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人格去中心化

人格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1-12-07 13:34:00

❶ 什么是社群

社群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组成。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开放存取的社群,而受限社群的成员资格则会局限在特定群组。您也可以启动具有受控管存取权的公用社群,让您可以控制成员资格,并管理社群资源的存取权。

❷ 高分悬赏 后现代主义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或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要事实与价值并重,要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要以人为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rnism)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sm)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方法”以外的任何方法获得的知识则不屑一顾。
后现代主义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科(Foucault.Michel)、德国的德里达(Derrida,Jacques)和伽达默尔(Gadamer.Hans—Geor)等,他们属于解构性(deconstructive)后现代主义一派,主张对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和颠覆,他们“消除了中心与主体,摧毁了本质与基础,否定了规律……割裂了历史”。另一派偏重的则是建构(construction),被称为建设性(reconstructive)的或“重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为罗蒂(R.Rorty)、格里芬(D.R.Griffin),他们主张保留现代概念的精华,用理性来反思现代主义世界观中的种种不是,力图以此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后现代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产生以来,在西方出现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教育管理的思潮,涌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的教育管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

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在格里芬看来,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这就是说教育管理不断进行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福科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以局部的、情境性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些条件是人们正确理解知识的基础。福科运用系谱学”’对知识与学科(discipline)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不仅是建构在某种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而且学科就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它使“某种角度的知识”不断得以再生。这就是说知识不是普遍的、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境域化的(eontexualizational)。可见,知识和真理不是必然的,而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创造,即“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总而言之,知识的情境性甚于其普遍性。既然知识是情境的,就意味着一种非确定性。对教育管理而言,非确定性要求教育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因为稳定而确定的状况是不会有创造性的。
综观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与创造性格格不久的东西:
●在管理思想上,严字当头,强调统一性、服从性、计划性;
●在管理内容上,满足于人、财、物的管理,忽视时间、信息与知识的管理;
●在管理战略上,缺乏整体性、长远性,形不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千校一面;
●在管理方法上,推崇量化管理,学校各部门被分割成块,管理靠表格,教师缺乏主人翁精神;
●在管理质量上,停留在浅层次,满足于已有教育资源的一般性守业型管理,忽视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在人才质量上,仅停留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上,显然这种管理现状重在“守”,忽视了“创”;
●在目前教育组织所处环境从相对稳定变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重“守”的教育管理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管理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二、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

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T.B)率先把现代主义观点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并对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运动”进行了一场“格林菲尔德革命”。格林菲尔德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类发明论和自然系统论两种根本对立的组织管理观。自然系统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具有人类属性的可观察的实体,是一个能回应并适应其环境要求的有机体;人类发明论则认为,组织管理是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发明的社会现实。格林菲尔德将他听建构的理论体系称之为人类发明论,即认为组织是人的创造物的理论:
格林菲尔德试图建立一种主体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他认为,“人不是在组织当中生活.相反却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通过个体而存在”,“组织是被意识到的社会现实,在那里人们作出决定.采取他们看来是正确的、合适的行动”。显然。在格林菲尔德看来.组织不是本体论的现实(Ootological reality),而是人们创造的社会性存在物,既然管理组织是人创造的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组织理论。
格林菲尔德的后现代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具体到每个组织本身的具体情况也有其不同点。反观我国教育管理组织现状,不难发现:(1)在实践方面,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来涵盖各种不同的学校组织,而不注重对各种具体类型学校组织的研究,用统一的教育组织理沦指导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等丰富多彩的教育管理实践。这种把教育管理组织仅局限于某一范围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其僵化灭亡。而且对我国教育组织和学校的现实而言,大多移植韦伯的企业管理科层制,韦伯科层制的五个方面特征(层级结构、劳动分工、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在学校组织中都有反映。这是一种更多强调等级、秩序,强调程式化与组织的纪律制度的组织体系,即注重组织理性的一面,很少或没有注意到其非理性的一面:(2)在理论方面,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论简单套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中,如学校目标管理便是德鲁克(P.F.Drucker)目标管理学的移植。同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组织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组织自身的特性和差异性,这是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学校管理的又一个启示。

三、教育管理要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霍基金森(Hodgkinson.C)也是把后现代主义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的学者。霍基金森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对价值问题的重视。
在霍基金森看来,科学处理的是与价值陈述截然不同的事实陈述。他明确宣称,“在管理的每一阶段.价值都在发生影响并总是自我纠缠不清”。他认为,在一个事实与价值总是纠缠不清的管理世界中,价值领域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事实和逻辑的成分则是次要的。霍基金森说:“对所有的人类组织而言,不管这些组织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愿望或价值。”管理理论的中心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与价值和道德相关的哲学问题,管理不仅要涉及实然层面.更应关注应然层面。
在这一点上,格林菲尔德有同样的观点。格林菲尔德认为,管理科学是具有价值并从属于价值的科学(a science with values and of values),组织是建立在”观念、价值”之上的。任何决策都包含价值成分,任何决策都是一种价值综合体的象征。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与价值无关,不存在“白板”状态,事实上政策的制定者是各怀先人之见进行探讨的、
后现代主父重价值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教育管理在研究方式上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为基础的,逻辑实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事实的关注,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重在用明确的数据、具体的事实和可观察的行为来说明问题 它主张教育管理研究应是一种价值无涉(Value—free)的研究,对那些影响教育管理的价值、道德因素,应毫不扰豫地删掉。这样,学校就像所有客观现实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内在有序性,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客观的学校目标,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校的有序性。于是,管理人员就成了组织秩序的维护音,通过约束学校成员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防止学校成员偏离学校目标。
事实上,纯客观的原则和方法在教育管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诸如办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都内在地蕴涵着价值因素;把价值问题排除在教育管理之外而只重视教育管理的事实,实际上是把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教育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方式和实践中,要注意做到在注重事实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放到价值一面,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这是后现代主义给我国教育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四、教育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推崇“本体论的平等”。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一种思想亦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他们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其他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多点或少点实在性。这种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对平等的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更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最终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可见,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为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化主义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的上述观点启示我们,在教育管理中要“强凋一种朝向人的、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即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在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要认可与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相互理解。总之就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我国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重视与教职工的平等对话、交流和沟通,与教职工建立亲密、友好、融洽的关系,强凋学校集体目标的实现与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同一过程,使教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简政放权,注重参与,教育管理不是以领导权威强加于人,不是以呆板的教条束缚人,充分重视并发挥管理集体和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去,发表意见,提出决策,突出其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使每个教职工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后现代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也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具有复杂性,后现代教育管理观还很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还远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的教育管理还处在由经验阶段向科学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我国教育界在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❸ 李银河有偏执性的人格障碍吗

她发表的一些言论显示她有比较明显的偏执性思维的特点。

从李银河表述的学术思想看,基本上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变体。她在表述自己观点时总是引用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话,可见她对福柯的思想是极其认同和崇拜的。

福柯本身就是一名男同性恋,不仅对同性恋和虐恋等行为非常感兴趣,而且身体力行,在自己身上做充分实验,以至于后来因自己放纵的性行为而感染了艾滋病,去世。
福柯有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所谓正常不正常的世界,他还认为疯狂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了解了这些背景后,人们就可以对李银河学术思想的脉络有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对她思想有深刻影响的来源竟然是一位视疯狂为人类社会常态、因性放纵生活方式而殒命的同性恋哲学家。

从李银河的一系列观点看,她对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比如贞操观、社会道德、爱国主义十分厌恶。她还引用一些不知是怎么得来的“统计数据”说我们社会正处在一场按她预想的性革命的前夜。

她屡屡表述的这种所谓“性开放”的思想是封闭的,基本是1970年代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大致内容。而如今西方社会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受到现实的挑战,保守主义重新抬头。

李银河的思想没有跟得上西方的潮流,但她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西方1970年代式的性解放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进步方向。

李银河这种封闭式思想的表现恐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女性的更年期思维特点:

(1)思维呈现间断跳跃性特征
常常是在谈论某个问题时,忽然转到另一个问题;说不定这个问题还没谈清楚,她又开始扯起别的问题了。这些问题之间不一定具有逻辑的联系,似乎没什么关系,所以前后给人一种逻辑不清的感觉,让听话的人不知道她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时常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容易转移话题,转换谈话内容,这是女性在更年期思维呈现间断跳跃性的具体表现。

(2)思维呈现片面持续性特征
有时爱钻牛角尖,在某~点上想问题,越想越离奇,越想越片面。比如疑神疑鬼,找岔子,闹矛盾,有时就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只击一点,不及其余,抓住一点不放,穷追不舍,把问题推向极端,这是片面持续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不能说其一点道理也没有,问题是这种思维方式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又因为它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S-点S,思维又不跳跃了,变得固执、僵直。

(3)思维呈现机械重复性特征
一种意见,一个事件,说了不久又说,而且言语差不多,重复来重复去,颠来倒去,让听者觉得无味。尤其是处于更年期的中年女性,较喜欢向别人谈论自己的过去,包括自己的家人。不管是谁,说多了,别人聆听的兴趣总会减退的。这种言语的机械重复性,就是唠叨,啰嗦,说得多,内容不多;声音大,价值不大。有的女性在更年期里表现出这样的思维特征,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久而久之,没人愿意再昕她讲那些陈词滥调,她就会孤影自怜,觉得大家嫌弃她,不理她,她的心理负担就会更重,更年期的症状也便随之加重。

(4)思维呈现功能性遗忘特征 处于更年期的女性,较容易遗忘。在家里,昨天才放好的东西今天就找不到了,想不起来究竟放在哪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遗忘不是病理性的,而是更年期的一种反应和表现,是功能性的。不少处在更年期的女性都有这种体验,对很多人和事、知识和信息,较之过去都显得容易遗忘,即使自己努力去记、去想,也容易遗忘。面对这种症状,有的女性感叹自己真的不如从前了,老了,不中用了。其实也没必要这样悲观。遗忘与记忆是辩证统一的。人到中年,到更年期,记忆能力是有所下降,但分析能力却大大增强了。这是优势,应该很好地发挥。

(5)思维呈现自我中心化特征 处于更年期的女性较之其他时期更为敏感,常常从自我的利益和观点出发来思考问题。自我成了思考问题的中心,成了评价问题的参照甚至标准,可以称之为女性更年期的自我中心化倾向。这种自我中心化倾向,常常引起自己同其他人的矛盾,让别人感到她自私,目光短浅,不关心别人。对此,家人、同事和朋友应该给以理解,并且帮助她淡化自我中心化倾向,更好地全面、系统、整体地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李银河是个中老年女人,她表述自己观点时的思维恐怕也躲不开这些生物学规律的影响,陷入到思维间断跳跃、片面性持续、机械性重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怪圈中,因此她的思想的逻辑性、正确性就颇值得人们怀疑了。

❹ 如何打造自媒体的魅力人格体

首先搞自媒体,你千万不能太端庄,要有一点恶搞精神,也就是娱乐精神。

就像我这两天在朋友圈和说说中恶搞查理一样,这样才能让屌丝们欢乐起来。

让屌丝觉得好玩,才会爆!

所谓爆的意思,就是引发屌丝们自发传播。

再来说说,啥叫端庄?

就是‘端着,装’,咱做自媒体不要怕被骂,就怕被嫌弃,被打入冷宫。

还有人觉得自己长相不行,玩不了自媒体。

其实,影响力与长相无关!

你想,罗胖,一个歪嘴的猪头,长那样,都能火,你怕什么?

那些又土又笨、无趣的人最终会被淘汰,而目前很多企业的公众号,就犯了太端庄的毛病。

搞自媒体的人,一定要有极客的精神,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牛逼。

用雷军的话说,叫,极致!

你有没有发现,罗胖每天推送的语音播报,都是60秒,非常整齐划一。

一开始,我以为是剪出来的,后来听罗胖说,他每天早上老早就起床。

每次都能录到60秒,完全是靠他一次一次的死磕。

他的口头禅就是,死磕自己,娱乐大家!

有时,他早上的一个录音最多要录几十次,大约需要半个小时,而之所以让录音准确到60秒,是为了感动粉丝。

正是这种死磕,才留住了那些觉得他不容易的粉丝。

其实,这种死磕精神,也是魅力人格体中,不可或缺的魂!

做自媒体还有什么要求?

那就是,你得自恋,你得发自内心的自恋。

罗胖就超级自恋,他经常粗暴地说,给啥吃啥,不准挑食,爱看不看,不看滚蛋!

哈哈,够粗暴吧!

罗胖的理念,可以用克亚老师的一句话来注解一下,那就是,让爱你的人更爱你,让你的人更恨你。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做到人见人爱,连林志玲都不行。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自己,散发自己的个性,锁住那些爱你的粉丝,对那些看你不顺眼的人,直接忽视就行了。

说实话,自恋也是一种魅力,只有自己先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别人才会喜欢你、爱上你。

就连我很不喜欢的芙蓉姐姐和凤姐,都是靠自恋赢得关注的,他们本质上也是自媒体。

因为在这个代码堆积的网络世界中,人格魅力是互联网世界里的最稀缺品。

打造自媒体,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体’。

啥叫魅力人格?

罗胖的解释是,‘任何具备独特性格、个性、魅力的符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魅力人格。’

每天一段语音,每周一期视频脱口秀,不带重复,充满未知,和当下生活联系紧密,总是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罗胖用超过400个日日夜夜,持续而优质的自媒体内容,塑造了他的魅力人格。

罗胖的魅力有多大?

才一年多,110万微信用户,视频观看人次总计超过6000万,不服不行啊。

关键是这种魅力人格,产生了铁杆粉丝,他们愿意掏钱。

掏钱就是被吸引,就是支持。

来,咱们总结一下,啥是魅力人格体的三要素?

很简单,就是,不靠谱、真牛逼(死磕)、极度自恋!

还有,做自媒体要去组织化,小米为什么那么成功?

因为小米用去中心化,简化了组织,小米有百万级的米粉,而小米内部却只有两个层级:创始人级别和员工级别。

你想这样强大的组织力,传统企业咋能干得过?

同样的,端庄乏味的传统媒体,如何能干得过具有魅力人格的自媒体?

亚友团也成立了自己的媒体,叫亚媒体,到微信直接搜公众账号:亚友团,就可以关注。

通过亚友团这个平台,吸引亚友,创建社群,所有队员都可以发起项目,通过亚友团这个平台协同创业和众筹。

最牛掰的是,第一期参加亚友团的小伙伴们,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20天创造20多万的惊人利润,所有学员竟然百分百都赚回学费!

20万看起来不多,但是这完全靠的是一群对微信一无所知的小白队员,在微信世界里所创造出的奇迹。

你想,有些公司每月营业额就算有200万,但利润可能还不到20万,这样的公司比比皆是。

所以,亚友团的赚钱速度很快,未来会更快。

我觉得亚友团的创业模式,堪称为光速创业,也就是咱们前面说的社群经济。

而第二期亚友团的突击队员,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同时启动了三个项目,个个赚钱,让参与的学员都兴奋到失眠。

亚友团的导师们,在微信上直接上演了赚钱直播,让身边人都看到亚友团光速赚钱的奇迹。

这是一种颠覆的玩法,彻底粉碎了传统培训无法落地的魔咒。

未来,一切产业皆要靠自媒体!

一开始,如果没有我和大树的日记空间的支持,亚友团也玩不转!

苹果是不是自媒体?

当然是了,乔布斯时代,保密非常严格,这样当乔布斯发布产品的时候,才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乔帮主每一次颠覆式的创新,都能引爆全世界媒体大炒特炒。

乔帮主的发布会就是自媒体,苹果自家的媒体,其他媒体都是在转载苹果自媒体上的内容而已。

明白了吧,苹果本质上就是一家媒体公司。

苹果公司整合了全球最好的制造业企业和开发者,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情只是设计和发布产品。

未来,如果没有自己的自媒体,你就别玩了!

因为体验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而摆脱冰冷乏味的商业体验,将是整个世界的趋势。

未来,大组织毫无人情味的工业品,将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比如说索尼和松下。

索尼和松下的创始人也算自媒体,当创始人离开后,他们的产品也就失去了魅力。

你也许会问,自媒体与体验经济有啥关系?

别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什么最有稀缺性?

当然是那些被‘魅力人格体’开过光的产品,比如说小米,比如说苹果。

那么魅力人格体靠啥打造?

毫无疑问,当然靠自媒体!

你看,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连产品还没出来,罗永浩在微博上尝试预定,就引来无数人捧场。

赵本山、史玉柱的时代终将过去,未来是群岛世界,不再是帝国世界。

像赵本山这样家喻户晓的明星,都将成为历史。

像史玉柱卖脑白金,这样一个产品,全国男女老少都知道,也不再可能。

未来,我的世界你不懂,你的世界我也可能不懂。

自媒体不需要定位,自媒体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

罗胖从来没有定位,用户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内容,因为计划性带不来惊喜。

相比而言,目前那些将自己定位在特定领域的自媒体,混得都不一定好。

我以前写日记,也是瞎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反而写出来的东西比较有魂。

简而言之,就是说人话、接地气、不装X!

创业需要三级火箭的助推,首先你要定位在屌丝群体,然后凝聚自己的粉丝,最后打造自己的社群!

这样你就能搞定创业这个失败率超级变态的东东!

很多人把罗辑思维的模式定义为“社群电商”。

罗辑思维是从内容切入,打造罗胖的魅力人格体,然后吸引粉丝,形成社群。

而亚友团是以克亚老师、大树、汉彬、查理、仁冲等人的个人魅力为背书,然后通过规则的制定,来吸引克亚粉丝和微信营销爱好者加入的。

但亚友团的真正吸引力是内部的社群化运营,团内有20几个活跃的社群组织,这些社群由会员自组发起、自主管理。

亚友团平台起到一个引导和传播的作用。

亚友团把去中心化做到了极致,让团队分散为一个个碎片化的小组织,这样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才会更强。

自从微信风靡以后,国内出现了很多社群,但能做到像亚友团这样碎片化、分布式、高度自治的,我还没发现第二家!

今年刚开春,很多人就在忙着预测今年的趋势。

有说可穿戴、互联网金融,有说移动电商的,也有说在线教育要爆发,这些都是热点。

但如果要我来预测,我要说,社群经济必是超级热点。

在PC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社群模式,要算网络贴吧,里面诞生出了屌丝文化!

这是一个屌丝的时代,得屌丝者得天下,精英的光芒正在变弱,而被屌丝拥护的社群必将崛起


而屌丝文化的核心,其实是‘我不爽,我不屑,但我存在’,围观、起哄、争斗都是屌丝们刷存在感的重要方式。

但是屌丝除了存在感,还要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像米粉、亚友(亚友团)、螺丝(洛基粉丝),就是屌丝们通过品牌刷归属感的体现。

在这个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品牌其实是消费者展示品味的道具,界定自己社会身份的工具。

比如说土豪为啥都买奔驰、宝马?

就是为了通过消费这些高端符号,来刷自己的尊贵感!

说的直白点,他们这种购买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土豪,给自己贴一个身份标签。

而产品的功能只是一个最初的切入点,产品的背后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群,那么这个产品肯定也是缺乏魅力的。

要么是这个产品功能不够极致,要么是用户无法在你身上进行角色代入。

小米之所以强调‘为发烧而生’,就是为了打造自己的极致感。

所以,将来的品牌是一定需要依托于粉丝的,品牌就是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

也就是说,无粉丝,不品牌。

社群经济的高级形态,就是要让粉丝‘自我实现’,我个人认为,让屌丝自我实现最快的社群,非亚友团莫属。

有人说罗辑思维股值一个亿,夸张吗?

不夸张!

为啥小米的估值能到100亿美金?

因为人家计算的是粉丝价值。

你知道吗?

Facebook每个用户的价值是174美元,宝马是1613美元,星巴克177美元,可口可乐是70美元,你说小米值多少钱。

所以说,罗辑思维值一个亿,我觉得靠谱!

社群经济必是是2014年的热点,一定会有更多像亚友团和罗辑思维这样的社群冒出来的。

自媒体和社群经济有啥关系?

很简单,因为没有自媒体,就无法吸引志同道合者形成社群。

比如说,咱们洛基英语,这是一群喜欢克亚营销的人走到一起,也算得上是社群经济。

说起来,克亚老师玩自媒体也挺早的,他博客上那上百段视频,深度影响了近百万人的赚钱思维。

但是克亚老师的很多铁粉,一直没形成社群,而亚友团的横空出世,快速聚合了克亚粉丝,必将引爆社群经济。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我是强调:任何企业或个人,都要打造魅力自媒体,聚集自己的粉丝,形成自己的社群。

未来你的影响力,就取决于你有没有打造魅力人格体!

❺ 什么是娱乐文化

娱乐文化是人类的工作之余从事的一种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动消费项目如登山、攀岩、蹦极、漂流、滑雪、潜水、越野、溯溪等以其挑战性和刺激性得到许多人的青睐。

是人类文明形式的重要补充,它有利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开阔眼界,互动交流等作用。

(5)人格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常见娱乐文化:

1,舞狮

狮猊,又称金猊、俗称虎狮。其道具是用竹架、纸张扎成经过彩绘的虎狮头(重约8—10市斤),兼具虎、狮及貔貅等动物特征并加以夸张的艺术形象。

加上连接色彩斑斓的棉布狮被及狮尾,全长一丈余。舞狮由两人各执狮头和狮尾动作协调地起舞,并有大头和尚(头戴面具,身穿长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狮班还增加美翠娘等角色。

2,舞灯

鱼灯,又称鲤鱼灯。道具是用竹篾编成鱼的骨架,裱上薄棉纸,彩绘成一条青黑色的鳄鱼和九条红色的鲤鱼。鱼长5尺,宽2尺许,鱼腹处装上一支竹棒,供支撑舞动时用。

鱼灯队一般20人,分成两组互相替换。表演者每人舞动一支鱼灯,以左右两手上下左右交替舞动,使鱼身来回穿梭摇摆,在装在鱼腹中的鱼灯照耀下,黑夜时分好似活鱼游动。

❻ 何为取材角度

一、《伤逝》中主人公悲剧的根源----让心情一起飞扬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伤逝》中描写了一对青年的恋爱、婚姻悲剧。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他们又分离了。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痛悔不已。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是不能见容子那个封建势力古统治地位的旧社会的。小东西的告密,局长对涓生下的一纸免职令,给涓生和子君的小家庭带来了失业的威逼和经济的压迫。他们虽竭力挣扎,仍无法摆脱困境,甚至到了无法生活下去的境地。这是涓生和子君离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子君回家以后,受到的是父亲烈日一般的威严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的精神折磨,她在无爱的人间很快悒郁而死。《伤逝》以血泪控诉了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和传统偏见的冷酷、残忍,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这是作品的一方面的意义。
2.《伤逝》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特色还在于:通过子君和涓生婚后生活的细致描写,深人揭示了造成悲剧的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对个性解放思想进行了深人剖析。作品表现了: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但也正是个性解放思想,使他们在社会压迫下离异而酿成悲剧。子君在婚姻自主的追求目标实现后,就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小家庭作为爱情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思想流于空虚、庸俗,对涓生的爱情也有所褪色。涓生虽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地还有着奋斗的勇气。但他的种种努力,也都是个人奋斗,因而到处碰壁。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摸”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甚至想到子君的死。他认为“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拉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所以“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这就是涓生所认为的“真实”,并且将这“真实”说给了子君。五四时期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曾介绍易卜生的“为我主义”,说是“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重要,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合己。”涓生所表现的思想,正是这种个性主义之极致的“为我主义”,当爱的小舟遇到社会的黑风恶浪时,涓生想的是救出自己。因此,个性解放思想(子君是从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上,涓生是从为我的极端意义上)是酿成悲剧的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小说由此深刻地表现。恋爱和婚姻间题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而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部分。
3.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是悲剧的一个的主观原因,在他们遭受到人生最艰难的困境之时,涓生没有最终做到同舟共济,而是把责任单独推向子君。
4.子君在同居之后变为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的理想,这也是一个主观原因。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在和涓生恋爱一的那段时何,涓生给她谈的诸如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娜拉等等内容,主要就是个性解放,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立起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这样,她的生活和思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性格也变得怯弱起来。她以喂油鸡、养阿随填补空虚,甚至为油鸡而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空虚平庸的生活,必然使爱情也渐渐褪色。不仅是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摸,子君对涓生也没有先前的“善于体贴”了。她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阿随,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她为失去油鸡、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发生裂痕,但又为害怕失去涓生的爱而忧疑。婚前的勇敢和无畏在她已荡然无存。“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袭击的。鲁迅曾写有《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指出娜拉在个性觉醒后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但如果没有经济权,没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只有两条路:回来或是堕落。子君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条件下的娜拉。她因个性觉醒而从旧家庭出走,但却走进了小家庭。她不问不管小家庭以外的广大天地,也不问不管小家庭家务以外的广大社会生活。但是,没有整个社会的改革、解放,恋爱婚姻问题是不能真正解决的;个性解放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的压迫的,仅只一年,子君被迫又回到她所走出的旧家庭,在传统偏见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忧郁而死。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三、(伤逝》的艺术特色
1.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伤逝》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这是极适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形式。作者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而把笔力集中于人物的心灵历程和感情波澜的抒写,展示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感情世界。对涓生,采取心灵自剖的方法,曲折细致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有时还捕捉人物一霎那的影象、幻觉,以深人挖掘人物隐蔽的内心活动。如失业之夜涓生的“会馆里的破屋的寂静”的“一闪’、给子君说“真实”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都暴露了涓生的深层心理。对子君,则多通过神态、动作、细节的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来表现心理。如涓生求爱时的子君神态,涓生说“我已经不爱你了”时的子君神态,都是绝妙的表现丰富、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肖像画。前者把一个出身旧家庭涉世甚浅的少女,在爱情追求得到实现将要进人一个未知的新生活天地时的悲喜、惊疑的复杂心情表现得很是充分。后者刻划了子君在突遭涓生离弃时,对于无爱的人间的绝望、恐怖而又稚气地怀着希求的微妙心情,使人们对这个被旧社会吞没的少女,产生无限的怜惜和同情。
《伤逝》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由于采取涓生追忆往事、心灵自剖的方法,因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色调。作者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作品开头,涓生又回到会馆,景物依旧,而爱人永逝,为全篇立下沉重哀伤的抒情调子。或者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层层递进,如子君回到旧家后的可怕处境:“负着虚空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在作品中出现三次,抒发了涓生的沉重的悔恨之情,寄寓了对子君的深切的同情,表现了对冷酷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感。或者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如涓生要在地狱中寻觅子君,让地狱的毒焰烧尽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在地狱的孽风和毒焰中乞求子君宽恕,确是为涓生的最强烈最深切的悔恨悲哀之情,寻求到了最适切最形象的表现形式。阿随的弃而复归,也情意隽永,在涓生的无名的新的期待中,女主人公的心爱之物回来了,但女主人公却永远回不来了,此情此景,感人至深;而历经折磨的瘦弱半死的阿随,不也象征着被现实撞击得心力交瘁的涓生自己么?《伤逝》以诗的语言,出色地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不仅以深刻的思想启示读者,而且以情动人,似一首深沉、悲枪的抒情乐曲,饱和着感情力量震动读者的心弦。
四、关于《伤逝》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的其它观点
让心情一起飞扬从研究的兴奋点看,《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思想主题一直是过去人们探讨的焦点。但其论者多从“黑暗社会”、“经济压力”、“个性解放思想局限”以及“知识分子缺陷”等社会学层面入手作出解读,这既流于表面,也不能完整准确的把握住作品的复杂意蕴。这一状况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学术思维的解放,到八十年代后期就得到了较大的改观。这里,笔者拟就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伤逝》研究情况作一综合描述。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虽然这个观点的科学性还有待证实,但它所道出的作家与作品的亲缘关系却是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正由此,从考证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等入手来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及艺术风格的形成就历来成为一种操之有效的批评方法。近年来的《伤逝》研究中,这一方法就为许多论者所采用。李允经在考察了鲁迅与朱安和许广平的婚恋生活经历后就认为,“主人公涓生那种凄楚哀伤的真实心态以及追求在更高层次上的肯定的意向,同鲁迅当时在婚恋生活方面的深切感受和新的意向,是有着许多契合点的”。“在涓生这个形象的身上,特别是在他和子君关系的艺术描写中,却有着鲁迅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鲁迅先是把他和许广平热恋的一些深切感受熔铸在涓生和子君的相思相恋之中,后是把他同朱安原本无爱而又难以离散的痛苦心态,投射给必将分离的涓生和子君,而在这先后两种投影和折光中,后者又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因此,如果说在涓生的身上有着鲁迅婚恋生活的明显的折光,那么,子君这个形象,则是鲁迅依据他和许广平热烈相爱以及和朱安痛苦相处的深切感受,再加以艺术的虚构塑造而成”(《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伤逝〉新论》《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秦林芳则在考察了1925年前后鲁迅思想上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消长起伏”的特殊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后指出,从涓生“说”与“不说”的二难心态中,我们可以“体味到鲁迅心灵深处的矛盾与冲突”。“《伤逝》的现实意蕴就是借涓生与子君的恋爱悲剧反映了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这种冲突同时也存在于鲁迅的心灵深处”。而小说反复多次出现的“空虚与寂静”与“路”的意象则是“象征性地传达出了鲁迅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一种诗意的妙悟———这就是对生命虚无性的体验和对绝望感的反抗。换言之,鲁迅通过涓生这个隐喻系统,通过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现实冲突,表现出了生命的困惑与焦虑这样一种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现实的冲突与人生的焦虑———〈伤逝〉意蕴新探》《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周楠本也通过考察《伤逝》中主人公涓生所居的“会馆”与鲁迅曾居住长达八年的绍兴会馆的关系指出:“有理由认为《伤逝》即是这个时期的苦闷的象征,或者说‘全是写的空想’的作者会馆生活的延长”。周还从鲁迅由前期关注精神,“寄希望于将来”到中后期“珍视物质、生命,着眼于现在”这一思维程序、思想经历的变化,论述了涓生思想观念的同步变化。他认为,涓生由先前重精神追求到后来重物质、生命,得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结论,这与鲁迅“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意思“也似乎很契合”,因此,“涓生承载着作者彷徨时期不少思维信息”(《谈涓生的忏悔》《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3期)。
----让心情一起飞扬如果说以上几位论者从考证角度向我们解开了《伤逝》的人物与意蕴生成之谜的话,那么下面几位论者则从文化角度为我们探明了《伤逝》丰富的文化内涵。沙水和徐越化从中西文化冲突角度解读了《伤逝》。沙水认为,鲁迅《伤逝》描写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像通常描写个性解放的小说那样,把重点放在人物与环境的外在冲突上,而是着力于表现人物在‘安宁和幸福’的环境中的内心冲突即文化心理冲突”。小说中人物的爱情“虽然具有了西方式爱情的表面形式,但实质上仍然是中国传统的‘似水柔情’”。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是立足于传统的“纯情”和“诚”的文化观念上。子君追求“童稚似的纯情”,但注定了要被凡俗生活玷污和摧毁,成为“怨女”。涓生以“诚”为爱情的原则,然而真诚的爱情却结出了虚伪的果子并导致了子君的死亡。悲剧使涓生陷入了深深的忏悔中,而这种忏悔正是他对中国传统以儿童式的“赤诚”为基础的爱情、“纯情”的深刻反省,也是“鲁迅极其深刻地看穿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并领会了西方的拜伦、雪莱、易卜生等人的‘摩罗诗力’精神的产物,是中西爱情观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碰撞”(《〈伤逝〉中的文化冲突试析》)。王兆胜则从家庭文化角度解读了《伤逝》。他指出,导致子君、涓生的爱情家庭悲剧的更主要原因是横亘于他们之间的文化隔膜”。“涓生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深刻影响,他重视人的个性、夫妻间的沟通、理想的追求,是具有相当现代意识的新式家庭角色。而子君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重视家庭而忽视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是一个旧式家庭角色。显然,涓生要保持对子君永久的感情热力是相当困难的”。他们的悲剧根源于“现代家庭观念与封建家庭观念的深突”(《伤惋与漂移———从家庭文化角度解读〈伤逝〉和〈围城〉》《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李之鼎也认为,《伤逝》“蕴蓄着深层的文化内涵”,他通过文本的叙事分析后指出,《伤逝》的叙事本身呈现出强烈的“男性中心化”现象,这实际是“回应着现实中男性中心化文化宿命般的安排”。而“叙述者涓生的叙事话语忏悔抒情基础的虚伪,与其说他的人格或个人品质,勿宁说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虚伪。隐含作者所以从主观的性别关怀滑入客观的性别歧视,可说是男性中心化文化所具有的巨大的、命运般的历史无意识力量施逞威风的结果”(《〈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5期)。周玉宁和李怡则从人类普在的两性危机两性文化切入《伤逝》解读。周玉宁认为,鲁迅在营造《伤逝》的现实环境的同时,细腻而深刻展示的是“男女间的隔膜与厌弃”,他“将男女爱情的描写由单纯的卿我恋慕,推向了另一高度,显示了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理解与沟通的困惑”。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周认为,“涓生、子君之间缺少的便是理解与沟通”,他们的爱情虽不乏真诚,却缺少内涵,“浓度与深度都未达到使他们的关系得以稳固的程度”,而当陷入现实生活的摩擦中时又缺乏相应的理解与认同,于是“隔膜与厌弃便不可避免”(《性别冲突下的灵魂悲歌———〈伤逝〉解读》《江苏省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伤逝》整个呈现的是涓生的内心独白,并且从某个意义上讲,《伤逝》的悲剧也直接源于涓生的“负情”,所以为理解《伤逝》的思想蕴涵,解读涓生就尤显重要。近年来就有许多论者侧重于涓生心理人格的分析和负载意蕴的探寻。刘起林、易瑛就指出:“涓生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才是《伤逝》的思想基点和主题内核”。他们进而认为:“涓生是站在生命终极价值的角度来对待人生以及他与子君的爱情的,他对子君爱情的追求与放弃,都与他对生命最高意义的追求紧密相连,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涓生来说,实际上是一曲生命终极意义追求的悲歌”。接着,他们将作品的意蕴揭示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世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和“生命追求的抉择期”,并作出了详细分析(《〈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湖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不同于如上的形上解读,徐文欣则探讨了涓生形象的时代意义。他指出,涓生的思想与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涓生的忏悔是其“自我成熟以前不成熟的象征性情感表现”,是其“自觉过去不是一个真的人的痛苦意识,包括对过去未成为一个现代人,未具备现代人品格的认识和反省”。而涓生思想人格的成熟则经历了三次启蒙才得以完成,第一次是他“现代个性思想的觉醒”,第二次是他“关于生的觉醒”,第三次则是他“发自内心的自我的觉醒”,通过三次启蒙使涓生走向成熟并“形成坚定的力量”,涓生形象的原型意义“存在于其精神发展的整个过程,隐含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一代人心理变动的全部内容”(《痛苦的觉醒者———〈伤逝〉涓生形象的原型分析》)。如果说以上论者都是将涓生置于平等对话的位置来加以剖析的话,那么另有一些论者则将涓生置于审判席上加以拷问。冯金红就以锐利的目光识破了涓生忏悔的“迷宫”,他指出,表面上涓生忏悔的是“无过之过———说出真实”,他似乎应赢得同情,但涓生对子君之死确乎是有“过”的,但这“过”并不在于他之“说出真实”,而在于他“说”之前。涓生的忏悔实际“有着双向乃至矛盾的自我评估,他一方面痛苦地忏悔他‘说出了真实’这个无过之过,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更为实在的‘过’浑然不觉。他在哀怨怅惘的叙述中不自觉地将他和子君之间关系破裂的责任几乎全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给人一个勇于承担后果的印象”。这样,“高尚、善良、勇于自我批评、承担责任的涓生与另一个似乎更为醒目的自私的、个人主义的涓生扭做一团———他在‘超我’的忏悔行为中暴露了‘本我’的抗辩”。涓生实际是“一个既矛盾分裂又统一谐和”的人物形象(《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5期)。对涓生忏悔的这种虚伪性,李之鼎和周楠本也持类似的看法。李认为,《伤逝》中“叙述人大量的辩解,不仅摘不掉虚伪的帽子,或许还要加上狠心或狠毒的恶名。涓生自我辩解抒情的虚伪是显然的”。周则指出:“涓生的忏悔实质上不少时候是在为一种形影背驰的思维方式做着努力,也是在为寻找悲剧的客观社会原因、减少其主观人为因素做着努力”,他的自责和反省“只是出于情感或良心的需要,而非理性求真的强烈意识追求”。周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伤逝》的男女主人公是一直被视为脱离社会和生活,争取个人自由幸福的失败者,这样就正合了涓生忏悔时欲要达到而又难以达到的目的,“即逃避或减轻良心的追问和谴责”,这其实是无益于社会批评,也不利于艺术形象分析,更无益于鲁迅研究的(《谈涓生的忏悔》)。这些见解都是比较新颖的。“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将两事物作异与同的对比观照,可以使我们获得对所要认识对象特性的更清晰的把握.近年来《伤逝》研究中,一些论者就从文学比较角度入手解读《伤逝》(具体内容略), 与对《伤逝》思想主题探讨的热烈相比,对艺术解读就不免有些冷清,但尽管如此,近年来为数不多的论者对它的解读也超过了以前众多的肤浅的印象式的评价。谢会昌就透过《伤逝》纷繁的叙事内容看出了其中隐含的圆形结构特征,他指出,《伤逝》里无论子君或者涓生,甚至为子君曾一度宠爱的阿随小狗,也都“绕了个圈子”,即“从原点出发,绕了个圈子,又回复到原点”。这就是一种圆形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也是鲁迅许多小说共有的一种情节结构模式(《圆形:鲁迅小说的突出结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张忆则详细论述了《伤逝》语言的音乐特质。他指出,《伤逝》的语言不是一种“情节语言”,而是一种典型的“情感语言”,“一种音乐化的诗语”,它“存在着鲜明的节奏,旋律,富于音律之美”。其音乐性一方面体现在作品“通过语言的修饰和陌生化造成的鲜明的节奏和音律”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作品叙事与抒情的顺序即作品整体结构上”。张进而认为,“《伤逝》的结构,与叙事音乐的结构非常相似。全篇可分为‘序曲’、‘呈现部’、‘再现部’、‘高潮’和‘尾声’几个部分,音乐的程式十分完整”。张随后对此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印证(《情无尽,长歌音不绝——〈伤逝〉语言的音乐特质

热点内容
win10偷挖矿 发布:2024-11-19 21:15:50 浏览:364
区块链和大数据都做的公司 发布:2024-11-19 21:09:47 浏览:212
德国的比特币是合法货币 发布:2024-11-19 20:36:35 浏览:683
外地车几点可以去上海市中心 发布:2024-11-19 20:30:51 浏览:636
10年比特币在哪交易 发布:2024-11-19 20:25:20 浏览:725
娱乐圈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发布:2024-11-19 20:21:25 浏览:690
币圈韭菜成长 发布:2024-11-19 20:15:46 浏览:44
欧链eup矿池收益 发布:2024-11-19 20:15:32 浏览:897
中国移动4年合约怎么刷新了时间 发布:2024-11-19 20:15:04 浏览:931
移动合约套餐退不掉怎么办 发布:2024-11-19 19:56:28 浏览: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