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確認數
Ⅰ 比特幣挖礦一定要用計算機嚒我們為什麼不能用紙和筆來計算呢
比特幣其實是一個毫無用處的一串數字,但是被大家公認為有用,它就像鑽石、古董、字畫、游戲皮膚等被賦予了價值。既不能吃,也不能用,但我們還是會認可它們的價值。
「挖礦」僅僅只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進區塊鏈網路的建設中來,這么多的電費用來「計算」一串虛擬的數值這樣真的好嗎?比特幣並不是一個保值的東西,價格浮動較大,炒比特幣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夜變成窮光蛋。比特幣也並非宣稱那樣安全,2014年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網站MtGox被黑客入侵導致破產,價值4.67億美元的比特幣瞬間蒸發。犯罪分子用它來洗錢、逃稅等等,政府想去調查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認同我的看法,請點個贊再走,感謝!喜歡我的,請關注我,再次感謝!
Ⅱ 比特幣之挖礦與共識(二)
比特幣共識機制的第三步是通過網路中的每個節點獨立校驗每個新區塊。當新區塊在網路中傳播時,每一個節點在將它 轉發到其節點之前,會進行一系列的測試去驗證它。這確保了只有有效的區塊會在網路中傳播。
獨立校驗還確保了誠實 的礦工生成的區塊可以被納入到區塊鏈中,從而獲得獎勵。行為不誠實的礦工所產生的區塊將被拒絕,這不但使他們失 去了獎勵,而且也浪費了本來可以去尋找工作量證明解的機會,因而導致其電費虧損。
當一個節點接收到一個新的區塊,它將對照一個長長的標准清單對該區塊進行驗證,若沒有通過驗證,這個區塊將被拒 絕。這些標准可以在比特幣核心客戶端的CheckBlock函數和CheckBlockHead函數中獲得
它包括:
為什麼礦工不為他們自己記錄一筆交易去獲得數以千計的比特幣?
這 是因為每一個節點根據相同的規則對區塊進行校驗。一個無效的coinbase交易將使整個區塊無效,這將導致該區塊被拒 絕,因此,該交易就不會成為總賬的一部分。礦工們必須構建一個完美的區塊,基於所有節點共享的規則,並且根據正 確工作量證明的解決方案進行挖礦,他們要花費大量的電力挖礦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他們作弊,所有的電力和努力都 會浪費。這就是為什麼獨立校驗是去中心化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特幣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的最後一步是將區塊集合至有最大工作量證明的鏈中。一旦一個節點驗證了一個新的區塊, 它將嘗試將新的區塊連接到到現存的區塊鏈,將它們組裝起來。
節點維護三種區塊:第一種是連接到主鏈上的,第二種是從主鏈上產生分支的(備用鏈),最後一種是在已知鏈中沒有 找到已知父區塊的。在驗證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不符合標準的地方,驗證就會失敗,這樣區塊會被節點拒絕,所以也不 會加入到任何一條鏈中。
任何時候,主鏈都是累計了最多難度的區塊鏈。在一般情況下,主鏈也是包含最多區塊的那個鏈,除非有兩個等長的鏈 並且其中一個有更多的工作量證明。主鏈也會有一些分支,這些分支中的區塊與主鏈上的區塊互為「兄弟」區塊。這些區 塊是有效的,但不是主鏈的一部分。 保留這些分支的目的是如果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它們中的一個延長了並在難度值上超 過了主鏈,那麼後續的區塊就會引用它們。
如果節點收到了一個有效的區塊,而在現有的區塊鏈中卻未找到它的父區塊,那麼這個區塊被認為是「孤塊」。孤塊會被 保存在孤塊池中,直到它們的父區塊被節點收到。一旦收到了父區塊並且將其連接到現有區塊鏈上,節點就會將孤塊從 孤塊池中取出,並且連接到它的父區塊,讓它作為區塊鏈的一部分。當兩個區塊在很短的時間間隔內被挖出來,節點有 可能會以相反的順序接收到它們,這個時候孤塊現象就會出現。
選擇了最大難度的區塊鏈後,所有的節點最終在全網范圍內達成共識。隨著更多的工作量證明被添加到鏈中,鏈的暫時性差異最終會得到解決。挖礦節點通過「投票」來選擇它們想要延長的區塊鏈,當它們挖出一個新塊並且延長了一個鏈, 新塊本身就代表它們的投票。
因為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所以不同副本之間不能總是保持一致。區塊有可能在不同時間到達不同節點,導致節點有不同的區塊鏈全貌。
解決的辦法是,每一個節點總是選擇並嘗試延長代表累計了最大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也就 是最長的或最大累計工作的鏈(greatest cumulative work chain)。節點通過累加鏈上的每個區塊的工作量,得到建立這個鏈所要付出的工作量證明的總量。只要所有的節點選擇最長累計工作的區塊鏈,整個比特幣網路最終會收斂到一致的狀態。分叉即在不同區塊鏈間發生的臨時差異,當更多的區塊添加到了某個分叉中,這個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提示由於全球網路中的傳輸延遲,本節中描述的區塊鏈分叉自動會發生。
然而,倒三角形的區塊不會被丟棄。它被鏈接到星形鏈的父區塊,並形成備用鏈。雖然節點X認為自己已經正確選擇了獲勝鏈,但是它還會保存「丟失」鏈,使得「丟失」鏈如果可能最終「獲勝」,它還具有重新打包的所需的信息。
這是一個鏈的重新共識,因為這些節點被迫修改他們對塊鏈的立場,把自己納入更長的鏈。任何從事延伸星形-倒三角形的礦工現在都將停止這項工作,因為他們的候選人是「孤兒」,因為他們的父母「倒三角形」不再是最長的連鎖。
「倒三角形」內的交易重新插入到內存池中用來包含在下一個塊中,因為它們所在的塊不再位於主鏈中。
整個網路重新回到單一鏈狀態,星形-三角形-菱形,「菱形」成為鏈中的最後一個塊。所有礦工立即開始研究以「菱形」為父區塊的候選塊,以擴展這條星形-三角形-菱形鏈。
從理論上來說,兩個區塊的分叉是有可能的,這種情況發生在因先前分叉而相互對立起來的礦工,又幾乎同時發現了兩個不同區塊的解。
然而,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是很低的。單區塊分叉每周都會發生,而雙塊分叉則非常罕見。比特幣將區塊間隔設計為10分鍾,是在更快速的交易確認和更低的分叉概率間作出的妥協。更短的區塊產生間隔會讓交易清算更快地完成,也會導致更加頻繁地區塊鏈分叉。與之相對地,更長的間隔會減少分叉數量,卻會導致更長的清算時間。
2012年以來,比特幣挖礦發展出一個解決區塊頭基本結構限制的方案。在比特幣的早期,礦工可以通過遍歷隨機數 (Nonce)獲得符合要求的hash來挖出一個塊。
難度增長後,礦工經常在嘗試了40億個值後仍然沒有出塊。然而,這很容 易通過讀取塊的時間戳並計算經過的時間來解決。因為時間戳是區塊頭的一部分,它的變化可以讓礦工用不同的隨機值 再次遍歷。當挖礦硬體的速度達到了4GH/秒,這種方法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隨機數的取值在一秒內就被用盡了。
當出現ASIC礦機並很快達到了TH/秒的hash速率後,挖礦軟體為了找到有效的塊, 需要更多的空間來儲存nonce值 。可以把時間戳延後一點,但將來如果把它移動得太遠,會導致區塊變為無效。
區塊頭需要信息來源的一個新的「變革」。解決方案是使用coinbase交易作為額外的隨機值來源,因為coinbase腳本可以儲存2-100位元組的數據,礦工們開始使用這個空間作為額外隨機值的來源,允許他們去探索一個大得多的區塊頭值范圍來找到有效的塊。這個coinbase交易包含在merkle樹中,這意味著任何coinbase腳本的變化將導致Merkle根的變化。
8個位元組的額外隨機數,加上4個位元組的「標准」隨機數,允許礦工每秒嘗試2^96(8後面跟28個零)種可能性而無需修改時間戳。如果未來礦工穿過了以上所有的可能性,他們還可以通過修改時間戳來解決。同樣,coinbase腳本中也有更多額外的空間可以為將來隨機數的擴展做准備。
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指的是,被礦工(或礦池)試圖使用自己的算力實行欺騙或破壞的難度很大,至少理論上是這樣。就像我們前面講的,比特幣的共識機制依賴於這樣一個前提,那就是絕大多數的礦工,出於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都會 通過誠實地挖礦來維持整個比特幣系統。然而,當一個或者一群擁有了整個系統中大量算力的礦工出現之後,他們就可以通過攻擊比特幣的共識機制來達到破壞比特幣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共識攻擊只能影響整個區塊鏈未來的共識,或者說,最多能影響不久的過去幾個區塊的共識(最多影響過去10個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比特幣塊鏈被篡改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理論上,一個區塊鏈分叉可以變得很長,但實際上,要想實現一個非常長的區塊鏈分叉需要的算力非常非常大,隨著整個比特幣區塊鏈逐漸增長,過去的區塊基本可以認為是無法被分叉篡改的。
同時,共識攻擊也不會影響用戶的私鑰以及加密演算法(ECDSA)。
共識攻擊也 不能從其他的錢包那裡偷到比特幣、不簽名地支付比特幣、重新分配比特幣、改變過去的交易或者改變比特幣持有紀錄。共識攻擊能夠造成的唯一影響是影響最近的區塊(最多10個)並且通過拒絕服務來影響未來區塊的生成。
共識攻擊的一個典型場景就是「51%攻擊」。想像這么一個場景,一群礦工控制了整個比特幣網路51%的算力,他們聯合起來打算攻擊整個比特幣系統。由於這群礦工可以生成絕大多數的塊,他們就可以通過故意製造塊鏈分叉來實現「雙重支 付」或者通過拒絕服務的方式來阻止特定的交易或者攻擊特定的錢包地址。
區塊鏈分叉/雙重支付攻擊指的是攻擊者通過 不承認最近的某個交易,並在這個交易之前重構新的塊,從而生成新的分叉,繼而實現雙重支付。有了充足算力的保證,一個攻擊者可以一次性篡改最近的6個或者更多的區塊,從而使得這些區塊包含的本應無法篡改的交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雙重支付只能在攻擊者擁有的錢包所發生的交易上進行,因為只有錢包的擁有者才能生成一個合法的簽名用於雙重支付交易。攻擊者在自己的交易上進行雙重支付攻擊,如果可以通過使交易無效而實現對於不可逆轉的購買行為不予付款, 這種攻擊就是有利可圖的。
攻擊者Mallory在Carol的畫廊買了描繪偉大的中本聰的三聯組畫(The Great Fire),Mallory通過轉賬價值25萬美金的比特幣 與Carol進行交易。在等到一個而不是六個交易確認之後,Carol放心地將這幅組畫包好,交給了Mallory。這時,Mallory 的一個同夥,一個擁有大量算力的礦池的人Paul,在這筆交易寫進區塊鏈的時候,開始了51%攻擊。
首先,Paul利用自己礦池的算力重新計算包含這筆交易的塊,並且在新塊里將原來的交易替換成了另外一筆交易(比如直接轉給了Mallory 的另一個錢包而不是Carol的),從而實現了「雙重支付」。這筆「雙重支付」交易使用了跟原有交易一致的UTXO,但收款人被替換成了Mallory的錢包地址。
然後,Paul利用礦池在偽造的塊的基礎上,又計算出一個更新的塊,這樣,包含這 筆「雙重支付」交易的塊鏈比原有的塊鏈高出了一個塊。到此,高度更高的分叉區塊鏈取代了原有的區塊鏈,「雙重支付」交 易取代了原來給Carol的交易,Carol既沒有收到價值25萬美金的比特幣,原本擁有的三幅價值連城的畫也被Mallory白白 拿走了。
在整個過程中,Paul礦池裡的其他礦工可能自始至終都沒有覺察到這筆「雙重支付」交易有什麼異樣,因為挖礦程序都是自動在運行,並且不會時時監控每一個區塊中的每一筆交易。
為了避免這類攻擊,售賣大宗商品的商家應該在交易得到全網的6個確認之後再交付商品。或者,商家應該使用第三方 的多方簽名的賬戶進行交易,並且也要等到交易賬戶獲得全網多個確認之後再交付商品。一條交易的確認數越多,越難 被攻擊者通過51%攻擊篡改。
對於大宗商品的交易,即使在付款24小時之後再發貨,對買賣雙方來說使用比特幣支付也 是方便並且有效率的。而24小時之後,這筆交易的全網確認數將達到至少144個(能有效降低被51%攻擊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51%攻擊並不是像它的命名里說的那樣,攻擊者需要至少51%的算力才能發起,實際上,即使其擁有不 到51%的系統算力,依然可以嘗試發起這種攻擊。之所以命名為51%攻擊,只是因為在攻擊者的算力達到51%這個閾值 的時候,其發起的攻擊嘗試幾乎肯定會成功。
本質上來看,共識攻擊,就像是系統中所有礦工的算力被分成了兩組,一 組為誠實算力,一組為攻擊者算力,兩組人都在爭先恐後地計算塊鏈上的新塊,只是攻擊者算力算出來的是精心構造 的、包含或者剔除了某些交易的塊。因此,攻擊者擁有的算力越少,在這場決逐中獲勝的可能性就越小。
從另一個角度 講,一個攻擊者擁有的算力越多,其故意創造的分叉塊鏈就可能越長,可能被篡改的最近的塊或者或者受其控制的未來 的塊就會越多。一些安全研究組織利用統計模型得出的結論是,算力達到全網的30%就足以發動51%攻擊了。全網算力的急劇增長已經使得比特幣系統不再可能被某一個礦工攻擊,因為一個礦工已經不可能占據全網哪怕的1%算 力。
待補充
待補充
Ⅲ 比特幣挖礦什麼意思
比特幣挖礦,是一種利用電腦硬體計算出比特幣的位置並獲取的過程。
挖礦是在比特幣系統中進行記錄數據的一個激勵過程,在比特幣系統個人用戶通過利用CPU或者GPU進行哈希運算,當計算出特定的哈希值之後便擁有了打包區塊的權利。
而為了獎勵這個用戶進行打包區塊,系統就給予一定的比特幣作為報酬。因為這個過程很像現實生活中「挖礦」所以大多數人就把這個過程叫做挖礦。除了比特幣外,其他的電子虛擬貨幣也可以通過挖礦獎勵獲取,如以太坊、門羅幣等等。
(3)挖礦確認數擴展閱讀:
挖礦風險:
1,貨幣安全
比特幣的支取需要多達數百位的密鑰,而多數人會將這一長串的數字記錄於電腦上,但經常發生的如硬碟損壞等問題,會讓密鑰永久丟失,這也導致了比特幣的丟失。
2,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在比特幣這個裡面非常常見,最常見的當屬於分叉。分叉會導致幣價下跌,挖礦收益銳減。不過很多情況表明,分叉反而讓礦工收益,分叉出來的競爭幣也需要礦工的算力來完成鑄幣和交易的過程,為了爭取更多的礦工,競爭幣會提供更多的區塊獎勵及手續費來吸引礦工。風險反而成就了礦工。
Ⅳ 什麼是挖礦
挖礦就是利用比特幣挖礦機,就是用於賺取比特幣。
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體然後運行特定演算法,與遠方伺服器通訊後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比特幣為一種虛擬的貨幣,比特幣挖礦制度為通過計算機硬體為比特幣網路開展數學運算的過程,提供服務的礦工可以得到一筆報酬,因為網路報酬依據礦工完成的任務來計算,為此挖礦的競爭十分激烈。
挖礦實際是性能的競爭、裝備的競爭,由非常多張顯卡組成的挖礦機,哪怕只是HD6770這種中低端顯卡,「組團」之後的運算能力還是能夠超越大部分用戶的單張顯卡的。
而且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有些挖礦機是更多這樣的顯卡陣列組成的,數十乃至過百的顯卡一起來,顯卡本身也是要錢的,算上硬體價格等各種成本,挖礦存在相當大的支出。
(4)挖礦確認數擴展閱讀:
比特幣挖礦流程:
1、找到礦池
開始挖礦必須要有一個操作方便、產出穩定的礦池,它的作用就是為各個終端細分數據包,可以通過精密的演算法將終端計算好的數據包按照比例,支付相應數量的比特幣。
2、下載比特幣挖礦器(軟體)
其實這種挖礦器也有很多種,大家可以去官方網站下載。
3、設置挖礦軟體
GUIMiner是個綠色軟體,安裝完成後我們可以先設置下語言,以便更方便進一步設置。接下來需要對采礦器設置伺服器、用戶名、密碼、設備等。一般伺服器從BTC guild系列裡面選一個網路較好的就行,用戶名和密碼就是我們之前自己設置的。
4、比特幣挖礦開始
當我們確認都設定無誤後,點「開始挖礦」按鈕之後就開始挖比特幣了,隨之顯卡很快就會進入全速運行狀態,溫度升高、風扇轉速提高,你可以通過GPU-Z或顯卡驅動來監控狀態。
Ⅳ 比特幣挖礦機里的接受幾個幾個是什麼意思怎麼查看挖到的金幣呢
下載比特幣錢包,在電腦上運行就能生成一個錢包地址,你的余額就是你比特幣的個數,你在礦池挖到的幣會注入你的錢包里。
Ⅵ 比特幣挖礦是什麼意思
比特幣挖礦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你挖礦設備的計算能力來解決數學難題,確認網路交易,從而確保整個比特幣系統的安全,作為回報,比特幣系統會給予礦工不等分的比特幣獎勵。
專業點就是:挖礦是個將待確認的交易數據包含到塊鏈中,從而完成對這些交易進行確認的分布式共識系統。通過挖礦,可以強制性保證塊鏈中的數據按時間順序存儲,保持比特幣網路的中立性,且允許比特幣網路上不同的計算機對系統狀態達成一致。交易要獲得確認,必須要被打包到一個符合非常嚴格的密碼學規則的塊中,並通過比特幣網路進行驗證。這些規則可以防止對已有塊的修改,因為一旦有改動,之後所有的塊都將失效。挖礦的難度和中彩票相當,沒人可以輕易地、連續地將新塊加入到塊鏈中。因此,沒人可以控制塊鏈中包含什麼樣的內容或者替換掉塊鏈中的部分內容以達到減少他們的花費的目的。
目前,比特幣挖礦需要專業的ASIC礦機,例如,曾創造出無數個行業第一的阿瓦隆礦機(俗稱南瓜張礦機),據說阿瓦隆2.3T礦機即將問世,28nm的晶元也即將流片,16nm的晶元也子啊研發中。
Ⅶ 比特幣系統規定要幾個個體確認後才算交易完成呢
6個區塊確認。
解釋:
A君給B君轉1個比特幣,除了要輸入交易金額1個比特幣外,還需要設置一定量的礦工費,在輸入秘鑰並點擊發送之後,需等待交易打包和6個區塊確認,才能完成這筆轉賬,而這個過程大概需要花費30分鍾~1小時。
比特幣網路上有很多節點,假設B和C節點在短時間差內都計算出工作量證明解,然後把自己挖到的區塊傳播到網路中,先傳播給鄰近節點,而後傳播到整個網路。
B和C礦工的區塊數據是不一樣的,但都是正確的,因此在這一刻出現了兩個都滿足要求的不同區塊,B和C附近進的D、E、F等等礦工在監聽到這個兩個區塊時,是有先後順序區別的。怎麼辦,先入為主,節點把先監聽的區塊復制過來,然後開啟新區塊的挖礦工作。
那這個時候不同節點,同時有不同版本的區塊鏈,而這兩個版本的區塊鏈,都被礦工們繼續開采。但是兩個版本的區塊鏈其增長速是不一樣的,總有一條鏈的長度要超過另一條鏈。當D、E、F等等礦工發現全網路中有一個條更長鏈的時候,他們會拋棄當前較短的鏈,轉到更長鏈上進行挖礦。而那些被礦工成功挖掘的塊,因為不是在最長鏈上而被拋棄了,他們叫過時塊。這些過時塊中的數據,又需要等待重新被寫入區塊中。
當一筆交易獲得6個區塊確認後,從而以確認該交易是在最長分支的區塊鏈里,不可篡改,然後才能夠花費小星轉他的比特幣。
(7)挖礦確認數擴展閱讀
比特幣交易確認過程
(1)錢包創建交易
錢包軟體通過收集UTXO、 提供正確的解鎖腳本、 構造支付給接收者的輸出這一系列的方式來創建交易。 產生的交易隨後將被發送到比特幣網路臨近的節點, 從而使得該交易能夠在整個比特幣網路中傳播。
(2)交易獨立效驗
每一個收到交易的比特幣節點將會首先驗證該交易,有效的交易將被傳遞到臨近的節點,這將確保只有有效的交易才會在網路中傳播, 而無效的交易將會在第一個節點處就被廢棄。
驗證的交易添加到交易地:驗證交易後, 比特幣節點會將這些交易添加到自己的交易池, 用來暫存尚未被加入到區塊的交易記錄。
(3)節點確認交易
假設有個比特幣網路節點A,其收集到了區塊277,314。接下來A節點做兩件事:1.嘗試挖掘新區塊;2.監聽其他節點是否挖出新的區塊。 如果A節點監聽到了區塊277315,則標志著277,315區塊競爭結束。與此同時開啟區塊277,316的競賽。
A節點在接收並驗證區塊277,315後,會檢查內存池中的全部交易, 移除已經在區塊277,315中出現過的交易記錄,確保任何留在內存池中的交易都是未確認的,等待被記錄到新區塊中,而被移除的交易記錄獲得一次確認交易。把包含在區塊內且被添加到區塊鏈上的交易稱為確認交易。
Ⅷ 挖礦步驟教程是什麼
具體步驟如下:
1、先在網上找兩個軟體,一個是挖礦軟體,在網路上搜索「guiminer」即可。
這樣就可以挖礦了。
比特幣:
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
與所有的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
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的稀缺性。
2021年3月13日,比特幣突破60000美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比特幣(加密貨幣)
Ⅸ 挖礦獲取比特幣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比如是一挖出就可得到,還是等接在該區塊後再出來5個區塊才能得到
首先你要理解挖取比特幣的時間點是怎麼一回事:
比特幣總共發行2100W個,每生成一個塊周期10分鍾,一個塊獎勵一定數目的比特幣。最開始挖礦每個塊獎勵50個比特幣,以後每21000個塊獎勵減半(約4年獎勵減半一次),現在每生成一個塊獎勵12.5個比特幣。每個塊的生成時間10分鍾,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挖礦算力在不斷升高,那麼生成一個塊的時間肯定小於10分鍾,這就需要一定的控制措施來保證這個時間。這個措施就是挖礦難度,如果每個塊產出時間小於10分鍾,則提高挖礦難度,大於10分鍾則降低挖礦難度,每次難度調整時間為2016塊,即2周。
挖礦難度會在每2016個塊後所有節點都會按照一定的公式自動進行調整,這個公式由最新的也就是這個周期內2016個區塊的花費時間和期望的時間(期望時間20160分鍾即兩周)比較得出的。
新難度 = 舊難度值 * (過去2016個區塊花費的時長 / 20160分鍾)
Ⅹ 挖礦怎麼挖
區塊鏈領域常提到的挖礦,其實是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簡稱POW)。
所謂的工作量證明,就是用來確認你做過一定量的工作。監測工作的整個過程通常是極為低效的,而通過對工作的結果進行認證來證明完成了相應的工作量,則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方式。
挖礦是通過消耗計算資源來處理交易,確保網路安全以及保持網路中每個人的信息同步的過程。
這個過程因為同淘金類似而被稱為「挖礦」,因為它也是一種新的臨時機制。
然而,與淘金不同的是,挖礦對那些確保安全支付網路運行的服務提供獎勵。挖礦的原理是什麼?
任何人均可以在專門的硬體上運行軟體而成為礦工。
挖礦軟體通過網路監聽交易廣播,執行恰當的任務以處理並確認這些交易。
礦工完成這些工作能賺取用戶支付的用於加速交易處理的交易手續費以及按固定公式增發新幣。新的交易需要被包含在一個具有數學工作量證明的區塊中才能被確認。
這種證明很難生成因為它只能通過每秒嘗試數十億次的計算來產生。
礦工們需要在他們的區塊被接受並拿到獎勵前運行這些計算。隨著更多的人開始挖礦,尋找有效區塊的難度就會由網路自動增加以確保找到區塊的平均時間保持在10分鍾。
因此,挖礦的競爭非常激烈,沒有一個個體礦工能夠控制塊鏈里所包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