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法律风险防控
⑴ 区块链的前景如何,通证经济和分经济结合会怎么样,链人的模式会长久吗
区块链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助力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 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正深刻的改
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区块链作为 一项颠覆性技术,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有望成
为全球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策源地”,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 联网”变迁。
我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把区块链作为一项重 点前沿技术,明确提出需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试验和应用,
以实现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持续创新, 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开始在供应链金融、征信、产品溯源、版权交
易、数字身份、电子证据等领域快速应用,有望推动我国经济体系实 现技术变革,组织变革和效率变革,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的区块链相关业务在政府、企业、资本的多方推动下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并且在专利数量、融资环境、政策扶持、应用落地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
产业呈现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有406个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申请,其中225项来自中国。截至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数量已达456家。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从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行业投资、媒体宣传、人才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已基本完备。
从中国区块链产业的新成立公司数量变化来看,2014年该领域的公司数量开始增多,到2016年新成立公司数量显著提高,超过1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2017年是近几年的区块链创业高峰期,由于区块链概念的快速普及,以及技术的逐步成熟,很多创业者涌入这个领域,新成立公司数量达到178家。
从设备制造到产业应用,区块链产业链条脉络逐渐明晰
从区块链产业细分领域新成立公司分布状况来看,截至2018年3月底,区块链领域的行业应用类公司数量最多,其中为金融行业应用服务的公司数量达到86家,为实体经济应用服务公司数量达到109家。此外,区块链解决方案、底层平台、区块链媒体及社区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均在40家以上。
从区块链产业细分领域投资事件分布状况来看,行业应用服务相关的公司获投事件数最多,总共达到了113起,可见投资人对于有具体的应用场景,能够实际落地的项目越来越看重。底层平台领域的获投事件数为42起,区块链媒体及社区领域的获投事件数也达到了28起。区块链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入场,成为创新创业的新高地。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的加速落地,产业规模将不断增加,该领域未来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巨头涌入快速推动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
区块链技术不仅受到了创业企业的青睐,也受到了互联网巨头企 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拓展区块链业务,快速推动我国
区块链产业发展。目前,腾讯、阿里巴巴、网络、京东等互联网行业巨头纷纷加入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场景应用中来。
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从中国区块链公司的地域分布状况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依然是区块链创业的集中地,四地合计占比超80%。其中,北京以175家公司、占比38%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上海以95家公司,占比21%位居第二;广东省以71家公司、占比16%位居第三;浙江省以36家公司、占比8%位居第四。除此以外,中国区块链创业活跃度前十名的省份还包括江苏、四川、福建、湖北、重庆、贵州。
区块链应用呈现多元化,从金融延伸到实体领域
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非常符合让整个金融系统业务需求,因此目前已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落地应用。例如,民生银行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首个国内信用证区块链应用,中国平安的资产交易、征信两大应用场景都已上线,招商银行落地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微众银行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把对账时间从T+1日缩短至T+0,实现了日准实时对账。
随着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逐步成熟,产业应用的实际效果愈发显
现,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电子信息存证、版权管理和交易、产品溯源、数字资产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区块链技术开始与实体经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业区块链”项目,迎来产业区块链“百花齐放”的大时代。
实现“协作环节信息化”,助力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
从目前实际的落地案例看,产业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要实事求是地为产业解决一些“小问题”,着力于提升产业协作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可从“降成本”和“提效率”两个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用区块链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除了成本低,效率高之外,还可以实现“信任传递”或“信任外溢”,基于区块链技术,由于上链信息不可篡改,因此在交易双方共同验证一笔交易之后,也可以让第三方信任这个信息,这实际上就使得这种可信的状态可以传导到第三方,进而实现数据的资产化。此外让机构从“黑盒”状态转为“白盒”状态,也就是机构运作机制透明化,使得自证清白变得非常容易,极大地降低多主体之间的互信成本。
进而,区块链将发挥“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的作用。提升产业协同水平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要求。但是目前在很多产业,产业链协同效率仍然不高,在国际贸易领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技术滥用导致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可忽视
尽管区块链技术的正向价值逐步显现,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伴随出现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方面是合规性风险,在区块链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它本身具有传递价值的属性,因此引来了一些不是专注于技术应用,而是热衷于通过ICO(首次代币发行)进行非法集资、传销甚至是欺诈的行为。
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构建,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区块链技术已经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层面。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中首次提及区块链,并将其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无人驾驶交通工具等技术一起作为重点前沿技术,明确提出需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试验和应用,以实现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其次,相关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也在加速制定,解决区块链的关键技术标准问题,促进区块链产业生态化发展。为把握区块链产业发展机遇,抢占区块链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地政府及时出台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让区块链产业迎来了一次新的爆发。
目前,各地政府积极从产业高度来定位区块链技术,把握技术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例如,2018年3月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发展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高端高新产业集群。
积极加强行业监管,有力防范金融风险
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总体部署,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未来中国三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而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则是防控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也积极加强行业监管,防范区块链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的稳定和安全,促进区块链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区块链“价值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区块链是一项前沿技术,技术造成的新监管挑战也在要求监管技术的持续进步。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的“Reg-Tech”(监管科技)。就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的新技术,来解决监管合规问题,减少合规费用。区块链备案平台、基于区块链的监管体系等都属于Reg-Tech领域。国内已经出现从事监管科技的公司,他们主要为政府和各大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提供监管科技解决方案。金丘科技、众享比特等公司专门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监管体系。
⑵ 金融科技会解决哪些存量风险,又会带来哪些新增风险
金融机构金融科技风险分类和风险识别
金融科技究其本质,它还是金融,其活动没有脱离资金融通、信用创造、风险管理的范畴,没有违背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客观规律,也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负外部性的特征。不仅如此,现代网络空间的多维开放性和多向互动性,使得金融科技风险的波及面、扩散速度、外溢效应等影响都远超出传统金融。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科技业务主要风险类别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布局金融科技P2P业务,容易引发信用风险。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布局金融科技业务,由于我国信用环境不健全、信用录入数据不完整,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为P2P平台提供资金托管服务,基于平台自身制定项目审核和资金管理,一旦平台出现信用问题,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容易引发对传统金融机构资金托管的责任追究,导致信用风险爆发。
(二)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众筹和互联网理财等合作,容易引发法律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投资网上货币市场基金,逐步拓展到定期理财、保险理财、指数基金等,支付机构会利用资金存管账户形成资金池,从而导致备付金数量剧增,支付机构违规操作挪用备付金引发客户兑付困难,从而引发法律风险;与违规经营企业合作导致的非法集资、集资诈骗、洗钱等违法问题发生,容易引发法律风险。
(三)是金融机构搭建金融科技综合经营平台,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布局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将金融投资、融资服务、证券交易、基金购买等金融业务植入网上平台,通过打通银政保业务界限,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增强客户粘性。金融科技平台的便捷性促使平台更新信息并便于用户操作,然而,一方面由于网上开户容易缺乏充分的投资者教育,容易引发投资者操作不当,另一方面,由于业务交叉容易引起内部控制和操作程序的设计不当,由此造成投资者资金损失或身份信息泄露,进而引发操作风险。
(四)是金融机构与P2P、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银行合作,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一方面,P2P、互联网理财违规采用拆标形式对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息、集中兑付等,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账户活跃度较高并投身到金融科技领域,存在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因素,一旦货币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资金挤兑,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五)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容易引发信息技术风险。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网络平台的IT技术、风险识别技术、抵御黑客和病毒攻击技术。近年来,伪基站、伪造银行服务信息、信息“拖库”“撞库”事件频发,如果防备不当,极易发生信息技术风险。
(六)是金融机构涉及宝宝类货币基金业务,存在监管套利风险。一方面导致产品功能跨界。另一方面可能从监管标准不一中套利。例如,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投资与银行协议存款资金不属于一般性存款、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被一些人士认为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
金融机构金融科技风险应对机制
目前,监管部门已经着手金融科技行业跨界互联网理财和跨界金融业务规范的制定,传统金融风险应对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的金融创新。一方面,互联网业务在确立负面清单、行为监管和投资者适当性原则等方面通过创新科技监管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资产、资金端、投资者的分类保护强化风险控制能力势在必行。此外,根据《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无论是银行集团各附属机构之间、附属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的协同,或是其所属机构的公司治理、资本和财务等,都必须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全面持续的并表管控。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布局金融科技或者与相关企业合作时,为防范风险跨业传染,同样必须将金融科技的风险类别融入现行风险管理体系中,构建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表后总体风险状况。
(一)合理把控金融科技内控风险,首先,应建立完备的金融机构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内控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操作管理以及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其次,加强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行为管控,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第三,加强账户和资金流转监测,严格身份识别、交易审核、大额对账等;第四,建立金融机构子公司风险承担、风险转移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有效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最后,建立风险预警应急措施,对涉嫌非法集资、集资诈骗、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预警、早处理、早报告,一旦发现采取清收措施,并快速启动司法保护程序,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二)加强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风险防范,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核心技术水平,运行安全防范体系,如维护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金融信息和数据安全防范技术等,防范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病毒植入等技术风险;其次,自建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系统,配合监管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运用信息科技技术实现现场与非现场检查,有效防范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非法集资、集资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最后,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挖掘、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有效防范防止信息泄露等产生的法律风险。
(三)构建金融科技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首先,运用量化指标,分析金融科技运行、强化金融科技风险管理和宏观决策,金融机构可在资产品质端另列金融科技板块,定期提供金融科技产品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资本等量化指标风险监测。其次,可依托现行风控指标模型选择指标,例如经由横跨银行?证券与保险采用的流动性覆盖率(LCR)与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防范兑付流动性风险,利用资产组合的五级分类监测防范信用风险,或者通过关键风险敞口提列资本来防范操作风险。最后,从综合统计的视角构建风险数据采集的基本框架,通过汇集金融科技子平台相关信息构建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现行风险管理制度融合统一的监测框架,作为传统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补充。
(四)避免金融科技风险传染发生,首先,金融科技在大量客户的相互迁徙和交叉等日趋复杂化下,应制定单一用户画像?个别交易对象或关联企业所属集团?特定商品风险头寸?特定信息服务提供商等风险集中型态的限额,抵御交易过于集中而产生交叉传染的风险。其次,对于金融机构所属的不同网贷子平台可建立同一人、同一关联人或同一关联企业的信息系统,运用平台间借款金额阀值的动态风险调整机制,有效防范跨平台借贷行为可能产生的违约或者恶意诈欺风险。最后,建立金融科技板块重大突发信用事件通报机制,及早防范危机发生时的交叉感染风险。
⑶ 为什么金融要离区块链技术远点
从人类技术发展史看,真正的科技创新,在初期往往都是被人怀疑的,即便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如此。但区块链似乎没有经历这种科学质疑,而是从概念一推出就被说得天花乱坠。不过,从推出至今,好几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听到哪个国家或者哪家公司,真正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创造出了新的价值。如果一项技术鲜有实际落地效果,却有很多人都说它好,就不排除炒作之嫌。
当前,我国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进入新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但无论是为了提高金融效率,还是防控金融风险,区块链未必是好帮手。从这个意义上说,为防范新兴型金融风险,区块链最好离金融远一点。
内容来源 经济日报
⑷ 为什么很多人不投资区块链
原因有很多,其主要体现是三个误解:
一、是误解国家对区块链行业的态度,由于政策监管严格,担心法律风险。
二、是对比特币的误解,以为比特币就是和法币竞争的,是和国家对着干的,肯定没有好结果。于是,敬而远之。
三、是对市场的恐慌,破发跑路的项目方太多,大家自然地以为这是个骗局,因此忌惮。
⑸ 区块链合规主体架构方案怎么注册新加坡基金会
BVI公司架构新加坡基金会:
首先项目方在BVI 注册普通离岸公司,并且对外宣称基金会主体是 BVI 公司。然后在新加坡设立基金会(CLG)组织,由BVI 公司合作,授权,经营 ICO 相关项目,当然,每一种币都需要独立的 基金会来经营,以规辟币币交易对基金会主体带来的风险。最后,新加坡公益基金会组织授权国内市场推广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进行项目推广和技术研发
后期项目合规方面出具法律意见书:根据新加坡法律,所有基金会运作的 ICO 相关项目,无论是发币还是交易所,有必要 出具法律意见书以证明数字货币性质是非证券和期货性质,白皮书也需要规避相关属性以遵循新加坡金管局法律法规。
⑹ 区块链是否有骗局
99%都是骗人的,说什么升值多少之类的都是骗人的。这只是一项技术,他的应用才有价值。
⑺ 哪里查看到区块链资业务发展趋势
原标题:区块链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助力实体经济降本提效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 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正深刻的改
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区块链作为 一项颠覆性技术,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有望成
为全球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策源地”,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 联网”变迁。
我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把区块链作为一项重 点前沿技术,明确提出需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试验和应用,
以实现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持续创新, 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开始在供应链金融、征信、产品溯源、版权交
易、数字身份、电子证据等领域快速应用,有望推动我国经济体系实 现技术变革,组织变革和效率变革,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的区块链相关业务在政府、企业、资本的多方推动下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并且在专利数量、融资环境、政策扶持、应用落地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
产业呈现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有406个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申请,其中225项来自中国。截至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数量已达456家。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从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行业投资、媒体宣传、人才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已基本完备。
从中国区块链产业的新成立公司数量变化来看,2014年该领域的公司数量开始增多,到2016年新成立公司数量显著提高,超过1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2017年是近几年的区块链创业高峰期,由于区块链概念的快速普及,以及技术的逐步成熟,很多创业者涌入这个领域,新成立公司数量达到178家。
从设备制造到产业应用,区块链产业链条脉络逐渐明晰
从区块链产业细分领域新成立公司分布状况来看,截至2018年3月底,区块链领域的行业应用类公司数量最多,其中为金融行业应用服务的公司数量达到86家,为实体经济应用服务公司数量达到109家。此外,区块链解决方案、底层平台、区块链媒体及社区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均在40家以上。
从区块链产业细分领域投资事件分布状况来看,行业应用服务相关的公司获投事件数最多,总共达到了113起,可见投资人对于有具体的应用场景,能够实际落地的项目越来越看重。底层平台领域的获投事件数为42起,区块链媒体及社区领域的获投事件数也达到了28起。区块链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入场,成为创新创业的新高地。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的加速落地,产业规模将不断增加,该领域未来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巨头涌入快速推动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
区块链技术不仅受到了创业企业的青睐,也受到了互联网巨头企 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拓展区块链业务,快速推动我国
区块链产业发展。目前,腾讯、阿里巴巴、网络、京东等互联网行业巨头纷纷加入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场景应用中来。
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从中国区块链公司的地域分布状况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依然是区块链创业的集中地,四地合计占比超80%。其中,北京以175家公司、占比38%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上海以95家公司,占比21%位居第二;广东省以71家公司、占比16%位居第三;浙江省以36家公司、占比8%位居第四。除此以外,中国区块链创业活跃度前十名的省份还包括江苏、四川、福建、湖北、重庆、贵州。
区块链应用呈现多元化,从金融延伸到实体领域
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非常符合让整个金融系统业务需求,因此目前已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落地应用。例如,民生银行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首个国内信用证区块链应用,中国平安的资产交易、征信两大应用场景都已上线,招商银行落地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微众银行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把对账时间从T+1日缩短至T+0,实现了日准实时对账。
随着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逐步成熟,产业应用的实际效果愈发显
现,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电子信息存证、版权管理和交易、产品溯源、数字资产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区块链技术开始与实体经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业区块链”项目,迎来产业区块链“百花齐放”的大时代。
实现“协作环节信息化”,助力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
从目前实际的落地案例看,产业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要实事求是地为产业解决一些“小问题”,着力于提升产业协作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可从“降成本”和“提效率”两个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用区块链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除了成本低,效率高之外,还可以实现“信任传递”或“信任外溢”,基于区块链技术,由于上链信息不可篡改,因此在交易双方共同验证一笔交易之后,也可以让第三方信任这个信息,这实际上就使得这种可信的状态可以传导到第三方,进而实现数据的资产化。此外让机构从“黑盒”状态转为“白盒”状态,也就是机构运作机制透明化,使得自证清白变得非常容易,极大地降低多主体之间的互信成本。
进而,区块链将发挥“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的作用。提升产业协同水平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要求。但是目前在很多产业,产业链协同效率仍然不高,在国际贸易领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技术滥用导致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可忽视
尽管区块链技术的正向价值逐步显现,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伴随出现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方面是合规性风险,在区块链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它本身具有传递价值的属性,因此引来了一些不是专注于技术应用,而是热衷于通过ICO(首次代币发行)进行非法集资、传销甚至是欺诈的行为。
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构建,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区块链技术已经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层面。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中首次提及区块链,并将其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无人驾驶交通工具等技术一起作为重点前沿技术,明确提出需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试验和应用,以实现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其次,相关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也在加速制定,解决区块链的关键技术标准问题,促进区块链产业生态化发展。为把握区块链产业发展机遇,抢占区块链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地政府及时出台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让区块链产业迎来了一次新的爆发。
目前,各地政府积极从产业高度来定位区块链技术,把握技术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例如,2018年3月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发展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高端高新产业集群。
积极加强行业监管,有力防范金融风险
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总体部署,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未来中国三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而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则是防控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也积极加强行业监管,防范区块链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的稳定和安全,促进区块链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区块链“价值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区块链是一项前沿技术,技术造成的新监管挑战也在要求监管技术的持续进步。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的“Reg-Tech”(监管科技)。就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的新技术,来解决监管合规问题,减少合规费用。区块链备案平台、基于区块链的监管体系等都属于Reg-Tech领域。国内已经出现从事监管科技的公司,他们主要为政府和各大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提供监管科技解决方案。金丘科技、众享比特等公司专门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监管体系。
⑻ 区块链可信吗
区块链投资目前在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证明其合法,也没有法律禁止区块链的发展,但是区块链投资在高收益的表象下也存在着非常大的法律风险。因为区块链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方法,不存在是否是骗局的说法,但不同的区块链投资根据其形式不同,有可能是骗局,更有可能涉及违法犯罪。
首先,由于其缺乏监管,其流通交易形式大多和证券的发行、上市类似,并且存在设立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行为。其交易流程,交易结果等均不透明,遇到问题难以规制。而且其价格形成机制不透明,交易价格大起大落,容易让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
其次,其本身未经过央行认可,在国内不能当做货币使用,一旦遭遇政策监管,很可能遇到无人接盘价格一落千丈的风险,物权法也没有明确保护数字币的相应条款,因此,炒作区块链相当于在寒冬中裸奔,是非常危险的。
最后,区块链虽然不违法,但也不排除其作为监管之外的货币,被少数诈骗分子及非法集资分子利用,作为违法犯罪和洗钱的工具。
因此建议慎重参与区块链投资,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⑼ 大家都关注的区块链,法律人如何看
法律作为一种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直接影响着经济运行的全部过程。它能够简化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节约交易成本,帮助社会成员安全、规范、有序地进行交易。
区块链技术基于法律框架,通过预设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使交易信息更加安全透明、数据更加可追踪,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执行成本,呈现出法律和技术的相互补充,法律与经济融为一体的态势,使法律的约束与执行逐渐走向智能化。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码学相关联所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多次比特币网络交易有效确认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
外国关于区块链的法律规制
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尚在探索阶段,也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因此,仅有部分国家针对区块链技术出台专门的立法。
美国
佛蒙特州和亚利桑那州通过法案,明确定义和支持用于公共使用的区块链技术,该法案规定了区块链和智能合同的使用规范,同时声明所有与区块链相关的数据都“被认为是电子格式并成为电子记录” 这是该州予以认可的。
英国
《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提到英国联邦政府将会投资区块链技术,来分析区块链应用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潜力。
新加坡
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等金融科技企业持支持态度,并推出监管沙箱,为区块链初创企业提供较为宽容的发展环境。
我国关于区块链的法律规制
除上述针对区块链本身的政策外,国际上更多是针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出台一系列监管规定。
而在我们国家,除了对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融资等出台的政策以外,针对区块链政府也出台不少政策性规定。
2016年12月27日,区块链技术被列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中。同时,国务院也发文《我国区块链产业有望走在世界前列》支持区块链健康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推进各类供应链平台有机对接,加强对信用评级、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
律师眼里区块链技术存在的法律风险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系统,属于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就目前的探索成果来看,其技术理念能够为各个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
但是,由于法律尚未针对区块链出台明确的行业标准及适用规范,因此,其未来仍存在国家监管与法律规制等问题。
以比特币为典型的数字货币为例,首先面临的就是监管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发展起来的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从逻辑上来说,是去中心化、反对集中监管的。
其次,区块链技术应用也不得不面临巨大的风险。仍以比特币为例,遗失、盗窃、攻击、投机、洗钱以及各种风波、质疑和事件,一直伴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历程。
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不开智能合约,所谓的智能合约就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定义承诺。交易的双方无须彼此信任,一切交易都由代码强制执行。
但智能合约的形式及其内容的效力,还没有得到法律和司法的正式认可,其作为数字编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合同文本,尚无法确知,是否可以构成生效合同的要件,是否可以符合司法拟采信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区块链技术由于其去中心化的天性,其自身规则必然会与社会规则、国家法律规则发生冲突与矛盾,也正是有冲突和矛盾,有风险与问题,才更能激发动力与想象力,包括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动力与想象力。
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起来的虚拟货币在其交易过程中,对各国的法定货币及金融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并引发投资风险,甚至社会问题。
⑽ 区块链的业务员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虽然在资本和人才涌入的推动下,区块链行业迎来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安全漏洞频繁示警的状况引发了人们对区块链风险的担忧。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俞克群指出,对于隐私暴露、数据泄露、信息篡改、网络诈骗等问题,区块链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期望。但区块链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诸多的挑战。
俞克群表示,目前区块链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协议安全性、使用安全性、系统安全性等诸多的挑战。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运行部主任严寒冰也指出,区块链如果要在全球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首先解决其面临的安全问题。
严寒冰指出,区块链安全问题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说传统的安全问题,包括私钥的保护,包括应用层软件传统的漏洞等。另外,新的协议层面也有一些新的协议带来的漏洞。
去中心化漏洞平台(DVP)提供的数据也显示区块链安全问题的严峻性。DVP负责人吴家志透露,自7月24日来的一周内,DVP就已经收到白帽子所提供的312个漏洞,涉及175个项目方。其中包括智能合约、知名公链,交易所等一系列项目。高危漏洞达122个,占所有漏洞的39.1%,中危漏洞53个,占所有漏洞的17%。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主任助理李斌分析说,当前区块链分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三种,无论哪一类在算法、协议、使用、时限和系统等多个方面都面临安全挑战。尤为关键的是,目前区块链还面临的是51%的攻击问题,即节点通过掌握全网超过51%的算例就有能力成功的篡改和伪造区块链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外部恶意攻击风险,区块链也面临其内生风险的威胁。俞克群提醒说,如何围绕着整个区块链的应用系统的设备、数据、应用、加密、认证以及权限等等方面构筑一个完整的安全应用体系,是各方必须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吴家志也分析说,作为新兴产业,区块链产业的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较为缺乏,导致目前的区块链相关软硬件的安全系数不高,存在大量的安全漏洞,此外,整个区块链生态环节众多,相较之下,相关的安全从业人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迎接上述挑战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