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跨中力怎么算支座反力
❶ 3跨连续梁支座反力如何计算
RA=RG= 0.4ql+1.35P ;
RC=RD=1.1ql+2.15P。
支座反力的计算:简支梁可以用静力平衡,就是在竖向方向恒有等式 ∑F =0 ,对于铰接点有∑M=0 ,对于连续梁、刚构等超静定应该用力法或者位移法算。求出的竖向力为支点反力,具体算每个支座反力就是求出的支点竖向力除以支座数量。
(1)已知跨中力怎么算支座反力扩展阅读:
静力计算法是在柱荷载作用下,求地基反力,然后直接将基础梁按在柱力作用和地基净反力作用下,求出各截面的内力。相对来说,计算比倒梁法要简单。静定分析法计算实质是将基础梁看成是一个刚度很大独立的单梁,忽略了上部结构和下部地基与它的共同工作,忽略了上部柱子之间的连系。
倒梁法是在考虑了基础梁具有足够刚度的前提下,把柱子和上部结构的刚度视为无穷大,相对静定分析法来说,夸大了柱子对基础梁的约束力。
而静定分析法则忽略了柱子和上部结构对基础梁的约束力。而实际工程中,上部结构多处于这两者之间。 所以,在计算中,如果认为上部刚度较大时,宜采用倒梁法;
上部刚度较小时, 宜采用静定分析法;中等刚度时,可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调整。必要时,我们还可两种结果作内力包络图,当然,安全性就更高了。
❷ 工程力学中求支座反力计算过程!急····
首先假设 A点给予一个向右向上的支座反力 B点给予一个向上的反力 那个长度看不清楚啊~是a吧 FX=0 FAX+QA=0 FAX=-QA MF(B)=-FAY X 2A-QA X A =0 -FAY=QA的平方/2A A点的支座约束力为 FAY= -2份之QA FAX=-QA 与 A点假设方向相反
❸ 求图示各多跨梁支座的反力
第一步:确认基本部分和附属部分
(a图AB是附属部分,BC是基本部分;b图AC是基本部分,CD是附属部分)
第二步:先计算附属部分,后算基本部分(注意附属部分会传力给基本部分)
a图计算式子:
附属部分:5×4×2-4×Ra=0;解得A支座为10kN,在B点传力给基本10kg
基本部分:反力偶Mc=5×4×4+10×2+10×6=160kN*M;反力Yc=10+5×4+10=40kN
b图的答案是:A支座反力为5kN,B支座反力75kN,D支座反力20kN
❹ 2跨连续梁,每跨梁上有三个集中荷载(荷载分布详见附图),如何算支座反力
结构对称、荷载对称,RA=RC;但是必须求解一次超静定,因为B点有负弯矩,对支座反力有影响,不能向结点平分荷载;力法求解还是挺麻烦的。无论把B点变成铰还是去掉B支座,图乘求系数和自由项都比较麻烦,但是把B点变成铰的基本体系似乎简单一些,但是不难。
❺ 求图中所示各梁的支座反力(详细答案)
∑Fx=0 NAx-p2 cos45度=0
∑Fy=0 NAy-p1-p2 sin45度=0
∑MA=0 M-2p1-4p2 sin45度=0
上三式联立解可得:NAx、NAy、M。
假设左边的支点为A,右边的支点为B
对B点取距,则RA*6+8=30*4+4→RA=58/3kN
RB=30kN-58/3kN=32/3kN
(5)已知跨中力怎么算支座反力扩展阅读:
支座反力的计算
简支梁可以用静力平衡,就是在竖向方向恒有等式 ∑F =0 ,
对于铰接点有∑M=0 ,
对于连续梁、刚构等超静定应该用力法或者位移法算。
求出的竖向力为支点反力,具体算每个支座反力就是求出的支点竖向力除以支座数量。
❻ 多跨静定梁中的支座反力的求法
这个就是列两个方程式求出了,第一个方程式可以根据力的平衡列出来,那就是C+Na+Nb=0
第二个方程式可以根据力矩的平衡列出来,可以对A点求矩:C*(l+l/2)+Nb*l=0
正负的话你随便定个向上或者向下为正就行,求出了是负的那就说明跟你设的正方向相反就是了!
❼ 工程力学 根据图求多跨梁的支座反力
1. 先分析该多跨梁是层叠式还是弦跨式,然后找到基础部分和附属部分的梁;
2. 从最高层(即附属梁)将多跨梁在连接处(即内约束处)拆解开,成为多个单跨梁;
3. 根据单跨梁的静力平衡方法,从最高层的附属梁开始,计算每一个梁的支承反力。每一个梁的支承反力,都是它下面一层的外力,如此,一直计算到基础梁,从而整个多跨梁的全部支承反力都计算出来了;
4. 内计算的方法与支反力的计算方法一样。
❽ 力学中的支座反力怎么个求法
常见的支座有三种,即铰支座,辊轴支座,和固定支座.铰支座处受力可沿x轴和y轴分解,然后由两个方向的受力平衡求解;辊轴支座受力垂直于支撑面,一般沿y轴,可以直接列式求解;固定支座处受力可分解为一个力偶和沿x轴、y轴方向的力,列力矩和力平衡的方程即可.
❾ 2等跨连续梁,2个对称跨中集中力,怎么求解支座反力啊
最简单的是画影响线,通过话制作两端支座的影响线,求出影响量即两端支座反力
❿ 计算静定多跨梁的支座反力及弯矩。求详细过程!!!
今天晚了,只能告诉你一个方法步骤。图中AC是基本结构,CE是AC的附属结构,EF又是CE的附属结构,从C铰、E铰划开成三部分。此题只有竖向荷载,C铰、E铰只承受并传递竖向力,不承受、传递弯矩。
基本结构上的荷载不影响附属结构,附属结构的荷载按分配后逐层往下向基本结构上传。就按这个方法步骤,从右至左,分成了三部简单的梁,一步一步计算。比照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