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

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

发布时间: 2021-05-13 21:26:51

① 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什么阶段表现的作文明星

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②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谁提出的

自我中心是皮亚杰提出的。自我中心来自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感知运动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并不是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很自私,而是指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又可被看成是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元素。认知结构就是协调了的格式的整体形式。

(2)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扩展阅读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什么

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

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

(3)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扩展阅读: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相关情况:

1、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

2、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3、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④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儿童出现逆向性和补偿性的可逆思维处于认知阶段的()阶段

答案应该是D,逆向性虽然在具体运算阶段就出现,但是补偿性要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

⑤ 心理学论述题皮亚杰怎么回答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红花多。但是当问红花多还是花多时,学前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但是小学儿童,由于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类问题大多能正确回答。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序列化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如小学生可以按高矮、大小、长短等标准对物体进行排序。与序列化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递性(transitivity),是指对一序列中各元素的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如对于“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如对于“A比B高,A比C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小学生已经明白两个子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学生总数。他们也可以逆推,如男生人数=学生总数-女生人数。(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皮亚杰很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与同伴一起学习,相互讨论,使儿童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儿童进行思考,因为同伴间地位平等,儿童不会简单地接受对方的想法,而试图通过比较、权衡进而自己得出结论,这对儿童的去自我中心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常扮演权威的角色,儿童会养成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给予,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

⑥ 一道心理学选择题 求解

这是gre么

答案是d

a佛洛依德关注的主要是儿童,不选
b吉布森以研究儿童视知觉(视崖实验)和知觉选择性出名,他的研究不涉及道德问题
c皮亚杰 它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不涉及成人
d科尔布格 美国从心理学研究道德问题的大家,提出三层次六阶段理论,包括成人道德
e埃里克森 美国研究毕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研究也不涉及道德问题。

⑦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⑧ 如何提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要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如果能够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就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假如,你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话,别人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你。

2.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还要学会如何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3.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留给别人,把公心留给自己。

4.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假如把大量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诠,自然就会更公正合理。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会赢得更多的友谊。青少年的生活少不了友情的滋润,否则生活中就会到处出现不适应,以至焦虑。

⑨ 在心理学中论述题皮亚杰怎么回答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红花多。但是当问红花多还是花多时,学前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但是小学儿童,由于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类问题大多能正确回答。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序列化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如小学生可以按高矮、大小、长短等标准对物体进行排序。与序列化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递性(transitivity),是指对一序列中各元素的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如对于“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如对于“A比B高,A比C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小学生已经明白两个子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学生总数。他们也可以逆推,如男生人数=学生总数-女生人数。(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皮亚杰很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与同伴一起学习,相互讨论,使儿童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儿童进行思考,因为同伴间地位平等,儿童不会简单地接受对方的想法,而试图通过比较、权衡进而自己得出结论,这对儿童的去自我中心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常扮演权威的角色,儿童会养成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给予,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

热点内容
挖矿模拟器破解无限钱 发布:2024-06-26 22:03:53 浏览:879
btc买面包 发布:2024-06-26 21:41:05 浏览:398
trx怎么样币界 发布:2024-06-26 21:39:42 浏览:311
比特币矿机为什么这么热 发布:2024-06-26 21:37:51 浏览:325
比特币是在哪年生产的 发布:2024-06-26 21:37:07 浏览:50
区块链有什么用呢 发布:2024-06-26 21:12:22 浏览:384
丽台m6000显卡挖矿 发布:2024-06-26 20:49:34 浏览:579
以太坊上怎么发行代币 发布:2024-06-26 20:29:18 浏览:583
比特币挖矿安全么 发布:2024-06-26 20:23:35 浏览:919
矿机安装显卡不能进入系统 发布:2024-06-26 20:06:57 浏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