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立挖礦
網路上有許多種加密貨幣在流通說到底是什麼意思?像是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瑞波幣(Ripple)等等,但大家最常聽到的還是非比特幣莫屬,可以說是全球的「礦工」們都在想盡辦法獲得它,許多人不只是把它看作是單純的熱潮跟風,甚至有些人將它視為資產在投資,比特幣同時也是造成目前全球顯示卡大缺貨的主因,全世界有無數的礦工、礦場無時無刻不在運作,他們大量購買顯卡,為得就是要搶在其他競爭對手前奪得先機。
然而,到底比特幣挖礦在挖什麼?如果現在想要進場挖礦會不會太晚?又要准備什麼硬體設備才能開始挖礦呢?
身為目前最火紅數位貨幣之一的比特幣,由於獲取難度高,且物以稀為貴的條件下,導致比特幣的相對價值非常高。在數位貨幣市場上,比特幣被當成一種「股票」操作,它可以用來當作保值品投資,也可以將其轉換成各國貨幣並存入現行銀行 帳戶 ,許多網路商店甚至支持直接使用比特幣購買商品。想要獲得比特幣的話,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金錢購買,目前一個比特幣的價值大約等同於30萬左右,這是近一年來,價格最低的一段時間,想要直接用金錢購買比特幣加入這股數位貨幣風潮的話,現在或許是最好的時機。
購買比特幣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首先需要先在網路上建立一個可以儲存比特幣的電子錢包,關於電子錢包的種類網路上十分多樣,本文我們將以「幣托」(BitoEX)為例說明。進入幣托首頁以後,直接點擊畫面中央的「免費申請」並輸入賬號和密碼建立電子錢包,完成信箱帳號認證以後你就會獲得一個專屬於你的電子錢包,登入後即可進入該電子錢包並瀏覽目前的余額,因為是剛申請的緣故,因此賬戶余額為零,這時候可以直接選擇「購買比特幣」功能開始交易。
不過此頁面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其實是位於右上方的「錢包地址」,這不僅是在交易時會使用到,後續挖礦時也會使用這個錢包地址作為比特幣的儲存目標。
不過,由於比特幣單價價格昂貴,動輒二三十萬以上,如果不想要直接用金錢購買比特幣的話,另一個方法就是用挖礦的方式獲得了。
1.進入幣托網頁以後,點擊畫面中央的「免費申請」開始建立個人電子錢包。
2.輸入用來登入錢包的電子信箱以及密碼,建議使用強度高的各種符號或數字字母作為密碼組合。
3.完成步驟以後即可進入個人的電子錢包頁面,這里可以隨時關注自己錢包內的金額數量。
比特幣的發行有它自己的時間以及數量,大約每十分鍾會由代碼執行新比特幣的發行,並且授予給參與比特幣交易的某(群)人,因此,獲得新發行的比特幣就好比是獲得剛出土的金礦,所以才會將這些獲得比特幣的人比喻為礦工。而礦工們「挖礦」的動作在英文中稱為「mining」,這是一種比特幣使用者可以考慮、但是只有專業挖礦者才「有可能」獲取比特幣的方法。
想要開始挖礦的話,在開始之前有一些事前准備要做,包含硬體投入成本以及運作成本。
前者是指硬體的購入、安裝、電費、折舊、場地以及散熱等等;
而後者則是維持這些硬體持續運作,所需付出的成本。
兩者綜合以後,可以發現其實挖礦所需的成本非常龐大,這也就造成部分擁有大量資金成立挖礦專用硬體設備的以「出租」的方式來回收成本,這種挖礦模式被包裝成一種「商品」並在公開的網路市場上進行買賣,當挖到比特幣時,會依每位承租人的付出比例來分礦,這樣的挖礦模式也就是所謂的「雲端挖礦」。
開采比特幣的做法主要有三種,除了雲端挖礦外,還有「獨立挖礦」以及「合力挖礦」,不過由於目前的挖礦難度不斷提升,且有越來越多競爭者擠入,時至今日想要單靠自己的力量獨立挖到礦的可能已經不大,雖然一旦成功挖礦便可獨自獲得全部利益,但一般比較可行的做法是採用後者「合力挖礦」,也就是團隊挖礦的概念,挖到礦時全團依照每個人付出的比例來分礦。
由於挖礦難度與日俱增,個人想要藉由顯卡挖礦獲得比特幣難如登天。
擁有大量資本的礦工會租挖礦機,最後甚至會把挖礦機承租給其他人,藉此獲利。
雲端挖礦逐漸被塑造成一種金融商品,以月租或年租的方式收取承租費,挖到礦時再按比例分給承租人。
礦池 :早期比特幣還不興盛的時候,大部分人都用自己的電腦來挖礦,最早當然是用盡CPU的能力來運算,接著有人發現用顯示卡的GPU Stream Processors來計算會快更多,可是當大家紛紛投入挖礦以後,出現了很多為挖礦優化的設備,一般個人電腦根本拼不過,因此需要加入礦池(Mining Pool)來挖礦,由伺服器集合所有使用者的運算力量來挖,再由一定比例回饋使用者(礦工),才不會發生挖了老半天卻拼不過專業挖礦機,花了電費卻什麼都得不到的情形。
礦機 :由於顯卡雖然挖礦速度較快,但是顯示晶片原本並不是專門用於挖礦,因此用顯卡挖礦不僅很耗電而且發熱量又高,如果是3、4張顯卡所組成的挖礦電腦,更是耗電,最後計算起來很可能挖比特幣的收益都還不夠付電費呢!因此從2013年開始,挖比特幣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專業礦機上,這種礦機區分為兩大類型:
挖礦的過程並不復雜,只需要下載「挖礦程序」其實就能開始挖礦。網路上的挖礦軟體百百款,這里我們將以NiceHash Miner 這款軟體舉例說明。
首先,根據手上顯卡廠商下載對應的NiceHash Miner 版本並開啟軟體,在正式開始挖礦以前,有幾個步驟要先設定。
電子錢包頁面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錢包地址,這除了是比特幣買賣家交易時須使用的信息以外,同時也是挖礦時比特幣儲存的目標位址,點擊幣托頁面中的錢包地址後,就會獲得一串「未命名的錢包地址」,請復制這串數位碼並好好保存。
接下來在挖礦程序中點擊「錢包」(Wallet)選項,將剛剛復制的數位碼貼上後即可完成儲存目標設定。在左下方的「硬體信息」(Hardware Details)選項中,系統預設會找到你電腦使用的顯卡型號,也可以在這里開啟處理器加入挖礦的行列,可根據需求和喜好設定。
在「錢包」的選項中,貼上個人電子錢包位置,一旦挖到比特幣時便會儲存在該錢包中。
一切都准備就緒後,就可以按下中間的「開始挖礦」(Start),你的電腦會自動開啟命令執行視窗進行挖礦,不同的挖礦軟體無論每次挖礦的動作成功與否,都會釋出不同的通知指令,以NiceHash 為例,成功挖礦時視窗上將會出現的綠色的指令通知。但這時候軟體挖到的比特幣數額其實非常小,需要長時間連續不間斷的挖礦才能挖到完整一個比特幣。
每個軟體在挖礦時,顯示的通知不盡相同,NiceHash是以綠色文字提示挖到比特幣的通知信息。
根據挖礦的規模,每次成功挖礦時獲得的比特幣數額不同,需要長時間不間斷開挖才能獲得完整一個比特幣。
無論你是使用金錢直接購買,還是使用各種不同的挖礦模式,在獲得比特幣以後該如何使用它?首先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投資品保存,由於全世界幾乎無時無刻都有人在進行比特幣交易,因此,它的幣值也在不斷波動,你可以在它未來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脫手賣出,以去年一整年最高的平均價格50多萬來看,現在一個比特幣大約是25萬,有可能可以獲得大於成本兩倍的獲利。
如果沒有打算將比特幣當作保值品來看的話,你可以到幣托或是MaiCoin 等網站里,將獲得的比特幣轉換成人民幣,換取現金到現行的銀行帳戶中供其他使用,如果不想換成人民幣的話,也可以將比特幣轉換成其他虛擬貨幣來持有;此外,目前網路上還有許多網站或服務是支持比特幣付款的。
其他還有很多網路零售商也支持買家使用比特幣在平台上購買商品,國外電子產品零售業龍頭之一的newegg 就是其中之一,它們和Bitpay 電子錢包合作,讓消費者可以在購買商品時,選擇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其他還有像是NASDAQ 的線上百貨零售商Overstock、紐約地產公司邦德紐約或是利用信用卡定世界各國旅館獲得比特幣現金回饋的PointHound 等等,種類非常多。
比特幣過去一年最高曾有突破50萬的可觀價值,將其視為一保值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由於比特幣在全世界造成的熱潮至今還未間斷,無論是用團隊挖礦還是雲端挖礦模式,仍有許多比特幣使用者正在挖礦。在這樣的熱潮下,也間接導致了不少問題。
顯卡嚴重缺貨
首先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顯卡,由於顯卡是礦工們最主要的挖礦工具,它們需要大量顯卡加快挖礦的速度,藉此搶在他人以前獲得比特幣,也導致目前無論是NVIDIA 還是AMD 顯卡在全球都出現缺貨的情形,同時也造成顯卡價格上漲,尤其是高階的顯卡問題更嚴重,常常會需要以比廠商建議售價高出許多的價格購買,也讓想要單買顯卡幫電腦升級的民眾購買困難。
挖礦的過程是將顯卡以及電腦的效能發揮到最極致,如果能成功獲得比特幣那也就罷了,更慘的就是不僅沒挖到礦,甚至還多花冤枉錢。挖礦的過程不僅需要隨時保持電腦主機的溫度,甚至主機還需要放在通風的室內運作來避免主機過熱,長時間連續挖礦下,對於顯卡的產品壽命也有害。
此外,挖礦過程中還必須考量到電費的問題,根據「比特幣能源消耗指數」報告的統計,比特幣在過去一年內挖礦的電力總消耗已累積達29.51兆瓦小時,約佔全球總電力消耗的0.13%,聽起來佔比不大,但該數字已經超過全球近160個國家一年的電力消耗,可見挖礦的耗電量有多大。雖然說比特幣確實有它的吸引力存在,但在通往致富的挖礦路上,礦工們仍要考慮許多成本付出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
在零售商的網頁上,可以看到無論是NVIDIA還是AMD的顯卡,高階版本幾乎都為缺貨狀態。
挖礦的過程中,會大量耗費處理器和顯卡的性能,導致其溫度升高,降低其產品壽命。
根據統計,比特幣過去一年的耗電量已超過圖中黃色國家和地區的耗電量。
# 科技 日報#
B. 什麼是挖礦
挖礦就是利用比特幣挖礦機,就是用於賺取比特幣。
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體然後運行特定演算法,與遠方伺服器通訊後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比特幣為一種虛擬的貨幣,比特幣挖礦制度為通過計算機硬體為比特幣網路開展數學運算的過程,提供服務的礦工可以得到一筆報酬,因為網路報酬依據礦工完成的任務來計算,為此挖礦的競爭十分激烈。
挖礦實際是性能的競爭、裝備的競爭,由非常多張顯卡組成的挖礦機,哪怕只是HD6770這種中低端顯卡,「組團」之後的運算能力還是能夠超越大部分用戶的單張顯卡的。
而且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有些挖礦機是更多這樣的顯卡陣列組成的,數十乃至過百的顯卡一起來,顯卡本身也是要錢的,算上硬體價格等各種成本,挖礦存在相當大的支出。
(2)算立挖礦擴展閱讀:
比特幣挖礦流程:
1、找到礦池
開始挖礦必須要有一個操作方便、產出穩定的礦池,它的作用就是為各個終端細分數據包,可以通過精密的演算法將終端計算好的數據包按照比例,支付相應數量的比特幣。
2、下載比特幣挖礦器(軟體)
其實這種挖礦器也有很多種,大家可以去官方網站下載。
3、設置挖礦軟體
GUIMiner是個綠色軟體,安裝完成後我們可以先設置下語言,以便更方便進一步設置。接下來需要對采礦器設置伺服器、用戶名、密碼、設備等。一般伺服器從BTC guild系列裡面選一個網路較好的就行,用戶名和密碼就是我們之前自己設置的。
4、比特幣挖礦開始
當我們確認都設定無誤後,點「開始挖礦」按鈕之後就開始挖比特幣了,隨之顯卡很快就會進入全速運行狀態,溫度升高、風扇轉速提高,你可以通過GPU-Z或顯卡驅動來監控狀態。
C. eth挖礦是什麼原理
凡是涉及到幣,就一定離不開挖礦。以太坊網路中,想要獲得以太坊,也要通過挖礦來實現。說到挖礦,就一定離不開共識機制。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什麼嗎?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 PoW (這是英文 Proof of Work 的縮寫,意思是「工作量證明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多勞多得,你付出的計算工作越高,那麼你就越有可能第一個找到正確的哈希值,就越有可能得到比特幣獎勵。
但是,比特幣的PoW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就是它處理交易的速度太慢,礦工們需要不斷地通過計算來碰撞哈希值,這是勞民傷財且效率低下的。對區塊鏈知識有涉獵的朋友們應該看到這樣一種說法:
以太坊為了彌補比特幣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共識機制,名叫 PoS(這是英文的縮寫,意思是「權益證明」,也有翻譯成「股權證明」的)。
PoS 簡單來講,其實就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權益嘛,股權嘛,你持有的幣越多相當於你的股權越多,你的權益越高。
以太坊的PoS就是說:你持幣越多,你持有幣的時間越久,你的計算難度就會降低,挖礦會容易一些。
在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以太坊希望能夠通過階段性的升級,在前期依舊採用PoW來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之後逐漸採用 PoW+PoS,最後完全過渡到 PoS。所以,說以太坊的共識機制是PoS,沒錯,但是PoS只是以太坊發布之初的一個計劃或者說目標,目前以太坊還沒有過渡到 PoS,以太坊採用的共識機制仍是 PoW,就是比特幣那個 PoW,但是又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
這里的信息量有點大,
第一個信息點是:以太坊目前採用的共識機制也是PoW,但是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那麼,和比特幣的PoW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簡單來說,就是以太坊挖礦難度可以調節,比特幣挖礦難度不能調節。就好比咱們高考,因為各個省份的教學情況、生源人數都不一樣,所以高考分為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
以太坊說我贊成這樣分地區出題,比特幣說:不行,必須全國同一卷,大家難度都一樣!
通俗解釋,就是,比特幣是利用計算機算力做大量的哈希碰撞,列舉出各種可能性,來找到一個正確哈希值。而以太坊系統呢,它有一個特殊的公式用來計算之後的每個塊的難度。如果某個區塊比前一個區塊驗證的更快,以太坊協議就會增加區塊的難度。通過調整區塊難度,就可以調整驗證區塊所需的時間。
以太坊協議規定,難度的動態調整方式是使全網創建新區塊的時間間隔為 15 秒,網路用 15 秒時間創建區塊鏈,這樣一來,因為時間太快,系統的同步性就大大提升,惡意參與者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發動51%(也就是半數以上)的算力去修改歷史數據。
第二個信息點是: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希望通過階段性升級來最終實現由 PoW 向
PoS過渡的。
時間追溯到 2014 年,在以太坊發布之初,團隊宣布將項目的發布分為四個階段,即 Froniter(前沿)、Homestead(家園)、Metropolis(大都會)和 Serenity(寧靜)。前三個階段共識機制採用 PoW(工作量證明機制),第四個階段切換到 PoS(權益證明機制)。
2015年7月30號,以太坊第一個階段「前沿」正式發布,這個階段只適用於開發者使用,開發人員可於在以太坊網路上編寫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礦工開始進入以太坊網路維護網路安全並挖礦得到以太幣。前沿版本類似於測試版,證明以太坊網路到底是不是可靠的。
2016年3月14日,以太坊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家園」,這一階段,以太坊提供了錢包功能,讓普通用戶也可以方便體驗和使用以太坊。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明顯的技術提升,只是表明以太坊網路已經可以平穩運行。
2017 年 9 月,以太坊已經進行到第三個階段「大都會」。「大都會」由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兩次升級組成,這個階段的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引入 PoW 和 PoS 的混合鏈模式,為 PoW向PoS的順滑過渡做准備。最近比較熱門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級」升級的就是這個,在君士坦丁堡升級中呢,以太坊將對底層協議和演算法做一些改變,來為實現 PoW 和
PoS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太坊挖礦會得到對多少獎勵呢?贏得區塊創建競爭成功的礦工會得到這么幾項收入:
1、 靜態獎勵,5個以太坊;
2、 區塊內所花費的燃料成本,也就是Gas,這部分我們上一期內容講過;
3、 作為區塊組成部分,包含「叔區塊」的額外獎勵,叔就是叔叔的叔,每個叔區塊可以得到挖礦報酬的1/32作為獎勵,也就是5乘以1/32,等於0.15625 個以太坊。這里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叔區塊」,「叔區塊」這個概念是以太坊提出來的,為什麼要引進叔塊的概念?這還要從比特幣說起。在比特幣協議中,最長的鏈被認為是絕對的正確。如果一個塊不是最長鏈的一部分,那麼它被稱為是「孤塊」。一個孤立的塊是一個塊,它也是合法的,但是可能發現的稍晚,或者是網路傳輸稍慢,而沒有能成為最長的鏈的一部分。在比特幣中,孤塊沒有意義,隨後將被拋棄掉,發現這個孤塊的礦工也拿不到采礦相關的獎勵。
但是,以太坊不認為孤塊是沒有價值的,以太坊系統也會給與發現孤塊的礦工回報。在以太坊中,孤塊被稱為「叔塊」(uncle block),它們可以為主鏈的安全作出貢獻。 以太坊十幾秒的出塊間隔太快了,會降低安全性,通過鼓勵引用叔塊,使引用主鏈獲得更多的安全保證(因為孤塊本身也是合法的) ,而且,支付報酬給叔塊,還能激發礦工積極挖礦,積極引用叔塊,所以,以太坊認為,它是有價值的。
D. 電腦上面說的挖礦是什麼意思
挖礦:即比特幣挖礦,是一種利用電腦硬體計算出比特幣的位置並獲取的過程。
E. 電腦挖礦是什麼意思
電腦挖礦是用礦機(電腦)對加密貨幣(比如比特幣Bitcoin)開採的一個過程。開采比特幣就像是求解一道數學題,最先得到答案,就獲得相應的獎勵。 所以整個求解並驗證的過程就叫做挖礦,而協助破解數字答案的設備就稱為礦機,由此,運行礦機,獲得收益的人群就被成為礦工。
一、比特幣誕生之初,普通的計算機就可以進行挖礦操作,同時很容易由個人挖出一個塊,但是隨著比特幣的發展、每10分鍾出一個塊的難度調節機制以及全網算力的不斷提高,普通的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已不足以挖出區塊了,由此衍生出了算力更強的專業礦機,也就是ASIC礦機礦機越集中。但是單台ASIC礦機的算力依舊是有限的,面對不斷提高的全網算力,礦池作為集中礦工算力的運營商也逐步的出現。比如幣印礦池、viapool等等礦池。
二、如何挖礦得到收益礦機越集中? 礦工挖礦的過程就是通過運行比特幣節點,同步歷史賬本,將最新交易記錄到賬本,並獲得比特幣區塊獎勵的一個過程礦機越集中。對比特幣網路而言,礦工通過挖礦維護比特幣網路安全。對礦工而言,通過挖礦分得比特幣獎勵。當前比特幣爆塊/出塊獎勵為12.5個比特幣(編輯日期:2019年9月2日)。 挖礦即工作量證明PoW(Proof of Work)礦機越集中。工作量證明通過計算一個數值( nonce ),使得拼湊上交易數據後計算出的 Hash 值滿足規定的上限。在節點成功找到滿足的Hash值之後,會馬上對全網進行廣播,告知全網自己已打包到了新的區塊,網路的節點收到廣播打包區塊後,會立刻對其進行驗證。如果驗證通過,則表明已經有節點成功解迷,自己就不再競爭當前區塊打包,而是選擇接受這個區塊,記錄到自己的賬本中,然後進行下一個區塊的競爭猜謎。網路中只有最快解謎的區塊,才會添加的賬本中,其他的節點進行復制,這樣就保證了整個賬本的唯一性。
三、算力與挖礦收益成正比嗎礦機越集中?算力和收益之間的關系:
1)同難度的情況下礦機越集中,算力越高,收益越高;
2)比特幣每2016個區塊,約兩周的時間進行一次難度調整礦機越集中。可能會因為全網難度調整,而出現算力增加,但收益反而減少的情況
3)比特幣每4年獎勵減半一次,在獎勵減半的收益,用戶挖礦的收益也隨之減半礦機越集中。 算力和收益之間的計算公式: 您一天的挖礦收益=您的算力*一天的時間(86400秒)*塊獎勵(12.5個比特幣)/(全網難度*2^32)
F. 什麼是區塊鏈挖礦是做什麼詳細介紹區塊鏈和虛擬貨幣
在比特幣剛發行的時候人們發現了,它去中心化,不受任何中心管制;它完全開放,除了交易信息加密之外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技術都是開源的;安全性,只要不能控制全部節點的%51,就無法肆意修改數據,這使得它相對安全;獨立性,整個模式和比特幣不依賴任何第三方,所有節點都在系統內驗證、交換數據,不受任何干預
我們這里詳細解釋什麼是區塊鏈技術,說白了就是區塊+鏈,那什麼是 「區塊」 ?什麼又是 「鏈」 呢?
區塊就是一個賬本交易記賬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個節點共同完成,而且每一個節點記錄的是完整的賬目,因此它們都可以參與監督交易合法性,同時也可以共同為其作證
每一個區塊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加密散列、相應時間戳記以及交易資料(通常用默克爾樹(Merkle tree)演算法計算的散列值表示),這樣的設計使得區塊內容具有難以篡改的特性。用區塊鏈技術所串接的分布式賬本能讓兩方有效記錄交易,且可永久查驗此交易。
哈希函數h()的作用:將任意長度的字元串,轉換成固定長度(例如256位)的輸出。輸出也被稱為 哈希值 ,這個輸出不可逆
很難找到兩個不同的x和y,使得h(x) = h(y),也就是說兩個不同的輸入,會有不同的輸出。理論上說兩個不同的輸入可能會有不同的輸出,但這幾乎不可能,比方說一個無限的空間映射到一個有限的空間,肯定存在多對一的情況,理論存在,但沒有任何規律,保證你無法通過數學上的任何推斷來找到這個結果,為什麼這里是256位呢?不是更長的呢?因為256位已經足夠安全。
將賬本拆分成塊,比如一個本子的一張紙就是一個區塊,每個區塊記錄一段時間內的交易,列如10分鍾
我們把每張紙比作一個一個 區塊 ,在每個區塊的上面增加一部分內容我們把它叫做 區塊頭 ,其中記錄父區塊的哈希值,通過每個區塊儲存父區塊的哈希值,將所有區塊按順利連接起來,形成區塊鏈
把 1區塊 的哈希值記錄到 2區塊 的區塊頭上,如此操作每個區塊的區塊頭都記錄父區塊的哈希值,每個區塊都按照順序鏈接起來了,這就叫做區塊鏈。第一個區塊沒有區塊頭,又被稱之為創世區塊
區塊鏈是一個賬本,在賬本上只有發生了交易你的賬戶上的錢才會變多和變少,需要進行交易那麼首先需要一個賬號和密碼,就像你的銀行卡有賬號和密碼別人就可以對你進行一個轉賬,在區塊賬本上這個賬號密碼就是公鑰和私鑰
老王(已有私鑰,公鑰),想轉給張10個BTC,需要一些操作
證明是老王本人發出轉賬 簽名函數Sign (老王的私鑰 + 轉賬信息:老王轉給張三10 BTC)=本次專賬簽名
驗證是老王本人發出轉賬 驗證函數Verify (老王的地址 + 轉賬詳細:老王轉給張三10 BTC + 本次轉賬簽名)=true
一旦轉賬記錄到區塊從此誰也不能改變它,張三增加10 BTC,老王則相應減少10 BTC,整個操作都是自動的,比如你的錢包app它會幫你去做這樣的事情,app知道你的私鑰,你告訴錢包交易內容,錢包簽名向全網公布,等待其他人來驗證這筆交易
中心化記賬效率會更高,銀行、政府或者支付寶幫你記賬,都很可靠,因為他們都無法動你的錢,除非它們有你的私鑰
中心化記賬存在一些缺點
去中心化人人都可以記賬,每個人可以保留一個完整的賬本。任何人都可以下載開源程序,參與比特幣的p2p網路,監聽來自全世界發送的交易,成為記賬節點,參與記賬,假設小逸發布了一筆交易向全網廣播,A記賬節點監聽到了這筆交易,A驗證了這筆交易位true之後放入交易池繼續向其它節點傳播,因為是網路傳播,同一時間不同記賬節點的交易池不一定相同,每10分鍾,從所有記賬節點當中,按照某個方式抽取一名,驗證這個節點的交易為true之後,之後將這個選中的節點交易池中的交易記錄與自己(A)節點的交易池中的交易記錄對比一下,對比完之後會將自己交易池中已經被選中記賬節點記錄的交易刪掉,別的不動繼續記賬等待下一次被選中,每隔10分鍾就是一個循環,這個10分鍾所有記賬節點正常記賬,10分鍾之後再選出一個節點把它交易池當中的交易作為一個新的區塊,這個區塊來自所有記賬節點中我任意選擇的一個記賬節點的交易池,如此不斷循環往復
交易並不是被記錄就完成,只有當這筆交易變成了某一個區塊,這筆交易才算是真正的完成。這就是去中心化的一個記賬的完整的流程,你的交易並不會第一時間被記錄,因為p2p網路傳播需要時間,如果被選中區塊的節點還沒有接受到你的交易,交易就沒有完成。每10分鍾產生一個區塊,但不是所有在10分鍾內的交易都能記錄。10分鍾只是一個平均值
去中心化記賬的特點,有記賬權的記賬節點,每十分鍾被選中的節點它會獲得50BTC獎勵,每21萬個區塊差不多4年,獎勵減半,比特幣自發行已經兩次減半,那麼每十分鍾產生一個新的區塊這個記賬節點得到的獎勵是10.5BTC,每隔4年減半那麼可以算出BTC的總量大約為2100萬枚,預計2040年開采完,記錄一個區塊的獎勵也是比特幣唯一的發行方式,當BTC開采完之後,記賬節點可以獲得的收益就只有交易的手續費了
記賬節點通過題目來爭奪記賬權,
找到某位隨機數使得等式不成立
SHA256哈希函數 (隨機數 + 父區塊哈希值 + 交易池中的交易) 某一指定值)
從0開始遍歷隨機數碰運氣之外,沒有其它解法,解題的過程,又叫做 挖礦 ,所以解這個題目的記賬節點又被稱之為 礦工 ,你遍歷隨機數越快你拿到這個記賬權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遍歷速度就被礦老闆們稱之為 算力 ,為了得到這個算力,礦老闆們就會購買更多且更高算力的礦機
誰先解對,誰就得到記賬權。A記賬節點率先找到解,即向全網公布,其他節點驗證無誤之後,A節點就獲得了這個區塊,獲得12.5個BTC的收益,在新區塊之後重新開始新一輪計算。這個方式被稱之為(POW)分配記賬權
一般大約10分鍾解出這個隨機數,10並不絕對,因為解開這個題目的過程本就是個碰運氣的過程,未來應對算力的變化,比特幣每隔2016個區塊,大約兩周,會加大或減小難度,使得平均產生區塊的時間是十分鍾
每一個區塊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加密散列、相應時間戳記以及交易資料(通常用默克爾樹(Merkle tree)演算法計算的散列值表示),這樣的設計使得區塊內容具有難以篡改的特性。用區塊鏈技術所串接的分布式賬本能讓兩方有效記錄交易,且可永久查驗此交易。
和傳統存儲的數據不同的是,區塊鏈每個節點都按照塊鏈式結構存儲完整的數據,區塊鏈每個節點存儲都是獨立的、地位等同的,依靠共識機制保證存儲的一致性,而傳統分布式存儲一般是通過中心節點往其他備份節點同步數據。
麻將作為中國傳統的區塊鏈項目,四個礦工一組,先碰撞出13個數字正確哈希值的礦工可以獲得記賬權並得到獎勵。
很多人講區塊鏈是騙局比特幣是騙局,這也許是個騙局,但是這個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承認和應用,區塊鏈涉及的密碼學知識一般人再借幾個腦子給你你也搞不懂,在一個相對理性的角度看待問題最重要,千萬別聽風就是雨。
這門技術有著不可思議的地方 在一個沒有中心沒有監管的情況下保持著絕對的秩序 這個只需由大家的共識建立的信任,比特幣創造了這個共識,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公平平等的。
G. 什麼是挖礦就是那個數字加密貨幣,以前還叫虛擬貨幣,還有什麼雲算力挖礦比特幣,能賺錢不
挖礦,是指利用電腦硬體計算出比特幣的位置並獲取的過程稱之為挖礦。每隔一個時間點,比特幣系統會在系統節點上生成一個隨機代碼,互聯網中的所有計算機都可以去尋找此代碼,誰找到此代碼,就會產生一個區塊,然後就會得到一個比特幣,而這一個過程就稱為挖礦。
計算這個隨機代碼需要大量的GPU運算,於是礦工們采購海量顯卡用以更快速的獲得比特幣並以此獲利。
而比特幣有個四年一減的減半效應,也就是說每隔四年,比特幣的數量就會減少一半,這樣一來,比特幣的算力會增加,也就是說挖礦的難度就會增加。正常情況下挖礦一般指用礦機去挖,就是電腦去挖,這些都是指單獨運作的,或者說整個礦場運作的。而雲算力挖礦,指的是多人一起挖礦,你只要投入小部分,就能參與挖礦。
比特幣挖礦的通常步驟是「購買礦機-部署礦機-設置挖礦-獲取收益」,但部署礦機這步受多因素影響,比如電價、場地、溫度、噪音、運維等。這些門檻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知識來消除,因此催生了挖礦行業下的一個子模塊——雲算力。
雲算力是一種遠程挖礦模式。用戶通過平台購買雲算力合約,租賃算力挖礦,定時獲取收益。雲挖礦的優點是用戶不需要深入了解挖礦原理和各種軟硬體,或購買昂貴的礦機,也無需自己24小時維護,只要下單購買就能參與挖礦,類似購買收益權產品。
對於礦場主而言,以略低於自營挖礦收益的價格將一段時間內的算力使用權租售給客戶,可以快速迴流現金、預購最新礦機、擴大生產規模、爭取到遠期市場中獲利的可能,某種程度上也能在幣價低位保留礦機、轉移風險,對沖挖礦自營業務的單一性風險。
但相比直接參與挖礦,雲算力也體現出以下劣勢:
即便平台充分展示礦場、礦機、合作、團隊等相關信息,用戶依然很難判斷平台背後的算力質量、實時運營狀況(比如是否停電、場地臨檢)或真實收益數據。
炒比特幣(短線買賣賺取價差)的風險高於屯比特幣(長期看漲),但大多屯幣者往往缺乏對短期價格變化的判斷,「提前下車」。雲算力每日為投資者帶來少量比特幣收入,也是在變相控制投資者「頻繁操作」。因此對於很多愛好比特幣的人來說,會有這樣一句話「炒幣不如挖幣」
雲算力的市場機會在於,為個人提供更中和的投資方式,門檻低於自建礦場,風險低於短線操作,成本低於市價購買啊,也讓礦場分攤成本與風險,獲得更寬裕的現金流。
雲算力的主要風險在於合約背後算力的真實性和穩定性。我們在與礦業的長期接觸中,聽到的高頻詞彙是「坑」:常理之外的停電理由、礦機運輸途中的各種插曲、病毒和勒索的不斷干擾、期貨的波動和遲來的現貨、跨國貿易的層層阻礙、防不勝防的團隊內鬼……所以,真實穩定的算力有一定的稀缺性,背後往往是多年的踩坑經驗。作為信息中介的雲算力平台如何幫助用戶篩選優質的合作礦場合作,設計友好又有吸引力的產品,制定專業、透明的行業標准,建立應對各類風險的災備方案,提供貫穿投資全程的優質服務,都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當然挖礦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行業,回本也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所以能否賺錢,主要還是看你能否堅持。
H. 挖礦所消耗的算力最終用到了哪裡
從廉價電力到集中采礦作業,我國的資源環境為比特幣礦商提供了多項優勢。近年來,比特幣礦商們在新疆和內蒙古等煤炭豐富的地區利用廉價電力來擴大業務,這些地區可以說是一些世界領先的采礦公司的創始人的家園。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攀升,加入比特幣挖礦業務的人群越來越多,相應的,挖礦消耗的能源也越來越多。很顯然,我國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根據文件要求,監管者要求地方政府採取與電價、土地使用、稅收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措施來指導比特幣礦工退出該業務。根據外媒報道,監管監管部門出台關停政策主要是擔心其中所涉及的洗錢和金融風險,但過高的電力消耗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從原理上來說,比特幣采礦消耗大量電力的原因在於,每生產一個新比特幣都需要通過高性能計算機執行的加密過程來解決復雜的數學難題。挖掘計算過程用於在區塊鏈中驗證比特幣交易來確保安全,而缺點就是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I. PoC挖礦中的算力是什麼意思
PoC的本質,用一個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的話說,就是用硬碟挖礦。沒錯,PoW是用CPU(或者顯卡、ASIC礦機,他們的本質都是更強的計算晶元,與CPU本質上是一樣的)挖礦、PoS是憑借持幣比例挖礦,DPoS是根據投票決定超級節點,而PoC就是憑借硬碟挖礦。
我們可以這么理解:
-在PoW里是誰的晶元計算快、誰就容易挖到礦;
-在PoS里是誰持幣多,誰就容易挖到礦;
-在DPoS里是誰獲得的投票多,誰就能成為超級節點進行挖礦;
-在PoC里就是誰的硬碟容量大,誰就容易挖到礦。
是不是足夠簡單易懂了吧!
要理解PoC的具體原理,我們還是得從比特幣PoW入手(研究區塊鏈,PoW就是你永遠也繞不過去的技術概念)。
PoW的全稱是Proof of Work,即工作量證明。這兒所謂的工作量,就是礦工的CPU(或者顯卡、ASIC晶元,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些硬體只是計算速度更快,本質和CPU並無區別)執行一種叫做哈希演算法的計算工作。簡而言之,誰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執行更多次的哈希計算,誰就有更大幾率產生一個符合要求的哈希結果、進而拿到寫入區塊鏈的權利。
可以這么說,比特幣PoW的本質就是算力競爭挖礦。每一個新區塊的產生,就是給礦工出一道「難題」,礦工通過算力競爭,比拼誰能夠先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礦工通過購買牛逼的計算晶元,以及持續地消耗電能進行高頻率高強度的哈希計算,去獲得更強的算力佔比,進而獲得更大的找到 「答案」的概率。如果一個比特幣礦工擁有全網20%的算力,理論上他就可以挖出20%的新區塊、進而獲得20%的區塊獎勵(最早每個塊有50個比特幣獎勵,現在已經減少到12.5個,明年還會繼續減半)。
PoW挖礦規則簡單粗暴、算力可以自由進出,因此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性,來保證區塊鏈不被篡改的特性。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雖然技術看似簡單,但是能夠成為幣王之王,占據一半左右的市值。
此外,比特幣的分叉幣(例如BCH和BSV)、萊特幣LTC、以太坊ETH、門羅幣Monero、達世幣Dash也都是全部或部分採用了PoW機制挖礦的幣種,只不過這些幣種可能在一些技術參數上與比特幣有區別,但總體思想是類似的。
我們今天的主角PoC,和比特幣PoW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一些實質性的區別。我們知道,比特幣PoW要求礦工持續地、反復地執行哈希計算,礦工需要高強度地運行他們的計算晶元,並消耗極為可觀的電力資源。
我們的PoC則是另行開辟了一條極為巧妙的道路:它要求礦工預先計算好數量巨大的哈希結果,並將這些數據存儲在硬碟里;挖礦的時候,礦工也是爭相破解「難題」,不同的是「難題」的答案要在硬碟數據中找,而不是實時地計算。自然而然,誰的硬碟容量更大,誰就有能預先存儲更多的「備選答案」,誰就有更高的概率找到能夠匹配「難題」的那個「正確答案」。
有人可能要問了,在PoC這個機制中,礦工有沒有可能通過晶元去計算答案作弊呢?不可能。PoC的演算法設計決定了它在找「答案」的時候,對存儲空間這一要素非常敏感,而對晶元的計算能力不那麼敏感。強大的算力對礦工挖礦成功率加成並不是很大,而擁有更多的存儲空間倒是能成倍地提高挖礦成功率。PoC的這種特性也被形象地稱為「空間換時間」。
J. 電腦挖礦是怎麼回事
電腦挖礦:在用戶「開采」比特幣時,需要用電腦搜尋64位的數字就行,然後通過反復解謎密與其他淘金者相互競爭,為比特幣網路提供所需的數字,如果用戶的電腦成功地創造出一組數字,那麼就將會獲得25個比特幣。簡單來說就是來尋找比特幣。
「挖礦」的原理就是先是大家發一道題,在規定時間里誰先算出來送就給誰一把韭菜,韭菜的數量是2100噸,每四年送一半(前四年1050噸後四年525噸以此類推),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啊,然後會立一個公告牌告訴大家,每次誰答對了題。
電腦挖礦在我國的相應法律規定:
在中國,《人民幣管理條例》規定,禁止製作和發售代幣票券。由於代幣票券的定義並沒有明確的司法解釋,如果比特幣被納入到「代幣票券」中,則比特幣在中國的法律前景面臨不確定性。
文化部、商務部關於加強網路游戲虛擬貨幣管理工作的通知稱首次明確了網路游戲虛擬貨幣的適用范圍,對當前網路游戲虛擬貨幣與游戲內的虛擬道具做了區分;同時,通知稱,《通知》規定從事相關服務的企業需批准後方可經營。
比特幣挖礦機
就是用於賺取比特幣的電腦,這類電腦一般有專業的挖礦晶元,多採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耗電量較大。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體然後運行特定演算法,與遠方伺服器通訊後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比特幣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