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中心三学一去的三学是什么
A. 伊斯兰教三学一做是什么
伊斯兰教没有三学一。阿拉伯语书法有三一体,是指笔画的数目长度。
B. 教育的三W教和学的“什么”,“怎么”和“为什么”
中国的家长或教师,对子女或学生的要求,大致都认同如下的教育观念:要学好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最终要成才。对这个多数人赞同的、听上去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钱颖一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理解“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观点
说到教育的问题,我想从多数人认可的教育观念开始。中国的家长或教师,对子女或学生的要求,大致认同如下的教育观念:子女或学生要学好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最终要成才。今天,我想对这个多数人赞同的、听上去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这个教育观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也就是关于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个问题。我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要从下面这三组词说起,分别是:“有用”与“无用”、“学好”与“好学”、“人”与“才”。
我先说出我的观点,之后再来详细论说。首先,我要讲学什么,讲知识的“有用”与“无用”,我要论说的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第二,我要讲怎样学,讲“学好”与“好学”的区别,我要论说的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第三,我要讲为什么学,讲“人”与“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论说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我对中国教育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在当前中国的环境和语境中,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
三个要点及其原因
01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02
“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详细如下01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这个命题并不是我最先想出来的。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弗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篇文章中,弗来克斯纳对柯达公司创始人柯达先生认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发明的无线电收音机是最有用的发明提出质疑,认为麦克斯韦尔(Clark Maxwell)和赫兹(Heinrich Hertz)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他写道:虽然麦克斯韦尔在1873年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赫兹在1887年对他做的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也毫不关心,但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研究却为后来有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没有他们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有后来马科尼的发明。弗来克斯纳写这篇文章是有原因的,因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使命,就是研究那些“无用”的知识。
举一个经济学的例子。我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导师马斯金(Eric Maskin)教授因“机制设计”理论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理论的起源,是研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问题,是抽象的理论问题,当时完全看不出在市场经济中的有用性。但是后来,机制设计理论被应用于市场中的拍卖问题,由于拍卖不仅应用于传统的艺术品,而且也应用于诸如无线频谱等产权的拍卖,所以它可以解决移动通讯行业中的非常实际的问题。
再举一个工程中的例子。这是乔布斯10年前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自己讲的故事。他在当年大学一年级辍学后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在10年后他设计电脑上的可变字体时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这样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又由于微软视窗是照抄苹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个人电脑上就都没有这样的字体了。”
以上三个例子告诉我们,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短视。当然,短视在全球都是一个问题,不过在我们中国人中尤其突出。我们心目中的“有用”,往往是指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我把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功利主义叫做“短期功利主义”。“短期功利主义”使得我们把知识的“有用性”局限在极其小的范围内。
短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很严重。比如,大学中人文类的专业和课程不受青睐。又比如,学生在选课前总要先考虑这课对找实习或找工作有什么用。可是另一方面,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们,对他们在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却与在校生很不一样: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同时又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日后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有趣的是,不少美国商界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大学本科读的是“无用”的人文类专业,比如投资银行高盛的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Lloyd Blankfein)在哈佛的本科专业是历史,私募基金黑石的CEO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Schwarzman)在耶鲁的本科专业是文化与行为,网上支付公司PayPal联合创始人和前CEO、《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斯坦福的本科专业是哲学。
有许多原因,使得毕业时间较长的人对知识“有用”的看法会基于更加长远的考量。首先,知识发展得快,过时得也快。许多在大学里学的知识虽然一时有用,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就变得过时了;第二,多数人在一生中要更换多次工作和专业,他们后来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早年在大学选择的专业不一样,甚至相距甚远;第三,人们对未来预测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后才能看清。乔布斯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
因此,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在学什么知识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着眼于长期,不要急功近利。我们要理解,一些看似短期无用的知识可能是长期非常有用的知识。要知道,大学教育不仅是为毕业后找工作,更是为一生做准备。
以上用长期观点来理解知识的有用性,仍然是把知识作为实现某种目的,诸如工作成效的一种工具。知识除了工具价值之外,还有内在价值。知识的有用性,不仅仅体现在能够提高工作成效(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工具性方面,知识的有用性还体现在塑造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养、提升人的品位等丰富人生的目的性方面。这就与下面要讲的“育人”相关。
02
“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在中学阶段,“好学生”就是“学得好的学生”,而学得好就是学习成绩好、考试成绩好。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磨练出一套怎样学好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文科靠死记硬背,理科靠大量做题。
进入大学后,“好学生”就不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学得好”的学生,而应该是“好学的”学生。“学好”与“好学”有很大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的接受,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的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好学”是懂得怎样学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别要强调“好奇”“好问”“好思”这三点。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好奇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推动力。多年前,4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学生座谈。当被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勤奋、努力这些学生们提出来的选项,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都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有激情般地好奇。”
好奇是好学的第一要素,好学源于好奇。然而,我们发现,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好奇心”。我进一步的猜测是,人生来都是有好奇心的,是后天的教育把原始的好奇心磨灭了。
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但是,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学生不好问,也不会问。我们不仅不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而且还往往对那些喜欢质疑的学生产生负面印象。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不鼓励提问的:获得标准答案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提出问题不仅对获得好成绩没有帮助,而且还有害,因为它让你不相信标准答案。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的是:“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好问题”,甚至还接着问,“你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老师回答不出来的”?以色列着名作家阿莫斯·奥兹(Amos Oz)说:“怀疑和争辩是犹太文明的特征。这是一种怀疑和争辩的文化,一种解释、反解释、重新解释、反对性解释的开放式自由问答游戏。这是一种善辩的充满争论的文明。”全球犹太人总数只有一千多万,还没有北京市人口多,而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犹太人数以百计。这或许与他们的好问有关。
好思则是好学的核心。17世纪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就是发明坐标系的那位法国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为人存在的根本价值。爱因斯坦把思考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他说:“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去思考。”
如何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创造性思考,才会有批判性思考,才会有“Think Different”,即不同的思考。蒂尔在《从0到1》这本书的一开头,就举出他在面试候选人时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他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绝大多数真理是大家都同意的,而要说明那些与“共识”相反的、你的看法是真理,非独立思考是不能回答的。
我希望在大学教育中能够改变“好学生”的定义,并改变学习的方式。真正的好学生,是“好学”的学生,是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好问且能问出有意思问题的,并且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这种“好学”是一种可以伴随学生一生的,有关“怎样学”的能力。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个词,而且我们经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杰出人才”,都是指“才”。但是,“人才”是由“人”与“才”两个汉字组成的。“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person或human being。“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是因为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人”的传统。“四书”中《大学》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几乎每一个中国教育者都常引述的一句话,讲的是大学的目的是育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国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这是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
梁启超1914年到清华演讲,题目是“君子”,对应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启超以“君子”寄语清华学子,强调的是做人:清华学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在演讲中,他引用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的是做君子的条件。他还引用王阳明的话:“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说明“做人”比“做事”更难。正是由于此篇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成为了清华的校训。
但是,这个重“人”的传统后来发生了变化,使得重“才”逐渐压倒重“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了。落后就要挨打,因为西方有枪炮,西方有科学技术。所以我们要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因此,教育就转向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不仅在中国,在所有落后国家实现追赶的过程中,都是一样的。
不过,这种由“人”向“才”的转向近年来在中国走向了极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经济增长似乎变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当下讨论的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也仍然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这种思维中,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人才就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育才”也随之变成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经济学中,人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劳动力,其中包括“才”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经济活动投入品,是工具;二是人是消费者,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经济活动的目的。所以在经济学中,人不仅是工具,也是目的。另一方面,在康德看来,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学使得“人是目的”这一价值更加清晰和突显。无论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中,“育人”就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如何体现“育人”? 在我看来,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所以,关于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如果说科学是为了做事,那么人文是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龙应台女士这样解读人文:文学使你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这些都是人文的价值。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础,正直诚实是对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对人格的起码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线就是文明人的底线。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批评我们的一些精英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评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同时又没有人格底线的利己主义者。这从近期的“反腐”案例中可见一斑。
人生既有对人生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用以经常提醒自己和检讨自己的格言。大学是反省人生的开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相对而言,我们更缺乏对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三位一体”的教学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这是我对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是我这些年来,从教育改革实践中悟出的教育理念。
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是从学生视角提出的问题。相对应的,从学校和教师视角的问题就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过去这些年中,我们在清华经管学院各个教学项目,包括本科、博士、硕士、MBA、EMBA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虽然各项目的学生群体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目标不同,但是这些改革有一个一致的主线,就是把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在这个“三位一体”之中,我们首先强调价值塑造,之后是能力培养,最后才是知识获取,并且在实施中更加侧重长期有用,以及有助于“育人”的知识。这正是对应着上述教育理念的具体行动
C. 教育学中的三中心指的是什么
传统旧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新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D. 佛法的三学是什么
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2、修定: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3、修慧: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4)教培中心三学一去的三学是什么扩展阅读:
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小乘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
小乘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
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大乘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
大乘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E. 什么是三学三爱
什么是爱?
这真是太遗憾了--我们提这个问题。
在自然进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懂得爱是什么。但是据我了解,没人或是很少有人懂得爱是什么。爱已经成为稀罕的经验。是的,它被谈论,拍电影,写文章,做成歌曲。电影拍摄了许多,你可以在电视,电台,杂志里看到和听到--一个巨大的产业不停地给你灌输爱的概念。许多人不断地涉及这个问题,帮助人们理解爱。诗人,作家,小说家--他们从未停止过。
爱仍然是一种未知的事情--而它本该是最熟悉的事情。就好象有人来问:“食物是什么?”一样,似乎他从小就一直饿着,从来就没尝过食物一样。产生问题的根子是同样的,所以你才会问:“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食粮。但是你一直饿着,你的灵魂根本没有接受过爱,所以你不知道那个品尝。你的问题是中肯的,但是叫人遗憾:肉体得了食物,所以肉体得以保持;可灵魂得不到食粮,所以灵魂死了,或者它还没有出生,或者它一直奄奄一息。
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是完整的;他是完全装备起来能够爱和被爱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爱的结晶,而且都完全懂得爱。不需要去告诉孩子什么是爱。但是问题产生了:因为爸爸和妈妈不懂得什么是爱。没有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从来就没有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那样的父母还没有在地球上诞生。当孩子长大成人,他将丧失爱的能力。这差不多就象……在墨西哥有一个小小的山谷,那里的孩子出生以后三个月内都会瞎眼。那是一个很小的原始部落。那里有一种苍蝇,毒害眼睛,所以整个部落都是瞎子。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有眼睛--功能完好的眼睛--但是三个月内苍蝇会订咬,毒素会进入体内,眼睛会瞎。现在,在他的生命中,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地方,那个孩子会问:“眼睛是什么?你用‘眼睛’这个词的时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视力?什么是看?你的意思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相关联的。那孩子生下来有眼睛,但是在被叫做成长的路途上,在某个地方瞎掉了。
那就是爱之上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孩子带着尽他能够容纳的爱出生,带着超过他能够容纳的爱,带着漫溢的爱。一个孩子是爱的作品;一个孩子是用被称为爱的材料制成的。但是父母不能给予爱。他们有他们的的传承--他们的父母绝不爱他们。父母只能够假装,他们可以谈论爱。他们可以说:“我们非常爱你。”但是他们做的一切都不是爱。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对待孩子的方法是极大的侮辱;不是尊敬。父母不尊敬孩子。谁曾想过尊敬孩子?一个孩子根本就不被看作是一个人。一个孩子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如果他保持安静,他是好的;如果他不哭喊,不是一个早期临床医学家,好。如果他保持在父母的规范内,太棒了--一个孩子就应该那样。
但是没有尊敬,也没有爱。父母不懂得爱。妈妈不爱丈夫,丈夫不爱妻子。那里没有爱。控制,占有,嫉妒,和所有种类的毒药摧毁了爱。一点毒素就毁掉了视力,占有和嫉妒的毒素毁掉了爱。
爱是一朵非常娇嫩的花。它必须要保护,要照顾,要浇灌;只有那样它才能强壮。而孩子的爱也是非常娇嫩的--自然地,因为孩子是娇嫩的,他的身体是娇嫩的。难道你认为一个婴儿只靠自己就可以存活吗?想一想人是多么无助吧。如果把一个婴儿独自放在那里,他绝不可能存活。他将死去。而对于爱来说也是一样。
爱被撇在一旁。父母不能爱,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他们从未洋溢过爱。记住:你的父母……记住:我不是说他们要负责任。他们象你一样是受害者--他们的父母也是一样。如此类推……你可以推到亚当,夏娃和上帝父亲那里。
似乎连上帝父亲也不怎么尊重亚当和夏娃,不够尊重。那就是为什么一开始他就命令他们:“做这个,”和“不要做那个,”而他也做所有父母都做的蠢事:“不要吃这棵树上的果子。”而当亚当吃了树上的果子,那个父亲,上帝,做出如此愤怒的反应,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了天堂。
那个驱逐始终存在,每一对父母都威胁要驱逐孩子,把他赶到外边去。“如果你不听话,如果你行为不端,你将被赶出去。”孩子自然很害怕。赶到外边去?进入生命的荒野?他开始妥协了。那个孩子渐渐地学会伪装,他开始变得圆滑了。他不想笑,但是如果他妈妈走过来而他想要牛奶,他就笑。
现在,这是政治了--政治的开始,ABC。内心深处他恨,因为他不被尊重;内心深处他感到失落,因为他不被爱。他被期望做一定的事情,而只有那样他才被爱。爱是有条件的;他作为原本的他没有什么价值。首先,他必须值得,然后父母的爱才是可能的。所以他为了值得而开始伪装;他丧失了他原本的价值。他对自己的尊重渐渐地消失,他开始觉得内疚。
“他们是我的真正的父母吗?难道我是被他们收养的吗?可能他们骗我,因为他们不爱我。”这样的念头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而且他在他们的眼睛中一千零一次地看到愤怒,父母的脸因愤怒而扭曲,而且只是为了一丁点小事情,他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这样做。只是一丁点小事情,他看到了父母的狂怒。他不能相信,那是多么不公正,不公平!但是他必须投降,他必须低头,他必须把那作为必要来接受。渐渐地,他的爱的能力被扼杀。
爱只有在爱上面才能成长。爱需要一个爱的环境--这是必须记住的一个最基础的事情。只有在爱的环境中,爱才能成长;它需要周围同样的搏动。如果母亲是爱,如果父亲是爱--不仅仅对孩子,如果他们互相爱,如果家有爱,洋溢着爱--那个孩子将作为爱的存在发挥爱的功能,而他绝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爱?”他将从一开始就明白,爱将成为他的基础。但是这没有发生。这真是太不幸了,一直到现在,它都没有发生过。而你学你父母的样子……他们的挑剔,他们的冲突。只要看一看你自己吧,如果你是一个女人,看:你可能唠叨,总是唠叨,那是你妈妈的习惯。当你与男朋友或者丈夫一起时,你在做什么?你不是在重复吗?如果你是一个男人,看:你在做什么?你不是重复你爸爸吗?你不是在做他经常做的同样的蠢事吗?当时你很吃惊--“爸爸怎么能这样做?”--而现在你在做同样的事。人们继续重复。人们是模仿者,人是猴子。你在重复你的爸爸和妈妈。那必须要抛弃。只有那样,你才能懂得爱是什么;否则,你将依旧是腐烂的。
我不能给爱下定义,因为爱没有定义。它不能被定义,如同生,死,上帝,静心一样,它是这些不能被定义家族当中的一员--我不能定义它。
我不能说:“这是爱。”我不能拿给你看,它不是一个看得到的现象。它不能分割,不能分析;它只能经验。而且只有通过经验,你才能了解它是什么。但是我可以为你指示经验它的道路。
第一个步骤是:摆脱你的父母。我不是指任何意义上的对你父母的不尊敬,不。我将是说这种话的最后一个人。而且我指的不是摆脱身体意义上的父母,我指的是在内在摆脱你父母的声音,摆脱你内在的程序,你内在的录音带。抹掉它们……如果你从内在摆脱了你的父母,你将很惊奇,你获得了自由--不然的话不可能;你将依旧是怨恨的。每一个人都怨恨他的父母。
当他们伤害你如此之重--虽然是不自觉的,你怎么能够不怨恨呢?他们希望你好,他们想为你的良好生存做一切事情。但是他们怎么做呢?仅仅想,任何事都不会发生;仅仅靠良好的愿望,任何事都不会发生。他们是良好愿望者,那是真的,毫无疑问。每一对父母都想要他们的孩子过上快乐的生活。但是他能做什么呢?他自己都不懂得快乐。他是一个机器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故意地或非故意地,他制造一种氛围,使孩子或迟或早变成一个机器人。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部机器,摆脱你的父母吧。你要关照,那是个艰巨的事,费神的事;立即做好它不太可能。你要对你的行为举止加以关照。当你的妈妈在那里,通过你行动,注意--停止它,从那里走开。做一些新的,你妈妈从未构思过的事情。例如,你的男朋友以欣赏的眼神注视着其他的女人。观察你的反应:你在做你妈妈同样的事吗--当你爸爸欣赏地看着另一个女人的时候?如果你是那样,你将绝不会懂得爱,你将简单地重复那个故事。那是由不同演员演出的同一出戏,全都是那样;同样的演出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不要当一个模仿者,从那里跑开。做一些新的事情。做一些你妈妈想不到的事情。做一些新的你爸爸想不到的事情。
那个新的一定会进入你的存在,那么你的爱将开始流动。所以,第一个要点是:摆脱你的父母。
第二个要点是:人们以为他们只能爱--当他们找到时--一个值得的人,蠢话!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人们以为当他们找到一个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时,他们会爱上他/她,他们只能爱完美的人。蠢话!你将永远找不到他们,因为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不存在。如果他们存在,他们也不会被你的爱打动。他们没有兴趣。
我听说一个男人终生独身,因为他要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当他70岁了,有人问他:“你一直在旅行,从卡博尔[KABAL]到卡曼都[KATHMANDU],从卡曼都到篙亚[GOA],从篙亚到普那;你一直在寻找。难道你没发现一个完美的女人?一个都没有吗?”
那个老人非常悲伤。他说:“是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个提问者:“然后怎么样了?为什么你不结婚呢?”
他变得非常非常悲伤。他说:“我能做什么呢?她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记住,当两个人是完美的,他们的爱的需求跟你的爱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完全不同的品质。你不理解那种爱--对你的爱,你不能理解爱在佛陀身上发生的事情,和爱从我流向你--你不能理解它。
第一,你必须理解爱是大自然的作品。甚至在它未发生之前。你首先必须了解自然,然后才是那超越的。
所以,第二件要记住的事情是:决不要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那也是放进你头脑的东西--除非你找到一个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你将不会快乐。所以你继续寻找完美的人,而你不会找到完美的人,所以你不快乐。而你就有了一个理由成为不快乐的。
在爱之中流动和成长不需要完美。爱跟其他人没有关系。一个爱的人只是爱,正如一个活着的人呼吸,喝水,吃东西和睡眠一样。正如一个真正活着的人,一个爱的人--爱。你不会说:“除非有完美的空气,洁净的空气,我不呼吸。”你继续呼吸,甚至在洛杉矶;你在孟买也继续呼吸。你继续呼吸所到之处的污染的空气,毒气。你继续呼吸。你不能因为空气不洁净而不呼吸。如果你饿了,你吃点东西--不管它们是什么。
在沙漠,如果你渴得要死,你会喝任何可喝的。你不会专等可口可乐,任何东西都行--任何可喝的,只要是水,甚至脏水。人们知道要喝自己的尿液。当一个人要死了,他不会在乎喝的是什么……任何能够解除干渴的都行。在沙漠,人们杀他们的骆驼取水喝--骆驼体内存储着水。这样他们危险了,必须步行好远的路程。但是他们是那样的干渴……第一需要就是第一。第一是水,不然他们将死去。如果他们保存骆驼--他们将做什么呢?骆驼将把尸体驮到镇子上,他们将活不成。
一个活生生的人单纯地爱。爱是一种自然的运作。
所以,第二件要记住的事情是:不要求完美,不然爱将不会在你身上流动。相反,你将变得不可爱。要求完美的人是非常不可爱的人,神经质的人。甚至如果他们找到一个心爱的人或者一个情人,他们要求完美--因为他们的要求,爱将被摧毁。
一旦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要求立即进入了。那个女人开始要求男人成为完美的,只是因为他爱她。好象他自认为是一个罪犯!现在他必须完美,现在他必须立刻抛弃他所有的限制--只是因为这个女人。现在他不能再是一个普通人。他必须要么成为一个超人,要么当一个小人,冒牌货,骗子。成为一个超人自然非常困难,所以人们当骗子。他们开始伪装,演戏,玩游戏。在爱的名义之下,人们正在玩游戏。
所以第二件要记住的事情是:决不要要求完美。你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任何人任何事情。如果有人爱你,要感激,但不要要求任何事情--因为他没有爱你的义务。如果有人爱,那是一个奇迹。对这个奇迹颤抖吧。
但是人们不颤抖。为了一点小事情,他们摧毁了爱的所有的能力。他们对爱和爱的喜悦没兴趣。他们更有兴趣的是自我的其他旅行。关注你的喜悦。全然关注你的喜悦,仅仅关注你的喜悦。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爱,就象你的呼吸,是一种自然的运作。当你爱上一个人,不要苛求;否则,从一开始你就关上了大门。不期望任何事情。如果什么事情进入了你的轨道,感激它。如果不发生什么事情,那就是不需要它发生,它没有必要发生。你不能期望它。
但是看一看人们吧,看他们是怎样把对方当成“应当”的。如果你的女人给你准备好了食物,你决不感谢她。我不是说你应该描述你的感谢,但它应该在你的眼神里。但是你满不在乎,你把它作为应当的--那是她的工作。谁告诉你的?如果你的男人挣钱给你,你决不感谢他。你不存有任何感激之情。“那是一个男人应当做的”--那就是你的思想。爱怎么生长呢?爱需要一个爱的环境,爱需要一个感激的心情,感激。爱需要一个不要求的氛围,不期望的氛围。这是第二件要记住的事情。
而第三件事情是:与其考虑怎样得到爱,不如给予。如果你给予,你获得;没有其他的方法。人们更兴趣怎样攫取和获得。每一个人都兴趣得到,没有人喜欢给予。人们给予得极不情愿;如果他们曾给予,他们的给予是换取获得,他们几乎是做生意。那是一个讨价还价。他们关注多得少给--这是个很好的交易,很好的生意。但是其他人正在做同样的事情。
爱不是生意,所以不要念生意经。否则,你将错失你的生命和爱,以及它里面的所有的美--因为所有的美都不是生意经。生意是世界上丑陋的事情--一个必要的魔鬼。但是存在不懂得任何生意。树开花,它不是生意;星星闪耀,它不是生意,而你不需要付钱,它们不向你要求任何东西。一只鸟儿飞来停在你的门上唱歌,它不会问你要证书或什么东西。它唱歌,然后飞走了,身后不留下任何痕迹。爱就是这样成长的。给予,而不计算你能得到多少。
是的,它发生了,它以一千倍的强度降临。但是它自然地来,它以自己的方式来。不需要要求它。当你要求的时候,它绝不会来临。当你要求,你已经杀死它了。所以,给予,开始给予。开始时,会是困难的,因为你必须脱掉你的盔甲。你的肌肉已经僵硬,你的心已经冻结,你变得冷漠。开始的时候较为困难,但是每一个步骤将引向更高的步骤,渐渐地河水就会流动了。
首先,摆脱你的父母。随着摆脱你的父母,你摆脱了社会,随着摆脱你的父母,你摆脱了文明,教育,一切--因为你的父母代表了所有那些。你成为一个个体;你第一次不再是群众的一个部分。你具备了可以信赖的个性,你站立在自己的脚后跟之上--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成熟的人的样子。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不需要父母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不需要依附或依靠任何人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享受他的独自的人--他的独自是一支歌,一个庆祝。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跟他自己在一起觉得快乐的人。他的独自不是孤立,他的独自是孤独,它是静心。总有一天你必须离开妈妈的子宫。如果你赖在妈妈的子宫里超过9个月,你会死去--不仅是你,你妈妈也会死去。总有一天你必须立刻妈妈的子宫;然后,总有一天你必须离开家庭环境--另一个子宫--进入更大的世界。但是,内在深处,你仍然是一个孩子。你仍旧赖在子宫里--那里有一层一层的子宫。那些子宫必须被打破。
在东方,我们称其为第二次出生。在东方,一个成为独立的人被称为KWIJ,再生。他获得了第二次出生;他完全摆脱了父母的影响。而那种美在于:只有这样的人感觉到对他父母的感激之情。矛盾之处在于:只有这样的人能够谅解他的父母。他怜悯并爱他们,他非常怜悯非常爱他们,因为他们以同一种方式同样地遭受痛苦。他不生气,不,根本不会。他的眼睛可能会衔着眼泪,但他不会记仇,而且他将尽一切努力来帮助他的父母移向那么充分的独自,那么高等的独自。
第二:不期望完美,不请求而且不要求。爱普通人。普通人没有错。普通人不普通。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尊重那个独一无二吧。
第三:给予,而且无条件地给予--而你将懂得爱是什么。我不能定义它。我可以为你指出成长的道路。我可以指示你怎样放置一株玫瑰,怎样浇水,怎样施肥,怎样保护。然后有一天,绿丛之中,玫瑰绽开,芬芳充满你的家--爱发生了。
爱是关怀,爱是思念,爱是担心,爱是。。。。。
爱是明明知道你吃了早饭,还要带一袋新鲜的牛奶给你,并假惺惺的问你:你吃早饭了吗?
爱是明明知道那点小烫伤只需要贴个创口贴就行了,还要不厌其烦的从家里用锡纸包点獾油,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用牙签小心翼翼的帮你涂在伤口
爱是明明想你想的快疯了,见到你,只是淡淡的说一句;谁想你啦,别自作多情了
爱是明明知道自己口袋里没钱,还要去买你最喜欢吃的鸭翅,然后天天躲在家里吃方便面
爱是明明知道你送的小镜子只值三块钱,还一年四季带在身上,镜盖子掉了也舍不得扔
爱是明明知道那个小戒指根本就不值钱,而且是女人戴的,她帮你戴在手上的时候,表面上一点也不愿意,还要装作要反抗,心里却乐滋滋的
爱是明明知道也许她今天根本赶不来了,还傻傻的车站等了她一整天
爱是明明自己不喜欢玩冒险岛,当知道她在玩,把自己喜欢玩的游戏给删了,开始玩冒险岛,看见她的时候,故作惊讶的说:你也在玩丫?
爱是明明自己根本就不怎么喜欢吃柿子,但是你喜欢吃,买了一堆柿子,挑了一个小的,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然后夸张的说:哇,柿子真好吃丫
爱是明明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喝酒,当你吃饭的时候喝酒了,傻乎乎的说:我好久没喝酒了呢,帮我也来瓶啤酒呢
爱是明明知道你吃了晚饭,还一个劲地把鸡腿往你嘴里塞,你今天要是不把这些都吃了,我跟你没完
爱是明明知道很痛,还狠狠的咬你一口,裂着嘴说:看,这是我送给你的手表
爱是明明知道你并不是很大,还愤愤的说一句:哼!都老头子了,还来泡我这个小丫头
爱是知道你喜欢吃番薯干,不惜坐几个小时的车,仅仅是为了带一包几块钱的番薯干给你,然后拎起大大小小的袋子往你面前一扔:哼!要不是看你瘦,我才不会跑这么远买这么多东西给你吃呢
爱是看你一堆衣服扔在那里,恨恨的说:你真TMD懒,一个大男人,衣服还不会洗啊,你可别指望我帮你洗,然后你上班回来回来,一看,衣服已经悄悄的挂在阳台上了
爱是知道你喜欢吃旺鸡蛋,然后把你折腾来折腾去,然后带你去了一个小摊前,天真的跟你说:算我可怜你,今天我请你吃旺鸡蛋
爱是知道你喜欢吃猪肉脯,当你带猪肉脯给她吃的时候,一片一片往你嘴里塞,说:过几天我妈妈到学校来看我,我们赶快把这消灭了,要不我妈妈带过来的我就吃不掉了
爱是自己节省的要命,却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件衬衫给你
爱是情人节那天,你带她吃情人节套餐,揪着你的耳朵说:你神经病啊,又乱花钱!心里吃的却是美滋滋的
爱是你恨他(她)恨的要死,但是也想他(她)想的要死
爱是看见他(她)流泪,自己的眼泪也会不知不觉的流下来
爱是明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还。。。。。。
爱是。。。。。。
珍惜爱你的人
别人不相信有坚贞不渝的爱情,我相信
F. 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是什么
传统教学的的“三中心”是“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德国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注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与赫尔巴特教学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杜威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需要和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拓展材料:
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
(1)传统教学论主要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是学会,其实质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G. 三学三谈是什么
“三学”:
集中培训学:就是采取集体集中学习、专家讲座、专题辅导、领导讲课等方式,定期组织在职党员干部集中培训,营造学习氛围。
空中课堂学: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开设空中课堂,定期播放党史知识讲座,方便农村党员学习。
结对辅导学:对老弱病残和外出流动等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选派在职党员干部与其一对一结成帮学对子,专题辅导学习。
“三谈”:
座谈: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党员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
访谈:在电视台开展专栏,邀访有关领导,探讨学习问题。
笔谈:在门户网站和时讯媒体上开设学习心得笔谈专栏,组织党员干部谈体会、谈认识、谈心得。
三学三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教育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知道法律常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遭到不法侵害时,积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不法行为进行监督,与不法现象作斗争,要依法行事,自己必须学法、懂法,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法律知识为公司服务。
学习是做好我们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司不断创新,增强活力的源泉,本次“三学”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非常好,我希望我们能将这种精神继续保持下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投入本职工作。
H. 新疆三学一去的内容是什么
新疆三学一去的内容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法律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和去极端化。
实践证明,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是中国新疆依法开展反恐、去极端化斗争的有益探索。新疆借鉴学校的规章制度,完善教培中心的管理办法,依法依规配置教学力量、开设“三学一去”课程、建立教学体系、保障学员合法权益。
下一步,为满足基层干部群众提高素质的愿望,将本着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分类培训、来去自由的原则,对有意愿、有需求的村干部、农村党员、农牧民、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等进行日常性、常态化、开放式的教育培训;重点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职业技能等,根据培训内容,时间可长可短。
新疆三学一去的成果:
整个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挽救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违法或犯罪行为的人员;最大限度消除滋生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土壤和条件;最大限度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免受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