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幣挖礦
❶ LBTC有人了解過嗎
作為基於比特幣的一個非常大膽和有想像力的實驗,LBTC則可以被看成是改變更為徹底的比特幣試驗田。LBTC比LTC更加大膽創新,通過採用DPoS共識演算法和鏈上治理的方式來運行網路。LBTC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試圖取代比特幣,而是在技術上探求更多更廣的可能性,對比特幣生態形成有益的補充。
LBTC的誕生是為了破除大礦工和Bitcoin Core對比特幣的權力壟斷,為比特幣引入更多的新特性和功能,並大幅度提升性能。閃電比特幣(Lightning Bitcoin, LBTC)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是基於比特幣的創新實驗,它使用基於UTXO的DPoS共識機制,將投票權和記帳權分開,使代幣不再被任一方綁架,是一種極高速度、低手續費、高擴展性的全球價值互聯網傳輸協議。由於採用了DPoS共識機制,用戶不用專業礦機也能夠參與,達到真正的去中心化
比特幣的擴容歷史由以下兩個階段構成:由Bitcoin分裂——Bitcoin Core、Bitcoin Cash(2015.5-2017.8),繼而Bitcoin Cash繼續分裂為Bitcoin Cash ABC和Bitcoin SV(2017.8-2018.11)。此文中作者對比特幣擴容歷史中的前半段——Bitcoin分裂為Bitcoin core和Bitcoin cash這個過程有了詳盡的講述。
作者:太陽谷 此文由作者於2017年12月17日首發於知乎
—下面開始是按時間順序更新的內容—
摘要:
Bitcoin Cash是「激進擴容」一方勢力,對紐約共識的回應。
擴容之爭編年史:
2010年10月:
中本聰提出1MB區塊上限以抵禦粉塵攻擊,此時1MB上限是平均區塊大小的700倍,他表示此上限可以在將來某個設定的高度移出(https://bitcointalk.org/index.php?topic=1347.msg15366#msg15366)。
2015年5月:
Gavin Andreesen提出在2016年3月進行20MB擴容(Gavin Andresen : 提高塊大小上限迫在眉睫)
2015年6月:
中國礦業開會,發布8MB擴容的聲明(中國礦池建議將區塊上限提高至8MB)
一系列擴容方案提出:
BIP100:Jeff Garzik提出, 礦池在區塊鏈上投票,每個難度周期根據投票結果取75%算力同意的區塊大小擴容或縮容,每次最多改5%)
BIP101:Gavin Andreesen 提出,先擴到2MB,然後每兩年翻倍
BIP102:Jeff Garzik提出,直接擴容到2MB
BIP103:Pieter Wuille提出,每97天擴容4.4%
2015年8月:
Gavin Andreesen 和 Mike Hearn 創立基於BIP101 的BitcoinXT
2015年12月:
香港會議:Core提出隔離見證(Segwit)方案,牽扯到的BIP有:
BIP9: Version Bit 投票規則
BIP141:隔離見證,由Eric Lombrozo,Johnson Lau ,Pieter Wuille提出
BIP143,BIP144,BIP145,BIP147:隔離見證的一些其他功能
BitcoinUnlimited創立,Peter Rizun基於Jeff Garzik的BIP100提出了BUIP005(使用EB,AD,MG信號的動態區塊上限)
2016年1月:
Gavin提出BIP109:75% 算力支持下擴容到2MB
2016年2月:
中國礦業達成「92共識」,在90%算力支持下進行2MB擴容(幣圈聚會達成九二共識)
Gavin創立BitcoinClassic,基於BIP109(75% 算力支持下擴容到2MB)
Mike Hearn發文說比特幣實驗已經失敗,社區被少部分人控制(Mike Hearn:比特幣實驗已經失敗)
Segwit上線測試網Segnet
中國礦業在香港與Core達成「香港共識」:計劃4月發布Segwit,7月發布非見證部分擴容到2MB的硬分叉代碼,見到硬分叉代碼後礦業激活Segwit軟分叉,並在2017年7月前激活2MB硬分叉。並約定只在生產環境內運行與共識協議系統兼容的軟體(這個系統包含Segwit和2MB硬分叉)(比特幣圓桌會議達成關於擴容的共識) 。
2016年4月:
區塊堵塞問題開始顯現。
2016年5月:
Craig Wright 露面並自稱中本聰,Gavin稱Craig曾在私下向他展示了創世區塊的簽名。最終Craig Wright沒有向公眾展示可信的簽名。
2016年10月:
新礦池ViaBTC(10%算力)部署BitcoinUnlimited
2016年11月:
BitcoinCore發布Segwit代碼,並在11月19日開始區塊投票
http://Bitcoin.com部署BitcoinUnlimited
BTC.top部署BitcoinUnlimited
CANOE部署BitcoinUnlimited
2017年3月:
AntPool開始支持BitcoinUnlimited
匿名作者Shaolinfry提出UASF,基於的BIP148(8月1日後孤立不支持Segwit的區塊)
Sergio Demian Lerner提出Segwit2mb(後改名為Segwit2x。主張合並激活Segwit軟分叉和2MB硬分叉)
2017年4月:
AntPool的AsicBoost引發爭論
2017年5月:
持有83%算力的礦池在紐約達成協議,開始准備Segwit2x
2017年6月:
Segwit2x按時發布alpha版 (項目由Jeff Garzik 主持)
AntPool發布UAHF方案(如果Segwit2x未能及時激活,AntPool在8月1日UASF時進行不公開的BU硬分叉)
85%以上的算力在鏈上寫NYA表示支持紐約協議
2017年7月:
Craig Wright 再次高調露面,表示支持BU路線,反對Segwit技術。並稱將籌措20%的算力做non-Segwit礦池,用於在主鏈干擾Segwit或硬分叉一條沒有Segwit的鏈。
UAHF方案轉化為bitcoinABC方案,在8月1日進行8M上限的硬分叉,分叉出來的新鏈幣以Bitcoin Cash為名,簡稱BCC或BCH。
2018年12月,來自瑞典的Lightning 開發團隊提出了新的擴容方案,就是對比特幣改變共識機制,學習BTS、EOS的DPoS共識機制,再以鏈上治理的方式實現擴容,去除礦工壟斷和Bitcoin Core的壟斷。
2008年10月31日,一名(也可能是一群人)化名為「中本聰」密碼學專家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這份白皮書向用戶描述了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點對點和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
過去三個月後,也就是北京時間對2009年1月3日,白皮書的作者「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伺服器上,親手創建了第一個區塊——即比特幣的創世區塊(GenesisBlock),並獲得了第一筆50枚比特幣的獎勵,第一個比特幣就此問世!
自此,比特幣也逐漸進入主流視野。不知不覺,比特幣已經伴隨我們走過第10個年頭。
在比特幣10周年來臨之際,讓我們一同回顧下比特幣這十年的發展歷程。
2008年
8月18日 bitcoin.org域名被「中本聰」注冊
10月31日 比特幣白皮書發布
2009年
1月3日 「中本聰」創建了第一個區塊——即比特幣創世區塊(GenesisBlock),獲得了50枚比特幣的獎勵。
1月9日 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發布。
1月12日 「中本聰」發出第一筆比特幣交易,轉賬給了向哈爾芬尼,交易總額為10個BTC。
2010年
5月22日 美國弗羅里達程序員 Laszlo在BitcoinTalk發帖用10000btc購買到2個披薩。於是出現了第一個公允匯率1個比特幣等值0.008美元。
7月11日 比特幣首次被科技媒體Slashdot報道,為比特幣帶來了大量的用戶。
7月16日 首個比特幣交易所MT.Gox創立,人們有了可以兌換比特幣的交易 平台。
11月27日 第一個比特幣「礦池」Sluch Pool問世。
2011年
2月13日 比特幣和美元同價,達到1美元。
3月,全網速度達到1T,迎來GPU挖礦時代。價格跌至0.6美元。
2012年
9月27日 比特幣基金創立,實行邀請制。
11月28日 產量減半,挖出數量已經占總量2100萬的一半。
2013年
1月16日 阿瓦隆生產出第一台商用比特幣ASIC礦機。
11月22日 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中國近期不可能承認比特幣合法性。
12月01日 比特幣月漲521%,價格首次超越1盎司黃金價格。
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致比特幣價格當日暴跌。
2014年
2月28日 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MTGOX,聲稱遭到黑客攻擊,80萬比特幣被盜,申請破產清算。
2015年
12月07日 隔離見證方案(Segwit)被首次提出。
2016年
1月14日 閃電網路白皮書首次發布。
2017年
1月2日 比特幣開年大漲 國內價格再度突破1000美元。
1月6日 中國人民銀行及其上海總部分別在北京和上海約談了三家比特幣交易所。
9月4日 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的《關於防範代帀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國內交易所於10月底全部關門。
10月31日 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所均發布公告,宣布停止人民幣和比特幣交易,中國境內比特幣交易所全面謝幕。
2018年
10月31日 比特幣白皮書發布十周年!
2020年
五月,比特幣產量減半
❷ 鏄熼湶璋風墿璇閲岀弽濂囦箤楦︽湁浠涔堢敤
鐝嶈吹涔岄甫灞炰簬鏀墮泦閬撳叿錛屽氨鏄鐗規畩閫犲瀷鐨勭ɑ鑽変漢錛屽鉤甯鎬篃灝辨槸鐢ㄦ潵褰撴憜璁劇殑錛屾病浠涔堝お澶х殑浣滅敤錛岄《澶氬氨鍙浠ユ彃鑿滃洯閲岃傝祻瑙傝祻鐒跺悗璧惰刀涔岄甫涔嬬被鐨勶紝浣犲彲浠ョ敤4000G鍦ㄥ啲瀛(縐嬪)鐨勫悏鏅璧涘晢杞(鐚杞)灝忚穿閭i噷涔板埌銆
鐝嶈吹涔岄甫浣滀負鐗規畩閫犲瀷鐨勭ɑ鑽変漢涔嬩竴錛屾槸4鍙風ɑ鑽変漢錛岄櫎姝や箣澶栬繕鏈変竷涓鐗規畩紼昏崏浜猴紝瀹冧滑鐨勬敹闆嗘柟娉曟槸錛
1鍙風█鏈夌ɑ鑽変漢鐢800紜甯佸湪鏄熼湶璋灞曡堜細Stardew Fair(縐嬪ぉ)鍙浠ヤ拱鍒般
2鍙風█鏈夌ɑ鑽変漢鐢5000G鍦⊿pirit's Eve Festival(縐嬪ぉ)鍙浠ヤ拱鍒般
3鍙風█鏈夌ɑ鑽変漢鍦ㄨ祵鍦篊asino鑺1涓嘠i甯佽幏寰椼
5鍙風█鏈夌ɑ鑽変漢鐢2500G鍦ㄨ姳鑺辮妭Flower Festival(鏄ュぉ)鍙浠ヤ拱鍒般
6鍙風█鏈夌ɑ鑽変漢鐢2500G浠庣煯浜篋warf(搴旇ユ槸鍦ㄧ熆浜)閭i噷鍙浠ヤ拱鍒般
7鍙風█鏈夌ɑ鑽変漢鍦ㄧ帺瀹舵崘璧20涓鍙よ懀(artifacts)鍒板崥鐗╅嗙殑鏃跺欏彲浠ュ緱鍒般
8鍙風█鏈夌ɑ鑽変漢鍦ㄧ帺瀹舵崘璧40涓鐗╁搧鍒板崥鐗╅嗙殑鏃跺欏彲浠ュ緱鍒般
鎵╁睍璧勬枡錛
鏄熼湶璋峰叾浠栨敹闆嗙墿鍝佷粙緇嶄笌鏀葷暐錛
1銆53縐嶇熆鐭抽兘鍙浠ラ氳繃鐭挎礊鎸栫熆鑾峰彇銆傚ぇ閮ㄥ垎鐭跨煶鏄浠庢櫠媧炪佸法澶ф櫠媧炪佸啺灝佹櫠媧炲拰涓囪薄鏅剁煶涓寰楀埌鐨(涓囪薄鏅剁煶涔熷彲浠ュ湪娌欐紶-妗戣開澶勮喘涔)銆備箣鍚庡彲浠ユ壘鍏嬫灄鐗瑰府浣犵牳寮鏅剁煶錛岃繖涓鐜鑺傛湁鐐瑰儚鍏朵粬娓告垙鐨勫紑綆卞瓙銆
2銆佸叧浜庝簲褰╃庣墖錛屼粠瀹樻柟wiki鐨勬暟鎹鏉ョ湅錛屼粠涓囪薄鏅剁煶涓鑾峰緱鍑犵巼浠呮湁0.004%錛岄偅涔堟矙婕犵熆媧炰腑鐨勯摫鐭跨煶鎮愭曟槸姒傜巼鏈楂樼殑鑾峰彇閫斿緞錛岀畻鏄娓告垙涓鏈紼鏈夌殑鐗╁搧涔嬩竴浜嗐
浜斿僵紕庣墖闄や簡鍙浠ユ崘璧犲崥鐗╅嗭紝涔熷彲浠ュ幓娌欐紶鐭挎礊鍙寵竟鐨勪笁瑙掗樀鍏戞崲涓鎶婇摱娌沖ぇ瀹濆墤錛屾父鎴忎腑浼ゅ蟲渶楂樼殑姝﹀櫒銆備笉榪囦簲褰╃庣墖灞炰簬娑堣楀搧錛屽厬鎹㈠畬灝辨病鏈変簡錛岃繖鎰忓懗鐫濡傛灉浣犳棦瑕佹崘璧犲崥鐗╅嗗張瑕佸ぇ瀹濆墤錛岃繕瑕侀濆栧瘜浣欏嚭涓涓鏉ャ
3銆佸彜鐗╃殑鑾峰彇鏂瑰紡涓昏佹槸鍦頒笂鎵鏉ユ壄鍘葷殑涓夋潯灝忚毌鋩擄紝浼氭湁涓瀹氬嚑鐜囬攧鍑烘潵鍙ょ墿銆傚彜鐗╂敹闆嗗悓鏍瘋繍姘旀垚鍒嗗緢澶с備釜鍒鍙ょ墿浼間箮鏈夌壒瀹氱殑鍒嗗竷鑼冨洿錛屾瘮濡傞偅浜涘彶鍓嶉ㄥご澶у氬垎甯冨湪鍩庨晣鍜宸村+絝涓銆傛病浜嬪埌澶勭瀻杞杞涔辯瀰鐬咃紝鎬昏兘鎹炲埌鍑犱釜鍙ょ墿銆
❸ 中本聰是誰
萊特幣之父談中本聰:誰是中本聰並不重要
轉載自 萊特幣之家
最近,一則關於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出現在美國加州的新聞令整個業界再次陷入對這一「神秘人」的瘋狂追隨,不過這一消息最終被證明並不真實。與比特幣的發明者不同的是,萊特幣的發明者Charles Lee身份卻一直明朗,近日他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BTC China(比特幣中國)也在3月4日正式上線了萊特幣交易,這一虛擬貨幣有可能成為比特幣之後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
中本聰「現身」
《新聞周刊》(Newsweek)上周四報道稱,中本聰生活在加州洛杉磯東部的天普市,現實中的名字叫多利安·中本聰(Dorian Satoshi Nakamoto)。報道稱其今年64歲,盡管持有價值達4億美元的比特幣,但住所並不奢華。他畢業於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擁有物理學學位,並且似乎具備了開發加密貨幣的必備技能。另外,他曾在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參與過安全和通訊方面的工作。
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中本聰卻表示媒體對此有所誤解。中本聰稱,他從未聽說過比特幣。他堅決否認自己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他多次強調:「我跟比特幣沒有任何關系。」
中本聰是誰沒那麼重要
比特幣愛好者們對中本聰現身的期望再次落空,不過,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卻專訪到了Charles Lee——交易量和市值都僅次於比特幣的虛擬貨幣萊特幣的創始人。對於媒體迫切渴望掀開中本聰面紗的報道,Lee則認為,中本聰是誰並不重要,人們只需要關注比特幣本身是有價值的東西就可以了。
Lee目前就職於一家致力於比特幣交易平台和錢包開發的公司。「我認為萊特幣和比特幣的成功是相輔相成的,致力於比特幣事業對萊特幣的成功也有好處。」他說。
「在知道比特幣之前,我一直都在投資黃金,我認為這是抗通脹的很好的方式。但是在3年前我接觸了比特幣,我覺得它就是數字黃金,並且相比黃金它有很多其他優點。比如比特幣可以無限分割,可以無成本地發送給其他人,但是它相比黃金也有劣勢,那就是沒有相對應的實物。」Lee說。
實際上,Lee的第一個山寨幣項目並不是萊特幣,而是Fairbrix虛擬幣。Fairbrix是虛擬貨幣Tenebrix幣的一個克隆品,Tenebrix幣創建於2011年,但Lee認為,Tenebrix的開發者自己也挖幣,為自己採集到700萬枚Tenebrix後,開發者才正式將Tenebrix發布,這顯得很不公平。「因此,社區有興趣創建一種零預採掘狀態的Tenebrix克隆幣,使之更加公平。」Lee說。
與比特幣不同的是,Lee編寫的Fairbrix的工作量證明函數時使用的是Scrypt加密演算法,而不是比特幣採用的SHA-256加密函數。不幸的是,Fairbrix是一個失敗的項目。
但Lee的下一個山寨幣嘗試獲得了成功。2011年10月,他啟動了萊特幣,該項目融合了比特幣客戶端的代碼,排除了扼殺Fairbrix的程序故障。
萊特幣與比特幣有許多重要差異。與比特幣的2100萬枚上限不同,萊特幣的上限是8100萬枚。為了使「挖礦」這一活動更加民主,萊特幣還融合了來自Tenebrix項目的工作量證明Scrypt加密演算法。
「Scrypt設計的好處是利用CPU就可參與『挖礦』,而不需要像比特幣那樣需要使用集成電路(ASIC),就是所謂的昂貴的『挖礦機』。」Lee說,「比特幣和萊特幣之間的關系更多則是互補,而不是競爭。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可以使用不同的虛擬貨幣。例如在購物時可以使用萊特幣支付,因為它的交易確認時間更短,而在進行大額轉賬時則可以選擇比特幣,因為安全性更高。」
在談到其他山寨幣時,Lee表示,它們中的很多都只是一個騙局,是開發者賺錢的工具,他暫時還未發現其他能跟比特幣「匹敵」的山寨幣。「普通投資者可以從兩個方面判斷一個山寨幣是否值得投資,首先是看其預先被挖出來的幣數,如果開發者預先擁有很多這種山寨幣,那麼很可能他們是在利用其牟利;其次則是開發者對程序的態度是否認真。」Lee補充道。此外,他表示了對一種還未發布的虛擬貨幣Ethereum的興趣,或許Ethereum將會在未來的虛擬貨幣世界擁有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BTC China(比特幣中國)在3月4日正式上線了萊特幣交易。比特幣中國提供的數據顯示,上線萊特幣當天,網站的訪問量激增,三天累計交易額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Lee認為,比特幣中國上線萊特幣,進一步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萊特幣是繼比特幣之後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
❹ AUV公鏈的機制是怎麼樣的
AUV公鏈採取了活性證明機制的共識機制,所有數據默認公開,通過其公共性來產生自己的安全性
❺ 如何看待以太坊ETH2.0
我個人不是特別看好以太坊2.0。
以目前以太坊的發展情況來看,以太坊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條公鏈,這點毫無疑問。伴隨著以太坊得進一步發展,我們會發現區塊鏈行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一、我先講一下關於目前以太坊的現狀。
以太坊在這一次牛市中非常亮眼,換而言之,這一次的牛市就是因為以太坊上面的應用而拉起的。目前的以太坊有幾個困境:第1個困境是交易費率太高,嚇跑了很多人。第2個困境是交易速度太慢,網路擁堵問題非常嚴重。第3個困境是交易相對繁瑣,其他公鏈顯然要優於以太坊。這正是以太坊需要破局的地方,當以太坊升級到2.0以後,這些問題都會相應解決。
❻ 各位朋友這兩個錢幣,買哪個比較好啊,評級幣AU Detail 好還是XF Detail好呢!求解
AU Detail 更好一些。字母等級系統主要包括差(poor或po)、一般(fair或fr)、接近好 (almost good或ag)、好(good或g)、非常好(very good或vg)、精美(fine或f)、非常精美(very fine或vf)、特別精美(extra fine或xf)、幾乎未經流通(almost uncirculated或au)、未經流通(uncirculated或unc)和亮麗未經流通(brilliant uncirculated或bu)。 50年代,william h. sheldon在他的書中第一次提出了sheldon標准,這個標准使用數字來表示幣的新舊,數字的范圍為1-70。 1986年,一家現代專業錢幣鑒定評級公司pcgs在美國成立。這家公司綜合了上述的兩個評級方法,同時用字母和數字來為錢幣的新舊評級,具體的級別包括 bs-1、fr-2、ag-3、g-4、g-6、vg-8、vg-10、f-12、f-15、vf-20、vf-25、vf-30、vf-35、xf- 40、xf-45、au-50、au-53、au-55、au-58、ms-60、ms-61、ms-62、ms-63、ms-64、ms-65、ms- 66、ms-67、ms-68、ms-69和ms-70。 所以xf45是特別精美級別的45分,而au50是幾乎未經流通的50分
拓展資料:
優勢和不足?
優勢
1、保真——自古而今,錢幣買賣中真假是繞不開的話題,這里不存在了,對新人極具吸引力。評級公司官網頁面窗口中輸入幣盒標簽上的編碼,通過細節比對,真偽立見。
2、顏值、品相有保證-----分數不是萬能的,但能說明你擁有的是國色天香、小家碧玉,還是其貌不揚、牛頭馬面。
3、其它,諸如保值、增值,便於保護、交易,高分值的快感等,自己體會了。
不足
玩盒子幣最大的問題是成本提高,而幣的本質沒有變。幣還是那個幣,錢還是那個錢,而一入盒,根據幣的價值不同,一枚幣成本增加少則幾十元,多則成百上千。
有時過於相信評級分數,盒子本身也不便於察覺錢幣邊齒的情況,遇到邊齒磨損、磕碰或者修復的情形,猶如吃飯吃出蒼蠅的感覺,你懂的。各評級公司打分差異、惡性競爭、人情分等,也是讓人心裡打鼓的地方。
盒子幣的價格更加透明化,一分品相一分價,都是太陽底下的事。水清則無魚,盒子幣少了許多混水摸魚的樂趣。況且,隔著一個盒子,也使錢幣少了些溫度和親情。
❼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區塊鏈已經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名詞了,有人甚至斷言,未來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將以區塊鏈為基石。但若問區塊鏈究竟是個什麼技術,各路「專家」的解釋可謂語焉不詳: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術語,有些大談其潛在應用,有些乾脆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至於區塊鏈的本質,大家終究還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閃爍其詞,原因並不難猜。就功能而言,區塊鏈無非是一個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資料庫,這種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沒法用來炒作的。當然,區塊鏈吸睛如斯,其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營養。要把它講清楚,我們需要了解大量技術本體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
區塊鏈的痛點
放在五年前,世上並無太多人知道什麼是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系統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得名區塊鏈(blockchain)。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和之前存在的IT技術之間沒有顯著的壁壘,並無革新性的進步;但從價值觀層面看,它們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術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區塊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鑒於比特幣是區塊鏈標志性的存在,我們不妨拿它作為樣本。
比特幣體系內的每一筆交易記賬都在全網范圍內由無數個用戶驗證,驗證通過後,該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個成功記賬的用戶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幣獎勵。這個信息處理過程俗稱「挖礦」。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3000萬筆是個什麼體量呢?2017年11月11日這一天時間里支付寶完成了14.8億筆交易,約為比特幣全年交易量的50倍。
這個差距並不說明太大問題。畢竟比特幣的用戶數遠低於支付寶,應用場景也遠少於支付寶,所以交易量有數量級的差別並不奇怪。真正說明問題的,是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幣系統消耗的電能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我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體現在算力,還體現在數據存儲。
繼續以比特幣為例,眾所周知,比特幣(區塊鏈技術)要求用戶分布式儲存公共賬本。其背後的邏輯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認為中心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假,故賬本的存儲必須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GB,並以每年數十GB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TB。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現在允許用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即「輕錢包」,但其交易驗證仍然依賴網路上其他人的完整賬本。我們試想,當公共賬本大到絕大多數人都無力完整存儲的時候,僅剩的那些完整用戶節點不就又成了中心賬本嗎?
把視野延伸到虛擬幣以外的區塊鏈應用(如果存在的話),公共賬本需要記錄的將不僅僅是純數字的交易金額,還可能是每一輛車的保險信息、每一個人的信用信息,這些多維度的數據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儲在每個用戶的終端上,那我們需要的將是天文數字級的存儲空間。短時間內,這將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從哲學高度講,科學的本質是懷疑,宗教的本質是相信。區塊鏈作為科技范疇內的概念,是如何讓眾人無視諸多悖論、淪為其信徒的呢?答案當然也離不開比特幣,這個現世的造富奇跡。
比特幣的哲學
不知從何時起,大佬們開始刻意把比特幣和區塊鏈作為兩個概念割裂開來,眾口一詞稱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應用之一。
其中的動機是多樣的。
但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特幣不可能成為正常經濟體的通行貨幣。它自帶通縮屬性,無視貨幣政策,與現代經濟理論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戰的信用貨幣,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失敗國家,清一色都是基於政府信用發行貨幣的。信用貨幣之所以也被稱為法幣,是因為絕大多數國家都用法律明確規定,本國貨幣為國內流通領域「必須接受」的一般等價物。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確保信用貨幣不被拒絕,也同時保證了貨幣持有人的權利不受侵害。換言之,信用貨幣並不是憑空發行的,它背後有政府信用背書,有國家機器撐腰。
而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也就是挖礦),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貨幣集權「去中心化」,背後則是對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質疑。
前面已經提到過,「去中心化」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比特幣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選擇用「機器共識」來代替「制度共識」,根本上的理由是認為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制度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脹、貧富不均——這些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無不指向建制。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低效的共識機制也就有了「效率換公平」的哲學意義。
如果技術的進步終將讓損失的效率忽略不計,那是否意味著「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機構就無需存在呢?
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好在我們暫時不必作答——因為比特幣的「公平化」嘗試已經基本失敗了。
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幣參與者在同一時期能大致機會均等地獲得比特幣。為此設計了一個相當精巧而理想化的區塊鏈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比特幣高昂的運行成本極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這個「公平」的激勵機制。
另一方面,比特幣設計者對算力分布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型礦坑,一個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統已經近乎寡頭化。
比特幣之所以會嚴重背離其理念,原因其實並不偶然。
規模化的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更強的電費議價能力,更高的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低的綜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發攤銷成本。即便是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產品,其生產過程終究還是符合邊際成本遞減這一樸素的經濟學規律,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從自然科學角度看,類似的結論同樣成立: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狀態,而高熵意味著無能。
有些人認為,是PoW扭曲了比特幣理念,降低了效率,誘發了算力競爭,把它廢止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於是他們設計了PoS、DPoS等新的激勵機制。依我愚見,這些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在「效率」和「公平」這個蹺蹺板上,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滿足大多數人。
說得再玄一點:任何一種虛擬幣激勵機制都是一套經濟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證一個動態經濟體系穩定運轉,只有「活的人」可以。
脫幣化的困境
由於比特幣的種種問題,圈內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綁定在一起,必將一損俱損,以「技術無罪」的名義切割關系已是當務之急。這不單是應時勢,更是遂人願:比特幣的影響已經過於深遠,若不把區塊鏈解放出來,後來者的致富空間將被壓榨殆盡。
然而,區塊鏈真的可能脫幣化嗎?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資者都覺得「真實,不可篡改」的區塊鏈單憑技術本身便存在無限的價值。
對此我要說,這中間誤會太大了。
比如銀行間結算,即便區塊鏈系統成功完成了記賬操作,但某無賴銀行拒絕對外打款,區塊鏈能代替法律、保證對手銀行權利不受侵害嗎?再如產品防偽,即便二維碼全程無誤,但賣家第一時間在盒子里裝的就是次品,區塊鏈能施展魔法、讓顧客順利收到正品嗎?事實上,區塊鏈的「真實,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於虛擬信息,它的觸角根本伸不到現實世界。
然而,現在這些概念正被有意無意地濫用。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號稱前景遠大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基於「真實,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已——而此類場景當然是無處不在的。然而,最後所有人都會發現,即便克服了低效冗餘安全性等眾多難題,想像中的區塊鏈需求依舊不會出現。
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體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區塊鏈的商業應用斷不能和激勵機制脫鉤。
說得更深入點,區塊鏈的共識,並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公共賬本共識,更是對區塊鏈價值介質的共識。比如在比特幣系統里,如果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比特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比特幣本身就是系統的價值,理念和技術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現在媒體報道的各種區塊鏈應用,總結起來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借題材炒作,在中心化機構的交易中強行套用區塊鏈演算法;要麼就是純粹的「展望」,絲毫不考慮實現的方式和難度。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媒體在鼓吹區塊鏈的過程中達成了奇妙的默契,絕口不提虛擬幣,這對大家產生了嚴重誤導,以為區塊鏈只是一個純粹的網路技術。事實上,如果確有名副其實的區塊鏈生態出現,那白皮書最後圖窮匕見的,必定是虛擬幣。
據此,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下虛擬幣和區塊鏈的關系。
圈內有個說法,稱「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此話的真偽甚是難辨。
挑明了說,區塊鏈的本質是虛擬幣為了建立「公平激勵機制」而創造的特定演算法,所謂的「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無異於買櫝還珠。在此我們大可斷言,一旦失去虛擬幣這個靈魂,區塊鏈就不存在價值。
這個論點或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邏輯上並無太多不妥。
所謂「產生價值」,無非三個標准:創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從成本看,區塊鏈之於中心化可謂毫無優勢;從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幣社會實驗已然揭開分曉。那麼唯一留有懸念的,就是區塊鏈是否「創造需求」了。
這時候幣圈人可以跳出來斬釘截鐵說,當然有需求,你看這風起雲涌的ICO!
ICO的狂歡
ICO,全稱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簡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項目的特定虛擬幣,以比特幣等通用虛擬幣作價,向公眾發售份額的眾籌融資行為。所謂的「早期項目」有多早呢?組一個團隊再寫一個白皮書就夠了。如果有閑工夫,順便做個PPT那算是相當勤奮了。至於盡職調查、財務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為大部分項目一分錢營業收入都沒有。
「特定虛擬幣」這個稱呼略有點不專業,在幣圈通行的叫法應是token,高雅點的翻譯叫「通證」。在白皮書里,項目團隊會畫出各種大餅,告訴你將來自家通證會有多大「價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證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好意思,區塊鏈圈子有一個優良傳統,叫「語焉不詳」。
出於某些意味深長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書(LegalDocuments)都是純英文的,而通證的真實定義其實就藏在其中。幾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書里作了類似如下的規定:「通證不授予白皮書所規定回報以外的任何權利,且僅在項目成功時方能生效。眾籌投資者對項目發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響。通證不代表投資者對項目擁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亦不可憑此獲得項目相關的未來收入和知識產權。」
這段讓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雖然你出了錢,但你什麼都不是。ICO眾籌並不是我們過去知道的那個眾籌,投資者花錢買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籌碼,什麼時候莊家不玩了,籌碼就歸為空氣——且不講大多數莊家根本玩不起來。
沒有底層資產,沒有主體信用,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法律保障,這樣的虛擬幣,賣得出去嗎?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這一切看似荒謬絕倫,但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很多人通過ICO賺了錢。
建團隊寫白皮書是ICO產業鏈的第一環,緊接著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發幣,虛擬幣上線了還要操縱幣價吸引更多炒家入場,最後看準時機套現離場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這個游戲中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有些雖然沒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湯。
面對門檻如此低的造富奇跡,任誰都要心動一下。
但是,如果項目本身無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裝美化,ICO終究還是個零和游戲——如果有人賺得盆滿缽滿,那肯定有人賠得底褲不剩。這就像我們熟知的傳銷,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後一棒會死,但都覺得自己不會接到最後一棒。
那區塊鏈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眾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這些都是區塊鏈標榜的理念。我們反觀ICO:若要上線發幣,就必須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額「上幣費」,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項目團隊欺詐橫行、幣圈媒體刻意誤導、交易賬戶頻遭黑客,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莊家大鱷肆意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傾軋韭菜,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實上,除了提供虛擬幣和噱頭,區塊鏈在幣圈什麼都不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很多ICO發行的虛擬幣甚至都沒有基於區塊鏈技術。
所以,ICO不是區塊鏈創造的需求,而是區塊鏈之恥。
鏈和幣的未來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價值,那麼對於區塊鏈未來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貨幣充分電子化的當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在正常社會生活中並無太多實用價值。但置於特殊場景,虛擬幣卻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復制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你把錢給了誰,這筆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點,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里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吊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只要虛擬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虛擬幣代表的價值必然需要兌現的途徑,而這個途徑不可能永遠是法幣。
這里要插一句,最近區塊鏈和中心化賬本的妥協產物,比如雷電網路等,正逐漸露出頭角。原理上中心賬本能大幅提高處理效率,適應大規模高頻次應用,但如果虛擬幣核心用戶的主要訴求是脫離監管,那麼這個功能可能並不會受歡迎。結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風起雲涌的ICO會導致虛擬幣大爆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虛擬幣不受法律強制保護,所以其公眾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幣支付時,我們默認自己得到的法幣,別人也同樣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虛擬幣的場合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缺乏流動性量化指標,我們只能根據公眾對其接受度的籠統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該種虛擬幣支付。這種判斷方式會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因為公眾的選擇會迅速趨同。
另一方面,公眾自發接受的貨幣種類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單車打個比方,我們會給摩拜充押金,會給OFO充押金,心很大的還會給Bluegogo充押金,敢問同時給4種以上共享單車充過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況下,大眾對於同質化功能的接受上限僅有「三個」。在貨幣的場合,法幣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第二多半是比特幣,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虛擬幣都長不大。
有人會說,這是基於公鏈的判斷,我們還有私鏈和聯盟鏈。
在這里,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站定立場:私鏈就是個中心賬本,和區塊鏈理念一點關系都沒有。至於聯盟鏈,相關的誤解就更多些。比方說,現在很多聯盟鏈的構想是沒有token成分的,這便是最大的誤解。如之前分析,若沒有激勵機制,高頻應用會變成低頻應用搭便車的工具,更差的情況甚至連價值傳輸的介質都會缺失。另外,如果不同應用間token價值的兌現方式存在區別,聯盟內部的套利也將不可避免。總之,聯盟鏈和公鏈相比,除了隱私性略有提高外,問題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著它只能在公鏈的陰影下靠底層資產價值苟延殘喘。
綜上,我們對於未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也就有了基本的認識:大部分自然生長的區塊鏈經濟,都將基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存在。這里說的自然生長,特指與中心化機構強行附會的偽區塊鏈進行區別。無論是銀行間結算、產品防偽還是其他任何場景,如果參與主體間的共識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謂的區塊鏈應用充其量只是個資料庫,而且不會是最優設計的資料庫。
最後一個問題:區塊鏈的熱潮什麼時候會退去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在一個時間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一個人,但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