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区块链
Ⅰ 区块链是变相传销吗
区块链是新技术并不是变相传销,只是由许多传销组织声称为“区块链”,实际上并未有任何技术,只是打着“区块链”的名头行传销之实罢了,国家已经多次发布公告打击此种传销行为。以下为新华网报道区块链传销:
区块链不等于虚拟货币,亦存在安全性风险,火爆背后有“别有用心”的夸大造势。只有去除华而不实,区块链才能回归真正的应用价值。
投资8万元,三个月后变80万元?深圳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在区块链概念、10倍收益等幌子的蒙骗下,数千名投资者深陷其中,涉案金额高达3.07亿元。在区块链的“神秘面纱”下,不法分子借机动起了歪脑筋,区块链沦为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的“招牌”。
为何区块链屡屡被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歪用”?除了“不明就里”,区块链技术本身“功用”如何?今年以来,随着监管力度加大,炒币风气的降温给区块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今区块链商业“应用”落地情况如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
当交易平台承诺的三个月“资金释放期”届满而工作人员却开始在QQ群“踢人”的时候,家住深圳市宝安区的唐海燕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此前,唐海燕在同学的介绍下,投资8万元买了一种名为“普银币”的虚拟货币。“对方说这个货币是当下最先进的区块链技术,有藏茶作为抵押物,还给我看了‘技术白皮书’,我也不懂区块链,就没仔细看。”
虽然对于区块链、虚拟货币都不了解,但高额的投资收益令唐海燕充满了期待。她告诉记者,发行“普银币”的公司会定期对该虚拟货币按1比10的比例进行拆分,这意味着,每次拆分就会使投资者手中“普银币”的价值扩大10倍。只要经过一次拆分,她投资的8万元,就相当于买到了价值80万元的“普银币”,在交易平台上卖出即可获得巨额收益。
按照交易平台的规则,刚购买的“普银币”不能马上交易,必须在平台上冻结三个月之后才能迎来“释放期”。然而,当三个月时间过去之后,唐海燕不仅没有等到翻倍的资产,冻结在平台上的8万元也无法用于交易了。
“其他投资者开始在QQ群里质疑这项投资的真实性,结果公司工作人员竟然把这些投资者一个一个踢出去了,我就感到不妙了。”她说。
事实也证明了唐海燕的直觉。2018年3月底,深圳警方侦破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诈骗资金高达3.07亿元。在这起案件中,涉案的深圳普银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正是以“区块链+藏茶”的模式发行虚拟货币,套取公众存款,唐海燕是数千名受害者中的一位。
深圳警方调查发现,该公司宣称,投资人可将“普银币”放到虚拟交易平台“聚币网”上买卖,以此赚取差价
。实际上,其买卖价格的变动是该公司使用投资人的投资款进行幕后操作,并一度将“普银币”的价格从0.5元拉升至10元,让投资者尝到一些甜头。当大量投资人进场之后,该公司通过恶意操纵“普银币”价格走势不断套现,最终导致投资人手中的“普银币”毫无价值。
2018年以来,打着区块链的旗号从事诈骗、传销,已经成为了新型犯罪手法中常用的“套路”。2018年4月,济南警方端掉了一个打着“西部开发”“国家扶贫”“原始股”“区块链”“电子商务”为幌子的传销团伙,抓获主要嫌疑人十余人,冻结涉案账户百余个,查获涉案资金3亿余元。
济南警方介绍,惠乐益电子商务公司以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为由,在网络上设计了假的虚拟盘,并发布所谓的“宝币”“贵币”等多种虚拟货币。
他们先是以赠送为幌子,向新加入的传销人员赠送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每枚价格在几十元,然后通过人为操纵将虚拟币一路升值到100多元甚至几百元,吸引不明真相的人员加入,最后再通过所谓虚拟币“贬值”的周期波动进行“割韭菜”,周而复始,最终达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在西安,当地警方日前也成功破获了一起打着区块链旗号的特大网络传销案。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郑某出高薪组织网络平台管理员张某、李某等9人,自2018年3月28日起以聚集性传销、网络传销为手段,以每枚3元的价格在“消费时代”网络平台销售虚拟的“大唐币”,并操纵升值幅度;
同时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召开推介会,吸纳会员,根据会员发展下线情况,设置28级分管代理,仅仅18天,该团伙就共发展注册会员13000余人,目前已经查明该案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涉案资金高达8600余万元。
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发布的《腾讯2017年度传销态势感知白皮书》称,近段时间以来,各类境外资金盘、虚拟币、ICO(区块链项目首次公开发行代币融资)项目层出不穷,其中隐藏了非法发行、项目不实、跨境洗钱、诈骗、传销等诸多风险,造成大量资金流向境外,一旦崩盘、跑路或者失联,投资者往往投诉无门,损失难以追回。比如百川币、马克币、贝塔币、暗黑币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广东、山东、上海等地采访了解到,大多数人知道区块链概念很火,但是“不明就里”,对于区块链的具体功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用来“投资理财”“买卖货币”的,也有人认为是“和蒸汽机同等量级的重大发明”,一些创业者更是摩拳擦掌,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致富机会”。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正是由于人们对区块链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才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浑水摸鱼误导广大投资者。
其一,区块链不等于虚拟货币。截至去年底,国内ICO参与人数和交易总量已实现翻倍增长,大量数字货币交易所出逃海外,代投模式将更多普通百姓卷入高风险投资。
许多行业自媒体、名嘴大咖与发行方、数字交易所等结成利益同盟,为“空气币”项目站台背书、制造舆论。去年12月,人民银行等九部门将ICO定性为“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采访中,不少人对本刊记者表示,代币的存在为区块链技术发展构建了一套权益机制,这套机制对激励区块链应用繁荣是不可或缺的。“过去5年的市场实践证明,没有权益机制的区块链应用,就像没有连上互联网的电脑、没有货币的市场经济,应用场景和发展速度都大打折扣。”上海的一位投资人说。
实际上,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代币仅仅是最早验证区块链技术的一种产品,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而且代币的存在已对区块链的发展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作用。
网络区块链总工程师肖伟对本刊记者说,ICO暴富神话动摇区块链技术人才研发定力,动辄几百倍回报的炒币暴富神话考验着区块链技术研发人才的耐心。“圈内曾经一起做区块链技术研发的‘战友’很多转去发币了,现在还能坚持做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少之又少。”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许泽玮说,在中国禁止ICO的背景下,国内很多宣传做区块链应用的初创公司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将原本毫无价值的代币经过概念包装圈钱融资。“ICO污染了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创造了一种可投机的产品,不少年轻人不好好琢磨创业,都在琢磨发币,这让大家有了一夜暴富的幻想。”
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区块链的发展是否一定要依靠发行代币来实现激励。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大刚告诉本刊记者,所谓激励机制仅仅是项目方为自己发代币找的理论依据而已。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霍学文也认为,区块链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就永远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
其二,区块链并非万能,安全性存在风险。区块链通常被认为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保存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数据的公信力和可信度高;第二,交易全过程可溯源,可实现责任精准追踪;第三,区块链内嵌的智能合约可以基于契约自动执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违约风险。业内普遍认为,区块链在金融、物流、贸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事实上,区块链并非万能,其功能也存在不少的局限性。一般认为,根据其密码学的特性,在区块链上要想篡改或造假,理论上需要掌控超过51%的节点才能实现。当区块链中的节点足够多时,这种大众广泛参与的信任创设机制就难于篡改。
然而在现实中,数字货币交易所频频被攻击甚至失窃。2018年6月20日,韩国Bithumb交易所在官网发布公告称,交易所遭受黑客攻击,被盗走价值350亿韩元、约合32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
被称为中国第一代“黑客”的季昕华说,区块链会不断面对攻击,数据上传到链的过程容易发生信息泄露。也有业内人士担心,量子计算的超强运算能力一旦实现,也将对区块链产生直接冲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赵鹞对本刊记者说,学术界早在2013年就证实了区块链并不是完美的,存在不少“作弊”的策略。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激励,控制超过51%节点的攻击不只存在于理论上。
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曾光说,区块链技术本身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或颠覆性。“一些不法分子夸大区块链的作用,以此来说明区块链具有巨大的投资价值,这是值得广大投资者警惕的。”
其三,区块链火爆程度并不完全真实。数据显示,自2017年底到2018年初超过300家主要关注ICO项目的自媒体出现,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非正常现象。
“这些自媒体大多数获得交易所负责人、币圈投资人的资金支持,其报道的客观独立性很难保证,大部分是鼓吹ICO和炒币,过度拔高数字货币前景,为问题项目的非法集资创造了舆论传播的便利。”许泽玮说,一些区块链自媒体投资人本身就是ICO项目投资人,其盈利模式是收取软文费用和项目推广费用,成为代币发行的舆论帮手,还有个别媒体发展成代投机构,从中牟利。
(1)鼓吹区块链扩展阅读:
2018年8月24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了一则风险提示,提醒广大公众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原文如下:
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提示: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化、跨境化明显。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实质面向境内居民开展活动,并远程控制实施违法活动。
一些个人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极可能是诈骗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资金多流向境外,监管和追踪难度很大。
二、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较强。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传,以空投“糖果”等为诱惑,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具有较强蛊惑性。
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获利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三、存在多种违法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宣传,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Ⅱ 区块链技术什么时候会爆发,虚拟货币能普通人带来跨阶级机会
虚拟货币都是去中心化,没有与任何事物挂钩,完全靠社区的共识支撑起来的产物。比如比特币,由于社区共识觉得它有价值,所以比特币持续上涨直到今天。但是,虚拟货币背后的项目有真有假,价值参差不齐,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选择大于努力。每年都有因为虚拟货币而实现财富自由的人,但是亏损是大部分人最终的归宿。普通人,在一个没有监管,完全依靠共识的市场里参与虚拟货币的交易是十分危险的,不要盲目的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会实现跨阶级的幸运儿,因为资本永远是残酷的。
不是所有的虚拟货币,都是能够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引导的。 大部分虚拟货币只是假装自己是在区块链的技术层面的虚拟货币。 而实际上是混淆概念的,没有脱离中心化的新一轮韭菜收割模式。
这涉及到几个常识性的东西,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虚拟货币,什么是去中心化。
1、那么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
2、什么是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没有任何实物背书、抵押、承兑的一串网络代码。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心化的虚拟货币,,比如Q币;另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
3、什么是中心化,什么是去中心化?
最简单的描述,就是QQ币,可以由腾讯公司无限发行,你要多少就能产出多少,最终解释权在腾讯手上,这个叫中心化;比特币这类,有固定数量的,比特币的固定数量是上限2100万枚,而这流传在世界各地的,2100万枚比特币,在谁手上,谁就有发言权,这个叫去中心化。
把这三个问题看懂了,才能知道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是什么关系。目前只有市面上只有比特币有这个数字加密货币,是固定数量的。但是这个东西最大的好处并不是流通,而是加上各国认可的现金货币,作为洗钱手段的。
所以大家看到的,比特币国家市场什么价,那只是在某一个交易中,比特币被赋予的货币转换的转换率,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价值。因为虚拟货币,本身并没有实物作为承兑的。
更别说市场上随意发行的所谓的数字货币了,那其实就跟Q币一样。腾讯说1块钱可以换一个Q币,这个Q币价格就是1块钱,过两天说10块钱可以换一个Q币,这个Q币就是10块钱。但是Q币真值这些钱么?这个只能买一套QQ秀,就是虚拟世界里的服装,又叫皮肤。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虚拟货币不是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公民投资和交易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 。
各种虚拟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纷纷假装自己是区块链技术下的国际通用货币。实际上都是镜中月水中花。
当被蒙蔽了双眼,加上贪婪的人性,能让普通人跨界变成彻底的穷光蛋,可能还得欠一屁股债。
区块链作为核心的底层技术,其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点,有助于建立全场景智慧管理体系,为用户、智能系统、智慧系统、智能系统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虚拟币所谓去中心化就是个彻底的谎言,一个幻想出来的乌托邦,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币就是完完全全的金钱骗局。说白了,各种虚拟币产生以及交易的基础都是互联网和电力,而通讯网络和发电设施的建设都是依靠国家这个中心来实现的,试想一下,失去国家这个中心,在一个没有法律,没有网络,缺电贫穷,甚至是战乱的环境里,搞个锤子啊挖矿?虚拟币极其一切走狗们一边享受国家稳定带来的红利,一边又妄图脱离国家这个中心,达到自己不劳而获的贪婪目的。仔细分析,虚拟币的生态系统,从发行到挖矿到参与交易,集合了传销、赌博以及邪教的各种典型特征,虚拟币的鼓吹者就是一群彻头彻尾的罪犯,应该受到法律的审判!
不会的。从人类 历史 看,人群、部落、国家、宗教、互联网等等外在形势,无不都打着人民自由、以爱对待的宣传和旗号,结果呢?!
技术已在很多各业使用,尤其是在金融行业,未来随着各个国家的承认,肯定会改变阶层的分布的
区块链技术,其实,就是。
两个本质缺点已经注定命运了。
一个是效率太低。
一个是能耗太高。
所以不可能爆发。
跨越阶级?已经过了,没那个机会了。
Ⅲ 火爆的区块链培训班究竟是哪些人在教
报名交100元预存费用,完成全部课程可以返还;
线下面授辅导课,4天串讲,每人7800元;
3天2夜,每人88888元;
......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也许真正能回答上这个问题的人寥寥无几。正是由于“区块链”天生自带神秘感,使得许多人为了获得知识而迫切地付费想乘上这班通往“未来”的列车。
因此,五花八门的区块链培训也十分火爆,“扫码进群听课”等各类信息充斥着朋友圈,难辨优劣。其培训费用更是参差不齐:100元、300元、7000元甚至近10万元......
区块链培训太火爆
我经常在交友资料上编造身份,进口灯饰批发商、城市景观设计师、精品烟酒店老板、农业贷款业务员。现在,我终于成了区块链培训班专家。
▲图片来源:某招聘网站截图
并且,据报道,近日北京一则区块链招聘广告刷爆朋友圈,要求应聘者对区块链技术和密码学有深入研究,给出的年薪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并且上不封顶。
“这确实是区块链人才招聘现状。但就算这样也挖不到人,因为符合条件的人难找。”猎聘平台“猎头”吕生表示。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宋沫飞表示:“从开发经验上来说,国内区块链产业的兴起集中于最近两三年,人才市场上具有长期区块链开发工作经验的人少之又少。”他认为,过高的薪水难免会吸引一些投机分子,但薪水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应聘门槛的提高,甚至部分招聘人员对区块链技术也只是一知半解,这对于区块链人才的招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猎聘网首席数据官单艺看来,区块链的核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分布式信任系统的社会关系和商业模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以去中心化为典型特征。“区块链的未来发展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目前存在明显的泡沫,很多区块链项目不靠谱。”他说。
Ⅳ GEC环保币是骗人的吗
Ⅳ 为什么有人说区块链是伟大的变革,也有人说是史上最大
区块链这个本来是物理学的概念,就是去中心化。但是现在这个概念被引入了金融领域,派生出了一大堆ICO。这属于是典型的新技术概念引发的金融新现象(或者干脆就叫金融乱象)。
对此我可以总结几条:
1,在科研上可以追求去中心化,但是经济金融属于社会运行管理范畴。从管理学上必须要有中心(核心),否则就无法有序运行和有序管理。所以,这去中心化本身就是从根本上抵触消解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和任何国家(不管是哪种制度)的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是相悖的。这个矛盾无法调和的。任何管理者都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2,从区块链概念衍生的以比特币为代表的ICO以所谓去中心概念鼓吹没有或者反对并逃避监管。这根本就是违法的。因为发行货币是主权国家或者带有一定主权性质(起码是可以有自己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政治实体的排他性的垄断权力。除非可以推翻这一点,把货币发行权从主权国家的政权手里夺过来或者被放开,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谈得上是金融创新。否则就肯定是违法的乱象。
3,金融就其本质就是收益与风险的伴生并存,是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从某个时间段或某个特殊局部领域也许可以暂时有所轻重权衡,但是从长远和整体上必然是要追求平衡的。所以高收益必然有高风险,而安全性高(风险低)则一定收益也低。谁鼓吹低风险高收益,谁就是在赤裸裸地行骗。另外,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或者基金,证券,投资公司,无所谓这些金融机构到底是哪一种形式,但只要你拿了别人的钱,你就必须接受监管,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和大前提。ICO也是拿了客户投资者的钱,但是他们拿着一个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的,严重神秘化的区块链去中心化理论在那里故弄玄虚鼓吹不要监管,甚至也灌输所谓高收益(对风险却顾左右而言他)。因此,以上述两条标准判定,就是在行骗,是违法的。
Ⅵ 区块链的前景如何是泡沫吗
区块链用通俗点的语言来讲,就是利用技术手段使信息交互具有匿名性、不可更改性、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传递流程简便等特性的一种信息流转、使用的互联网形式,目前运用这一技术最为成熟的产品就是比特币。所以运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具有匿名性、不可更改、去中心化等特点。
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使各种数据的价值得以体现(或者变现),方便有用数据的交易,比如现在每个大型银行、阿里、腾讯、京东、网络之间的各自大数据是不会共享的,但是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的话有可能就会实现共享,因为区块链的匿名性可以保证只获取相关数据而避免隐私数据的泄露.
Ⅶ 区块链全民热潮乱象是什么
据报道,随着区块链从高冷晦涩的专业术语变身为全民热议的“爆红”风口,众多嗅觉敏锐的商家,正在想方设法抢占先机,以各种花式“蹭热点”借机吸金。而在各方资源资本裹挟追捧的背后,恐是兴奋与焦虑掺杂的纠结:抢占风口还是戳破泡沫?
这么火爆为哪般?据悉,“流量矿石宝盒”是一款入门级的“挖矿神器”,可以说是用共享经济来挖矿。主要通过收集利用闲置宽带资源,通过流量矿石的区块链数字资产LLT来回报用户,而数字资产LLT则可兑换购物卡,充值电费、话费、网费等,获取一定的现实收益。
全民热议的背后难掩各界对区块链未来命运的纠结与担忧。“一方面,大家意识到区块链作为一种新技术前景可期,想抢占风口,但正因为是一个新事物,同时也有诸多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泡沫风险。”业内人士坦言,在区块链技术还不太成熟的背景下,对于一些“跑步入局”的机构来说,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谨防“劣币驱逐良币”,值得进一步深思与关注。
Ⅷ 为什么说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意义
为什么说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意义
区块链已经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名词了,有人甚至断言,未来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将以区块链为基石。但若问区块链究竟是个什么技术,各路“专家”的解释可谓语焉不详: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术语,有些大谈其潜在应用,有些干脆冠之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至于区块链的本质,大家终究还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闪烁其词,原因并不难猜。就功能而言,区块链无非是一个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数据库,这种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没法用来炒作的。当然,区块链吸睛如斯,其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营养。要把它讲清楚,我们需要了解大量技术本体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币。
区块链的痛点
放在五年前,世上并无太多人知道什么是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这个系统以数据块(block)的形式进行传输,并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将数据块连成链状(chain),因而得名区块链(blockchain)。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和之前存在的IT技术之间没有显著的壁垒,并无革新性的进步;但从价值观层面看,它们则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术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区块链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鉴于比特币是区块链标志性的存在,我们不妨拿它作为样本。
比特币体系内的每一笔交易记账都在全网范围内由无数个用户验证,验证通过后,该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个成功记账的用户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信息处理过程俗称“挖矿”。目前比特币系统的活跃用户数约500万人,2017年全年处理量约3000万笔交易。3000万笔是个什么体量呢?2017年11月11日这一天时间里支付宝完成了14.8亿笔交易,约为比特币全年交易量的50倍。
这个差距并不说明太大问题。毕竟比特币的用户数远低于支付宝,应用场景也远少于支付宝,所以交易量有数量级的差别并不奇怪。真正说明问题的,是支持这3000万笔交易所消耗的电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币系统消耗的电能达到了300亿度,占全球耗电量的0.13%,超过数十个国家的全国年用电量。换言之,处理一笔交易,比特币系统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电;以我国居民电价计,相当于每个活跃用户人均承担电费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电量意味着巨大的算力配置,这与其渺小的处理功能形成了强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体现在算力,还体现在数据存储。
继续以比特币为例,众所周知,比特币(区块链技术)要求用户分布式储存公共账本。其背后的逻辑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认为中心账本的管理者会作假,故账本的存储必须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币公共账本大小已经超过150GB,并以每年数十GB的速度快速递增——仅仅为了支持500万用户每年3000万笔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处理量与目前的支付宝比肩,那每年比特币账本的大小将增加超过500TB。这相当于把支付宝服务器的存储数据在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进行备份,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特币系统现在允许用户存储不完整的公共账本,即“轻钱包”,但其交易验证仍然依赖网络上其他人的完整账本。我们试想,当公共账本大到绝大多数人都无力完整存储的时候,仅剩的那些完整用户节点不就又成了中心账本吗?
把视野延伸到虚拟币以外的区块链应用(如果存在的话),公共账本需要记录的将不仅仅是纯数字的交易金额,还可能是每一辆车的保险信息、每一个人的信用信息,这些多维度的数据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储在每个用户的终端上,那我们需要的将是天文数字级的存储空间。短时间内,这将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从哲学高度讲,科学的本质是怀疑,宗教的本质是相信。区块链作为科技范畴内的概念,是如何让众人无视诸多悖论、沦为其信徒的呢?答案当然也离不开比特币,这个现世的造富奇迹。
比特币的哲学
不知从何时起,大佬们开始刻意把比特币和区块链作为两个概念割裂开来,众口一词称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应用之一。
其中的动机是多样的。
但凡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比特币不可能成为正常经济体的通行货币。它自带通缩属性,无视货币政策,与现代经济理论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战的信用货币,实在是过于强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数几个失败国家,清一色都是基于政府信用发行货币的。信用货币之所以也被称为法币,是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用法律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为国内流通领域“必须接受”的一般等价物。通过这种方式,国家确保信用货币不被拒绝,也同时保证了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不受侵害。换言之,信用货币并不是凭空发行的,它背后有政府信用背书,有国家机器撑腰。
而比特币的发行机制(也就是挖矿),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货币集权“去中心化”,背后则是对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质疑。
前面已经提到过,“去中心化”的逻辑出发点是对中心化机构的不信任。比特币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选择用“机器共识”来代替“制度共识”,根本上的理由是认为政府主导的货币发行制度无法体现公平正义——通胀、贫富不均——这些比特币试图解决的问题,无不指向建制。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低效的共识机制也就有了“效率换公平”的哲学意义。
如果技术的进步终将让损失的效率忽略不计,那是否意味着“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机构就无需存在呢?
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好在我们暂时不必作答——因为比特币的“公平化”尝试已经基本失败了。
比特币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币参与者在同一时期能大致机会均等地获得比特币。为此设计了一个相当精巧而理想化的区块链算法,也就是所谓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穷举随机数变量,第一个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数值(Hash)的用户将有权记账该轮交易,并获得对应的比特币奖励。基于PoW机制,每个用户获得比特币的概率直接由他贡献的算力决定,投入越多,回报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比特币的PoW是极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随机数获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预期概率是1/62^18(不到亿亿亿亿分之一),所以全体设备需要海量的穷举运算才能决出记账权。比特币高昂的运行成本极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个“公平”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比特币设计者对算力分布做出了严重误判。他本以为用户会老老实实用CPU运行挖矿程序,而受限于CPU的核心个数和成本,单一用户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从GPU到矿机,再到大型矿坑,一个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统已经近乎寡头化。
比特币之所以会严重背离其理念,原因其实并不偶然。
规模化的生产给“矿业巨头”带来了诸多好处:更强的电费议价能力,更高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更低的综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发摊销成本。即便是比特币这样的虚拟产品,其生产过程终究还是符合边际成本递减这一朴素的经济学规律,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从自然科学角度看,类似的结论同样成立:一盘散沙的个体是熵值最高的状态,而高熵意味着无能。
有些人认为,是PoW扭曲了比特币理念,降低了效率,诱发了算力竞争,把它废止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他们设计了PoS、DPoS等新的激励机制。依我愚见,这些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在“效率”和“公平”这个跷跷板上,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满足大多数人。
说得再玄一点:任何一种虚拟币激励机制都是一套经济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证一个动态经济体系稳定运转,只有“活的人”可以。
脱币化的困境
由于比特币的种种问题,圈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继续把区块链和比特币绑定在一起,必将一损俱损,以“技术无罪”的名义切割关系已是当务之急。这不单是应时势,更是遂人愿:比特币的影响已经过于深远,若不把区块链解放出来,后来者的致富空间将被压榨殆尽。
然而,区块链真的可能脱币化吗?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资者都觉得“真实,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单凭技术本身便存在无限的价值。
对此我要说,这中间误会太大了。
比如银行间结算,即便区块链系统成功完成了记账操作,但某无赖银行拒绝对外打款,区块链能代替法律、保证对手银行权利不受侵害吗?再如产品防伪,即便二维码全程无误,但卖家第一时间在盒子里装的就是次品,区块链能施展魔法、让顾客顺利收到正品吗?事实上,区块链的“真实,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于虚拟信息,它的触角根本伸不到现实世界。
然而,现在这些概念正被有意无意地滥用。负责任地说,大部分号称前景远大的区块链应用,完全是基于“真实,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这些应用的人并不理解区块链技术本身,他们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实性”为痛点的应用场景而已——而此类场景当然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最后所有人都会发现,即便克服了低效冗余安全性等众多难题,想象中的区块链需求依旧不会出现。
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设计意味着系统运行成本会被分摊到每个用户头上,但理性人的天性从来都不是共享和奉献,而是搭便车。以比特币为例,且不讲矿机之类的硬件投资,仅是电费一项,活跃用户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币。如果区块链应用不产生切实的个体收益,就不会有自发的参与者,即便勉强参与了,其可靠性亦会存疑。所以,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断不能和激励机制脱钩。
说得更深入点,区块链的共识,并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公共账本共识,更是对区块链价值介质的共识。比如在比特币系统里,如果没有激励机制,抑或比特币一文不值,那就不会有人提供算力,就不会有人提供存储空间,就不会有人传教布道——比特币本身就是系统的价值,理念和技术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现在媒体报道的各种区块链应用,总结起来无非两种:要么就是借题材炒作,在中心化机构的交易中强行套用区块链算法;要么就是纯粹的“展望”,丝毫不考虑实现的方式和难度。出于某些原因,这些媒体在鼓吹区块链的过程中达成了奇妙的默契,绝口不提虚拟币,这对大家产生了严重误导,以为区块链只是一个纯粹的网络技术。事实上,如果确有名副其实的区块链生态出现,那白皮书最后图穷匕见的,必定是虚拟币。
据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下虚拟币和区块链的关系。
圈内有个说法,称“区块链为本,虚拟币为用”,此话的真伪甚是难辨。
挑明了说,区块链的本质是虚拟币为了建立“公平激励机制”而创造的特定算法,所谓的“区块链为本,虚拟币为用”无异于买椟还珠。在此我们大可断言,一旦失去虚拟币这个灵魂,区块链就不存在价值。
这个论点或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逻辑上并无太多不妥。
所谓“产生价值”,无非三个标准:创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从成本看,区块链之于中心化可谓毫无优势;从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币社会实验已然揭开分晓。那么唯一留有悬念的,就是区块链是否“创造需求”了。
这时候币圈人可以跳出来斩钉截铁说,当然有需求,你看这风起云涌的ICO!
ICO的狂欢
ICO,全称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币发行。简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项目的特定虚拟币,以比特币等通用虚拟币作价,向公众发售份额的众筹融资行为。所谓的“早期项目”有多早呢?组一个团队再写一个白皮书就够了。如果有闲工夫,顺便做个PPT那算是相当勤奋了。至于尽职调查、财务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为大部分项目一分钱营业收入都没有。
“特定虚拟币”这个称呼略有点不专业,在币圈通行的叫法应是token,高雅点的翻译叫“通证”。在白皮书里,项目团队会画出各种大饼,告诉你将来自家通证会有多大“价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好意思,区块链圈子有一个优良传统,叫“语焉不详”。
出于某些意味深长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书(LegalDocuments)都是纯英文的,而通证的真实定义其实就藏在其中。几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书里作了类似如下的规定:“通证不授予白皮书所规定回报以外的任何权利,且仅在项目成功时方能生效。众筹投资者对项目发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响。通证不代表投资者对项目拥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权,亦不可凭此获得项目相关的未来收入和知识产权。”
这段让人瞠目结舌的文字,说白了就是:虽然你出了钱,但你什么都不是。ICO众筹并不是我们过去知道的那个众筹,投资者花钱买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筹码,什么时候庄家不玩了,筹码就归为空气——且不讲大多数庄家根本玩不起来。
没有底层资产,没有主体信用,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法律保障,这样的虚拟币,卖得出去吗?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这一切看似荒谬绝伦,但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很多人通过ICO赚了钱。
建团队写白皮书是ICO产业链的第一环,紧接着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发币,虚拟币上线了还要操纵币价吸引更多炒家入场,最后看准时机套现离场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这个游戏中直接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些虽然没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汤。
面对门槛如此低的造富奇迹,任谁都要心动一下。
但是,如果项目本身无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装美化,ICO终究还是个零和游戏——如果有人赚得盆满钵满,那肯定有人赔得底裤不剩。这就像我们熟知的传销,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后一棒会死,但都觉得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
那区块链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众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这些都是区块链标榜的理念。我们反观ICO:若要上线发币,就必须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额“上币费”,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项目团队欺诈横行、币圈媒体刻意误导、交易账户频遭黑客,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庄家大鳄肆意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倾轧韭菜,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实上,除了提供虚拟币和噱头,区块链在币圈什么都不是。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ICO发行的虚拟币甚至都没有基于区块链技术。
所以,ICO不是区块链创造的需求,而是区块链之耻。
链和币的未来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价值,那么对于区块链未来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货币充分电子化的当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币在正常社会生活中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但置于特殊场景,虚拟币却有一个电子法币不可复制的优点,那就是隐私性。
但凡以银行作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监管的,如果当局愿意,他们可以知道你把钱给了谁,这笔交易的背景,发生的时点,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币问世之前,绝大多数见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现金完成的。你只见过黑帮片里提着一大箱子现金去买毒品,绝对看不到带着一个POS机过去的。
而比特币的横空出世,革新了洗钱、贩毒和黑市军火买卖。有了这种完全匿名的货币,不法分子再也不必为一箱箱现金提心吊胆,再也不必为连号的美元支付折价了——比特币就是便携的黄金,正如它的设计理念一样。
所以,比特币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因为逃脱监管的需求将永远存在。
只要虚拟币不死,区块链经济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间,因为虚拟币代表的价值必然需要兑现的途径,而这个途径不可能永远是法币。
这里要插一句,最近区块链和中心化账本的妥协产物,比如雷电网络等,正逐渐露出头角。原理上中心账本能大幅提高处理效率,适应大规模高频次应用,但如果虚拟币核心用户的主要诉求是脱离监管,那么这个功能可能并不会受欢迎。结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是:风起云涌的ICO会导致虚拟币大爆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虚拟币不受法律强制保护,所以其公众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价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币支付时,我们默认自己得到的法币,别人也同样会接受,其面值在流通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折价,具有100%的流动性。虚拟币的场合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缺乏流动性量化指标,我们只能根据公众对其接受度的笼统判断,决定是否接受该种虚拟币支付。这种判断方式会形成强大的马太效应,因为公众的选择会迅速趋同。
另一方面,公众自发接受的货币种类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单车打个比方,我们会给摩拜充押金,会给OFO充押金,心很大的还会给Bluegogo充押金,敢问同时给4种以上共享单车充过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况下,大众对于同质化功能的接受上限仅有“三个”。在货币的场合,法币第一的位置无法动摇,第二多半是比特币,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虚拟币都长不大。
有人会说,这是基于公链的判断,我们还有私链和联盟链。
在这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站定立场:私链就是个中心账本,和区块链理念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联盟链,相关的误解就更多些。比方说,现在很多联盟链的构想是没有token成分的,这便是最大的误解。如之前分析,若没有激励机制,高频应用会变成低频应用搭便车的工具,更差的情况甚至连价值传输的介质都会缺失。另外,如果不同应用间token价值的兑现方式存在区别,联盟内部的套利也将不可避免。总之,联盟链和公链相比,除了隐私性略有提高外,问题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着它只能在公链的阴影下靠底层资产价值苟延残喘。
综上,我们对于未来区块链的应用范围也就有了基本的认识:大部分自然生长的区块链经济,都将基于比特币和以太坊存在。这里说的自然生长,特指与中心化机构强行附会的伪区块链进行区别。无论是银行间结算、产品防伪还是其他任何场景,如果参与主体间的共识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谓的区块链应用充其量只是个数据库,而且不会是最优设计的数据库。
最后一个问题:区块链的热潮什么时候会退去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在一个时间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愚弄一个人,但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人。
Ⅸ 500万年薪都挖不到区块链人才的原因
近日北京一则区块链招聘广告刷爆朋友圈,要求应聘者对区块链技术和密码学有深入研究,给出的年薪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并且上不封顶。
宋沫飞对记者称,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单纯的掌握一些区块链工具的使用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区块链在效率和可扩展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开发人员能对区块链的底层平台进行改进,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区块链技术集密码学、计算机网络和博弈论于一身,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综合学科,掌握并理解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猎聘网首席数据官单艺看来,区块链的核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分布式信任系统的社会关系和商业模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以去中心化为典型特征。“区块链的未来发展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目前存在明显的泡沫,很多区块链项目不靠谱。”他说。
Ⅹ 日本新内阁的“数字化”改革,先拿印章文化开刀,为区块链铺路
日本人的繁文缛礼,举世闻名,而印章文化,可能要记上一笔。在日本生活中,无论任何时候签署合同、办事、入学婚嫁等人生重要场合,甚至向上司请假,都要用个人印章或公司的印章代替签名。在日文里,印章称作“印鉴”(Inkan)或“判子”(Hanko)。对日本人来说,随时要准备三五个不同用途印章,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重要凭证。
虽然过去大半个世纪,日本作为技术和数字化的领军国家,无论在 游戏 还是机器人引领了很多创新,但对于传统的印章文化信任,依然毫不动摇。
但是,随着冠状病毒继续对经济市场造成严重破坏,并重新定义了社交疏离的规范,菅义伟掌管的新内阁也借势推动数字化改革。
9月24日,日本行政改革大臣河野太郎对内阁府及所有中央省厅下达“印章禁止令”,要求全部行政手续原则上一律废止使用印章。如有非使用印章不可的少数场合,应在本月内提交恰当的理由。他还表示接下来要取消传真。
河野太郎呼吁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打印纸张?在许多情况下,这仅仅是因为需要正式印章。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制止这种文化,自然就不需要打印和传真了。”
研究表明,在冠状病毒爆发期间,46.7% 的日本员工都有专程回去办公室专门盖章的苦差事。甚至可以说,印章文化,也是日本未能向远程工作经济转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日本加密交易所 bitFlyer 的联合创始人、bitflyblockchain 的首席执行官雄三卡诺解释说: “我确实认为冒着生命危险使用印章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现在正是日本 社会 重新思考,我们 社会 是否真的需要印章的大好时机。那么,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呢? ”
当然,日本政府推进合同和印章的数字化,酝酿有时。2020年3月由 JIPDEC 和 ITR (一家非营利组织和研究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大约40% 的日本公司已经开始将合同数字化,而且私营小公司更为积极推动数字化。
相比之下,正如西一•蒙塔(seichi Monta)在《中国与日本人》(china and Japanese)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在 历史 中,印鉴传达了“对品格的信任”。
在中国,印鉴是权威的象征,在汉朝后期,人们在腰间佩戴印鉴徽章以示身份地位。公元868年,许多日本人开始私下使用印鉴的时候,当时政府是如此定义印鉴的作用:
使用印鉴的目的是取得信任,公开或私下消除对不良行为的怀疑 。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为例,可以说明了印鉴对日本文化的重要性。
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1932年至1945年成了日本的傀儡满洲国皇帝,他在审判中就日本应对战争罪行承担的责任作证。
其中一个证据问题,由美国国防部法律顾问布莱克尼少将确定溥仪是否为他的私人老师庄士敦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写了前言。溥仪说他以前从未见过这本书,并坚持认为是别人写的。然而,溥仪的两个印章盖在那里。
最后,《紫禁城的黄昏》在审判中没有被接受为证据。据蒙塔说,日本人将这两个印记的存在本身,解释为提交人参与的证据,这是常识。蒙塔总结说,布莱克尼只是没法理解印鉴在日本文化的意义。
日本常用的印鉴有两种: 私人印章和注册印章。私人印章可以在随处的百元折扣店买到,不需要登记就可以使用,容易被伪造,而登记的印章必须经过当地政府的认证。买房等重要合同需要加盖注册印章。
近年来,日本各大银行已开始推出不需要印章就能办理服务。包括三井住友银行2018年全面采用数字化签名认证系统。客户可以用数字形式登记他们的签名,其中包括关于他们签名笔画的强度和笔顺的数据。这些数据用于确认身份,无需随身携带印章来办理开设银行账户等手续。
而更激进的技术大拿,则鼓吹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也就是区块链应用来代替印章 。
但是Blockhive 创始人草坂光( Hikaru Kusaka)解释说,块环链可以用来创造信任,而不依赖于特定的中心实体。“一个带有数字身份的数字签名可以保证个人身份的安全,而这是印鉴无法做到的。即使是注册印章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而且,印章本身无法证明,使用印章者就是所有者。就像使用房子的钥匙; 持有钥匙不同于证明房屋所有权。一个 CEO 可能会把自己的印鉴交给她的销售团队,他们可能会利用CEO的印鉴签订合同。
相比之下,使用加密技术的数字签名和身份,可以通过使用私钥证明签署者的身份,甚至证明所有权。在爱沙尼亚,人们已经使用私人密钥数字化地签署文件和合同。
草坂光强调说,“区块链保证任何东西都不能被删除。它可以防篡改,并且可以在法律行动中证明真相。”
当然,考虑到日本的印鉴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成为传达信任的象征,如果区块链要成功取代印鉴,除了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推动,恐怕还不够,即便是在私人、未注册的合同层面,在使用界面,以及文化层面仍然有难题。
在日本这样一个老龄化 社会 ,要推动公众接受日新月异的区块链技术,建立对新技术的信任,不容易。此外,日本人常常对“工匠文化”感到非常自豪,消灭印鉴,不只是改变用户体验,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放弃与日本 历史 的联系。
在外界看来,日本公司的传真机和官方印章,可以说是日本公司传统和保守文化的标志物。
日本政府去年一项研究发现,几乎每一家日本公司和三分之一的日本家庭仍在使用传真机——这项技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行通信。
但是,在经历疫情时期超半年的远程办公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发现,令人生厌的拥挤通勤、死板的办公室政治氛围,以及老派组织的低效率,都将要一一改变。
同为东亚文化的中国或韩国,在推动数字化时代, 社会 创新都走得更远,无论是印章还是传真机文化,都将成为过去;而区块链,会不会因此成为日本“匠人”的创新战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