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月球挖礦違反國際法嗎
Ⅰ 快去宇宙搶礦藏
「壯闊的荒涼。」
這是1969年美國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登上月球時的第一印象。現在,塵封40多億年的月球依然是一片蒼涼沉寂,但這不會持續太久。如果太空采礦步入正軌,未來的月球旅行者將看到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場景:深深的傷痕、忙碌的挖掘機器人和連綿的礦山。
這看起來像是未來主義者幻想中的場景,但並非不可思議。各國公司已經「磨刀霍霍」,准備瓜分宇宙啦!
如何采礦?
找到礦產之後,還要解決如何在低重力或零重力條件下安全著陸和采礦的問題。對於任何被送往其它星球進行挖掘工作的機器人而言,首要的條件便是它必須小巧輕便,以便於放到火箭上進行發射;但反過來,它也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這樣才能穩穩地落在那些重力比地球小的星球上,並順利展開工作。
要兼顧這兩點並不容易,至少科學家們目前還做不到。比如2014年11月,歐洲航天局的菲萊登陸器在登陸彗星67P時就出現了失誤。登錄器著陸的時候被地面彈開,最後降落在懸崖附近。此地的光線不足,導致著陸器供電不足,無法正常工作。小行星的質量和彗星差不多,所以登陸小行星和登陸彗星時所面臨的情況差不多——引力很小或沒有引力,這使得著陸和取樣都是難題。
為了解決在些難題,各個公司各出奇招。在深空工業公司的計劃中,派遣到小行星的取樣飛船除了檢測行星資源,還將一並檢測其「可挖掘度」。可挖掘度意即登陸該小行星和挖掘礦產的難易程度。
曾協助美國宇航局開發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蜜蜂機器人公司,設計出了一款多「腳」的小行星水分提取器。它的多隻特別設計的「腳」讓它能牢牢地附著在小行星表面,哪怕表面如混凝土一樣堅硬。小行星水分提取器通過鑽孔獲取混有冰的土壤,然後從中提取水分以供使用,而剩下的乾燥土壤可以作為分析資源的樣本。
美國宇航局正在測試用於月球露天開採的采礦機器人。這台名為Rassor(全稱「表土層先進表面系統操作機器人」)的采礦機器人兩端都有滾輪式的鏟斗。這兩個挖掘滾輪可以向著相反的方向旋轉,互相為對方提供足夠大的摩擦附著力,讓挖掘工作得以在低重力環境中順利進行下去。然後,這些小「礦工」將挖掘到的土壤倒入專用的設備中,分離水分和礦物。
誰挖到就歸誰?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僅可以將太空資源運回地球,還可直接在太空建立加工工廠,甚至將破壞地球生態環境的工業遷往太空。
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得先明確太空采礦是否合法,採到的礦產都歸誰所有?
目前僅有兩個國際條約提到過太空礦產開采問題:《外層空間條約》和《月球協定》。二者都認為太空是屬於全人類的,人們可以自由開采和利用月球及其他天體的資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確實是誰挖到就歸誰。也就是說,如果我國明天在月球上挖出了幾百噸鑭的話,我們並沒有犯法,並且這些鑭都是我們的。
隨著太空采礦事業的快速發展,許多經濟問題也隨之產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所有權沖突。如果有多個公司宣稱自己有權利開采某顆小行星,並在上面建立工廠,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公司及其所在國家間的將爆發的矛盾。事實上,這已不僅僅是資源開采問題了,它已逐漸成為地緣政治問題,沒有國家希望其他國家成為某個星球或某項資源唯一的擁有者。
另一個大麻煩是壟斷和隨之產生的貧富差距。進入太空采礦行業的高成本,加上經濟和法律制度不健全,會造成該行業史無前例的壟斷。只有極少數人能把公司開到外太空,並建立連鎖,其產出將成倍增長,或許到最後會發展成為一個比地球上任何企業都大數百萬倍的公司。所以太空采礦業會將資本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加劇貧富差距。
不過這些問題都無法阻止人類瓜分宇宙資源的步伐,人類將會建立一個涵蓋整個外太空的完整的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到那時,太空中就將布滿人類的開采基地,上面穿梭著各種忙碌的機器人。部分人類也將移居於此,負責維護生產設備和進行其他科學研究。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7年第1期雜志文章
Ⅱ 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會發生什麼能不能運
你這個腦洞開的比較大,你讓嫦娥姐姐和小白兔到哪兒生活,吳剛沒樹可砍怎麼辦?下面是正經回答。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那麼首先這種行為就會增加地球的質量,當這個量變大之後,月球運行的速度將不足以維持它在軌道上,這也就意味著它的軌道將會逐漸縮小,並且隨著地球質量的進一步增大,月球最終會掉進地球,並引起新一輪的物種大滅絕和冰河期,俗稱“世界末日”。由於月球質量減小,地球上潮汐的幅度也將會隨之逐漸減小,因潮汐引起的洋流也會越來越不明顯,而這些洋流帶動的冷熱水循環將最終導致各地理區域的氣候特徵和現在大不一樣。
總體來說,地球海岸附近環境生存的生物會有滅頂之災,繼而影響到大量以這些生物為生的淺海生物,全球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減少,多種同位素的全球性循環被打破,加之軌道參數的變化、洋流作用的減弱(或消失)導致全球氣候逐年惡化,臭氧層的問題可能也越來越嚴重。不過這都是一些想像而已,所以我們現在既沒有需要,也沒有能力去把月球搬空,可以說把月球搬空是很不明智的舉動。所以還是讓我們的地球與月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吧。
Ⅲ 太空中有無限的礦產,那以後能去太空中采礦嗎
據報道,近日,有科學家發現在零重力的條件下,微生物可以幫助人類提取岩石中的經濟元素,這意味著,未來人類或許可以「使喚」微生物去太空中開采礦石,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志上。
不過,由於太空中是零重力的環境,而且除了地球之外,其它星球上的環境都是非常極端惡劣的,這就導致在開采太空資源的過程中,人類想要抵達地外星球親自開采是非常困難的,而藉助無人探測開采設備,一些元素又很難被提取出來。
幸運的是,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微生物竟然可以將地外星球上的稀有元素提取出來,而在地球上,通過實驗,已經證明了微生物可以採集到岩石中很難獲取的稀土元素,未來也將逐漸開展太空實驗,幫助人類獲得太空資源。
說起來,用微生物來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看起來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叫鞘氨醇單胞菌的微生物,在遇到玄武岩之後,會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將玄武岩中的稀土元素給浸出,而在國際空間站中,在完全模擬零重力的條件下,鞘氨醇單胞菌的稀土元素浸出率,同樣高達70%。
這個發現意味著,通過微生物去開采太空中的稀有元素,是完全可行的,只需要搞清楚哪一種微生物對哪一種稀有元素有效就可以了。
研究者表示,通過實驗證明,鞘氨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和貪銅桿菌在太空零重力的環境中,都可以存活,這是因為微生物中普遍具有特異性,這讓它們可以在極端環境中仍然存活,不像人類和其它生物一樣,離開地球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就會喪命。
目前來看,火星、月球等環境中,鞘氨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和貪銅桿菌都可以幫助人類在上面提取稀有元素,這意味著,很多人類暫時無法抵達的地方,未來微生物都會先行抵達,並且幫助我們採集到需要的礦產資源帶回地球。
不過,這里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未來地球上的微生物被人類送往不同的星球,它們是否會在太空中安家落戶,導致地外生命的誕生?
Ⅳ 嫦娥五號奔月,將取月球最年輕岩石,為何各國科學家都想得到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我國無人探月器嫦娥五號在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踏上漫漫登月挖礦之路。
Ⅳ 派遣一隻飛船去月球挖礦成本去時候10億,回來20億,
不劃算,如果回來賺個200
億差不多
Ⅵ 在月球上采礦會不會影響太陽系平衡
咱中國正研究這個技術,據說在月球上采礦一噸來發電,可以支持中國一年的用電(不用別的東西發電)。在月球采礦沒什麼影響,就像我們在地球上采礦一樣,采這么久了,照樣沒事。還有,咱太陽系不是絕對平衡的,只是變化小的可以暫時忽略,比如月球其實正在一天天遠離地球,只是變化很小,一段時間內幾乎沒變化。放心的活吧。
Ⅶ 從月球向地球采礦,經過一段時間後,假設地球月球為均勻球體,月球仍在原軌道上運行,請問月球周期的變化.
半長軸當然會變,
a=-GMm/2E,M,m,E都變了,月球的位置雖然不會突變,但是軌道會變(軌道是橢圓不是圓)
這個公式的具體形式並不重要,但軌道是橢圓(包括正圓這種特殊情形)是應該知道的概念(月球繞地球運動時距離是會變化的),地球在橢圓的焦點上
比如月球在遠點(即橢圓軌道與其長軸交點離地球遠的那個點),軌道改變時遠點可以不變只需要近點到地球的距離改變,相當於橢圓軌道被拉伸(壓縮),半長軸還是會變的(不過這又是高二數學的內容^_^)
Ⅷ 有人說月球采礦10年內就能實現,有什麼依據嗎
人類要在月球定居,不可能什麼都從地球運過去,因而,首先必須發展太空資源原位利用技術,這是人類在太空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人類進一步探索火星和更深入探索太陽系其他星球的踏腳石。當然,從長遠來看,若成本足夠低,開采太空資源運回地球也是有可能的。
Ⅸ 星界邊境月球挖礦怎麼擺脫菊花怪
無法擺脫 只要你身上有礦就會一直追你 你只能一直移動 話說也不需要太多燃料 分幾次挖就不會有危險 還有就是盡量保持深度,不要太深入而還不了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