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对人的要求有哪些
Ⅰ 什么是去中心化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种现象或结构,必须在拥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或在拥有众多个体的群中才能出现或存在。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去中心化的意思,是节点决定中心,中心必须依赖节点,中心离开了节点就无法存在。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从互联网发展的层面来看,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今天的网络(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去中心化是指宇宙没有中心,就是一片无边界的物质组成,没有中心点。
Ⅱ 去中心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浅显易懂的例子
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就是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包括举例,很多人往往陷入一个困局: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在这样的困局里,一个本来说得通的例子也往往会陷入自相矛盾中。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中心对每个人不具备强制作用。
然后就要进入我们的举个 环节。从最近的“救命文档”说起。河南暴雨,一个从河南走出的大学生看到灾情后,她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创建了这份可以登记、共享和核实、更新的文档,很快就有30多名同学加入参与进来,合作整理。
最终,这份文档由几百万人参与了维护。这是一份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文档,有人发布求助信息,有人跟进,有人更新文档,有人维护秩序,在这份开放的文档里人人平等,维护着一种大家默认的秩序,这是去中心化。
Ⅲ “去中心化”是拯救人类文明的良药!聪明人已经开始行动!
作者|崖之上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这段文字是网络对于“去中心化”这个词条的一段阐述。
“去中心化”的本质其实是利用科技发展的力量,促进“人人平等”,人和“机构”、“平台”的平等。这样的“去中心化”,符合人性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大势所趋。
如今,许多聪明睿智的人们已经因应潮流,开始着手建立专门为“个体中心”服务的“去中心化”的中心了。
封建王朝是“中心化”严重的典型例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体制上,皇帝是一个封建王国绝对的中心,生杀予夺,一言九鼎。
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命运,全部系于这一个人身上。运气好,碰见个明君,王朝多兴盛几年,百姓过几天好日子;运气不好,碰上个昏君,亡国,亡家,百姓只能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生不如死。
唐朝的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抒发自己不能施展才华的郁闷心情。而像韩愈这样的优秀人才,之所以不得志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封建王朝的“极度中心化”。
我们现在看来,希特勒无非就是个心理扭曲的疯子。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神经病、极端主义者,凭借自己的“中心化”地位,给人类造成了多么巨大的灾难?
现在社会的职场也是一样。很多的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高度中心化的小小“王国”。所以,因为感觉职场难混,套路太多,许多人干脆脱离这些中心,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打造个体IP。不少人已经取得了成功。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发展使个体的力量得以释放,加强,从而和曾经占据垄断地位的各种“中心化”的力量不断缩小着差距,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力量平衡。
随着科技、经济和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去中心化”还将不断发展,在达到某个阶段之后,社会公平程度将超乎想象。
人类社会中的绝大部分问题、矛盾都源于“不平等”、“不公平”。而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直接导致了现实世界中,许许多多的仇恨、暴力、甚至是战争的发生。
在一个“去中心化”程度高,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里,不仅社会矛盾小,正能量足,也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力量和才能,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并有效降低“人祸灾难”发生的风险。
未来已来!无论是个体还是机构,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都必须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去中心化”的巨大意义,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Ⅳ 管理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我们知道,社群运营必须要有人做管理,而且管理一定是能产生管理层级的。也就是说,社群是围绕- 个中心来运转的,是需要中心化管理的。那么,去中心化管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去中心化是指社群传播的内容、信息不再是由专人或特定人群产生,而是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其次,在去中心化管理模式中,社群是放射线结构的,社群围绕灵魂人物聚集,然后每个节点又可以自由连接不同资源,安排自己的活动。社群通过灵魂人物的言行去影响整个社群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不是直接管理。
其实,去中心化管理是中心化管理的延伸,并没有谁更好的问题,也不是非此即彼。社群要做大,就必须允许去中心化的节点承担更多的责任独自去管理。在一个大社群中,对核心成员采取中心化管理,对外围成员采取去中心化管理,保持中心化管理的成员对外围群的影响力,适当平衡两者之间的比例,是做大社群的关键。
那么,社群运背该如何运用这两种管理模式呢?
例如,罗辑思维以“有种、有趣、有料”为口号,微信公众订闻号“罗辑思维”语音,每天早上六点率左右发出,365天全年无体:视频节目每期50分钟,每周五在优酷网播出,全年48期。试想,如果没有罗胖这个核心人物,社群就不可能长久地火下去。这可以说是社群中心化管理最好的体现。再来看一个以去中心化管理为主的社群。BM社群在各个城市设有交流营、读书笔记PPT营、绘画营、码字营,这些社群都有独立的群负责人按自已的群特点去组织运营。总群负责人只是把各个分群组长们聚在一起,分享好的经验,提供可以共享的资源,提出运营建议,但每个群的决策权完全在组长身上。
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都能够在社群中应用成功,只不过中心化模式有个偏强势的群中心人物驾驭与规范,对群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去中心化模式的中心人物偏弱势或者干脆就没有,但是一-定有一个非常主动的连接者和沟通者。比如,BM社群的核心人物陈慧敏通过自己积极地沟通和交流,与不同社群的核心人物保持了紧密沟通,形成了大家都认可的群文化。
因此,无论是罗辑思维还是BM社群,都存在负责人和群规则,只是这两者的中心化程度不同。在社群资源不足、管理者能力有限的时候,可以采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3 : 7的比例,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社群,管理者只是扮演连接者的角色。
在社群规模日渐成熟、管理者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带动其他人的时候,可以采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7 : 3的比例,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优化、利用。因为当社群规模变大后,继续采用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会出现所有人有事都找连接者,而连接者到处救火式响应,沟通效率反而会变低。
Ⅳ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5)去中心化对人的要求有哪些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Ⅵ “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
自穴居的原始人在墙璧上涂鸦时起,人类就一直有记录信息的需求。后来出现了用图书来记录知识,用账本来记录财务债务。到了近代,会用录音机记录声音,用胶卷记录图像。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到来,记录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变得数字化、虚拟化。电子书、电子地图、电子相册以及影视综艺节目也实现了数字化网络传播。
然而,这些记录形式的背后有个共同的深层问题——中心化。中心的重要性在我们心中不言面喻,中心是一个集中所有资源和数据的地方,是所有路径的交错点。中心的意义在于控制。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人们将生产和工作都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完全控制的目的。中心能够控制所有的过程,保证准确和无误。
过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如果建立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就是一个服务器记录了互联网的所有信息,我们所访问的都是这个服务器上的信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被这个服务器所记录。
当今世界已经被巨头垄断了,大家高频使用的网站或者APP,就那么几个。中国人就是BATJ系列,美国人就是Google、Facebook、Amazon……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所有互联网服务,所有的信息和交易都要以这些服务器为集中地进行交互。
互联网过度中心化之后,用户的利益就容易被侵犯。过去内容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你想干掉它们不太容易。过度中心化一大的坏处就在于,比如,即使你不喜欢BAT,你基本也不得不使用它。最近的Facebook隐私问题也充分暴露了中心化的严重危害。
中心化的互联网服务器作为信息的唯一拥有者,或是因为自身利益的影响而操纵自己所存储的信息,或是因为自身系统存在漏洞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身系统的漏洞。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爆出的39亿票据大案就是犯罪嫌疑人通过二次贴现的方式将已入库保管的银行承兑汇票票据包进行贴现。无独有偶,中信银行兰州分行(9.69亿)、天津银行上海分行(涉案7.86亿)、龙江银行(涉案6亿)、宁波银行(涉案32亿)先后爆出票据案件。
其次是中心化服务器因为自身利益操纵信息。旅游平台的机票超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1年国航齐齐哈尔飞往北京的飞机就因为超卖而导致23名乘客无法登记,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RobertShiller)与妻子正好遇上航空公司机位超卖,最后被赶下飞机。普通消费者对于纠纷的出现只能寄希望于平台对于自身名誉的看重。
最后是中心化服务器因为意外或故意,信息被删除。2016年2月广西浦北县一起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但监控视频却被人为删除。2017年11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监控视频硬盘由于多次强制断电而发生损坏。2018年8月甘肃某幼儿园出现儿童被针扎事件,关键的十分钟视频却莫名其妙消失,园方给出的停电解释却与物业和供电所出具的证明相悖。
除此之外,在中心化平台中,用户为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却并不能享受数据带来的价值,却还无偿担负数据泄露带来的损失,这其实对于广大的用户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从区块链诞生开始,去中心化就是这项技术最显眼的标签。当然,在走向去中心的大趋势下,可能存在多向演变和阶段性波动。其实,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区块链的探索道路,也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可能是多中心或弱中心。现在市场谈论较多的“去中心”,其最终结果更可能是多中心,从而弱化少数中心话语权过强所导致的规则失控。
以金融业为例,当万物互联使得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产业链中重要的中心节点时,或许就实现了最理想的市场状况,使得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可能会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说传统金融完全被革命、被颠覆,而是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从而使得传统中介中心和新的中介中心获得共赢,在一个共享共赢的金融时代获得一种新的发展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早期的华盛顿共识走向了失败,出现了大量的中心化趋势。有的希望通过中心化来解决金融政策和交易效率,有的希望通过中心化机制来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当前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实际上就是“中心化”与“弱中心”的挑战。
区块链能够遏制传统“中心化”模式下的“短板”,也是为了达到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美好社会》一书中所描述的目标。希勒教授是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辉。“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所能创造的价值已经极大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心化体系往往践踏个人的权利,相比之下,去中心化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更自由、更透明、更公平的未来。尽管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它所彰显的变革却鼓舞人心。
Ⅶ 网络传播去中心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入口的开放。所有网络用户都居于平等的地位。
2、话语权的开放。所有人都有了说话的权力。
3、传播者和受众分割线的被逐渐消除。以前的传播者中心已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