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烯ltc4的作用
1.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孩子趁我不注意,一晚上吃了两片
药理学 半胱氨酰白三烯(LTC4,LTD4,LTE4)是炎症介质,由包括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释放。这些重要的哮喘前介质与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受体结合。I型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1)受体分布于人体的气道(包括气道平滑肌细胞和气道巨噬细胞)和其他的前炎症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某些骨髓干细胞)。CysLTs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在哮喘中,白三烯介导的效应包括一系列的气道反应,如支气管收缩、粘液分泌、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在过敏性鼻炎中,过敏原暴露后的速发相和迟发相反应中,鼻粘膜均会释放与过敏性鼻炎症状相关的CysLTs。鼻内CysLTs激发会增加鼻部气道阻力和鼻阻塞的症状。 本品能改善哮喘炎症的指标。本品对CysLT1受体有高度的亲和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抑制LTC4、LTD4和LTE4与CysLT1受体结合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而无任何受体激动活性。目前的研究认为孟鲁司特并不拮抗CysLT2受体。 毒理研究 长期毒性 在猴子和大鼠中试验长达53周,而在幼猴和小鼠中则长达14周。试验结果显示孟鲁司特钠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使用的剂量有很大的安全范围。当给试验中的所有动物使用至少是对人推荐剂量125倍的孟鲁司特钠时,未发现毒理学指标有任何影响。 致癌性 在大鼠口服剂量高达200mg/kg/天、用药106周的研究,和小鼠口服剂量高达100mg/kg/天、用药92周的研究中,都未发现孟鲁司特钠有致癌性。这些剂量相当于成人推荐剂量的1000倍和500倍。 致突变性 未发现孟鲁司特钠有基因毒性和致突变作用。在体外微生物突变试验和V-79哺乳动物细胞突变试验中,无论有无代谢活性,孟鲁司特钠均为阴性反应。在体外进行的大鼠肝细胞碱洗脱试验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无论有无微粒体酶活性系统,均无基因毒性作用。同样,当雄性或雌性小鼠口服高达1200mg/kg(3600mg/m)(成人每天推荐剂量的6000倍)的孟鲁司特钠后,未发现有诱导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的作用。 生殖毒性 在雄性大鼠口服孟鲁司特钠的剂量高达800mg/kg/天和雌性大鼠口服剂量高达100mg/kg/天的研究中,未发现对生育和生殖能力有影响。这些剂量分别高于成人推荐剂量的4000倍和500倍。 *按成人体重50kg计 发育毒性 在对发育的毒性研究中,当给大鼠使用剂量高达400mg/kg/天和给兔使用剂量高达100mg/kg/天的孟鲁司特钠时,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作用。在大鼠和兔中确实存在其胎儿接触到孟鲁司特钠的情况,并在哺乳大鼠的乳汁中明显检测到孟鲁司特钠。 【药代动力学】 吸收 孟鲁司特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成人空腹服用5mg咀嚼片后于2小时达到Cmax。平均生物利用度为73%。食物对孟鲁司特钠的长期使用无重要的临床影响。 2~5岁的儿童患者空腹服用4mg咀嚼片后于2小时达到Cmax。 分布 99%以上的孟鲁司特钠与血浆蛋白结合。孟鲁司特的稳态分布容积平均为8~11升。同位素标记的孟鲁司特在大鼠中的研究显示,只有极少量的孟鲁司特通过血脑屏障。而且,在用药后24小时,所有其它组织中的放射标记物量也极少。 代谢 孟鲁司特几乎被完全代谢。在用治疗剂量的研究中,成人和儿童稳态情况下,血浆中未测出孟鲁司特的代谢物。 在体外使用人肝微粒体进行的研究显示, P450 3A4和2C9与孟鲁司特的代谢有关。根据体外人肝微粒体的进一步研究结果,孟鲁司特治细胞色素疗剂量的血浆浓度不抑制细胞色素P450 3A4、2C9、1A2、2A6、2C19或 2D6。 排泄 在健康成人中孟鲁司特的平均血浆清除率为45mL/分。口服同位素标记的孟鲁司特后,在随后5天采集的大便中检测出86%的放射活性,尿中测出的量9分)的患者使用孟鲁司特的临床资料
2. 白三烯是微生物还是一种药
所有药都是微生物,白三烯是微生物也是药
白三烯在上下呼吸道的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在诱导鼻过敏反应方面,白三烯的作用比组织胺强1000多倍。在变应原诱导的鼻过敏反应中,无论是在速发反应还是迟发反应阶段,白三烯的数量都显著增加。在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中,在暴露阿司匹林后,鼻分泌物中的白三烯产物LTB4和LTC4都显著增加,但在对阿司匹林不敏感的正常人中和脱敏后的阿司匹林敏感患者中,未观察到白三烯增加。哮喘和AR患者粒细胞释放白三烯的数量高于正常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白三烯在上下呼吸道的炎症病变中起关键作用。
3. 亚麻酸的生理功效
公认的疗效
被国际医学界、营养学界所公认:
一、预防心脑血管病:由于血栓形成,血管发生堵塞,组织细胞得不到氧气补充和营养成份的供应,最终会导致死亡。在心脏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处易形成血栓,引起心肌梗塞和脑梗塞。人们已经知道促成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血小板凝集的过程。α-亚麻酸可以改变血小板膜流动性,从而改变血小板对刺激的反应性及血小板表面受体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二、降血脂:α-亚麻酸的代谢产物对血脂代谢有温和的调节作用,能促进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向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转化,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从而达到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三、降低临界性高血压:血压在145/90mmHg~160/95mmHg之间叫临界性高血压,是初期性高血压。若长期使用降压药,易引起许多不良反应。α-亚麻酸的代谢产物可以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四、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正常的体细胞会因为机体功能的失衡而产生病变,而癌细胞形成后会产生大量的能抑制多种免疫细胞机能的二烯前列腺素,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癌细胞得以增殖和转移。α-亚麻酸的代谢产物可以直接减少致癌细胞生成数量,同时削弱血小板的凝集作用,抑制二烯前列腺素的生成,恢复及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癌症形成以及抑制其转移。爱斯基摩人乳腺癌的发病率很低,是因为他们大量进食鱼类或其它海产品,脂肪摄取量虽然大,但不饱和脂肪酸成份多,主要是n-3系脂肪酸(α-亚麻酸),因此其癌症的发病率极低。
五、抑制过敏反应、抗炎作用:α- 亚麻酸可降低多核白细胞(RMNS)及肥大细胞膜磷脂中花生四烯酸(AA)的含量,使过敏反应发生时AA释放量减少,从而降低LT4(白三烯)的生成;代谢产物 EPA 还有与 AA 竞争△5去饱和酶的作用;α-亚麻酸对过敏反应的中间体 PAF(血小板凝集活化因子)有抑制作用。所以认为,α-亚麻酸对过敏反应及炎症有抑制效果。临床研究得出,牛皮癣的发病机理主要由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所致,而摄入一定量的EPA后症状得以减轻。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体质的过敏反应亢进是由摄入含α-亚麻酸食物的缺乏引起的
六、抑制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各种自由基的数目不断增多,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数量逐渐降低,活性逐渐减弱,因此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增多,使细胞受到损伤,组织器官功能下降。服用α-亚麻酸后,GSH-Px 及 SOD 活性增加,MDA 的生成减少,揭示α-亚麻酸有抗衰老作用。
七、增强智力:健全的大脑绝对不可缺少脂肪酸,特别是α-亚麻酸,脂肪酸为大脑提供所需的能量,人脑之所以能从事高度复杂的工作,离不开高质量的脂肪酸。18个碳原子的α -亚麻酸可以进一步延伸碳链,增加双键个数,生成 EPA 和 DHA。DHA 在脑神经细胞中大量集存,是大脑形成和智商开发的必需营养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α亚麻酸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瞩目和高度重视。尽管α—亚麻酸资源数量少,能够摄取到的食物种类也少,但它们的生理活性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综合全球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结果,α-亚麻酸有以下基本功效:
1、调节血脂作用
血脂异常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和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已证实调脂药物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如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很多实验得出α亚麻酸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在α—亚麻酸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机理中,除增加胆固醇排泄外,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也很重要。HMG-CoA是胆固醇合成的主要限速酶,α-亚麻酸抑制其活性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Tield等发现,摄入α—亚麻酸能使家兔肝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同时使ACAT活性升高。α—亚麻酸对脂肪合成酶系的抑制和加强线粒体中的β-氧化,使甘油三酯的合成减少而消耗增加。α—亚麻酸在降低家兔血脂的同时无肝脏积累脂质的现象,而属于ω—6PUFA的亚油酸和γ—亚麻酸虽然也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其主要是促使脂质由血液向肝脏转移而降低血脂,导致脂肪肝。同时有论文报道深海鱼油中ω—PUFA的不同类型而出现不同的降脂作用,EPA主要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起作用,DHA在降低胆固醇方面起作用,作为它们母体的α-亚麻酸在调节血脂时可以起到全面降脂、排脂的作用。
2、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梗塞
从发生机理来看,血栓主要有两种,一是脂质栓子,二是血液凝固。大多数的抗血栓药物只是对其中的某一因素产生作用,而α—亚麻酸的抗血栓作用则是完全的、全面的。在超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下,通过对末梢血的观察,可以明显看到胆固醇的结晶和乳糜颗粒,有的患者还出现大块的斑块,这些胆固醇结晶和脂质斑块黏附在血管内壁,即可形成脂质血栓,高脂血症是形成脂质血栓的主要原因。游离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不能溶解在血液中,其在血液中以结晶或颗粒形式存在,在血管内壁出现损伤的情况下,这些脂质物质即可黏附在血管内壁,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大的斑块,并引起动脉粥样硬性化。α亚麻酸的调节血脂功能可以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升高HDL,发挥抗血栓的作用。服用1.2g/d的α—亚麻酸120天,显微镜下胆固醇结晶密度可以非常明显地减少,大块的脂质斑块可以消失。
血小板聚集是血液凝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血栓素TXA2可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而PGI2则起拮抗作用,花生四烯酸AA在环加氧酶的作用下生成PGI2,同时也生成TXA2,EPA与AA竞争环加氧酶生成PGI3和TXA3,减少了PGI2和TXA2的生成,PGI3和PGI2有相当的拮抗TXA2的活性,但TXA3并无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故EPA可以抑制TXA2的活性从而防止血栓的发生,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同时ω—3PUFA能够稳定心肌膜电位、降低室性心律不齐和敏感性,可以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是可以防止由缺血引起致死性心率失常。
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液携氧量
在多数情况下,冠心病和脑缺血都是由血栓引起的,但血液黏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冠心病和脑缺血患者都没有明显的动脉栓塞,其中的原因就是血黏度的升高,血液携氧量下降而导致心肌和大脑供血不足及外周循环障碍,表现出心悸、胸闷、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及四肢麻木等症状。高黏血症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体现在血液的流动性方面,即是血液的流变学意义,利用黏度计可以测得。血液流动性的下降使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变慢,导致组织缺血,同时加重心脏的负担。
二是体现在红血球的聚集方面,即是红细胞的黏连,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呈重叠状,此状态下的红细胞所能携氧的总表面积减少,携氧量减少,组织同样出现缺氧症状,血液中各种溶质的增加使血液的黏滞性增加流动性下降,其溶质主要为一些蛋白质,如糖蛋白、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胶原蛋白等;而红细胞膜成份的改变使膜表面的带电量减少,细胞之间的斥力不足以使细胞分开而出现黏连。
对于血黏度,并无针对性的药物,在这方面,α亚麻酸有其独特的作用。α—亚麻酸可以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降低血液中可溶性蛋白质的水平,增加血液的流动性,在补充α—亚麻酸90天左右即可见到效果。α—亚麻酸在细胞膜磷脂中的比例增加,膜的流动性增加,同时细胞膜表面所带电量增加,细胞之间黏连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黏连细胞一般在补充α—亚麻酸30天后明显分散。高黏血症患者以1.5g/d补充α—亚麻酸90天,各项指标可恢复正常,同时心悸、胸闷、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及四肢麻木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率在90%以上。
对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作用
α亚麻酸可促进胰岛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使胰岛素在血液中维持稳定,可降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提高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减少胰岛素的拮抗性。患糖尿病时,肌体内的脂肪分解加速,脂类代谢紊乱引起血脂增高,导致血管硬化、高血脂症、脂肪肝和高血压等并发症。此外,脂肪过度分解,会产生酮体,如酮体超过机体的利用限度,大量在体内堆积,就会产生酮症酸中毒。α—亚麻酸在人体内可调节脂类代谢,抑制并发症,降低酸、酮中毒的机率。同时α—亚麻酸对人体各器官及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和增强作用对糖尿病人是大有裨益的。
降血压
α—亚麻酸及其代谢物EPA、DHA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每天服用1.2克可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降低10mmHg,而正常血压几乎不受影响。ω—3PUFA降血压的机理被认为是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的反应,如前列腺环素PGI3的舒张血管作用,刺激内皮细胞释放NO,同时使α—亚麻酸能使血浆中的中性脂肪(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下降。
减肥
α亚麻酸在减少肥胖病人体重方面不同于任何其它药物。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加代谢率;二是抑制甘油三脂的合成,增加体内各种脂质的排泄。但要达到减肥效果,服用量要相对增加。
抑制过敏反应
现代人,花粉过敏、食物性过敏、特异性湿疹和哮喘等发病人数不断地增加,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点,一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过敏源增加;二是身体反应性亢进。在过敏发生过程中,体内的肥大细胞、中性白细胞起着重要作用。过敏原一进入人体,就与肥大细胞结合,肥大细胞受到刺激于是就释放出组胺和白三烯(LT4)。另外,由中性白细胞释放出血小板活化因子。这些活性物质导致了过敏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鼻炎等。
食物中不同种类必须脂肪酸的比例变化可引起身体过敏反应亢进。因为由ω—6PUFA的花生四烯酸产生的4系白三烯LT4(LTB4、LTC4、LTD4、LTE4),而由α亚麻酸产生的是5系白三烯LT5(LTB5、LTC5、LTD5、LTE5)。LTB4能强烈吸引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的活性,而LT5在这方面的生理活性只有LT4的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给予大鼠高α—亚麻酸和高亚油酸(红花油)的饲料,两代饲养,腹腔注入糖原,集聚中性白细胞,并进行刺激,使其释放LT类物质,然后进行定量。释放的LT总量无大的差异,但活性强的B4型和活性弱的B5型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抗炎作用
随着抗生素和其它抗菌素的应用,病原性炎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趋减少,而一些非病原性、非致命性的慢性炎症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慢性前列腺炎等,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类抗炎药对这一类疾病只能起到对症治疗作用。即减少各种炎症介质的合成,但同时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α—亚麻酸对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有抑制作用,并且不会带来不良反应,给这一类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α—亚麻酸对脂类炎症介质的作用炎症发生时,细胞膜上的花生四烯酸AA在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具有生理活性的脂类介质,主要包括前列腺素PGE2和四系白三烯LT4,引起炎症反应。α—亚麻酸的代谢产物EPA是AA的同类物,通过竞争同一种酶系,产生前列腺素PGE3和五系白三烯LT5抑制PGE2和LT4的产生,与PGE2和LT4相比,PGE3和LT5对炎症活动几乎没有作用,因此,体内α—亚麻酸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α—亚麻酸对肽类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作用IL-Iβ和TNF-α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可以刺激胶原蛋白酶的产生、介导白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而使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导致炎症反应。α—亚麻酸明显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其机理尚不清楚。服用56%纯度的α—亚麻酸4周,体内白细胞EPA的浓度提高,IL-Iβ和TNF-α的产生可以被抑制大约30%。
从α—亚麻酸对炎症介质的抑制可以判断其对炎症疾病具有治疗作用,额外补充α—亚麻酸对许多炎症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如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皮炎,特别是前列腺炎,因为一般水溶性抗炎药物很难通过包围前列腺的脂质膜结构而发挥作用,但对本身作为脂肪酸的α—亚麻酸来说,很容易通过膜质结构进入前列腺内部发挥抗炎作用。日本已经开发α—亚麻酸药物制剂,用来预防气喘、过敏性疾病等。
保护视力
如前所述,视网膜中视细胞外节含DHA特别多。有人报道,如果DHA缺乏,视力就下降,视网膜反射能恢复时间就延长。因为视网膜一碰到光,就起化学反应,由此而产生电位变化,再通过神经传到脑。分别用Ω—6系列红花油、α—亚麻酸对大鼠进行两代饲养,然后给予强度不同的光,使产生电位变化,来比较细胞膜电位图α波和β波的大小(振幅),以确定视网膜反射能。结果表明,振幅的大小与α—亚麻酸的含量相对应,即以红花油、对照组、α—亚麻酸的顺序升高。用猴子实验,亦证明α—亚麻酸缺乏,则视力降低。
增强智力
α亚麻酸而来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脑神经和视网膜中大量存在,同时,从胎儿到哺乳这个期间脑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到离乳时脑细胞分裂大部分已结束,以后神经细胞数也不怎么增加,所以妊娠期到哺乳期的α—亚麻酸补给是非常必要的。此外,α—亚麻酸还有抗癌、抗衰老、抗抑郁、预防老年性痴呆等方面的作用,在维持人类正常生长发育、维护皮肤正常状态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α—亚麻酸在内的ω—3PUFA在西方国家已作为药品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肿瘤、炎症、抑郁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的国家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某些特定的食品中必须添加α—亚麻酸,否则不得销售。相信随着对α—亚麻酸研究的不断深入,α—亚麻酸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油脂根据其来源分为植物油和植物油,植物油根据其碘价进一步分为干性、半干性、非干性油,油脂按传统方法分为十类,其中有六类是食用植物油,一类是其轭脂肪酸型油脂,一类是羟基脂肪酸型油脂,传统上主要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有:月桂酸(椰子油,棕榈仁油、巴巴苏油),棕榈酸(棕榈油),油酸(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花生油、高油酸葵花籽油、红花油),亚油酸(中等含量,玉米油、棉籽油、芝麻油、大豆油),油酸含量(高含量,葵花籽油、红花籽油),芥酸(菜籽油)。按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类的方法更适用于基因改良的油脂,这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可能被改变,例如普通葵花籽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
国内的观点
目前国内营养学认为:α -亚麻酸是我们地球人的营养短板,主要是食物来源于比较少,食物的精加工破坏了α -亚麻酸,另外就是α -亚麻酸本身生物活性高,易氧化,保存的技术要求高。α -亚麻酸是人们要专项补充的一种基础营养素,一种必需营养素,一种严重普遍缺乏、急需补充的营养素。是人类的营养短板。
4. 白三烯存在于哪些细胞
一种鼻炎的致病原因。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肿。
中文名
白三烯
外文名
leukotriene
拼音
sanxi
生物学功能
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
重要作用药物疗效
简介
【品 名】:白三烯
【拼音】:sanxi
【英文名称】:leukotriene;LT
【说明】:从花生四烯酸在白细胞中代谢产物分离得到的具有共轭三烯结构的二十碳不饱和酸。可按取代基性质分为A、B、C、D、E、F六类,其中LTA3的结构为2001下标3代表碳链中双键总数。LTA4为5,6-环氧-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B4为5,12-二羟基-6,8,10,14-二十碳四烯酸;LTC4为5-羟基-6-S-谷胱甘基-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D4、LTE4、LTF4与LTC4类似,只是6位取代基LTD4不含谷氨酸,LTF4不含甘氨酸,LTE4只有半胱氨酸,其他白三烯命名法类似。白三烯可由花生四烯酸经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催化而制得。在体内含量虽微,但却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并且是某些变态反应、炎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中的化学介质。白三烯及其类似物——阻断剂的研究,对于免疫以及发炎、过敏的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功能】: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肿。
重要作用
白三烯在上下呼吸道的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在诱导鼻过敏反应方面,白三烯的作用比组织胺强1000多倍。在变应原诱导的鼻过敏反应中,无论是在速发反应还是迟发反应阶段,白三烯的数量都显著增加。在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中,在暴露阿司匹林后,鼻分泌物中的白三烯产物LTB4和LTC4都显著增加,但在对阿司匹林不敏感的正常人中和脱敏后的阿司匹林敏感患者中,未观察到白三烯增加。哮喘和AR患者粒细胞释放白三烯的数量高于正常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白三烯在上下呼吸道的炎症病变中起关键作用。
药物疗效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任何呼吸疾病药物都有针对性,不可能会针对所有病因。建议不要盲目求医用药、一定要去专业的医院检查、再一个是病因及分型不明确。没有采取一个针对性的治疗,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促使病情加重恶化。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诱因由于主要是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
治疗关键在于:与其他系统疾病一样,周密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诊断呼吸系疾病的基础,X线胸部检查对肺部病变具有特殊的的重要作用。由于呼吸系疾病常为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还应结合常规化验及其他特殊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力求作出病因、解剖、病理和功能的诊断。进而针对性制定最适合患者的疗法,从根源入手实施治疗。建议及时到国家正规呼吸内科接受科学系统化、规范化、多元化诊疗。
5. DHA EPA EHA 的作用是什么
DHA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胆固醇(HDL)同时降低第密度胆固醇(LDL)。DHA在大脑皮层和视网膜中含量极高,在大脑和视网膜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以有效防止健忘和老年性痴呆,延缓衰老,改善视力,增强智力和记忆力。
EPA 可以抑制肝脏脂肪和脂蛋白的合成,促进胆固醇排泄,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胆固醇,同时增高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有效防止高脂血症的发生。并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的形成。
(5)白三烯ltc4的作用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人体长期摄入某种营养素不足就有发生营养素缺乏的危险,但摄入量水平超过人体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则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必需脂肪酸ω6、ω3、由必需脂肪酸合成的DHA也一样。过量的DHA和AA会产生副作用,如导致免疫力低下等,所以孕妇要合理控制摄入孕妇DHA营养品的量。
3、一般在吃了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后,才会通过胃肠黏膜上的神经反射引起胆汁分泌,所以孕期准用户不应该挑食偏食,更不能单靠营养品来补充营养,营养的主要来源还是应该从膳食中摄取。
6.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药理
1.抗炎作用,预防和减轻粘膜炎性细胞浸润。过敏性哮喘患者服用扎鲁司特或孟鲁司特,随着肺功能的改善,患者的痰液、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显著减少,而且减少的程度与FEV 1 及白天症状改善程度相关。
2.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哮喘患者服用孟鲁司特1~3h后,肺功能FEV 1 较对照组增加8%~23%.对266例哮喘患者进行双盲实验,发现应用扎鲁司特6周后,对FEV 1 改善呈剂量依赖性,对减少夜间惊醒次数、清晨哮喘症状、应用舒喘灵次数等皆有显著作用,且各项指标的变化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呈正相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服用扎鲁司特后也可扩张支气管。
3.抑制运动诱发的支气管收缩。在哮喘患者中,运动引起的支气管收缩约占70%~80%,LTRAs可显著抑制运动诱发的支气管收缩。
4.对不耐受阿司匹林性哮喘(AIA)的作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哮喘患者,具有慢性鼻炎、反复发生鼻息肉、哮喘及不耐受类似阿司匹林药物的特征,这种哮喘用常规治疗是很难控制的,此类患者常伴有半胱氨酸白三烯的过度产生及LTC 4 合成酶的上调。许多研究证实与耐受阿斯匹林性哮喘患者和正常人相比,AIA的支气管活检组织LTC4合成酶过度表达,同时伴有肺泡灌洗液半胱氨酸白三烯水平的提高。100多例AIA哮喘患者,分别服用普鲁司特、孟鲁司特4周,结果是肺功能明显改善,β 2 受体激动剂由基础吸入量下降27.7%,而安慰剂组仅下降6%,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LTRAs可减轻由阿斯匹林所诱发的哮喘、面部潮红和腹痛,这种作用与抑制白三烯过度产生有关。
7. 白三稀是什么
白三烯 品 名:白三烯
拼音:sanxi
英文名称:leukotriene;LT
说明:从花生四烯酸在白细胞中代谢产物分离得到的具有共轭三烯结构的二十碳不饱和酸。可按取代基性质分为A、B、C、D、E、F六类,其中LTA3的结构
为2001下标3代表碳链中双键总数。LTA4为5,6-环氧-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B4为5,12-二羟基-6,8,10,14-二
十碳四烯酸;LTC4为5-羟基-6-S-谷胱甘基-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D4、LTE4、LTF4与LTC4类似,只是6位取代基
LTD4不含谷氨酸,LTF4不含甘氨酸,LTE4只有半胱氨酸,其他白三烯命名法类似。白三烯可由花生四烯酸经脂(肪)氧合酶
(lipoxygenase)催化而制得。在体内含量虽微,但却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并且是某些变态反应、炎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中的化学介质。白三烯及其
类似物——阻断剂的研究,对于免疫以及发炎、过敏的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功能: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肿。
白
三烯在上下呼吸道的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在诱导鼻过敏反应方面,白三烯的作用比组织胺强1000多倍。在变应原诱导的鼻过敏反应中,无论是在速发反应还是迟
发反应阶段,白三烯的数量都显著增加。在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中,在暴露阿司匹林后,鼻分泌物中的白三烯产物LTB4和LTC4都显著增加,但在对阿司
匹林不敏感的正常人中和脱敏后的阿司匹林敏感患者中,未观察到白三烯增加。哮喘和AR患者粒细胞释放白三烯的数量高于正常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白三烯
在上下呼吸道的炎症病变中起关键作用。
8.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概述
支气管哮喘(哮喘)时气道阻塞的机制与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渗漏所致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加及以嗜酸细胞为主导的炎症细胞浸润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关,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LTs)、血栓素、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趋化因子、腺苷及缓激肽等,参与上、下气道的炎症反应。近年来随着LTs在哮喘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以及LTs受体部位被确认,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与LTs合成抑制剂在防治哮喘中的地位引起关注。自从第一个白三烯D4(LTD4)受体拮抗剂异丁司特(ibudilast, ketas)于1989年在临床应用以来,LTRA的开发研究十分活跃。1996年新一代LTRA zafirlukast(商品名,安可来)作为抗哮喘、抗炎及抗过敏药物在国外上市,并已有一定临床应用经验。有关此类具有拮抗LTs作用的药物,被称为当前哮喘治疗的新发展或可能是一种新趋势。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AA)经5-脂氧合酶(5-LOX)途径代谢产生的一组炎性介质。体外实验表明,它对人体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较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强约1000倍,它尚可刺激黏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黏膜水肿形成。LTs还是中性粒细胞的强趋化剂与激活剂,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肺内迁移聚集,增加中性粒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脱颗粒和释放溶酶体酶。LTs在哮喘时的气道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白三烯药物包括LTs受体拮抗剂和5-LOX活性抑制剂。前者与位于支气管平滑肌等部位上的受体选择性结合,竞争性地阻断半胱氨酸LTs(Cys-LTs)的作用,进而阻断器官对LTs的反应,后者则通过花生四烯酸的5-LOX途径而抑制LTs的合成。
9. 长期服用抗组织胺药物
【化学名】±2-〔2-〔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
【英文名】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成份】本品主要成分是盐酸西替利嗪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本品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作用于中枢H1受体,临床使用时中枢抑制作用较轻。
【药代动力学】据资料报道,口服后由胃肠道吸收。健康成人一次口服10mg西替利嗪,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30~60分钟,血药峰浓度为300ng/ml。西替利嗪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血浆半衰期约10小时,约70%以原形药物随尿液排泄,少量从粪便排泄。
【适应症】用于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
【用法和用量】口服:成人或12岁以上儿童,一次10mg,一日1次或遵医嘱。如出现不良反应,可改为早晚各5mg。6~11岁儿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推荐起始剂量为5mg或10mg,一日1次。2~5岁儿童,推荐起始剂量为2.5mg,一日1次;最大剂量可增至5mg,一日1次,或2.5mg每12小时1次。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轻微且为一过性,有困倦、嗜睡、头痛、眩晕、激动、口干及胃肠道不适等。偶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肾功能损害者用量应减半。2.酒后避免使用。3.司机、操作机器或高空作业人员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未发现有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但同时服用镇静药时应慎重。
【药物过量】 本药无特效拮抗剂,严重超量患者应立即洗胃,采用支持疗法,并长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规格】 10mg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
【有效期】 暂定二年。
[主要成份] 氯雷他定。
英文名称:Loratadine
汉语拼音:Lvleitading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 4-(8-氯-5,6-二氢-11H-苯并[5,6]环庚并[1,2-b]吡啶-11-亚基)-1-哌啶羧酸乙酯. 主要成分为氯雷他定,辅料为乳糖、淀粉、糊精、硬脂酸镁、低取代羧丙纤维素
[性状] 片剂。
[药品类别]抗变态反应用药
[功能主治] 缓解过敏性鼻炎的有关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眼痒及烧灼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关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也可用于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以及其它过敏性皮肤病。
[用法及用量] 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10mg1次/日。体重大于30公斤:1日1次,一次10mg。体重小于等于30公斤:1日1次,一次5 mg。
[不良反应] 在每天10mg的推荐剂量下,本品未见明显的镇静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有乏力、头痛、嗜睡、口干、胃肠道不适包括恶、胃炎以及皮疹等。罕见不良反应有有脱发、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心动过速及心悸等。
[药理毒理] 药理学本品属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竞争性地抑制组胺H1受体,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过敏症状。本品无明显的抗胆碱和中枢抑制作用。毒理学动物试验未见明显致畸作用。
[药代动力学] 空腹口服吸收迅速。服后1~3小时起效,8~12小时达最大效应,持续作用达24 小时以上。食物可使药峰时间延迟,AUC增加。正常成年人,氯雷他定的T1/2为28(8.8~ 92)小时。80%以代谢物形式出现于尿和粪便中。慢性肾功能衰竭者(肌酐清除率≤30ml/ 分钟),药物的AUC和血药浓度升高约73%,而其代谢物的AUC则升高约120%。慢性乙醇肝病患者,氯雷他定的AUC和药峰浓度为正常人的2倍,氯雷他定及其代谢物的T1/2分别为24和37小时,可随肝病的严重程度而延长。氯雷他定与其代谢物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7%和73%~77%。本品及其代谢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在外周H1受体部位起作用。
[禁忌] 对本品中的成份过敏或特异体质的病人禁用。
[注意事项]
1.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服药期宜停止哺乳。
3.在作皮试前的约48小时左右就中止使用本品,因抗组胺药能阻止或降低皮试的阳性反应发生。
4.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6.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8.如正在使用其他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9.对肝功能受损者,本品的清除率减少,故应减低剂量,可按隔日10mg服药。
[药物相互作用]
1.同时服用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茶碱等药物,会提高氯雷他定在血浆中的浓度,应慎用。其他已知能抑制肝脏代谢的药物,在未明确与氯雷他定相互作用前就谨慎合用。
2.抑制肝药物代谢酶功能的药物能使本品的代谢减慢。每日同服酮康唑400mg,可使氯雷他定及其活性代谢物去羧乙基氯雷他定的血浆浓度升高,但未观察到心电图改变。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茶碱等药物并用也可抑制氯雷他定的代谢。
3.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 逾量中毒时,如患者清醒可予催吐。可用生理盐水洗胃,并给予活性炭吸附药物。也可考虑用盐类泻药(硫酸钠)以阻止药物在肠道吸收。血液透析不能使本品消除,腹膜透析能否使本品消除尚未明确。
是否医保用药 :医保乙类
是否非处方药 :非处方(OTC甲类)
产品名称:氯雷他定
产品英文名称:Loratadine
CAS NO:79794-75-5
指 标 参 数
性状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在甲醇、乙醇、丙酮中易溶,乙醚中溶解。在0.1mol/L盐酸中微溶,在0.1mol/L氢氧化钠中不溶。熔点 133~137℃ 鉴别 1、 本品与氯化汞试液生成白色沉淀。 2、 本品的乙醇溶液吸收波长为:247nm。 3、 本品的HPLC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一致 4、 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含量 98.5~101.0% 溶液的颜色与澄清度 1mg/ml乙醇中澄清无色甲苯 ≤0.05% 正己烷 ≤0.029% 水分 ≤0.5% 灼烧残渣 ≤0.2% 氰化物
符合中国药典附录规定重金属 ≤20ppm 有关物质 ≤1.0%
产品用途: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及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烧灼感。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
氯雷他定2007-09-29 10:48性状
地氯雷他定的化学名称为 :8-氯-6,11-二氢-11-(4-氮己环叉) -5H-苯-[5,6]环庚[1,2-b]吡啶,分子式 :C19H19ClN2,分子量 :310.83。
本品为浅蓝色圆形薄膜衣片,有压痕。
药理作用
地氯雷他定是一种非镇静性的长效组胺拮抗剂,具有强效、选择性的拮抗外周H1 受体的作用。已证实地氯雷他定具有抗过敏、抗组胺及抗炎作用。
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的临床前对比研究表明 :在与地氯雷他定相当的剂量水平下,两者的毒理学表现在质和量上均无差别。
对地氯雷他定所进行的常规临床前研究,包括安全性药理、重复给药毒性、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研究,其结果表明地氯雷他定对人没有特别的危害。由氯雷他定的致癌性研究可以证明地氯雷他定也没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口服后,地氯雷他定被有效地拒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之外,因此可选择性地阻断外周组胺H1受体。
大量体内和体外(主要是人体组织细胞)试验研究表明,除抗组胺作用外,地氯雷他定还显示出抗过敏和抗炎作用。这些研究表明地氯雷他定可以抑制过敏性炎症初期及进展期的多个环节,包括 :
炎症细胞因子IL-4,IL-6,IL-8,IL-13的释放 ;
重要的炎症趋化因子的释放,如RANTES(正常T 细胞表达或分泌的活性调节因子) ;
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激活时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 ;
嗜酸性粒细胞粘附及趋化作用 ;
粘附分子如选择蛋白P的表达 ;
组胺、前列腺素PGD2、白三烯LTC4 的IgE 依赖性释放 ;
动物模型中的急性过敏性支气管痉挛反应和过敏性咳嗽。
在地氯雷他定20 mg/日×14日的多剂量的临床试验中,未发现有统计学或临床相关意义的心血管作用。在临床药理学试验中,服用地氯雷他定45 mg/日(临床剂量的9 倍)×10 日,未见QTc 间期延长。
地氯雷他定不易透过中枢神经系统。在推荐剂量5 mg/日下嗜睡反应发生率不超过安慰剂。临床试验中,即使在7.5 mg/日剂量下,地氯雷他定也不会影响智力操作性能。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地氯雷他定与酒同服并不增加酒精所引起的行为能力的损害或嗜睡。无论是单独服用还是与酒同服,地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在精神运动试验方面均无显著差别。
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本品可有效缓解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和鼻痒 ;鼻粘膜充血/鼻塞 ;眼痒、流泪和充血 ;腭痒。本品可在24 小时内有效地控制以上症状。
在两项为期4周的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并发哮喘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地氯
雷他定能有效缓解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流涕、鼻塞、鼻痒及打喷嚏 ;眼痒及烧灼感 ;流泪 ;充血 ;腭痒及耳痒)及哮喘的症状(咳嗽、喘鸣及呼吸困难),并能减少β受体激动剂的用量。
地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的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均未改变。
在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服用本品1天后即可有效缓解瘙痒并减少荨麻疹的数量及大小。在各项试验中,地氯雷他定在24小时的服药间隔内能够维持疗效。
服用地氯雷他定能够减少嗜睡对日间生活的影响,提高患者睡眠及日常生活质量。
对过敏性鼻-结膜炎患者的问卷调查表明,地氯雷他定片能够有效缓解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负担,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所造成的日常不便。
药代动力学
地氯雷他定口服后30分钟可测得其血浆浓度,吸收较好,约3 小时后达到血药峰浓度,终末半衰期约为27小时。地氯雷他定的蓄积程度与其半衰期(约27小时)及每日1次的服药间隔一致。地氯雷他定的生物利用度在5-20 mg 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
地氯雷他定可与血浆蛋白中等程度结合(83-87%)。每日1次地氯雷他定(5-20 mg)服用14 天,未见有临床相关意义的药物蓄积。
10. 过敏性紫癜是如何发病的
在致敏作用下,体内发生变态反应,其机制有如下三种:
(1)速发型变态反应
致敏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抗原经过一定的潜伏期(5 ~ 20 天),刺激免疫组织和浆细胞产生IgE。IgE 吸附于全身各个器官的肥大细胞上(血管周围、胃腔、皮肤)。再遇到同一抗原刺激时,抗原便与吸附在肥大细胞上的IgE 相结合,激活该细胞中的酶系统,使肥大细胞释放出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5-TH、缓激肽、过敏慢反应物质(SRS-A),也能兴奋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SRS-A 由白三烯C4(LTC4)及其代谢产物LTE、LTD4 所组成。LTC4 在γ 谷氨酰转肽酶作用下,转变为LTD4,后者在二肽酶作用下转变为LTE4。这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和器官出血、水肿。
(2)抗原- 抗体复合物反应
这是主要发病机制。致敏原刺激浆细胞产生IgG(也产生IgM 和IgA),后者与相应的抗原- 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其小分子部分属可溶性,在血液中可以沉淀于血管壁或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系统所产生的C3a、C5a、C5、C6、C7 可吸引中性粒细胞,后者吞噬抗原- 抗体复合物,释放溶酶体酶,引起血管炎,累及相应器官。另一部分免疫复合物中,抗体多于抗原,复合物分子量大,属非溶性者而沉淀下来,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清除,一般不产生病理变化。
(3)细胞因子的作用
已有报道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中TNFα 和可溶性TNF 受体(sTNFR)在正常范围,而sIL-2R 水平升高。在伴有肾脏损伤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肾局部组织细胞中,有多种致炎因子如IL-1α 、IL-1β 、TNF-α 和LT 等的表达。
最近又有报道过敏性紫癜患者,尤其是急性期血清中IL-4 水平明显升高,是正常人水平上限的5 ~ 40 倍,提示细胞因子参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IL-4 促进IgE 合成,可能是该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