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去中心化
『壹』 流变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流变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流变时代”,企业想谋求突围,自然“兵无常形”,而破局之道还需要由人去找,人力资源管理更需具有创新性。
如今,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带来的矛盾: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传统企业感到生意不好做了,天气变冷了,急于找到新的出路,例如向互联网转型;另一方面,京东、阿里等公司的上市又演绎了新一轮的资本神话,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无限可能,尽管其中许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赚到钱。然而最让人难受的是:谁也摸不清走向。眼下是失衡的,未来是平衡的,现在在路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西方学者将其称为“VUCA”,指的是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我更愿意称之为“流变时代”——流动、变化的时代。一般来说,变化指的是和过去不同,哪里不同?这个变化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方向感;但流变没有方向,变化也是流动的,是随着势走的,变化本身就加之在流动性之上,呈现出某种突变性和非连续性。
流变时代的三种力量
首先,先说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由信息技术所催生的新兴产业和新生代企业代表着某种旺盛生长且强大的民间力量。诸如京东、小米等下半场上场的新选手,风头正劲、一时无两,正在大规模替换上半场的老将们;而以前海微众银行、房多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地产企业也将对行业的既有格局造成冲击。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个时代的主题仍将是:产业更迭和企业兴替,一代新人换旧人,创业、创新、创富依然是时代的最强音。一个年轻人如果抓住机会,弯道超车,几年之内所汇聚的财富就将超过父辈几十年积蓄的总和。这是时代赋予新人类的机遇。
其次,新人类。从人的角度来说,所谓“时代”,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代际概念。人的代际更迭,催生了商业的新陈代谢、更新换代,所以新生代企业终将来自于新生代的人。在全球化背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愈发热衷于寻找自我认同,因为个人比以前有更多的机会来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时,如今孩子们不再从父母那里问到“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而是逐渐习惯于求助网络;但父母却要反过来向小家伙们请教:如何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移民”和“原住民”的差别。
最后,谈回到新技术。信息实际上是一种有意义的数据排列。以前对信息不是很重视,主要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模拟的世界,这一世界的要素之间是一种粗略的因果关系描述。而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后,这种描述可以变得更精确了。这样,信息的密度、精度、传播速度都有了几何级数的变化。同时,信息的流动又给我们带来一个“零成本社会”。而信息最大的难题就是其价值的不确定性,因此许多互联网企业也没法按照常规办法估值,但是这样的波动会对各方各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想谋求突围,自然“兵无常形”,而破局之道还需要由人去找,人力资源管理更需具有创新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新趋势
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人类,以及新需求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也亟需合乎大势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概括为十大新趋势:
趋势之一:
从传统的“战略版图决定组织版图,组织版图决定人才版图”,到“愿景驱动人才,人才驱动战略”。
传统意义上,“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跟随战略”是当然的逻辑,这种逻辑主要适用于稳态经济下的大企业的战略选择,但是在当下突变的非连续的环境下,机会窗口往往一闪而过,此时企业要想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常常没有充分准备的时间,没法儿瞄准了再开枪,而是大概估摸个方向,先开枪再瞄准,在运动战中调整姿态。这时候,人力资源管理最需要的不是匹配思维,而是创发思维。因为战略是事先未知,突发涌现的,一切都在快速变化,而相对稳定的战略和组织,根本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只有人,才能根据前线的炮声和战火快速反应,即时作出判断。只有人,才能回应巨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因此,逻辑要反过来,尤其对那些致力于创新的企业,不是因岗配人,而是因人设事。在互联网时代,一切回到人才、服务于人才,给人才以机会和平台,才是组织的前途所在、资本的收益所在、事业的生生不息所在。所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流变时代愈发显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
在视源科技,如果员工提出一个很好的点子,并认为这个产品应该未来会有市场,公司就会提供一个标准的调研报告,让他据此调研;公司战略规划部如果认为调研合理,就会为他和项目先成立一个事业部,后续还可能为他成立一个子公司。目前视源科技这样孵化出来的子公司有十余个,还有一些正在孵化中。
趋势之二: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从效率式量变,到效果式质变,关键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往往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知识经济是天然的范围经济,尤其互联网极大提升了交易的范围,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放大了个人的能力。优秀人才可以通过互联网式的产品或应用,影响到千家万户,这是此前的时代所难以想象的。例如,张小龙带队推出的微信,显然大幅抬高了整个腾讯公司的战略格局。
在此背景下,人才管理理念愈发得到越来越多企业家的认可。一个优秀人才顶两三个人,甚至顶10个人用。所以进入人才管理时代,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转变:从雇佣关系到合作关系,不再只是老板炒掉员工,也有上升比例的员工炒掉老板;从企业忠诚度、组织承诺,到专业忠诚度、行业忠诚度、多重承诺。许多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但这批人并没有离开圈子,而是跳来跳去,或是离职创业。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强雇主品牌建设,明确人才价值主张,把好入门关,真正找到符合企业业务属性的优质人才,例如腾讯提出的“寻找有梦想、爱学习的实力派”,其实跟互联网行业讲求“快速迭代”的气质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加强文化建设,以某种民主协商氛围把好员工留下来,人员管理去行政化,给人才松绑,让他们有条件开拓创新。
趋势之三:
企业是有组织的人类生活的2.0版本,乡村、部落、氏族是1.0版本,“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是3.0版本,现在则要谋求兼顾,一方面是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人才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则要建立亲情原乡。
为什么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总是提“互联网精神”、“新商业文明”?以我之见,我们或许正在经历一场文明的迁徙,正在经历一场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极速演变——乡村、部落、氏族(1.0版本)→公司(2.0版本)→自由人的自由联合(3.0版本)——我们现在也许处在2.5的状态。互联网带来了大范围、跨组织、跨区域协作的可能性;许多年轻人都是SOHO一族,但是照样工作,连接世界;人们也早已习惯了通过社交类软件建群、建立关系,同事的意义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因为企业只能购买员工的“劳动时间”,真正需要的却是“劳动努力”,但员工的投入程度是由他自己所决定的。所以,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与员工的'情感联系,形成心理契约。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平台型战略、生态型组织,企业家需要同时兼顾两种思维:一种是确立基于全社会范围的大人才观,预见3.0版本的组织样貌,从注重“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用”,建立开放的人才生态圈,就像小米公司所倡导的,“粉丝即员工”;另一种则是退回1.0版本,建立亲情原乡,真的要有一点“亲”的感觉。
阿里巴巴就是这样的公司。每年的员工集体婚礼是公司的盛大节日,由公司高管为新人斟酒证婚,极大地增强了员工与公司的情感联系。阿里巴巴有一本文化小册子就叫做《阿里土话》,员工也喜欢自称“阿里人”。也就是说,员工不仅是打工者,他们更组成了一个社群。
趋势之四:
HR部门模式转型提速,从“选育用留”模式,到“三支柱”模式建成标配,即业务伙伴(HR-BP),共享中心(HR-SSC),专家中心(HR-COE)。
HR-BP是乌尔里奇教授1997年就提出过的概念,其职能设置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偏业务型,以联想公司为代表,HR-BP跟业务团队一起工作,只不过团队中有人分管销售,有人分管采购,而HR-BP分管组织和人。
第二种是偏文化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把HR-BP称为“政委”,顾名思义,帮着带好队伍,做好思想建设,“支部建在连上”。与业务型BP不同的是,政委体系这条线也是为了弥补随着快速扩张、人员膨胀、价值观必然被稀释的问题,强化价值观考核,同时提升干部管人的意愿和能力。
第三种是偏咨询型,以农夫山泉为代表,把HR-BP团队建成公司HR职能的别动队,每年做几个大项目,推动组织发展。
凡此种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下沉,增进了HR和直线经理之间的相互理解,也让HR工作更加务实。随着三支柱模式的日趋完善,传统HR专员将面临淘洗,其职能或被直线经理吸收掉,或被信息技术替代掉。传统HR或者转业务,或者走专家路线。
趋势之五:
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大势所趋,基于算法的精确匹配已全面波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等各个领域,以后会日趋深化。
随着人们对大数据资源与算法的日益重视,数据文化或许会注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隐形宗教。这种文化尊重事实、强调精确和推崇理性,也必将影响到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可能才刚刚开始,而人力资源领域也概莫能外地成为又一批聪明人的新战场。
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记录和积累员工个性数据,依据数据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管理,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谷歌的人力资源部叫做 People Operations,简称 POPS。该部门就像一个严格的科学实验室,已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多个数据收集平台,借此观察员工的工作习惯、日常行为等,据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举措。对员工的考核、薪酬、福利和培训,都依据数据给予个性化对待。POPS 研究发现,由于经济衰退和竞争加剧,员工们对基础工资的看重超过任何奖励,于是最终决定给所有员工涨资 10%,这使员工非常满意。
趋势之六:
从企业办大学到企业变大学,从经营产品的企业转变为经营知识的企业,新一轮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是群众教育群众、视频化、APP化、自主开发案例。
我曾经调研过淘宝大学、万达学院、京东大学等企业大学的做法,共同特点是都已下定决心做知识沉淀,让培训变得更加“有用”,让培训变得更“轻”,视频化、AAP化,提倡微学习、微培训、微分享。而操作方法上,也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做能力模型、课程体系、师资开发,那不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的精神气质,而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教育群众”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组织能力。
此外,许多企业大学的定位已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像当年的摩托罗拉大学一样,要影响到产业链,因为平台级企业的竞争往往是“链条对链条”、“生态圈对生态圈”的竞争。在这条路上,阿里巴巴的淘宝大学似乎在理念、方法层面都趟得最快,已经走完了“店家培养店家”、线上线下课程、联合职业学校办学(如与义乌工商学院、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自主开发网商教材、促进“淘宝村”发展、体验式教学、通过大数据精确配置课程的阶段,最新的发展方向是创办创业者大学,传承企业家精神。
趋势之七:
新生代员工真实到来,90后大批步入职场,受到时代、家庭财富积累、421结构的影响,这是一批不那么差钱儿的员工,带来新的挑战。
如今92、93年出生的孩子已大学毕业,大批步入职场,而更早的90后已有几年工作经验,加薪、晋升、跳槽等职场现象开始显现。所不同的是,大多数90后的父母已是60后,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相比50后有更好的财富积累;加之首婚年龄推后,等到90后结婚的时候,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不再那么担心房子和车子的问题。所以在职场中出现了,因为可以“啃老”,所以能够“裸辞”的怪现象。
我们正在迎来一批不那么差钱的员工,他们的牵绊更少了,诉求更纯粹了,更难管了,因为管理抓手更少了,这就要求做出相应调整:其一,去威权化,真正尊重人才,尤其互联网时代大幅缩短了人们心理上的权力距离;其二,更加强调工作本身的意义和营造好玩的组织氛围,让员工觉得有意义、有意思,做好“即时反馈”;其三,树立职业荣誉感,把组织建成平台,为员工搭台,让员工唱戏,以系统优势留人。
趋势之八:
划小核算单元和推行管理会计,渐成绩效管理中的常规动作,赋责任于人,责权利高度统一,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要“放权、让利、给名、施爱”。
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术语叫“社会性惰化”(social loafing),大体指的是在一个群体中,随着参与人数的加增,每个人所应该付出的努力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其实在企业中,这类现象是常见的:推诿、扯皮、磨洋工、人浮于事。中国的寓言故事也得出过一个朴素的道理:三个和尚没水吃。
该如何解决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让个人的努力程度在组织中重新被暴露出来,划小组织单元,让每个人对一个完整的事件负责到底,让彼此之间相互看得到。尤其知识型员工是天然的复合型员工,他们渴望通过个人可控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
海尔的张瑞敏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年末继续强调,让中层也去创业,将企业拆成2000个小微企业。张瑞敏认为,“人人都是CEO”,“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再如澳洋顺昌,一家做金属物流配送的传统企业,也在倡导“内部公司制”,划小核算单元和推行管理会计,清晰界定责权利,收效显著。
趋势之九:
人力资本进入股权化时代,从资本雇佣人才到人才雇佣资本是“知本主义”下的新常态,对人的管理重新面对体制检验。
对投入产出过程中的诸种生产要素,人们曾格外重视过“土地”,发生过圈地运动,之后是资本的重要性被提前,而现在逐渐转向人。这种价值排序的变化折射出历史的进步,也预示着“知本主义”的真实到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关键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为重要,需要优先投资,令其享有剩余价值索取权。
郁亮在万科2014年人力资源条线大会上,提出升级版新理念:人才是万科的唯一资本。这个升级版其实只加了两个字——“唯一”——但是分量感大大不同了。万科一方面通过股票跟投把个人发展和公司前途绑定在一起,利于形成股东心态、合伙心态;另一方面则通过项目跟投把项目收益和个人得失绑定在一起,促进内部协作。郁亮认为,“职业经理人可以共创、共享但没有共担”,一旦遭遇巨大的行业风险,职业经理人难以依靠,而持股制则要把员工和股东画上等号。
趋势之十:
时代呼唤企业家精神,但要从“企业家的企业”转变为“企业的企业家”,以组织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许多人说,企业管理要“去中心化”,我不认同,或者说起码要明确适用的边界和范围。以我之见,在迷茫、混乱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企业更需要强有力的企业家为众人指明方向,树立信心,从而坚定地走下去,最终成就一个伟大的组织。
值得欣幸的是,我们还有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几十年如一日,向管理要效益,越来越显示出长跑型选手的优势。就像任正非所说的,“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才摸得到时代的脚。我放弃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家。
值得欣幸的是,我们还有像湖南卫视这样的电视台,在过去长达17年的历程中,经历数任台长,但总是能做出现象级的节目,具有一种“可持续竞争优势”,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更多这样长青的组织。
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做企业就要付出更多的管理努力,管好人和组织。既要顺势而为,也要在躁动下保持冷静。
;『贰』 互联网时代怎样做好个人力资源
就我的经验来看,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团队整体来做。因为各模块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是踢不好球的,同样,一个人是做不好人力资源的
『叁』 在互联网 的时代,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一、人才供应链打造与人才防护链构建的挑战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选人比培养人更重要。既要打造人才供应链,找到最聪明、最能干的人,又要构筑人才被挖角的防火墙(人才防护链)。
1、人才供应链打造的挑战
招募部门专家化。传统企业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经营改造,最稀缺的人才是领军的经营人才及互联网技术研发人才,企业如何去搜索并识别那些最聪明、最能干、最有兴趣的人,是人才招募部门面临的核心命题。这对人才招募部门选人的能力、选人的技术、选人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很多企业招募是全球人才招募,人力资源部门本身的专家化水平也是巨大挑战。
跨界人才思维。过去用人才可能是基于行业、基于企业自身特点,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是实体经济人才与虚拟经济人才的相互交融,企业要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需要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参与,用人需要跨界思维。比如华为手机在欧洲的设计部门,请了不少历史学家、美学家、音乐家、设计专家,完全是跨界的人才组合。
粉丝人力资本。一个企业要将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都招到并拥有,不现实也难以实现,但可以通过积累粉丝人力资本,在企业的粉丝、产品的粉丝中寻找到能够为我们提供产品创新、创意的人才,构建特殊的粉丝人力资本社群,使得人力资本不仅仅限于企业内部,更要能够充分利用到全球的人力资本。某种意义上,员工就是客户,客户就是员工。产品的迭代创新需要粉丝客户参与,人力资本需要拓展到客户,在客户中寻找能粉丝,在与粉丝的互动的过程中逼近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人才潜能二次开发。再就是,基于互联网转型以及产业转型,需要对人才必须进行转型与能力提升。这包括对存量人力资源的潜能开发、能力转型与新领导力的发展,以及对增量人才进行二次开发和评估。比如一个互联网技术人才到了传统企业,不是简单地让他去做电商,或者让他简单地去做互联网的技术,实际上要对他的能力进行二次开发,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2、人才防护链构筑的挑战
传统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必然面临着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来构筑人才被挖角的防火墙是另一重挑战。要留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要留住那些特殊的人力资本,仅仅是简单用工资已不能凑效,需要用期权、金手铐留人,包括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开发人力资源流动趋势模型、同业竞止以及签订一些互不挖角协议等等举措去避免人才流失。企业不仅要全球挖人,还要防止人才被挖。
二、新思维模式与文化融合的挑战
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互联网专业人才与传统产业人才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如何提升空降人才的存活率,如何提升互联网技术人才在传统企业里的成功率?
1、思维模式上作出根本性改变
首先,是人力资本价值思维方式。传统企业人力资本成本低,而互联网人才普遍高薪,空降的互联网人才跟传统人才待遇差异非常大,如何来平衡地面部队跟空降部队两者之间的待遇差异,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时代强调客户价值优先、得先烧钱。传统企业家关注成本对钱的投入要看的见摸的着,投入就希望短期能看到实际效果,但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投入是先大量烧钱,这让那些一直处于“投入就得看到回报”思维下的传统企业家心里没底。
再次,互联网人才的个性尊重与授权。在传统产业里,强调员工服从、标准化作业,而互联网人才习惯了个性尊重、有效授权。在传统产业的氛围之中,如何有效激发互联网人才的创新、实现客户价值,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还涉及到新沟通与领导方式,传统产业的企业家要学会与互联网人才进行积极有效沟通,这是一个难题。
最后,是低容错率与高容错率的矛盾。传统产业很多东西都是标准化的,是不允许出错的,但是互联网时代,需要允许他们犯错,在迭代创新中不断逼近目标,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2、不断优化人才生存土壤
首先是文化上的开放包容。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融合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与整合,优化人才的生态环境。
其次,要帮助互联网人才找到价值创造点。这是互联网人才在传统产业存活的关键。企业要帮助互联网人才理解传统产业,让人才找到自己的价值创造点。互联网技术真正应用到传统产业,是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去改造企业的运营,改造企业组织,改造供应链、价值链,这比在传统电商时代对互联网的技术与互联网人才的要求更高。到传统产业的互联网人才不应该二流三流,应该是超一流人才。
再次,高管团队的新领导力发展。最近,我碰的几家企业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引进的人才和高管团队没法进行沟通,面临着基于互联网思维,如何来对传统产业企业家与高管团队进行新领导力的发展提升。
最后,要习惯人力资本价值主导。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互联网组织里是人力资本价值主导,而传统产业里是货币资本主导,所以在传统产业跟互联网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传统产业也要逐渐习惯人力资本的价值主导,让人力资本有更大的企业决策的话语权。
3、赋予人力资源管理新职能
我们需要去创新工作环境,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方式,传统产业的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评价新型的创新性的人才,包括需要去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跨界人力资源管理。
三、角色、定位、职能转型与新能力的挑战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不可能说改造就能轻而易举实现,我们从理念、观念、技术、业务体系的创新上,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变革。
1、面临新角色的转换与新定位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职能转型与能力提升,这些都是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的课题。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大趋势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渐走向战略与业务伙伴角色,走向专家中心与共享中心定位。
2、新趋势: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化(三支柱模型)
目前国内的一些优秀企业,像华为、腾讯,都开始推行三支柱模型,按照三支柱模型赋予人力资源管理新职能。
三支柱模型把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三个部门,一个是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像现在华为专门有全球COE中心,COE中心包括战略参与、流程优化、制度制订、确定标准、文化培养。第二个是人力资源共享平台部(SSC),负责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像腾讯已经不再叫它人力资源平台部了,叫SDC,叫共享交付中心,以下面各个分子公司,各个业务单元需要共享的一些人力资源的服务全部放到平台部来进行。第三个是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主要负责人力资源政策落定、制度落定、了解各个业务系统的需求,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业务支撑,它是一个派出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所有这些变化,意味着人力资源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多数传统企业难以满足三支柱模型的条件
第一,专家型人才稀缺。三支柱模型构建是基于客户的流程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层次与业务驱动。其应用适合于人才高度密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连人力资源的专业职能都没有建立。你要搞人力资源专家中心,企业内部就要建立起专家权威,让专家在重大政策制订、公司决策上有投票权。我们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地位本身就很低,根本没法参与企业决策,所设计出来的政策制度通常也得不到高层的认可,另外专家型人才本身就很稀缺,所以,专家中心形同虚设。
第二,基于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薄弱。建立人力资源平台共享服务中心是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平台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化、集约化、模块化、标准化和流程权威。我们很多集团公司,连多少员工、员工基础信息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大数据。但作为发展趋势来讲,未来人力资源要提高效率,还是要走上平台化、共享化之路。
第三,HRBP专业能力短缺。目前的现状是,HRBP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人力资源专业训练的业务人员在做,没有系统学过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框架体系,导致HRBP没有专业的自信,也使得HRBP真正派到各个业务系统的时候,发挥不了作用。像华为、腾讯都面临这个问题,就更别说国内其它企业了。
4、三大系统面临协同与闭环运营的巨大挑战
很多企业上了三支柱模型以后,依然面临着三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闭合循环运营的困境。
三支柱模型的核心是基于客户价值,真正把人才当成客户为他们提供的共享交互服务,上要对接战略,为公司战略服务,下要员工服务,为业务经理服务。企业整个流程体系,必须基于内部客户关系来构建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而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业务流程,根本不是基于客户价值来构建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体系,使得三大系统之间不能实现有效协同与闭环运营。
此外,三个大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专家中心、平台中心、HRBP的价值创造点分别在哪?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找到。首先,作为专家中心,它价值创造点是战略性人力资源产品研发,跨团队疑难问题的会诊,研究公司战略,基于战略、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制订人力资源的政策。比如针对各个下属公司,针对人力资源的各种疑难杂症,专家中心能否有能力解决。其次,作为共享服务平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产品服务能否满足,一要帮助提高效能,二要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服务支持。最后,作为HRBP,则是个性化的人力资源业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这些解决方案考验着HRBP的专业能力。
所以,三个部门共同都是基于战略和客户价值来实现有效的协同,过去是选用育留出,现在是基于三个支柱之间的协同。因此,我们在流程上、在管理机制上、运行体制上都要发生巨大变化。
5、理念、观念、技术、业务体系的系统革新
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的HR部门越发趋向网络化、模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也发生变化,走向项目管理,而不再是职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腾讯和华为,现在都是项目小组制,组织内部围绕客户需求,围绕公司战略,需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要进行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都通过项目小组来进行。项目小组成员,有来自COE中心,有来自HRBP中心,有来自共享服务中心,有来自其它业务部门,项目化运作打破了人力资源职能边界墙,组织项目任务小组与业务部门融为一体,人力资源管理呈现的是项目式管理模式与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包括绩效考核也要发生变化了。我称之为复合式绩效。这里既有岗位绩效,又有项目绩效。
所有这些对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传统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方式、组织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总而言之,三支柱模型是顺应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必然的人力资源职能转型的发展方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不可能说改造就能轻而易举实现,我们从理念、观念、技术、业务体系的创新上,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变革。
四、人力资本价值管理的挑战
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时代,核心问题还是要人力资本进行有效价值管理。无论时代怎么变,还是得回归经典的人力资源价值管理三要素: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
1、人力资本分享权和决策权不断增长
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本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这样的前提下,人力资本必然要拥有两个权利,一个是剩余价值分配权,一个是决策话语权。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货币资本占主导地位,剩余价值分配货币资本说了算,占了70%、80%。进入人力资本价值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不甘心只分20%,想要分到50%、60%,这就面临着到底该如何给人力资本进行定价,人力资本在整个企业价值创造之中,分配比例该如何确定。这是人力资本价值分配面临的新问题。
人力资本成为价值创造主导要素后,就会要求更大的企业决策权、企业话语权。陌陌的创始人唐岩,公司上市前股权是39.8%,决策权也是39.8%,但是美国上市IPO以后,股权被稀释到26.3%,但是话语权却提高到了78%,也就是说在董事会的投票权提高到78%,这意味着什么?人力资本比货币资本有更大的决策话语权。过去叫同股同权,现在是同股不同权,人力资本不仅参与企业利润分享,同时还要比货币资本更大的话语权。因此,话语权的界定的对企业提出了新挑战,尤其是在传统企业中,货币资本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如何解决人力资本定价、定权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2、人力资本对货币资本的侵犯
许多企业都在引进人力资本合伙制度,人力资本有了更多的利益分享,更大的话语空间。过去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现在我们逐步发现人力资本反过来又在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尤其是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由于内部人控制,很多上市公司随意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过去我们研究的货币资本怎么剥削人力资本,现在又要研究人力资本怎么剥削货币资本。
如何实现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价值平衡,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深层次研究的问题。过去叫资本强势,现在是人力资本由于内部信息控制,导致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甚至出现人力资本权利被无限放大。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人才定价模式的探索难题
产业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新概念,像人才众筹、人才IPO、人才投行等等,因此,在人才定价模式上,面临着大量的创新和尝试。
4、价值管理新论
所以,当进入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时代,核心问题还是要人力资本进行有效价值管理。我认为,无论时代怎么变,还是得回归经典的人力资源价值管理三要素: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我这里给大家分享我最近总结提炼的“价值管理六大法则”。
价值管理六大法则
谁来定义价值:不会是企业自己,而是客户。
谁能创造价值:不仅是企业家和高管,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价值创造者。
如何创造价值:业务模式创新与组织模式创新,激活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
如何高效创造价值:由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到共享与协同,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实现“共创、共治、共享”。
如何评价价值:计量化与全面认可评价。
如何分配价值:相关利益平衡与分享,分享是最好的控制。既要防止货币资本侵犯人力资本的利益,又要防止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分享是一切矛盾解决的最终的钥匙。
五、去中心化、自组织、创客化对基于能力的任职资格的挑战
“互联网+”以后,尤其产业互联网以后,企业组织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组织模式是去中心化、自组织、创客化,因此,对基于能力的任职资格提出全新挑战。
1、任职资格标准的挑战:后天看明天
过去,我们在构建任职资格标准的时候,是站在昨天看明天,各种人力资源任职资格标准的设计,依据优秀绩效总结最优实践,形成任职资格体系。基于过去的成功来看明天,来为明天选拔人才。
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则需要的思维是站在后天看明天。任职资格标准需要有超前性,需要基于未来,要基于企业战略演绎、文化演绎,不再仅仅是成功关键事件提炼。
2、任职资格与项目制组织的矛盾
互联网时代,人才无法清晰描述职业发展通道。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中,人的职业生涯是可以非常清晰的规划出来。但是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像在小米,连职位都没有,人人都是工程师职位,这就面临着传统的任职资格等级制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挑战,传统企业转型时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坚持搞任职资格。
还比如过去的任职资格很多是基于能力发展通道,是基于岗位,但是现在人可能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岗位,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各个项目。今天在这个项目组,明天在那个项目组,对任职资格本身来讲,如何来建立复合式人才标准的任职资格,打造新的成长链成了巨大难题。
过去,我们岗位对人的要求有系列标准动作。现在更多是自选动作,没法预先没法确定,这也是职责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3、职业发展通道与员工创客化的矛盾
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没有中心,去中心化、员工创客化,员工有一个创意,公司认为好,就可以给你一个项目,做得好,可以发展一个公司,最后员工变成了老板。这种创客模式与传统的职业发展通道相矛盾,完全颠覆旧有的任职资格体系。
而任职资格仍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需要赋予新的含义,需要创新任职资格的内容,要创新任职资格的方法,以及创新在网络化、项目化组织之中,任职资格的运行基础。
六、员工满意度、敬业度的挑战
新理念:基于回报的需求满足。既要基于贡献给回报也要多方满足员工需求。建立共创、共治、共赢的文化,打造员工服务链与服务价值体验等。
1、基于回报的需求满足
传统企业现在面临很大问题,是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与敬业度的问题。薪酬的设计是基于回报还是员工需求的满足?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涉及到整个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重新构建。事实上,在理论上已经出现了争纷。
在华为,这点是非常明确,薪酬是一种回报,不是一种需求的满足。但在互联网企业,是基于员工的需求满足来开发人力资源产品服务。
因此传统企业现在做薪酬的设计面临两难,是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才给你回报?还是先去满足员工需求,再要求员工为企业做贡献?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现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完全是基于如何先去满足员工需求,提高员工对人力资源产品服务的价值体验。客观来说,企业人工成本肯定是大幅往上涨。
同时也不可忽视的是,最有名的世界级企业是惠普,还有诺基亚,这些企业一味基于员工需求来构建人力资源体系,导致过渡福利化,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结果他们倒了。
所以,我现在提出的理念是,基于回报的需求满足,既要基于贡献给回报也要多方满足员工需求。像建立共创、共治、共赢的文化,打造员工服务链与服务价值体验等等。
2、全面认可激励
另外一个重要举措是,对员工全面认可激励。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及时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从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创造高绩效,提升员工满意度、敬业度。像员工只要做出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客户价值、有利于自我成长的事,都给予肯定或奖励,认可的内容包括:绩效认可、员工发展认可、管理改进认可、文化认可、员工关爱认可、合作认可、客户认可等等。包括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在手机上进行评价认可、微认可。
七、创新人才激活的挑战
如何解决活力衰退、持续激活的问题,如何创新持续激活的人力资源机制与制度是核心关键。
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个挑战是创新人才如何持续激活的问题。资本市场造就大批富翁员工,当这些员工富裕起来,企业靠什么去持续激励他们?
互联网企业强调小资、追求工作生活平衡,传统企业强调狼性,互联网人才跟传统企业一结合,狼性跟小资之间如何实现有效协调?比如互联网企业一杯咖啡实现有效沟通,传统企业就认为咖啡、茶点是成本。
现在做企业更需要尊重人性、洞悉人性,但最终要回归到以价值创造为本。可以强调小资,更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我认为竞争淘汰机制是持续激活企业一个永恒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真理。
企业经常会称,要让员工幸福,要让员工体验价值,关键让谁幸福,让谁有体验价值。如果这个企业让懒人、庸人、不创造价值的人都幸福了,这个企业离死亡就不远了。
八、人力资源效能的全面挑战
最后一个挑战,是互联网时代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人力资源效能的管理,如何基于大数据优化人力资源的共享服务,如何提升人才的价值创造力和战斗力,如何开发人力资源效能评估体系,这都是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时间关系就不展开。
『肆』 怎么评价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驻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eHR系统应该在这6个方面(要素)进行定义,即用化、移动化、员工核心化、社交化、多中心化、智能化。
1、即用化
所谓即用化,就是操作简单,不用学习,人力资源工作者经过简单的摸索即可上手操作。人力资源管理很多工作是单纯操作性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有很多共性,操作可以通过摸索尝试,根本不用专门的学习甚至培训。
HR就希望方便,易用,不希望学习,不希望改变习惯(这是非常正常的要求)。传统eHR软件需要较长时间实施,打着要传播管理理念、规范业务流程的口号,强迫HR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流程,甚至要认真学习软件中的套账设置、操作方法等,都是很落后的软件设计思路了。
2、移动化
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eHR系统的移动化毋庸置疑。传统eHR厂商卖给企业的软件号称是一套系统,这样会感觉产品高大上,容易卖个高价钱。移动互联网时代,原来高大上的系统逐渐演化为小家碧玉的APP或者是绑定在某应用上的一个功能,方便、高效、简单、易用。就像红海科技的eHR系统通过移动端将所有员工链接到一起,员工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随地提出业务需求,远程办理各项人事业务,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审批相关事务,真正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开支。
3、员工为核心
以前eHR是HR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工具,既然是管理工具,那么员工自然没有意愿来此被管理,甚至故意忽略软件的存在。一个笨拙无趣的管理工具不会被员工喜欢。升级eHR系统的设计思路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变管理员工为服务员工,一切以员工为核心。
以员工为核心首先是实现所有人事工作员工都可以自助完成。例如,入职手续、合同签订、收入证明、在职证明等等相关工作(当然不限于此)。第二是让员工爱用。只有员工爱用、员工常用、员工都用才可能是一个好产品。
以员工为核心,不是不要管理,“管理”与“员工爱用”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结合,就像铜钱,外圆内方一个道理。外圆就是指员工爱用,内方就指蕴含管理功能。
4、社交化
传统eHR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源业务,枯燥乏味,应用频次低,很容易被人们遗忘,除了偶尔看看工资条请请假以外,没有人再愿意去登陆。eHR的移动化为企业内部社交提供了可能。现在很多企业需要沟通平台,但苦于没有适合的产品,只能使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虽然这些社交工具具有很好的便利性,但是缺乏企业属性,在信息保密、信息存储、严肃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eHR会存储全部员工通讯录,这是开展企业内部沟通的有利条件。
企业内部沟通,更多的是基于工作内容而开展,工作范围不局限于部门,甚至不局限于企业内部,未来基于业务的跨组织沟通将是常态。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顺应组织无边界的发展趋势,成为无边界组织顺畅的沟通工具和平台。
5、多中心化
传统eHR模块设置及业务流程建设均基于组织结构,也正是固化的组织结构限制了eHR的发展思路。未来组织去中心化趋势明显,eHR系统必然要适应组织去中心、多中心的发展方向。
去中心是组织变化趋势,多中心是组织某个阶段的结构状态。多中心有六种形式,第一是企业集团化发展,组织层级越来越多,每一层就至少有一个中心;第二是企业多分支机构发展,各分支机构独立管理运作,每个分支机构就是一个中心;第三是组织内部成立项目制临时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明显组织形态,任务完成后自动消失;第四种是组织内部存在的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第五种是组织内部存在的非正式组织,这种组织未经公司任命,靠个人影响力存在;第六种是前五种组织边界泛化,加入了组织周边与业务相关或不相关的人员,例如,公司的社团加入了员工的亲属,或者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加入了外部专家顾问。eHR系统必须突破传统组织结构影响,构建适应以上六种组织形式管理需要,才是符合时代发展。
6、智能化
智能化即利用企业数据、行业数据、企业员工行为数据、行业员工行为数据,自动构建出供决策参考的可行方案,大幅度提高管理和决策效率。
新型的eHR系统将在智能化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应用体验将大幅度提升。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依据同行标准或企业历史数据,自动对组织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行诊断,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警,对未来业务发展进行预测。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更多地由系统自动实现和完成,需要由人做出决策的系统则提供可行方案做参考。第三、为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咨询将由虚拟人物完成,服务态度和水平将高于真人服务。
『伍』 35宀+鐨凥R閮藉幓鍝鍎夸簡锛
35宀佷互涓婄殑HR鍘诲悜鍙鑳芥湁浠ヤ笅鍑犵嶏細
缁х画鐣欏湪鍏鍙革細涓浜35宀佷互涓婄殑HR閫夋嫨缁х画鐣欏湪鍏鍙革紝浠栦滑鍙鑳藉凡缁忚幏寰椾簡杈冮珮鐨勮亴浣嶅拰钖閰锛屾垨鑰呭瑰叕鍙哥殑鏂囧寲鍜屼环鍊艰傛湁娣卞帤鐨勮ゅ悓銆備粬浠鍙鑳戒細涓撴敞浜庢彁鍗囪嚜宸辩殑绠$悊鍜岄嗗艰兘鍔涳紝浠ユ洿濂藉湴涓哄叕鍙告湇鍔°
杞鍨嬪埌鍏朵粬棰嗗煙锛氫竴浜35宀佷互涓婄殑HR鍙鑳戒細閫夋嫨杞鍨嬪埌鍏朵粬棰嗗煙锛屽傚競鍦鸿惀閿銆侀攢鍞銆佸㈡埛鏈嶅姟绛夈備粬浠鍙浠ュ埄鐢ㄨ嚜宸辩殑浜洪檯浜ゅ線鑳藉姏鍜岀粍缁囧崗璋冭兘鍔涳紝鍦ㄦ柊鐨勯嗗煙涓鍙戞尌鑷宸辩殑浼樺娍銆
鍒涗笟锛氫竴浜35宀佷互涓婄殑HR鍙鑳戒細閫夋嫨鍒涗笟锛屼粬浠鍙鑳戒細寮璁捐嚜宸辩殑浜哄姏璧勬簮鍜ㄨ㈠叕鍙告垨鑰呭煿璁鍏鍙革紝鎻愪緵涓撲笟鐨勬湇鍔★紝甯鍔╁叾浠栦紒涓氳В鍐充汉鍔涜祫婧愰棶棰樸
浠庝簨鍏朵粬鑱屼笟锛氫竴浜35宀佷互涓婄殑HR鍙鑳戒細閫夋嫨浠庝簨鍏朵粬鑱屼笟锛屽傝亴涓氬煿璁甯堛佸績鐞嗗挩璇㈠笀銆佺寧澶寸瓑銆備粬浠鍙浠ュ埄鐢ㄨ嚜宸变赴瀵岀殑浜哄姏璧勬簮绠$悊缁忛獙鍜屼笓涓氱煡璇嗭紝涓哄叾浠栧叕鍙告彁渚涗笓涓氱殑鏈嶅姟銆
鎻愬墠閫浼戯細涓浜35宀佷互涓婄殑HR鍙鑳戒細閫夋嫨鎻愬墠閫浼戯紝浜鍙楃敓娲绘垨鑰呭仛鑷宸卞枩娆㈢殑浜嬫儏銆備粬浠鍙鑳戒細鍦ㄩ浼戝悗閫夋嫨鍋氫竴浜涘吋鑱屾垨鑰呰嚜鐢辫亴涓氾紝淇濇寔涓瀹氱殑鏀跺叆鍜岀敓娲昏川閲忋
鎬讳箣锛35宀佷互涓婄殑HR鍘诲悜鏄澶氭牱鍖栫殑锛屼粬浠鍙鑳戒細鏍规嵁鑷宸辩殑鍏磋叮銆佷笓涓氳儗鏅鍜岃亴涓氳勫垝鍋氬嚭涓嶅悓鐨勯夋嫨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