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屆三中全會虛擬貨幣
『壹』 黨的第十九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什麼
黨的第十九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
2018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積極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各方面機構職能不斷優化、逐步規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貳』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新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
應該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新基本經濟制度,包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叄』 十九大一中,二十,三中,四中全會是什麼時間召開的
十九屆一中全會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
十九屆二中全會2018年1月18日至19日
十九屆三中全會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十九屆四中全會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
十九屆五中全會10月26日至29日
『肆』 十九屆四中全會的主題
法律分析:十九屆四中全會的主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分別就修改憲法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上邁出了新的重大步伐。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們黨要更好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憲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伍』 十九屆三中全會要注重處理好什麼和什麼的關系
法律分析:十九屆三中全會要注重處理好中央和地方職責關系。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 第十九條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級組織提出要求,全國代表大會可以提前舉行;如無非常情況,不得延期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和選舉辦法,由中央委員會決定。
『陸』 鄧論試題
計劃經濟體制(Planned [Command] Economy或Planning Economy)
【計劃經濟被廢止的原因】
本觀點內容全部摘抄自《金融學原理》,有稍微改動和整理。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都深刻地論證了自然經濟的特徵:①以生產條件公有為基礎。②以生產者的人身依附關系為基礎。③公社的機構顯示了有計劃的分工。④公社成員所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僅僅是產品,不是商品。⑤完全的生產經濟,基本沒有交換經濟。⑥勞動的自然形式是勞動的直接的社會形式。⑦在自然經濟中,有時也有一定規模的協作和聯合,但是這種協作和聯合是以直接統治關系為基礎,不是以參加者的利益為基礎。
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早已被廢止,但是對計劃經濟被廢止的原因仍然值得研究。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通過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的研究,我們發現,原來計劃經濟是一種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帶有自然經濟色彩的、落後的經濟體制。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條件完全由國家或集體所有,即生產資料和土地完全歸國家所有。土地是國家的土地,工廠是國家的工廠,銀行是國家的銀行,甚至個人本身也沒有什麼自主權,一切由國家安排,這種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和自然經濟的所有制實現形式何其相似!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沒有任何獨立性,完全依附於政府和其所在單位。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個人對單位的依附,就像單個蜜蜂離不開蜂群一樣。那時的生產和生活以個人尚未脫離人民公社和城市的企事業單位的臍帶這一事實為基礎。我國成為一個個人單位化、單位行政化、生活政治化甚至軍事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平等、所有權和自私自利的商品交換關系完全不存在,只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關系。任何個人離開了土地,離開了單位,就無法生活了。而且每一個人除了與自己單位的人們發生關系以外,很少與外界其他人有聯系了。更重要的是,人在單位與單位之間很難流動,在城市之間、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就更困難了,至於在國與國之間流動就更是連想都不敢想了。這和自然經濟下的人對氏族公社的依賴性沒有多大差別!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機構顯示了有計劃的社會分工。計劃經濟體制是一個典型的政企不分、政企合一的體制。社會分工十分細微,相當嚴密,但這種分工不是有市場交換自發形成,而是由政府機構的權威決定的。這和自然經濟的分工確有相同之處!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關系是清清楚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及與他人的關系是由該人在單位的行政地位所決定的,在那裡,官階大小明明白白,上下尊卑一目瞭然,每一個人收入的多少完全由級別決定,此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收入。所以,人與人的關系就是純粹的人與人的關系,一點也不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絲毫不被貨幣關系所迷惑。可見,計劃經濟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麼具有自然經濟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色彩!
計劃經濟基本上是生產經濟,貿易處在無足輕重的地位。在計劃經濟下,產品就是產品,不是商品。即使有一部分產品到了別人的手裡,變成了別人使用的物品,這些物品仍然是產品,不是商品,因為這些產品不是通過市場而是通過政府計劃轉到別人手裡,不是由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商人之間、商人與消費者之間交換變成商品的。那時,也有貨幣,也有商店,也有銀行,也有買賣行為。不過那時的貨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貨幣實際上成了政府按級別發放給個人的領物憑證。貨幣一旦離開了政府發放的其他票證,在很多場合基本上沒有購買能力了。商店並不是低價買、高價賣,追求利潤的企業,僅僅是按政府計劃向社會各階層的人分配有用物品的機構。買賣行為與其說是買賣,倒不如說是一種領取行為。因為人們拿著政府發給的錢票和其他票證,只能按國家規定的數量購買,多一點都不行,如果說那是購買也是十分牽強附會的。貨幣基本上失去了作為貨幣所具有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更沒有作為資本所具有的自行增值、自我增加的功能。那時也有銀行,但是那時的銀行並不具有現代銀行所具有的結算功能、社會資本總管理人的功能、宏觀經濟神經中樞的功能及其他功能,利息一點都起不到調節宏觀經濟杠桿的作用。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可見,計劃經濟的生產體制和貿易體制多麼具有自然經濟的特點!
勞動的自然形式直接成為勞動的社會形式。今天,幾乎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懂得,在市場經濟下,或者說,在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下,每個人、每個企業所從事的生產勞動是否具有社會性,主要看他的勞動產品是否能夠賣出去,轉換成貨幣,成為別人或別的企業的有用物品。只有生產的產品能夠賣出去,轉換成貨幣而花費的勞動才是社會勞動,否則,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轉換不成貨幣,即使花費的勞動再多,也是私人勞動,也是對社會沒有用的勞動,當然,也就不具備社會性。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只要你是人民公社社員、工廠工人、政府機關職員或幹部,也就是說,不管你從事什麼勞動,不管你生產的產品是否賣出去,是否轉化為貨幣,你都會無憂無慮地領到一份工資或分到一份實物。個人沒有失業的憂患,企業沒有破產的危險。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產品直接成為社會的產品,企業也直接成為社會的企業,這種勞動的自然形式和社會形式多麼具有自然經濟的模式!
在計劃經濟下,存在大規模的聯合和協作,但這種聯合和協作以直接命令為基礎,注重的是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忽視個體利益。馬克思於1851年8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中嚴厲地批判了這種聯合。他寫道:「按照自我犧牲法則建立的聯合,為聯合而進行的聯合,是一種純粹宗教性的行為,是一種毫無積極意義的超自然的同盟,是一種神話。不能把聯合同必須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相互性基礎上發展的新的關系混為一談。聯合使締約者處於同等地位,是他們的自由服從於社會義務,使他們喪失個性。」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國特別強調和推行馬克思在這里嚴厲批判的按照自我犧牲法則建立的大聯合,為了聯合而進行的聯合,只對能力弱和懶惰的人有好處的聯合,使聯合者的自由服從於社會義務,使他們喪失個性的聯合。這種聯合的結果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並沒有產生出好的結果,甚至是有害的。這些事情,都是中國人民所熟知的,無需用事實加以證明。因為這種聯合具有自然經濟下聯合的弊端!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僅僅被看成是勞動者,沒有被看成是追求自我利益的經濟人。生產資料僅僅被看成是生產工具,沒有被看作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土地僅僅被看作勞動的對象,沒有當作能產生地租的資本。到這里,我們才能清楚認識到,計劃經濟是一個沒有虛擬經濟與之配合的單純的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是貨幣經濟、信用經濟,而貨幣和信用是經濟社會的血液。正如馬克思引用法國經濟學家杜爾哥的話所說的那樣:「資本的不斷預付和不斷流回,就是人們稱之為貨幣流通的東西。這種有用的和有成效的流通,賦予社會的一切勞動以生氣,維持政治機體的運動和生命。人們完全有理由把這種流通比作動物軀體內的血液循環。」難道我們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計劃經濟不像一個白血病患者嗎?難道好端端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起來卻缺乏生氣,不是因為貨幣供給不足、交換不夠、信用不發達、資本不流動所引起的嗎?難道計劃經濟和自身造血功能有問題、供血經常不足的白血病人還不相似嗎?毋庸置疑,這種帶有自然經濟色彩的計劃經濟是一種落後經濟。
馬克思說:「這些自給自足的公社不斷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產出來,當它們偶然遭到破壞時,會在同一地點以同一名稱再建立起來,這種公社的簡單的生產機體,為揭示下面這個秘密提供了一把鑰匙: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經常改朝換代,與此截然相反,亞洲的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本經濟要素的結構,不為政治領域中的風暴所觸動。」馬克思這段重要的論斷確實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史提供了一把鑰匙。中國的自然經濟幾乎持續了三千多年,從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大起義,到近代清朝的太平天國大起義將近兩千多年的歲月里,發生了數次農民大起義,引起中國的封建王朝不斷崩潰瓦解,不斷更迭時代,但中國經濟社會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體制確實不為政治領域的風暴所觸動,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一直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實事求是地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頭3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沒有改變,甚至,還有所加強。只是從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下進行的改革開放,才把中國的自然經濟引向滅亡。是什麼力量把如此根深蒂固的自然經濟引向滅亡的呢?是貨幣、是金融。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提出了自然經濟、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這三種經濟體制的思想。自然經濟是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是另一個發展階段。貨幣經濟是信用經濟的基礎,信用經濟是貨幣經濟的一種形式。馬克思還明確告訴我們:貨幣和信用「這兩個名詞都表示生產者自身間的交易職能或交易方式。」「因為人們在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這兩個范疇上強調的並且作為特徵提出的,不是經濟,即生產過程本身,而是不同生產當事人或生產者之間的同經濟相適應的交易方式。」按照馬克思關於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是表示交易職能和交易方式的論斷,貨幣經濟的本質特徵是:貨幣是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發揮作用的。作為價值尺度,貨幣完全可以是觀念的、想像的貨幣。在交換過程中,所有商品的價值都通過人的頭腦、文字或語言轉化為計算貨幣,貨幣成為單純的、沒有任何價值的紙片、記號、符號。作為流通手段,在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僅有貨幣的象徵存在就夠了。可以說,貨幣的職能存在吞掉了它的物質存在。可見,在交換中,曾經具有實體的金銀貨幣升華為觀念上的相向上的貨幣,只要在交換過程中發生的許多筆支付作為正數和負數互相抵消,那就根本用不著現實貨幣參與,就連紙做的價值符號也沒有必要參與其中,貨幣完全成了觀念上的記賬單位,即虛擬貨幣。所以說,貨幣經濟所強調的是在生產領域之外的商品與貨幣的交換。
信用經濟的本質特徵是:貨幣不行使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資本而行使職能。在借貸活動中,貨幣既不是作為貨幣,也不是作為商品支出的,也就是說,它作為貨幣預付時,不是去交換商品,它作為商品預付時,不是為取得貨幣而出售,它是作為資本支出的,是為了取得利息而支出的。以經濟人之間相互信任為基礎,在法律約束下,貨幣作為價值額的獨立表現,在生產過程之外,僅僅通過借貸活動,就能自行增殖,自我增加,即產生利息轉換為資本。利息產生的一切中介過程都沒有,一點起源的痕跡都看不見,原有貨幣自行增殖所產生的利息似乎是從虛無縹緲中來的。因此,我們把這種貨幣自己生出新貨幣,自己對自己發生關系的經濟活動稱之為虛擬經濟。這種虛擬經濟活動反過來使勞動、生產資料和土地這三種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實體的生產要素能更好地、更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和勞務,推動生產的發展,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這種在生產領域和貿易領域之外的,讓原有的貨幣自行生出新的貨幣的經濟現象就是信用經濟。
恩格斯於1892年和1893年兩次致信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都談論到在俄國應如何用貨幣經濟取代自然經濟的問題。恩格斯認為,法國自然經濟被貨幣經濟取代,是因法國人對貨幣的需求增加的結果。「美國從一誕生起就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的;美國是由那些為了建立純粹的資產階級社會而從歐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來的小資產者和農民建立起來的。而在俄國,基礎則是原始共產主義性質的,是文明時代前的氏族社會,······在美國,貨幣經濟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經完全確立,而在俄國,自然經濟還是常規,幾乎毫無例外。」「因而,俄國就只能二者擇一:或者把公社發展成這樣一種生產形式,這種生產形式和公社相隔許多中間歷史階段,而且實現這種生產形式的條件當時甚至在西方也還沒有成熟——這顯然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者向資本主義發展。試問,除了這後一條路,它還有什麼辦法呢?」「資本主義正在展示出新的前景和新的希望。請看它在西方已經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都清楚地指明,自然經濟是原始的、落後的經濟,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是現代的、先進的經濟。
列寧和斯大林在蘇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並沒有錯,如果說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有什麼錯誤的話,那就是堅持了恩格斯所說的不應堅持,沒有放棄原始共產主義的自然經濟,沒有建立和發展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
毛澤東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創建了新中國,他的功績是無與倫比的。他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更沒有錯。如果說毛澤東主席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中有失誤的話,那也就是建立和堅持具有原始共產主義自然經濟特色的計劃經濟。特別是他在晚年又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貨幣交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是產生資產階級的基礎,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的思想。毛主席這種堅持自然經濟、否定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的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嚴重的損害,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甚至把整個國民經濟推向崩潰的邊緣。
只有鄧小平同志,這位中國人民忠誠的兒子,深深地了解中國,深深地了解世界。它才是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貨幣理論和金融理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鄧小平同志說:「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盤皆活。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的國際地位,首先要考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後,但現在要做起。」又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風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鄧小平同志還是一個善於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實幹家,他果斷地決定在中國放棄具有原始自然經濟特色的計劃經濟,史無前例在社會主義中國成功建立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這才使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和平增長。
2003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中說:「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企業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准則。按照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服務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逐步放開信用市場。」這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和鄧小平的信用經濟思想的新發展。
[編輯本段]【計劃經濟定義】
★計劃經濟的概念--------
計劃經濟相對與市場經濟,是指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新型科學的社會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保證。只有實現計劃經濟這一科學體系,社會經濟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弊端,才能達到社會經濟高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編輯本段]【"計劃經濟"體制一詞的來源】
「計劃經濟」體制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中說道:
「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
在殘酷的現實中,帝國主義演繹成為超帝國主義(如考茨基曾經預言的那樣),制定規則,避免戰爭,開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為了實現那個輝煌的夢想,先後破裂了第三第四國際,有了爭奪利益的各類戰事,如布達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經演義過的異國坦克進駐,以及科索沃與阿族之爭,等等;也有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肅反,波爾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寧曾經自詡: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創精神的民族。這話說得極是。
俄羅斯人,由彼得大帝開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時,貴族與宮廷官員們紛紛學習法國話(《戰爭與和平》開頭就是一大段法國話),上行下效,從未有人說是崇洋媚外什麼的。葉卡捷琳娜時代,又有了農奴解放運動,這是一個國家自行解決國內矛盾的偉大舉措。隨後,俄國有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純潔。接下來,列寧領導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實行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實行過的計劃經濟制度。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蘇聯解體,在驚心動魄的「休克療法」中,埋葬了計劃經濟制度。
[編輯本段]【計劃經濟在世界及中國發展過程】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成果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志。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以下特徵:在經濟結構方面實行純粹單一的全社會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經濟將消亡,一切勞動產品將成為社會統一分配的對象;經濟運行形式方面由一個社會中心用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即100%計劃經濟)。
科學社會主義首先在俄羅斯得到了運用。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接著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聯。蘇聯經濟體制採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在二戰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斗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編輯本段]【計劃經濟體制的最大優點】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雖然計劃經濟尚未摸索出形成價格的最佳機制,但隨著計算機技術(如MIS,ERP,網路投票)等的發展,計劃經濟很可能得以成功運行,迄今人類在這方面的實踐不僅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相反為其更好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計劃經濟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劃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合理地分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搞好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國從1990年初期開始,就逐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編輯本段]【計劃經濟獲得成功的條件】
1,要有全面、准確、快速和及時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傳達系統。
2,勞動者和管理人員要有勞動和工作的積極性。
3,生產經營者要有決策權。
4,不允許無償侵佔他人的勞動成果。
[編輯本段][計劃經濟存在的弊端]
實行公有制就要強制地剝奪一切人的生產資料;實行計劃經濟,就要求人們有高度的紀律性和螺絲釘精神,服從分配按計劃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終其一生在一個單位工作和生活,以便於安排工作計劃和生活物資的供應計劃。生產單位和科研單位要按照五年計劃所規定的項目進行生產和科學研究,必須按計劃使用資金。在前後兩個五年計劃中間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發現和新發明,要在制訂下一個五年計劃時考慮是否納入計劃安排資金。
適應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國家,必須是中央高度集權的、有龐大官僚機構來制定和執行經濟計劃、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來鎮壓一切反抗言行的國家。這樣的政治體制與人類追求自由和人權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們長期進行思想改造,要求人們做黨的『馴服工具』,『一生交給黨安排』。這樣就使人們長期生活在極端壓抑之中;國家機構越龐大,關系越復雜,辦事效率越低。關系人民的事情長年累月得不到解決。這樣就使人們生活在層層累積的不滿之中。生活在壓抑和不滿中的人們的積極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官吏必然是選拔的,因此結黨營私貪污腐敗越演越烈在所難免。權力的高度集中極易產生剛愎自用、昏庸無道、為所欲為、亂殺無辜的獨裁者。這些都在這些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了
三步走戰略 中國政府的經濟建設目標十分明確,這就是1987年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目標,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實現;第二步目標,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小康社會目錄[隱藏]
基本概念
歷史淵源
奮斗目標
發展歷史
豐富內涵
學術觀點
總體小康
全面小康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十個基本標准 基本概念
歷史淵源
奮斗目標
發展歷史
豐富內涵
學術觀點
總體小康
全面小康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十個基本標准
『柒』 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的主要內容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政治決策,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項重大舉措,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深刻認識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意義,准確理解和把握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緊抓住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個根本點,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
(7)19屆三中全會虛擬貨幣擴展閱讀:
十九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政法機關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論述,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不折不扣抓好貫徹落實。
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服從大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抓緊做好組織實施各項准備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政法系統機構改革任務。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切實做到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促改革、盡責任,積極擁護、支持和參與改革。
『捌』 作為一名大學生,應如何貫徹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
大學生應如何貫徹黨的19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學生的話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理解這種黨的19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不斷的刻苦創新。
『玖』 今年是黨的十幾屆幾中全會精神
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
根據網路顯示,2023年1月是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要聽從黨的命令跟黨走對黨忠誠。
『拾』 人民幣一共幾套
首先從開國到現在一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就算是19年最新發行的其實也是屬於第五套人民幣中的一個版別,因為版式沒有改變,所以不能稱之為第六套,因此至今一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
拓展資料
貨幣發行量應遵循此計算公式:
M: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通貨量)
P:商品的平均價格
Q:商品數量
V:貨幣流通速度(以貨幣的周轉次數計算)
按照通常的貨幣主義解釋,當實際通貨量大於所需的通貨量時,便會導致貨幣貶值,形成通貨膨脹。反之,就會導致通貨緊縮。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央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和韓元。
貨幣分類標准
方法1
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為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佔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為貨幣。可分為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為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義:本身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使用時間:古代;缺點:過程費時、不易達成交易、無保障、不易攜帶。
商品貨幣
定義:本身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缺點:沉重、易碎、無保障、不易攜帶。
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定義:以法令強制規定(任何人都不得拒絕)其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塑膠貨幣
定義:不屬於任何一種貨幣,僅作為延遲支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