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企业利益
⑴ 【嘉楠Musing】如何看待“去中心化”——优点、缺点
【嘉楠Musing】第6期
“去中心化”一词自以太坊出现以来,特别是在区块链领域里,开始变成了热门词。这词里承载了众多底层大众对阶级压迫,不平等的抗争,成了普通人对追求权利、财产自由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嘉楠前文中也说明了“去中心化”这词实际上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更不应该用节点的多少和分散程度来简单的判断一个事物去中心化的程度,用Vitalik提出的“架构层”、“政治层”、“逻辑层”三个维度衡量更为合适。
当然,去中心化之所以这么被推崇,必然有它的道理。对此,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去中心化”这件事?
还是先从去中心化的好处和坏处开始说起吧。
先说说缺点,去中心化的缺点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互联网服务依然是以中心化体系运转为主。
1、效率低下
去中心化的体系,实际上看起来是有些臃肿的。系统的每个节点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则。众多的节点组成的分散式的系统并不够灵活。
不是说自治不好,只是有时候会成为累赘。比如更新迭代就需要轻快灵的节奏,而去中心化里,每当系统一个微小的修改和更新的一个行为操作,都需要所有节点同意,否则就会容易形成分裂,进而内讧分叉,系统优化和进化都面临着天然的阻力。
2、不可控与不可预知
不可控,就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控系统的绝对走向。
因为去中心,所以没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利,即便是进行生死相关的重大决策,系统内的最高层方面的决策,单个人在说服不了其他大多数同伴同意的情况下,也是没辙。所以在有分歧时,区块链项目选择的分叉,实际上都是在向我们展示它不可控的一面。
不可预测,系统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比方说,Twitter和微博的信息传播都可以看作信息的某种去中心化,不知觉之中就有一些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形成热点效应。而在此之前并无法完全预知它的形成。都说缺少监管不行,去中心了,实际上你也监管不了,成本太高。无法通过特定的外力去干涉系统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毕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为什么需要去中心化,或者说去中心化的优点是什么?其实Vitalik已经给出了比较系统回答了。即容错性、抗攻击性、防合谋性。
1、容错性:因为系统由分散独立的多个节点组成,因此在系统整体上比较不容易遭受破坏。
2、抗攻击性:分散式的节点组成的系统,没有所谓的敏感的中枢节点,会被特别攻击。其攻击成本和对系统造成影响的难度也大大提升。
3、防合谋性:分散式的多节点系统里,个体通过合谋和勾结的来谋取利益的难度比中心化的系统要难得多,传统的公司和机构则容易得多。
Vitalik其实已经说出了最核心的几点,这里另外补充嘉楠个人的几点粗浅的见解。
多元性:
权利下放和分散的系统中,在大系统的简单规则下,出现多个小的乌托邦式节点是可能的。这些小的节点,它们有各自的特色,丰富而多样化。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系统。这种小小的节点,它们更可能出现在,比如创意、灵感,这类可以通过节点数量上的优势碰撞出火花的场景里。
微信的小程序,张小龙就有意做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模式。没有特定的中心权重,让每个提供价值和创意的作者通过小程序的方式接入进来,发挥群体的智慧,而小程序是用完即走,没有中心分发。当有足够多的用户在平台之上,群体丰富的创意更能够服务更多更广的用户体,让每个小程序的服务都能体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当然小程序的去中心化还在继续。
资源利用率:
我还发现,去中心化这种系统,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虽然不一定能够解决效率,但对于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分布式存储的IPFS,把文件存储在分散的计算机里,将用户闲置的硬盘空间有效利用起来。又比如P2P视频,迅雷路由器等,都是对广大用户的带宽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不信任环境下的信任体系:
这个是加密货币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打破第三方中介,直接在不信任的环境中完成需要信任的行为操作。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比特币的点对点支付系统。在缺乏信任的环境中,创造信任体系。这也是为所有涉及金融和需要信任的领域里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
从比特币开始,到去中心化交易所,和目前火热的各种博彩游戏无不是基于对这一个体系的信任而愿意参与进来。
其实说到最后,去中心化系统,其目的还是为了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大规模协作来创造更高的价值。
去中心化之所以有这样的势能,是来源于它自下而上的组织形态。去中心化其实更具备生物生命的生长特性,就比如我们的细胞、分裂和组织而成的器官。蚁群,通过分工协作组成的蚁群社会。而生命是会拓展和进化的。
(未完待续……)
Q/A:你又应该如何看待“去中心化”?
⑵ 企业管理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企业管理去中心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理念,它在大规模的网络环境中尤为显著,每个参与者都具备中心地位,能够连接并影响其他个体。在这个模型中,没有传统的层级划分和部门设置,取而代之的是以项目为导向,鼓励全员参与和自我驱动。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接手项目,组建团队,共同推动任务的完成,这使得决策过程更为灵活和开放。
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平等和扁平化,每个人都是项目的积极参与者,负责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它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数据透明度高,信任度也随之提升。然而,这也对成员的能力和态度提出了高要求,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此外,为了确保这种模式的有效运行,一套完善的配套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以平衡各方利益,保证整体效率和成果。
总的来说,去中心化的企业管理是一种去除了集中权力、注重个体能动性和协作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既带来了效率提升的可能,也带来了对个人素质和管理机制的挑战。
⑶ 去中心化的好处有哪些
为什么去中心化很重要?它的好处在哪?去中心化有三个优点:
容错性: 去中心化系统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为它依赖于许多独立工作的组件,它的容错能力更强。
抗攻击性: 对去中心化系统进行攻击破坏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统更高。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是抢劫一个房子和抢劫一片村庄的差别。
抗勾结性: 去中心化系统的参与者们,很难相互勾结。而传统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层,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以损害客户、员工和公众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结。
容错性的核心,其实就是“可以承受出现错误的能力,以此降低系统崩溃的概率”。
为了保证去中心化的容错能力,下面这些措施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1.尽可能保持多方竞争关系;
2.升级协议的技术和知识必须是民主化的,这样更多的人就可以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和批评一些明显不良的协议变化;
3.核心的开发和研究人员应该由多个公司或组织雇佣(或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是志愿者);
4.挖矿算法应该以最低程度的中心化思路去设计;
理想情况下,我们使用权益证明的方法(POS)来摆脱硬件的中心化风险(当然权益证明可能也会带来新的风险)。
草流公社在构建上就是引用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思路,去中心化并不是完全去中心化,而是弱化中心化,使更多的中心化,而非一个中心化。超级节点号组织全球招募1024个,节点币NODE共10240个,拥有一个节点币就有了表决权,一个NODE为一票,分散决议权,避免过于集中,造成严重化的中心化出现,避免决议议案被少数人把控,导致最终议案不符合多数人的利益。1024个超级节点,每人都是一个中性化的组织单元,这样所有的决议就是只有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的情况才会通过执行。
草流公社的通证CAOS就是一款权益性证明的方法(POS)来摆脱硬件的中心化风险,拥有CAOS就拥有了分红权,选举权,决议权,工作权。不但能获得分红和所有投资孵化项目的空投,还可以参加公社提供的付出工作量获得CAOS的工作的权利。
因为草流公社是由广大超级节点,节点,普通会员组成的投资性组织,因此不会因为某一个节点不作为,瞎作为导致整个公社组织的溃散。多节点,形成只有竞争关系,更好地发挥出个人和团体的参与积极性和尽力做得更好的能动性,是公社发展自主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并高度自治。
草流公社所有人的利益都是通过发行的通证体现的,这样要让通证正好的体现价值,那麽就需要所有人去公共维护,大家持有的都是一样的通证,那麽但持有的通证出现危机时,遭到诋毁攻击时,所有持有者都会自发地站出来维护。团结性更强,凝聚力更高,这就是草流公社为什么把区块链精神运用到草流公社组织运营当中。用最先进的理念武装草流公社组织。
⑷ “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
自穴居的原始人在墙璧上涂鸦时起,人类就一直有记录信息的需求。后来出现了用图书来记录知识,用账本来记录财务债务。到了近代,会用录音机记录声音,用胶卷记录图像。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到来,记录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变得数字化、虚拟化。电子书、电子地图、电子相册以及影视综艺节目也实现了数字化网络传播。
然而,这些记录形式的背后有个共同的深层问题——中心化。中心的重要性在我们心中不言面喻,中心是一个集中所有资源和数据的地方,是所有路径的交错点。中心的意义在于控制。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人们将生产和工作都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完全控制的目的。中心能够控制所有的过程,保证准确和无误。
过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如果建立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就是一个服务器记录了互联网的所有信息,我们所访问的都是这个服务器上的信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被这个服务器所记录。
当今世界已经被巨头垄断了,大家高频使用的网站或者APP,就那么几个。中国人就是BATJ系列,美国人就是Google、Facebook、Amazon……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所有互联网服务,所有的信息和交易都要以这些服务器为集中地进行交互。
互联网过度中心化之后,用户的利益就容易被侵犯。过去内容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你想干掉它们不太容易。过度中心化一大的坏处就在于,比如,即使你不喜欢BAT,你基本也不得不使用它。最近的Facebook隐私问题也充分暴露了中心化的严重危害。
中心化的互联网服务器作为信息的唯一拥有者,或是因为自身利益的影响而操纵自己所存储的信息,或是因为自身系统存在漏洞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身系统的漏洞。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爆出的39亿票据大案就是犯罪嫌疑人通过二次贴现的方式将已入库保管的银行承兑汇票票据包进行贴现。无独有偶,中信银行兰州分行(9.69亿)、天津银行上海分行(涉案7.86亿)、龙江银行(涉案6亿)、宁波银行(涉案32亿)先后爆出票据案件。
其次是中心化服务器因为自身利益操纵信息。旅游平台的机票超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1年国航齐齐哈尔飞往北京的飞机就因为超卖而导致23名乘客无法登记,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RobertShiller)与妻子正好遇上航空公司机位超卖,最后被赶下飞机。普通消费者对于纠纷的出现只能寄希望于平台对于自身名誉的看重。
最后是中心化服务器因为意外或故意,信息被删除。2016年2月广西浦北县一起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但监控视频却被人为删除。2017年11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监控视频硬盘由于多次强制断电而发生损坏。2018年8月甘肃某幼儿园出现儿童被针扎事件,关键的十分钟视频却莫名其妙消失,园方给出的停电解释却与物业和供电所出具的证明相悖。
除此之外,在中心化平台中,用户为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却并不能享受数据带来的价值,却还无偿担负数据泄露带来的损失,这其实对于广大的用户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从区块链诞生开始,去中心化就是这项技术最显眼的标签。当然,在走向去中心的大趋势下,可能存在多向演变和阶段性波动。其实,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区块链的探索道路,也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可能是多中心或弱中心。现在市场谈论较多的“去中心”,其最终结果更可能是多中心,从而弱化少数中心话语权过强所导致的规则失控。
以金融业为例,当万物互联使得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产业链中重要的中心节点时,或许就实现了最理想的市场状况,使得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可能会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说传统金融完全被革命、被颠覆,而是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从而使得传统中介中心和新的中介中心获得共赢,在一个共享共赢的金融时代获得一种新的发展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早期的华盛顿共识走向了失败,出现了大量的中心化趋势。有的希望通过中心化来解决金融政策和交易效率,有的希望通过中心化机制来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当前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实际上就是“中心化”与“弱中心”的挑战。
区块链能够遏制传统“中心化”模式下的“短板”,也是为了达到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美好社会》一书中所描述的目标。希勒教授是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辉。“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所能创造的价值已经极大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心化体系往往践踏个人的权利,相比之下,去中心化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更自由、更透明、更公平的未来。尽管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它所彰显的变革却鼓舞人心。
⑸ “去中心化“这个概念到底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基本概述: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举例说明:
1、中心化:几个老师在上面讲课,同学在下面听。(上课)
2、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讲话,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听或者讲。(英语角)
去中心化的作用
1、解决容错性问题。去中心化系统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为它依赖于许多独立工作的组件,它的容错能力更强。
2、抗攻击性。对去中心化系统进行攻击破坏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统更高。攻击中心会使整个系统瘫痪,而去中心化的系统,攻击任何一个节点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3、抗勾结性。去中心化系统的参与者们,很难相互勾结。每一个节点都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级、主从的关系,都是平等的。而中心化的传统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层,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以损害客户、员工和公众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结。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