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挖礦有什麼東西開采
『壹』 古代已經開采出來的幾種金屬
中國古代冶煉和使用的金屬有銅、鐵,金、銀、汞、鉛、錫、鋅等
『貳』 中國古代的采礦技術是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產中,陸續發現和使用了石、陶、木、骨器。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又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存在金屬銅塊,於是開始開采和使用它。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會使用「火攻法」開采礦石。位於廣州市郊區西南樵山的新石器時代制石工場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代采礦遺址。在遺址的礦坑內壁上有火燒的痕跡,巷道地面堆積了很厚一層經過火燒的磷石塊和碳屑,說明早在5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懂得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來開采礦石,這是世界采礦史上的一個奇跡。
中國古代的采礦技術在商周時期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1988年,在江西瑞昌夏畈鎮的幕阜山東北角,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的銅礦采礦遺址。銅礦遺址的開采方法既有露天開采,又有地下開采,以地下開采為主。當時礦工已經能將開采系統延伸到數十米深的富礦帶,利用木立框支撐,在地層深部構築了龐大的地下采場。地下開采時利用井口高低不同所產生的氣壓差形成自然風解決了通風問題。遺址出土的開采工具有青銅斧、鉞、鑿,翻土工具有木杴、木鏟,裝載工具有竹筐、竹畚箕,提升工具有木轆轤、木鉤等,說明古銅礦井有效解決了安全、通風、排水、提升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展示了中國早期輝煌的采礦技術的成就。采礦區還發現了大型選礦場,出土了選礦器具木溜槽,它可以利用礦粒在斜向水流中運動狀態的差異進行物料選別。礦粒在重力、磨擦力、水流的壓力、剪切力及檔條阻力等聯合作用下,鬆散、分層,這是達到按比重分離的重力選礦法之一。銅嶺選礦槽的出土是世界選礦史上的重要發現。
擴展閱讀-銅綠山古礦井遺址
現存湖北大冶的銅綠山古礦井遺址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礦井遺址。該遺址采礦技術最顯著的特點是採用豎井、斜井、盲井、平巷聯合開采法進行深井開采。最大井深達六十餘米,低於地下水位二十餘米。瑞昌銅嶺采礦遺址和大冶銅綠山古礦井遺址證明,我國早在商、周時期不僅能找到富礦、大礦,而且已能開掘深礦井,這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
『叄』 古人是怎樣挖礦的
其實個人認為,古人的智慧是要遠遠超過咱們現代人的,古人更多的是靠智慧頭腦去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一小部分精英人士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坐享其成,並沒有過多的動腦。所以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厲害!
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志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
比如選金礦便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找銀礦把岩石上的「黑路」作為標志。
對於伴金石,古代典籍記載很多。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掘地丈余,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岩)。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還必須要試采試煉才能夠進一步驗證經驗是否准確,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復高峰峻嶺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發。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所謂「鑿取烹試」就是通過實驗手段來驗證經驗。
至於采礦的方法,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采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采發之外,還用溜槽法,宋朱彧《萍州可談》載:「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床」,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采。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岩掘石,穴山破洞,進入到地下之中。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
摘自魚兒讀書會,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替你解答疑惑。
『肆』 古代是怎麼開采和田玉的
古人采玉的主要方法——撈玉 和闐玉石分為仔玉和山料。河裏撈的玉稱「仔玉」,質量上乘,但產量低;礦採的叫山料,產量較高,只是質量參差不齊。和田玉特別是仔玉主要產在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史稱「白玉河」、「墨玉河」。每年春夏之際,昆侖山山洪暴發,洶涌澎湃,把玉石礦石從山上沖刷下來,經過上萬年的反復磨滾撞擊,雜質盡去,剩下圓潤光滑如凝脂般的寶玉。據當地撿玉人介紹,每年春夏之際,昆侖山山洪暴發,把玉石礦石從山上沖刷下來,經過上萬年的反復磨滾撞擊,形成仔玉,他們祖祖輩輩都在白玉河裏撿玉,洪水初退時,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玉龍喀什河撈玉。 撈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撈玉就是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采玉有季節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侖山中有多條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補給。夏季時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漲,流水洶涌澎湃,這時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後的玉石碎塊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時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顯露,人們易於發現,這時氣溫適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為人們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員監督下,由采玉工人撈玉,所得之玉全部歸官。至於民間撈玉,清代前期嚴禁。為阻止民眾自行撈玉,清在"和闐西城外之東西河共設卡倫12處,專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慶四年(1799)才開玉禁,規定在官家采玉之後或官家采玉范圍之外進行,人們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揀玉或撈玉。 實際上,古人在亂石累累的河中可以揀到美玉,主要靠人們的經驗。當地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知道玉是石中之美者。有漂亮的顏色,如雪之白,梨之黃,墨之黑;有令人喜愛的光澤,如羊脂般滋潤;有細膩的質地和堅韌的特性。 挖玉是指離開河床在河谷階地,乾灘、古河道和山前沖積洪積扇上的礫石層中挖尋和闐玉礫。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帶來的,但早已離開河道。礫石層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蓋,礫石曾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膠結或半膠結。由於挖玉付出的勞動很艱巨,長時間局限在很小的范圍裏,獲取率很低,不如揀玉效果明顯,因此從事挖玉的人不多,只有當某地已經有了出玉的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時候才會吸引人們去挖玉。
『伍』 古代人是怎麼發現鐵礦的 注意是發現鐵礦而不是冶鐵
最開始是利用隕石中的天然鐵。
最早的隕鐵器是在尼羅河流域的格澤(Gerzeh)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烏爾(Ur)出土於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鐵珠和匕首。
中國最早的隕鐵文物是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公元前13世紀中期)遺址中發現的鐵刃青銅鉞。這件古兵器,經全面的科學考查,確定刃部是隕鐵加熱鍛造成的。
中國是世界上利用鐵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000年前,周口店「山頂洞人」就開始使用赤鐵礦粉作為赭紅色顏料,塗於裝飾品上或者隨葬撒在屍體周圍。這是人類利用天然礦物顏料的開始。到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4000年),興起了制陶業,並發明繪制各種風格的彩陶。
繪制赭紅色彩陶的原料就是赭石(赤鐵礦)。
(5)古代挖礦有什麼東西開采擴展閱讀:
古代開採的大部為地表風化殘積、堆積礦和江河岸邊的鐵礦,以及露出地表的淺部鐵礦體。採掘方法主要有:
(1)露天墾土法翻耕有鐵礦的土地,礦石隨之露出地面。《天工開物》記載:土錠鐵(即褐鐵礦結核)「淺浮土面,不生深穴」,「若起冶煎煉,浮者拾之。又乘雨濕之後,牛耕起土,拾其數寸土內者」。這是古代記載的一種特殊采礦方法。
(2)露天掘取法用於採掘地表露頭鐵礦體。1974年在鞍山東北的太平溝發掘的漢代古采坑,坑形上寬10m,下窄2m,深10m,呈漏斗狀。顯然是古代露采遺址。
清代開採的廟兒溝(南芬)鐵礦,是人們在地表露頭處先用棒撬開石縫,再用火燒(火爆法),經過冷縮熱脹,使其破碎,採取礦石。
(3)地下鑿坑法即沿著礦體往地下鑿坑採掘礦石。在河南、江蘇、黑龍江等地一些古鐵礦遺址,都發現有豎井、斜井和巷道直接採掘礦石的古洞。
『陸』 采礦的簡史
原始人類已能採集石料,打磨成生產工具,採集陶土供製陶,就是最早采礦的萌芽。中國古代的采礦歷史悠久,從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有用於採掘、裝載、提升、排水、照明等的銅、鐵、木、竹、石制的多種生產工具及陶器、銅錠、銅兵器等物,證實春秋時期已經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聯合開拓,初步形成了地下開采系統。至西漢時期,開采系統已相當完善。此時在河北、山東、湖北等地的鐵、銅、煤、砂金等礦都已開始開采。戰國末期秦國蜀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雙流縣境內開鑿鹽井,汲鹵煮鹽。明代以前主要有鐵、銅、錫、鉛、銀、金、汞、鋅的生產。17世紀初,歐洲人將中國傳入的黑火葯用於采礦,用鑿岩爆破落礦代替人工挖掘,這是采礦技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發明了礦用炸葯、雷管、導爆索和鑿岩設備,形成了近代爆破技術;電動機械鏟、電機車和電力提升、通訊、排水等設備的使用,形成了近代裝運技術。20世紀上半葉開始,采礦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硝酸銨炸葯,使用了地下深孔爆破技術,各種礦山設備不斷完善和大型化,逐步形成了適用於不同礦床條件的機械化采礦工藝。提出了礦山設計、礦床評價和礦山計劃管理的科學方法,使采礦從技藝向工程科學發展。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使用了潛孔鑽機、牙輪鑽機、自行鑿岩台車等新型設備,採掘設備實現大型化、運輸提升設備自動化,出現了無人駕駛機車。電子計算機技術用於礦山生產管理、規劃設計和科學計算,開始用系統科學研究采礦問題,誕生了系統采礦工程學。礦山生產開始建立自動控制系統,利用現代試驗設備、測試技術和電子計算機,預測和解算某些實際問題。因此采礦工程學科被正式提出並得到了公認。
『柒』 古代人是怎麼采銀礦的
銀是惰性金屬,天然狀態下有純銀存在。而銀礦主要有輝銀礦,其次是角銀礦。
不過銀礦石一般是伴生在其他礦種中,因此需要篩選。《天工開物》下卷「五金」:「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鋛。其外包環石塊曰礦…」
古代煉銀除了火燒法還有吹灰法,具體提煉的方法得看銀礦石的成分。
最簡單的是火燒法煉銀,利用惰性金屬加熱容易還原,對於含銀純度較高的礦種,可直接加熱製取生銀。
而從含鉛礦中提煉銀的方法叫「灰吹法」,簡單的說就是:先把礦物在爐中熔化成團,冷卻後放入一個叫「蝦蟆爐」的爐子里,繼續加熱熔煉,等到熔化時,鉛沉到爐底,這樣就提煉出生銀了。具體可查閱——吹灰法煉金銀。
古代將由銀礦與食鹽和水共熱,再與汞結合為銀汞齊,蒸去汞而得銀,此為純銀。
『捌』 古代怎麼挖礦不缺氧嗎
古代人挖的礦都是淺層礦,有些礦幾乎露出地表
『玖』 《天工開物》關於采礦方面有哪些記載
我國采礦和冶金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但從《天工開物》開始才有關於采礦方面的專篇著作。該書「五金」,「燔石」和「丹青」等卷記載了礦產三十多種,保留了古代采礦知識的珍貴資料,在我國科技史上第一次對地下礦藏的開采方法,包括井下巷道的支護、通風、礦井的提升和充填等,有比較具體的論述。從中可以看出,明代時我國冶金和金屬加工生產的規模、產量和技術,都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