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研究文獻
Ⅰ 比特幣與我們的世界(下)
文接《比特幣與我們的世界(上)》
理想與現實
隨著比特幣的不斷發展,比特幣的技術聯盟也在逐步完善整個體系的構建。輕量化錢包,正是他們的一種改良試驗。輕量化錢包本身並不會保存全部賬本,而是僅僅保留與自己相關的交易,這樣就極大減輕了自己的體量,非洲酋長也就不再需要記錄我去超市買羽絨服這件事了~。
埃森哲發明的一種採用「變色龍散列」(Chameleon Hash)密鑰的可編輯區塊鏈技術也在試圖解決我們少年時留下的放盪不羈的交易記錄。
Ⅱ 求論文「我眼中的貨幣」800字左右
主要從貨幣的本質出發,貨幣具有價值尺度、世界貨幣、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而貨幣也不只有現實的貨幣,也有虛擬的貨幣(比如游戲幣),這就要看個人從什麼方面看了,例如從虛擬貨幣的兌換比率,從貨幣的兌換率影響到本國的經濟等等。
參考:加入WTO後,我國在參加自由貿易協定方面邁出新的步伐。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啟動,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順利進展,以及我國與一些國家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雙邊FTA)的節奏加快,從此我國步入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階段。回顧世界雙邊FTA的發展歷程,疏理其內在的原因和特點,通過已有雙邊FTA文本的比較,無疑有助於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勢而推動與有關國家地區進行雙邊FTA談判的決策。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為標志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迅猛。然而,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信息通訊技術為支撐的新經濟,為生產銷售的國際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電子商務、無紙貿易等新手段的運用使傳統的國際貿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在這種條件下,WTO成員的關注焦點轉向了雙邊FTA,其特點是兩個經濟體商簽雙邊FTA,它不僅僅是局限於貿易和投資等經濟層面自由化的區域貿易協定。
簽署雙邊FTA是我國多雙邊經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加入WTO後,在雙邊FTA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最近幾年,有關雙邊FTA的研究文獻也較多。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證部門,都對雙邊FTA進行了探討,但它們中的多數沒有認識到把國內與國際、政治與經濟分開的方法帶來的問題。
在學術界,在方法論上對雙邊FTA強調關稅效應的靜態分析。從經濟效應看,雙邊FTA通過相互間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的特殊優惠安排,促進成員方有利自身的貿易轉移,使成員方貨物進入彼此市場的機會大為增加,從而促進成員方的貿易和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雙邊FTA推行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優惠措施,減少了相互間的投資障礙,降低投資成本,鼓勵公平競爭,提高彼此的工業化程度與水平,發揮一體化市場的規模效益;雙邊FTA促進成員方技術和人才流動,彌補各自技術和管理人才的不足,提高彼此的科學技術水平,增強成員方的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能力等。
在實證部門,圍繞雙邊FTA利弊的爭論此起彼伏。支持者認為,雙邊FTA將消除各國間貿易和投資壁壘,促進貿易自由化,加強WTO功能、完善其多邊規則,從而有利於各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消除壁壘、實施投資管理及市場監管等政策創新方面,雙邊FTA要比繁瑣的WTO談判快得多。反對者認為,在多邊談判中提出雙邊安排是偏離主題的危險行為,會損害多邊貿易體制。WTO現任總幹事素帕猜在2002年的悉尼部長級峰會上,曾警告區域主義正在抬頭,提醒各成員「通過歧視第三方來創建復雜的貿易體系網路,將會增加全球貿易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美國緊急貿易委員會負責人卡爾曼·科恩認為,「自由貿易協定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了貿易和投資不斷擴大的前景,另一方面各協定間的差異有可能使貿易環境惡化。」
二、世界雙邊FTA活動和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情況
自由貿易協定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包括特惠貿易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它們依次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同階段。在特惠貿易區中,成員之間實行部分特惠關稅減讓。在自由貿易區中,成員之間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但每個成員有權對非成員設定各自的關稅稅率。關稅同盟也是自由貿易區,但成員對所有非成員採取共同的對外關稅。共同市場則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級形式,除拆除成員之間所有貿易和投資障礙外,還允許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經濟同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它包括各成員國家經濟政策的一體化,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一體化。最後甚至可能導致政治一體化,出現經濟政治同盟。包括雙邊FTA在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並非新事物,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已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半個多世紀以來,區域經濟合作在全球產生過三次浪潮。
區域經濟合作的第一個浪潮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它以1956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為標志。構成歐洲區域經濟合作浪潮的另一個主角是由英 國提議並於1960年成立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其成員除英國外,還包括一些西歐小國。這是一個純貿易集團,不具備歐洲共同體那樣的超國家特性。今天歐洲自由貿易聯盟雖然還存在,但成員只限冰島等4個國家。除此之外,在拉丁美洲也出現了一些由發展中國家參加的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大部分最終都失敗了,其原因與美國的強烈反對有關。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美國最初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它主張通過多邊貿易談判來實現自由貿易。
區域經濟合作的第二個浪潮發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其標志是歐洲統一市場的形式,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的誕生。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的生效標志著美國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態度發生了重要的轉折,它放棄了反對區域經濟合作的立場,轉向參與和主導地區自由貿易協定,以獲取更多經濟和政治利益。這一時期,歐共體迅速擴大,並向歐盟過渡。接著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告成立。這直接帶動了拉美和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興起。一些舊的自由貿易協定重新生效,並形成新的區域貿易協定,如南錐體共同市場、安第斯共同體、西非經濟和貨幣聯盟等。亞太地區晚於世界其他地區,直到1989年才出現亞太經合組織(當時僅12個成員),1992年成立了東盟自由貿易區。
區域經濟合作的第三個浪潮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直延續至今。這次浪潮的特點是區域貿易協定特別是雙邊FTA在全球各地涌現。據WTO統計,到2003年5月,通知WTO/GATT的區域貿易協議已經超過265個。在這些協議中,有超過190個目前已生效,有138個是1995年1月1日後通知的,其中大部分是雙邊FTA性質的;另外有60個雖然還未做出通知,但也是可操作的。根據已報告的數字來判斷,到2005年生效的區域貿易協議可能達到300個。這次浪潮包括歐盟與非洲、拉丁美洲、歐洲、中亞等地區的新興經濟體之間的數十個雙邊FTA的實施,以及亞太地區正在商簽的大批雙邊FTA。
1、亞太地區。亞太地區最早的雙邊FTA是1983年簽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緊密經濟關系協定,在1989年以前,它一直是亞太地區唯一的雙邊FTA。至於東亞地區, 尚沒有一個雙邊FTA出現。1997年,全球GDP排名前30位的國家和地區中,唯有日本、韓國、中國、中國台灣及香港特區沒有加入任何雙邊FTA,它們都在東亞。但是,1997年以後,東亞各類雙邊FTA大量涌現,構成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浪潮在亞太舞台上的主角。據不完全統計,亞太地區處於不同階級的雙邊FTA已超過50個。
2、美洲地區。近年來,加拿大與智利達成了雙邊FTA,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雙邊FTA談判也已經接近尾聲,與南錐體共同市場的談判正在進行中;2000年7月墨西哥與歐盟達成了雙邊FTA;美國在2000年與約旦達成了雙邊FTA,與智利、韓國、新加坡和土耳其的雙邊FTA也以「快車道授權」正在談判。在加勒比地區,有13個成員的加勒比共同體與多米尼加和古巴達成了雙邊FTA。
3、歐洲地區。歐盟與中東歐國家通過雙邊協議聯系在一起,還有中歐自由貿易協定成員為: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波羅地自由貿易區成員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隨著歐盟東擴進程的加快,歐洲地區的雙邊FTA將更加向外伸展。
4、非洲地區。西非國家共同體成員國:貝南、布基納法所、迦納、馬里、尼日、納爾及利亞和多哥同意在2001年統一稅則。包括了10個國家的南非發展共同體預計在2004年形成自由貿易區。有20個國家參加的東南非共同市場於2000年10月啟動。可以預見,非洲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將以自由貿易區為主,雙邊FTA的商簽還有待一段時間才能成熟。
5、中東地區。海灣合作理事會於1999年1月同意到2005年實現同一稅則。在眾多中東國家中,以色列和約旦已經與美國簽署雙邊FTA。2003年5月9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美國擬在今後10年內與中東各國建立一個雙邊FTA,以促使中東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WTO第五屆部長會議在坎昆的無果而終對商簽雙邊FTA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多邊途徑失敗,出於各自國家利益或戰略目標,許多成員已紛紛表示將努力通過雙邊或多邊方式來達到在坎昆沒有達到的目標。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佐立克稱,「當WTO成員思考其將來時,美國不會等待」,將通過雙邊FTA談判來推進開放全球市場的計劃。而新加坡也決定通過雙邊FTA協議來追求自己的自由貿易利益。新加坡貿工部長楊榮文稱「在坎昆談判失敗的情況下,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們來說已變得更加重要」。坎昆會議挫敗給亞洲地區帶來的後果可能不如非洲或拉丁美洲那麼嚴重,但可能促使亞洲國家加緊對外雙邊FTA談判。就連一直對區域貿易協議缺乏熱情的歐盟也開始討論要把商簽雙邊FTA提上議事日程。
總之,雙邊FTA和多邊貿易體制所追求的目標都是貿易自由化,但由於所推動的層面不同,所產生的影響也大不一樣。從某個角度來說,雙邊FTA是追求貿易自由化的一個階段性選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全球貿易自由化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盡管各國由於發展水平不同、資源差異而呈現出復雜多樣的國家貿易利益,但在WTO的積極推動和各成員的努力配合下,從雙邊FTA走向多邊貿易體制的道路將逐漸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Ⅲ 有適合金融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推薦嗎
建議你去看下(金融學)吧,看下別人的論題是怎麼樣的吧
Ⅳ 從貨幣演化的歷史探究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
歐易OKEx research: 從貨幣演化的歷史探究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
摘要: 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可以認為是一種基於節點網路和數字加密演算法的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沒有發行主體,因此沒有任何人或機構能夠控制它的發行,如比特幣,以太坊等;由於演算法解的數量確定,所以數字貨幣的總量固定,從而消除了通貨膨脹的可能;由於交易過程中需要網路中的各個節點的認可,因此數字貨幣的交易過程足夠安全。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指的是有發行主體一類的貨幣,如央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Facebook的Libra等。
本文從貨幣的本質、貨幣載體的 歷史 變化和貨幣發行方逐步完成統一的 歷史 變革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數字貨幣是否具備貨幣三要素,能否逐漸取代現鈔實現數字化革命,以及目前數字貨幣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數字貨幣、貨幣史
一、貨幣載體的 歷史 變化
1.1 貨幣的本質
眾所周知,傳統貨幣史上大家認為貨幣的本質是價值尺度,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手段,根本目的是為了組織生產活動並成為維系生產關系的紐帶。但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協同發展,貨幣本質的解釋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一定的改進,我們可以看到目前貨幣的本質已進化為了一種人類構建的 社會 機制,其核心是信任,這個信任是由不信任的各方對中間方(貨幣發行方)的信任。我們大家現在對貨幣達成了新的共識,就為信任缺失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其次,貨幣的本質也是記賬貨幣,或被稱為度量單位,其價值隨著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與國內外形勢變化而浮動。而一個好的度量單位其價值必然是相對穩定的,由此,在 歷史 的進程中,貨幣總需要一整套機制來確保其價值的穩定,該機制發展至今已較為全面,目前包括支付清算體系、信用創造體系、金融監管等核心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貨幣本質上體現的就是開文提到的信用關系。貨幣既是發行者的一種債務或責任,也是持有者的一種信用或索償權。因此貨幣雙向影響資產和負債,並可通過兩端的變化來得以記錄。
最後,這種信任關系是可以流通的。貨幣如果想要流通使用,就必須用代符來加以表徵,用記賬系統來記錄價值及其轉移並清償各種信用關系。
數字貨幣要想取代法幣,則需要滿足上述貨幣的三大要素。從長期來看,數字貨幣背後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機制來確保其價值的穩定,從而實現其作為記賬單位的功能,而這一整套機制極有可能由央行來提供,稍後我們會提到這背後的原因。
1.2 貨幣載體的變化
從 歷史 上來看,貨幣載體遵循從金屬貨幣過渡到銀行票據,再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的變化過程。最初,金屬貨幣的出現大大方便了交換的進行,促進經濟 社會 加快發展。然而,隨著交易頻率的提升、交易范圍的擴大,大量攜帶運送、交割清算金屬貨幣的成本越來越高,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商戶間分別記賬,一段時期結束時,雙方再核對賬目,互相軋抵往來後,將余額進行貨幣清算。該貨幣收據叫做『匯票』,專門辦理匯票業務的商戶叫做『錢庄』或『票號』。隨著票號中匯票的接受度逐漸提升,為了方便流通,票號開始將匯票改造成為事先印好面額(劃分不同檔次),標明出票人並承諾見票即付,增加防偽驗證標識等,但不限定持票人的通用匯票,這就使其演變成為「紙幣」。
貨幣載體的變化解釋了人們對其便捷流通性和可信任的需求。該演變過程遵守了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即劣幣驅逐良幣。最初的貨幣與金、銀、銅等金屬的價值掛鉤,隨著交易的進行,票據和紙幣這些不具備真實價值的貨幣用了對中間方的信任做背書,被人為的賦予了價值,並成功取代了金屬貨幣。
理想狀態下的數字貨幣應由所有人都信賴的第三方或者具有強大技術支撐的去中心化系統發行。這種數字貨幣可以說是賬戶數字本身直接轉化為貨幣,貨幣載體由有形轉為無形。
1.2.1 歐洲貨幣載體的變化
歐洲的近代紙幣源於銀行券,英國的金店券就是近代歐洲紙幣的先驅。我們知道,九世紀之前巴比倫的駱駝商隊為避免金銀貸款在運輸途中被劫,曾採用土簡做為附計利息的承兌憑證,這與中國唐代的費錢類似,但其並非近代意義的紙幣。16世紀至17世紀,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英國政府所在地倫敦塔成為商人存放金銀的最佳地點,但1646年,查理一世將13萬英鎊金銀沒收充作軍費的行為讓人們不再信任,紛紛轉向信用較好的民間金店,金店發放的存放收據就被稱為「金店券」,金店券可代替金銀貨幣在市面流通,並用於支付。但由於缺少規范與貪圖利息,在1670年英荷戰爭爆發後英國政府停止支付,金店時代就此結束。1694年英國商人進一步完善規制,以公司形式成立英格蘭銀行,並獲得特許發行120萬英鎊銀行券,就此近代紙幣——銀行券出現於歐洲。
歐洲大陸上的紙幣與約翰·勞(John Law)關系密切。約翰·勞出生於英國愛丁堡的一個銀行世家,自小便擁有豐富的貨幣與銀行體系知識。但在其父去世後,卻仰仗自己精於數學而沉迷於賭博,1694年甚至因將情敵開槍斃命深陷牢獄,後其獄至歐洲。在逃亡期間,他進一步研究金融與貿易,先後在阿姆斯特丹與荷蘭積累了大量經驗,這時他敏銳觀察到如法國等對紙質通貨強烈抵制的國家經濟大多蕭條,引入紙質通貨的英格蘭和荷蘭卻與之相反,紙質通貨的不可替代性讓約翰·勞逐漸成為了「銀行券」的忠實擁躉。
1705年,約翰·勞將自己的理念總結成了《論貨幣和貿易:兼向國家供應貨幣的建議》,他在書中極力主張設立國家銀行,並呼籲國家銀行應與國有企業相輔相成,前者掌握國家金融,後者控制國家商業,從而實現國家對貨幣和貿易的壟斷,壟斷得來的利潤則反哺國家財政債務。
這一構想想要實現並不容易,直至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好大喜功緻使了政府的債台高築。在這種情況下,貴金屬的短缺毫無疑問地造成了流通的金屬貨幣急劇減少,法國疲睏的財政讓約翰·勞看到了希望。1715年,約翰·勞先後說服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奧爾良公爵,下一年約翰·勞就在巴黎成立了通用銀行(Banque Generale),該銀行有權發行銀行券並參與皇家歲入的管理,且紙幣可以兌換為鑄幣,這是法國第一次私營銀行大規模發行紙質通貨。1717年,約翰·勞又說服法國皇家所有稅收必須以銀行紙幣繳付。直至1718年,在約翰·勞的大力鼓吹下,該銀行國有化,搖身變為法國第一家中央銀行,這標志著法國從鑄幣開始轉向應用紙幣,後英國等國家相繼加入紙幣陣營,紙質通貨在歐洲得到了廣泛傳播。
1.2.2 美國貨幣載體的變化
17世紀早期,英格蘭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切薩皮克灣和新英格蘭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到18世紀最終形成了北美13個殖民地。由於殖民者所帶鑄幣較少且尚未在每周發現金銀礦,實際鑄幣供給嚴重短缺,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為此殖民者主要使用了五種形式的貨幣。(見表1)
表1 殖民期北美五種貨幣形式
表2 非紙 幣逐漸消失原因
北美殖民地最早的紙幣發行是馬薩諸塞殖民地於1690年發行的信用券,用於支付遠征軍軍餉,該信用券是介於以稅收為擔保所發行的短期票據與純粹的信用貨幣之間的一種貨幣形式,當局承認將來可兌付金銀,可用於納稅,可作為法償貨幣。出於軍事融資或征稅需求,其他殖民地紛紛效仿,但由於其只承認在未來兌現,這種紙幣很快開始貶值,直至1764年英國議會完全禁止了法償貨幣的發行。
之後的轉機在美洲大陸的獨立戰爭中孕育。當時的中央政府,即大陸會議只是一個各邦領導人集會,並無權征稅。在這種情況下,軍事融資就要仰仗借債或者印發鈔票,托馬斯·潘恩與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均支持借債,他們認為「沒有一個國家應該沒有債務,國債是一種國家凝聚力」,但漢密爾頓同時也認同紙幣的必要性。本傑明·富蘭克林則是紙幣的強力支持者。最終,出於考慮到戰爭前景未明,且大陸會議並無任何擔保,向其貸款風險較大,彼時各殖民地也無充足資金放貸,大陸會議就採用了發行紙幣的方式融資。與此同時各州當局也被迫使用信用券用於戰爭機器的運行。隨著紙幣的大量發行,自1776開始,大陸券又不斷貶值,1781年印刷1美元大陸券的成本甚至高於其貨幣價值,但由於戰爭的進行,大陸會議又不得不繼續仰仗紙幣。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憲法明確給予了聯邦鑄造貨幣與調節其價值的權力,各州無權鑄造貨幣或發行紙幣。
在歷經了第一合眾國銀行、北美銀行後,來到了第二合眾國銀行時期,時任美國總統的傑克遜由於不滿於銀行的1/3股份為外國人持有,對州銀行的排擠與對國內外匯兌的壟斷等,強烈反對紙幣,相信「硬貨幣「,這使得第二合眾國銀行最終於1841年倒閉清算,美國央行進程被迫中斷。直至1846年,國會批准成立獨立的國庫系統,就此全國各地海關與造幣廠構成的國庫或子國庫系統存放政府資金,該系統在1913年聯邦儲備體系成立前一直是美國貨幣銀行體系的主要調節者。
1861年,又是相似的背景,即美國內戰爆發了。北方聯軍急需一種全國性通貨來制止上千種銀行券造成的混亂。次年2月,國會通過了時任財政部長蔡斯的提議,通過了《法償法案》,該法案授權財政部發行1.5億美元的合眾國財政票據,也就是「綠背紙「,並宣布其為法償貨幣,可用於支付,但不能兌換金銀,不能用於支付關稅和政府債券利息。這是美國聯邦發行的第一種紙幣,是完全基於國家信用發行流通、行使貨幣職能的信用貨幣。
1.2.3 中國交子等紙幣的 歷史 變化
中國紙幣出現於封建鼎盛的北宋時期,早於歐美近七百年。唐宋期間,川蜀地勢復雜而商貿發達,其交易媒介仍是價低笨重的鐵錢,極為不便,這就是交子出現的直接原因。從更為本質的角度來看,宋朝鑄幣外流,「錢荒「嚴重,軍政費用高昂,財政赤字加劇,這與歐美紙幣出現的契機相似,但除此之外,中國彼時卻是高度中央集權專制政體的封建國家,是由政府直接出面將新的交易媒介(交子)強行推廣,這就使中國的紙幣(交子等)除了具有貨幣的經濟職能外,還兼有貨幣的政治職能。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歐美大陸還是中華文明紙幣的誕生與延續,均是以流通手段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擁有較為穩定廣闊的貨幣市場,並始終伴有濃厚的政治軍事色彩,政府希冀通過紙幣的發行來支持政府開支與龐大的軍費。但中國交子出現時,中國還是重農抑商的農耕 社會 ,經濟水平遠低於17、18世紀已興起城市、商業迅猛發展的歐美等國,缺乏穩定的物質基礎,商品生產與商品貨幣關系並不 健康 。更別說在封建統治下,「交子務「隨時可能讓紙幣淪為單純的財政掠奪工具,其信用事業與信用機構相當不牢靠,這背離了紙幣應有的經濟職能,而更偏向於」政治職能「,由此,穩定而 健康 的信用機構與信用體系也是信用貨幣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貨幣發行方的 歷史 變化
2.1 貨幣發行方從私人貨幣向央行貨幣的轉變
鑄幣權被認為是展現政府權力的根本性因素,政府透過它來展現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早期,政府並沒有承擔製造貨幣的任務,而是擔保被用作貨幣的材料的重量和成色,即金、銀和銅,並標明其真實的價值。在此階段中,私人企業並不具備提供健全的鑄幣能力,提供統一的、容易辨認的鑄幣技術一直是一個重大的難題。同時,政府發現由自己來鑄造貨幣不僅有益於 社會 ,而且可以抽取用來支付鑄造成本的費用,從而擴大收入。在攬過鑄幣權以後,我們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濫用人民的信賴而欺詐人民,這體現在當人們拿著金屬塊到政府的熔爐去鑄造貨幣的時候,政府強行留住部分;在收迴流通中的鑄幣重新鑄造成金銀行兩較小卻表明同樣價值的硬幣。
在中世紀時期,貿易的收縮導致了貨幣流通數量的減少。為了恢復貿易,歐洲地區的君主們爭相減少鑄幣的分量和成色。最終,紙幣的出現,讓政府獲得了一種更為廉價的欺騙人民的方法,政府使用了殘暴的手段將這些劣幣強加於人民。
政府壟斷了紙幣的發行,這極大的有助於政府權力的增長。我們假設,如果政府有權隨自己的意願創造任何數量的貨幣,並使人們接受之,這將有利於政府捍衛自己的權力。 近些年來,政府之所以不斷擴張,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其能夠發行貨幣來彌補赤字。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應當在人民認可的范圍內發行貨幣,否則,這種權力將被剝奪。
紙幣由多家私人銀行發行,逐漸統一為中央銀行發行。對於數字貨幣,目前由眾多私人發行,但真正能成為貨幣的數字貨幣,最終將由中央銀行發行,成為中心化的數字貨幣。類似比特幣這類型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未來可能演化為一種投資品(當前的數字貨幣並不是真正的貨幣)。
2.1.1 英格蘭銀行統一貨幣權
從17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20年代,各類銀行券都在市面上流通,在倫敦地區,以英格蘭銀行券為主導。1826年,英國議會通過《銀行合夥人法案》,表明英格蘭銀行在倫敦城外65英里的范圍內享有唯一發行股份制銀行券的特權,但是倫敦的私人銀行仍可發行銀行券;允許英格蘭銀行在英國各地設立分支行。該法案通過後,英國一些小型私人銀行合並為股份制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迅速發展起來並發行了自己的銀行券。此時的英國貨幣市場中,出現了英格蘭銀行券、私人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和股份制銀行券並行的情況。
直到20世紀初期,英格蘭銀行才最終統一發幣權。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新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券獲得無限「法償」資格,即法定貨幣,強制流通,必須接受,不得拒收。英格蘭銀行券也因此成為首個和唯一一個獲得法定貨幣地位的銀行券,在法律上地位等同於黃金。1844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銀行特許法案》。該法案規定,凡是新設立的銀行一律禁止發行銀行券;在1844年前沒有發行過銀行券的銀行,其發行額度受限制,已經發行的銀行券仍可流通;凡發行銀行券的銀行在倫敦設立分行或同其他銀行合並的,均喪失紙幣發行權,並將此權利移交給英格蘭銀行。隨著該法案的逐年實施,英國(僅限於英格蘭和威爾士)多數銀行都漸漸喪失了紙幣發行權。到了1921年,實際有紙幣發行權的就只有英格蘭銀行了。
最終,英格蘭銀行券成為英國的法定信用紙幣,並延續使用至今。 1914年一戰爆發後,為了給戰爭籌集資金,財政部發行了10先令和1英鎊票據當做紙幣在市場上流通。因而,在1921年後,市面上除了英格蘭銀行券,還有財政部票據。1928年,英國議會通過《通貨和鈔票法案》,在法律上確認了英格蘭銀行為全國貨幣發行的唯一機構。從此,英格蘭銀行券成為了英國紙幣的唯一主宰,完成了紙幣流通的大一統。1931年英國徹底脫離金本位後,英格蘭銀行券成為了「金本位接班人」,成為英國的法定信用紙幣(僅靠政府信用背書,不可兌現),並延續使用至今。英國貨幣制度也轉變為不可兌現的信用紙幣制度。
2.1.2 美元的統一
1787年,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美國憲法誕生,該憲法旨在建立一個由最初13個殖民地組成的共同市場與政治聯盟,從法律層面確保了各州之間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有流動,並規定和限制了聯盟政府的權力。尚未說明聯邦政府獨占發行銀行執照與紙幣的權力,由此各州銀行在早期紛紛「佔山為王」,發行自己的貨幣(即銀行券),其價值取決於發鈔行的聲譽以及便利性等因素。
縱觀 歷史 ,美國曾兩次嘗試創立聯邦銀行,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銀行並非真正的中央銀行,僅是處理全國性銀行業務的機構。
表3 美國第一銀行與美國第二銀行概覽
與州銀行的沖突讓美國央行體系發展進程不斷受阻,這時南北戰爭成為了新的突破點。北方各州為融資軍政費用,1863至1865年通過了《銀行業法案》,建立了作為聯邦政府新發型債務交易平台(二級市場)的聯邦銀行體系。該體系可以解決一些州銀行發展的弊端,此外,為了管控銀行風險,來確保銀行的流動性與清償性,該法案還要求對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和資產質量進行嚴格的監管與信息披露,並實施了准備金制度。與此同時,美國成立了 歷史 上第一家銀行系統監管機構OOC,負責頒布國民銀行執照,OOC監管職責明確。但此時在經濟波動時貨幣供應仍缺乏彈性。
1865年後經濟危機頻發,直至1907年一些銀行因投機而擠兌,銀行業受損嚴重。最後國會要求國家貨幣委員會進行審查,也由此,經其提議,美聯儲誕生。
三、對數字貨幣未來的展望
上文我們總結了貨幣載體和貨幣發行方的 歷史 變化,不難看出,貨幣載體的局限性,如交易便捷性、可攜帶性、交易手續費等問題,決定了貨幣將必然朝向脫離載體的方向發展。數字貨幣和紙幣等劣幣取代金銀一類的良幣作為貨幣載體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 歷史 總是驚人的相似,一旦貨幣數字化或虛擬化得到了共識,維護這種共識和追逐貨幣利益將必然體現了政治博弈。由政治階層壟斷數字貨幣發行、調控數字貨幣供給或許將成為數字貨幣所必然經歷的過程。近些年來,央行對數字貨幣的 探索 為貨幣制度的變革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與實踐,這些 探索 依然路途漫長,但也充滿希望。而對於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來說,比如比特幣、以太坊等,我們認為其更接近於投資品,而不是流通貨幣。
3.1 央行數字貨幣的現狀
我國的數字人民幣CBDC,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並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數字人民幣相對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說,優勢在於第一是雙離線支付,即在網路信號不佳的時候也能滿足正常的電子支付需求;第二是安全性更高,因為微信和支付寶背後的信用方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家公司,而數字人民幣則以央行的安全系統做背書;第三是多終端選擇,微信和支付寶必須要求有網路的手機才能完成支付,而對於沒有智能手機的人群,可以選擇IC卡、功能機等硬體使用數字人民幣。
日前,央行宣布,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研究所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央銀行宣布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m-CBDC Bridge),旨在 探索 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該項目已得到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的支持。
中國央行正在深圳、蘇州、雄安地區、成都四地試點數字人民幣,此外,數字人民幣也將在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2月6日,北京發放了數字人民幣紅包,每份紅包金額200元;2月23日,微信公眾號「成都發布「稱,成都將預約發放總額4000萬元的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
3.2 數字貨幣存在的問題
數字貨幣完全取代現鈔後,央行通過數字系統可以實施完全的負利率貨幣政策,使貨幣政策突破ZLB(零利率下線)。對於普通人來說,存款可能出現負增長的趨勢。如果人們持有紙幣,在銀行利率突破零利率下線的時候,尚可把錢取回家中,從而躲過資產負增長的情況。然而,當數字貨幣完全取代紙質貨幣的時候,人們將無奈面對資產的縮水。
從 歷史 的角度,我們不難發現,貨幣的本質已經超越了經濟屬性,體現更強大的政治屬性。未來的貨幣革命的障礙不在於經濟與技術,而在於政治。政府通常採取超量發行貨幣的方式應對赤字的問題,這將導致通貨膨脹,人們手中的錢越來越不值錢。各國針對數字貨幣的政治紛爭會否給數字貨幣帶來巨大的波動性將不得而知。
理想化的數字貨幣的真實價格絕對不變,可有效的避免通貨膨脹的威脅,與商品服務價格只形成結構性相對變動。這樣的貨幣才是真正的穩定幣。然而實現這種理想化的數字貨幣將要突破政治阻礙形成共識,相互制約,建立儲備金機制,支付結算機制,信用機制等目標。目前的數字人民幣僅僅將現鈔數字化並進行了跨境支付的技術嘗試,數字貨幣要取代現鈔依舊道阻且艱。
文獻參考:
【1】 劉子健,《東西方紙幣產生條件的比較研究》,《中國錢幣》,1994年4月
【2】 王志軍等,《歐美金融發展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3】 錢學寧,《貨幣本質與數字貨幣解析》,《中國金融雜志》,2019年12月
【4】 【英】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著,姚中秋譯,《貨幣的非國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
【5】 格物資本,《英國貨幣史:紙幣的誕生和大一統》,2019年6月1日
【6】 周永林,《從貨幣本質看數字貨幣未來》,《央行與貨幣》,2018年12月
Ⅳ 「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虛擬貨幣的文獻」、「虛擬貨幣是不是貨幣這個問題」這兩句的書面語分別怎麼說的啊
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虛擬貨幣的文獻、虛擬貨幣是不是貨幣這個問題
這兩句本身就是書面語。
Ⅵ 論虛擬財產選題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虛擬財產是指狹義的數字化、非物化的財產形式,它包括網路游戲、電子郵件、網路尋呼等一系列信息類產品。包括長時間虛擬生活中形成的人物形象,這點是不能轉換到現實生活中的虛擬財產以及狹義的數字化、非物化的財產形式,它包括網路游戲、電子郵件、網路尋呼等一系列信息類產品。但由於目前網路游戲的盛行,虛擬財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網路游戲空間存在的財物,包括游戲賬號的等級,游戲貨幣、游戲人物擁有的各種裝備等等,這些虛擬財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成現實中的財產。
背景:
在漢語詞典中,「虛擬」一詞有兩種含義:其一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實的、假設的」;其二是「虛構」。所以,按照漢語詞典的理解,「虛擬」的東西,只存在於人類的假設或假想中(即思想中,或語言、文字的含義中),而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網路虛擬財產也就可以理解為「虛構的、不是實際存在的財產」。
在翻譯中,很多人常常把「虛擬」對應為英語中的「virtual」。實際上,根據《TheOxfordDictionary》的解釋,「virtual」有兩層意思:其一:雖然不是真的;其二:但因表現或效果如同真的而可視為(或可充當)真的。前一層是從屬的(襯托),後一層才是主要的(結論)。以前譯作「虛」,是僅僅譯出從屬的意思(不是真的),卻丟掉了這個單詞的主要意義(即表現如同真的)。所以,譯文可以把網路虛擬財產理解為「非真,但如同真的財產」。
研究意義:
更為重要的是,游戲業的蓬勃發展使虛擬財產交易逐漸突破了網路虛擬空間,轉向真實的社會空間。虛擬財產與真實財產之間的交易日益盛行。表現為:
1、游戲中的虛擬物品存在離線交易的機制。不但游戲參與者群體之間流行著以現實金錢來交易「網路貨幣」、「寶物」、「武器」等虛擬物品,運營商為了開拓市場也向玩家出售虛擬道具和財物,離線交易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定的規模。
2、虛擬財物已成為現實化的商品,具有現實價格。據測算,在韓國,圍繞網路游戲,每年進行的現金交易達到3000億韓元。在中國台灣地區,比較熱門的網路游戲例如「天堂」、「金庸群俠傳online」、「仙境傳說」等游戲中的虛擬寶物在現實市場中都非常搶手。參見於志剛:《論網路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及其刑法保護》,《政法論壇》2003年第6期,第123頁。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4年度中國游戲產業報告》披露,中國2004年的網路游戲業的銷售額已超過36億元人民幣。周路:《網路虛擬財產糾紛的救濟途經》,《法制日報》2005年8月17日,第10版。
3、虛擬財產與真實貨幣的固定的兌換方式已經存在。某些網路游戲開始嘗試一種新的機制:游戲程序與參與者之間形成財產由虛擬向真實之間過渡的機制。例如,瑞典游戲公司Mind Ark開發的游戲Project Enteropia就是如此,游戲方式是由玩家通過運營商將真實貨幣兌換成虛擬貨幣,再利用虛擬貨幣在游戲的虛擬社區中從事商業活動,然後將得到的虛擬貨幣通過Mind Ark兌換成真實貨幣。在中國此類網站也現實存在著。
Ⅶ 虛擬貨幣怎樣翻譯
Ideal money
Ⅷ 網路虛擬貨幣給微觀經濟帶來的影響探究論文
網路虛擬貨幣給微觀經濟帶來的影響探究論文
現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網路虛擬貨幣給微觀經濟帶來的影響探究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虛擬貨幣是一種新推出的貨幣形式,和傳統的貨幣有很大不同,虛擬貨幣的流通僅僅存在於網路系統,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流通使用,最常見的形式是游戲幣。由於使用傳統支付方式所需要的交易費用較高,為了滿足人類需求,虛擬貨幣開始流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在日常生活中,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有一定影響,所以,對於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的影響進行了解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
互聯網;虛擬貨幣;微觀經濟;影響分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遍及,越來越多的網友出現,在2007年,我國網友已經超過兩億人,如此龐大的數量為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樣的前提環境下,虛擬貨幣作為新推出的貨幣形式,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傳統貨幣對商品進行買賣的過程麻煩,並且交易成本較高,所以間接為虛擬貨幣的流行提供了機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銀行的事後處理模式也推動了虛擬貨幣的發展。互聯網虛擬貨幣能避免電子支付的漏洞和風險,為人們消費提供保障。有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慢慢接受虛擬貨幣,允許虛擬貨幣對商品進行購買。互聯網虛擬貨幣得到人們的認同,自然發展比較順利。之前發行虛擬貨幣是企業行為,但是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且日趨成熟,使得虛擬貨幣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微觀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本文將講述什麼是虛擬貨幣,虛擬貨幣有哪些類型,虛擬貨幣的發展背景,還有對於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的影響繼續了解。
一、互聯網虛擬貨幣的概述
要想了解分析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的影響,就要明確知道什麼是虛擬貨幣,對虛擬貨幣有一個明確的區分。根據虛擬貨幣的發行狀況來看,虛擬貨幣主要包括游戲幣、京豆、網路貨幣、點卡等表現形式,這些貨幣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性,但是對其的具體定義並未統一。一般情況下,虛擬貨幣是指在網路世界裡通用的貨幣,在交易的過程中常常作為等價替代品使用。以游戲幣為例,游戲幣在游戲中可以充當現金,但是它的使用范圍極其小,只能用於游戲內部,在其他地方不能使用。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熟,打破了不少虛擬貨幣自身的限制,在將來,虛擬貨幣的使用和發展都是有很大空間的。
二、互聯網虛擬貨幣的發展
在虛擬貨幣出現時期,利用虛擬貨幣能進行物品買賣,也可以將虛擬貨幣兌換成人民幣進行使用。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和遍及,電子商務的出現,虛擬貨幣得以發展。它能滿足人民在網路平台上進行購物的需求,逐漸得到人們的依賴和支持。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世界上網友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進行商品交換,一些企業發行了互聯網虛擬貨幣,互聯網虛擬貨幣的正常發行有利於網友對所需物品的購買,省了不少麻煩。可以將人民幣兌換成虛擬貨幣進行交易。根據調查,2008年,我國國內虛擬貨幣的交易數額占總的交易數額的百分比不高,但是在2016年,這一數據增加了十多個百分點。就當前虛擬貨幣的發展狀況來看,虛擬貨幣有游戲幣、京豆、網路貨幣和點卡等形式,用戶可以通過充值人民幣,將其兌換成相應額度的虛擬貨幣,使用虛擬貨幣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這種兌換方式,很大程度促進了企業有關工作的開展,使現實貨幣和虛擬貨幣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對企業的經濟收入有很大提升。
三、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的影響
盡管當前虛擬貨幣主要受限於網路系統,但是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不但對網路虛擬經濟有作用,而且還會對網路虛擬經濟的真實存在的部分有作用。所以所以,根據目前網路虛擬經濟的真實情況,虛擬經濟要不斷增強自身意識,並實施相應的措施把風險降到最低。本文將從對互聯網虛擬貨幣發行者、第三方商家和互聯網虛擬貨幣的投資者三個方面著重分析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的影響。
(一)互聯網虛擬貨幣對發行者的影響
創造以及發行虛擬貨幣是需要資本的,包括硬體、軟體、日常維護、發布和突發損失等多個方面。硬體成本是最基本並且必不可少的,主要指計算機在使用網路虛擬貨幣時所要用到的網路配置、計算機伺服器等相關設施的成本。由於計算機的各方面性能、儲存能力、運行速度和實用程度不同,所以價錢也不盡相同。計算機伺服器的種類不同以及需要的數量都對發行成本有一定影響。軟體成本是指計算機在使用虛擬貨幣的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資料庫管理體系和操作功能的軟體應用成本。日常修護成本是指在使用虛擬貨幣時對硬體、軟體、資料庫管理體系和操作功能進行修護的成本。發布成本是指發布虛擬貨幣這個過程中所有成本,包括宣傳費用。突發損失是指有人惡意攻擊虛擬貨幣發行和售賣系統時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發行互聯網虛擬貨幣也是有收益的。在發行互聯網虛擬貨幣時,對於發行者來說,這個項目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如果有環節出現失誤,不僅影響互聯網虛擬貨幣的正常發行,還會對我國微觀經濟的發展造成阻礙。所以,在互聯網虛擬貨幣的發行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要小心謹慎,注重細節。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遍及,微觀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盤踞的比重大,所以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的影響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他們想根據其影響進而判斷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二)互聯網虛擬貨幣對第三方商家的影響
第三方商家是指負責轉賣互聯網虛擬貨幣的商家或單位。互聯網虛擬貨幣的支付成本主要包含包括發行者辦事需要的費用、收入損失以及對於發行者倒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收入損失等費用。按照相關要求,發行者的辦事所需要的費用要由發行者與第三方商家一起商量,共同簽訂相關協議,這樣才能確保互聯網虛擬貨幣的作用實現。
在最早開始過程期間,第三方商家往往需要進行大力宣傳,激發消費者的了解慾望,促使他們使用這種支付方式。但是,在貨幣經濟的你來我往中,中間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手續費是基本的費用。對於第三方商家,他們回收回來的貨幣依舊是虛擬貨幣,最終控制權依舊在虛擬貨幣發行者的手中。等兌換時間到了,第三方商家就可以將手裡的虛擬貨幣轉換成人民幣,這個過程中沒有利潤可談,所以會造成第三方商家收入減少。虛擬貨幣是企業為了賺錢謀求自身發展而創造的,與金融機構無關。作為互聯網虛擬貨幣的發行者,勢必要與同行競爭,越掙錢,所面臨的風險也越大。假如在兌換時間到來之前互聯網虛擬貨幣發行者就已經破產了,第三方商家還沒有將虛擬貨幣兌換成人民幣,這筆爛賬只能按照法律要求進行賠償。因此,只要虛擬貨幣在第三方商家手中堆積而沒有兌換成人民幣,那麼所面臨的風險是挺大的。碰到企業破產的情況時,第三方商家的損失比較大,對微觀經濟的發展造成阻礙。另外,按照合作協議,當第三方商家擁有售賣虛擬貨幣的權利後,可以通過對互聯網虛擬貨幣的宣傳,提高銷售量來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的影響也體現在第三方商家。
(三)互聯網虛擬貨幣對投資者的影響
互聯網虛擬貨幣發展成數字貨幣後,對微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投資方面,不管是對個人投資者還是單位投資者,沒有人會對互聯網虛擬貨幣的價格變化無動於衷。因為互聯網虛擬貨幣的價格變化對投資者的資產分配有極大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投資的結構,也改變了投資者之間的收入安排。
四、結語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有一定的作用,既提高了第三方商家的營業成本,又增加了第三方商家的銷售量,有效增加了第三方商家的經濟收入。互聯網虛擬貨幣在實際流通過程中,我們要對其能帶來的好的與壞的影響都要進行分析,根據日常生活中經濟的發展狀況,對互聯網虛擬貨幣進行有效控制,充分利用,發揮其最大優勢。從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造成的影響來看,這種新推出的貨幣形式對人們傳統的思維模式造成了沖擊,微觀經濟要想穩定長久地發展,就要跟隨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虛擬貨幣,將其最大優勢體現出來,從而實現微觀經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艷.互聯網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影響分析[J]中國市場,2015(22):77-78.
[2]趙銳基於互聯網的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影響的分析[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3]王信,任哲虛擬貨幣及其監管應對J].中國金融2016(17)-22-23.
[4]張文佳.試論虛擬貨幣的風險和監管策略[J]武漢金融2016(04)-33-35.
[5]劉正翌.基於互聯網的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影響的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15):289-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