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跨国企业
Ⅰ 最著名的跨国公司有那些
台湾地区的企业由于岛内市场很小,其国际化倾向一直很强,一些企业得益于大陆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像鸿海、广达电脑、明基、宝成等等。
此时,由于新行业的发展,赶上全球IT产业发展的浪潮,诞生了一批IT产业的华人跨国公司,如联想、华为、趋势科技(Trend Micro)、UT斯达康、优派、鸿海(Hon Hai Precision Instries)、Benq 等等。在技术密集的制药行业,也产生了新的华人跨国公司,如美国华生制药、万全科技等。
新的成长方式也为华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在20世纪后期,华人以并购方式成长已陆续出现,其中也包括并购欧美的中小企业。进入21世纪,华人跨国公司开始频频出现以并购欧美大企业的方式来加速成长,例如:2003年TCL集团(2.60,0.00,0.00%)并购法国汤姆逊电视,2004年联想集团并购美国IBM-PC,2005年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2005年和记黄埔并购法国英国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Marionnand 和 Merchant等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联合国从1990年起每年发布“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国香港的和记黄埔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1999年首次进入世界100大跨国公司行列,排名第48位。2004年,第三家华人跨国公司中信集团(CITIC Group)登上榜,排名94位。
由此,华人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世界级行列。
华人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崭露头角
此时,华人跨国公司也产生了新的公司形式,其中,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就是之一。
跨国公司诞生一百多年来,从最基本的(单)母国型跨国公司发展出双母国型跨国公司,典型如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英荷壳牌石油公司(Shell);后来又产生出多母国型跨国公司,典型如宜家集团(IKEA)、斯伦伯格公司(Schlumberger);经济全球化浪潮则催生出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典型代表是米塔尔钢铁公司(Mittal Steel)和趋势科技公司。这种“去母国化”趋势是一种进步。
趋势科技公司(Trend Micro)成立于1988年,是张明正等人在美国洛杉矶创办的,以杀电脑病毒软件起家,目前是网络防毒软件及服务领域全球第一的公司。该公司的财务总部放在日本东京,其全球营销总部设在美国硅谷,研发中心设在中国的台北和南京,全球客户服务中心设在菲律宾的马尼拉,行政总部则设在爱尔兰。1998年,公司在日本东京证交所上市,但日本股东只占25%的股权,在美国、中国和欧洲各地都有很多股东,股份非常分散。趋势科技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来自六个国家的13位高管组成的。很显然,趋势科技公司是一家无母国型跨国公司。
种种迹象显示,越来越多的华人跨国公司开始了无母国型跨国公司之旅。
华人跨国公司新成长阶段的前景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做一点预测:到2010年,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榜中,华人跨国公司将达70%左右,中国大陆的跨国公司将达10个左右;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榜中,中国(两岸三地)跨国公司将达到5个。届时,华人跨国公司将完成100亿美元的并购项目;华人跨国公司在全球电讯行业将占有一流地位。
Ⅱ 大型跨国企业是如何管理的(三)
这个问题你可以看看麦当劳跟肯德基啊
Ⅲ 什么是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国际企业]
1、广义的跨国企业[国际企业],是指从事国际性贸易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企业。
2、狭义的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Enterprise,是指国际化经营水平发展到高级或成熟阶段的跨国企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着生产和服务设施,并在母公司一元化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企业。
什么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什么意思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组织与竹理等方面的力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形成研究、生产与一体化的国际网络,井在母公司控制下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跨国公司总部根据自己的全球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工.组织生产和销告,而遏及全球的各个子公司与分支机构都用绕着全球战略目标从事生产和经营。跨国公司的龟大经背决策都以实现全球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着眼于全球利益的最大化。
跨国公司为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实行全球一体化经营,对全球范围内各子公司与分支机构的生产安排、投资活动、资金调遣以及人事管理等重大活动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按照全球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统一安排。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控制手段是实现全球一体化经营必需的组织保证,当代通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则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经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跨国公司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和全球战略.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跨国公司在实行全球一体化经营的同时,跨国公司也会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及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法规、自身的实力以及在竟争中的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安排,以更好地满足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悄况,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也有利于与东道国政府建立融洽的关系。在组织机构上,跨国公司往往会相应地改变原来的集权管理,将原先集中在总部的权力适当下放给下属各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实行分权管理。
Ⅳ 跨国企业好处
跨国企业好处:
一、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推进国际化的产生。
三、促进国际贸易化发展。
四、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战后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使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从而绕过了贸易壁垒,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
从原材料、能量的角度看,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也使得发达国家的产品较顺利地进入和利用东道国的对外贸易渠道并易于获得商业情报信息。
(4)去中心化的跨国企业扩展阅读: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
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
Ⅳ 现在有哪些企业进行去中心化管理
从互联网发展的层面来看,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今天的网络(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去中心化是指宇宙没有中心,就是一片无边界的物质组成,没有中心点。
Ⅵ 谁知道跨国公司的类型怎么分
1、按经营项目分类)
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
2、按经营结构分类
横向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
3、按决策行为分类
民族中心型公司、多元中心型公司、全球中心型公司。
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在维护公司全球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各子公司在限定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
(6)去中心化的跨国企业扩展阅读:
在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东道国在接受外来投资的同时逐渐培养起民族意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从集权和本民族为中心转变为多元中心型。
由于经营多种业务,业务的复杂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并不是向不同行业盲目扩展业务,而是倾向于围绕加强核心业务或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展国际多样化经营活动。
Ⅶ 国际商友圈俱乐部是去中心化的,去中心化对企业的益处是什么
当一个企业不实行去中心化,企业的所有利益会紧紧握在个人或者股东手中,当企业实行去中心化时,参与企业的所有人都是股东,都是受益者,在国际商友圈不论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都是受益者。
Ⅷ 企业的全球化策略、国际化策略、多国化策略、跨国化策略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四种策略的定义不同
1、全球化策略:指某些跨国企业企图垄断世界经济市场的战略计划,是向全世界的市场推销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里集中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获得高额利润。
2、国际化策略:是指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是转移其在母国所开发出的具有差别化产品到海外市场,从而创造价值。
3、多国化策略:又称多国战略,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满足所在国的市场需求。
4、跨国化策略:是企业到别的国家发展而要进行的一些策略。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区位效益,转移企业内的特殊竞争力,同时注意当地市场的需要。
其次,几种策略的阶段表现不同
1、全球化阶段:是国际化企业发展的成熟表现,企业完全脱离了对市场和资本的依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开始脱离价格因素,从而导向技术因素和服务因素。所以,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高端技术和人力资源。
全球化企业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一体化体制,这种企业的代表就是当今的Microsoft微软公司。
2、国际化阶段:是完全脱离地区化的新形态,企业本身利润的来源不再完全依靠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差距来实现,商品输出地的消费形态也焕然一新,企业极度重视技术优势,市场也从和企业的约束关系转变为控制关系,即消费者对生产者输出的商品有一种趋之若鹜的心理。
这一阶段企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具有垄断性,这种典型的企业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
3、多国化阶段:本土优势的影响力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货币资本的约束力,企业本部对市场的控制力加强,同时市场的主要操作者是该企业的买办或代理人,企业通过对市场消费的约束攫取利润,其主要表现是输出商品拥有技术代差,并可以用雄厚的资本地控制使原料输出和劳务输出极为廉价。
这种企业形态形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4、跨国化阶段:即利用本土优势向外输出产品,其跨国目的主要为了争取目的地市场,主要表现为市场导向性,市场的存在是企业活动的全部业务的核心,这种企业形态出现最早在十五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最后,几种策略的优劣势不同
1、全球化:
优点:可以获得经验曲线效果及区位经济效果;
缺点:当地市场反应差;
2、国际化:
优点:向国外输出独特的竞争力;
缺点:当地市场反应差;难以取得区位经济及经验曲线效果;
3、多国化:
优点:根据具体需求情况,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手段,改善当地市场反应;
缺点:难以取得区位经济及经验曲线效果;难以向国外输出独特的竞争力;
4、跨国化:
优点:可以获得经验曲线效果及区位经济效果;改善当地市场反应;获得全球学习的利益;
缺点:由于组织问题而难以实施;
Ⅸ 我国跨国企业存在的问题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目的不明确,政策引导、协调不力,企业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等问题。因此,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应调整对策,要有明确的跨国经营目标,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打造核心产品,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人类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如果说20世纪80、90年代我们通过“请进来”,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初次腾飞,从而拉近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那么,现在则应该在此基础上通过“走出去”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的目的,以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为跨国经营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国内经营无法给予的好处。
跨国经营乃国内经营的延伸,属企业经营范畴,是指市场经营主体为拓展生存及发展空间而跨出其母国地域界线,在海外从事经营业务的一种市场行为方式,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换言之,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从全球战略出发,自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活动,在海外设立诸如分公司、子公司等各类分支机构,广泛利用国际资源从事境外投资、生产及销售等一系列企业经营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获取跨国经营效益,即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占有率与高额利润,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截止到2002年6月底,我国境外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经营机构为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52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2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0亿美元,外派劳务累计超过260万人次。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合作项目运作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我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农业合作等方面也已起步并取得一定进展。
这些由国有、集体或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的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尽管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目前的总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目前海外的中资企业1/3发展较好,并获得盈利;1/3处于维持阶段;另外1/3则陷入亏损或处于停业状态。这种状况固然与我国企业走向海外时间不长,缺乏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经验等外部因素有关,还与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够,企业自身策略运用不当有关,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并加以解决。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走出去”的目的不明确
“走出去”战略,是政府倡导、鼓励的一种企业行为,但是“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自身的情况才是决定“该不该走”、“该怎样走”等问题的关键。在我国“走出去”的6000多家企业中,不乏有影响的企业,但是“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众多企业而言,当“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既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外在压力,也使部分企业在对自身竞争优势缺乏必要了解的前提下,认为“走出去”一定海阔天空,风光无限,因而许多企业在“走出去”时缺乏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往往缺乏论证,经营方式单一,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在对海外环境缺乏考察的前提下,盲目投资,缺乏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实际人才,经营管理不能完全市场化,仍然处于半政府状态,这些企业要取得成功必然很难。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走出去”不能单凭热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法宝还是核心竞争力。外经贸部前副部长张祥曾经指出,“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才会在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鉴于我国企业目前的实力,许多专家建议,企业在“走出去”时还应三思而行,仅凭一腔热血是支撑不了多久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该不该走出去”。
2.政策引导、协调不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海外投资的整体战略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等。由于对境外投资缺乏统一的引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以及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对外投资随意性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我国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1999年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市场之前,越南人基本上是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到目前为止,自行车基本上全变为摩托车了,据2000年年底的统计,越南人每 7人拥有一辆摩托车,而在首都河内,每3人就拥有一辆。越南的中国摩托车企业也由 1999年10月的4家增加到2001年的70多家,在1999年时,日本本田有着80%的市场占有率,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企业就取代日本抢占了越南市场的80%,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摩托车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是成功的,相反,现在的局面演变成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热卖在2000年中旬以后戏剧化地转为倾销。价格从开始进入时的800美元以上一路下调:一辆100CC摩托车从2000年初的600美元下跌到年底的270美元。在短短半年中,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数量猛增,其中 4月份和10月份的价格各有一次较大调整,每次约下降70美元,到2000年年底,270美元已接近成本价,高利润期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现在,尽管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利润率却越来越低,对于价格战的恶果,已无力回天,正是中国摩托车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今天的窘局。同样是在越南市场,日本企业却可以坐在谈判桌前,商量一致对外的价格策略,因而一直到现在为止,日本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上的利润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水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步骤上的无序性,再加上政府缺乏整体规划,造成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我国许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一般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一拥而至——短暂红火——价格战——陷入困境。
价格战是我国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不论是同国外企业还是同国内企业,似乎价格是唯一可以取胜的手段。现在许多国家对我国企业反倾销调查的增多也说明了我国企业竞争手段的单一,本来跨国经营的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规避反倾销,结果由于我国企业自己经营策略不当,只要有一个企业去开辟某个市场,其他企业总是一下子蜂拥而上,把国内的恶性竞争延续到了国外,不仅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形象,而且再一次丧失了市场,如果常此下去,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很难立足。
3.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
我国摩托车企业痛失越南市场的原因除了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出台了一个《92号文件》。越南政府在我国企业恶性竞争之际,不失时机地颁布了《越南摩托车国产化及自动化率管理办法》,也就是说,越南政府开始出面扶持本国企业了,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我国企业在进入越南市场后,为了争夺市场,纷纷和越南人合作,将技术甚至图纸无偿提供给越南人,结果没有几年越南人就掌握了摩托车的生产技术,很快就可以实现摩托车生产的国产化,越南政府当然要扶持其国内企业了。
反观我国和日本摩托车企业合作多年,日本企业不要说核心技术,就是简单的零件也要我国企业拿钱去买,不注意对技术的保护是我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败落的另一个原因,而其他行业、企业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4.企业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
尽管我国企业工业品的产量很大,价格较低,不少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能够占领不少的市场份额,但从国际上看,我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价格性能比都居于劣势,这与我国企业的研发水平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产品也大多进入低端市场。“走出去”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1.企业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
跨国经营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国内企业在大举开拓国际市场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为何要走向世界?为什么要开拓国际市场?是为了增加现有产品的销售,还是为了贴近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以便在产品开发上领导世界新潮流?是为了在国外科技前沿设立桥头堡,吸引拔尖人才,还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布局,以取得系统综合优势?是为了优化供货商结构,降低采购成本,还是为了打进竞争者的后院,控制竞争者的本国市场?很显然,不同的战略目标会要求不同的跨国经营策略。
2.政府引导企业协调发展,避免我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一旦确定了国际化的目的,接下来就应该考虑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市场开始着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实际上是企业的价值链在地理上的拓展,价值链的地理布局决定着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内,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外,它直接影响到企业跨国经营的业绩。
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前苏联、东欧、拉美、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资源比较丰富,加工制造业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低,投资空间大,他们对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大都持欢迎的态度,有些国家的政府甚至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而我国企业不论在技术、管理经验还是融资能力等方面,与当地竞争对手相比,都拥有一定比较优势,而且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我国企业应把这些国家作为投资的重点。但是任何市场都具有两面性,此类市场不利的一面是其规模一般都非常有限,市场秩序混乱,甚至政局还时常出现动荡。此外,当地产业体系与我国同构,我国企业的集中涌入,使得我国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或当地政府挥舞保护主义大棒的事例容易发生。
与新兴市场相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透明度较高,法律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良好,而且与我国市场的互补性强。但是成熟的市场存在成长缓慢、竞争激烈等问题,而且劳动力成本也比国内高。这就更加要求我国企业要知己知彼,全盘考虑。以英国为例,那里科技发达,研发力量雄厚,但劳动力成本很高。如果到英国去投资办厂,进行加工装配,很可能得不偿失。相反,如果在英国开展技术合作,吸收当地优秀人才,消化当地的先进技术,最后把研发成果拿回国内生产,我国企业应会大有作为。
因此,政府要加大宏观引导力度,整体规划,鼓励企业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选择要进入的市场,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东道国市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战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战略模式在跨国经营中是不存在的。
3.扬长避短,循序渐进
市场进人方式的选择对跨国经营战略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由于跨国经营的复杂性,处于从本土走向世界初级阶段的企业往往很难对当地市场作出比较透彻的分析。企业可以先选择比较了解的国外市场,用比较灵活的进入方式,以学习的态度,作试探性的摸索,并积极向有经验的企业、政府机关和研究机构请教,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建立与跨国经营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队伍,然后逐渐形成策略,优化国际业务。美国的很多公司打人我国市场都走过一个“先销售,再合资,然后收购合资方,最终办成独资企业”的过程。我国绝大多数的跨国经营企业都规模较小,能力较弱,经验不足,在全球性的商业环境和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环球经济中,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方面均不占优势,因此,可以考虑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要避免与大的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而专注于未被大跨国公司注意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充分依托母公司的优势,集中力量做好单一业务,力争“小而精”,在短期内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发展其他同类业务。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建立核心优势后,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多元化经营的战略。
4.研究开发本土化,打造核心产品
企业要“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需要将产品品牌打出去,不仅要创出国际品牌,还要使品牌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例如IBM公司从1992年进入我国市场后,在产品品牌本土化方面不遗余力,在IBM铺天盖地的广告中看不到“美国”的字样,产品也针对我国消费者的爱好进行了变革。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跨国经营的企业不能把国内的产品原封不动地搬到国外,而是要针对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重新设计产品,而且在正式生产以前应该先通过出口试探市场,增加产品品牌的成功率。所以,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投资国设立研发机构,仅从1998年至今,各大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的研究院和研发中心就有 20多个,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利用我国优秀的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研究我国社会,开发适合我国市场的产品,以更好地适应本土化的要求。
跨国经营的企业如果不能针对当地消费者的口味提供具有特质的产品,要成功占领当地市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研发中心设在所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把对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培养我国企业的品牌,培养当地消费者对我国企业核心产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辟新业务和扩大市场份额。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有很多的商机,但是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没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很难长久占领市场,同时企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技术,否则单纯依靠低技术含量、没有品牌的产品降价热销,很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影响我国企业的整体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