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区块链中使用的什么加密算法
㈠ 区块链的三大核心技术是什么
区块链运作的7个核心技术介绍 2018-01-15
1.区块链的链接
顾名思义,区块链即由一个个区块组成的链。每个区块分为区块头和区块体(含交易数据)两个部分。区块头包括用来实现区块链接的前一区块的哈希(PrevHash)值(又称散列值)和用于计算挖矿难度的随机数(nonce)。前一区块的哈希值实际是上一个区块头部的哈希值,而计算随机数规则决定了哪个矿工可以获得记录区块的权力。
2.共识机制
区块链是伴随比特币诞生的,是比特币的基础技术架构。可以将区块链理解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记账系统。类似比特币这样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系统,要求在没有中心节点的情况下保证各个诚实节点记账的一致性,就需要区块链来完成。所以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在没有中心控制的情况下,在互相没有信任基础的个体之间就交易的合法性等达成共识的共识机制。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目前主要有4类:PoW、PoS、DPoS、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3.解锁脚本
脚本是区块链上实现自动验证、自动执行合约的重要技术。每一笔交易的每一项输出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指向一个地址,而是指向一个脚本。脚本类似一套规则,它约束着接收方怎样才能花掉这个输出上锁定的资产。
交易的合法性验证也依赖于脚本。目前它依赖于两类脚本:锁定脚本与解锁脚本。锁定脚本是在输出交易上加上的条件,通过一段脚本语言来实现,位于交易的输出。解锁脚本与锁定脚本相对应,只有满足锁定脚本要求的条件,才能花掉这个脚本上对应的资产,位于交易的输入。通过脚本语言可以表达很多灵活的条件。解释脚本是通过类似我们编程领域里的“虚拟机”,它分布式运行在区块链网络里的每一个节点。
4.交易规则
区块链交易就是构成区块的基本单位,也是区块链负责记录的实际有效内容。一个区块链交易可以是一次转账,也可以是智能合约的部署等其他事务。
就比特币而言,交易即指一次支付转账。其交易规则如下:
1)交易的输入和输出不能为空。
2)对交易的每个输入,如果其对应的UTXO输出能在当前交易池中找到,则拒绝该交易。因为当前交易池是未被记录在区块链中的交易,而交易的每个输入,应该来自确认的UTXO。如果在当前交易池中找到,那就是双花交易。
3)交易中的每个输入,其对应的输出必须是UTXO。
4)每个输入的解锁脚本(unlocking )必须和相应输出的锁定脚本(locking )共同验证交易的合规性。
5.交易优先级
区块链交易的优先级由区块链协议规则决定。对于比特币而言,交易被区块包含的优先次序由交易广播到网络上的时间和交易额的大小决定。随着交易广播到网络上的时间的增长,交易的链龄增加,交易的优先级就被提高,最终会被区块包含。对于以太坊而言,交易的优先级还与交易的发布者愿意支付的交易费用有关,发布者愿意支付的交易费用越高,交易被包含进区块的优先级就越高。
6.Merkle证明
Merkle证明的原始应用是比特币系统(Bitcoin),它是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2009年描述并且创造的。比特币区块链使用了Merkle证明,为的是将交易存储在每一个区块中。使得交易不能被篡改,同时也容易验证交易是否包含在一个特定区块中。
7.RLP
RLP(Recursive Length Prefix,递归长度前缀编码)是Ethereum中对象序列化的一个主要编码方式,其目的是对任意嵌套的二进制数据的序列进行编码。
㈡ 区块链本质是什么比特币原理又是什么二者究竟有何区别
一枚比特币价格从2万多美元狂涨到4万美元。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或者说简单了解了一下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它的机理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因此,简单搜索了一些资料,也对比特币有些了解,便把手头上的资料整理了一下。
(3)目的:去中心化,减少风险
中心式网络只有中央服务器能够存储和处理数据,其缺点是工作量大,一旦瘫痪则整个系统瘫痪;数据存储量大;中央管理者权限大。
分布式网络中的所有服务器均能够存储和处理数据,各服务器之间地位平等,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大致的科普内容就是这样,如果还想多了解一些,可以看看中本聪的论文和下面的官方科普视频。
㈢ 区块链中现代密码学
1983年 - David Chaum描述的盲签
1997年 - Adam Back发明的HashCash(工作证明制度的一个例子)
2001年 - Ron Rivest,Adi Shamir和Yael Tauman向加密社区提出了环签名
2004年 - Patrick P. Tsang和Victor K.提出使用环签名系统进行投票和电子现金;
2008年 - 由Satoshi Nakamoto出版的Bitcoin白皮书
2011年 - 比特币系统中的匿名分析,Fergal Reid和Martin Harrigan
2012 - 目的地址比特币匿名(CryptoNote中的一次性地址)。
安全多方计算起源于1982年姚期智的百万富翁问题。后来Oded Goldreich有比较细致系统的论述。
姚氏百万富翁问题是由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启智教授首先提出的。该问题表述为:两个百万富翁Alice和Bob想知道他们两个谁更富有,但他们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财富的任何信息。该问题有一些实际应用:假设Alice希望向Bob购买一些商品,但她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为x元;Bob希望的最低卖出价为y元。Alice和Bob都非常希望知道x与y哪个大。如果x>y,他们都可以开始讨价还价;如果z<y,他们就不用浪费口舌。但他们都不想告诉对方自己的出价,以免自己在讨价还价中处于不利地位。
该方案用于对两个数进行比较,以确定哪一个较大。Alice知道一个整数i;Bob知道一个整数j, Alice与B0b希望知道究竟i>=j还是j>i,但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数。为简单起见,假设j与i的范围为[1,100】。Bob有一个公开密钥Eb和私有密钥Db。
安全多方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无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 如何安全地计算一个约定函数的问题. 安全多方计算在电子选举、电子投票、电子拍卖、秘密共享、门限签名等场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是很久以前密码学界就提出来的一个Open Problem。早在1978年,Ron Rivest, Leonard Adleman, 以及Michael L. Dertouzos就以银行为应用背景提出了这个概念[RAD78]。对,你没有看错,Ron Rivest和Leonard Adleman分别就是著名的RSA算法中的R和A。
什么是同态加密?提出第一个构造出全同态加密(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Gen09]的Craig Gentry给出的直观定义最好:A way to delegate processing of your data, without giving away access to it.
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的加密方案关注的都是数据存储安全。即,我要给其他人发个加密的东西,或者要在计算机或者其他服务器上存一个东西,我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后在发送或者存储。没有密钥的用户,不可能从加密结果中得到有关原始数据的任何信息。只有拥有密钥的用户才能够正确解密,得到原始的内容。我们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用户是不能对加密结果做任何操作的,只能进行存储、传输。对加密结果做任何操作,都将会导致错误的解密,甚至解密失败。
同态加密方案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其关注的是数据处理安全。同态加密提供了一种对加密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也就是说,其他人可以对加密数据进行处理,但是处理过程不会泄露任何原始内容。同时,拥有密钥的用户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解密后,得到的正好是处理后的结果。
有点抽象?我们举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有个叫Alice的用户买到了一大块金子,她想让工人把这块金子打造成一个项链。但是工人在打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偷金子啊,毕竟就是一克金子也值很多钱的说… 因此能不能有一种方法,让工人可以对金块进行加工(delegate processing of your data),但是不能得到任何金子(without giving away access to it)?当然有办法啦,Alice可以这么做:Alice将金子锁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面,这个盒子安装了一个手套。工人可以带着这个手套,对盒子内部的金子进行处理。但是盒子是锁着的,所以工人不仅拿不到金块,连处理过程中掉下的任何金子都拿不到。加工完成后。Alice拿回这个盒子,把锁打开,就得到了金子。
这里面的对应关系是:盒子:加密算法盒子上的锁:用户密钥将金块放在盒子里面并且用锁锁上:将数据用同态加密方案进行加密加工:应用同态特性,在无法取得数据的条件下直接对加密结果进行处理开锁:对结果进行解密,直接得到处理后的结果同态加密哪里能用?这几年不是提了个云计算的概念嘛。同态加密几乎就是为云计算而量身打造的!我们考虑下面的情景:一个用户想要处理一个数据,但是他的计算机计算能力较弱。这个用户可以使用云计算的概念,让云来帮助他进行处理而得到结果。但是如果直接将数据交给云,无法保证安全性啊!于是,他可以使用同态加密,然后让云来对加密数据进行直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他。这样一来:用户向云服务商付款,得到了处理的结果;云服务商挣到了费用,并在不知道用户数据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了数据;
聚合签名由Boneh等人提出,主要是通过聚合多个签名为一个签名,来提高签名与验证的效率。要对多个用户的数据进行签名,聚合签名能够极大地降低签名计算复杂度。CL就是聚合签名。
零知识证明过程有两个参与方,一方叫证明者,一方叫验证者。证明者掌握着某个秘密,他想让验证者相信他掌握着秘密,但是又不想泄漏这个秘密给验证者。
双方按照一个协议,通过一系列交互,最终验证者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证明者是或不掌握这个秘密。
对于比特币的例子,一笔转帐交易合法与否,其实只要证明三件事:
发送的钱属于发送交易的人
发送者发送的金额等于接收者收到金额
发送者的钱确实被销毁了
整个证明过程中,矿工其实并不关心具体花掉了多少钱,发送者具体是谁,接受者具体是谁。矿工只关心系统的钱是不是守恒的。
zcash 就是用这个思路实现了隐私交易。
零知识证明的三条性质对应:
(1)完备性。如果证明方和验证方都是诚实的,并遵循证明过程的每一步,进行正确的计算,那么这个证明一定是成功的,验证方一定能够接受证明方。
(2)合理性。没有人能够假冒证明方,使这个证明成功。
(3)零知识性。证明过程执行完之后,验证方只获得了“证明方拥有这个知识”这条信息,而没有获得关于这个知识本身的任何一点信息。
只有环成员,没有管理者,不需要环成员之间的合作,签名者利用自己的私钥和集合中其他成员的公钥就能独立的进行签名,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集合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包含在了其中。
环签名可以被用作成一种泄露秘密的方式,例如,可以使用环形签名来提供来自“白宫高级官员”的匿名签名,而不会透露哪个官员签署了该消息。 环签名适用于此应用程序,因为环签名的匿名性不能被撤销,并且因为用于环签名的组可以被即兴创建。
1)密钥生成。为环中每个成员产生一个密钥对(公钥PKi,私钥SKi)
2)签名。签名者用自己的私钥和任意n个环成员的公钥为消息m生成签名a
3)签名验证。签名者根据环签名和消息m,验证签名是否是环中成员所签。如果有效就接收,如果无效就丢弃。
群签名的一般流程
盲数字签名(Blind Signature)简称盲签名——是一种数字签名的方式,在消息内容被签名之前,对于签名者来说消息内容是不可见的。1982年大卫·乔姆首先提出了盲签名的概念。盲签名因为具有盲性这一特点,可以有效保护所签署消息的具体内容,所以在电子商务和电子选举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类比例子:对文件签名就是通过在信封里放一张复写纸,签名者在信封上签名时,他的签名便透过复写纸签到文件上。
所谓盲签名,就是先将隐蔽的文件放进信封里,而除去盲因子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个信封,当文件在一个信封中时,任何人不能读它。对文件签名就是通过在信封里放一张复写纸,签名者在信封上签名时,他的签名便透过复写纸签到文件上。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盲签名应该具有以下的性质:
不可伪造性。除了签名者本人外,任何人都不能以他的名义生成有效的盲签名。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性质。
不可抵赖性。签名者一旦签署了某个消息,他无法否认自己对消息的签名。
盲性。签名者虽然对某个消息进行了签名,但他不可能得到消息的具体内容。
不可跟踪性。一旦消息的签名公开后,签名者不能确定自己何时签署的这条消息。
满足上面几条性质的盲签名,被认为是安全的。这四条性质既是我们设计盲签名所应遵循的标准,又是我们判断盲签名性能优劣的根据。
另外,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现的效率也是我们设计盲签名时必须考虑的重要
因素。一个盲签名的可操作性和实现速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密钥的长度;
2,盲签名的长度;
3,盲签名的算法和验证算法。
盲签名具体步骤
1,接收者首先将待签数据进行盲变换,把变换后的盲数据发给签名者。
2,经签名者签名后再发给接收者。
3,接收者对签名再作去盲变换,得出的便是签名者对原数据的盲签名。
4,这样便满足了条件①。要满足条件②,必须使签名者事后看到盲签名时不能与盲数据联系起来,这通常是依靠某种协议来实现的。
㈣ 什么是区块链加密算法
这个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运用了很多优秀的加密算法来保证系统可靠性。具体的理解和操作可以去下载链派社区app,听一下里面讲师的课程,你就清楚了。
㈤ 区块链密码算法是怎样的
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是一种传统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的应用,这其中包括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共识机制和密码学等。随着各种区块链研究联盟的创建,相关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员支持。区块链使用的Hash算法、零知识证明、环签名等密码算法:
Hash算法
哈希算法作为区块链基础技术,Hash函数的本质是将任意长度(有限)的一组数据映射到一组已定义长度的数据流中。若此函数同时满足:
(1)对任意输入的一组数据Hash值的计算都特别简单;
(2)想要找到2个不同的拥有相同Hash值的数据是计算困难的。
满足上述两条性质的Hash函数也被称为加密Hash函数,不引起矛盾的情况下,Hash函数通常指的是加密Hash函数。对于Hash函数,找到使得被称为一次碰撞。当前流行的Hash函数有MD5,SHA1,SHA2,SHA3。
比特币使用的是SHA256,大多区块链系统使用的都是SHA256算法。所以这里先介绍一下SHA256。
1、 SHA256算法步骤
STEP1:附加填充比特。对报文进行填充使报文长度与448模512同余(长度=448mod512),填充的比特数范围是1到512,填充比特串的最高位为1,其余位为0。
STEP2:附加长度值。将用64-bit表示的初始报文(填充前)的位长度附加在步骤1的结果后(低位字节优先)。
STEP3:初始化缓存。使用一个256-bit的缓存来存放该散列函数的中间及最终结果。
STEP4:处理512-bit(16个字)报文分组序列。该算法使用了六种基本逻辑函数,由64 步迭代运算组成。每步都以256-bit缓存值为输入,然后更新缓存内容。每步使用一个32-bit 常数值Kt和一个32-bit Wt。其中Wt是分组之后的报文,t=1,2,...,16 。
STEP5:所有的512-bit分组处理完毕后,对于SHA256算法最后一个分组产生的输出便是256-bit的报文。
2、环签名
2001年,Rivest, shamir和Tauman三位密码学家首次提出了环签名。是一种简化的群签名,只有环成员没有管理者,不需要环成员间的合作。环签名方案中签名者首先选定一个临时的签名者集合,集合中包括签名者。然后签名者利用自己的私钥和签名集合中其他人的公钥就可以独立的产生签名,而无需他人的帮助。签名者集合中的成员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被包含在其中。
环签名方案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密钥生成。为环中每个成员产生一个密钥对(公钥PKi,私钥SKi)。
(2)签名。签名者用自己的私钥和任意n个环成员(包括自己)的公钥为消息m生成签名a。
(3)签名验证。验证者根据环签名和消息m,验证签名是否为环中成员所签,如果有效就接收,否则丢弃。
环签名满足的性质:
(1)无条件匿名性:攻击者无法确定签名是由环中哪个成员生成,即使在获得环成员私钥的情况下,概率也不超过1/n。
(2)正确性:签名必需能被所有其他人验证。
(3)不可伪造性:环中其他成员不能伪造真实签名者签名,外部攻击者即使在获得某个有效环签名的基础上,也不能为消息m伪造一个签名。
3、环签名和群签名的比较
(1)匿名性。都是一种个体代表群体签名的体制,验证者能验证签名为群体中某个成员所签,但并不能知道为哪个成员,以达到签名者匿名的作用。
(2)可追踪性。群签名中,群管理员的存在保证了签名的可追踪性。群管理员可以撤销签名,揭露真正的签名者。环签名本身无法揭示签名者,除非签名者本身想暴露或者在签名中添加额外的信息。提出了一个可验证的环签名方案,方案中真实签名者希望验证者知道自己的身份,此时真实签名者可以通过透露自己掌握的秘密信息来证实自己的身份。
(3)管理系统。群签名由群管理员管理,环签名不需要管理,签名者只有选择一个可能的签名者集合,获得其公钥,然后公布这个集合即可,所有成员平等。
链乔教育在线旗下学硕创新区块链技术工作站是中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开展的“智慧学习工场2020-学硕创新工作站 ”唯一获准的“区块链技术专业”试点工作站。专业站立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㈥ 区块链的密码技术有
密码学技术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区块链的密码技术有数字签名算法和哈希算法。
数字签名算法
数字签名算法是数字签名标准的一个子集,表示了只用作数字签名的一个特定的公钥算法。密钥运行在由SHA-1产生的消息哈希:为了验证一个签名,要重新计算消息的哈希,使用公钥解密签名然后比较结果。缩写为DSA。
数字签名是电子签名的特殊形式。到目前为止,至少已经有 20 多个国家通过法律 认可电子签名,其中包括欧盟和美国,我国的电子签名法于 2004 年 8 月 28 日第十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数字签名在 ISO 7498-2 标准中定义为: “附加在数据单元上的一些数据,或是对数据单元所作的密码变换,这种数据和变换允许数据单元的接收者用以确认数据单元来源和数据单元的完整性,并保护数据,防止被人(例如接收者)进行伪造”。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问题,利用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变换技术,使收发数据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收方能够鉴别发送方所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其发送过该数据这一 事实。
数字签名是密码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提出是为了对电子文档进行签名,以 替代传统纸质文档上的手写签名,因此它必须具备 5 个特性。
(1)签名是可信的。
(2)签名是不可伪造的。
(3)签名是不可重用的。
(4)签名的文件是不可改变的。
(5)签名是不可抵赖的。
哈希(hash)算法
Hash,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又叫做预映射, pre-image),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这种转换是一种压缩映射,其中散列值的空间通常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但是不可逆向推导出输入值。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哈希(Hash)算法,它是一种单向密码体制,即它是一个从明文到密文的不可逆的映射,只有加密过程,没有解密过程。同时,哈希函数可以将任意长度的输入经过变化以后得到固定长度的输出。哈希函数的这种单向特征和输出数据长度固定的特征使得它可以生成消息或者数据。
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代表,其中工作量证明和密钥编码过程中多次使用了二次哈希,如SHA(SHA256(k))或者RIPEMD160(SHA256(K)),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增加了工作量或者在不清楚协议的情况下增加破解难度。
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代表,主要使用的两个哈希函数分别是:
1.SHA-256,主要用于完成PoW(工作量证明)计算;
2.RIPEMD160,主要用于生成比特币地址。如下图1所示,为比特币从公钥生成地址的流程。
㈦ git和区块链的区别
一、相似性
分布式
Git 确保每个代码仓库在本地保留完整的项目库,而不仅仅是自己在工作的这个分支和自己的提交历史。同时也保留了最近这次 pull 下来后的所有快照和索引信息。
区块链上,每个节点在本地保存完整数据库,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交易信息。
可追溯性
Git commit 链上,每个 commit 对象都包含父级对象(上一次 commit 的对象,除了第一个 commit ),对之前的记录全部可追溯。
区块链上,每个区块都包含前一个区块的索引(除了创世区块),可以追溯之前所有有效交易。
不可篡改
Git 的 commit 链中,每个对象本身在存储前都计算校验和,然后以校验和来引用。一旦修改,校验和就会不对, 这意味着不可能在 Git 不知情时更改任何文件内容或目录内容。
Git 用以计算校验和的机制叫做 SHA-1 散列( hash,哈希)。 这是一个由 40 个十六进制字符( 0-9 和 a-f )组成字符串,基于 Git 中文件的内容或目录结构计算出来。SHA-1 哈希看起来是这样:区块链中,每个区块包含上个区块 ID,本区块 ID 两个 SHA-256 散列,这两个散列都是基于区块内容计算出来。一旦修改内容,则散列将变化,和其他节点的链不一致,最终不能加入到最长链中,因此无法真正篡改内容。
二、差异性
集体共识和中央节点意志: 1 - 区块链是基于集体共识( POW/POS)来 merge,形成最长链,最长链即为主链。
2 - 而 Git 体系里,通过仓库托管平台来进行多节点合作时,是平台项目的管理者掌握了 merge 的权力,体现的是中央节点的意志。
密码学
1 - 比特币区块链中,密码学主要用到了以下方式
在比特币区块链的整个体系中,大量使用了公开的加密算法,如 Merkle Tree 哈希数算法,椭圆曲线算法、哈希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及一些编码算法。各种算法在比特币区块链中的作用如下:
a)哈希算法
比特币系统中使用的两个哈希函数分别是:1.SHA-256,主要用于完成 PoW (工作量证明)计算; 2.RIPEMD160,主要用于生成比特币地址。
b)Merkle 哈希树
基于哈希值的二叉树或多叉树,在计算机领域,Merkle 树大多用来进行完整性验证处理,在分布式环境下,其进行完整性验证能大量减少数据传输和计算的复杂程度。
c)椭圆曲线算法
比特币中使用基于 secp256k1 椭圆曲线数学的公钥密码学算法进行签名与验证签名,一方面可以保证用户的账户不被冒名顶替,另一方面保证用户不能否认其所签名的交易。用私钥对交易信息签名,矿工用用户的公钥验证签名,验证通过,则交易信息记账,完成交易。
d)对称加密算法
比特币官方客户端使用 AES (对称分组密码算法)加密钱包文件,用户设置密码后,采用用户设置饿密码通过 AES 对钱包私钥进行加密,确保客户端私钥的安全。
e)Base58 编码
Base58 是比特币使用的一种独特的编码方式,主要用于产生比特币的钱包地址,其类似于古典密码学里的置换算法机制,目的是为里增加可读性,把二进制的哈希值变成了我们看到的地址“ ”。
2 - Git:主要用了 SSH 秘钥来进行远程登录验证,用了 SHA-1 来进行代码内容校验和。
SSH 是 Secure Shell 的缩写,由 IETF 的网络工作小组( Network Working Group )所制定,是一种专为远程登录会话和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安全性的协议。利用 SSH 协议可以有效防止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泄露问题。
SSH 传输的过程如下: (1)远程主机收到用户的登录请求,把自己的公钥发给用户。 (2)用户使用这个公钥,将登录密码加密后,发送回来。 (3)远程主机用自己的私钥,解密登录密码,如果密码正确,允许用户登录。
㈧ 什么是比特币加密技术
比特币和区块链的诞生需要依赖于很多核心技术的突破:一是拜占庭容错技术;二是非对称加密技术;三是点对点支付技术。下面会依次介绍。
拜占庭容错技术
比特币和区块链诞生的首要难点在于如何创建分布式共识机制,也就是菜斯利·兰伯特等人1982年提出的拜占庭将军问题。所谓拜占庭将军问题是指,把战争中互不信任的各城邦军队如何达成共识并决定是否出兵的决策过程。延伸至计算机领域,试图创建具有容错性的分布式系统,即使部分节点失效仍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也可让多个基于零信任基础的节点达成共识,并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
中本聪所提到的“拜占庭将军问题”解决方法起始于亚当﹒拜克在1997年发明的哈希现金算法机制,起初该设计是用于限制垃圾邮件发送与拒绝服务攻击。2004年,密码朋克运动早期和重要成员哈尔·芬尼将亚当﹒拜克的哈希现金算法改进为可复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他们的研究又是基于达利亚·马凯与迈克尔·瑞特的学术成果:拜占庭容错机制。正是哈尔·芬尼的可复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后来成为比特币的核心要素之一。哈尔·芬尼是中本聪的最早支持者,同时也是第一笔比特币转账的接受者,在比特币发展的早期与中本聪有大量互动与交流。
非对称加密技术
比特币的非对称加密技术来源于以下几项密码学的技术创新:1976年,Sun公司前首席安全官Whitfield Diffie与斯坦福大学教授Martin Hell,在开创性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首次提出公开钥匙密码学的概念,发明了非对称加密算法。1978年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阿德曼、罗纳德·李维斯特、阿迪·萨莫尔三名研究人员,共同发明了公开钥匙系统“RSA”可用于数据加密和签名,率先开发第一个具备商业实用性的非对称RSA加密算法。1985年,Neal Koblitz和Victor Miller俩人,首次提出将椭圆曲线算法(ECC),应用于密码学,并建立公钥加密的算法,公钥密码算法的原理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公钥对应的是私钥,私钥是解开所有信息的钥匙,公钥可以由私钥反推算出。ECC能够提供比RSA更高级别的安全。比特币使用的就是椭圆曲线算法公钥用于接收比特币,而私钥则是比特币支付时的交易签名。这些加密算法奠定了当前非对称加密理论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领域。但是,当时这些加密技术发明均在NSA严密监视的视野之内。NSA最初认为它们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将其视为军用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NSA才放弃对这些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控制,RSA算法、ECC算法等非对称加密技术最终得以走进公众领域。
不过,中本聪并不信任NSA公布的加密技术,在比特币系统中没有使用RSA公钥系统,原因除了ECC能够提供比RSA更高级别的安全性能外,还担心美国安全部门在RSA留有技术后门。2013年9月,斯诺登就曾爆料NSA采用秘密方法控制加密国际标准,比特币采用的RSA可能留有后门,NSA能以不为人知的方法弱化这条曲线。所幸的是,中本聪神一般走位避开了RSA的陷阱,使用的加密技术不是NSA的标准,而是另一条鲜为人知的椭圆曲线,这条曲线并不在美国RSA的掌握之下。全世界只有极少数程序躲过了这一漏洞,比特币便是其中之一。
㈨ 什么是区块链加密算法
区块链加密算法(EncryptionAlgorithm)
非对称加密算法是一个函数,通过使用一个加密钥匙,将原来的明文文件或数据转化成一串不可读的密文代码。加密流程是不可逆的,只有持有对应的解密钥匙才能将该加密信息解密成可阅读的明文。加密使得私密数据可以在低风险的情况下,通过公共网络进行传输,并保护数据不被第三方窃取、阅读。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能够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区块链的应用领域有数字货币、通证、金融、防伪溯源、隐私保护、供应链、娱乐等等,区块链、比特币的火爆,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对域名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㈩ 区块链技术中的哈希算法是什么
1.1. 简介
计算机行业从业者对哈希这个词应该非常熟悉,哈希能够实现数据从一个维度向另一个维度的映射,通常使用哈希函数实现这种映射。通常业界使用y = hash(x)的方式进行表示,该哈希函数实现对x进行运算计算出一个哈希值y。
区块链中哈希函数特性:
函数参数为string类型;
固定大小输出;
计算高效;
collision-free 即冲突概率小:x != y => hash(x) != hash(y)
隐藏原始信息:例如区块链中各个节点之间对交易的验证只需要验证交易的信息熵,而不需要对原始信息进行比对,节点间不需要传输交易的原始数据只传输交易的哈希即可,常见算法有SHA系列和MD5等算法
1.2. 哈希的用法
哈希在区块链中用处广泛,其一我们称之为哈希指针(Hash Pointer)
哈希指针是指该变量的值是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出来的且指向实际的数据所在位置,即其既可以表示实际数据内容又可以表示实际数据的存储位置。下图为Hash Pointer的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