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虛擬貨幣
㈠ 澳大利亞科技先進嗎
澳大利亞屬於發達國家。
2007年澳大利亞科技繼續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政府制定並實施了一些將對國家科技發展方向產生重要影響的重大政策;各類科技計劃得到實施並取得顯著成效;國際科技合作活動的內容和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科學家們又產生了不少新的重要科技成果,發展形勢得到業內大多數人士的肯定和贊譽。
1.重大政策動向
(1)萬眾矚目氣候變化
2007年可謂澳大利亞的氣候變化年。作為世界人均能耗和能源出口大國,澳大利亞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自有其政治經濟方面的考慮,並為此甘願承受著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在國內,不同政治和學術團體對氣候問題的立場大相庭徑,爭論不休。政府一方面承認就氣候變化達成國際協議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又聲稱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影響等問題仍在研究,未有結論;澳農業與資源經濟局的研究更是認為氣候變暖是「友好」的,利大於弊。反對黨工黨和眾多環保組織則堅定地反對政府立場;澳聯邦科工組織和澳氣象局的研究則認為氣候變化已經給澳大利亞經濟和生態帶來負面影響,如不能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澳大利亞將付出慘重代價。
最近,總理霍華德代表的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立場有所松動。以下是一年來政府氣候政策發展的歷程。將來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
①推崇「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夥伴計劃」
2007年1月11日至12日,「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夥伴計劃」首屆部長級會議在悉尼隆重召開,來自所有成員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美國和東道國澳大利亞的高官應邀率團出席了會議。總理霍華德在開幕辭中說,澳大利亞已經投入了18億澳元應對氣候變化,其中包括:5億澳元用於低排放技術的研發和2億澳元用於可再生能源技術項目。霍華德宣布,澳政府將在今後5年內再投入1億澳元用於支持清潔發展項目和能力建設以及發揮澳方在「夥伴計劃」內的作用。
②發展減排技術和清潔能源
·斥巨資深入研發並推廣潔凈煤
·展示太陽能—燃氣模式新概念
·興建太陽能城
·熱岩電廠呼之欲出
·維州興建風能發電廠和太陽能電廠
·昆州首創「零排放」思路並開展可行性研究
③年未放出風聲發展核電
澳大利亞擁有世界鈾礦探明儲量的40%,開採的鈾礦全部出口,佔世界產量的近1/3,年收入約6億澳元。但澳大利亞至今並沒有建立自己的核燃料加工設施和核電廠。
澳大利亞是否最終會發展核電,將在2008年大選後初見分曉。
④年底口風有所松動
⑤未來政策拭目以待
(2)治療性克隆研究合法
(3)總理科學、工程與創新理事會(PMSEIC)關注中印
2.重大科技計劃執行情況及發展動態
(1)研究質量框架體系(RQF)模型出台
(2)E-(e-Research)研究進入實際應用
(3)國家合作研究基礎設施戰略(NCRIS)投資翻番
(4)合作研究中心(CRC)進展順利
(5)首席科學家易人
(6)昆士蘭州將成為澳又一科技重鎮
3.高技術領域特別是優勢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1)生物醫葯技術發展態勢強勁
①宮頸癌疫苗問世
②艾滋病疫苗開始人體試驗
③禽流感病毒疫苗初步人體試驗
④乳腺癌遺傳基因檢測技術得到完善
⑤幹細胞技術製造乳房
⑥華裔教授發現癌症治療新途徑
⑦研製治癌新葯進入最後階段
⑧幹細胞成功治療心臟病
⑨成功施行三聯器官移植手術
⑩人體深凍中心獲得批准
(11)繪制出綿羊基因組的「虛擬圖譜」
(2)納米與新材料得到高度重視
①油水分離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②對納米技術的危險性進行研究
③新型建材性能極佳
④鈦金屬製造新技術初試成功
⑤發現篩選節肢彈性蛋白的方法
(3)超音速引擎突破傳統極限
(4)華裔天才榮獲「數學諾貝爾」獎
(5)總理獎勵傑出學者
(6)意猶未盡
4.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或行動
(1)澳中科技合作特別資金再翻兩番
澳中科技合作特別資金是由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與培訓部(原澳大利亞工業、科學與資源部)與中國科技部於2000年共同建立的。2002年,雙方正式開始實施項目,每年最多各投入相當於150萬人民幣的經費,支持科研人員的交流與互訪活動。2003年,澳中雙方共同決定將資助金額提高到每年各投入50萬澳元(相當於300萬人民幣)。2007年4月,澳教育、科學與培訓部長Julie Bishop與中國科技部長徐冠華在北京共同宣布將雙方的資助額提高到每方200萬澳元(相當於1200萬人民幣)。由此,澳中科技合作必將在更廣闊的領域和更深入的層面上展開。
(2)與美國、印尼、法國、印度和南非的科技合作
(3)和美國簽署反恐情報和技術共享諒解備忘錄
(4)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國技術學院
㈡ 何謂「一帶一路」它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
歷史淵源
一)古代絲綢之路
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他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中亞、中國西部一帶進行地理考察,持續3年多時間,考察過程中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記載。回去以後,他在德國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2世紀,存在著一條從洛陽、長安到中亞撒馬爾罕(今為烏茲別克共和國第二大城市)的商道,這條商道上的主要物流是絲綢,這是一條從中國輸出絲綢到中亞、西亞,最終到達歐洲的道路。因為這條路上主要運送的物流是絲綢,影響最大的也是絲綢,所以他命名為「絲綢之路」。
這條絲路由漢武帝時的張騫首次開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作為使者出使西域,意圖說服大月氏與西漢一起攻打匈奴,結果張騫沒有完成這一戰略任務,卻無意中開辟了通向西域的通道,被司馬遷評價為「鑿空」之行。東漢時期(公元73年),班超經過艱苦努力再次打通西域,並將這條線路首次延伸到了歐洲羅馬帝國,公元166年,古羅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來洛陽,朝見漢桓帝,標志著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東西方兩大帝國外交關系正式建立,這條路線首次正式打通並延伸到了歐洲。
(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漢朝就派出船隊遠航南海和印度洋,打開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海上往來的大門,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從此以後,滿載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精美物品和與世界文明對話的美好意願,一路向南、向西,活躍了沿線各國經濟,傳播了中華文明,同時也帶回了沿線各國的香料、葯材、玻璃和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中國元代傑出的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兩次從泉州出海,遍訪菲律賓諸島、汶萊、加里曼丹、爪哇及印度洋諸地,歸國後寫下了他的身歷親見,使當時的中國人得以真實了解各國的山川、土俗、風景和物產。在當時的中國閩南地區,家家戶戶都有「雞公碗」,寓意著勤勞致富、家庭興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雞公碗」漂洋過海,成為東南亞國家人民喜愛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成為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和沿線各國緊緊聯系在一起,創造了人類交流交往、文明互鑒的不朽傳奇
㈢ 東南亞國家都怎麼樣哪個國家最適合投資
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菲律賓、汶萊和東帝汶。
近年來經濟增速快、持續時間長的是:柬埔寨、菲律賓和越南。
柬埔寨和菲律賓近年漲幅增長過快,柬埔寨金邊房價直接從幾千漲到將近1.5萬人民幣/平以上,當地人均GDP2018年為1512美金,金邊房價將近人均GDP的兩倍,很難說有很好的購買能力接盤賣家的房產。
菲律賓的話,馬尼拉房價從2018年的1萬左右,被中國炒家直接炒到2.5萬人民幣/平,嚴重透支後續上漲能力。雖然房子可以通過零首付購買,但是最終要獲利也要轉讓樓花給其他人的。現在樓花轉其他人會比以前難很多,只能同胞之間互轉是首選,如果想轉給菲律賓人會比較難。
越南的話,國家連年經濟增速7%,河內胡志明形成兩大經濟中心。河內的房價目前是9000/人民幣/平,在東南亞城市裡最低,是價值窪地。胡志明的房價目前是1.4萬人民幣/平,按照這個經濟增長,還有繼續上漲的能力。
如果投資的話,可以投資經濟增速最快的越南,不管是河內胡志明,將來成功退出都比較確定。
㈣ 歐洲有歐盟,非洲有非盟,亞洲為何沒有亞盟
亞洲國家沒有成立聯盟的基礎條件,並且也沒有聯盟的必要。先說基礎條件,以西歐國家為主的歐盟之所以能成立的基礎,在於它們具備了以下七個因素。
第一、政治。西歐國家的政治體制類似,沒有政治方面的隔閡。
第二、軍事。歐盟國家多為北約成員國,具備軍事聯盟的基礎。
第三、經濟。歐盟國家的經濟模式類似,且經濟水平也差不多。
第四、 歷史 。歐洲 歷史 上本來就是一家,具有結盟的 歷史 基礎。
第五、文化。歐盟全部為基督教文明,雖然各國教派有所不同,但可以商量。並且歐盟還都是白人國家,價值觀接近。
第六、地緣。歐盟國家多以平原、丘陵地形為主,地理上沒有障礙。尤其是西歐和中歐完全連為一體。結盟是大勢所趨。
第七、美國。歐盟成立的問題上,美國沒有明確反對。
↓歐盟成立的關鍵事件「法德和解」
在以上七個基礎上,法國和德國和解,德國和波蘭和解,諸國把 歷史 恩怨拋在一邊,攜手發展。因而便成立了一個無內部邊界,擁有統一經濟政策和貨幣的區域經濟聯盟。不符合以上六個基礎條件的國家,比如俄羅斯和土耳其就始終無法加入歐盟。
再來說亞洲。亞洲分為六大板塊:東亞、東南亞、西亞、南亞、中亞、北亞。這里我們不討論北亞,就說剩下的五大板塊。
第一、政治。亞洲各國政體各不相同,差異為各洲之最。
第二、軍事。西亞、南亞就不提了,就單說最和平的東亞,中日之間、日韓之間均存在沖突的可能性。別說結盟,亞洲國家之間不打起來就算好的了。
第三、經濟。各區域發展嚴重不均,差異也為各洲之最。
第四、 歷史 。亞洲國家在 歷史 上從來沒有統一過,沒有結盟的 歷史 基礎。
第五、文化。這個不用多說了,西亞穆斯林和東亞、南亞、東南亞的儒家、佛教文化完全沒有共存的可能性。
第六、地緣。亞洲實在太大了,並且地形也是支離破碎。(歐盟很小,這也是歐盟能一體化的原因。歐盟擴軍前,一直都很順,但就是擴軍後,也就是面積擴大後,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
第七、美國。美國絕不會讓亞洲結盟。並且美國在亞洲遍布馬仔,東亞有日韓,東南亞有菲律賓、新加坡、西亞有以色列。這些國家都如同英國般的存在,只要有它們,即便有亞洲聯盟,也會被它們攪亂。
綜上七點可以發現,由於亞洲國家在各方面都嚴重缺乏共同的價值觀,想要結盟,幾乎是不可能。對於亞洲國家而言,避免戰爭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結盟貌似有點太切實際了。
不過,整個亞洲雖沒有結盟的可能性,但分區還是有可能的。比如現在的「東盟」(東南亞十國聯盟)和「中亞國家聯盟」,便都是亞洲國家結盟的案例。
這些亞洲的區域聯盟,其合作深度雖然不如歐盟,但它們的性質和追求也是加強區域一體化合作,力圖實現包括關稅、貨幣、經濟空間統一的追求,和歐盟是一致的。可以稱為「丐版」歐盟。
不過,東盟和中亞國家聯盟的影響力還是太小了。亞洲能不能結盟的關鍵要看東亞、南亞、西亞。
但是,就目前來說,西亞、南亞、東亞目前暫時連區域結盟的可能性都沒有。
西亞的問題在於政治和宗教,歐盟這種政治形態,還不適合西亞國家;南亞的問題在於印度霸權主義,周邊的國家都怕印度;而東亞國家則沒有必要,因為中國的存在就相當於是東亞的「歐盟」了。
中國的國土基本上已經佔有了東亞大陸的主要區域,東邊和南邊到東海、南海,西到喜馬拉雅山,北到西伯利亞荒漠。人口比歐盟多,面積比歐盟要大。在 歷史 上,亞洲地區的國際關系基本是朝貢體制,即其他亞洲國家向中國進貢,中國負責周邊地區的安全和秩序。當然在中國衰落後,這一體制便不復存在了。
也就是說,歐盟的頂級形態,就是中國。但東亞已經有中國了,所以「歐盟」這種玩意在東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至於說中日韓經濟一體化,這個目前還太難實現了。
因為東亞三大民族一體化的前提,是日韓正常化,而目前日韓都不是正常國家,只是美國的半殖民地,尤其是日本更加明顯。前些年三國自貿區的失敗,已經非常明顯的說明了一切。(美國不同意,東亞什麼一體化的動作都別想搞成功)
另外,東亞一體化還有兩個症結,一個是日本的 歷史 問題,一個是朝韓的統一問題。如果日本領導人沒有敢於承認錯誤,承擔 歷史 責任的勇氣,朝韓領導人沒有和解的勇氣和擔當,東亞想要一體化,沒戲。
當然,日韓的問題還在於美國。畢竟如果美國喪失了日韓,那就意味著美國的勢力被驅離出亞洲。亞洲就將是亞洲人的亞洲。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將大大下降。而這是美國絕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說,亞洲國家既沒有結盟的基礎,也沒有結盟的必要。
歐盟和非盟包含了歐洲和非洲大多數國家,亞洲一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阿盟擁有21個成員國,亞太經合組織有21個成員,但是許多不是亞洲國家,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等,東盟有10個成員國,可見即使是最大的阿盟,成員數量也不到亞洲國家總數的一半。
亞洲為什麼沒有成立類似於歐盟和非盟等國際組織?
亞洲在地理和文化上是分隔的,而且在政治上,各國之間仍有難以解決的矛盾,加上發展程度不同,因此難以結盟。
亞洲大陸有一條分界線: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東是儒家文化,包括中日韓和越南等國,整個東南亞構成相同的文化圈。
青藏高原以西地區則是另一種文化氛圍,它們有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同時與歐洲文化相互交流,反而與同處於亞洲的東亞國家交流甚少。中東國家即使是擴張也是向北非和歐洲進行,阿拉伯帝國曾向東亞進軍,但是被唐軍擋在中亞。
不同的文化氛圍,相互之間有著很深的隔閡,加上青藏高原這條天然分界線,所以西亞和東亞國家之間難以結盟。
各國之間矛盾重重: 西亞國家當中,以色列是另類,為了消滅以色列,阿拉伯國家不斷發動進攻,雖然以色列通過外交緩和了與埃及等國的緊張關系,但是伊朗和敘利亞等國仍然敵視以色列。中東地區宗教、派系、民眾林立,互相之間對抗,因此很難聯盟。
東亞地區日本與韓國和中國的矛盾很難化解,而且美國勢力進入東亞,更是導致了東亞國家之間的對抗和分裂,因此結盟是不可能的。
歐洲和非洲各國之間發展水平相近,因此即使結盟也不會互相拖累,但是亞洲則不同,東亞地區日本和韓國是發達國家,韓國人均GDP3萬美元,日本3.7萬美元,而越南只有2300美元,跟越南結盟,日本韓國可以出錢出力,越南能夠提供什麼?
結盟的本質是抱團取暖和互利共贏,比如歐盟,然而無論是西亞還是東亞國家都因為發展程度不同而難以互利共贏,至於抱團取暖,亞洲國家也沒有類似俄羅斯的威脅,而且即使有,各國更願意與美國聯合,所以亞洲聯盟不可能成立。
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幹,想像中的亞盟是永遠也不會出現的。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既有 歷史 因素,也有現實因素。雖然說亞洲開發銀行曾經在中日韓等國的推動下,希望推出以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元,來促進亞洲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但是由於中日韓等國的內部矛盾加劇,外加美國的影響,這一計劃基本上已經流產。而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中日在大方向上開始競爭。而且一個歐盟已經讓美國坐立不安了,美國絕對不會允許另一個歐盟誕生,那麼日韓在其中的制衡作用就非常明顯了。
一、最近日本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產品實施管制,這讓日本與韓國的關系開始緊張。而這次兩國的緊張關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寒冰一樣一點點積累的。就在今年的年初,韓國的軍艦對日本的飛機進行了火控雷達照射,之後由於雙方各執一詞,導致事件雖然經過多次磋商,兩國仍然沒有妥協。而近幾年韓國的法院計劃拍賣日本企業在韓國的資產,來補償在戰爭中受到迫害的韓國慰安婦。但是在朴槿惠時期,韓國與日本已經在慰安婦問題上達成妥協。而文在寅政府直接推翻了先前政府達成的協議,還在前幾天解散了處理日韓慰安婦的財團,這讓日本直接炸毛了,日本政府最終祭出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產品實施管制的措施。
正是由於 歷史 與現實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讓韓國與日本既是敵人又是盟友。正是由於這種復雜的關系,讓韓國與日本很難通力合作。雖然美國是韓國及日本的盟友,但美國出於自身的利益有時會干預兩國的矛盾,但有時又會放縱兩國的沖突。日韓或者美日韓各方的復雜關系其實就是東亞地區各國的復雜關系的投影。
二、中亞各國作為蘇聯的加盟國,直到現在俄羅斯對中亞各國的影響或者控制仍在。作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是不會放棄中亞地區。因為中亞地區是俄羅斯腹地的一塊非常重要的緩沖區,甚至可以說中亞其實就是俄羅斯在亞洲的後花園。從俄羅斯每年對中亞各國的軍事援助到以俄羅斯為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歐亞經濟聯盟等經濟合作組織,都可以看出俄羅斯不會輕易讓這一地區脫離俄羅斯的影響和控制,那麼成立亞盟必然會遭到俄羅斯的反對,雖然俄羅斯是一個歐洲國家。
三、印度夢想作為亞洲甚至世界的大國,雖然這一夢想一直沒有實現,但並不妨礙印度對這一夢想的野心。印度從爭做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到爭做世界經濟大國,這樣的讓印度屈於人下嗎?另外印度一直面臨來自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壓力,讓印度一直希望超過北方的鄰國,這讓印度很難為亞盟出力。
四、西亞就更不用說了,阿盟內部一片散沙,加之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西亞地區已經成功取代巴爾干成為世界新的火葯桶。而隨著伊朗打下美國的全球鷹無人機,讓西亞地區更加熱鬧。伊朗與以色列、伊朗與沙特、土耳其與以色列、沙特與胡塞武裝等等,整個西亞地區就像架在火上的鐵鍋。再加之這一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等資源,讓這一地區成為大國的必爭之地,讓原來已經混亂的局勢更加的混亂。 因此,正是基於這些復雜的原因讓亞盟一直難產,而且未來也比較暗淡。但是像東盟、南盟等區域的發展組織還是比較活躍的,這可能才是亞洲的發展模式。
歐洲有歐盟非洲也有非盟,亞洲卻沒有亞盟這是非常奇怪的。但是從 歷史 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歐盟全稱歐洲聯盟,前身是歐洲共同體。縱觀 歷史 ,二戰以前歐洲大陸經常發生發生戰亂,歐洲多國百姓呼籲統一和平,這是促使歐盟成立的一個先決條件。二戰之後,歐洲多國經受戰火的摧殘,他們急需發展,但是光是歐洲就有十幾二十個國家,而且他們的領土幾乎都是一個挨著一個,所以拿英國為例,它貿易最多的還是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來往,但是貿易來往難免要根據各國的關稅條令來制定價格,這樣一來手心貼手背的歐洲各國無法達到統一的貿易規則,這一方面又促使了歐洲成立聯盟組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歐洲整個大陸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和不過7億左右。這么大點的大陸上存在著二十多個國家,可想而知每個國家面積大不到哪去,那麼多個小面積國家,經歷戰火後很容易被大國侵襲,所以這個因素促使他們聯合起來。
再看看非盟。非洲整個大陸在19世紀左右幾乎全部淪為歐洲各國的殖民地。二戰後非洲大陸許多國家獨立,但是由於他們一直是歐洲殖民地,自己的文化幾乎被磨滅了,經濟、軍事、 科技 等方面非常弱後。而且他們剛獨立每個國家政權非常不穩定,很容易產生暴亂,所以他們建立非盟,促進非洲各國的經濟、軍事、 科技 等方面的交流,聯合減少非洲國家的內亂。所以非洲各國建立了非盟(非洲聯盟)。
再看看亞洲,亞洲從古至今戰亂不如歐洲頻繁,而且亞洲古代的每個朝代都能統治本國非常久,多的達三四百年。即使隨著歐洲各國工業革命的興起,亞洲落後於歐洲各國,但是亞洲沒有完全淪為歐洲殖民地,這就造就了亞洲大部分國家 歷史 底蘊相對保存完整,不像非洲一樣。還有一個原因,亞洲不僅擁有眾多陸地國家,也有許多的海洋國家,並且各國之間的位置不像歐洲非洲一樣都是互相靠攏的,這就導致了亞洲各國交流不如歐非頻繁。
其實亞盟無法成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亞洲各國的制度不大相同,有 社會 主義國家,有資本主義國家,甚至還有落後的封建王朝國家。這就導致亞洲各國之間的意識形態無法保持在同一高度。你看歐洲非洲,他們許多國家的制度幾乎相同,因為歐洲各國改革時間都差不多,非洲各國獨立沿襲歐洲各國制度,他們的意識形態接近,所以歐盟非盟的建立比亞盟來的容易的多。
不過雖然沒有亞盟,但是為了促進亞洲國家的的經濟發展,亞洲成立了亞太經合組織,雖然不如聯盟體正式統一,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亞洲國家的經濟交流。
借鑒 歷史 ,所有的聯盟都是短暫的,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一旦利益產生沖突,所謂的聯盟都要垮台。只有自身發展強大,才能立足於世界,不被欺負。
當前世界上國家之間的合作有兩大潮流,一是經濟全球化,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後者的合作主要是在相鄰國家之間,它們有更多的相似性與合作便利性。於是歐洲多數國家都加入了歐盟、非洲國家有非盟、南北美洲之間有美洲國家組織。好像唯有亞洲國家之間沒有整體的一體化組織。這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亞洲幅員廣闊,地形復雜,造成了國家之間交往的困難。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一般可分為:東亞、東南亞、北亞、中亞、南亞與西亞。這幾部分之間的地理分隔比較明顯,有大山大河等天然障礙,造成了國家之間交往的天然困難。
亞洲國家數量多,國家之間的差異大。亞洲雖然不是國家數量最多的洲,但國家之間的差異較大,這一點表現在各個方面:經濟上從發達國家到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都有;政治上,從資本主國家、 社會 主義國家、君主制國家都有;在民族宗教與文化方面,國家之間的差異更大,數百個民族,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亞洲找到,從儒家文明、印度文明到伊斯蘭文明交叉共存。這些差異短期不易消除。
亞洲國家之間的矛盾眾多。這些矛盾既包括 歷史 遺留下來的矛盾,也有現實的沖突;既領土資源方面的爭奪,也有民族宗教方面的磨擦。比如東亞國家間的 歷史 與資源問題,南亞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西亞國家的宗教派別之爭等。
從以上情況來看,與其他洲相比,亞洲國家的整合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以一個大洲的名字作為聯盟名稱的,好像除了歐洲聯盟,就是非洲聯盟了,當然聯盟能形成的前題是: 同質化和相互依存度。盡管如此,非盟和歐盟也有些名不符實。理由如下:
歐洲雖然叫歐盟,但是也沒有含蓋全部的歐洲國家,確切地講,它應該叫西歐同盟,像國土,人口較大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一票東歐國家,都不是歐盟成員。歐盟創始成員個也才6個,當然那會不叫歐盟,後面擴張到15個,直到21已經初才變成現在的25國。
非盟的組織性就更差了,名義上叫同盟,然而這種同盟關系照歐盟,差老遠。既沒有統一市場,也沒有通用貨幣。
要說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可能算是東盟了,但是它是亞洲的地區性同盟,但成員國僅為東南亞10國,影響力一般,整體實力也偏弱。
亞洲最大的問題是: 大,因而多元,昆侖山將亞洲東西阻隔,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生態。喜瑪拉雅山南北分割,又生成了獨立的文化特色,還有中亞5斯坦,跟東亞文明,又是兩個世界。也就是說,亞洲的同質性太欠缺,大家從文化,戰略,貿易等最重要的結盟需求上,都尿不到一塊,所以不可能形成亞盟。反倒是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緊密同盟,如阿盟,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
亞洲建立亞盟不像歐洲一樣那麼簡單,其中需要協調的事情太多了。何況即使是歐盟,內部也有許多沖突和矛盾,建立聯盟就一定好嗎?再想到1955年的萬隆會議,亞洲不是不能結盟,而是 長遠看來,還是「和平共處,求同存異」更適合亞洲。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要想組成聯盟,要麼有共同的文化,要麼有共同的利益,然而亞洲太大,文化各異,要想組成一個聯盟是不現實的。
但這不代表亞洲沒有這樣的組織,事實上是有的,只不過按區域分成了幾個不同的聯盟,即:
西亞的阿盟(阿拉伯國家聯盟);
南亞的南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東南亞的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
還有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
歷史 上,亞洲分為中國、印度、中東三大文明區域,而這幾個聯盟與這三大文明區域大致一致,只不過東亞地區是以10+3(東盟+中日韓)的形式存在。
1,阿盟涵蓋西亞、北非,於1945年3月由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和葉門7個阿拉伯國家在開羅成立,至今有22個成員國,全部由阿拉伯國家組成。
2,南盟主要覆蓋的是南亞,於1985年成立於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至今有8個成員國: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阿富汗。
3,東盟由東南亞十國組成,於1961年成立於泰國曼谷,至今的成員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4,上合組織於2001年成立於上海,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組成,並於2017年接納印度和巴基斯坦為正式成員。
上合組織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域合作組織。
亞洲有世界四大人種中除了黑人種外的三大人種,因而無論在文化、宗教等都格格不入。西亞雖然大多數都是阿拉伯人但是裡面有個以色列,他和阿拉伯是世仇。還有個伊朗,他屬古波斯人和阿拉伯、以色列都有矛盾。他們三個成天的混戰,其他阿拉伯國家冷眼旁觀。南亞次大陸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們兩也是敵對的 根本也無法調和。東亞中日韓更不可能結盟。而東亞、西亞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亞發達,西亞雖然普遍富裕但是都是石油經濟,而且經濟命脈掌握在西方國家手裡。綜上亞洲不可能結盟。
組成聯盟不難,難在要真正有在一起的心態。
非洲聯盟和歐洲聯盟相比,更多隻是一個聚會的場合,一體化之路很漫長。所以歐盟其實更有效率和指標意義。
7月7日非洲宣布建立自貿區,這就是以非盟50多個國家為依託達成的一項協議。說明非洲人在經濟上試圖更加密切的往來。這其實也算是彼此加強合作,甚至進一步一體化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講,非洲人也是挺拼的。不聲不響地在國際 社會 並沒特別留意的情況下,把自貿區要建立起來。
鑒於非洲面積龐大,建成的話,這將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區。
著實可以讓非洲風光一把!
歐洲聯盟的建立其實也是應對二戰後歐洲現實。
畢竟之前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策源地,說明彼此之間關系如果不處理好的話,會產生很大影響。
特別是法國和德國,這對國家之間恩怨數百年,如何化解,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此後,歐洲人從經濟著眼,先建立法德煤鋼共同體,從這個逐漸延伸到了雙方經濟上的密切合作,歐洲共同體隨之產生。這也是為什麼法國和德國至今都是歐盟主心骨的原因,因為歐盟本質上就是法德經濟合作發展而來的。
後來又建立了歐洲央行乃至歐洲議會等一系列准聯盟機構,讓歐盟成為國際 社會 伊極的路更加堅實。
具體而言就是,亞洲的文化、種族、制度千差萬別,集合成一個聯盟,想「用一個聲音對外說話」不太現實。
別說整個亞洲幾十個國家了,就是如今東南亞聯盟的10個國家推進一體化都很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盟既有信佛的,也有信真主的,既有全世界最窮國之一,也有全世界最富國之一,既有軍政府,也有西方民主政體等。
這和非盟差不多,雖然整體上是一個聯盟,但與歐盟這樣發展一體化迅速和相對完備的聯盟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亞洲更復雜,彼此之間矛盾也不少。
以色列連亞運會都不參加,亞洲杯足球賽也不參加。為啥?因為亞洲很多阿拉伯國家,他們不願意和以色列人同場競技,因此要麼呼籲抵制以色列,要麼乾脆臨場罷賽。
他們在亞運會和亞足聯等地有很多票數,於是把以色列逼走。
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參加歐運會和歐洲杯的原因。
這一個小例子就能看出,亞洲結成聯盟,該有多難。
㈤ 亞元的歷程
1997年在東盟國家首腦會議上,基於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東盟成員國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得到的直接教訓,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最早提出了「亞元區」設想。2001 年上海APEC會議期間,「歐元之父」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發表了自己對未來世界貨幣格局變化的看法:「世界將出現三大貨幣區,即歐元區、美元區和亞洲貨幣區(亞元區)。」2003年蒙代爾建議,設立由亞洲地區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爭取在每個國家不放棄本幣的情況下,能讓一種叫做「亞元」的區域性貨幣在亞洲流通。這個建議獲得許多亞洲國家的積極響應。
2006 年初,亞洲開發銀行曾推出一種名為「亞洲貨幣單位」(Asia Currency Unit,ACU)的貨幣符號概念。與歐元推出前的「歐洲貨幣單位」相似,這不是可以流通使用的實際貨幣,而是一種根據亞洲若干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行將核定其對美元及歐元的匯率,通過網站對外公布,藉以衡量亞洲貨幣匯率變化規律及波動可控性;有關國家可以據此調整金融和貨幣政策,使貨幣機制逐步向「亞洲貨幣單位」靠攏,從而為將來亞元正式出台奠定基礎。但因亞洲貨幣單位應包括哪些貨幣以及它們的權重如何分配等問題上存在政治和技術上的爭論,該計劃已被推遲。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金融危機爆發,催促亞洲國家和全球范圍最高決策層,充分正視亞洲貨幣聯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亞洲有關國家應將謀建亞元大業提到正式議事日程上來,設置專職機構主司其事,積極推進亞洲貨幣合作框架的設計和建設。
借鑒歐元發展過程的經驗,區域性貨幣一體化趨於成熟的前提是經濟一體化、共同的政治意願、以及文化上的廣泛認同和必要的凝聚力。
經濟上大體的均衡發展是建立「亞元」的基礎性條件。亞洲已經擁有一些自由貿易協議網路,可以在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各方保持自己的貨幣,從經濟一體化入手,分地區、分階段,實行區域整合。通過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經濟共同體,貨幣合作同盟,以及金融危機防範體系等,加強區域內經濟合作,尋求共同穩定發展,採行相對固定的匯率機制,大幅降低內部交易成本,縮小國家之間經濟體制和發展水平的差距,並為跨越地區,擴大合作范圍創造條件。
為此應及早推出與政治主權相分離的「亞洲貨幣單位」型虛擬貨幣,在貿易計賬、清算和儲備領域由對照觀察發展至實際試用,經由「虛擬亞元」、「貿易亞元」、「小亞元」而「大亞元」,分階段過渡、提升,最終實現亞洲單一貨幣區。
與歐洲相比,亞洲幅員廣大,國家眾多,經濟發展、社會制度、地緣政治、價值觀差異懸殊(包括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差異),以及存在領土糾紛、恩怨紛爭的歷史性深刻隔閡,致使這些前提的成熟程度相去甚遠。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亞元將是各國經歷反復磋商磨合的、艱辛的、漸進的、長期的過程;但可以從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做起。
這個「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首先應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十國的「10+3」東亞地區。「10+3」領導人在2004年就已經將「東亞共同體」作為一種長遠的目標和共同的努力方向。(蒙古和朝鮮也是東亞國家,適當時候也可加入。)此外,印度地處南亞,不是APEC成員,但已成為東盟的觀察員,近年頗為積極地參與東盟的談判,表現出了加入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強烈興趣,可能會成為「東亞共同體」的近期合作夥伴。
東盟是實行地區一體化的積極推手;中國以非常明確的立場,尊重和支持東盟推進地區一體化的主導作用。東盟內部的多元性是很明顯的,宗教傳統、民族習慣、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等差別極大,內部常常會有很多矛盾,但是東盟似乎特別善於把多元特徵作為一種正面資源利用,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還是能夠形成共識。東盟的這些特點,對於東亞地區的一體化,具有非常好的經驗借鑒作用。
東盟10國的領導人已達成共識,在2015年前消除貿易壁壘,以創建一個類似歐盟那樣的經濟共同體。
1997年,日本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設想,並承諾為這一基礎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2000年5月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各國財政部長在泰國清邁簽訂了「清邁協議」,協商通過了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范圍擴展到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金融合作條款。在此基礎上,2004年推出亞洲債券基金,亞洲債券市場協定得到強有力的推進。目前各成員國在「10+3」框架下先後簽署了16項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365億美元。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十國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雙方達成時間表規定,2010年中國與東盟老成員,即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將建成自貿區,2015年和東盟新成員,即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將建成自貿區,屆時,中國與東盟的絕大多數產品將實行零關稅,雙方的貿易將實現自由化。該自由貿易區涵蓋逾18億人口,GDP總量近4萬億美元,面積約 14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最具經濟潛力和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盟等亞洲13國領袖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達成協議,將於2009年6月前成立800億美元的聯合基金,以防止區域金融危機與捍衛本國貨幣,特別是針對出口蕭條等引發的美元枯竭問題,確保成立外匯的共享渠道。其中,中、日、韓已同意提供80%資金,約640億美元,其餘160億美元由東盟會員國共同出資。這個舉措,無疑意味著朝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的方向邁前一大步。
亞洲地域遼闊,情況復雜,就近期前景而言,亞元的現實性在於首先推出東亞共同體的虛擬貨幣、貿易貨幣,以至統一貨幣;而非包含西亞、中東,以及獨聯體各國的整個亞洲。名正而言順也,這個由東亞共同體發軔的統一貨幣,嚴格地說,應稱之為「一期亞元」;但作為亞洲地區經濟最強,人口最多、起步最早,意在擴容全亞的區域性統一貨幣,直呼亞元,並無不可。對照歐元,從起步至今,不也是一直沒有包括全部歐洲國家,那大英帝國還堅守著英鎊陣容嗎。
就眼前利益而言,美國不會希望世界金融市場出現美元、歐元和亞洲圈的三極化局面,但美國不可能阻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東亞一體化不會排斥美國的合法利益,而將尊重美國參與東亞地區多邊事務的必要權利。因此,美國雖然最初表示過反對,但現在已經不再反對。2006年06月19日,美國副財長蒂姆·亞當斯在東京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表示,美國不反對創建亞洲貨幣單位,這顯示美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亞當斯表示,有關美國對於亞洲貨幣單位的態度上存在「一些混淆」,美國並不懼怕亞洲崛起中的經濟體之間增強貨幣合作,「我們並不反對創造一個亞洲貨幣,相反我們希望能夠在此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幫助亞洲貨幣成形」。
面對金融危機沖擊波,國際社會當務之急必定要大力推進全球合作協力救市,爭取及早恢復金融系統正常運轉;並聚焦於改革金融監管事宜。至於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美元地位和發展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這一重要議題,也要提上日程,而且非常需要世界主要經濟體領袖建立明確共識,大開綠燈,通力支持,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當今世界金融霸主美國有擔當的承諾,將是走向國際結算貨幣多元化的重要一步。但不能期望某個神仙會作出回歸金本位那樣的決策;也無可能就此脫離開放市場的基本原則,在缺乏剛性價值保證的情況下強行規定必須接受的非美元主導貨幣。
最近歐洲領導人強力提出了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口號。法國總統薩科齊表現格外突出,他說,應該「重新建立自二戰以來統治整個國際金融交易的資本主義體系」。「我們沒有權利讓建立在21世紀的金融體系的運氣與機會從我們手中流走」。而歐洲的另外兩位政治巨頭,英國首相布朗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都是薩科齊的堅定支持者。
以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等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官員則提出,為了重塑世界金融體系,各國有必要重新制定類似於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相關原則。
顯然,這些雄心勃勃的領導人希望建立起一個歐元大有作為的全新國際金融體系,取代如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而歐元和所有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一樣,在今天的「無體系的體系」中的實際地位或分量,系由市場決定。如果歐元表現出色,本來可以在市場運行中與美元分庭抗禮;事實上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已有一些歐盟之外的國家接受歐元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維德角共和國、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葛摩以及法國海外法郎、中非法郎、西非法郎的匯率都直接與歐元掛鉤。石油輸出國組織也經常討論用歐元標價石油,委內瑞拉和薩達姆統治時期的伊拉克都支持歐元石油計劃。
然而,歐洲在稱為人類史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革命中顯示,創造力和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美國;歐盟成員國之間缺乏統一的政治環境,以及採取統一行動的能力;歐元創立後一直存在內在的貶值趨勢,它一度顯現對美元增值的強勢,很大程度上是美元主動貶值襯托出來的結果。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公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COFER)數據,近年來歐元在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遠未達到取代美元主導地位的程度;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佔比仍達63.9%。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工業國或是新型發展中國家的官方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美元仍然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准,仍然是國際清算的主要支付手段,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美國的規則制定權並沒有變化。
這場金融危機中,美元沒有像不少經濟學家相信的那樣倒地不起,恰恰相反,美元被視為風暴中的安全港灣,受持續的避險買盤推動,美元升勢愈益明顯。2008年年8月初以來,即便美國不斷降息,美元對歐元匯率上漲了23%,對英鎊上漲了34%,對一些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升幅甚至更大。美元再次走強說明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並沒有帶來美國整體實力的迅速衰落,而且可期最先走出困境的也還會是美國。盡管雄心勃勃、咄咄逼人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急於帶領歐元出位,但是面對依然強大的美國,面對難以化解的歐元區內部矛盾,薩科齊們恐怕還是力不從心。
換言之,歐洲單挑美元爭雄,其實有心乏力,難成氣候。當今世界經濟總量業已形成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分天下的大格局,東亞新興經濟體是帶動全球增長的主要力量,唯有三者在現代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中以相當的份量共同發揮應有的作用,方能有效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公正、健康、穩定的國際金融新秩序。
很難設想中國和日本等亞洲主要國家會願意放棄自己的貨幣,但可以首先設立由亞洲地區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爭取在每個國家不放棄本幣的情況下,讓一種區域性貨幣在亞洲流通;進而擴大效應,從「小亞元」而「大亞元」,逐步形成一個美元、歐元、亞元鼎立的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
與此同時,由於金融危機的震懾、敦促作用,本來似乎非常遙遠的統一世界貨幣前景,也出現了構建某種初級「世界元」的可能性。這就是類似於上述「亞洲貨幣單位」,或曾經流行過的「歐洲貨幣單位」的全球化運用;好比「瓦格納歌劇的序曲」,在世界上近兩百個國家和地區,獨立使用各自的主權貨幣的情況下,發揮虛擬測試、對照標准,以至國際貿易記賬、清算和貨幣儲備的實用功能。對此作者另有專文進行論證。
初級「世界元」一旦就道,同創設亞元的前期任務在不同層次上異曲同工、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焉。
㈥ 【世博攻略設計】【紀念品】 我和家人要去世博園玩1天,請問有什麼推薦的路線,給家人帶什麼紀念品
路線:
我想,和家人一起經歷世博,留下世博園的美好回憶,一定是你想要的
可以先做坐景區交通在世博園裡面兜一圈,在主要場館外拍照留念,買個世博護照,蓋章留念。各個國家的場館有帶著本國的特色,拍下照片,以後翻看也會回味很久的。呵呵~~~
上午:浦西展區
即便再怎麼走馬觀花,一日游也很難面面俱到地參觀世博園。對時間有限的一日游參觀者來說,與其跟著其他參觀者直奔浦東展區中國館,不如從客流相對較少的浦西入園,既縮短入園時間,也能達到錯峰參觀的目標。
早上建議從半淞園路3號門或西藏南路2號門入園,直接預約浦東園區的中國館。要知道,即使是最順利的預約,其間也有1小時的時間空當,足夠參觀者從浦西園區趕到浦東園區參觀中國館。而通常,從預約到正式參觀,中間約有兩三個小時,正好夠參觀者走走逛逛浦西園區。尤其推薦城市最佳實踐區,不僅建築造型別致多樣,而且展現了人類對未來城市的探索。如果時間有餘,還可以選擇部分企業館走馬觀花。
下午:亞歐展區
根據中國館的預約時間,及時搭乘園區內地鐵線或輪渡從浦西園區進入浦東園區。參觀中國館、各省市地區館和主題館會花費相當一段時間。中國館附近的其他亞洲國家館可以順道走訪,但離中國館較遠的展館只能「忍痛割愛」。浦東園區內公交線最西面的站點在高架步道下的高科西路上,從這里再往西走就會趕不及前往浦東園區的西部展區了。建議從高科西路站乘坐園區公交到長清北路站下,這是從A片區進入C片區(歐洲館集中地)最方便的方式。下車後,如果天色不晚,可以沿高架步道向西,挑幾個感興趣的歐洲館看一看。
晚上:美非展區
晚上是美非展區的時間。選擇合適的美洲國家單館參觀,再去非洲聯合館看一看,這是對美非文化的全景瀏覽方式。當然,後灘廣場的《城市之窗》還是值得算準時間去看一看的,要不然一天的行程中缺少了世博會的重要文藝演出,就不太完美了。美非展區和後灘廣場附近是後灘8號門出入口,可以在閉園前篤悠悠地從這里出園。
祝你和家人玩的愉快!
=================================================================
以下是我收集的一些紀念品的信息,和一些推薦指數,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位:能到242個國家展館敲章的「世博會護照」
世博護照是用於收集世博會各參展展館紀念印章的精美手冊,類似普通出國護照。每樣物品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當然世博護照也不例外,這個不詳細介紹了,地球人都知道,蓋上各個場館的章就像環球旅行一回了一樣,這個去了世博一定要買。
價格:30—50元
購買地:世博指定商店、園區、網站均可購買
評點:價格指數☆☆☆☆☆ 收藏指數☆☆☆☆☆
第二位:世博游個性紀念冊
這個產品不是世博的特許產品,但我覺得它應該排在第二位,理由如下,第一價格便宜,一本140頁的16開精裝世博個性游記,可以放入自己的旅遊照片近二百張,還有精心編輯的各館照片和資料,內頁全部覆膜防水防撕,才賣198塊,比沖照片還便宜些,現在在淘寶上買還包郵,光這本畫冊就近三斤重啊,實在是便宜。如果還覺得價格高,他還有一款92頁的才賣138塊包郵,可以放一百張照片左右,也是全部覆膜了。第二,有紀念價值,所有場館的照片,全部預置好了,所有的國家介紹都有,象一本世界地理書一樣的,值得收藏。第三,可以進行在線DIY,自己寫游記,也可以發照片過去讓他們代做,還幫你處理圖片,雖然是簡單處理,但也不錯了,畢竟才一百多塊錢。重要提示:買這個要到淘寶店去買,在他們公司網站買是上面價格的兩倍。
價格:120-198
評點:價格指數☆☆☆☆☆ 收藏指數☆☆☆☆☆
第三位:世博吉祥物 海寶
主要特點:海寶(HAIBAO)」,意即「四海之寶」。名字與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以漢字的「人」作為核心創意,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色,呼應了上海世博會會徽的設計理念。在國際大型活動吉祥物設計中率先使用文字作為吉祥物設計的創意,是一次創新。以「海寶」造型的玩具真是讓你看到愛不釋手,不但有毛絨版開心蛋糕系列,更有會說話的智能海寶,對話、唱歌、講笑話、腦筋急轉彎、猜謎語,手機鏈等等
價格範圍:幾十至幾百元不等
購買方式:世博園現場、特許經營店等,已經看到不少啦!
點評:看上去比奧運福娃要可愛,我很喜歡,嘿嘿,買來給女朋友,給孩子都不錯!
購買地址:園區,各特許店
評點:價格指數☆☆☆☆☆ 收藏指數☆☆☆☆
第四位、創意明信片
這個產品也不是世博特許產品,但個人覺得也是比較有意義的一個產品。10餘種帶有上海城市印記的精美創意明信片,每日免費派發約5萬張。免費禮品中甚至包含了2012諾亞方舟船票這樣的驚喜。把自己的世博游照片印成明信片,蓋上當地郵戳然後寄回家或是寄給朋友,呵呵,花費不多,意義不小。價格從免費至十塊。
購買地址:世博園上南路正大門口
點評:價格指數☆☆☆☆☆ 收藏指數☆☆☆
第五位、館內紀念品
世博很多場館都有免費紀念品派發,能拿到多少取決於朋友們的運氣、時間,人民幣和足夠的耐心。英國館、法國館、秘魯館、比利時館、阿聯酋館等等都有禮品或大獎派送。我看到一個網友發帖說在世博呆三天,拿了十幾個禮品回來,實在是佩服!!!
領取地址:世博各場館
點評:價格指數 超☆☆☆☆☆ 收藏指數☆☆☆☆
㈦ 中國如何集中力量辦大事24年前的金融海嘯,索羅斯在香港遇重挫
「人們認為我不會出錯,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我坦率地說,對任何事情,我和其他人犯同樣多的錯誤。 不過,我的超人之處在於我能認識自己的錯誤。這便是成功的秘密。我的洞察力關鍵是在於,認識到了人類思想內在的錯誤。」
索羅斯曾如此說道。
大家好,我是瑾瑜。
1997年1月份,以喬治·索羅斯為首的投資者開始對東南亞金融市場下手,首當其沖則是泰國。
索羅斯的計劃是先擾亂泰國金融市場,然後再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下手,進而破壞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
索羅斯認為只要能夠擊破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那麼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也是輕松可得,索羅斯確實是個辦大事的人。
當年5月份,索羅斯便開啟了第一步 。索羅斯第一步是夥同各大國際貨幣投機商大肆拋售泰銖,導致泰銖兌美元匯率直線下跌。
泰國等國家在意識到來者不善之後,便火速同新加坡央行聯手,他們利用美元儲備吸引泰銖,同時提高利息,短時間內沒有出現較大風波。
眼看著泰國等國家已經開始戒備,國際貨幣投機商又開始行動了起來,索羅斯不斷拋售大量泰銖,導致泰銖陸續貶值。受此影響,泰國政界也進行了一輪輪換。
到了 6月份,索羅斯對泰國發起致命沖擊 ,大量投機商拋售美國國債,籌集資金。泰銖貶值等各種問題開始暴露出來,這時候的泰國央行已經無力阻擋索羅斯等人的沖擊。
6月30日,泰國央行儲備的300億美元外匯已經全部耗盡,兩天之後,泰國央行放棄抵抗,直接廢除同美國直接掛鉤的匯率制。
到 8月份泰國央行已經關閉了國內40多家金融機 構,這次索羅斯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泰銖最終被索羅斯等人擊潰。
在泰國失守同時,索羅斯等人又瞄準了菲律賓比索。
菲律賓央行也是採取同泰國央行同樣舉措,在一周之內曾經4次提高利息,並且同時擴大比索兌換美元的波動幅度,但是比索由於自身比較軟弱,最終比泰國抵擋的時間還短。
7月11日,比索貶值到了一定極點,菲律賓也抵擋不住了。
索羅斯就像是一個癮君子,在接連破壞泰國和菲律賓的金融市場之後,索羅斯又明確地嗅到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可破壞的空間。
不出索羅斯所料,這些國家無法抵擋進攻,貨幣不斷貶值。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也沒有倖免,眼看著新加坡也開始淪陷在這場金融風波里,東南亞各國開始放棄行動,最終屈服於索羅斯等人的打壓行動,任由本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中上下波動。
眼看著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陸續被攻破,國際貨幣投機商更是有恃無恐,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打算徹底破壞整個亞洲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動盪將會給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沖擊,怕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想像的。雖然難以抵擋索羅斯攻勢,但是堅決不能坐以待斃。
7月25日中國等多個國家派出領導人聚集到上海開會 ,在會議上各國明確有一個穩定的貨幣市場是多麼重要,隨後便開始決定聯手同索羅斯搏鬥。
8月5日,泰國率先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援助 ,但是這也附帶著諸多嚴苛的條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為泰國提供了167億美元的貸款,以此來幫助泰國渡過難關。
在東南亞各國開始行動自救時,國際投機商卻突然消失了,眼看著匯率波動幅度不斷縮小,東南亞各國開始鬆了一口氣,然而殊不知這巨大的危機還在後頭。
當年8月底,在索羅斯帶領下,國際貨幣投機商又對東南亞各國發起新一輪沖擊,這一次就連小小的汶萊都不放過 。隨著外匯市場混亂無比,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迅速惡化。
泰國等多個國家經濟倒退,民眾甚至已經開始重新回到了需要省吃儉用的時代,大量小販正愁著商品如何賣出去,民眾在商場里卻難中羞澀。
大富豪也只能看著自己的資產就像流水一般流走了,顯然這場金融危機重創了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的經濟。
到底這場金融危機為何會爆發? 這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的泡沫經濟說起 。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等多個國家憑借出口在世界迅速崛起,這些國家不斷提高產能,擴大生產量,拚命搶佔全球市場。
這樣一來,日本等多個國家兌換美元的匯率增幅極大,導致日本等多國出現了極度繁榮。大量擁有資產的民眾便開始瘋狂購買美國資產,炒起了房地產,等到出口業遭受挫折之後,日本才意識到原來股市跟房市這種繁榮是虛假的。
這種經濟高增長是建立在透支以及一些不良資產過度膨脹的前提下,但是經濟高增長又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目標。
眼看著經濟高速增長發展中國家甚至選擇忽略危機,發展中國家沒有意識到泡沫經濟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日本泡沫破滅之後,日本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 ,日本政府曾經先後9次降低日本利息 。
日本在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負利率,也就是說將錢存進銀行,實際上是在坐吃山空,日本此舉主要是希望民眾能夠將更多的錢用於消費,這樣一來可以刺激市場。
日本還在世界各地大量借債,但是之後隨著日本經濟結構調整,這些大量套利資金全部都進入了高利率的東南亞各國,這時候危機已經埋下伏筆。
日元貶值的時候,一些東南亞國家便看中了美元, 美元不斷加息更是令這些東南亞國家十分上頭 ,但是這也導致了東南亞等國爆發債務危機。
另外,泰國等多個國家在金融體系還沒有真正穩定之前就已經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導致大量國際資本流動。
一些國際貨幣投機商一旦發現哪個國家有利可圖,國際炒家則會立馬通過上述手段來沖擊該國金融市場。
索羅斯等人便是抓住這種經濟的脆弱,順勢對東南亞各國經濟趁火打劫,利用這場貨幣戰爭攻進各國貨幣市場, 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
金融危機的出現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企業債務繁重、 社會 貨幣流通量過多等諸多問題,
金融危機率先在東南亞各國爆發之後,隔海相望的香港也十分緊張,香港早已意識到這場金融危機席捲香港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香港政客便迅速出來,表示香港外匯儲備豐富,足以應對本次危機,而且背靠祖國,香港利用這種說法來穩定人心。
早在1997年8月份,投機商就曾經多次想要攻擊香港市場。 投機商通過期貨手段利用美元購入大量港元,然後又迅速拋售港元,導致港元迅速貶值。
隨後香港有關管理部門便迅速提高貸款利息,控制資本流動, 在8月20日香港的貨幣市場又重新回歸穩定,然而這些投機商只是暫時收起了獠牙。
香港當局自然也是清楚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未雨綢繆,利用政策跟輿論兩種手段警告這些投資商,不要對香港市場輕舉妄動,勢必要維護匯率制的穩定。
在香港政府採取措施時,香港股票市場瞬間冷淡了起來,部分股民避免損失進一步加大迅速選擇拋售股票,這些投機者便迅速採取行動,令期指大跳水。
投資者在拋售港幣的同時,趁香港政府提高利率同銀行簽訂長期合同,等到匯率降低之後,再重新回到股票市場,購買大量港幣拋售,等到股價下跌之後,再購買大量股票。
香港市場已經波動了起來,但是 好在中央政府態度堅決立場,香港金融市場的保衛戰就此打響 。
中央政府明確只要人民幣能夠守住不貶值,保證外匯穩定,那就可以暫時保住香港金融市場。
1998年8月份,香港金融管理局啟動外匯儲備, 將大量外匯儲備投入股票和期貨市場,打算全力反擊投機商。
香港特區政府購進了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等等,最終穩住了香港股市,保證香港同美元直接掛鉤的匯率制度穩定。
實際上在這場香港金融保衛戰中,考量的是中央政府同香港的外匯儲備。
在1998年1月底,中央政府同特區政府總計的外匯儲備接近2400億美元,同時有大量民眾支持政府動用行政手段來穩定金融市場波動,最終香港迅速走出這場金融危機。
在97年這場金融危機中,隨著香港保衛戰的勝利,索羅斯慘敗。
在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香港房市也出現泡沫,加上長期一直都是負利率,所以大量民眾將資本投資到房地產,導致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漲,這意味著接下來香港的貨幣會出現貶值。
好在香港政府特殊時期特殊對待,直接利用政府力量對金融市場進行干預,這是索羅斯沒有想到的。
香港作為中國經濟發展較為先進的地方,一直都是奉行著自由貿易政策,政府鮮少對市場進行干預,這樣一來也可以給資本松綁, 索羅斯沒有意識到中國這一次會不按常理出牌 。
另外, 97年中國大陸政府的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二 ,達到1398.9億美元,中國大陸政府大力支持香港政府對當時的經濟發展進行干預。
有了大陸政府的支持,香港政府更是放開了手腳。根據此後媒體報道,索 羅斯在本次香港金融保衛戰中,個人損失便高達8億美元 ,可見其他投機商也是損失慘重。
而中國香港抓住這次機會總共賺了100多億美元。 那為何索羅斯在做空東南亞市場之後還是將目光轉向中國香港呢?
當時香港匯率制度同泰國一樣,都是屬於固定匯率制度,香港發行銀行每發行7.8港幣就需要交給香港金融管理局1美元,以此來保證匯率穩定。
但是由於香港是當時國際金融中心所執行的貿易政策還是較為自由的,所以同泰國來講還是有一定區別。
在索羅斯剛想要做空香港貨幣市場時,當時香港金管會選擇提高短期借貸利息,這反而是導致的香港市場貨幣內部流通不暢,所以大家才會大量拋售固定資產來換取貨幣,導致香港股票市場迅速下跌,這便是索羅斯一步步給中國香港挖下的坑。
香港恆生指數自1997年10月25日起,三天內從原先的15000高位下跌到9000點,香港整個股市市值要增發40%左右。
這也讓索羅斯嘗到了甜頭,便動用輿論力量直接表示要做空香港市場,利用輿論繼續讓香港股市動盪。
香港政府不敵索羅斯,最終 1998年香港金融市場開始出現大幅波動 。1998年8月13日恆生指數的點數僅僅只有6500多點,然而這距離空頭交割的時間也就半個月左右。
香港政府無可奈何之下,只能選擇開始干涉金融市場,此前香港政府不幹預金融市場主要是為了避免香港貿易自由受到破壞。
從8月14日起,香港政府開始干預香港金融市場 ,香港政府動用外匯儲備購買恆生指數中33種成分股,瞬間香港股市就好轉了起來,在當天香港恆生指數已經回到了7244點。
同時香港政府在國際市場又購買了大量索羅斯拋售的資產,要求香港券商不要出售股票給索羅斯,索羅斯徹底無法購買股票。
8月27日,這場香港金融保衛戰到了關鍵節點 ,索羅斯還是在瘋狂拋售香港股票,香港政府直接動用了200億以上的資產圍堵流出的資產。
最終恆生指數的報收位於7922點,結算之前同此前相比還有所上漲, 這場「香港金融保衛戰」也以索羅斯的失敗告終。
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中國正在敞開大門,吸引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因此中國經濟也受到了一定波盪。
中國廣東、香港等多地金融機構陸續出現財政危機,部分金融機構甚至直接破產。中國由於當時發展缺乏資本,所以只能通過開放市場來吸引更多製造業進入我國。
受此影響,有大量外資紛紛撤離中國市場,中國部分企業面臨無法發工資等各種困境,無奈之下中國政府只能選擇推出借貸計劃來解決國內困局。
同時 中國還做出了人民幣不貶值這一重磅決定 ,人民幣一旦貶值,這些依賴對華出口的東南亞國家,損失將會進一步加大。
中國做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決定主要也是為了給東南亞國家減輕壓力,盡力力挽狂瀾。
中國在做出人民幣不貶值這一決定之後繼續擴大內需, 中國當時啟動了大量基建項目 ,支持修建公路等各大基建項目。利用推出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以刺激經濟增長。
另外,當時也改變了發行國債等諸多計劃, 中央財政總共發行了1000億美元以及推出了國債借貸計劃,向市場注入更多資金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
在金融危機出現時,國內金融局勢並不樂觀,中國4家國有銀行都有大量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是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和呆賬貸款的總稱,通俗一點就是銀行把這筆錢借出去,但是很有可能是收不回來的,當時國有銀行都面臨著嚴重的財務危機,盈利面臨重大困難。
關鍵時刻,中國政府迅速決定直接將這些不良貸款剝離。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重新注資成立了4家銀行,這4家銀行接下了中國所有的不良貸款,這些壞賬則由這4家銀行來解決 。這4家銀行屬於商業銀行,4家銀行在上市之後便迅速在國內外進行融資,瞬間成為全球主要銀行之一。
這樣一來,國有銀行則可以繼續依舊相關運行管理規則,為其他企業提供貸款等等保障國家金融體系穩定。
中國在現階段沒有完全放任資本自由流動,而是通過一定的行政手段對資本進行調控,中國這種國家干預政策在當時也起到了較好效果。
中國在解決大陸內地出現經濟問題同時也向中國香港提供幫助,中國中央政府支持中國香港經濟干預計劃。
中國香港政府自然底氣就足了起來,香港政府隨後便動用外匯等諸多力量對經濟進行干預。
香港政府背靠中央政府,即使香港為了抵禦這場危機外匯全部都用完了,中國政府也會提供外匯支持。
在中國大陸同香港地區共同努力之下,最終贏得了中國香港金融保衛戰的勝利。
同時 中國還向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提供大量資金援助 ,中國總計向泰國等多個國家援助了40億美元。
另外中國還推出了出口信貸等諸多方式,幫助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渡過危機。
即使多個國家同我國存在一定矛盾, 中國依舊選擇從大局出發不計前嫌,最終中國對外採取的積極行動也穩定了東南亞的經濟秩序。
原本來說,在當時中國經濟發展並不樂觀,中國應該是受到這場金融危機波及最大的國家,但是反而是中國抵擋住了沖擊, 中國確實是個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國家 。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獨立經濟主權的國家,中國政府採取中國自己的經濟干預政策,及時在危機到來之前便進行調控。
中國這種舉國體制更是有利於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最終中國憑借制度等多方面的優勢,幫助中國香港等度過了危機。
後來, 英國媒體在評論1997年這場亞洲金融危機時,給予了中國極高評價 ,英國媒體認為是中國幫助其他國家抵禦這場危機才避免了中國香港等諸多市場動盪。
中國最終是這場危機中的贏家 ,中國在此後也抓住了發展機會,中國如今經濟正在穩步向前發展,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或許在今天,國內外許多民眾早已就遺忘了1997年這場金融危機,中國能夠在這場危機還沒有給中國民眾造成較大影響時,中國就成功抵擋住了這場危機還是在於中國政府的努力。
中國政府所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憑借著獨特的中國體制,動用國家力量對這場危機進行干預,最終贏得了這場危機的勝利。
不知道今天的索羅斯會不會後悔在幾十年前萌生過想要做空中國香港市場這種想法呢?
這場金融危機也給亞洲國家帶來了諸多教訓,亞洲國家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仍舊面臨著諸多挑戰。
各國需要加強金融合作,共同來抵禦外部沖擊,如今在國際發生金融危機時,各國也應該迅速貫徹合作理念,共同一致應對風暴。
不管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還是今天或者未來有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歸根結底還是在於虛擬經濟。
隨著中國香港等多地的金融體系逐漸完善,相比較一些金融體系較為薄弱的國家,這些地區的金融體系更能夠抵擋住沖擊,在危機過後各國也一直致力於金融體系重建。
近幾十年來,中國也在不斷加強金融體系建設。 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具備交易場所多樣化等諸多特徵的金融市場體系,但是如今我國金融體系仍舊不完善,依舊面臨著許多問題。
就風險管理這一方面來講,中國投資者還是沒有辦法較好對風險資產進行調配,另外風險管理技術還有待提高。
不過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是,雖然中國金融體系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經過金融危機,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在美元泛濫的今天,中國早已開始行動以應對有可能會發生的國際性金融危機。
中國自去年以來已經大量拋售美債,同時推出數字人民幣通過多種方式來發展屬於中國自己的貨幣體系,降低對其他國家金融貨幣體系的依賴,同時也為世界貿易結算提供更多選擇。
在1997年金融危機中,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夢想。
縱有千古橫有八方,中國的前途是光明的,讓我們在來日方長的日子裡,一同創造更多的中國傳奇。
㈧ 「RCEP」對中國、世界有什麼影響
RCEP正式簽署產生的影響,主要是會使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貿易連接更加緊密。
第二方面,雖然RCEP的成員國都是東亞國家,但東亞地區卻是全球的主要實體商品生產地,而實體經濟是一切虛擬經濟的基礎,所以RCEP加固中國和其他14個東亞國家的經濟聯系,其實就是加固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聯系。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東亞15國共同關稅RCEP互相減免關稅,無疑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次積極的、正面的回應,是對多邊主義的一次有效捍衛。
RCEP對於我們個人的影響其實也很明顯,那就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身邊的許多商品,都會因為關稅得到減免而變得越來越價廉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