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功能上有个合理分工,我们选择了“税后利润”。
如此,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的具体指标是:
资本收益率=税后利润/实收资本×100%
反映垫支1元资本而得到的报酬水平。
5.经济规模变动
经济规模变动,实践中有多种表达方式,人们对此的界定很不明确。具体有:职工人数;全部资产总额;产品生产总量;销售收入总额;实现利润;工业净产值或增加值;利税总额等。
经比较,我们认为, 企业经济规模变动以“销售收入总额”表示最为合适。其一, 这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做法。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企业排序一般都按“销售收入”进行;其二,在市场环境中,销售收入表示社会承认企业拥有市场的份额,是企业有效的经济规模;其三,销售收入是企业最终的总量成果,是社会承认企业价值的综合指标,是已经完全实现的生产价值。因此,选择“销售收入”作为衡量企业经济规模变动的综合指标,符合企业经济规模衡量“总量性”、“最终性”、“有效性”、“客观性”等基本要求,而其他指标却不能完全具备这些特性。
销售规模变动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
反映本期与上期相比,销售规模扩大了(大于1)还是缩小了(小于1)。
6.经营效率.
企业经营效率,用何指标合适,我们作如下讨论。
(1)以“周转率”指标表示。这是一种通常的做法,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全部资产周转率等。但已如上述分析,由于我们上面已设计了资产报酬率指标,而资产报酬率指标已包含了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因此,在我们的指标体系中,已不宜以“周转率”表示企业的经营效率。否则,会使评价指标之间反映内容产生重复。
(2)以“生产率”指标表示。具体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 、原材料利用率、生产工人劳动生率等。因我们指标体系中已有“ 工资增加值率 ”这一“生产率”的衍生指标,故经营效率不宜再选用“生产率”指标了。
(3)以“产销平衡率”指标表示。一般方式为: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100%,反映一定时期企业生产成果为社会承认的程度,比较客观地反映着企业经营效率,而且没有与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在表达意义上产生重复,因此是表现企业经营效率的理想指标。
7.财务实力。
财力实力是企业财务实际能力,是企业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综合表现。在讨论中,一些同志提出了如下指标来表示企业的财务实力。
(1)自有资金规模。认为自有资金规模大,占企业全部资产的比重大,财务上就有实力。
(2)长期资金规模。长期资金=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认为这部分资金可供企业长期使用,其占资产比例大小,将反映企业财务实力的强弱。
(3)有效资本规模。 有效资本=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待处理财产损失。认为只有这部分资本才真正代表了企业自负盈亏的能力,其大小及占总资产比例高低,是衡量企业有无财务实力的综合指标。
(4)对外投资规模。 认为现代企业财务实力不仅仅表现在账面上可支配资金的多少,更主要表现在对外扩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上。
(5)对外筹资规模。 认为一个企业对外筹资规模不断扩大,表明企业信用良好,社会各界对其雄厚的财务实力深信不疑。更为客观、全面。
(6)实收资本规模。 认为实收资本规模大,占资产总额比例大,表示企业财务实力强。
(7)货币资金总额。 认为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货币资金,可以保证短期内不受支付能力不足的困扰,是企业具有财务实力的基础。
(8)高盈利产品收入比率或出口创汇收入比例。 经验表明,这两个指标高,企业财务状况就不会恶化,长远看不会有支付能力方面的顾虑。
(9)技术开发费比率。 一个企业技术开发费占营业收入比例高低,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后劲,也表现着企业当前财务实力。凡是技术开发费比率高的企业,都是前景看好,财务上很有实力的企业。
(10)自我积累率。 计算公式为: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积÷工业增加值×100%。认为这一比率高,肯定会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反之,表明企业财力捉襟见肘,难于实现经济的发展扩充。
(11)基金充足率。 “盈余公累积计÷实收资本×100%”。认为这是企业资本充裕和财力通畅的一个综合指标。按《公司法》,这个指标值达50%,表明企业财务实力最强,低于25%则表明企业财务实力较弱。
(12)还贷能力。 还贷能力是“本期实际还贷数”与“本期应还贷数”之比。比值≥1,表明企业财务有实力;比值小于1并越小,表明企业财务缺乏实力或实力越来越弱。
(13)资本增值能力或净资产规模。净资产是资产减负债的余额。这个数额越大,说明企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财务实力越来越雄厚;反之,就会削弱企业的财务实力,最终使企业陷于萎缩经营的困境。
经过比较分析,按本文提出的选择具体指标原则,我们认为,以“净资产规模及增长状况”指标反映企业财务实力比较恰当。其余各项指标,或与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在表达意义上有所重复,或表示方式过于间接,或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实力,因此,被我们舍去。
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
大于100%,表明企业财务实力加强;小于100%,表示企业财务实力削弱。 偿债能力与获利能力,是传统企业评价中两大基本领域。在长期的评价实践中,已如上面介绍,人们已探索出了很多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不过,在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不能毫无保留地照搬目前企业评价中的各项偿债能力指标,只能根据评价目标对现有的偿债能力指标作出取舍。经比较,我们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以“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通过这两个指标,试图较为综合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期末资产×100%或
年度负债平均水平/年度资产平均余额×100%
两个指标都属状态指标,其数值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处于一定的弹性区间才为适宜。例如,流动比率一般认为数值在160%至250%之间为宜, 资产负债率则保持30%-60%为相对合理。但按国际通行标准,流动比率应为200%,资产负债率标准是30%。
9.贡献水平。
现代企业无论就自身而言还是外界要求,都不再是纯经济营利组织。现代企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经营业绩,但不能忽视社会正义,不能违反社会公德,同时不能不尽社会责任,对社会要有所贡献。企业综合评价必须包括这方面的内容,从而产生了“贡献水平”指标。
所谓“贡献水平”,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对整个社会和政府所作的贡献。具体有两大指标:
(1)社会贡献率 =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企业增加值-折旧)/资产平均余额×100%
(2)社会积累率=上交税利/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以上两个指标从社会角度对企业经营质量作出判断。
10.遵纪守法。
把遵纪守法情况纳入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可以定量计算的具体指标,而且最好以一个综合指标来概括反映。我们立足目前的财会、统计制度,同时为方便指标计算,设计了“罚项支出比率”指标,试图为定量衡量并综合反映现阶段我国企业遵纪守法情况找出一条捷径。
罚项支出比率=罚项支出总额/企业收入总额×100%
罚项支出总额:包括企业支付的各种罚金、罚款、罚息、滞纳金、赔偿费、诉讼费等,这些支出的发生与企业遵纪守法状况直接相关。这些数据在目前会计记录中非常容易取得,但对外报表却未予披露。为此,我们建议,今后企业损益表附注必须增加这方面的资料。
企业收入总额:是营业收入与营业外收入之和。
显然,罚项支出比率越高,企业遵纪守法状况越差。公开企业这一比率,有助于督促企业守法经营、规范分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确立了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大致。为便于理解和推广应用,我们把上述12项指标归结六个方面: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偿债能力评价(1) 流动比率
(2) 资产负债率
2.获利能力评价(3) 成本费用利润率
(4) 资产报酬率
(5) 资本收益率
3.经济效率评价(6) 工资增加值率
(7) 产销平衡率
4.发展能力评价(8) 销售增长率
(9) 净资产增长率
5.贡献能力评价(10)社会贡献率
(11)社会积累率
6.遵纪守法评价(12)罚项支出比率
❾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有哪些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分为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单项指标评价法是就单项指标对比而采用的方法,它直接用某企业单项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基准期数值对比,或用两个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同期实际数值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先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指标数值得出相应的结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至少在20种以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几种:
2.1因素分析法
这种方法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采取“由表及里”的因素分析方式,即从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入手,逐步深入到更为内在的属性和因素。一般来说,越是内在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深刻、越长久,但其产生作用的逻辑因果关系可能非常复杂;而越是表面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直接、越短暂,但其产生作用的逻辑因果关系也较简单。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或因素可以表现为企业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这类指标可以选择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市场地位的数值,例如,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增长率、企业的盈利率、企业规模等。这类指标直接表明企业竞争的结果,可以视为企业竞争力目前的状况,因此,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当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但是,这类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竞争力的原因,所以,它们实际上并没有揭示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而要揭示和评价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就必须进一步评价影响竞争力显示性指标的决定性属性或因素,而在这些属性和因素的背后又有更深刻更内在的因素,而且,在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企业所处的关系环境义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直接或问接的影响。这样,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就会是一组非常复杂的统计数值,而且,有些决定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可能是难以计量的。因素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将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内在因素分解和揭示出来。
2.2对比差距法
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取企业与企业直接比较的方式:假定同类企业中最优秀的一家或几家企业的一系列显性特征对企业间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可以通过本企业和最优秀企业的一系列显示性指标的比较来评估本企业在竞争力上存在的差距。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①选取对比指标;②比较本企业与最优秀企业各指标的差距;③进行综合汇总,评价本企业与最优秀企业之间的总体差距。这种方法同前一种方法的共同之处是都要进行详细的因素分析和统计数值的计算,不同之处是后一种方法是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直接比较,而不必进行数值的加总比较,因此可以避免确定各因素的权重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2.3内涵解析法
内涵解析法的特点是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些难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采取专家意见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与前两种方法主要分析竞争力的外延性指标不同,这种方法重点分析竞争力的内涵性因素。这种方法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对其进行评价。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①确定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因果关系;②通过统计分析、专家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③深入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剖析,发现企业核心理念及其渗透性(即是否贯彻到企业运行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以判断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深入到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具有深刻性,缺点是难以全面计量化,可能含有较大程度的主观性。而且,有些因素在性质上是难以进行企业间直接比较的。
2.4综合指数评价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其评价的方法是:第一步确定评价项目的权数。由于本指标体系为多层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级系统的权数之和为1,又要求各子系统内部各项目之和为l,确定权数的方法目前多采用专家咨询主观定权的方法。第二步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平均指标,用事先确定好的项目权数对它们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第三步对各子系统的平均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平均指数。包括反映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统计指标W、反映企业产出水平的统计指标O、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经济效益)状况F、企业资产运营状况A、企业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D、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统计指标P、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I、企业服务能力S等8个子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评价的标准在于:如果综合平均指数接近于1,则说明甲乙两企业的整体无明显差别: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大于l则说明甲企业优于乙企业;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小于l则说明甲企业劣于乙企业。综合平均指数与1的离差越大,说明不同企业的差异越明显,故各企业能依据综合平均指数的大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确定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