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挖礦知識 » 古代挖礦

古代挖礦

發布時間: 2021-04-16 01:13:30

❶ 中國古代對挖礦工人、采葯工人、伐木工人的稱呼都叫什麼

挖礦工人,按採掘對象分:1.採石工人稱「石工」,《宋史.種世衡傳》:「鑿地一百五十尺,始至於石,石工辭不可穿。」2.採花石製作假山的工匠稱「山匠」。宋周密《癸辛雜識.假山》:「其大峰特秀者,不特封侯......,然工人特出於吳興,謂之山匠」。3.採集陶土、製作陶器的工匠稱「土工」。《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
采葯工人:古代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以及醫療知識不普遍,沒有專門從事采葯的工人。古代中醫所用的草葯一般是自己或徒弟採集加工,百姓採集的偏方草葯一般是自己用。古代對醫生的稱呼是大夫或郎中。
伐木工人,古代稱為「木客」。傳說越王勾踐使人入山伐木,久不歸,作「木客吟」,故後世稱伐木工為木客。

❷ 中國古代的采礦技術是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產中,陸續發現和使用了石、陶、木、骨器。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又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存在金屬銅塊,於是開始開采和使用它。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會使用「火攻法」開采礦石。位於廣州市郊區西南樵山的新石器時代制石工場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代采礦遺址。在遺址的礦坑內壁上有火燒的痕跡,巷道地面堆積了很厚一層經過火燒的磷石塊和碳屑,說明早在5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懂得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來開采礦石,這是世界采礦史上的一個奇跡。
中國古代的采礦技術在商周時期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1988年,在江西瑞昌夏畈鎮的幕阜山東北角,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的銅礦采礦遺址。銅礦遺址的開采方法既有露天開采,又有地下開采,以地下開采為主。當時礦工已經能將開采系統延伸到數十米深的富礦帶,利用木立框支撐,在地層深部構築了龐大的地下采場。地下開采時利用井口高低不同所產生的氣壓差形成自然風解決了通風問題。遺址出土的開采工具有青銅斧、鉞、鑿,翻土工具有木杴、木鏟,裝載工具有竹筐、竹畚箕,提升工具有木轆轤、木鉤等,說明古銅礦井有效解決了安全、通風、排水、提升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展示了中國早期輝煌的采礦技術的成就。采礦區還發現了大型選礦場,出土了選礦器具木溜槽,它可以利用礦粒在斜向水流中運動狀態的差異進行物料選別。礦粒在重力、磨擦力、水流的壓力、剪切力及檔條阻力等聯合作用下,鬆散、分層,這是達到按比重分離的重力選礦法之一。銅嶺選礦槽的出土是世界選礦史上的重要發現。
擴展閱讀-銅綠山古礦井遺址
現存湖北大冶的銅綠山古礦井遺址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礦井遺址。該遺址采礦技術最顯著的特點是採用豎井、斜井、盲井、平巷聯合開采法進行深井開采。最大井深達六十餘米,低於地下水位二十餘米。瑞昌銅嶺采礦遺址和大冶銅綠山古礦井遺址證明,我國早在商、周時期不僅能找到富礦、大礦,而且已能開掘深礦井,這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

❸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采礦的

原始人類已能採集石料,打磨成生產工具,採集陶土供製陶,就是最早采礦的萌芽。中國古代的采礦歷史悠久,從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有用於採掘、裝載、提升、排水、照明等的銅、鐵、木、竹、石制的多種生產工具及陶器、銅錠、銅兵器等物,證實春秋時期已經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聯合開拓,初步形成了地下開采系統。

❹ 古人是怎樣挖礦的

其實個人認為,古人的智慧是要遠遠超過咱們現代人的,古人更多的是靠智慧頭腦去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一小部分精英人士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坐享其成,並沒有過多的動腦。所以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厲害!
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志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

比如選金礦便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找銀礦把岩石上的「黑路」作為標志。

對於伴金石,古代典籍記載很多。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掘地丈余,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岩)。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還必須要試采試煉才能夠進一步驗證經驗是否准確,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復高峰峻嶺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發。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所謂「鑿取烹試」就是通過實驗手段來驗證經驗。

至於采礦的方法,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采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采發之外,還用溜槽法,宋朱彧《萍州可談》載:「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床」,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采。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岩掘石,穴山破洞,進入到地下之中。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

摘自魚兒讀書會,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替你解答疑惑。

❺ 古代人是怎麼淘金子, 他們是用的什麼工具.泥土中也能淘金子嗎

古代流傳最廣泛的淘金方法為挖、溜、淘。

挖:把含金礦的沙用鍬等工具挖掘出來。
溜:把礦沙放在木溜槽上溜。
淘:用淘金盆、盒、箕等物在水中淘洗。淘沙中注意要領和技術,提高沙金的回收率。
「吹盡黃沙始到金」是古代發明的一種用風淘金的方法,像農村揚場篩谷一樣,淘金和風選都是利用黃金比重大這一特點找出選金的方法,一點一滴地積累沙金礦。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比較原始的火熔煉金工藝簡便易行:
把選出的沙金和礦金放在耐火燒的坩堝中,加入10%硼砂、蘇打或硝石(起催化和凈化作用),放到冒著熊熊火焰的炭爐上燒,待坩堝裏的東西熔化為亮閃閃的金水,沸騰著像雞蛋黃一樣滾動時(俗稱開臉,火候和時間憑經驗掌握),將溶液倒入一種口大底尖的錐形墩缸中,墩一墩,冷卻後,缸裏的東西按比重分出層,倒出來,用小槌敲去渣塊,就得到了金銀合金(銀與金共生的含量很少)。下一步鑄錠時,按上述方法,第二次熔煉,熔化後將液體倒人做好的條或塊的鑄鐵模子中,冷卻後即成錠。含金量高達85% - 95%。

❻ 古代怎麼挖礦不缺氧嗎

古代人挖的礦都是淺層礦,有些礦幾乎露出地表

❼ 古代礦業史

我國地質事業創始人之一章鴻釗先生說過:「自有天地以來即有礦,亦自有生民以來即用礦。」長江流域是中國遠古人類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蘇又是我國經濟發展較早地區。1992年在南京東郊湯山地區石灰岩溶洞中發現了距今數十萬年前的猿人頭蓋骨,說明幾十萬年前,江蘇就已有人類生活。在泗洪縣下草灣、丹徒縣白龍崗山蓮花洞、溧水縣回峰山神仙洞等地,發現有距今四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的新人骨化石。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開采天然石頭,製作各種器具。從已挖掘出的文物來看,江蘇礦產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從那時開始,江蘇古代礦業經歷了由單礦種變多礦種,由地表開採到地下開采,由簡單加工到各種冶煉技術應用的發展過程。

古代礦業多是見礦開礦,就礦找礦,找礦開礦合二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棄之。除鍛制兵器和制幣用的鐵、銅礦產外,其他礦產的產地很少有記錄可查,故江蘇春秋之前的礦業情況,多以考古資料和史書中的追記材料為依據。自漢代以後,對於礦業的記載,逐漸見於各類史書中。到清朝後期,一些主要礦產開采地都已有記錄可查。但資料均很簡單,一般只有礦種和礦產地的記錄。據統計,明清以前,江蘇境內已開採的礦種有鐵、銅、白石脂(高嶺土)、五色土(雜色粘土)、陶土、禹餘糧(粉末狀褐鐵礦)、茅山石、太湖石、瑪瑙石、花石、硯石、石炭(煤)、各種石料等。特別是鐵、銅礦的開采更為普遍,凡地表有露頭的鐵礦和銅礦,大部分都有古代開采記錄或古采礦遺跡。

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塊、石片加工成各種簡單工具。東海縣山左口大賢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各類石器有200多件,在東海縣馬陵山瓜墩、蘇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島及連雲港市近郊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遺址。另外,在溧水縣神仙洞、句容縣廟家山有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出土。說明古時江蘇的先民就利用岩石做生產工具和武器。

新石器時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區,都分布著不少民族部落,他們已開始用磨製的方法製造石器。在贛榆、東海、灌雲、邳州、淮安、高郵、海安、常州、金壇、常熟、張家港、句容等縣(市)境內,先後發掘出數十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時期人們在採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進步。在淮安市宋集鄉出土的「青蓮崗文化」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著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僅加工精細,而且能根據岩石的性質,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閃長岩、花崗岩、片麻岩等磨製而成,一般工具則利用頁岩、砂岩、雲母片岩等加工後使用。同時出土的還有少量用玉石、瑪瑙製作的裝飾品。數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區的人類,已學會了用手工的方法製作和燒制各種陶器,宜興和張渚一帶就有原始的制陶業,據《宜興縣志》記載,宜興歸徑鄉南唐村發現5000多年前生產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遺址,證明當時人們已知開采利用陶土和砂岩製作日用陶器。

夏商時期,古人已從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並開始出現冶煉技術。《尚書·禹貢》「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即金、銀、銅三種金屬。商代,江蘇的銅冶業已較發達,南京市區北陰陽營商代遺址中,出土有銅礦石、小件銅器、銅渣以及冶銅工具。

西周時期,青銅業已相當發達,《詩·魯頌》有「憬彼淮夷,大賂南金(即銅)」的詩句,淮夷在今江蘇北部。此時的陶瓷業也很普遍,主要生產人們日常使用的器皿。宜興制陶業有大發展,除陶器外,還能生產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時期,已由銅器向鐵器過渡。當時的吳國,經濟發達,鑄銅、冶鐵業水平較高,吳、越的青銅器冶煉、鍛造業已相當聞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三收。」這是我國開采鐵礦最早文字記載,近年六合縣程橋春秋墓中出土了帶有「攻吾父」句吳字樣的青銅編鍾,還有用白口生鐵鑄成的鐵丸、由塊煉鐵(熟鐵)鍛成的鐵條。後者是國內發現的最早人工冶煉的生鐵實物,反映吳越的冶鑄匠人已發明了冶煉生鐵和煉鋼的技術。春秋晚期,宜興丁蜀一帶陶土得到大力開發和利用。傳說范蠡最早發現了丁蜀鎮附近陶土資源豐富,從而建窯燒陶。宜興的窯戶們曾奉他為制陶業的祖師,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莊等。另外,此時鹽城一帶的煮鹽業也有所發展。

秦漢以來,江蘇礦業逐浙發達,特別是鐵、銅兩礦的采冶業尤甚。東漢時期長江下游江南地區鐵、銅開采頗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時,江蘇境內設有用來管理開采和冶鑄的鐵官七處,計有東海郡下邳(現邳州市東)、朐(現海州南),臨淮郡鹽瀆(現鹽城)、堂邑(現六合縣北),沛郡沛(現沛縣東),楚國彭城(現銅山縣)和廣陵(現揚州)。根據古采冶遺跡看這些地方的鐵礦早已被開采。其中銅山縣利國地區硐山發現有東漢時期的礦井和露天礦坑遺跡各一處,說明利國鐵礦在漢代已被發現,並開采利用。鹽城北門漢代遺址中出土有煉鐵渣、紅燒土及各種鐵制具和大量漢代半兩錢。洪澤縣峰山鎮石橋亦發現有漢代冶鐵遺跡。銅礦石在當時主要用來鑄錢和制青銅鏡。西漢有「吳(吳王劉濞)鄧(大夫鄧通)錢,布天下」之說。傳說,吳王劉濞曾在六合縣冶山招集遊民采礦冶銅鑄錢。六合縣李崗楠木塘有漢初鑄錢遺址,其中有銅塊和鑄廢的鐵芯和鑄錢工具等。徐州北硐山、雲龍山也曾發現西漢時期的「半兩」和「五銖」的銅質錢范。東漢晚期,徐州已成為著名的銅礦產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銅礦石冶煉後製成的銅鏡,質地非常好,故有「銅出徐州,師出洛陽」的美譽。直至魏晉時,徐州銅礦仍負盛名。《古鑒銘》:「漢有善銅出丹陽」之詞。據考,漢丹陽縣即現江寧縣小丹陽鎮(位於當塗東北),似可認為小丹陽之東、橫溪以南的橫山等地銅礦床在漢代即已被開采利用。三國時,吳統一長江以南後,利用丹陽所產鐵、銅,自鑄兵甲,並在南京築有冶城,專司冶煉。東漢晚期,江浙一帶陶瓷業有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正式瓷器。宜興的制陶業也有了發展,均山已能生產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窯群在三國兩晉時,已成為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此外,江蘇鹽業也很盛行,沿海一帶分布有廣闊的鹽場。

南朝的冶鐵業以南京為中心,丹陽郡永世縣(現溧陽市)西南的鐵峴山是當時的主要鐵礦石產地,也是冶制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場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縣東南蘆塘山、東破山、西南銅山等地均曾開采過銅鐵礦,並在當地冶煉,舊爐冶址至今猶存。南朝時,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開採用來刻制各種石獸、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頗聞名,在中國當時的雕刻藝術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時代,江蘇礦業仍以開采銅、鐵為主,次為陶土、高嶺土等。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有鐵礦產地四處,分別為彭城(現銅山縣)、六合、溧陽、上元(現南京);銅礦產地七處,即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陽、吳縣。銅山縣利國鐵礦在此期間獲進一步開采,成為當時「地產堅金」的要地。句容縣北銅冶山(羊山)產銅、鉛,為古采區,歷代采鑄,古代采跡遍布,唐代采鑄亦興盛,有些山頭都已挖平。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吳縣西十里的銅山為古代采礦鑄錢處,此書成書時(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此處尚見有銅。1958年,在丹徒縣南西巢鳳山北坡王家莊曾挖出一塊石碑,其上銘刻著該地自隋唐至宋代礦冶史實,說明巢鳳山一帶鐵礦,自隋唐即已開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寧縣境內的伏牛山、銅井、谷里、九華山等已知銅礦區,均發現有古采坑遺跡,但具體開采年代不詳。此外,蘇州西部高嶺土礦在唐代亦已開采,用做化妝品,稱為白石脂,並成為貢品。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的爐堂內發現有煤渣,說明遠在唐朝,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礦石來源無考。

宋代,江蘇探礦冶煉業發達,徐州已發展成全國四大鐵礦石產地之一。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利國監元豐年間,徐州鐵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利國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鐵礦場。利國地區的銅礦亦得開采,設有寶豐監,專鑄銅錢。當時,除徐州利國鐵銅礦業興盛外,六合、儀征、句容等境內鐵、銅礦仍繼續開采。據《太平寰宇紀》等史書記載,徐州的五色土、蘇州的白石脂、金壇茅山的禹餘糧、蘇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開采。宜興的陶土得進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產品問世,日常陶器亦得到發展。宋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派人在蕭縣(1955年劃歸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於取暖和冶煉業。「冶鐵作兵(器),犀利勝常」。使徐州鐵冶業進入新階段。

明代,江蘇礦業漸趨衰退。明初,徐州鐵礦仍在開采,但隨著鐵礦業中心南移,盛極一時的利國鐵礦逐漸衰落。明代宜興陶瓷業較盛,中期集中於丁山、蜀山一帶,生產的陶器不僅內銷,還外銷東南亞等地。明清時期,宜興曾取得「陶都」的稱譽。無錫自明代起,就出現了制磚、制陶等手工業。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溧陽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儀征西北有大小銅山;徐州東北有盤馬山,產鐵,又有銅礦。《大明·一統志》關於江蘇礦產有如下記載:應天府(南京)南聚寶山(雨花台側)多細瑪瑙石,東南70里有銅山,昔人采銅於此;蘇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陽山產白墡(高嶺土),土人當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業也很興盛,南京東郊的陽山是當時開採石料的場所,遺存的「陽山碑材」現已成為供人們參觀的古跡。明清之交,是江蘇古代發現和使用煤炭的一個重要時期。《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寧府五石、馬鞍山等地「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指出煤產地不僅有「燕、齊、秦、晉」,還有「吳、越」。《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關江蘇礦產,尚有「江寧縣紫金山產紫金」;「溧陽縣東南產鐵」;「溧陽(縣)東南8里銅官山,昔產銅」;「溧水(縣)西南45里,有銅山,昔嘗鑄冶於此」;「蘇州府長洲縣(現吳縣)光福山西南55里,有銅坑山,晉宋間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銅」;「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記載。

清代,江蘇礦業較發達,礦產地的記載也較以前詳細,一些新的礦產被開發利用。宜興的陶土礦大量開采,成為全國日用陶器重要產區之一。寧鎮地區的煤礦也普遍得到開發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間,政府提倡辦煤礦,故當時僅「江寧府的上元縣就有煤井數十處」。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開礦。以後是時開時禁。《大清·一統志》和《江南通志》中對江蘇礦產地均有記載,除與歷代重復者外,尚有「六合靈岩山產瑪瑙,稱靈岩石(雨花石)」;「蘇州城西南黿頭山產青石,有天然玲瓏者,稱花石,宋徽宗采貢,故有花石綱之說。又一種色白而濕潤,號為玉石,又胎斑者光澤可愛,可充硯石」;「鎮江府丹徒縣圌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陽縣南六十里,結都山產石煤」;「常熟縣西五十里苑山,產石堅硬,可為硯」;「宜興縣西南荊南山昔產銅,有司采之,故曰銅官(棺)」;「儀征縣西南神山產細石,五色皆具」;「通州泰興縣出硝」;「徐州府東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繪;石岩(徐州府)郡邑(領銅山、蕭、沛、豐、碭山、宿遷、睢寧七縣及邳州)遍產」;「句容縣茅山出石墨」;「金壇縣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鍾乳」;「溧水縣琛山在縣東15里昔嘗出玉」;「吳縣穹窿山在縣西南六十里產自然銅」等。

除上述各礦業外,古代人們開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築房舍、墓穴等建築材料,利用黃土製作磚瓦等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金屬礦用品,也有悠久歷史。但其起源年代,已無從考查。

❽ 礦工在古代叫什麼

唐代稱煤礦工稱為烏面
宋代粘土工稱為陶前工
元代礦工稱系奴

❾ 古代人怎麼淘金

劉禹錫《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霧開,濤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海底來.

早晨,作者來到江邊,舉目一望,四處被迷迷濛蒙的霧氣籠罩著。一會兒,太陽出來了,霧氣消散,才看到江邊滿是淘金的女子。「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寫的就是這樣的情景。「洲」,江河中的陸地,這里指沙灘。「澄[chéng]」,清亮,潔凈。沙灘不斷被江水沖洗,異常潔凈,所以說「澄洲」。霧氣濃重的時候,即使能見人影,也不容易分辨男女。後來,霧散日出,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群婦女了。「江限(Wēi]」,江岸彎曲處。「伴」,夥伴。因為被生活所迫出來淘金的婦女很多,所以用「女伴」、「滿江限」來點明。
古代淘金,十分艱苦。淘金者先要去挖礦沙,然後再一點一點地放進木製的淘盒工具里去淘洗,利用金子比重大的特點,讓水沖刷掉泥沙,留下金沙金屑。這些金子往往只有針尖或糠皮大小。而且也不是經常可以得到的。淘金的婦女們成年累月,遭受著寒風烈日的折磨,千淘萬濾,辛勤勞動,可是她們卻得不到溫飽。這使作者不由得想起那些過著豪華奢侈生活的達官貴人來。「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在封建社會,貴婦人都佩戴金子做的首飾,王侯將相都用金鑄成的印,這些金子是從哪裡來的呢?不都是窮苦人從沙里水裡一點一滴辛辛苦苦地淘出來的嗎?在這里作者並沒有發什麼議論,但他通過具體的形象,鮮明的對照,自然的聯系,把當時社會上這種貧富對立的現象尖銳地揭露出來了。作者不是作為超然的旁觀看來看待這種社會現象的。「盡是」,都是。這兩個字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它流露了作者對於大官僚地主的強烈不滿和對於勞動者的深切同情,這首詞所表現的深刻的思想內容,在唐代作家寫的詞中是少有的。

❿ 古代有 礦廠 的么

1,古代有礦廠
2,古代挖礦非常危險,現代水平提高了,還有機器,都經常出事故,何況是古代
3,礦廠不只有煤礦,還有金礦,鐵礦,銀礦,銅礦等等,這些礦廠一般是政府的,也有私人礦廠.大多用來製造錢幣.不是有個稱呼叫煤黑子嗎?這個詞彙可悠久了
工人為了賺錢,老闆為了贏利

熱點內容
eth0參數值 發布:2024-07-01 06:55:52 瀏覽:547
幣圈老闆租人搞otc 發布:2024-07-01 06:47:46 瀏覽:949
哪些明星在元宇宙里購置了房產 發布:2024-07-01 06:42:16 瀏覽:516
1060顯卡挖eth收益 發布:2024-07-01 06:14:56 瀏覽:472
2017比特幣最低買多少錢 發布:2024-07-01 06:10:09 瀏覽:424
易見股份區域關於數字貨幣嗎 發布:2024-07-01 05:33:24 瀏覽:419
萊特幣ltc數字貨幣 發布:2024-07-01 05:22:59 瀏覽:247
usdt下星期會漲嗎 發布:2024-07-01 04:46:58 瀏覽:893
股市交易量和數字貨幣交易量誰大 發布:2024-07-01 04:41:20 瀏覽:6
xrp負3倍杠桿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07-01 04:41:11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