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行为经济学
1. 锁仓机制:锁住人性的贪婪与恐惧
人生于天地间,一生都在奔跑、一生都在追逐,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欲望的海洋,然后就忘记了初衷,在自无边际的欲海中挣扎,一面怨天尤人,一面极力想要占有更多的欲望。
人,终其一生,都难以逾越人性的枷锁。
1. 非理性的双曲贴现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双曲贴现,说的是人们在对未来的收益评估其价值时,倾向于对较近的时期采用更低的折现率,对较远的时期采用更高的折现率。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在时间的跨度上可以获得一笔金额不同的钱,选择明天拿60元,或者是一年后拿100元,实验证明: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明天拿60元。
因为一个行为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施以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当前立即得到的价值就越容易被高估,同样,如果失去,也会带来更多的懊悔。
双曲贴现又称为非理性的贴现,是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进化途中深植入基因的一种习性,是动物性的残留,宁愿选择较小的眼前利益也不愿选择日后更多的利益。
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内心时不时产生的那些及时行乐、满足即时利益的倾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够远视,不愿为了明天的奖励,放弃今天的所得;宁愿享受今天的舒适,也不愿去正视明天惩罚。
人性难违,但我们依然需要正视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些必要的情境中,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因势利导。
因为,很多时候,你去强行纠正某个行为,远不如就顺着这个行为的方向,设立一个新的目标。
其实,如果你在生活中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很高明的游戏规则,就是很巧妙的反向运用了人性中的种种不足,顺势而为的引导大家乐意去接受和遵守。
同样,一些技术创新,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广泛的实践和应用,其中蕴含深谙人性的部分也是必不可少。
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技术和真实的场景中去窥探一下规则制定者们“顺人性者得天下”的高明之处。
2. 区块链中的锁仓机制
区块链技术是近两年来深受追捧的技术新贵,被运用于很多场景,解决传统领域难以解决的痛点。
锁仓原本是期货等交易中的投资用语,随着区块链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场景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锁仓作为优化系统效能的手段被发掘出来。
区块链项目中的锁仓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流通性限制手段。就是指项目参与者将自己持有的token进行一定期限的锁定,锁定的token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交易,到期才能解锁买卖。
锁仓的价值有如下几点:
1.项目团队锁仓,对外可以增强项目的信任度,对内可以更好的自我激励,为了预期的前景不断的努力。
2.用户锁仓,通常都会被承诺给予一定的利息或奖励。
3.通过锁仓,可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token数量,在总价值一定的前提下,流通数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交易市场中token的计价增值,这会提升整个生态的价值,有利于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本质上而言,锁仓就是通过展望美好的预期,来激发出参与者当下的动力,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共同致力于实现美好愿景,收获期望中的回报。
当然,利益与风险并存,享有更多的利益也意味着同时需要承载更多的责任和约束。
因为一旦进入锁仓期间,也就意味着token持有者让渡了该段时间内的token拥有权和使用权,这就相当于把个人的利益和生态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这种荣辱与共的使命感会迫使锁仓者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论是项目团队或是投资者,都需要更加谨慎的进行甄别,选择具备长远发展前景的价值项目,而不是短期捞钱的空气项目。
同时,这也意味着增加了锁仓持有者的作恶成本。因为一些持仓大户会在生态中占据一定的影响力和权重,一旦联合作恶,会对整个生态的良性循环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而通过锁仓,成为利益共同体,生态的安危就会直接关乎着自身的利益,在利己性的推动下,用户会更尽职的维护生态的良性运转,因为一旦项目崩盘也会极大损害自己的利益。
就本质上而言,锁仓机制就是运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巧妙的延展了人性中的双曲贴现(非理性贴现)的弱点并施以对策,致力于实现长远目标和多方共赢的美好预期。
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到Endorsit的生态场景中去近距离解析一下锁仓机制为生态健康成长带来的助力。
3. 赞我Endorsit 全内容生态
先一起来快速了解一下赞我项目。
赞我Endorsit 是基于区块链架构的全内容生态,运用纯市场共识机制,通过一系列的颠覆性的区块链创新式协议,解决传统内容领域中的诸多痛点,保证好内容得以脱颖而出,帮助所有用户的注意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保护内容创作者获取公平合理的回报。
我们应该都能理解,任何的项目应用,表面看是技术,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人性。技术创新实现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发出的产品和服务要满足人性需求
因此,一项技术如果想获得广泛的应用,其着力点一定不是去纠正人性中的不足,而恰恰是顺应人性的延伸。
区块链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受到各项目方的推崇和广泛实践,就在于它天然具备与人性相吻合的特质:利己性,然后,通过利己,实现利他以及项目生态的繁荣,也就是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一个理想的区块链项目生态中,token可以将生态中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串联起来、并极大的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每一位用户都在致力于赚取更多的token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在客观上实现了利他,共建生态的良性循环。
但在现实场景中,由于现阶段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效率、公平、安全无法兼顾,再加上人性的复杂多变,实际效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
说到底,还是因为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贪婪和妄为,才需要设置相应的制度规则以实现更好的约束和引导。
而生态的规则制定者能否根据具体场景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的规则对人性进行巧妙的制约,则关乎着生态的发展全局。
好的规则设计,一定是遵循人性,通过规则内的利益博弈达成某种平衡,并落脚在行为规范上。
在赞我生态中,根据应用场景的自身特点,自主设计开发出了POE权重证明机制,该机制重点来解决评定赞我社区内容输出者内容质量高低的问题。优质的内容会在POE共识机制下凸显出来,作者也会得到更公平的回报和生态权重。
具体来说,生态中的每一个用户根据各自对生态的不同贡献值,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影响力权重系数。影响力权重系数代表了用户在Endorsit生态中的地位,影响到用户在作出投票行为时的权重占比,也影响到用户作为创作者或投票者时能收到的奖励比例。
而在用户的个人影响力权重系数的构成中,用户的锁仓权重占据了50%的半壁江山,因为锁仓权重是直接用真金白银的方式表示了对项目前景和社区发展的认可与追随。
具体看一下白皮书中关于锁仓条款的阐述:
“在赞我生态中,每位用户都可以对手中的EDS(生态token)执行锁仓操作,一旦手中的EDS 被锁仓,则进入了奖励计算周期,有资格按比例分配到每年增发的部分的奖励,而锁仓后一旦需要解锁,则需等待13周解锁完成,每周按比例得到之前锁仓的EDS。”
具体到细节处看利益:
首先是:“EDS的初始总量为1000亿个,在销毁对应EDC最高市值比例的EDS数量之后每年会增加20%,这20%中有50%奖励给EDS的锁仓用户。”
这就是说,在锁定的奖励周期内,锁仓的用户可以分享生态成长增值带来的红利。
生态成长红利,就是指: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原本没有的价值会被创造出来,这部分价值也需要通过token来体系,因此,会需要适度的通胀,也就是固定比例的增发,而每年增发数额中的一半都是用来奖励给了锁仓的用户。
其次:“作为Endorsit的忠实粉丝,锁仓的EDS数量在所有用户中的占比越高,你能够获得的锁仓权重系数越大。”
用户的锁仓权重系数越高,也就意味着他在生态中的影响力越大。也就是说,当他作为创作者时,他将获取的收益会随着锁仓权重的提高而增大;当他作为投票者时,他的筛选品味对天平胜利值的影响也会增大。
利益的背后是约束 :
关于锁仓权重的计算方法:“锁仓权重=用户当前锁仓的eds数量 + 用户连续锁仓的最小日eds * 连续锁仓的天数 / 365”
从中可以看出,锁仓权重不仅仅取决于锁仓eds的数量,还要取决于锁仓的天数,而且还是连续的天数。
我个人解析,觉得这样的规定可以避免某些用户的投机取巧,因为锁仓用户相对而言会比生态中的其他用户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重,如果作恶,负面影响也会更大。
通过这样的门槛限制,可以筛选出一批真实认同项目前景的用户,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为生态做贡献、更好的维护生态的稳健发展。
然后是关于解锁:“分批进行,需等待13周解锁完成,每周按比例得到之前锁仓的EDS。”
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规定应该可以缓冲锁仓大户在调动大数额的eds时对币价的影响。
因为在币圈,交易所是24*365全天候无休眠运转,这就导致币圈的牛熊周期会比传统投资市场短很多,也就意味着币价的波动起伏更为剧烈,承受力也更为脆弱,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令币价产生很大的波动。
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章,对细节的设定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生态发展带来的隐患。
总而言之,就是通过约束,将锁仓用户的利益和生态的整体利益更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尽可能的降低锁仓用户的作恶动机,因为一旦作恶,将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有没有尝试着换一个角度再来看约束,会发现,约束又恰恰成了另一个帮助用户获取稳健收益的助推。
在交易市场中,短线交易基本上就是属于零和博弈,比如在牛市,虽然大家的账面金额都在上浮,但那只是因为大家都在追涨助推价格的升高,一旦出现抛售,价格就会迅速跌落,账面虚浮的账面金额也会迅速缩水。
因此,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能否真正赚钱就取决于变现时间,能否在适当的时间选择落袋为安,但因为人心的贪婪和恐惧,是很难把握好其中的“度”,所以,那些喜欢追涨杀跌、反复交易的散户通常最后都是亏的。
但如果是长期持有,一个好的投资标的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成长增值,而增值的部分就会是投资者稳稳地收益来源,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投资吧。
价值投资的原理简单明了,只是,很多时候会因为患得患失的心理很难真正的长期持有,那么,这个时候锁仓的约束恰好就是在帮助用户长期持有。
当然,长期持有的前提,一定是具备慧眼甄选出一个有发展潜质的投资标的。
而赞我项目,在我看来,无疑是是众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匹黑马,未来有潜质驰骋出一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
武断吗?具体的分析,会在下一篇中详细阐述。
2. 虚拟货币有什么实际价值
一般货币与虚拟货币的价值基础不同,前者代表效用,后者代表价值。从行为经济学的观点推导,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所“等”之“价”,语言上虽称为价值,但实际上是指效用。而虚拟货币代表的不是一般等“价”之“效”,而是价值本身。虚拟货币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价值相对性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表现符号;也可以说,虚拟货币是个性化货币。在另一种说法中,也可称为信息货币。它们的共性在于都是对不确定性价值、相对价值进行表示的符号。这样说的时候,货币的传统含义已经被突破了。原有含义的货币,只能是新的更广义货币的一个特例。货币既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符号,也可以作为相对化价值集的符号。
货币决定机制不同
一般货币由央行决定,虚拟货币由个人决定。一般货币的主权在共和体中心;虚拟货币的主权在分布式的个体节点。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一般货币是虚拟货币的一个特例。这种特例的特殊点在于:第一,参照点不变。因此,价值从一个集被特化为一个可通约的值,当参照点不变时,价值等同于效用;第二,效用相对于参照点的得失不变。这意味着,参照点所拥有的值,是一个稳定的理性值、均衡值。在理性经济中,参照点也可能不变,但仍是一个散集。其不同在于这个散集中的每一个点(实际成交价)都是不稳定的,只有均衡值是稳定的;但在虚拟货币的价值集中,每一个点都可能是稳定的,相反是那个理性均衡值可能是不稳定的。反映到货币决定机制上,央行正是理性价值的一个固定不变的参照点的人格化代表,而虚拟货币市场(如股市、游戏货币市场)是由央行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经济学中有人把股票市场称为虚拟货币市场,把股市和衍生金融市场形成的经济称为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本质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信息经济。
3. 大家对虚拟货币的看法
对虚拟货币的看法
从用来买道具的Q币和点卷,到如今可以与美元欧元兑换的比特币。都说明了虚拟货币的使用率和广泛性逐渐增强。我认为这种虚拟货币有利有弊,虚拟货币弥补了货币的不足但不会代替真正的通货。
1、虚拟货币的安全性。前日,一家总部位于日本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曾受到很多人青睐,但由于丢失了客户的75万枚比特币,以及自己的10万枚比特币,这家公司不得已申请破产保护。这充分说明了虚拟货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2、货币的使用无法被管制。问题在于没有类似中央银行的管理者,由于匿名性很强,很容易被用于投机和药物等的违法交易以及洗钱等。由于不经过金融机构的网络,很难掌握其流动情况,而这将给征税带来困难。
虽然其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但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有效的可靠地。
1、虚拟货币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小,不受政策的影响。避免了中央对财政的影响,虚拟货币由于发行量有限,可以证明其价值的稳定性。而不会因为货币供给增加,而抬高物价降低货币价值。
2、流通性强。人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网络和电脑的地方运用比特币交易,十分方便。
既节省了时间,也省下了不菲的交易费用。
比较之后,我认为虚拟货币将饱和并不对真实的通货造成威胁。建立
在网络计算机上虚拟货币,一方面,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他们更多地依赖通货,与发达地区产生隔阂。另一方面,虚拟货币也会依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安全性将越来越难确定。人们也很难将大量资金以虚拟货币的方式运用在巨额的投资上。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传统文化的国家里,百姓更放心将财产交给银行等金融业,而不是镜中花一样的网络世界中。
1、比特币和股票没有可比性,股票是人们对某个公司的盈利期望,比如一个公司不断地产生新产品使自身财富增加,人们可以通过持有该公司的股份,从而与该公司一起获得财富的增长。并且股票就是个投资品,没有货币属性,不可能说一个ipad值多少工行股票,相反,和比特币一样,可以通过交易所把股票变现为法币去采购ipad。同样,在所谓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公司,全是法币标价,通过第三方公司去接受比特币,最终接收第三方公司的法币。
所以说股票就是人们对某个公司未来发展的期望,是投资品。和叫嚣要成为货币的比特币没有可比性。
2、货币的存在在于流通和定价,一个从存在开始就沦为投机工具,指望升值,对财富重新分配的东西是不可能成为货币的。
3、如cndx大神所说,比特币以后会有2.0,与1.0无缝对接,那就好笑了,2.0的发明者干嘛要和1.0对接?就像比特币没有和RMB对接一样,又是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
4、虚拟币的存在只能满足小部分人的洗钱需要,所以是有市场的,比如最近有人要洗100万美元,就会导致比特币与法币的比率发生变化,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当然了洗钱有风险,说不定买了100万美元的比特币,就永远持有,不损失币了呢。
5、我的法币在银行,我丢失了还能用身份证取回来,我的比特币密码没了?我找谁去?
6、cndx所期望的币不会损失,最多也就像Q币一样,在某个圈子里玩。
7、这个东西是无政府主义的产物,想体现价值,只能在无政府的情况下。财富的分配本就靠权力和鲜血。比如你持有10000个比特币,ZF说不给用,你说我就用,砰,你被毙了,哦比特币又升值了,因为总量少了10000个。
4. “蜂巢思维”,区块链时代的第一性原理
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个最美妙的结局。
——《失控》
"蜂巢思维"出自凯文·凯利的《失控》(1994),简单的说“蜂巢思维”就是“群体思维”。蜜蜂的群体结构,在蜂巢之中每个个体各有分工,自发维系整个蜂巢,蜂巢就像是一个整体,汇集了每个个体的思维。凯文·凯利用蜂巢思维比喻人类的协作带来的群体的智慧。
1.蜂群的“蜂巢思维”
“蜂群的灵魂”在哪里?早在1901年,比利时作家莫利斯·梅特林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它由谁统治,由谁发布命令,由谁预见未来……?
现在我们已经能确定统治者不是蜂后。当蜂群从蜂巢前面狭小的出口涌出时,蜂后只能跟着。蜂后的女儿负责选择蜂群应该何时何地安顿下来。五、六只无名工蜂在前方侦察,核查可能安置蜂巢的树洞和墙洞。他们回来后,用约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报告。在报告中,侦察员的舞蹈越夸张,说明她主张使用的地点越好。接着,一些头目们根据舞蹈的强烈程度核查几个备选地点,并以加入侦察员旋转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这就引导更多跟风者前往占上风的候选地点视察,回来之后再加入看法一致的侦察员的喧闹舞蹈,表达自己的选择。
除去侦察员外,极少有蜜蜂会去探查多个地点。蜜蜂看到一条信息:“去那儿,那是个好地方。”它们去看过之后回来舞蹈说,“是的,真是个好地方。”通过这种重复强调,所属意的地点吸引了更多的探访者,由此又有更多的探访者加入进来。按照收益递增的法则,得票越多,反对越少。渐渐地,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一个大的群舞,成为舞曲终章的主宰。最大的蜂群获胜。
这是一个白痴有、白痴享、白痴治的选举大厅,其产生的效果却极为惊人。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曲终幕闭,按照民众的选择,蜂群挟带者蜂后和雷鸣般的嗡嗡声,向着通过群选确定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由两万个群氓合并成的整体,它和比特币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2.蚂蚁的“蜂巢思维”
从一个定居点搬到另一个定居点的蚁群,会展示出涌现控制下的“卡夫卡式噩梦”效应。你会看到,当一群蚂蚁用嘴拖着卵、幼虫和蛹拔营西去的时候,另一群热枕的工蚁却在以同样的速度拖着那些家当掉头东行。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蚂蚁,也许是意识到了信号的混乱和冲突,正空着手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的乱跑。简直是典型的办公室场面。
不过,尽管如此,整个蚁群还是成功地转移了。在没有上级作出任何明确决策的情况下,蚁群选定一个新的地点,发出信号让工蚁开始建巢,然后就开始进行自我管理。
3.鸟群的“蜂巢思维”
一个鸟群并不是一只硕大的鸟。科学报道记者詹姆斯·格雷克写道:“单只鸟或一条鱼的运动,无论怎样流畅,都不能带给我们像玉米地上空满天打旋的燕八哥或百万鲰鱼鱼贯而行的密集队列所带来的震撼。(鸟群疾转逃离掠食者的)高速电影显示出,转向的动作以波状传感的方式,以大约七十分之一秒的速度从一只鸟传到另一只鸟。比单只鸟的反应要快得多。”鸟群远非鸟的简单聚合。
4.算法生成的群体智慧
在《蝙蝠侠归来》中有一个场景,一大群黑色大蝙蝠一窝蜂地穿越水淹的隧道涌向纽约市中心。这些蝙蝠是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绘制者先制作一只蝙蝠,并赋予它一定的空间以使之能自动地扇动翅膀;然后再复制出几十个蝙蝠,直至成群。之后,让每只蝙蝠独自在屏幕上四处飞动,但要 遵循算法中植入的几条简单规则:不要撞上其他的蝙蝠,跟上自己旁边的蝙蝠,离队不要太远。 当这些“算法蝙蝠”在屏幕上运行起来时,就如同真的蝙蝠一样成群结队而行了。
5.涌现——看不见的手
“蜂巢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度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就会从“虫子”中涌现出来。
蚂蚁研究的先驱者惠勒认为,集群所形成的超级有机体,是从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虫有机体中“涌现”出来的。他指出,这种涌现是一种科学,一种技术的、理性的解释,而不是什么神秘主义或炼金术。
涌现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自然现象。涌现这个概念表现的是一种不同类型的因果关系。在这里,2+2不等于4,甚至不可能意外地等于5。在涌现的逻辑里,2+2=苹果。当聆听巴赫时,充溢我们身心的所有“巴赫的气息”,就是一副富有诗意的图景,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富有含义的模式是如何从音符以及其他信息中涌现出来的。
要想洞悉一个系统所蕴藏的涌现结构,最快捷、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运行它。就此而言,有什么潜藏在人类个体中没有涌现出来,除非所有的人都通过人际交流或政治管理联系起来?在这种类似于蜂巢的仿生超级思维中,一定酝酿着某种最出人意料的东西。这里有一个关于活系统的普遍规律: 低层级的存在无法推断出高层级的复杂性。
计算机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蜂巢思维和分布式问题是一体的,它们都是从一大堆相互连接的部件中涌现出来的模式。
6.从量变到质变
事物的涌现大都依赖于一定数量的个体,一个群体,一个集体,一个团伙,或是更多。满满一槽的水,当你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就会开始搅动,形成涡流。涡流发展成为漩涡,像有生命一般成长。不一会儿,漩涡从水面扩展到槽底,带动了整个水槽里的水。不停变化的水分子瀑布在龙卷中旋转,时刻改变着漩涡的形状。
不管我们在何时拔掉塞子,漩涡都会无一例外地出现。漩涡是一种涌现的事物——如同群一样,它的能量及结构蕴涵于群体而非单个水分子的能量和特性之中。一如所有涌现的事物,漩涡的特性来源于大量共存的其他个体,一滴水并不足以显现出漩涡,而一把沙子也不足以引发沙丘的崩塌。
数量能带来本质性的差异。一粒沙子不能引起沙丘的崩塌,但是一旦堆积了足够多的沙子,就会出现沙丘,进而也就能引发一场沙崩。一些物理属性,如温度,也取决于分子的集体行为。当连接度高且成员数目大时,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性——量变引起质变。
7.区块链:二十一世纪的图标
原子是20世纪科学的图标。原子象征着简单所代表的质朴力量,代表着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不管是科学还是管理,都遵从于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一个带有禅意的思想:原子是过去,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充满活力的网络。
网络的图标是没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群彼此相连的小圆点,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纠缠的箭头织成的网。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论述了物种如何从个体中涌现而出。这些个体的自身利益彼此冲突,却又相互关联。当他试图寻找一幅插图做此书的结尾时,他选择了缠结的网。
网络是唯一有能力无偏见地发展或无引导地学习的组织形式。所有其他的拓扑结构都会限制可能发生的事物。群的拓扑结构多种多样,但是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才能包容形态的真正多样性。
网络是群体的象征,由此产生的群组织——分布式系统——将自我散布在整个网络,以致于没有哪一部分能说,“我就是我”。无数的个体思维聚在一起,形成了无可逆转的社会性。它所表达的既包含了计算机的逻辑,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逻辑,进而展现出一种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暗藏在网络之中的是神秘的看不见的手——一种没有权威存在的控制。 原子代表的是简洁明了,而网络传送的是由复杂性而生的凌乱之力。
1962年,第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分布式通信网络》宣告网络的诞生,之后的几十年,网络得到巨大发展,发展成为有围墙花园的互联网。人们发现围墙花园并不是堡垒,反而更像是监狱。
区块链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比特币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首次打破围墙,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3342亿美元的新兴行业。区块链基于P2P网络,融入密码学、概率论、计算机科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依赖群体智慧和涌现模式,组成了一个分布式、去中心化、协作及可适应性的网络。区块链将掀起一场革命,在这里,蜂巢似的群体是主角。
8.达尔文时代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中最不能让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选择的条件非常特殊,但这些条件一旦满足,自然选择就会无可避免地发生!自然选择也许不该被称为生物学定律。它发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学,而是概率论。
进化不是一个生物过程,它整合了技术、数学、信息和生物学的过程,几乎可以说,进化是一条物理法则,适用于所有的群体,不管它们有没有基因。
我相信存在一种生命的数学。自然选择也许就是这种数学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释生命的起源、复杂性的趋势以及智能的产生,不仅仅需要加法,还需要一门丰富的数学,由各种互为基础的复杂函数所组成。它需要更为深入的进化。 单凭自然选择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融入更富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过程。除去自然选择,它必须有更多的手段。
一如乘法是某种连加运算,但从这种快捷运算中涌现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们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复,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这种力量。 只满足于加法,你就永远得不到E=mc²。
任何事物聚集成群都会与原来有所不同:聚合体越多,由一个聚合体触发另一个聚合体这样的相互作用就越有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在某个点上,不断增加的多样性和聚合体数量就会达到一个临界值,从而使系统中一定数量的聚合体瞬间形成一个自发的环,一个自生成、自支持、自转化的化学网络。
区块链就是这样的网络,聚合自组织的蜂巢,从多个维度上进行自然选择,在不同的尺度上,以不同的节律,用不同的风格运行着。这种多元化的深度进化,犹如智能,是从某种动态群落中涌现出来的。这种最具适应性的系统是如此不羁,以至于与失控之间仅一线之隔。进化的系统会自己找到这个平衡点。
引述阿博切那个怪人的话,他说:“我更关心那些空白的地方,那些能想象得到却实现不了的形态。”在区块链的网络里,未来已来!
5. 叙事的考验—关于罗伯特·希勒的《叙事经济学》
在学习不少主流经济学后,我渐渐感到一种与主流之间愈发扩大的距离感。究其原因,无疑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和现实的经济社会不停打交道,而主流经济学却好像和现实总会隔着一些距离—模型越复杂、假设越精密、推导越巧妙,便与现实的适应性越有限。
后来我也了解到,相关质疑、自嘲甚至也出现在身为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美国经济学界内部:比如,微观经济学的大多数研究结论几乎都是常识,不研究也大致知道结果;而宏观经济学因为宏观政策影响每一个人而使得人人都在关心,但其在预测方面的表现却十分糟糕。
正是在我经常性地思考这种主流理论与身边现实的矛盾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和他的叙事经济学进入了视线。在更加通俗的介绍中,希勒教授以他在耶鲁大学的教授职位、201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著名行为金融学家的身份而被多数人所了解。然而,对我来说,我更多是在去年的书讯中看到了这本中译本《 叙事经济学 》的介绍,并被它着重考察现实经济社会的关键特质所打动,顺势走上了阅读叙事经济学的道路。
纵观主流宏、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从瓦尔拉斯的 一般均衡 到马歇尔的 局部均衡 ,以及所有经济学生都避不开的总供给、总需求,无不建立在两大关键假定上,即理性经济人假设与完全信息假说。
这种学说考察的更多是假定的 理性人 , 经济人 和统计意义上的 平均人 ,从而实现综合与总量的研究。
而在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中,每当研究人这一对象,考察的都是一个个实施真实行为的、具体的人。
比如奥地利学派的集大成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他的著作《人的行为》中,便由真实个人行为出发,总结出了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这一第一公理。
而希勒的 叙事经济学 的核心逻辑,则是考察流行叙事对经济社会和人的行为的影响。其中的关键研究工具,是从医学中援引而来的流行病学模型。
在这里,叙事 (narrative) 指的是故事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个体选择等多重因素的故事,会经过公众的口口相传和舆论媒体的派生效应变得家喻户晓,进而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这种强调故事内部重要元素及其对接收者意义的特点,恰是 叙事 区分于 普通故事 的特殊之处。
顺着叙事的概念界定,我不禁联想到近年来逐渐热门化的跨学科概念,话语 (discourse). 这个原本来自语言学的名词,如今越来越多地与对外传播、舆情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紧密相连。
语言学家威多森 (H.G. Widdowson) 最初将话语定义为 句子组合的使用 ,凡·代克 (van Dijk) 则认为话语是一个交际事件和各种意义的集合;后来,结合地理学家哈维 (David Harvey) 对社会实践及其活动类型、时空定位、物质资源、人物特征等不同元素的研究,话语研究学者费尔克劳 (Fairclough) 总结出了物质、社会、文化心理和抽象意义四种相互链接、辩证实现的话语。话语概念的这种流变,对于理解 叙事 在经济学中的融入应当有着不少借鉴意义。
为了让叙事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更容易被理解,希勒在《叙事经济学》的开篇便直观地运用叙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析了比特币与区块链技术缘何一度火爆异常。
比特币诞生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2017 年其价格一度突破 1000 美元。
回首 2008 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正遍布着对于金融监管的不信任情绪,以及对于去中心化所带来的不被干涉、保护隐私等特点的向往,这一切,助推了比特币波澜起伏却繁荣至今的盛况。而比特币的创立者中本聪,时至今日也仍然是个神秘人,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谁,甚至没有人敢断定他真实存在。
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带有的高科技色彩,加之比特币价格快速上升中演绎出的风口效应,连同年轻人在这一过程中被激发出的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的心态,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催生比特币和区块链热度迅速蹿升的完美经济叙事。
比特币的例子恰切地体现出了经济叙事在传播和影响中类似于流行病毒的传染性,这也正是希勒开展叙事研究的切入点。
希勒认为,经济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流行叙事很像流行性感冒:
大的叙事背后往往是一系列叙事的组合,也即 叙事星球 ;一些较早的叙事也为另一些较晚的叙事提供着背景。
任何经济学的科学模型都离不开一些基本假定,叙事经济学也不例外。
在简单介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引例后,希勒给出了他的七个关键构想。当然,即使是假定,这些构想也更多像是源于真实经验的抽象,而非出于经济统计意义上的便利:
除了这些基本假定,希勒同时探讨了有关考察问题时的因果逻辑的问题。
比如,有时我们可能会面临着错误因果,特别是在分析叙事的经济影响时,难免遇到混淆其因果传导方向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比起其他的各种科学,经济学及经济学家的一个尴尬之处,在于他们难以开展整体的对照试验用以印证猜想与推论;因而,对于叙事经济学而言,虽然希勒们仍在努力寻找更多可行的路径,但如今仍然只能主要依赖于经济史学的研究。
《叙事经济学》的主体,用了全书近六成的篇幅,采取案例分析式的行为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和介绍了经济发展史中的九个最具代表性的长期经济叙事,以及它们的 变异 与 复发 与对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机理 。 其中包括了恐慌与信心、节俭与炫耀性消费、金本位制与金银复本位制、房地产繁荣与萧条、股市泡沫等等。
希勒指出,对于公众而言,最为熟知的一大经典经济叙事无疑是 1929 年前的经济疯狂繁荣、与其后 1929 年至 1933 年的大萧条。
前者的疯狂体现在人人都在抢着推荐股票,其间的一则鞋童叙事讲述到,一个鞋童给一位华尔街的大人物(虽然故事的准确版本存疑,甚至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还不能得到数据佐证,具体是哪位大人物并不重要)在擦鞋时竟然都在忙着提出股市投资建议,而这恰恰引发了那位大人物的注意,立刻在 1929 年股市冲上顶峰之前便及时卖出股票。
在这里,除了叙事本身的威力与魔力外,同样重要的还有这位大人物的采风意识。
希勒认为,社会公众对大事件的认知并非绝对的偶然,许多时候恰恰是 一叶知秋 ;因此,旨在了解叙事的采风,便能考察到普罗大众对于重大事件的认知。
为此,在另一个经济史的经典例子里,希勒也给出了另一种解读,此事便是凡尔赛和会之后,时任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凯恩斯因对索赔方案不满愤而辞职。希勒认为,他之所以对索赔方案不满和对未来充满悲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听到了社会公众在经济凋敝的大环境中,对于《凡尔赛和约》的悲观解读,而这种来自大众的群体意识是不应忽略的。
总的来看,叙事经济学是一次跨学科的研究探索,借由叙事或话语这一线索,分析它们对于人的认知、行为及经济决策的影响。
如今,大众传媒已经越来越强地发挥着选择、传播、创造、共享信息的作用,无论是娱乐至死还是乌合之众也都愈发普遍地进入了大部分人的认知。可以说,现今已经是一个格外强调传播、尤其是病毒式传播的社交媒体时代;相应地,主动塑造和影响叙事和话语对于经济决策、创业创新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
希勒便说,
无论是房地产繁荣还是节俭与炫耀式消费的叙事,都印证着这一点。
而自 2020 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全新的外生变量。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病毒既为所有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流行病学的病毒传染模型提供了最直观的样本,其本身又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叙事。新冠叙事何去何从,一定会是叙事经济学的鲜活案例。
当然,时至今日,叙事经济学及其所在的更大范畴,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大花丛中仍然只能算是小众的一支、边缘的一簇,至少它们都远没有发展到被写进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程度——到那时或许才能算得上是被主流接纳。
然而,无论流派如何划分、纷争,所谓的主流,即新古典综合派的宏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却必须正视越来越多来自叙事的考验了。尤其是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经济冲击空前、许多精密模型的假定失效的宏、微观背景下,当那些叙事的构成元素正对现实经济社会产生现实影响、却并不能被所谓完美的模型所容纳和分析的时候,叙事经济学带来方法论变革挑战应当引起人们对于真实世界中真实人的真实行为多一些关注。
6. 区块链怎么自我修养的(区块链如何玩)
谈谈我个人对区块链行业的看法为什么各个企业要加入区块链行业
区块行业的发展
区块链1.0时代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这一时期解决了在“去中心化”的价值转移问题如BTCLTC等
区块链2.0时代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以太坊提出的智能合约使得区块链不再只是货币领域,区块链能够应用到各行各业,期间大量服务于各行各业的项目层出不穷
区块链3.0时代是以众多公链为代表的,这一时期公链运算速度大幅度上升远超以太坊,因此DAPP大规模爆发。
简单来说如果把区块链2.0比喻成4G,那么区块链3.0就是5G时代。
区块链对传统行业到底有什么实际价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区块链是一种安全的数据处理的手段。
区块链本质上有四项不可缺的核心技术,分别是: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智能合约。分别对应数据存储,数据的处理更新,数据安全和数据操作,
为摆脱现在“中心化”服务器的种种问题,比如:黑客攻击、宕机、贩卖用户信息区块链使用这四项核心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从而使得数据变得可追溯且不容篡改。所有信息在写入的那一刻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之后的运输、销售、监管也将完整地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人都无法擅自更改。日后一旦发生问题,便可以轻松追溯到当时的信息,进而明确问责与赔偿。这也是为什么是叫链的原因。基于这样的特点区块链被用于确权,医疗,慈善等信息造假严重的领域。
(二)区块链是一次头脑风暴。
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导致了在区块链行业中,没有一个权威,或者说每个个体都是权威。因此采用协商一致的机制,即“共识机制”,基于节点们的投票、信任,使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能在这个系统中自由安全地存储数据、更新数据。共识机制的不同决定了系统的运营角度的不同
(三)区块链是一次通证化
基于区块链1.0的基调和2.0的思想,基本所有的区块链运行都需要通证,作为记账的酬劳通证成为链上矿工劳动的成果。通证的质量影响着矿工贡献的热情。通证与股票极其类似,所以通证的质量决定了公司的好坏。
企业上链
区块链与互联网大为不同,它的目标不是将企业的产品变得更为好卖(因为类似的目标已经让互联网实现了)。而是将这些产品或服务所承载的某些信息放到新的基础设施上产生新的价值。在共识经济学里,这种信息被称为熵资产。之所以被称为熵资产有两个原因:一是具有稀缺性;二是对共识的形成具有贡献。
只有对创建共识有价值的信息进入区块链才是一件性价比高的事情。其中最初级的部分是可追溯的产品信息,但是可追溯的价值不是每个行业都必需的,而且区块链未必能够很好的解决底层资产的真实性问题。通常来说,无形资产比较适合上链,因为可以采用“公开即确权”的特点快速的完善产权体系。
但是将实体商品上链要格外慎重,如果采用物联网技术才能实现真实性追溯的话,其法币代价可能过于高昂,实际回报太低。
企业上链就是对传统企业进行区块链经济化改造,让其上链经营,成为区块链经济组织,就是企业上链。一个标准的区块链经济组织,是分布式自治组织,通过发行通证,凝聚共识,替代传统协作模式,提升了生产力,让参与创造财富的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具有组织的长期利益的共治和共享权力,企业上链最大价值在于提供新的经济发展动能,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资产价值提升。消费者可以购买通证,分享企业的发展及收益;上下游企业也能购买通证,直接抵扣货款或其他交易往来;产业链整合后,大家会共同监督产业各企业的发展,并维护通证的稳定。时至今日,很多企业都开始将目光瞄准了企业上链。
企业上链的困难
1.初涉区块链行业信息闭塞
2.新通证经济模式下缺乏成功适合企业运营模式
3.新技术缺乏相应人才
4.初期投入成本巨大
面对如此问题,不少企业望而却步,为保证企业上链的顺利进行可以通过BCSeeker寻找区块链行业服务供应商。BCSeeker以自由开放的形式让提供方商和客户在这个平台上寻找贸易伙伴,寻求服务、洽谈生意,可以说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无地理和时间障碍的自由的撮合市场,并且全过程对双方完全免费。
BCSeeker专门为上链企业开辟了一条道路,您还在等什么?
区块链技术的个人理解与感想我认识区块链到开始了解区块链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从我有限的理解和认知中我产生了一些想法。下面就是我个人关于区块链这个最新技术的一点看法和联想。
区块链第一个特性就是他的加密方法。采用的是256位的哈希算法。按照现在技术是无法反向破解。也就是说谁也没有能力打开一把没有钥匙的锁。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现在世界是不管再坚固的锁,也是可以被破解的。这个技术解决了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隐私的保护和安全性。从这个技术上看到了现在社会中的每个人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说到安全感大家可能就会认为是身体的安全。其实安全这个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区块链技术首先用技术解决了安全问题。也就让所有人相信他的绝对安全性。第一个共识就产生了。
第二个特性,就是去中心化。人类社会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有中心化的。部落,家族,民族,军队,国家的形成。都是中心化的体现。
中心化意味着管理的集中。在这种管理的集中过程中全世界都在追求民主,产生了民主集中制。各种形形色色的民主其实只是概念性的体现。真正的民主很难在中心化的结构中形成。纵观整个世界所有的先进的社会体制都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首先我认为就不能是等级化的。或者说不能是自上而下的。民主是一种平等的最好体现。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路上走了几千年。发现绝对的自由和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概念出现的那一刻起。理想主义的自由平等观念似乎要产生了。让全社会的人看到了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可能性。虽说去中心化是一种理想,但理想被看到了一丝丝曙光的时候。大家都开始兴奋了。现在对比特币等加密币的炒作明显有些跑题。但是这确实是由一群理想主义者实现的。就是这批狂热的区块链信徒。让区块链影响着整个加密币市场。
如何搭建自己的区块链
第一部分:从
到
1
建立自己的区块链
目录:
1.1
从模仿开始,初识区块链
1.2
区块链的基础:共识机制剖析
1.3
共识机制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1.4
如何快速克隆一条区块链
1.5
如何把比特币变成自己的私链–分叉比特币
1.6
如何把以太坊变成自己的私链–分叉以太坊
1.7
如何把
Ripple
变成自己的私链–分叉
ripple
1.8
如何把
stellar
变成自己的私链–分叉
stellar
1.9
如何搭建一个矿池,并挖出自己的创始区块
1.10
如何开发自己的区块链钱包(Windows
和
MAC)
1.11
如何开发自己的区块链钱包(Android
和
IOS)
1.12
如何开发一个类似于
blockchain.info
的在线钱包
1.13
如何增加自己的区块链网络的安全性和鲁棒性
1.14
如何利用
coind
来处理充值提现业务
1.15
如何利用资金池搭建一个混币服务
1.16
如何设计一种新的挖矿算法
一般情况下都是这个流程,但一般人也是非常难以完成的。区块链成熟的项目有以太坊、DECENT、比特币等等。
“蜂巢思维”,区块链时代的第一性原理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个最美妙的结局。
——《失控》
"蜂巢思维"出自凯文·凯利的《失控》(1994),简单的说“蜂巢思维”就是“群体思维”。蜜蜂的群体结构,在蜂巢之中每个个体各有分工,自发维系整个蜂巢,蜂巢就像是一个整体,汇集了每个个体的思维。凯文·凯利用蜂巢思维比喻人类的协作带来的群体的智慧。
1.蜂群的“蜂巢思维”
“蜂群的灵魂”在哪里?早在1901年,比利时作家莫利斯·梅特林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它由谁统治,由谁发布命令,由谁预见未来……?
现在我们已经能确定统治者不是蜂后。当蜂群从蜂巢前面狭小的出口涌出时,蜂后只能跟着。蜂后的女儿负责选择蜂群应该何时何地安顿下来。五、六只无名工蜂在前方侦察,核查可能安置蜂巢的树洞和墙洞。他们回来后,用约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报告。在报告中,侦察员的舞蹈越夸张,说明她主张使用的地点越好。接着,一些头目们根据舞蹈的强烈程度核查几个备选地点,并以加入侦察员旋转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这就引导更多跟风者前往占上风的候选地点视察,回来之后再加入看法一致的侦察员的喧闹舞蹈,表达自己的选择。
除去侦察员外,极少有蜜蜂会去探查多个地点。蜜蜂看到一条信息:“去那儿,那是个好地方。”它们去看过之后回来舞蹈说,“是的,真是个好地方。”通过这种重复强调,所属意的地点吸引了更多的探访者,由此又有更多的探访者加入进来。按照收益递增的法则,得票越多,反对越少。渐渐地,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一个大的群舞,成为舞曲终章的主宰。最大的蜂群获胜。
这是一个白痴有、白痴享、白痴治的选举大厅,其产生的效果却极为惊人。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曲终幕闭,按照民众的选择,蜂群挟带者蜂后和雷鸣般的嗡嗡声,向着通过群选确定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由两万个群氓合并成的整体,它和比特币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2.蚂蚁的“蜂巢思维”
从一个定居点搬到另一个定居点的蚁群,会展示出涌现控制下的“卡夫卡式噩梦”效应。你会看到,当一群蚂蚁用嘴拖着卵、幼虫和蛹拔营西去的时候,另一群热枕的工蚁却在以同样的速度拖着那些家当掉头东行。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蚂蚁,也许是意识到了信号的混乱和冲突,正空着手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的乱跑。简直是典型的办公室场面。
不过,尽管如此,整个蚁群还是成功地转移了。在没有上级作出任何明确决策的情况下,蚁群选定一个新的地点,发出信号让工蚁开始建巢,然后就开始进行自我管理。
3.鸟群的“蜂巢思维”
一个鸟群并不是一只硕大的鸟。科学报道记者詹姆斯·格雷克写道:“单只鸟或一条鱼的运动,无论怎样流畅,都不能带给我们像玉米地上空满天打旋的燕八哥或百万鲰鱼鱼贯而行的密集队列所带来的震撼。(鸟群疾转逃离掠食者的)高速电影显示出,转向的动作以波状传感的方式,以大约七十分之一秒的速度从一只鸟传到另一只鸟。比单只鸟的反应要快得多。”鸟群远非鸟的简单聚合。
4.算法生成的群体智慧
在《蝙蝠侠归来》中有一个场景,一大群黑色大蝙蝠一窝蜂地穿越水淹的隧道涌向纽约市中心。这些蝙蝠是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绘制者先制作一只蝙蝠,并赋予它一定的空间以使之能自动地扇动翅膀;然后再复制出几十个蝙蝠,直至成群。之后,让每只蝙蝠独自在屏幕上四处飞动,但要遵循算法中植入的几条简单规则:不要撞上其他的蝙蝠,跟上自己旁边的蝙蝠,离队不要太远。当这些“算法蝙蝠”在屏幕上运行起来时,就如同真的蝙蝠一样成群结队而行了。
5.涌现——看不见的手
“蜂巢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度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就会从“虫子”中涌现出来。
蚂蚁研究的先驱者惠勒认为,集群所形成的超级有机体,是从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虫有机体中“涌现”出来的。他指出,这种涌现是一种科学,一种技术的、理性的解释,而不是什么神秘主义或炼金术。
涌现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自然现象。涌现这个概念表现的是一种不同类型的因果关系。在这里,2+2不等于4,甚至不可能意外地等于5。在涌现的逻辑里,2+2=苹果。当聆听巴赫时,充溢我们身心的所有“巴赫的气息”,就是一副富有诗意的图景,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富有含义的模式是如何从音符以及其他信息中涌现出来的。
要想洞悉一个系统所蕴藏的涌现结构,最快捷、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运行它。就此而言,有什么潜藏在人类个体中没有涌现出来,除非所有的人都通过人际交流或政治管理联系起来?在这种类似于蜂巢的仿生超级思维中,一定酝酿着某种最出人意料的东西。这里有一个关于活系统的普遍规律:低层级的存在无法推断出高层级的复杂性。
计算机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蜂巢思维和分布式问题是一体的,它们都是从一大堆相互连接的部件中涌现出来的模式。
6.从量变到质变
事物的涌现大都依赖于一定数量的个体,一个群体,一个集体,一个团伙,或是更多。满满一槽的水,当你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就会开始搅动,形成涡流。涡流发展成为漩涡,像有生命一般成长。不一会儿,漩涡从水面扩展到槽底,带动了整个水槽里的水。不停变化的水分子瀑布在龙卷中旋转,时刻改变着漩涡的形状。
不管我们在何时拔掉塞子,漩涡都会无一例外地出现。漩涡是一种涌现的事物——如同群一样,它的能量及结构蕴涵于群体而非单个水分子的能量和特性之中。一如所有涌现的事物,漩涡的特性来源于大量共存的其他个体,一滴水并不足以显现出漩涡,而一把沙子也不足以引发沙丘的崩塌。
数量能带来本质性的差异。一粒沙子不能引起沙丘的崩塌,但是一旦堆积了足够多的沙子,就会出现沙丘,进而也就能引发一场沙崩。一些物理属性,如温度,也取决于分子的集体行为。当连接度高且成员数目大时,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性——量变引起质变。
7.区块链:二十一世纪的图标
原子是20世纪科学的图标。原子象征着简单所代表的质朴力量,代表着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不管是科学还是管理,都遵从于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一个带有禅意的思想:原子是过去,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充满活力的网络。
网络的图标是没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群彼此相连的小圆点,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纠缠的箭头织成的网。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论述了物种如何从个体中涌现而出。这些个体的自身利益彼此冲突,却又相互关联。当他试图寻找一幅插图做此书的结尾时,他选择了缠结的网。
网络是唯一有能力无偏见地发展或无引导地学习的组织形式。所有其他的拓扑结构都会限制可能发生的事物。群的拓扑结构多种多样,但是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才能包容形态的真正多样性。
网络是群体的象征,由此产生的群组织——分布式系统——将自我散布在整个网络,以致于没有哪一部分能说,“我就是我”。无数的个体思维聚在一起,形成了无可逆转的社会性。它所表达的既包含了计算机的逻辑,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逻辑,进而展现出一种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暗藏在网络之中的是神秘的看不见的手——一种没有权威存在的控制。原子代表的是简洁明了,而网络传送的是由复杂性而生的凌乱之力。
1962年,第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分布式通信网络》宣告网络的诞生,之后的几十年,网络得到巨大发展,发展成为有围墙花园的互联网。人们发现围墙花园并不是堡垒,反而更像是监狱。
区块链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比特币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首次打破围墙,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3342亿美元的新兴行业。区块链基于P2P网络,融入密码学、概率论、计算机科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依赖群体智慧和涌现模式,组成了一个分布式、去中心化、协作及可适应性的网络。区块链将掀起一场革命,在这里,蜂巢似的群体是主角。
8.达尔文时代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中最不能让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选择的条件非常特殊,但这些条件一旦满足,自然选择就会无可避免地发生!自然选择也许不该被称为生物学定律。它发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学,而是概率论。
进化不是一个生物过程,它整合了技术、数学、信息和生物学的过程,几乎可以说,进化是一条物理法则,适用于所有的群体,不管它们有没有基因。
我相信存在一种生命的数学。自然选择也许就是这种数学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释生命的起源、复杂性的趋势以及智能的产生,不仅仅需要加法,还需要一门丰富的数学,由各种互为基础的复杂函数所组成。它需要更为深入的进化。单凭自然选择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融入更富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过程。除去自然选择,它必须有更多的手段。
一如乘法是某种连加运算,但从这种快捷运算中涌现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们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复,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这种力量。只满足于加法,你就永远得不到E=mc?。
任何事物聚集成群都会与原来有所不同:聚合体越多,由一个聚合体触发另一个聚合体这样的相互作用就越有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在某个点上,不断增加的多样性和聚合体数量就会达到一个临界值,从而使系统中一定数量的聚合体瞬间形成一个自发的环,一个自生成、自支持、自转化的化学网络。
区块链就是这样的网络,聚合自组织的蜂巢,从多个维度上进行自然选择,在不同的尺度上,以不同的节律,用不同的风格运行着。这种多元化的深度进化,犹如智能,是从某种动态群落中涌现出来的。这种最具适应性的系统是如此不羁,以至于与失控之间仅一线之隔。进化的系统会自己找到这个平衡点。
引述阿博切那个怪人的话,他说:“我更关心那些空白的地方,那些能想象得到却实现不了的形态。”在区块链的网络里,未来已来!
7. 虚拟货币钱包和本地钱包有什么区别
虚拟货币钱包和本地钱包指的都是专门用来存储虚拟货币的钱包。
区别:本地钱包的是装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上,在线钱包则是将私钥加密后放在服务器上。
个人的电脑有可能被植入木马;而钱包服务器也有被黑客攻陷,加密私钥被破解的风险。服务器安全防护比个人电脑要好一些,但更容易引起黑客注意。
(7)区块链行为经济学扩展阅读:
虚拟货币钱包:
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在线钱包、客户端钱包(手机客户端、电脑客户端)、硬钱包。
1、网络在线钱包:它是指用户以网络的形式进行虚拟货币相关于钱包操作;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都可以进行访问。
2、客户端钱包:它是一个安装软件,需要用户下载到电脑、或者手机端,安装之后才能够使用的钱包类型;刚说的Dbank手机App钱包,就是这种类型。
3、硬钱包:类似U盘形式的钱包,它是真实存在的一种钱包类型。
本地钱包:
本地钱包的英文名为Local Wallet 。本地钱包是指将私钥、交易数据存储于本地端,如电脑、手机或是其他本地设备中;是指密钥的存储位置,其概念独立于在线钱包、离线钱包。
本地钱包的英文名为Local Wallet 。是区块链中比特币钱包相关的术语之一。本地钱包是指将私钥、交易数据存储于本地端,如电脑、手机或是其他本地设备中;本地钱包是指密钥的存储位置,其概念独立于在线钱包、离线钱包。
本地钱包的是装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上,在线钱包则是将私钥加密后放在服务器上。个人的电脑有可能被植入木马,黑客可能盗取你的钱包文件,记录你的钱包口令;而钱包服务器也有可能被黑客攻陷,加密私钥存在被破解的风险。服务器安全防护做的比个人电脑要好一些,但也更容易引起黑客的注意,从安全性上来讲,我认为这两类钱包差不多。
要加强本地钱包和在线钱包的安全性,最好设置一个较复杂的密码,并且,千万不要忘记。本地钱包和在线钱包使用都比较方便,易用性强,在线钱包由于不受客户端限制,易用性比本地钱包能好一点。Bitcoin Core、比太钱包、比特派钱包都属于此类。
本地钱包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