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去自我中心绘本
1. 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的游戏是什么游戏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2.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存在的问题
早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各方面的发育还未成熟,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其原因一部分是教师忽视了对幼儿的指导工作,一部分是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的关系。
2、正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观
虽然很多的家庭已经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真正价值和涵义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幼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不少家长认为“幼儿阅读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是有好处的”,但很少意识到早期阅读对幼儿情感的发展,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甚至有些家长将幼儿阅读简单的等同于早期识字。从而造成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家长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机械的识字上 ,功利性的追求识字的多少,片面地进行知识性,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而忽视了多幼儿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的阅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害的。
3、阅读过程中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
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在幼儿阅读时,缺乏正确的指导。过多地追求阅读指导的“结果”,使幼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幼儿阅读活动成了呆板的教育行为,减弱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对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认识不够,没有考虑到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无法有效调动幼儿阅读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质量。如:一些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图书时,仅仅只是照着书上的文字往下念,根本不去关注那些与文字相匹配的画面,也不去理会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和困惑。厚厚的一本书也许几分钟就给幼儿读完了,对于图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却熟视无睹。那么,幼儿在这样一种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些单一的信息,而没有真正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另外,由于一些教师不了解幼儿的阅读特点和需求。在分析,评价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往往不能恰当地给予解析,不能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分析其行为,容易主观得作出评判,在某些情况下就会伤害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心里发展,从而使本该和谐交流的师幼阅读变成负担式的机械阅读。
4、对图书区提出的规则要求不明确
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对图书区的规则要求制定的不明确。使得幼儿阅读图书时总是一窝蜂得上去抢图书,吵吵闹闹的.有的幼儿一次拿几本书,几本一起看,有的幼儿边看书边跟身边的同伴大声地讲话。而教师是很少参与到幼儿的阅读中的,通常都是让幼儿“放羊”式的阅读。
3. 如何有效克服幼儿自我中心倾向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它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就能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最好办法,而集体游戏效果更佳。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中让儿童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人成长为人类社会一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为发展到社会水平的行为(如交往行为,对集体的态度、社会规范等),尤其要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等。
4. 幼儿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言语
皮亚杰认为言语的自我中心状态与儿童的活动及社会环境有关,这与我们的研究较为一致。首先,活动,尤其是象征性游戏会影响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系数。皮亚杰指出:“独白的常数,无论是私人的或是集体的独白,总是和想像的游戏成正比例的,而在实验研究中根本就没有独白,伴随而来的是适应性的言语。”我们曾进行“20名大班幼儿语言功用的比较研究”,自我中心言语占23.03%,低于皮亚杰的研究(自我中心言语为38%)。
我们认为,在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自我中心的语言,他们说话时并不在乎旁人的观点,也不需旁人的理解和答语,但造成皮亚杰研究中自我中心言语系数较高,皮亚杰认为与儿童的活动和儿童对他的环境的反应有关,这是正确的,儿童所处的情境(独自或合作的游戏)与协作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语言的功用。其次,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自我中心系数的变化也是有影响的。
5. 以去我为中心的教案
主题活动设计意图与思路:
小班幼儿,正是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区别自己与他人,开始强烈的表现出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概念,初步感知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因此,通过游戏方式促进幼儿认识自我,增强主动性、独立性,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是该阶段重要的教育任务。
小班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我自己》,通过“搜集资料----认识外形----感知用途----学习保护”的步骤,让幼儿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各门学科的整合:融合了绘画、歌表演、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身体的构造,知道五官等的外型特征以及其用途,并教育幼儿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引发孩子关注自己,更能关注周围的世界。
主题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我自己”,让幼儿更加喜欢自己。在活动中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和老师、同伴交往,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态度目标: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激发探究欲望。在活动中能发现同伴的优点,并乐于模仿和学习。
知识目标:认识自己五官的名称,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和简单的保护常识。引导幼儿区分男孩、女孩的明显特征。
活动一:认识五官
设计意图: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脱离了亲人的关心与照料,对幼儿园的生活不太适应,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就会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抠鼻孔等。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启发他们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幼儿经常用手抠鼻孔、揉眼睛,把脏手或脏东西以及小珠子之类的东西放到嘴里,是极不安全,也极不卫生的,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很有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并了解五官的功用。
2、教给幼儿保护五官的一些常识,引导幼儿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布袋偶(动物、人物形象均可,如眼、嘴可动更佳),各种声响的录音。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游戏:摸摸看。
教师操作布袋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摸布袋偶的五官,引起孩子的兴趣,并将话题引到五官上来。 教师提问: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有什么?
让幼儿看着布袋偶,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正确位置及数量。
2、教师操作布袋偶,以布袋偶的语气提出问题,带领幼儿认识五官,并了解五官的功用。问题一:我有耳朵,你的耳朵呢?耳朵能做什么?播放录音,让幼儿听录音,验证耳朵的功用。 问题二:我有眼睛, 你的眼睛呢?眼睛能做什么?幼儿讲述后并指认一下周围的事物。
问题三:我有鼻子,你的鼻子呢?鼻子能做什么?让幼儿表现闻味的动作。
问题四:我还有嘴巴,你的嘴巴呢?嘴巴能做什么?教师可以辅以嘴巴能表现的动作,让幼儿尝试表演。(如笑、喝水等)
3、教师操作布袋偶,用布袋偶去接触孩子的五官(但要注意眼睛和嘴的卫生,只靠近即可),轻轻触鼻头并伴有语言指导,如:“我在这里,亲亲你的小鼻子”等。闭上眼睛的孩子可以轻轻抓布偶,同时教
师可以变换不同的动作不让幼儿捉到它。
4、请孩子一起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五官?
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表现。
活动延伸:
1、游戏:指五官,即教师提问:鼻子在那里?(眼睛、耳朵、嘴、脸)孩子边说边指出来。还可以玩“看谁指得快”的游戏,即教师快说,孩子快指。或者让孩子自由组合,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指。
2、游戏:贴五官。(准备好大头的照片和五官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头像上少了什么,然后请孩子来贴五官。孩子在图上拼摆后家长帮助粘贴好。
附: 五官歌1=C 4/4
3 5 3 5 6 5 / 6 i 6 5 - / 3 - 2 - / 1 - - 0 //
(成人)两只 眼睛 在 哪 里? 在哪 里?(幼儿)在 这 里。(指眼睛)
小小 鼻子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这 里。(指鼻子)
两只 耳朵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这 里。(指耳朵)
小小 嘴巴 在 哪 里? 在哪 里? 在 这 里。(指嘴巴)
小小 脸儿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这 里。(指脸颊)
活动二:我的小脚丫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自己脚丫的特征与特点,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2、让幼儿知道脚能做许多事情,鼓励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
3、教幼儿保护脚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海绵垫、瓷砖、地毯、安全的小石子等不同材料铺成的小路。
2、脚印图。
3、成人鞋和宝宝鞋各一双。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边说儿歌边活动小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观察小脚丫,自己探索发现秘密。
1、数一数小脚。
“小朋友,你有几只脚?”“你的脚上有什么?”“动一动,好玩吗?”“数一数一只脚上有几个脚趾呢?”“另一只呢?”
2、挠一挠小脚。
“挠挠自己的脚,再挠挠别人的脚,有什么感觉呢?”
3、闻一闻气味。
“脚怎么会有味的?”“用什么方法让脚干干净净呢?”
三、游戏——走小路
1、教师带领幼儿赤脚走在不同材料铺成的小路上,体验脚底接触这些材料的真实感受。
2、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达小脚踩在这些材料上的体验和感受。
“你走的什么路?感觉怎样?”(幼儿自由交流感觉后,可请个别幼儿谈感受)
3、让幼儿再次体验小脚走在不同路上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脚的感受和活动的兴趣。
4、小结:“踩在海绵上软软的,踩在瓷砖上凉凉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小脚的用处。
组织幼儿根据经验,讲一讲脚能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小脚能感觉走在不同路上的不同感觉,你知道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吗?”(走路、跑步、跳舞、踢球、蹬车等)“小朋友要经常锻炼,身体才会长得更结实,个子才会更高??”
五、展开讨论:怎样保护小脚。
“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怎么保护小脚呢?”(勤洗脚、剪脚趾甲;不穿硬皮鞋、穿合适的鞋子等)教师可请幼儿体验穿大鞋子和小鞋子的感受,从而让幼儿知道应该穿合适的鞋子。
活动延伸:
1、课后教师带领幼儿体验踩水泥地、沙子路和放在水中的不同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2、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脚丫的其它秘密。
附:宝宝的小脚
爸爸瞧,妈妈看,宝宝的小脚真好看
爸爸瞧,妈妈看,宝宝的小脚踮一踮
爸爸妈妈都来看,宝宝的小脚跳一跳
6.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7. 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哪些
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