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c聯合挖礦
⑴ 2天暴漲50%,王者歸來的比優鏈BFC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最近大俠區塊鏈、北冥等社區都在推薦BFC,BFC據說是2019年最強礦幣,吊打ETH、GRIN、RVN、BEAM等顯卡幣種。最近2天BFC更是暴漲50%,穩占抹茶交易所明星幣榜首。
BFC憑啥談槐這么火?區塊鏈資深人士接下來為大家仔細講解。
講解BFC之前,我們先來聊聊牛熊環境的投資邏輯應該是怎樣的。我們都知道加密市場有著非常明顯的牛熊交替周期,而且在牛市和熊市中的賣點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可以回想一下,在牛市中,概念往往都是越大越好,而在熊市則是恰恰相反。
牛市裡最牛逼、最好用、最有賣點的概念,往往都是些普惠金融、去中心化、全球一體化、甚至拯救世界這種大的概念在牛市裡面才是最熱賣、最熱銷的;而熊市裡呢,則往往要回歸比特幣最原始的教義,最簡單的概念,比如說:工作量證明、挖礦、算力等非常基礎的概念。
而且越簡單的概念,它出錯的概率就越小,壽命也就越長,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些真正能夠穿越牛熊,上漲千倍百倍的項目,是那些吹得天花亂墜拯救世界的項目嗎?當然不是!這類概念大到爆的概念項目,巧慧大多都熬不過一個熊市,我們可以回看一下,2017年那些ERC20空氣幣項目,到現在為止沒有破發的還剩下幾個?99.99%都已經歸零了。
真正能夠穿越牛熊的項目,比如說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門羅、ZCACH之類的,他們的概念都非常簡單,有堅實的技術支撐,採用PoW工作量證明,產出都是有成本的。這些項目穿越牛熊,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和共識的建立,才造就了上百倍的漲幅。
所以在熊市裡,我們要盡量選那些概念相對簡單,並且擁有共識的礦幣類項目。目前的礦幣非常多,而且這些礦幣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他們解決了比特幣的現存的問題,比如說:算力集中、挖礦門檻高……所以才會有那些主打抗ASIC、手機挖礦、硬碟挖礦等等的項目出現。
那麼,礦幣類的項目應該怎麼選?2019年是礦幣井噴式爆發的一年,共識強度一定是最重要的選擇標准之一,目前共識最好的項目主要有3個,GRIN、BEAM,和今天我們要講的BFC,GRIN和BEAM這兩個項目今天我就不過多去講了,因為這兩個項目主要是依靠Mimble Wimble這項技術崛起的,而BFC非常特別,它不僅獨創了商業抵押智能合約的技術解決方案,更設計了全球第一個抵押經濟模型,即BFC獨有的挖礦機制CPoW,也就是抵押挖礦。
BFC的挖礦演算法跟GRIN差不多,都是布穀鳥演算法,BFC也是一個抗ASIC的GPU礦幣,也就是說只能用顯卡來進行挖礦。和所有礦幣都不一樣的是,BFC的礦工如果想獲得100%的挖礦收益,就需要拿出每K算力300個BFC來進行抵押,如果你不抵押那就只能裸挖,裸挖只能獲得30%的收益,而且裸挖的收益每周會下降1%,目前已經只有15%了。
根據挖幣網和魚池提供的數據,目前BFC是含寬友全網收益最高GPU礦幣,以6卡P104礦機為例,目前BFC的日凈收益超過了90塊錢,而且這種高收益率狀態已經持續了6個月多月了。
為什麼能夠持續保持第一那麼久呢?因為 BFC抵押挖礦自帶的升值模型。
挖礦收益高→礦工增加→算力增長→購買BFC抵押→BFC價格上漲→挖礦收益更高
BFC的挖礦收益目前是全網最高,勢必會導致更多的礦工前來挖礦,算力也理所當然的會持續增長。算力增長,就需要更多的BFC來抵押,二級市場的BFC也就因此更少了,稀缺就會造就價格上漲,而礦工挖出來的BFC,收益率隨著BFC的稀缺性不斷增高,這樣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升值閉環,理論上講,BFC的這套升值邏輯會讓收益率長期保持礦幣第1的位置。
另外BFC還有一個升值屬性,就是GPU算力的天花板是足夠高的,GPU算力目前僅次於ASIC算力,全網有超過300萬台的顯卡礦機,而且,GPU礦幣還有一個巨無霸的存在,就是以太坊,我們都知道,以太坊從1月開始逐漸從PoW切換到PoS,勢必會導致GPU算力外逃,那這部分外逃的算力會逃到哪兒去呢?這不明擺著的嘛,BFC全網收益率是最高的,所以說這部分的算力一定會優先逃到BFC上面。
總結一下,BFC抵押挖礦天然的稀缺屬性,加上GPU算力市場規模足夠大,BFC2020有無限的增值空間。
那麼作為一個礦工如何參與BFC的這套挖礦模式?其實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可以去二級市場自己購買BFC來抵押進行挖礦,第二種就是與持幣的散戶進行聯合挖礦,共同分享挖礦收益。
目前市場上的聯合挖礦的收益都是46分成,礦工4,持幣者拿6,礦工從15%的裸挖收益能夠提高到40%,持幣者也多出60%的挖礦收益。
而這種聯合挖礦模式,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實現了中本聰人人都可以挖礦的的願景。因為BFC的整個體系裡面不僅僅是礦工可以挖礦,持幣者也可以通過BFC主網把自己的BFC抵押給礦工參與挖礦,兩者合作共贏的這種方式,可以說顛覆了區塊鏈行業中礦工與持幣者之間長期對立的局面,這個也算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創新了!
我們回頭再看看BFC的基本面。
我們先從技術上來看,首先BFC它是一個技術解決方案,所以說它繼承BTC和BCH的一部分特點,比如說:PoW共識、8M區塊、閃電網路、隔離見證等等;另外呢BFC也繼承了以太坊的部分特點,BFC是一個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平台,也是一條金融公鏈;此外,BFC還即將添加零知識證明、Mimble Wimble以及跨鏈等技術,從技術上來看,BFC是一個以實用和落地性為主的項目。
那從運營的角度來看,BFC目前全網算力超過了3M,並且成功登陸了抹茶交易所,價格也從最開始的1美元上漲到了現在的8美元,漲幅超過8倍。值得一提的是,BFC的社區熱度是非常高的,目前大俠、北冥等社區都在重點推廣,雖然說現在是熊市,但是BFC目前的熱度,即使在牛市裡也是非常少見的。
最後給大家總結一下:
第一個,在目前的熊市環境下,我們要盡量去關注那些概念簡單的礦幣類項目;
第二個,BFC擁有天然的升值模型,CPoW演算法顛覆了礦工和持幣者長期對立的局面;
第三個,BFC的技術是要比BTC和BCH要更復雜一些,開發難度也更大,2020年BFC將全力推動商業抵押應用落地;
最後呢,BFC的社區建設是非常厲害的,社區熱度即使在牛市裡,也是可以稱得上優秀,目前BFC只上線了MXC交易所,如果社區熱度能夠持續下去,未來很有可能會登陸三大交易所,這也是一個潛在的爆發點。
BFC是2019最強礦幣,2020最強公鏈,緊跟BFC發展腳步,BFC2020年伴你高飛。
⑵ 怎麼沒人炒作區塊鏈,區塊鏈為什麼突然就火了
為什麼做區塊鏈項目的公司很多,卻沒幾家能成?區塊鏈的分類和應用:
1.區塊鏈根據場景和設計體系和歸屬的不同,一般分為三類:分別是公有鏈(公眾服務)、私有鏈(注重某個企業、行業的應用)和聯盟鏈(一般屬於某個行業或者是某個供應鏈)。
2.基本分為三種應用:
知名企業的區塊鏈應用:(網易區塊鏈養貓(游戲類)、迅雷的鏈客、暴風的酷播雲(bfc積分)、人人的社交rrcoin、美圖的電商+區塊鏈,360的路由器、獵豹等知名企業);
以區塊鏈為應用的創業公司(以太錢包、巴比特、火幣);
社會公眾應用(銀行已經成立研發實驗室)
區塊鏈目前的市場狀況與發展:
目前市場上的區塊鏈應用依舊以發行「代幣」、實現「積分管理」
、寵物游戲幾類為主,功能相對單一,區塊鏈相關app的數據更是寥寥,更多的還是一些財經類app。
區塊鏈到底是不是傳銷區塊鏈是變相傳銷嗎
區塊鏈是新技術並不是變相傳銷,只是由許多傳銷組織聲稱為「區塊鏈」,實際上並未有任何技術,只是打著「區塊鏈」的名頭行傳銷之實罷了,國家已經多次發布公告打擊此種傳銷行為。以下為新華網報道區塊鏈傳銷:
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亦存在安全性風險,火爆背後有「別有用心」的誇大造勢。只有去除華而不實,區塊鏈才能回歸真正的應用價值。
投資8萬元,三個月後變80萬元?深圳警方破獲了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在區塊鏈概念、10倍收益等幌子的蒙騙下,數千名投資者深陷其中,涉案金額高達3.07億元。在區塊鏈的「神秘面紗」下,不法分子借機動起了歪腦筋,區塊鏈淪為詐騙、傳銷等經濟犯罪的「招牌」。
為何區塊鏈屢屢被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歪用」?除了「不明就裡」,區塊鏈技術本身「功用」如何?今年以來,隨著監管力度加大,炒幣風氣的降溫給區塊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今區塊鏈商業「應用」落地情況如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當交易平台承諾的三個月「資金釋放期」屆滿而工作人員卻開始在QQ群「踢人」的時候,家住深圳市寶安區的唐海燕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
此前,唐海燕在同學的介紹下,投資8萬元買了一種名為「普銀幣」的虛擬貨幣。「對方說這個貨幣是當下最先進的區塊鏈技術,有藏茶作為抵押物,還給我看了『技術白皮書』,我也不懂區塊鏈,就沒仔細看。」
雖然對於區塊鏈、虛擬貨幣都不了解,但高額的投資收益令唐海燕充滿了期待。她告訴記者,發行「普銀幣」的公司會定期對該虛擬貨幣按1比10的比例進行拆分,這意味著,每次拆分就會使投資者手中「普銀幣」的價值擴大10倍。只要經過一次拆分,她投資的8萬元,就相當於買到了價值80萬元的「普銀幣」,在交易平台上賣出即可獲得巨額收益。
按照交易平台的規則,剛購買的「普銀幣」不能馬上交易,必須在平台上凍結三個月之後才能迎來「釋放期」。然而,當三個月時間過去之後,唐海燕不僅沒有等到翻倍的資產,凍結在平台上的8萬元也無法用於交易了。
「其他投資者開始在QQ群里質疑這項投資的真實性,結果公司工作人員竟然把這些投資者一個一個踢出去了,我就感到不妙了。」她說。
事實也證明了唐海燕的直覺。2018年3月底,深圳警方偵破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詐騙資金高達3.07億元。在這起案件中,涉案的深圳普銀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正是以「區塊鏈+藏茶」的模式發行虛擬貨幣,套取公眾存款,唐海燕是數千名受害者中的一位。
深圳警方調查發現,該公司宣稱,投資人可將「普銀幣」放到虛擬交易平台「聚幣網」上買賣,以此賺取差價
。實際上,其買賣價格的變動是該公司使用投資人的投資款進行幕後操作,並一度將「普銀幣」的價格從0.5元拉升至10元,讓投資者嘗到一些甜頭。當大量投資人進場之後,該公司通過惡意操縱「普銀幣」價格走勢不斷套現,最終導致投資人手中的「普銀幣」毫無價值。
2018年以來,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從事詐騙、傳銷,已經成為了新型犯罪手法中常用的「套路」。2018年4月,濟南警方端掉了一個打著「西部開發」「國家扶貧」「原始股」「區塊鏈」「電子商務」為幌子的傳銷團伙,抓獲主要嫌疑人十餘人,凍結涉案賬戶百餘個,查獲涉案資金3億余元。
濟南警方介紹,惠樂益電子商務公司以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為由,在網路上設計了假的虛擬盤,並發布所謂的「寶幣」「貴幣」等多種虛擬貨幣。
他們先是以贈送為幌子,向新加入的傳銷人員贈送一定數量的虛擬貨幣,每枚價格在幾十元,然後通過人為操縱將虛擬幣一路升值到100多元甚至幾百元,吸引不明真相的人員加入,最後再通過所謂虛擬幣「貶值」的周期波動進行「割韭菜」,周而復始,最終達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在西安,當地警方日前也成功破獲了一起打著區塊鏈旗號的特大網路傳銷案。據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鄭某出高薪組織網路平台管理員張某、李某等9人,自2018年3月28日起以聚集性傳銷、網路傳銷為手段,以每枚3元的價格在「消費時代」網路平台銷售虛擬的「大唐幣」,並操縱升值幅度;
同時在國內外多個城市召開推介會,吸納會員,根據會員發展下線情況,設置28級分管代理,僅僅18天,該團伙就共發展注冊會員13000餘人,目前已經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涉案資金高達8600餘萬元。
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發布的《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勢感知白皮書》稱,近段時間以來,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ICO(區塊鏈項目首次公開發行代幣融資)項目層出不窮,其中隱藏了非法發行、項目不實、跨境洗錢、詐騙、傳銷等諸多風險,造成大量資金流向境外,一旦崩盤、跑路或者失聯,投資者往往投訴無門,損失難以追回。比如百川幣、馬克幣、貝塔幣、暗黑幣等。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廣東、山東、上海等地采訪了解到,大多數人知道區塊鏈概念很火,但是「不明就裡」,對於區塊鏈的具體功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用來「投資理財」「買賣貨幣」的,也有人認為是「和蒸汽機同等量級的重大發明」,一些創業者更是摩拳擦掌,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致富機會」。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於人們對區塊鏈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才導致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渾水摸魚誤導廣大投資者。
其一,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截至去年底,國內ICO參與人數和交易總量已實現翻倍增長,大量數字貨幣交易所出逃海外,代投模式將更多普通百姓捲入高風險投資。
許多行業自媒體、名嘴大咖與發行方、數字交易所等結成利益同盟,為「空氣幣」項目站台背書、製造輿論。去年12月,人民銀行等九部門將ICO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采訪中,不少人對本刊記者表示,代幣的存在為區塊鏈技術發展構建了一套權益機制,這套機制對激勵區塊鏈應用繁榮是不可或缺的。「過去5年的市場實踐證明,沒有權益機制的區塊鏈應用,就像沒有連上互聯網的電腦、沒有貨幣的市場經濟,應用場景和發展速度都大打折扣。」上海的一位投資人說。
實際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代幣僅僅是最早驗證區塊鏈技術的一種產品,兩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而且代幣的存在已對區塊鏈的發展產生顯而易見的負面作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思考,區塊鏈的發展是否一定要依靠發行代幣來實現激勵。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告訴本刊記者,所謂激勵機制僅僅是項目方為自己發代幣找的理論依據而已。
其二,區塊鏈並非萬能,安全性存在風險。區塊鏈通常被認為可以實現三個方面的功能:
第一,保存在區塊鏈上的數據不可篡改、不可偽造,數據的公信力和可信度高;第二,交易全過程可溯源,可實現責任精準追蹤;第三,區塊鏈內嵌的智能合約可以基於契約自動執行,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違約風險。業內普遍認為,區塊鏈在金融、物流、貿易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事實上,區塊鏈並非萬能,其功能也存在不少的局限性。一般認為,根據其密碼學的特性,在區塊鏈上要想篡改或造假,理論上需要掌控超過51%的節點才能實現。當區塊鏈中的節點足夠多時,這種大眾廣泛參與的信任創設機制就難於篡改。
然而在現實中,數字貨幣交易所頻頻被攻擊甚至失竊。2018年6月20日,韓國Bithumb交易所在官網發布公告稱,交易所遭受黑客攻擊,被盜走價值350億韓元、約合32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
被稱為中國第一代「黑客」的季昕華說,區塊鏈會不斷面對攻擊,數據上傳到鏈的過程容易發生信息泄露。也有業內人士擔心,量子計算的超強運算能力一旦實現,也將對區塊鏈產生直接沖擊。
其三,區塊鏈火爆程度並不完全真實。數據顯示,自2017年底到2018年初超過300家主要關注ICO項目的自媒體出現,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非正常現象。
(2)bfc聯合挖礦擴展閱讀:
2018年8月24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了一則風險提示,提醒廣大公眾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
原文如下:
《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
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提示: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網路化、跨境化明顯。依託互聯網、聊天工具進行交易,利用網上支付工具收支資金,風險波及范圍廣、擴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租用境外伺服器搭建網站,實質面向境內居民開展活動,並遠程式控制制實施違法活動。
一些個人在聊天工具群組中聲稱獲得了境外優質區塊鏈項目投資額度,可以代為投資,極可能是詐騙活動。這些不法活動資金多流向境外,監管和追蹤難度很大。
二、欺騙性、誘惑性、隱蔽性較強。利用熱點概念進行炒作,編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論,有的還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傳,以空投「糖果」等為誘惑,宣稱「幣值只漲不跌」「投資周期短、收益高、風險低」,具有較強蠱惑性。
實際操作中,不法分子通過幕後操縱所謂虛擬貨幣價格走勢、設置獲利和提現門檻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還以ICO、IFO、IEO等花樣翻新的名目發行代幣,或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以IMO方式進行虛擬貨幣炒作,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
三、存在多種違法風險。不法分子通過公開宣傳,以「靜態收益」(炒幣升值獲利)和「動態收益」(發展下線獲利)為誘餌,吸引公眾投入資金,並利誘投資人發展人員加入,不斷擴充資金池,具有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特徵。
此類活動以「金融創新」為噱頭,實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請廣大公眾理性看待區塊鏈,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