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知识 » 目标是促进区块链及分布式记账系统的跨行业

目标是促进区块链及分布式记账系统的跨行业

发布时间: 2024-11-17 13:12:00

区块链现在什么状况(区块链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现在区块链整体发展怎么样?

中国区块链发展现状

1、行业处在高速成长阶段

从区块链的行业层面上来说,2016-2018年,由于国内大型IT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区块链,初创企业进入井喷模式,区块链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IDC的数据,中国区块链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0.85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5.6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3%。

2、广州是区块链企业的聚集区

区块链企业已经扩散到全国各地,并形成了以北京、山东为主体的环渤海聚集区;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聚集区;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聚集区;以湖南、陕西为代表的中部聚集区;以及以四川、重庆为代表的川渝聚集区,其中,广州聚集区的企业数量远超其他地区。

3、区块链多领域多向拓展

由于区块链行业迅速发展,各区块链企业加速布局区块链领域应用,拓展其业务领域。截至2020年6月,我国区块链应用企业涉及金融应用、解决方案、BaaS平台、供应链应用、数据服务等,其中,金融应用、解决方案、BaaS平台占比位列前位,占比分别为18%、10%、9%。

区块链现在发展怎么样?

2020年,区块链被国家纳入到了“新基建”的范畴中,至少有7省出台区块链支持政策。同年,区块链技术也正从概念逐渐走向落地,应用场景多点开花。“区块链+”各种行业应用更是成为区块链不断成熟的标志。

2020年“区块链+”发展状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各国政府、企业探索采用新兴技术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进一步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当前,区块链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础设施交叉创新,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垂直领域呈现出“区块链+”的发展格局和“脱虚向实”的良好势头。

而为避免脱实向虚,除继续严厉打击投机行为之外,还必须引导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因此,“区块链+”各种产业应用场景,成为区块链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20年)》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已有超过262家上市公司涉足区块链领域,分别来自保险、房地产、商业百货、安防设备、包装材料、电信运营等39个领域。而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中,上市公司区块链项目达到45项。

其中,金融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中探索最多的场景,在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支付清算、资金管理等细分领域都有具体的项目落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国内已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中,金融(含供应链金融)领域项目数量排名第一,占比高达36%。

随着区块链应用落地加快推进,“区块链+”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骨干企业进军区块链行业的发展重点,在金融业务之外,积极部署互联网、溯源、供应链物流、数字资产、政务及公共服务、知识产权、法律、医疗等多领域的应用。

同时,行业内也渐趋理解,区块链是可信交易的基础组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区块链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其他技术相结合,利用协同效应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共同助力数字化转型。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区块链应用主要在存证领域,区块链已进入了如何从工程角度把它做得更好,更可信、更稳定,扩展性更好,能够容纳更多节点的阶段。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认为,这一过程还会持续一段或更长时间,下一步区块链技术性竞争由工程性的优化改良转向技术生态和商业生态。

另外,据了解到,区块链产业长期向好,行业认知回归理性。随着中央对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规划指引,我国区块链明确了以联盟链为基础,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清晰。现阶段广大从业者对区块链的信心持续向好,普遍认可区块链的长期战略性价值。

2021年“区块链+”前景如何?

随着我国区块链产业链逐渐完善,多数区块链企业不止聚焦于某一方面,呈现多领域协同发展态势。据统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布的801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中,北京、广州、上海、浙江、江苏、山东为备案企业最多的省市。

与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区块链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存证、自动化协作和价值转移三方面,随着其价值潜力不断被挖掘,应用落地场景已从金融这个突破口,逐步向实体经济和政务民生等多领域拓展。

而区块链针对实体经济的核心价值正是促进产业上下游高效协作,提升产融结合效能。发展前期,区块链应用模式主要以文件、合同等的存证为主。现阶段,区块链产业应用正逐步向政务数据共享、供应链协同、跨境贸易等自动化协作和价值互联迈进。

2020年是2021年的热身。2021年,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工具的使用将继续像2020年那样增长。并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深入,区块链产业基础将越来越好,产业生态也将发展迅速,产业链分布日益广泛。

从产业结构来看,区块链产业重要分为底层技术、平台服务、产业应用、周边服务四部分。

前三部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下游关系,分别由底层技术部分提供区块链必要的技术产品和组件,平台服务部分基于底层技术搭建出可运行相应行业应用的区块链平台,产业应用部分主要根据各行业实际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行业应用,实现行业内业务协同模式革新。

周边服务部分则为行业提供支撑服务,其中包括行业组织、市场研究、标准制定、系统测评认证、行业媒体等,为产业生态发展提供动力。

其中,就区块链的产业应用而言:区块链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成果,也是各行业业务流程重构和产业互动模式革新的主要助推器。

区块链已经从最初的数字金融,逐步向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等领域扩展,现在已在政务、民生、工业管理等行业探索应用,其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呈现出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态势。

目前,国内企业重点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改善政务民生相关应用发展,其中供应链金融和产品溯源已占到全部应用的半壁江山,其他如政务、民生等已成厂商未来重点布局领域,即将出现爆炸式增长。

在经过2020年区块链投资降温,2021年区块链行业或将开始逐步趋于理性。但较完备的产业链条和积极活跃的市场主体,为区块链产业融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区块链产业在政策扶持、生态构建、平台服务、应用落地以及融合创新等方面也将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区块链的投资情况好不好?现在能投资吗?

当前投资情况不是很好,国内不承认这一种投资方式,个人建议不要对进行投资,如果手头有余钱,可以考虑银行发布的基金或者保本短期投资,都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方式。

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知识,个人认为这种投资不被国家承认,甚至很多时候容易被诈骗分子所利用,投资时很容易被骗,如果一旦不谨慎,很容易被资金公司和团队控制,导致资金损失。

一、个人认为投资前景不好。

当前虽然很多公司都引进了国外这种区块链技术,国外也对区块链技术反应非常好,很多人认为区块链是将来一种走势,但是个人认为区块链投资和以前投资有些不一样,很容易受公司和团队影响,可控因素太多,很容易被不法公司和团队利用这种投资形式行诈骗手段,如果国家出台有关区块链投资管理办法,很容易会限制区块链投资,所以个人认为区块链投资前景不好。

二、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我刚开始对区块链是什么也不了解,后来经过一些资料查询认为区块链是一种新型金融方案,虽然有些人认为区块链可以以小变大,一夜暴富,但是个人认为如果这种虚有经济没有实体项目作为支撑,那么很难形成投资规模,也很难形成有效回报。

三、应该远离区块链投资。

当前区块链虽然口号挺响,人们所认可度也很高,但是在国内政策上不被允许和承认,虽然说有些人通过区块链达到了一夜暴富的目的,但是大多数人在区块链投资上都已经受损严重,所以个人认为应当远离区块链投资,如果真的想投资,应该选择比较稳当牢靠的基金投资比较好。

以上几点看出,这种投资需要谨慎,最好不要投资。

⑵ 胡坚波丨城市大脑的未来形态

当前,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城市大脑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 社会 创新,揭示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也预示着城市文明新阶段的到来。未来,城市大脑管理运行的领域、类型与内容还将不断扩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认为, 作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城市大脑在我国整体上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平台赋能不足、业务支撑不力、建设运营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也很突出,这反映了城市大脑相关理论认识与政策规划的分散与不足。建议通过构建“四大核心平台”,赋能“七大协同场景”,实现对城市治理和服务领域的全面覆盖,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大脑加快落地实施。

目前我国城市大脑建设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平台赋能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城市大脑组件的系统性、功能性相对较弱,难以快速提供上层系统需要的大数据、物联网感知、城市信息模型等服务,场景灵活搭建和系统快速生成能力不强,城市大脑支撑平台全面赋能上层应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2、跨部门业务协同型场景支撑力不足。城市大脑中涉及多部门联动处置的业务经常出现“数据盲区、数据打架”等问题,城市大脑针对跨部门业务需求打造的典型场景和超级应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3、城市大脑常态化运营模式不清晰。城市大脑系统复杂度高、技术更新迭代快、所需资金数额巨大,需建立长效运营理念,建立与技术支撑、制度建设相匹配的城市级建设运营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大脑落地实施?

1、因地制宜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相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的技术复杂度更高、更新速度更快、系统集成度更复杂,势必需要专业的公司进行建设和运营。

2、内外协同构建建设运营生态。城市大脑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需要协调内外部资源形成建设运营生态。对内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政府多部门协同合力,对外成立产业联盟,聚合市场建设资源。

3、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城市大脑建设应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战略、数字政府建设需求、数字 社会 及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遵循“需求导向、顶层设计、示范引领、分步实施”思路稳步推进,避免贪大求快。

更多精彩观点

01 城市大脑整体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城市大脑投资规模可达千亿。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共有129个项目以“城市大脑”为名进行招标,平均中标金额约为5500万元,成为当前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热点。在全国36个省级城市(含直辖市、计划单列市)、255个地级市和2851个县级行政区中,完成或正在建设城市大脑的城市不足2%,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测算,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为1.7万亿元,而城市大脑占智慧城市总投资比例约为4%,预计未来几年城市大脑项目可能保持100%以上增速。此外,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城市大脑建设数量遥遥领先,占比达到60%,其中,浙江省共17个市县已启动建设城市大脑,建设普及率居全国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 探索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2020年,国家发改委、 科技 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等部委密集出台政策文件,有力推动城市信息模型及建筑信息模型相关技术、产业与应用快速发展,助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随着数字孪生城市在雄安新区先行先试,数字孪生建设理念深入到各地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中。2020年2月,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探索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8月,海南省发布《智慧海南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数字孪生第一省’”;12月,浙江省提出建设数字孪生社区。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18年全国仅有两项城市信息模型相关投标项目,2019年新增8项,2020年(截至2020年10月)新增19项,增长迅猛,标志着城市信息模型已加速进入到 探索 推广阶段。

各地城市大脑着重提升协同联动能力,深化“一网统管”建设,一方面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另一方面打破“层层上报、层层审批”的传统上传下达方式,聚焦数据采集慢、融合难、整理耗时长等问题,着力构建“市、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实现快速灵活综合调度。例如,在疫情防控初期,传统数据报送处理方式层级多,数据从采集、整理、摸排、上报到发布要一天左右。海口城市大脑疫情防控智能指挥平台建立“市、区、街道社区”三级联防联控体系,基层人员和公众可直报数据到城市大脑,城市大脑处置命令直达工作人员,实现命令下达、执行跟踪、摸排上报、群防群治全链路快速闭环,避免了多级数据采集和命令传达的滞后。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期,疫情发展迅速,急需快速搭建疫情监测、人口排查、防控指挥等全新应用场景。城市大脑基于基础支撑平台、成熟应用组件库、基础数据库等,实现了疫情防控新平台的快速搭建。例如,杭州基于城市大脑快速开发 健康 码平台,将开发周期从常规的4周缩短到16小时;北京海淀区基于城市大脑的“时空一张图”和“AI计算平台”等,推动了疫情防控平台的快速上线。

产业生态方面,企业基于四大核心优势融入城市大脑领域,形成群雄逐鹿的产业格局。一是以云数据为内核的生态整合实力。基于“云+数”优势,通过打造城市级“云数”平台,面向合作伙伴打造“合作生态”,助力合作伙伴基于平台快速构建应用层,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如华为基于可同时提供云管端协同ICT产品与创建解决方案的能力,打造数据底座,提供云计算服务、新ICT能力和行业使能,构建了开放的数字化生态。二是以AI为核心的技术实力。基于AI核心技术,提供更多具有“AI思维”的解决方案,从而迅速打开市场空间。如网络基于网络大脑和AI核心技术,提出AI智能城市“ACE王牌计划”,引入自动驾驶 汽车 、智慧道路车路协同,提升车和路的智能化水平;研发自主泊车功能,帮助驾驶员节省寻找停车位的时间。三是便捷触达公众的平台优势。依托城市服务平台能够更为便捷地服务群众,发挥城市智能中枢应用工具和应用场景得天独厚的多元化优势,形成技术与场景的点线面结合。如腾讯提出构建“WeCity未来城市”,以腾讯云基础产品为底层架构,为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和产业互联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触达用户。四是系统集成能力。依托传统集成商强大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积极融入城市智能中枢建设。

一是平台赋能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城市大脑组件的系统性、功能性相对较弱,难以快速提供上层系统需要的大数据、物联网感知、城市信息模型等服务,场景灵活搭建和系统快速生成能力不强,城市大脑支撑平台全面赋能上层应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是跨部门业务协同型场景支撑力不足。城市大脑中涉及多部门联动处置的业务经常出现“数据盲区、数据打架”等问题,一张图规划、一盘棋管理等跨部门跨行业应用场景的实施效果相对有限,不利于决策指挥、联防共治,城市大脑针对跨部门业务需求打造的典型场景和超级应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城市大脑常态化运营模式不清晰。城市大脑系统复杂度高、技术更新迭代快、所需资金数额巨大,需建立长效运营理念,建立与技术支撑、制度建设相匹配的城市级建设运营服务体系,引入具有定制化服务、长效运营增值、生态伙伴培引等功能的本地运营机构,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02 “一体四翼”构建未来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以网络、计算、感知设施为基础,全面汇聚整合分布在城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海量数据,构建聚合数据、共享技术、协同业务、赋能应用的城市运营中枢平台,促进数据协同、技术协同、业务协同,赋能生产、生活、生态等上层应用场景。作为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大脑是开放、不断完善、迭代发展的,一方面能够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另一方面,随着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化,激活城市各行业以及跨行业的基于城市大脑的系统建设,有利于推进各行业系统接入及提升。

四大核心平台。

城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架构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是城市级的类脑复杂智能巨系统,在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共同参与下,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5G、云机器人、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支撑下,充分推进城市数据资源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高效化开发、全面化赋能,各类共性支撑平台是城市大脑的核心要素:

(1)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大数据平台以城市信息模型数据为框架,通过对全域全量数据汇聚、融合、存储与分析,并使用智能感知、分布式存储、数据挖掘、实时动态可视化等大数据技术,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水平,打造数据驱动治理模式的强大引擎。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市大数据的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同时,城市大数据结构异构特征显著,数据量大、速度提升快、处理速度和实时性要求高,且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流动的特征。虽然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 探索 城市大脑建设,但仍然存在特色不明、体验不佳、共享不足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未能实现城市大数据资源与城市业务的良好融合,大部分城市仍停留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水平,即主要在政府内部进行的数据共享;

(2)城域物联感知平台。城域物联感知平台以全域物联感知和智能化设施接入为基础,为设备开发者、应用开发者、业务管理者、运维服务者等参与者提供物联感知服务,成为终端设备与智能应用之间的纽带。城域物联感知平台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接入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三部分,向下接入感知终端,兼容适配各类协议接口,提供感知数据的接入与汇聚;中间面向设备开发者、管理者、运维者提供远程运维管理、事件告警、反向控制等设备管理;向上为应用开发者提供数据解析、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数据调用等数据管理,支撑物联数据创新应用;

(3)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是刻画城市细节、呈现城市发展趋势、推演未来趋势的综合信息载体。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基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按照地形层、道路层、建筑层、水域层等顺序加载城市大数据平台和城域物联感知平台数据,并对建筑物、桥梁、停车场、绿地等城市部件进行单体化处理。在模型单体化基础上,同步接入人口、房屋、水电燃气、交通等城市公共系统的信息资源,实现可视化展示城市运行状态,并运用模拟仿真、深度学习等技术,模拟推演城市发展态势;

(4)应用支撑模型平台。应用支撑模型平台是城市大脑关键共性技术、应用开发组件和城市模型服务的模块化封装集成平台,能够实现灵活配置和高效开发利用,包括共性应用组件服务、信息模型服务和核心使能技术服务。其中,共性应用组件服务包括信用服务、身份认证、非税支付、电子证照等底层技术支撑;信息模型服务是指面向应用场景的赋能服务,包括自定义渲染服务、空间分析计算、虚实融合互动等;核心使能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能力,旨在为上层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七大协同场景。

城市大脑在行业系统应用的基础上,着眼城市建设和管理,以解决城市运行问题为牵引,推动场景不断向跨部门跨领域的超级场景应用方向发展,协同联动成为业务场景建设的重点和亮点:

(1)多规融合一图管控。城市大脑整合基础空间数据、现状数据、规划成果、地下空间数据等城市规划相关信息资源,在城市信息模型上实现合并叠加,解决潜在冲突差异,统一空间边界控制,形成规划管控的“一张蓝图”。在充分保证“一张蓝图”实时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汇聚更多规划数据,如人口分布密度、绿地面积布局、交通流量、实时环境检测、空气流动、温度变化、群体社交活动等信息,并基于全量数据构建各类模型,如城市风貌模型、控规模型、参数化模型等,对各种规划方案及结果进行模拟仿真及可视化展示,实现方案的优化和比选;

(2)项目建设全程可视。在设计阶段,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还原设计方案周边环境,充分考虑设计方案和已有环境的相互影响因子,让原来到施工阶段才能暴露出来的缺陷提前暴露在虚拟设计过程中,方便设计人员及时针对缺陷进行优化。在施工阶段,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施工方案和计划进行模拟,分析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在运营维护阶段,基于设计、施工、装配过程中留存数据生成的建筑三维模型,结合建筑内外部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采集的建筑环境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构件压力和应变数据、视频监控数据、异常报警数据等,开展智能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建筑寿命、设备 健康 等问题进行预测预警;

(3)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基于统一标准的城市部件数字编码标识体系和空天地全方位立体部署的物联感知设施,为各类城市部件、基础设施甚至是动植物等生命体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从而实现对城市部件的智能感知、精准定位、故障发现和远程处置。利用城市智能引擎赋能城市摄像头,智能识别跨门经营、违章停车、堆物堆料、暴露垃圾、无证游商、积存垃圾渣土、沿街挂晒等违章行为,通过智能立案、派发、审核,缩减案件处置流程,有效缩短处置时间、节省工作人力投入,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市民满意度。此外,通过全要素数据聚合,准确抓取城市体征,进行城市画像,洞察城市机场、高铁站、交通枢纽、地铁站、热门景点、博物馆、图书馆、 体育 馆运行状态和实时利用率,人和车辆动态和轨迹追踪,城市大型建筑、桥梁、游乐场、重点设施的安全监控,实现一张图全景展现城市运行动态;

(4)公共安全一屏掌控。依托城市大脑,基于AI和大数据技术能力,构建治安防控圈,对重点区域、重点出入口等监控点位的人员和车辆进行全覆盖、全方位智能采集,将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监控摄像头等设备产生的数据连接起来,进行分析与整合,根据结构化数据形成一脸一档、一车一档及标签库等,做到“人过留像、车过留牌、留特征、留轨迹”。当 社会 治安防控系统智能发现显性问题时,可启动自动报警、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等机制,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例如,当发生老年人、幼童走失等事件时,系统将自动调出事发现场及其周边的视频监控设备,通过轨迹跟踪和自动寻位,降低人员走失风险;

(5)应急指挥一键调度。城市大脑依托其应急指挥中心功能,能够为决策者实时远程分析、多维度展示城市信息,对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群进行动态监测、跟踪、信息预警,支持跨层级、跨部门的全域资源快速调动,从而实现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做到统一平台、统一通信、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打造“管理驾驶舱”。通过整合视频监控等各类信息,快速还原应急事故现场的环境,为相关部门开展灾情研判、灾害分析等工作提供保障;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展示各种应急资源的位置、状态,并基于空间实际地理坐标对可用应急资源进行查询,形成应急资源“一张图”;通过三维模拟仿真技术对整个应急事件的处置进行全流程仿真,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每个具体的仿真流程、整体应急资源的准备情况、应急预案整体执行效率等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辅助;

(6)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城市大脑建设为基础,打造一体多端的政务服务平台,以政府服务大厅、政务服务网、城市级App、自助终端、12345热线等为基础,整合各部门、各领域现有公共服务入口,形成统一入口,整合用户使用频率高、需求量大的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线下大厅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12345热线办等多渠道联动。打造政务服务支撑平台,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审管互动应用,加强政务服务事项治理分析,利用OCR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AI能力,实现跨部门业务流程自动化和12345语音智能识别、审批材料智能化识别,解决审批信息二次录入问题,支撑利企惠民服务直达。以惠民服务为例,通过“掌上政务”服务平台融合身份证、驾驶证、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等功能权限,为市民提供交通出行、教育缴费、看病就医、政务服务、智慧社区、信用支付、不动产交易、小微贷款、图书馆借阅等便民服务;

(7)产业发展一图总览。基于城市大脑,汇聚投资、消费、就业、税收、财政、金融、能源等经济运行领域的监测数据,为产业经济运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产业运行态势综合监测,实现生产运营管理总体情况便捷查询,数据范围涵盖产业结构、入驻企业、产值分析、税收、招商引资、复工复产情况等;生成产业地图,重点聚焦城市产业分布,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生成现状图和未来图,通过发挥产业地图的指引作用,有效服务各类投资者,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地图精准匹配、快速落地,引导 社会 资本向重点区域集聚,加快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等为一体的产业要素体系;创新产业经济分析模式,通过分析城市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战略产业的发展规模、投资、效益、税收情况,以及各产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管理各环节的状态、资源分布情况,建立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区域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判,为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鼓励 科技 创新、扶持优势产业、改造技术落后企业等一系列经济调节目标提供及时、精准、有效的决策信息。

03 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大脑落地实施

因地制宜创新建设运营模式。

相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的技术复杂度更高、更新速度更快、系统集成度更复杂,势必需要专业的公司进行建设和运营。 目前,国内城市大脑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

(1)企业总包建设运营模式。由某家企业总包负责城市大脑建设运营,企业通常为与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国内领军ICT企业。该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之间集成整合相对平滑,政府部门统筹组织难度低;缺点是城市大脑企业标签化色彩较重,技术体系开放度较低;

(2)领军企业生态圈建设+主导企业运营模式。由智慧城市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国内领军ICT企业负责城市大脑的总体架构设计和核心模块建设,聚集若干专业化企业形成生态圈,共同参与城市大脑不同模块建设。在城市大脑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由主导企业负责后续运营工作。该模式的优点是建设阶段能实现生产合力最大化,缺点是政府统筹组织压力较大;

(3)政企合作组建公司开展建设运营模式。由政企合作性质的公司负责建设运营(该公司通常为某主导企业和后续参与建设的领军企业合资),推动该领军企业的技术方案落地,同时引入其他专业化企业参与建设,并承担后续运营工作。该模式的优点是整个建设运营阶段都由专业化公司负责,有利于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缺点是组建公司等前期准备工作相对复杂。

内外协同构建建设运营生态。

城市大脑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需要协调内外部资源形成建设运营生态。一方面,对内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政府多部门协同合力。例如,杭州在市级层面成立杭州城市大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挂帅,六位市领导担任副组长,由一位副市长主抓,各区县(市)和各部门主要领导均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以项目为单元,建立工作专班,统一进驻云栖小镇集中办公。又如,上海成立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持续深化联席会商机制,对于需要多部门共同处置的事件,建立共同的规则和秩序,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处置流程。另一方面,对外成立产业联盟,聚合市场建设资源。例如,在海淀城市大脑的建设过程中,网络牵头45家公司成立 科技 产业联盟;在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过程中,阿里云负责总体架构以及计算平台、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交换中心、开放算法平台、数据应用平台等核心模块建设,若干大数据运营企业负责模块建设等系列工作。

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

城市大脑建设应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战略、数字政府建设需求、数字 社会 及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遵循“需求导向、顶层设计、示范引领、分步实施”思路稳步推进,避免贪大求快。根据项目实施重点的不同,城市大脑建设期可划分为夯实基础、推广应用、全面建设三个主要阶段。夯实基础阶段重点围绕顶层设计编制、平台运营公司组建、平台及重点子系统建设等工作开展;推广应用阶段重点围绕平台及重点系统完善、先行先试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等工作开展;全面建设阶段重点围绕各领域智慧应用服务全面深化和协同运行,打造多维度、多元化的特色智慧应用。

原文标题:《关于城市大脑未来形态的思考》(微信有删节)

⑶ 区块链是什么逻辑关系(区块链是什么架构)

区块链需要关注的核心逻辑问题

区块链需要关注的核心逻辑问题

区块链是去中心、去中介、点对点的交易处理体系,是全网验证、全网记录、不可逆转、难以篡改、可以溯源、公开透明的分布式帐户体系,这是到目前区块链定义两个主要的内容。但是如果按照去中心、去中介、点对点交易这个标准去卡,很多人所说的运用了区块链,那基本上都不是。因为现在几乎没有真正去中心的区块链应用。很多人说区块链将是信任的机器,是价值的互联网,区块链将再造生产关系、经济组织、运行模式,将颠覆法定货币体系,颠覆复式记账法,甚至将出现人人可发币、人人自金融、人人自组织的全新的社会。是不是这样?

今天我想给大家就在这么热的氛围里面,我们怎么看区块链,怎么抓住它的核心逻辑,避免出现颠覆式的重大错误做一点交流。

这里主要是基于比特币区块链来看。

第一个就是比特币这一类的加密数字货币能不能成为真正的货币,这一类的数字货币能不能颠覆法定货币体系。

我们知道货币在人类社会存续了几千年,不断地演进,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规制化的金属货币,再到金属本位下的纸币,再到去金属本位的信用货币。不断地演进到今天它的逻辑和规律是什么,这是正需要我们去准确把握的。

货币在演化过程里面,特别是出来纸币以后,人们逐步发现货币的功能越来越多,货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它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是价值尺度。

要发挥价值尺度的功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币值一定要相对稳定。要做到币值相对稳定,理论上必须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要与这个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能够货币化的财富规模相对应。也就是说货币总量和财富规模要对应。

怎么对应呢?不可能一个个完全对应,所以就出来一个中介目标的概念。有一个全社会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概念,所谓CPI的概念。当一个国家的CPI变动,即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在我们目标范围内,在可控的水平之内,我们就认为物价或币值是相对稳定的。

这里边我们讲的是相对稳定,因为一个国家越大,物价越不可能绝对稳定,同时又要将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里面不能失控。当你通货膨胀率的水平控制在一定上升范围里面,意味着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是贬值的。货币的贬值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抑制存款、鼓励投资和消费,从而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正因为货币总量可以人为调控,而且有一个调控空间,货币政策才出来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之一。但是有一个前提,货币的贬值或者通货膨胀不能失控,一旦失控,底层人民活不下去,社会就会发生剧烈的动荡,政府或朝代就会更替。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

今天在货币政策上也面临着很多诱惑,诱惑人们超发货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一些人开始说你们这个货币体系不对,人为能控制,就会有腐败、不公平,我们能不能用技术的手段形成一些人不能干预的货币体系?这也就催生了比特币这一类的加密数字货币。

但是我们要知道,货币发展的规律是货币要逐步从财富里面脱离出来的,成为一个财富的对应物,这样我们才能用货币总量完全跟财富对应,同时也跟着有一定的调控余地。因此像黄金这样实物属性强,受到它的储量和挖掘加工约束很大的东西要脱离货币,成为货币的对应物,当然可能有很大的储值的功能。这样就使货币发展到今天,成为人们所说的信用货币或者国家信用担保的货币。我自己觉得这个叫法不一定准确,因为很多国家政府的债务越来越大,是永远也还不了的,所以说是信用货币有点牵强。严格地讲今天的货币就是法定货币或者主权货币。是说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一定要跟这个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财富规模相对应。也正因为这样大家会发现今天我们再回去用实物货币,用黄金做货币已经不可以了。同时我们再回去说民间发货币,货币的非国家化同样不可以。今天很多加密数字货币拥趸者都举一个圣典,说哈约克先生就说货币应该非国家化。但哈约克的想法到今天还没有落地,就是违反了货币发展的轨迹和逻辑。

我们来看看比特币。比特币运用了非常复杂的技术和严密的数学运算,但是在货币这个体系上是高度模仿黄金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总量一定,而且每四年减一半,因为黄金储量是一定的,越容易挖的先挖出来,越往后越不容易挖,所以新增的产量理论上是越来越低的,总有一天会挖完。比特币也是一样,总量2100万个,每十分钟所含的含量系统设定好了,每四年自动减一半一次,到2140年基本上全部结束。

大家可能看到了现在的信用货币存在一些问题,但你再想回过去比照黄金设计出一种新的货币体系,本身就违反了货币的发展逻辑会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这些东西只能是一种网络虚拟资产,或者是在一个商圈里面运用的代币、商圈币。它不一定完全没有价值,难道说黄金脱离了货币就没有价值了吗?依然有价值,只要你有真正应用的场景。

大家会看到像比特币这样的东西,只要在大家认可的比特币圈里面,它也是有一定流通使用的基础。就像现在中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不代表没有单位的饭菜票,商场的购物券一样。

一旦确定了属于商圈币,就要严格控制在商圈里面的使用,不能出商圈使用,否则就在挑战法定货币的应用,如果冲击法定货币了,就一定会受到国家的监管。只要你做大了,对法定货币体系构成了威胁,它一定会来监管你。今天你会看到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了,各国逐步开始强化对加密货币的监管。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比特币尽管模仿黄金,但是它的设计比黄金要严格得多,因为它每十分钟产币多少都告诉你了,人为是调不了的。然而,严格限定每十分钟的产量,就会使货币的供应量和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变化产生严重的分离,然后货币的币值根本难以控制。如果真的像比特币2017年初一千美金到11月份将近两万美金,有人说未来可能十万美金,二十万美金一个比特币的话,以它作为货币,大家想想整个币值的波动会多大。因为你上涨得快,可能贬得也会很大。更重要的是,比特币一开始没有引起大家重视,很多学生在宿舍里玩,因为不值钱,所以前期挖出来的比特币密钥都丢了,成为死亡币,而且这个是激不活的。今天大概1700万的比特币挖出来,其中有三百七八十万是死亡币,那本来2100万个就很有限,再去掉三百七八十万个币的话,这个币的供应量就更有限了。更何况如果它真有上升空间的话,马上就会有很多人不是做币的支付,而是将其作为储藏物、收藏品,那供应量就更有限了。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讲,真正搞货币的人就会发现,它其实很难发挥货币的作用,它更像是一个货币的对应物,像黄金一样作为储值物是可以的。

第二,我们来看看像比特币区块链能不能颠覆世界,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比特币非常强调去中心、去中介、点对点。但是怎么实现去中心呢?一定需要社会上的计算机加盟共同运行,共同维护规则。因为如果系统运行的主机是某一家的主机,你要更改系统的规则是非常容易的,你怎么能讲是去中心呢?所以比特币一定是要社会上的计算机共同参与运行。要大家参与的话,第一个前提是系统要开源,自动下载马上能运行,不需要做大量测试才能联网运行,否则根本就应付不了社会化、全球化的加盟体系。

第二规则要内置到系统里面,所谓的编码即规则。大家在运行这个系统的同时就是维护这个规则,未来未经过加盟的节点一半以上的同意,你即使一开始维护这个编码的人员也无权更改系统的规则。但是要做到这一条谈何容易啊,它需要共识、需要激励。最后的结果就是越追求去中心,去中介,就形成了一种完全封闭的网络体系。你今天看到,比特币上面能运行什么东西呢?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比特币。而比特币是哪来的呢?是链生资产,是挖矿出来的,跟现实世界没有任何的关系。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做到从一开始产币到币任何的变动,每一个帐户都是全网监控的,是很难篡改的,是可以溯源的。正因为每个帐户可以保真,所以我们才可以做到根本不知道帐户后面的人是谁,只要保证这个帐户是真是的就可以做交易。

结果有人在这个基础上演绎出来说,用了区块链就可以不用知道对方是谁就可以做交易,真的是这样的吗?

比特币去中心、点对点的交易是有严格的前提的。从一开始就必须在一个封闭的网络体系里面,交易的资产只能是链生资产,不可能把现实的财富送上去。当不能把现实的财富送上去运行,这怎么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呢?所以比特币今天依然需要兑换成法定货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如果不能兑换成法定货币,其价值会大打折扣。更多比特币解读:

问题是比特币这个区块链本身没有交换的功能,只有挖矿、产币和内部的点对点的转移。没有兑换的功能,要兑换必须要出比特币的圈到外挂的交易体系。所以大家会看到今天出了很多数字货币的交易所,交易所出了问题不代表比特币体系出了问题。比特币的体系到了今天为止依然是安全的,前提是它是个完全封闭的,不受外面影响的体系。

还有一个,比特币产币的规则每十分钟多少个币,它忘了货币金融是连在一体的,金融是需要有贷款生息或者投资分红的。大家看看比特币生息产币的规则有没有贷款生息和投资分红额外币的产量呢?没有,必须出来换成法定货币以后,只有通过法定货币才能实现贷款和投资的需求。如果严格用比特币的区块链,金融的功能会大受影响,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比特币区块链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想象的非常好,它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但是它是完全封闭的体系,实际上解决不了我们现实问题。

因此,以太坊设计人说这样不行,这样就成为网络游戏了,在这个东西里面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以太坊加了一个智能合约,在上面可以做一些私活。但是一加智能合约以后就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今天以太坊的安全性就比比特币要弱一点了。

同时,比特币、以太币坚持全网验证、全网记录,量一大以后全网的存储占的空间非常大,效率非常差,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大。今天又有人探索能不能进一步提升,比如,一定要全网验证,全网记录吗?现有的银行不也就两地三中心,不是也没有出现大问题?我们能不能在这里面选若干的核心节点,比如21个节点,31个节点就可以?EOS或者类似的东西所谓的区块链3.0,基本上是采用缩小节点,不再全网同时记录、同时存储了。

这又出来一个问题:这些核心节点谁来选呢?如果是由你某一方指定核心节点,那不就没有去中心了吗?所以大家又在探讨我们能不能编一个系统,在选节点的时候就是去中心的。现在都还在不断地探讨,甚至进一步说挖矿需要巨大的能量消耗,一定要挖矿吗?类似这些方面,今天区块链都还在不断地在探索。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区块链目前还处在它的研发初期,我们可能认为它很有发展的空间,但是不要轻易地说它能颠覆这个,颠覆那个,目前可以看到真正的应用非常地有限,还需要做大量的探索。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从去年以来一直呼吁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数字币、区块链。从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应用场景来看,区块链研发会有两大分支:一个分支是继续聚焦于底层技术的发展,就是公链的研发,不断地去改进。但是一定要知道底层技术、公有链的研发需要大量长期的研发,这是很难的。我们希望有人继续沿着这条路扎扎实实地去研发、去突破。

另一个分支是应用。这个应用就不要想着像比特币一样的区块链,聚焦在挖矿造币上面去,我一直在呼吁大家要跳出比特币挖矿造币区块链的范式来找应用。找什么应用呢?那就不要再去追求去中心、去中介,追求的是信息的分布式处理,连续的加密,可以溯源,不可以篡改等,优先做这些方面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方面大家看到有是很多应用场景的,因为这个社会在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

首先可以找跟我们的财产或者债权债务交互频繁没有那么密切关系的其他东西。大家会看到,现在像BAT他们都在做网络游戏,不管是养猫还是养宠物,是网络应用,不涉及现实的财物和法律法规。第二是做公益性事业,像捐款,是钱物单向出去不需要再回来,没有买卖关系,没有借贷关系,但是人们关心这个东西是不是按照我的意愿去了,所以可以溯源、可以追踪。

再进一步,我们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务里面有大量的单证、合约、影像等等东西,我们能不能帮他推到链上,上网运行,保证这个东西是真的,合法的,不可逆转的,随时可以查的。这都是可以的。再进一步可能才是未来向着所谓计算机联网,信息联网和价值联网,也就是实物联网相融合的方向发展。所谓的真正的要解决我们现实问题,那可能还要有一段过程。

这是我想跟大家做的交流。区块链是多种技术的集成,比特币是第一个应用,也是到目前为止非常完整的一个封闭式的体系,它很安全,但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目前比特币区块链或者类似的区块链都存在着“去中心、高效率和安全性”三者不可兼得的三角关系,所以要实事求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应用的使用,要跳出比特币区块链的范式。这是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一个基本观点,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区块链概念?区块链究竟是什么?三分钟读懂!

2019年10月25日,新闻联播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国家要大力发展区块链。之后,区块链简直就是网红,大街小巷都飘荡着“区块链“的身影。实际上,很多科技企业早已在区块链技术上布局。

尽管说区块链很火,但是很多人对于区块链并不是很了解。

区块链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一下度娘是怎么解释的。网络显示: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区块链为什么会被叫做区块链呢?

区块链是由一个个的区块链接而成,而区块是一个一个的存储单元,记录了各区块节点的交流信息,区块很像数据库的记录,每次写入数据,就是创建一个区块。而随着信息交流的扩大,一个区块与一个区块相继续,形成的结果就叫区块链。

区块链的特点有哪些呢?

区块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去中心化:在区块链的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里没有中心管制。去中心化很好的建立了彼此之前的信任联系,尽管没有一个中央管理机构,但是人们之间可以相互协作相互信任。这主要应用了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

2、开放性: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的人是开放的,除了一些加密的信息不被开放之外,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查到数据。

3、独立性:整个区块链系统不依赖其他第三方,所有节点能够在系统内自动安全地验证、交换数据,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

4、安全性:区块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可篡改性。因为区块链系统中大家手里都是一样的账本,如果有人想篡改的话,那么只有在控制了超过51%的记账节点,才有可能伪造出一条不存在的记录。当然了,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源于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共识机制,共识机制具备“少数服从多数”以及“人人平等”的特点。

5、匿名性:很多人觉得区块链这么开放,这么透明,是不是我们就没有隐私了?其实不是,虽然说在区块链中的交易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是账户的身份信息是被进行加密的,只有得到了授权,才能访问。

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区块链。

家里一共三口人,爸爸妈妈和哥哥弟弟。去年的时候,家里的账本是由爸爸来负责的,家里所有的进账以及支出都是爸爸一个人在负责。

然而双十一那天,一向节俭的妈妈想在某宝上给自己买一件漂亮的衣衣,一查账本,发现不对劲儿。按理说除了存银行和理财的一些钱,家里的日常消费的的钱的去向都在这个账本上,但是怎么看怎么都不对。有的消费明明没有,却被记录在内。

后来,爸爸主动招供,说是自己忍不住买了一包烟。

后来妈妈改了策略,全家人都记账,每个月的消费支出大家都记在自己的账本上。每当家里产生了一笔交易或者消费的时候,妈妈都会喊一声,记账啦,大家就都把交易记载自己的账本上。这就是去中心化记账模式,人人都是中心,人人手里都有账本。

而之前的爸爸记账模式就是中心化记账,如果爸爸一个人想做手脚,很难有人看得出来,而去中心化记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中心化记账的弊端,如果爸爸想篡改账本的话,非常难。

比如说,爸爸如果想从账本里拿点儿钱再偷偷买烟的话,钱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想拿钱就得改改账本,但是光篡改自己的账本是不行的,他得把包含他在内的三个人的账本都改掉。而这无疑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很多次爸爸动了抽烟的念头之后,但是无奈现状如此,只得放弃这个念头。

区块链和比特币是不是一回事儿呢?

实际上,区块链和比特币并不是一回事儿,它只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是区块链第一个应用的数字货币而已。

2008年中本聪第一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随后几年,成为了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而区块链首先被应用于比特币。

区块链的缘起是解决信任问题,而且,区块链最成功的一个应用是数字货币。比特币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区块链最成功的一个应用。

区块链的应用有哪些?

区块链的应用其实很广泛,除了数字货币,比特币未来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区块链技术目前已在不同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商品溯源、版权保护与交易、支付清算、物联网、数字营销、医疗等,推动不同行业快速进入“区块链+”时代。

1、支付清算:区块链可摒弃中转银行的角色,实现点到点支付,减少中转费用,加速资金利用率。

2、商品追溯:比如我们在某宝上买一件衣服,我们可以看到这件衣服的前世今生。

3、证券交易:传统的证券交易需要经过四大机构协调工作,效率低、成本高。区块链技术可独立地完成一条龙式服务。

4、供应链: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供应链系统,系统内部同步信息、可做到对各个环节把控,更好的完成分工协作,便于事后追责。

5、知识产权:版权上链,我们的摄影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等都会成为我们的信息,信息所有权将得以确认,成为我们的财产。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是一套以几乎无法伪造或篡改的方式构建而成的数据存储数学架构,可用于存储各类有价值数据。

互联网进入生态时代,其应用已渗透到金融服务、物联网、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区块链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发展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联网、秩序互联网转型,其以共享经济与价值链接为主要特征的“分布式商业”模式,将催生大量的跨机构新型创新合作场景,构建起以区块链技术为虚拟中心的新产业生态系统,将对经济社会治理、产业变革与创新产生颠覆式影响。

⑷ 区块链都有哪些场所,区块链是干嘛

区块链当前有哪些应用场景?

1、区块链和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2、区块链和版权保护,从确权到维权,有效降低从确权到维权所需的时间成本,打通版权保护全流程。3、区块链与文化娱乐,促进全新的文化产业价值网络的形成。以游戏行业为代表,改变目前行业不透明、消费者的话语权弱势和价值流通不畅的现状。4、区块链和教育,产学结合,鼓励学有所长,保护学有所得的学术版权,改善学习社区。5、区块链和医疗健康,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就医和智慧医疗体制,重构医疗保险系统,保证药品溯源。6、区块链和政务,政务流程公开透明,简化税务,化解电子发票难题,形成具有稳定信任基础的经商环境。7、区块链和司法,建立身份认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监督执法从

如何定义区块链?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现在很多人认为区块链是一种万能的技术,无所不能,多少有点把区块链技术神话了!

在区块链技术的定义上,美国学者梅兰妮斯万在其著作《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定义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公开透明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库。

区块链定义:狭义VS广义

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自然要结合区块链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技术体系的特点来说。

区块链技术特点包括: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在全球各地、能够协同运转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区别于传统数据库运作——读写权限掌握在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集权手上(中心化的特征),区块链认为,任何有能力架设服务器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来自全球各地的掘金者在当地部署了自己的服务器,并连接到区块链网络中,成为这个分布式数据库存储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一旦加入,该节点享有同其他所有节点完全一样的权利与义务(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特征)。

与此同时,对于在区块链上开展服务的人,可以往这个系统中的任意的节点进行读写操作,最后全世界所有节点会根据某种机制的完成一次又依次的同步,从而实现在区块链网络中所有节点的数据完全一致。

今年初,区块链这一名词开始进入大家的生活中,上至国家领导,下至跳广场舞的大妈都知道这个名词,这一名词的广泛被知是由比特币带来的。

众所周知,比特币最初的几十个只能换一个披萨到巅峰时候的20000多美金一个,暴涨了何止千倍,由此也造福了一大批土豪,目前有区块链技术产生的虚拟货币日渐走入大家的生活,许多人都加入了炒币行列,经常听人说,买对百倍币,单车变跑车,一币一嫩模,可想而知,其中是多么的吸引人。

08年开始,各种应用于区块链技术的游戏也火爆了起来,诸如养成类(网络莱茨狗,360区块猫),挖矿类(网易星球,虚拟地球,公信宝),这些以区块链的名义吸引着大家的加入,当然也不乏一些确实靠谱的,这就需要大家仔细辨别了。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有序连接,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技术。通俗的说,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无需第三方背书情况下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追溯。区块链作为一种底层协议或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信任问题,实现价值的自由传递,在数字货币、金融资产的交易结算、数字政务、存证防伪数据服务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数字货币

在经历了实物、贵金属、纸钞等形态之后,数字货币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相比实体货币,数字货币具有易携带存储、低流通成本、使用便利、易于防伪和管理、打破地域限制,能更好整合等特点。

比特币技术上实现了无需第三方中转或仲裁,交易双方可以直接相互转账的电子现金系统。2019年6月互联网巨头Facebook也发布了其加密货币天秤币(Libra)白皮书。无论是比特币还是Libra其依托的底层技术正是区块链技术。

我国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制。我国的数字货币DC/EP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央行不直接向社会公众发放数字货币,而是由央行把数字货币兑付给各个商业银行或其他合法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社会公众供其使用。2019年8月初,央行召开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

金融资产交易结算

区块链技术天然具有金融属性,它正对金融业产生颠覆式变革。支付结算方面,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体系下,市场多个参与者共同维护并实时同步一份“总账”,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现在两三天才能完成的支付、清算、结算任务,降低了跨行跨境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区块链的底层加密技术保证了参与者无法篡改账本,确保交易记录透明安全,监管部门方便地追踪链上交易,快速定位高风险资金流向。证券发行交易方面,传统股票发行流程长、成本高、环节复杂,区块链技术能够弱化承销机构作用,帮助各方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交互共享通道,发行人通过智能合约自行办理发行,监管部门统一审查核对,投资者也可以绕过中介机构进行直接操作。数字票据和供应链金融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很难惠及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因为他们跟核心企业往往没有直接贸易往来,金融机构难以评估其信用资质。基于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建立一种联盟链网络,涵盖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金融机构等,核心企业发放应收账款凭证给其供应商,票据数字化上链后可在供应商之间流转,每一级供应商可凭数字票据证明实现对应额度的融资。

数字政务

区块链可以让数据跑起来,大大精简办事流程。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可以让政府部门集中到一个链上,所有办事流程交付智能合约,办事人只要在一个部门通过身份认证以及电子签章,智能合约就可以自动处理并流转,顺序完成后续所有审批和签章。区块链发票是国内区块链技术最早落地的应用。税务部门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税链”平台,税务部门、开票方、受票方通过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加入“税链”网络,真正实现“交易即开票”“开票即报销”——秒级开票、分钟级报销入账,大幅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有效解决数据篡改、一票多报、偷税漏税等问题。扶贫是区块链技术的另一个落地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性,实现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

存证防伪

区块链可以通过哈希时间戳证明某个文件或者数字内容在特定时间的存在,加之其公开、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为司法鉴证、身份证明、产权保护、防伪溯源等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在知识产权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签名和链上存证可以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确权,通过智能合约创建执行交易,让创作者重掌定价权,实时保全数据形成证据链,同时覆盖确权、交易和维权三大场景。在防伪溯源领域,通过供应链跟踪区块链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产品、酒类、奢侈品等各领域。

数据服务

区块链技术将大大优化现有的大数据应用,在数据流通和共享上发挥巨大作用。未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都将产生海量数据,现有中心化数据存储(计算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边缘存储(计算)有望成为未来解决方案。再者,区块链对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机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高质量,这成为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一切数据应用的基础。最后,区块链可以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协作的数据计算,有望解决“数据垄断”和“数据孤岛”问题,实现数据流通价值。针对当前的区块链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一般商业用户区块链开发和应用需求,众多传统云服务商开始部署自己的BaaS(“区块链即服务”)解决方案。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将有效降低企业区块链部署成本,推动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未来区块链技术还会在慈善公益、保险、能源、物流、物联网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区块链”这三个字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彻底被点燃,风头盖过了一切事物,有人说这是新时代的到来,过去的已成为古典的,还有人说一切都是炒作,终究是个泡沫。

其实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早在过去两年就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很多行业之中,比如电子签名。近日,第三方电子签名平台e签宝向新芽NewSeed透露了区块链应用的最新进展。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e签宝产品中主要应用于存证和出证两方面,应用的场景包括版权保护、在线签约、网页取证、电话录音、邮箱存证等方面。

以网络作品维权举例,由于网络维权一般采用事后取证的方式,并没有在证据产生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确权,所以整个确权过程耗时长,取证难度大、成本高,举证、溯源都异常困难,没办法满足网络作品传播快、数量多的特点。

e签宝的基于时间戳+区块链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方案,从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开始,就实时固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数据,并通过同步于国家授时中心的时间源服务,给网络作品加盖具有法律效力的时间戳,证明电子文件在某个时间段没有被篡改。而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的信任,确保所有的区块链节点都能记录完整的版权确权和交易记录,并且可以溯源,真正实现防抵赖防篡改,实现了一种分布式的信任基础设施。

创始人兼CEO金宏洲认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存证、出证的工作效率,以及当事人的身份可信度,降低了信任成本,但并不能取代原先的中心化的公钥加密技术,两者应是互为补充的状态,通过这两者的搭配,从而为用户提供实时、可靠的确权方案。

接下来,e签宝也将着重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平台,金宏洲表示,数据存证、出证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较粗浅的应用,是实现区块链技术落地的第一步,而实现真正的智能合约则是第二步。“智能合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电子合同,它指的是一种过程,从合约的缔结到确认再到最后的执行。”金宏洲解释道。

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并不是一门全新的技术,而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具体而言,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高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

由于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存储”、“可追溯性”、“防篡改性”、“公开透明”等优势特点,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数据领域的数据真实性、安全性与开放性问题,通过建立可信任的数据管理环境,防范和避免各类数据造假、篡改、遗失等数据管理问题,促进数据的高效共享与应用。实践探索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尤其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不断赋能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

促进交易数据共享和交易见证

促进交易数据共享

当前不同交易中心数据不互通,存在不同交易中心主体信息需要重复录入、评标过程投标人提供的场外业绩验证困难、同一人员重复担任项目经理排查难、交易主体失信成本低等问题。建立基于区块链的跨地区的主体库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问题。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可有效保障数据的实时或准实时共享,可减少主体信息重复录入操作;利用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可保障数据在链上流转过程的真实性,区域联盟内的投标人业绩直接取自链上数据使得假业绩无所遁形。同时通过区块链的投标行为数据共享为“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基础。

基于区块链的交易见证

《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19〕41号)文件指出需优化见证、场所、信息、档案、专家抽取等服务。但目前公共资源交易过程见证以人工现场见证为主,见证力度有限,对人力资源占用高,见证效果有限。传统的数字化见证系统因其中心化特点事后数据容易被篡改,且数据在存储、迁移过程容易损坏或丢失,从安全性可用性上都存在一定缺陷。

利用区块链分布式、难篡改、可追溯的特点对每个交易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固化存证,通过时间戳技术、摘要算法、电子签名技术准确记录数据产生的时间、内容、数据来源。根据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对于简单的结构化数据可直接将数据保存在区块链上,对于非结构化的版式文件、视频、音频的等大文件通过区块链保存其摘要信息,原文件通过分布式文件存储服务进行保存。当交易存在纠纷或者问题的时候,区块链可提供一套可信的交易过程数据,厘清交易主体各方的责任。实现全环节风险防控、全过程可溯可查、全方位服务提升的目标。

促进电子保函费率合理化

促进投标企业金融服务和企业融资

促进电子保函费率合理化

目前电子投标保证金担保保函已在招投标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为投标企业解决了投标保证金方面的资金占用问题。但因目前各家金融机构没有可靠的投标人历史投标行为数据,无法对不同投标人的违约风险进行判别,导致对投标人收取的担保服务都采用固定费率,使少部分违约风险高的投标人担保成本被分摊到大部分违约风险低的投标人身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部分投标人保函费率。

目前是否使用电子保函由投标人自主选择,而费率又是投标人的主要选择依据,若通过区块链汇聚共享投标人履约记录,分析不同投标人履约风险,为不同投标人提供不同担保费率,既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又可降低大部分投标人的使用成本促进投标保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促进投标人重约定守信用,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

促进投标企业金融服务

投标人的投标行为分散在各个交易中心,单纯地将数据汇聚至一个中心化的信息系统又存在数据被篡改风险(不可信),有价值的投标人交易行为数据无法安全可靠地汇聚、共享。通过区块链技术汇聚多个交易中心投标人,历史投标、中标、违约、违规等行为记录为金融机构对投标人的在招投标细分行业的信用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解决中标企业融资问题

传统的企业贷款主要通过评估企业偿债能力:抵押物、审计过的报表、持续性盈利等有要求,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拿不出这些“证明”,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招投标活动中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使用过去的方法已经走不通了,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唯有依靠新技术和新工具。借助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汇聚多个交易中心一手业务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可信投标人画像。一方面提金融机构高风控水平,挖掘优质投标企业,另一方面为投标企业降低贷款门槛,优化服务体验。

借鉴供应链金融模式,招标人是政府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具有很好信用的核心企业,中标人作为供应商获得的中标合同被金融机构认为是一种优质的资产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传统纸质模式下存在订单合同造假风险且流程烦琐,中心化系信息系统又需要运营方有极强的权威性。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及难篡改特点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招标人与投标人的合同签署及后续金融服务环节都在区块链上实现,既解决数据可信问题又降低了整个系统对中心化权威机构的依赖。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企业赊销盛行,中标人上游供应商的资金缺口大,招标人的信用只能传递到中标人(中标合同无法拆分、转让),上游供应商无法获得金融机构优质贷款。若将中标合同转换为链上“通证”,“通证”可拆分,持有“通证”的中标人可将部分或全部的凭证支付给上游供应商,实现可贴现、可融资。链上“通证”可由一级供应商拆分流转至二级(和多级)供应商,从而让核心企业信用传递至多级供应商。因赊销导致的供应商资金短缺问题得到解决,改善了营商环境;通过区块链进行价值传递,融资周期极大缩短;降低供应商贷款成本,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生产成本,并最终提高投标人的利润空间、间接的降低招标人的成本。

关于区块链,咱们可以想象成去中心化的管理形式以及技术处理方式。

我举个例子,你们家一共五口人,在如何安排工作以及处理家庭关系方面,一直都拿捏不好分寸。

于是,你们全家一起商量,干脆用投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那么这种投票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叫做最初级的区块链。

去中心化,解决问题。

区块链可以有哪些应用场景呢?

事实上,我们很多家庭、很多组织,每天都在使用区块链管理形式

但,这种用于组织关系的区块链应用,并不能产生经济价值。

区块链在经济方面可以有哪些应用呢?

第一种,应用于税务存证、银行转账等

充分利用区块链的溯源功能,让所有的记录都可以随时调取查询

第二种,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使用区块链管理形式,可以更好的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让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快、赚钱更多。

总结: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包括税务、银行转账等,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经营。

区块链的特征是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但最终的目的是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平等。技术只有为人类价值服务才有意义,符合人类价值需求的技术才会发展起来,所以区块链符合人类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所以其成为主流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目前玩区块链噱头的很多,基本上都是用于发币。目前新推出的ono,是一款去中心化,自由的全球性的社交平台。由于去中心化,你的聊天通信信息都是点对点的,其余人不可看。也就是说,你的一言一行不再像现在在微信、qq、脸书一样被记录在案并被随时查阅,让你摆脱监视困扰。

其实任何一个领域都可利用区块链技术,以前需要第三方确认传递的信息都可在上完成,并在多个节点进行确认,很难(几乎不可能)删改。

目前区块链还属于起步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但同时也是较佳的进入时间。

区块链是一项去中心化的技术,目前互联网所能覆盖的产品,区块链均可应用其中。

目前呼声较高的应用行业为金融行业。

已经落地的应用为商品溯源,阿里和京东已经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对所售的部分商品进行全程溯源,消费者可以对所购买的商品进行追踪溯源。数字广告行业的区块链应用也不在少数,由于数字广告的流量欺诈每年导致的损失高达数百亿美金,所以目前已经出现了基于数字广告的区块链应用项目,比如DCAD,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广告应用,主要解决的是流量欺诈的问题

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会在很多行业得到应用,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信任的新型生态模式

区块链是什么

如果用非专业术语解释区块链,区块链就是一个存放数据的地方,只不过在区块链中存放的数据安全可靠还不用人管,所以在互联网这个数据爆炸,信息爆炸的地方,能有这么一个地方,将会是神仙宝地一般。

区块链能干什么

如果当你问道区块链能干什么的时候,不如说什么应用需要用到区块链。前面说区块链是一个安全的地方,那么,但凡是互联网上需要安全地保护数据的地方都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例如:

因为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低保户数据,现在的互联网,数据就是价值就是财富,因此价值保护和价值传输是互联网今后发展的方向,而区块链技术恰好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如有不足,欢迎大家评论指正。

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参与交易的双方不需要知道对方是谁,也不需要第三方进行信任背书,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直接交易。

它的特点就是去信任、去中心化,每个节点账本的毁坏对整个区块链没有影响,区块链运行点对点支付,没有一个可能会作弊的中心,安全性大大提高,整个交易网络从一个星型结构变成了点对点的P2P结构.

未来区块链会应用于很多领域,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从数字货币到证券与金融合约、医疗、游戏、人工智能、智能合约、物联网、电子商务、文件储存等等领域都可以进行广泛应用。

一、云存储

这个是统计了目前互联网上云存储的数据量,google的数量最大,也就8000PB,那如果把互联网上大家的闲置的分享出来呢?

星光云通过星光链打造区块链数据计算和存储湖,总存储量未来目标为15000P(约157.2864亿G)。这将是阿里云1500PB的10倍以上!也是扩建后世界上最大存储湖泰州存储中心的4倍多。

二、医疗方面

用区块链技术对个人医疗记录进行保存,也就保留了个人医疗的历史数据,未来看病或对自己的健康做规划时可直接调用历史数据。这些数据有很强的隐私性,使用区块链技术也有助于保护患者隐私。

区块链技术有哪些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金融领域,物联网和物流领域,公共服务领域,数字版权领域,保险领域,公益领域。

区块链在物联网和物流领域也可以天然结合。通过区块链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追溯物品的生产和运送过程,并且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该领域被认为是区块链一个很有前景的应用方向。

区块链在公共管理、能源、交通等领域都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些领域的中心化特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可以用区块链来改造。

区块链技术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具有区块链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竞争和团队意识及工匠精神,能从事区块链技术设计、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有哪些应用场景?

行业主要企业:中国平安(601318)、东港股份(002117)、信息发展(300469)、远光软件(002063)、博思软件(300525)、飞天诚信(300386)、四方精创(300468)、工商银行(601398)、顺丰控股(002352)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区块链下游应用结构、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

区块链投资热度有所缓和

2016-2018年投融资频次及额度剧增,截至2018年10月,中国区块链公司/项目融资数量达349笔,融资总额高达170.78亿人民币。2019年融资事件数量为149笔,同比下降50%,融资金额为34.9亿元,同比下滑75%,资本方对区块链公司的投资逐渐趋于理性。进入2020年后,资本对于区块链的投资热情进一步下降,2020年全年区块链行业融资事件共计114笔,融资金额为65亿元。

2020年区块链相关企业数量已超6万家

在企业数量方面,2020H1我国提供区块链专业技术支持、产品、解决方案等服务,且有投入或产出的新增区块链企业数量达303家,同比增长274.07%。截至2020年末,我国共有区块链相关企业64062家,同比增长52.88%。

当前,与区块链相关的应用及公司,包括但不限于: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下游最大应用领域

根据《中国区块链发展白皮书(2020)》的披露,随着区块链应用落地加快推进,“区块链+”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骨干企业进军区块链行业的发展重点,在金融业务之外,积极部署互联网、溯源、供应链物流、数字资产、政务及公共服务、知识产权、法律、医疗等多领域的应用。其中,金融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中探索最多的领域,在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支付清算、资金管理等细分领域都有具体的项目落地。

2020年市场规模达5.61亿美元

2016-2018年,大型IT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区块链,初创企业进入井喷模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IDC的数据,中国区块链行业经历了从2017年的0.85亿美元级别市场规模,到2020年的5.61亿美元级别产业规模的改变。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区块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⑸ 区块链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区块链是一种技术,“最简单、最通俗来说,区块链技术就是人人记账,或者分布式账本。”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系统背后都有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账本,以往都是维护系统的人负责管理数据库,记录用户的行为,也就是记账,而区块链“去中心化”,它让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不仅人人记账,而且通过链接,人人都能拥有完整的账本。
“区块链实质上是一种集体式记录方式。特别之处在于它别出心裁地采用一组技术,实现了记录结果的真实可信,难以毁坏也无法篡改。”张孝荣说,“一是人人都有权记录,并且互相认证以辨真假,这叫共识机制;二是人人都无法篡改记录,因为有密码学签名;三是人人都有副本,所以即使有的账本损坏了,整体也不受影响,这叫分布式存储。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的信息以区块方式按照时间链条呈现,所以叫做区块链。”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种加密数字货币本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可谓是区块链1.0版本。但2014年前后,业界开始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重要价值,区块链逐渐从数字货币中剥离出来,应用于数字货币外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应用领域前景广泛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颠覆性创新。如果说蒸汽机和电力解放了生产力,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那么区块链作为构造信任的机器,将可能改变价值传递方式。
例如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境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清算、结算的成本一直很高,还有复杂的手工流程,而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其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能显著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速度及效率,还使小额跨境支付成为可能。2017年12月,招商银行完成从香港永隆银行向永隆银行深圳分行的人民币头寸调拨业务。这是全球首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同业间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
此外,根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区块链的应用已延伸到医疗健康、教育、慈善公益、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拿文化产业来看,复制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举证困难等使得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行业痛点。有了区块链,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交易等记录真实透明、可信可查,问题迎刃而解。
张孝荣表示,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两大问题:一是流向可见,二是零信任成本。在过去,实体纸币的流通是看不见的,但所有数字化资产的流向都有“链”可查。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杨延超也认为,区块链的最大优势是真正完成了一个匿名社会下的信用构建,给诸多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就使各种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在技术推广上,区块链不存在太大的壁垒,这在全球的比特币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其主要阻力还是来自观念和施行上的障碍。
“一方面,社会对于区块链中的‘裸露’状态可能会很介意。区块链为商业社会构建了一个‘天网’,公司的经济活动全部被记录,也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这样一些商业策略在区块链之下很可能无法实施。”
“另一方面,现在的法律体系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区块链技术如何置于法律的监管之下是需要进行研究的。”段永朝说。
区块链的核心是去中心化,这就会对长久以来社会形成的中心管理模式造成冲击。除了法律,如何建立能够促进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环境,让技术造福社会而不用于作恶,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⑹ 罗毅:深化IT架构转型,助力业务创新发展

工商银行通过实施“1031”工程、信息化银行建设等工作,打造了同业领先的第四代核心银行系统,确立了信息 科技 领先优势。随着银行进入4.0时代,金融 科技 推动银行从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方面打破传统、变更生产经营模式,顺势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时代特征,银行不断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同时对企业级架构建设和信息系统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为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满足业务创新转型发展要求,工商银行于2015年启动IT架构转型工作。充分利用分布式、云计算等新技术,基于开放平台与主机有机结合的基础架构,构建面向未来业务发展,以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成本可控、安全稳定、便捷研发为特征的全新技术体系。在技术变革的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互相作用下,工商银行于2017年启动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围绕“客户服务智慧普惠、金融生态开放互联、业务运营共享联动、创新研发高效灵活、业务 科技 融合共建”的智慧银行建设目标,通过整合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强化产品创新顶层设计与跨产品线整合,将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在业务架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IT架构转型,持续优化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建立金融与 科技 高度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

1.构建服务化、松耦合应用架构。 同步ECOS工程建设,工商银行引入了业界领先的持续价值提升方法论,通过分析全行发展战略、业务发展前瞻性规划和业务现状问题,体系化地开展业务领域顶层设计,从流程、产品、实体等三个维度开展业务建模,整合构建覆盖63个业务领域、100多个业务组件、近4000个任务组件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并指导推动IT系统建设。通过从业务领域、业务组件、业务对象到IT应用、IT服务、数据对象的对接落地,围绕业务对象,以数据为中心聚合服务,形成了覆盖业务产品服务、业务和数据基础服务、技术基础服务的企业级服务体系,打造了分层解耦的应用架构。建立组件化研发机制,实现业务模型的高效传导,促进统一架构语境下从业务到IT的一致性承接。在支付结算、信用卡等热点领域完成组件化落地, 提炼 了19000余个IT服务,日交易量逾40亿笔,提升了产品研发的市场响应速度。

2.打造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系统。 依托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开放平台技术,逐步从传统的以主机为核心的应用布局向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布局转型,初步建成具备承接主机业务下移能力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在国内大型银行中,率先实现银行核心业务的完整闭环处理,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有超过90%的应用部署在开放平台。在中资银行中,率先使用自主研发的开放平台境外核心业务系统,已在欧洲、亚太区域新设机构实际投产运营。随着双核心建设不断深化,工商银行在业务量快速增长态势下,整体保持主机资源零增长,2015~2020年累计实现主机资源压降65000MIPS以上。

3.形成双轮驱动的开放金融生态。 工商银行建设以“嵌入场景、输出金融”为特征的API开放平台,与以“绿色部署、敏捷上线”为特征的金融生态云,组合形成全行互联网金融场景建设“双轮驱动”的体系化品牌。目前已对外开放9大类1800多项API服务,为8800多家合作方提供服务,成为银行同业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务最全面”的开放平台。已推出教育云、物业云等17款金融生态云产品,累计推广G/B端客户超过3万个,C端客户929万。

1.打造多模式、高性能数据交换体系。 工商银行综合运用流数据处理、数据复制、文件共享等技术,打造了多模式、高性能的企业级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全行提供实时、准实时、分钟级、小时级等多种时效的企业级数据交换服务,并在余额变动实时提醒、实时交易反欺诈、准实时存贷款偏离度计算等应用场景取得良好成效。

2.率先建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服务云。 同业率先完成传统封闭式架构(TD、Extradata)向开放分布式架构(Hadoop、MPPDB)转型,建成金融行业集群规模最大、技术生态最全、供给能力最强的大数据服务云体系,软硬件投入仅为原有产品投入的30%。全数据整合后容量超过9.3PB,为171个总行应用、22个业务部门和52家境内外分行及子公司提供了高效、便捷、丰富的高质量数据服务。

3.着力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 按照ECOS工程总体布局,以共享、复用、创新为目标,通过数据资产沉淀、数据服务化、数据资产运营、数据产品输出等措施,打造高效、智慧、开放、共享的标准化数据服务。面向全行1万余名数据分析师提供一站式、全链路线上BI分析能力,支撑全面风险管理、信用卡风控、智慧大脑等重点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客服、运营、产品和风控等领域的智慧赋能,提升各专业数据应用创新能力。

1.打造一系列企业级新技术应用平台。 工商银行依托金融 科技 研究院体系化布局新技术,建成了云计算、分布式、API平台、大数据、流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十大技术平台,是工商银行技术领先优势的集中体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集成业界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提供便捷高效、全流程建模、自学习的AI全栈平台,赋能数据智能化应用,构建工行智慧大脑。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智能感知万物,获取海量物联数据,扩展银行金融服务边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安全可靠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平台在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七大业务领域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块链应用生态,机构用户超千家,个人用户超100万,拥有近百项专利,荣获多项业界大奖。生物识别平台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管理、安全管控、服务调度等功能,具备多生物特征统一管控、统一服务的能力。

2.建成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云计算、分布式技术体系。 云计算平台具有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智能运维等特点,从传统手工为主的虚拟化架构,转变为快速供给、稳定可靠、资源集约、运维智能的新型云计算体系架构。截至2020年8月,工商银行已实现60000+节点、34000+容器的入云规模,具备万级容器集群自动供给能力,同等业务量下服务器虚拟资源利用率平均提升2~3倍,业务高峰期系统扩容时间由几十分钟缩至秒级,2019年荣获人民银行 科技 发展奖一等奖。分布式技术平台涵盖9大类分布式技术组件,在快捷支付、纪念币预约等150余个应用广泛运用,为IT架构从单体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服务化架构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截至2020年8月,日均交易量超过50亿笔,并发支撑能力超过10万笔/秒,重点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0ms,有效应对“双十一”秒杀等高频、大并发交易对IT架构稳定性、业务连续性的冲击。

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完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领域的安全防护,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金融 科技 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研究完善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方法论和保护体系,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融e行”第一批完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认证备案。围绕ECOS工程建设,建立多因子身份认证体系,发展手机盾、云证书、指纹、人脸、声纹、指静脉、虹膜等多种认证及生物识别技术。建设企业级反欺诈平台,通过终端、账户、行为等多维度展开智能风控,有效拦截欺诈交易,提升开放银行防御和风险处置能力。

在新一轮 科技 革命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 历史 交汇期,工商银行将 科技 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积极创新和引入金融 科技 前沿技术,在全行战略、企业架构的指引下,强化IT与业务的融合。通过金融 科技 赋能经营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新生态,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和灵活性,为广大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动能源泉。

热点内容
ethzurichphd 发布:2024-12-23 13:35:45 浏览:193
挖矿机风扇声音有多大 发布:2024-12-23 13:30:56 浏览:644
比特币压缩格式 发布:2024-12-23 13:30:49 浏览:561
全国各地区块链发展 发布:2024-12-23 13:07:20 浏览:513
阿尔法区块链微信群 发布:2024-12-23 12:51:58 浏览:329
gec环保币有超型矿机吗 发布:2024-12-23 12:01:49 浏览:270
区块链录音 发布:2024-12-23 12:00:49 浏览:65
比特币现在还能在国内交易吗 发布:2024-12-23 11:50:27 浏览:547
doge生态社区 发布:2024-12-23 11:28:18 浏览:110
区块链溯源交易是如何实现的 发布:2024-12-23 11:07:12 浏览: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