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挖礦的工具
㈠ 采礦的簡史
原始人類已能採集石料,打磨成生產工具,採集陶土供製陶,就是最早采礦的萌芽。中國古代的采礦歷史悠久,從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有用於採掘、裝載、提升、排水、照明等的銅、鐵、木、竹、石制的多種生產工具及陶器、銅錠、銅兵器等物,證實春秋時期已經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聯合開拓,初步形成了地下開采系統。至西漢時期,開采系統已相當完善。此時在河北、山東、湖北等地的鐵、銅、煤、砂金等礦都已開始開采。戰國末期秦國蜀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雙流縣境內開鑿鹽井,汲鹵煮鹽。明代以前主要有鐵、銅、錫、鉛、銀、金、汞、鋅的生產。17世紀初,歐洲人將中國傳入的黑火葯用於采礦,用鑿岩爆破落礦代替人工挖掘,這是采礦技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發明了礦用炸葯、雷管、導爆索和鑿岩設備,形成了近代爆破技術;電動機械鏟、電機車和電力提升、通訊、排水等設備的使用,形成了近代裝運技術。20世紀上半葉開始,采礦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硝酸銨炸葯,使用了地下深孔爆破技術,各種礦山設備不斷完善和大型化,逐步形成了適用於不同礦床條件的機械化采礦工藝。提出了礦山設計、礦床評價和礦山計劃管理的科學方法,使采礦從技藝向工程科學發展。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使用了潛孔鑽機、牙輪鑽機、自行鑿岩台車等新型設備,採掘設備實現大型化、運輸提升設備自動化,出現了無人駕駛機車。電子計算機技術用於礦山生產管理、規劃設計和科學計算,開始用系統科學研究采礦問題,誕生了系統采礦工程學。礦山生產開始建立自動控制系統,利用現代試驗設備、測試技術和電子計算機,預測和解算某些實際問題。因此采礦工程學科被正式提出並得到了公認。
㈡ 古代采礦井中插一中間打通竹桿的作用是什麼
四川境內地層深處有食鹽水.為了把地下食鹽水取出來,古人發明了竹筒井.竹筒井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竹筒井的鑽探原理是通過的裝置,使鑽頭一起一落上下運動,連續不斷,即可將井中岩石擊碎,然後再用專用工具將井中泥沙、碎石取出,直至打到食鹽水層.竹筒井一般深約100m,井口直徑10~12cm,
為了防止井壁坍塌,古人用一種粗如碗口大小的竹子,將竹節淘空,筒筒相連,插入井中,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
取食鹽水時,將鑽頭換成取水桶,放入井底,將食鹽水裝滿,再扳起花車,食鹽水便取出來.
㈢ 古人是怎樣挖礦的
其實個人認為,古人的智慧是要遠遠超過咱們現代人的,古人更多的是靠智慧頭腦去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一小部分精英人士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坐享其成,並沒有過多的動腦。所以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厲害!
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志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
比如選金礦便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找銀礦把岩石上的「黑路」作為標志。
對於伴金石,古代典籍記載很多。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掘地丈余,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岩)。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還必須要試采試煉才能夠進一步驗證經驗是否准確,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復高峰峻嶺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發。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所謂「鑿取烹試」就是通過實驗手段來驗證經驗。
至於采礦的方法,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采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采發之外,還用溜槽法,宋朱彧《萍州可談》載:「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床」,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采。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岩掘石,穴山破洞,進入到地下之中。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
摘自魚兒讀書會,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替你解答疑惑。
㈣ 超遠古礦場是怎樣采礦的
有一批仍受到地質學家和人類學家重視的超遠古礦場,是發現於法國普洛潘斯的一個採石場的岩層中。1786年至1788年期間,這個採石礦場為重建當地司法大樓提供了大量的石灰岩。礦場中的岩層與岩層之間都隔有一層泥沙。當礦工們挖到第十一層岩石,即到達距離地面12米至15米的深處下面又出現一層泥沙。
當礦工們清除泥沙時,竟發現里邊有石柱殘樁和開鑿過的岩石碎塊。繼續挖下去,更令他們驚奇的是發現了錢幣、已變成化石的鐵錘木柄及其他石化了的木製工具。最後還發現一塊木板,同其他木製工具一樣已經石化,並且裂為碎片。將碎片拼合後發現正是一塊採石工人用的木板,而且與現在所用的一模一樣。
類似以上史前采礦業及其他不明遺跡現象的發現還有很多,除了引發人們的好奇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它們在考古學上展現的意義,是該將人類文明史的起始時間極大地向前推移了。
㈤ 我國的采礦史
我國古代的采礦歷史很悠久,從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的用於採掘、裝載、提升、排水、照明等的銅、鐵、木、竹、石制的多種生產工具,以及陶器、銅錠、銅兵器等物,證實春秋時期已經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聯合開拓,初步形成了地下開采系統。至西漢時期,開采系統已相當完善。此時在河北、山東、湖北等地的鐵、銅、煤、砂金等礦都已開始開采。戰國末期,秦國蜀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雙流縣境內開鑿鹽井,汲鹵煮鹽。明代以前主要有鐵、銅、錫、鉛、銀、金、汞、鋅的生產。17世紀初,歐洲人將我國傳入的黑火葯用於采礦,用鑿岩爆破落礦代替人工挖掘,這是采礦技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發明了礦用炸葯、雷管、導爆索和鑿岩設備,形成了近代爆破技術;電動機械鏟、電機車和電力提升、通訊、排水等設備的使用,形成了近代裝運技術。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采礦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硝酸銨炸葯,並使用了地下深孔爆破技術,各種礦山設備不斷完善和大型化,逐步形成了適用於不同礦床條件的機械化采礦工藝。提出了礦山設計、礦床評價和礦山計劃管理的科學方法,使采礦從技藝向工程科學發展。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使用了潛孔鑽機、牙輪鑽機、自行鑿岩台車等新型設備,實現採掘設備大型化、運輸提升設備自動化,出現了無人駕駛機車。另外,計算機技術應用於礦山生產管理、規劃設計和科學計算,開始用系統科學研究采礦問題,誕生了系統采礦工程學。礦山生產開始建立自動控制系統,利用現代試驗設備、測試技術和電子計算機,預測和解算某些實際問題。因此,采礦工程學科被正式提出並得到了公認。
㈥ 最早的采礦技術最早的探礦理論是什麼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廣州市郊區的樵山,發現了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礦洞」,礦坑的深度達37米以上,礦洞內壁上有大面積火燒過的痕跡,地面上有大量的炭屑和爆裂的礦石塊。經過考古學家研究,原來,這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采礦方法:他們先用火將石頭燒熱,然後再用水澆,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開采礦石。這種方法中國人從5000年前沿用到現代,被認為是一種省錢省時的好方法,在世界的礦業史上也是一個創舉。
江西瑞昌的商周古礦井是全世界最早使用先進的「木支護」進行深井開採的礦井。它同近代的礦井一樣,已經使用了用「坑木」、「製造」、「頂梁」、「立柱」、「地獄」等組合而成的框式「頂棚」安全支護技術,並利用鑿井的高低解決了通風問題。挖掘工具有青銅做的斧、鋮、鑿等,翻土工具有木杴、木鏟等,裝載工具有竹筐、畚箕等,提升工具有木轤轆、鉤、繩等,選礦工具有帶活動擋板的「分節水沖選礦木溜槽」等,這是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深井采礦技術。
利用炸葯開礦是近代礦業的一大特點。中國是發明火葯的國家,中國的「火葯爆破」采礦技術在明朝時就已經開始了。而在世界上一直到19世紀,才被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與得克薩斯州的大型礦井所採用,比中國要晚了400多年。
利用礦苗、礦物的共生關系及上下關系找礦。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硃砂、水銀、鐵器的使用,是人們認識礦物種類增多的具體體現,同時也說明利用露頭找到的礦的種類在迅速增多。《山海經》中所記礦物,多數是礦物的露頭,即礦苗,如《南山經》中記載,招搖之山「多金玉」,堂庭之山「多水玉,多黃金」。戰國時期的《管子·地數篇》記載了利用礦物的共生關系及上下關系找礦,如:「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是「鉛」的異體字)者,其下有銀;一日上有者,其下有鉒銀;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此山之見榮者也。」又說:「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所謂「山之見榮」,就是礦苗的露頭。現代地質學家夏湘蓉等把它們歸納成六條,稱作「管子六條」:第一,山上有赭,其下有鐵;第二,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銅金;第三,山上有鉛,其下有銀;第四,山上有丹砂,其下有黃金;第五,山上有陵石,其下有鉛、錫、赤銅;第六,山上有銀,其下有丹。「管子六條」包括鐵、銅、錫、鉛、金、銀、汞7種金屬礦產,分組說明它們的上下關系,是西漢以前找礦采礦實踐中得出的經驗總結。
利用指示植物找礦。在南北朝的梁代出現了著名植物找礦著作——《地鏡圖》。《地鏡圖》原書已佚,現在只能從後人的引文中看到它的部分內容。它的主要觀點是把地下的礦床和地表的植物聯系起來,是現代指示植物找礦或生物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肇端,是一個很有科學價值的新創見、新理論。當然,這個新理論也是逐步產生的,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往上追溯,我們發現,《荀子·勸學篇》就說過:「玉在山而草木潤」,首次提出了山上賦存的礦物和周圍植物生態有關的思想。晉張華《博物志》也說,「山……有谷者生玉」。到《地鏡圖》,內容就大大充實了。書中說道:「二月中,草木先生下垂者,下有美玉。五月中,草木葉有青厚而無汁,技下垂者,其地有玉。八月中,草木獨有枝葉下垂者,(下)必有美玉。有雲,八月後草木死者亦有玉。十二月中,草木獨有枝葉垂者,下有美玉。山有蔥,下有銀,光隱隱正白。草莖赤秀,下有鉛;草莖黃秀,下有銅器。」唐代段成式(?~863年)對它作了初步的整理,說:「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銅錫;山有寶玉,木旁枝皆下垂。」(《酉陽雜俎》卷十六)這些記載,不一定完全和實際相符,但是他所指出的利用指示植物找礦的方向是對的。
對中國古代利用指示植物找礦理論的發明和發展,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曾經作過恰當的評價,他說:「中國人在古代所進行的觀察,確實可以說是仍在迅速發展中的、范圍十分廣闊的現代科學理論和科學實踐的先驅。」
㈦ 盜洞怎麼打的快小說里的土可以不排除是可能的么哪放什麼地方打洞用什麼工具呢
1.首先探點 下幾鏟子 開幾個洞看看 確定之後是 挖一個半米深的坑不要太大 然後打炮眼周圍鋪上帆布中心一個洞就是盜洞了 清理余土放上面 定向爆破 放悶屁 下去 拆金剛牆 完事後 把帆布折疊一抬 洞土 就掭回洞里了。
2.沒有土是因為用葯開眼都是不出土的,用探桿下眼,定葯,爆破時,土都崩向兩邊,闊出的坑,邊壁都很平滑堅固,避免了塌方,而且幾米深的探桿下多些的葯,能擴多大的洞,這都是有規格的。
供參考。
㈧ 古人是怎樣挖礦的
咱就是純手工吧 用鋤頭和手給挖出來的 畢竟那個時候的工衣都不是特別發達 只能靠一些傳統簡單的手藝進行挖掘
㈨ 早期開採石頭必須用什麼工具
您的問題,早期開採石頭必須用什麼工具
先用鐵鑽跟斧錘鑿一條淺縫,再隔一定間隔用二錘把鐵楔子打入,
利用橫豎兩排鐵楔子把石頭裂成長條狀的石坯,然後用鐵鑽修鑿成較為規則的長方體.
不要說古代,就是十年前都在用這種方式開採石場.
炸葯只能把石頭炸壞成碎石,要修葺石方房子一般都是用原始方法,
直到石鋸的出現才逐漸淘汰.
您的採納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專業團隊為您解答~
㈩ 《天工開物》中的明朝采礦是要用長竹子中間打空了,伸進去干什麼
因為竹子內空,這樣有一個吸力,可以把巷道內的有毒氣體排除,不僅僅是瓦斯。
煤礦內的氣體主要有:
(1)一氧化碳(CO):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它可燃燒,當含量在13%~75%時,遇火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極毒,當其含量達0.4%時,人在短時間內就可中毒死亡。《規程》規定其最高容許濃度為0.0024%。
(2)硫化氫(H2S):是一種無色、微甜、有臭雞蛋味的氣體,易溶於水,遇火後能燃燒及爆炸;硫化氫極毒,它能使血液中毒,對眼睛及呼吸系統的粘液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規程》容許其最高濃度為0.00066%。
(3)二氧化硫( SO2):是一種無色、有強烈硫磺味及酸味的氣體,同呼吸氣管潮濕表皮接觸能產生硫酸,刺激並麻痹上部呼吸氣管的細胞組織,使肺及支氣管發炎。《規程》規定其最高容許濃度為0.0005%。
(4)二氧化氮(NO2):為紅褐色,易溶於水,是劇毒氣體,對人的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作用。《規程》容許其最高濃度為0.00025%。
(5)沼氣(CH4):沼氣是煤礦常見的有害氣體,化學名稱叫甲烷,無色、無味、無臭、無毒;它比空氣輕常聚集在巷道上方,當其在空氣中含量高時可降低氧含量,引起窒息;它具有爆炸性,爆炸濃度一般為5%~16%。《規程》中對沼氣容許濃度因在井下各點不同,後面詳述。
(6)氨氣(NH4):是一種無色氣體,有似氨水的劇臭;它極毒,能刺激皮膚和上呼吸道並能嚴重損傷眼睛。《規程》規定其最高容許濃度為 0.004%。
7)二氧化碳(CO2):是一種無色、微毒、稍有酸味的氣體,它不助燃,也不維持久的呼吸,它比空氣重,常聚集在巷道的下方及通風不良的下山盡頭;易溶於水,生成碳酸,對人的眼、鼻、喉的粘膜有刺激作用。《規程》規定其最高容許濃度為0.5%。
竹子就是用來排除這些有毒氣體的,而且可以增加巷道內的氧氣,防止工人中毒!和發生瓦斯爆炸。
(10)古代挖礦的工具擴展閱讀:
《天工開物》哲學觀點
《天工開物》主要根植於中國的固有文化傳統。天工開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與當時占正統地位的理學相異。
這種異端化的思想趨勢,反映著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和時代取向。但是,個人的思想可以有異於主流,卻不能超脫於時代。古代素以農業作為重中之重,所以宋應星的文章中也處處體現出貴五穀輕金玉的思想。
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提到《天工開物·作咸》及《論氣·氣聲五》都說「天有五氣,以有五行」,認為水火土金木五行由相應的氣而生,不是萬物的最原始本原,又對五行或五氣逐個分析,認為水火二氣是較基本的。
宋應星在剖析水火土金木相互關系及過渡層次,即解決了「亦氣亦形」這一物質過渡層次與形的物質過渡層次間相互關系及過渡之後,進一步闡述了萬物生成之理。
《天工開物·陶埏》指出:「水火既濟而土和。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這是說靠水火對粘土的交互作用,燒結成陶瓷,供民日用。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論述生命自然界萬物的生成機制,將生物分為植物與動物兩大類,而在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中,植物即草木之屬較為基本。他將動物按發展序列再分為蟲魚、飛禽、走魯,最後是「萬物之靈」的人。
他認為動物是從植物演化並生成的,而植物又是從無機物演化與生成的,歸根到底是通過水火與土木交互作用而產生。宋應星寫道:「氣從地下催騰一粒,種性小者為蓬,大者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幾何?其餘皆氣所化也。」草木借水、土及火質(可燃的有機肥料)而成長。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述各種植物如稻、麥、麻、豆、桑、棉、葛、草本染料、油料植物、甘蔗、竹、構樹及各種樹木的種植,都是根據這一道理而進行的。
他更詳細敘述了將這些植物借水火及金木石的交互作用而製成植物油、糖、衣料、染料、紙張、車船等產品以及木器、榨油器、糖車、紡織機、各種農具、蒸煮鍋等工具及日常用品。
雖然穀物種植主要靠水、土及金木,但沒有火氣配合也還不行,這里火氣以日照的形式表現出來。沒有陽光(陽氣、火氣)而陰雨(陰氣、水氣)綿綿,便會減產。
至於穀物加工及食品製造,離開水火與金木也是不行的。由於五氣的交互作用,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及其加工製品,象無機界萬物一樣,供民日用,也歸根到底由元氣→亦形亦氣→形這這物質層次而生成的。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詳細敘述了從動物體製成各種產品的技術。根據他的哲學觀點,動物界雖然比植物界屬於更高級的發展階段,但究其物質本原仍不外是從元氣、亦形亦氣、形及草木這些物質層次而逐步生成、演變的。
雖然他沒有告訴我們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完成這些過渡。他在論述動物、植物及礦物界在構成上的物質統一性時,還談到物質世界多樣性的原因。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由於水火、土、金木這些物質要素相互間作用是千變萬化的,故而產生眾多的物。正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述,許多自然物通過人工作用後,又產生難以數計的、自然界本身沒有的物。用他的話說便是「或假人力,或由天造」(《作咸·鹽產》)。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提到,在談到物質世界事物多樣性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中寫道:「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大意是說,大地之間,事物以萬計,通過各種變化而形成完美無缺的世界,這恐怕不全是人力所能辦到的。
他的「形萬變而不窮」的哲學命題,現在可理解為有限元素原子以其萬變無窮的結合方式構成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現代物質構造理論還證明一無論物質觀是正確的,因為宇宙萬物最終都由原子構成。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在發展萬物生成及演變的自然哲學時,把他的哲理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用《天工開物》中所述30 種技術過程的實例來支持並解釋他的哲學思想。這不但是中國歷史中其他哲學家作不到的,而且象李時珍那樣的大科學家也未能作到這一點。
他在闡述從最根本的元氣經過亦氣亦形及形再逐步過渡到無機世界和生命自然界時,為我們提供了一幅萬物生成與演變的圖景,其基本過渡層次為:元氣→水火→土→金木→無生物→草木(生物)→動物(高級生物)。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從無生物到生物這一質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