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输尿管图
① 左肾双肾盂,双输尿管。如果都接入膀胱了,孩子出生能像正常人一样吗
双肾盂双输尿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急性,由于输尿管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和膀胱同源,如果看到肾和输尿管的关系正常,那么输尿管正常接入膀胱通常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往往容易出现两根输尿管相互压迫的情况,相对于正常人,更容易形成肾积水和泌尿系结石,所以孩子出生之后,要定期随访。
总的来说,这种畸形,不属于“建议终止妊娠”的范畴。
② 输尿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有哪些
输尿管位于腹膜后,由于位置深,管腔细,受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超声常常不易显示。输尿管结石在肾绞痛发生时,因有积水存在而易于检出,并可确定梗阻部位。肾绞痛缓解后,往往因积水消失而难以发现结石。
输尿管结石声像图表现为:①输尿管内强回声团,其后方伴声影,与管壁分界清楚。②结石部位以上的输尿管及肾盂扩张,其内呈无回声暗区。③完全性梗阻的输尿管其开口处无喷尿现象。
③ 在肾小管形成的尿液首先进入哪
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如图,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故选:B
④ 输尿管解剖的特点
输尿管的解剖特点
输尿管的走行、分布、毗邻
输尿管是一对扁而细长的肌性器官,左右各一个,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长约20-30cm,两侧输尿管长度大致相等。输尿管的直径粗细不均,平均直径为0.5~1cm。输尿管全长可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腹部和盆部一骨盆上口平面为界限。临床上常将输尿管分为上段(骶髂关节上缘以上),中断(骶髂关节上下缘之间)和下端(骶髂关节下缘以下)。临床上输尿管的这种分段并非以解剖结构不同为依据。而与选择手术入径有关。
1.输尿管腹部 位于腹膜后,为腹膜外器官,沿腰大肌前面斜行向外下走行,周围有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在腰大肌肉中点的稍下方处,男性的输尿管经过睾丸血管的后方,而女性输尿管则与卵巢血管交叉。交叉点以上的部分为输尿管腰部,以下的部分为输尿管髂部。左输尿管的上部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面,左侧结肠血管由其前方越过。在骨盆上口附近,经过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的后方,于乙状结肠间隙隐窝的后壁内下降。进入骨盆腔时,经过左髂总血管的下端前面。右侧输尿管的上部走形于十二指肠的血管从其前方越过。在骨盆上口的附近,经过肠系膜根部的下方和回肠末端的后方下行。进入骨盆时,经过髂外动脉的前方。由于上述位置关系的特点,在施行手术时左侧输尿管腹部比右侧往往容易发现。
2.输尿管盆部 输尿管盆部较腹部短,在腹部外结缔组织中,沿盆腔侧壁向下后外方走行,经过髂内血管、腰骶干和骶髂关节的前方活前内侧、于脐动脉起始部、闭孔神经和血管的内侧跨过,在坐骨棘平面、转向前内方、经盆底上方的结缔组织直达膀胱底。坐骨棘以上部分称输尿管壁部,以下部分为脏部。男女的输尿管脏部走行有明显的不同。男性该部输尿管先向前、内和下方,行于直肠前外侧后壁之间,经输尿管的后外侧与输尿管呈直角相互交叉,然后至输精管的内下方、经精囊腺体、顶端的稍上方,从外上向内下方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三角的外侧角。女性输尿管盆腔的壁部走行为跨过髂内动脉的前方,行经卵巢的稍后方外侧。女性输尿管盆部的脏部走行为向内方,行经子宫阔嫩带基底附近的结缔组织,至子宫颈和阴道穹窿的两侧,距子宫约2.5cm处,从子宫动脉的后下方绕过,经阴道前面至膀胱底。输尿管经阴道前面时两侧的走行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子宫多向一侧倾斜,因此倾斜输尿管与阴道前壁接触的范围更广泛。女性输尿管与子宫动脉、子宫颈和阴道穹窿的关系,在施行子宫切除的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输尿管壁内部 指斜性在膀胱壁内的输尿管,长约1.5cm。当膀胱充盈时,壁内部的管腔闭合,加之输尿管的蠕动,因此有阻止尿液反流至输尿管的作用,如输尿管内部过短或肌组织发育不良,则可能发生尿液反流。壁内部发生炎症水肿,或脊髓损伤而影响其神经支配时,也可能发生尿液反流,儿童该部输尿管较短,因此易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现象,但随着生长发育,壁内部输尿管的延长,肌层的不断增厚,大部分儿童其膀胱输尿管反流现象会逐渐消失。
4.输尿管的形态特征 输尿管全长口径粗细不一,有明显的生理性狭窄和膨大。共存在三个明显的狭窄部:①上狭窄部 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又名为上狭。②中狭窄部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又名为中狭。③下狭窄部 在输尿管内部,又名为壁内狭,是输尿管的最窄处。输尿管两狭窄部往往是结石等异物滞留处。输尿管两狭之间为膨大部,称壶腹,其口径可宽达1~1.5cm(图3-10)。
输尿管的走行并非垂直下行,其全长有三个弯曲。第一个弯曲称肾曲,位于输尿管的上端。第二个弯曲称界曲,在骨盆的上口出呈“s”形,由向下的方向斜转向内,过骨盆上口后转向下方。第三个弯曲称骨盆曲,由斜向内下方,转向前下方,突向后下方。
输尿管在腹前壁的体表位置,上端位于幽门平面(第1腰椎下缘)与腰直肌外缘的交界处。沿着腰直肌外缘下行至髂前上棘间线与腹直肌外缘交叉点进入骨盆,由腹部移行至盆壁。
输尿管的组织结构
输尿管为一肌性管腔,管壁厚,粘膜形成纵行皱壁,管壁的横断面呈形状,上皮约为4~5层细胞。管壁收缩时基层细胞成柱状,表面细胞为立方形。胞质丰富,游离面胞质浓缩形成壳层,有1~2个核。光镜下基膜不明显,内有散在的淋巴组织
织,肌层分内外两层。输尿管下段,肌层增厚并形成纵中环和外纵三层,由于肌层呈蠕动性收缩可将尿液输送至膀胱。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较大的血管并发出分支至肌层,在粘膜内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集合成静脉传出输尿管。
电镜下观察可见输尿管表层上皮游离面形成许多微褶和沟,沟内陷如胞质形成囊泡,胞质内微丝,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含量丰富。细胞侧缘和基部具有交错排列的指状突和质膜内褶。相邻表层细胞有连接复合体,该结构是防止液体大分子渗透的屏障。基膜具有基板及薄层网板。
输尿管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动脉 输尿管的动脉供应来源很广(图312)肾动脉、肾囊动脉、肾下及动脉、腹主动脉、骶中动脉、第一腰动脉、睾丸动脉(女性为卵巢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均有分支供应相应水平的输尿管。输尿管腹部主要有肾动脉的分支分布,每侧有3~9条,平均5条,右侧略多左侧。输尿管腹部虽长,但接受动脉的分支数少于输尿管盆部。除肾盂附近以外,动脉分支大多经输尿管的内侧进入输尿管壁。输尿管盆部的动脉分支男女来源有所不同,男性多来自附近动脉和睾丸动脉,而女性则来自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分支。大约48.63%的动脉分支从输尿管内侧进入住尿管壁。而40%则从外侧进入。从输尿管前面进入者占8.64%,而后侧进入者仅占2.73%。髂总动脉、髂内动脉的分支均从输尿管的内侧进入输尿管壁。膀胱上、下动脉的分支则多数从输尿管的外侧进入。数氖管的下段吻合支少时游离后可能会出线坏死现象,有人认为在髂总动脉交叉部的输尿管游离2厘米是安全的。膀胱下动脉经常发出分支,分布于输尿管下部和膀胱三角的大部分。
2静脉 输尿管的静脉汇入上述的同名动脉,最后一般回流入肾静脉、睾丸静脉(女性则为卵巢静脉)和髂内静脉等。
3淋巴管 输尿管的淋巴回流始于粘膜下、肌层喝外膜的淋巴丛。这些淋巴管网相互吻合,输尿管上不的淋巴管与肾淋巴管相连,或直接注入主动脉旁(腰)淋巴结,输尿管腹部的其余部分注入髂总淋巴结,输尿管盆部则注入髂总、髂外和髂内淋巴结。
4神经支配 输尿管神经丛由肾丛、主动脉丛、肠系膜上丛和肠系膜下丛的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神经纤维的中枢位于第10、11、和12胸髓,第1腰髓和第2~4骶髓。输尿管神经丛和输尿管肌层.
⑤ 如何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治疗方法?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治疗方法有几种?回答者:qiyuk收集到一些治疗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病的防治主要是防止肾损害的发生和进展,最重要的是制止尿液逆流和控制感染。抗逆流手术应用于临床已有30多年,由于PVUR可因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轻,故手术适应证应严加限制。 Willscher等认为仅适用于: ② VUR持续存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仍反复感染者; ②重度VUR伴有感染者。近年使用内镜下注射teflon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Normand及Smellie认为输尿管植入术并不能改善其预后。Torres等观察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病人的结果,认为从确诊到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时间并无差别。 多数学者主张严格控制感染,等待VUR自行消失或减轻。对儿童VUR严格控制感染,经10年观察很少发现肾内瘢痕形成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药品治疗回答者:qiyuk治疗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会比较常用到以下几种药品,建议您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肚痛丸,苏南山肚痛丸,香砂养胃软胶囊,绿梅止泻颗粒,仲景胃灵片,保和口服液,烂积丸,香砂养胃颗粒,解毒止泻胶囊,良附丸,舒肝止痛丸,左金丸 膀胱输尿管反流可以治好吗?回答者:whxdnk120您好,尿路感染,如果是逆行性感染,主要是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或正常,外阴不洁,通过尿道、膀胱、再到输尿管、肾的途径。也有病菌来自血液的情况,少见。你有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说明在胚胎发育时不太正常。如果累及输尿管与膀胱的交界处,尿液反流,致病菌易上行的话,可能感染机会会增加。不过,正常人也是可以逆行感染的。再手术无必要,可能会加重病情!仅小量反流不会有多大问题,你主要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控制塑逆行感染,这是关键!勤排尿,降低反流程度。祝早日康复!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有什么症状?回答者:hugangk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有以下症状表现和体征: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症状主要从两方面表现,肾积水和尿路感染。反流导致上尿路内的尿液无法排空,到一定程度即会产生肾盂和输尿管的扩张,在超声上反映出来。因此凡超声发现的肾积水都应行VCUG,以排除反流。由于相当一部分患儿是无症状反流,在高危人群中,用超声进行反流筛查有实际意义。尿路感染在儿童中更多的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发热、嗜睡、无力、厌食、恶心、呕吐和生长障碍等。在婴幼儿无菌反流可表现为肾绞痛,但表现不典型。大儿童可指出在膀胱充盈或排尿时,肋部疼痛,年长儿在并发急性肾盂肾炎时,也有腰、腹部疼痛和触痛。 实时B超检查可作为诊断反流的过筛检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是确定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和分级的金标准。凡超声检查发现的肾积水和有泌尿系感染发作的均应进行VCUG。由于小儿对检查的恐惧和不合作,为防止产生假阴性结果,造影时可予镇静剂,适当时要重复进行。一般根据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的结果,将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分为5级(图2): Ⅰ级:反流仅达输尿管。 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但输尿管无扩张。 Ⅲ级:输尿管轻度扩张或(和)弯曲,肾盂轻度扩张和穹隆轻度变钝。 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弯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但多数肾盏仍维持乳头形态。 Ⅴ级:输尿管严重扩张和迂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多数肾盏中乳头形态消失。 膀胱输尿管反流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必须重视早期筛查。由于膀胱输尿管反流与泌尿系感染密切相关,故应加强对泌尿系感染患儿反流的筛查。一旦尿常规及清洁尿培养明确泌尿系感染,建议进行VCUG检查确定有无反流,但也有文献认为对5岁以下的女孩首次无热性泌尿系感染可不进行VCUG。VUR是导致胎儿及新生儿肾积水常见的病因之一,有人主张即使生后超声检查正常的胎儿肾积水,也应行VCUG检查,这是因为有25%的Ⅲ-Ⅴ反流生后超声正常。膀胱输尿管反流具有家族性及遗传倾向,因此对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无症状同胞及其一级家族成员应进行VCUG检查明确有无反流。另外近年来认为许多学者提出不稳定性膀胱和非神经源性神经原膀胱是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的重要原因,此类患儿尿常规筛查如发现泌尿系感染则进行VCUG检查。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要做什么检查?回答者:whaik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检查方法一般有以下这些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便常规光镜或电镜扫描检查若见小管上皮细胞及异形红细胞增多,应考虑反流性肾病存在。蛋白尿可作为反流性肾病患者首发症状。尿微量蛋白测定(包括尿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尿白蛋白)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定量排出增多,对早期反流性肾病,肾瘢痕形成诊断有很大帮助,严重肾损害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Tamm-Horsfall蛋白量减少,反映肾小管功能损害,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实质病变均见明显减少。 1.超声波检查 实时B超检查适用于诊断反流的过筛检查,若见输尿管、肾盂扩张应考虑有反流的存在,现在有采用彩流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待膀胱充盈后排尿期观察反流情况,并可观察输尿管开口位置,有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安全,无损伤痛苦。 2.放射性核素膀胱造影 能准确确定有无反流,但对确定反流分级不够精确,只可作为随访研究。静脉尿路造影可很好地显示肾脏形态,通过所显示的肾轮廓,可计算肾实质的厚度和肾的生长情况,但一方面,超声更加简单易行。 3.肾核素(DMSA)扫描 可清晰显示肾瘢痕情况,用于随访病儿有无新瘢痕形成,并可评价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确定分肾功能,比较手术前后的肾功能等。 4.尿培养:为了了解有无尿路感染,在无症状的病人,尿培养每三月一次,而在出现尿路症状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必须立即进行尿培养。 5.排尿性膀胱造影检查:传统上,VUR的应每年一次排尿性膀胱造影检查,以监测反流是否自发缓解或升级,然而最近一项分析推荐在Ⅰ、Ⅱ级反流的儿童和单侧Ⅲ级反流的2岁以下儿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长儿的Ⅲ级反流和任何年龄的Ⅳ级反流每三年检查一次。 6.DMSA检查和肾脏超声检查:建议1年1次,以监测有无肾瘢痕及瘢痕进展和肾脏的发育情况。 7.其它:每年测定血压、体重身高和血肌酐一次。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有什么症状?回答者:ruanyingk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有以下症状表现和体征: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症状主要从两方面表现,肾积水和尿路感染。反流导致上尿路内的尿液无法排空,到一定程度即会产生肾盂和输尿管的扩张,在超声上反映出来。因此凡超声发现的肾积水都应行VCUG,以排除反流。由于相当一部分患儿是无症状反流,在高危人群中,用超声进行反流筛查有实际意义。尿路感染在儿童中更多的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发热、嗜睡、无力、厌食、恶心、呕吐和生长障碍等。在婴幼儿无菌反流可表现为肾绞痛,但表现不典型。大儿童可指出在膀胱充盈或排尿时,肋部疼痛,年长儿在并发急性肾盂肾炎时,也有腰、腹部疼痛和触痛。 实时B超检查可作为诊断反流的过筛检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是确定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和分级的金标准。凡超声检查发现的肾积水和有泌尿系感染发作的均应进行VCUG。由于小儿对检查的恐惧和不合作,为防止产生假阴性结果,造影时可予镇静剂,适当时要重复进行。一般根据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的结果,将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分为5级(图2): Ⅰ级:反流仅达输尿管。 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但输尿管无扩张。 Ⅲ级:输尿管轻度扩张或(和)弯曲,肾盂轻度扩张和穹隆轻度变钝。 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弯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但多数肾盏仍维持乳头形态。 Ⅴ级:输尿管严重扩张和迂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多数肾盏中乳头形态消失。 膀胱输尿管反流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必须重视早期筛查。由于膀胱输尿管反流与泌尿系感染密切相关,故应加强对泌尿系感染患儿反流的筛查。一旦尿常规及清洁尿培养明确泌尿系感染,建议进行VCUG检查确定有无反流,但也有文献认为对5岁以下的女孩首次无热性泌尿系感染可不进行VCUG。VUR是导致胎儿及新生儿肾积水常见的病因之一,有人主张即使生后超声检查正常的胎儿肾积水,也应行VCUG检查,这是因为有25%的Ⅲ-Ⅴ反流生后超声正常。膀胱输尿管反流具有家族性及遗传倾向,因此对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无症状同胞及其一级家族成员应进行VCUG检查明确有无反流。
⑥ 双输尿管上下未见扩张,中段显示欠佳
显示欠佳有可能是显影效果不好,在图像上很难看到输尿管中段的结构,也有可能是结石占位,引起的显像不佳。
⑦ 生物实验常用导尿方法中的膀胱插管法和输尿管插管法的对比
膀胱插管法是从腹部膀胱的位置开刀,直接将导尿管装到膀胱中。用这种方法,尿液不能蓄积,有一点就排一点,不推荐使用,在输尿管堵塞的情况下才采用此种方法。输尿管插管法是从输尿管插入,没有以上的问题。
好像是这样的。
⑧ 我输尿管上段结石13×6MM 体外碎石后变成19×8 变大了
如图一所示,肾结构与肾结石示意图,肾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通常是以腰痛、腹痛、尿痛或血尿为首发症状来医院就诊,通过做X光、B超等检查后发现。尿石症虽然是普通的常见病,发作时往往剧痛难忍,如果不及时治疗或任其发展,最终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严重后果。
图一
4、不宜做体外震波碎石的患者
(1)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如病情未控制,不适宜碎石,以免碎石后可能发生无法控制的感染。
(2)感染严重或急性感染者,体外震波碎石可加重感染的程度,引发菌血症、毒血症等。
(3)高危患者及单个、多个器官功能不好,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独肾等患者不宜做体外碎石。
(4)肥胖患者因结石定位困难不宜进行体外碎石。
(5)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及结石远端尿道梗阻的患者绝对不能做体外碎石治疗。
此外,对于直径>2.5厘米,多发的、复杂性的肾结石;输尿管内直径>1.5厘米,停留时间过长的结石;以及大量积液和患有肾功能不全的结石患者,均不宜单独采用此方法治疗。
5、能够溶解结石的西药
目前所知的众多结石成分中,能通过药物溶解的成分只有两种,即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因为这两种成分的结石都是在酸性情况下形成的,所以通过大量喝水(使24小时尿量维持在3000毫升左右)以及服用碱性药物,有望使结石溶解并排出。可以碱化尿液的药物有枸橼酸钾、枸橼酸钠、重碳酸钠等,同时配合服用别嘌呤醇(对尿酸)、青霉素胺(对胱氨酸),有望使结石溶解。一般口服剂量为枸橼酸钾1日3克,枸橼酸钠或重碳酸钠1日4~12克,使尿液的酸碱度维持在7~8之间,以溶解结石和预防新生结石形成。
其他成分的结石,如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镁铵等,现在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溶解它们,只能通过体外震波碎石及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最终目的是保护肾功能。只有在肾功能良好的基础上,药物治疗才有意义。
6、 中医治疗肾结石症的特色
中医治疗尿路结石的特色,在于把改善体质、消除产生结石的病理状态与促进排石结合起来治疗。根据肾结石患者的表现,中医把患者大致分为3类。
(1)膀胱湿热:因多食肥甘厚味、嗜酒,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或感受外邪、外阴不洁等导致湿热侵袭膀胱。
(2)气滞血淤:因气机不畅导致血淤,淤滞成石,阻塞尿道。
(3)脾肾亏虚:肾阴不足则生内热,热伤津液,煎熬日久,浓缩成石;脾肾阳虚,虚则水湿停留,湿热互生,蕴于膀胱,而致结石形成。
7、有排石作用的中草药
常用的具有溶石排石作用的单味中草药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滑石、冬葵子、瞿麦、鸡内金、玉米须、牛膝、车前子等。一般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可以提高疗效。
8、排石汤剂举例
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具有疗效明显、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尤其对较小的结石效果较好,可以弥补手术、体外碎石对小结石和泥沙样结石效果差或无效的缺陷,并能减少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毒副作用。比如排石汤剂: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冬葵子、瞿麦、滑石各10克)。该方能行气滋阴补肾,通淋排石,主要适合于“肾阴虚”型尿石症。临床特点为:头晕耳鸣,腰酸腿痛,小便淋漓或不爽,失眠多梦,时有低热,心悸气短,五心烦热,舌质红或少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