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虛擬貨幣是
① 最著名的虛擬貨幣有哪些
除了比特幣之外,虛擬世界還存在很多別的虛擬貨幣。
Litecoin
Litecoin(LTC)發布於2011年10月7日,是目前市值最高的山寨幣,約為 BTC 市值的2%。目前單價為2.31美元,總幣值 3800 萬美元。
這同樣是一種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不同於比特幣使用的 SHA256 挖礦演算法,LTC 採用 scrypt 演算法。獨特的演算法也是從山寨幣中脫穎而出的關鍵,scrypt 演算法使用 SHA256 作為其子程序,而 scrypt 自身需要大量的內存,每個散列作為輸入的種子使用的,然後與需要大量的內存存儲另一種子偽隨機序列,共同生成序列的偽隨機點而輸出哈希值。在 BTC(Bitcoin)的開采依靠單純的顯卡挖礦已經力不從心(利用一般配置顯卡挖到一個 BTC 大概需要十幾到數十天),各種價格不菲挖礦機的出現提高了普通人通過挖礦獲得 BTC 的門檻,而 LTC 在使用 PC 顯卡挖礦上具有一定優勢。(本段來源於知乎。)
Litecoin 對比 BTC 在技術上做了一點的改進,如果現在 BTC 是金,那 LTC 暫時是銀。
Litecoin 的最大優點是能更快確認 真偽,該虛擬貨幣由 Charles Lee 設計和維護。比特幣的交易需要驗證,驗證的時間平均在10分鍾以上,大多數交易網站驗證需要1個小時。Litecoin 交易確認平均為2.5分鍾,開發者聲稱縮短驗證增加了虛擬貨幣的實用性。定製機器和 AMD GPU 的比特幣采礦效率最高,令使用 CPU 采礦的礦工幾乎無利可圖。Litecoin 的采礦排除了 GPU 和定製處理器,因此不過於依賴少量專業礦工。
PPCoin
PPCoin(PPC) 發布於2012年8月19,在 BTC 原有技術上有所提升。使用 proof-of-stake,並加入 coin age 概念。
PPCoin 是 Bitcoin 的分叉項目,目標是實現能源效率,並盡可能保持原 Bitcoin 的最好性能。PPCoin 單價0.22美元,總幣值 400 萬美元。
PPCoin 沒有一個固定的貨幣供應量上限,但這並不意味著 PPCoin 比 Bitcoin 有明顯通脹。可以將 Bitcoin 比做黃金,黃金每年的通脹是1-3%左右,雖然黃金並沒有已知的貨幣供應量上限,但我們仍知道它是可靠的稀缺品。
PPCoin 的鑄造有兩種類型,工作證明及股權證明。工作證明的鑄幣率受摩爾定律影響,這取決於我們的工作證明能力的成倍增長。而大家都知道的是摩爾定律最終會結束,到那時通脹的 PPCoin 可能已經接近黃金的水平。而股權證明鑄造每年最多通脹 1%。與此同時,PPCoin 的交易費用被銷毀以抗衡通脹。所以整體來說, PPCoin 的鑄幣設計仍是未來一個非常低的通脹設計,可以達到和 Bitcoin 相媲美的程度。
PPCoin 的獎勵方式類似彩票,會根據礦工持有的 PPCoin 數量決定獲勝幾率,創始人之一的 Sunny King 說,他們的設計是基於長期能量效率的新概念。
Terracoin
Terracoin(TRC)發布於2012年10月26,總幣量 4200 萬。每塊速度為2分鍾,比 LTC 稍快一些。技術上沒有太多特別之處,類似 BTC 每4年產量減半。
不過運營團隊似乎有較強商業背景,可能會在流通上優於其他比特幣。虛擬貨幣現在的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現在一些有商業背景的團隊進入,會加速虛擬貨幣的發展。
Namecoin
Namecoin 是一個基於比特幣技術的分布式域名系統,其原理和 Bitcoin 一樣, 這個開源軟體首次發布的日期是2011年4月18日。
Namecoin 產生於一個不同於 Bitcoin 主交易區塊的起源塊, 使用一個新的區塊鏈(blockchain),獨立於 Bitcoin 的區塊鏈之外,因為是基於 Bitcoin,域名的安全性, 分布性, 魯棒性, 加密性, 遷移都有數學保證。可以用挖 Bitcoin 的方式,同時挖 Namecoin。
這個項目由 bitdns 討論並提出,主要是對目前 DNS 的缺陷不滿。Namecoin 惟一的頂級域名是 .bit, 注冊 .bit 域名需要花費 Namecoin。
另外,什麼q幣,盛大幣,起點幣,各種網路游戲幣等也是虛擬貨幣。
② 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貨幣出現在哪裡
電子貨幣最早的是比特幣。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評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討陳述,陳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面世,比特幣的首筆交易完成。比特幣用揭露散布總賬擺脫了第三方機構的制約,中本聰稱之為「區域鏈」。用戶樂於奉獻出CPU的運算能力,運轉一個特別的軟體來做一名「挖礦工」,這會構成一個網路共同來保持「區域鏈」。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生成新貨幣。買賣也在這個網路上延伸,運轉這個軟體的電腦真相破解不可逆暗碼難題,這些難題包含好幾個買賣數據。第一個處理難題的「礦工」會得到50比特幣獎賞,相關買賣區域加入鏈條。跟著「礦工」數量的添加,每個迷題的艱難程度也隨之進步,這使每個買賣區的比特幣生產率保持約在10分鍾一枚。
比特幣最早是一種網路虛擬貨幣,跟騰訊公司的Q幣類似,但是已經可以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它的特點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數字世界使用,不屬於任何國家和金融機構,並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兌換它,也因此被部分不法分子當做洗錢工具。2013年,美國政府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使得比特幣價格大漲。而在中國,2013年11月19日,一個比特幣就相當於6,989元人民幣。
從比特幣的本質說起,比特幣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堆復雜演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組所能得到無限個(其實比特幣是有限個)解中的一組。而每一個特解都能解開方程並且是唯一的。以人民幣來比喻的話,比特幣就是人民幣的序列號,你知道了某張鈔票上的序列號,你就擁有了這張鈔票。而挖礦的過程就是通過龐大的計算量不斷的去尋求這個方程組的特解,這個方程組被設計成了只有 2100 萬個特解,所以比特幣的上限就是 2100 萬。
2014年1月7日,淘寶發布公告,宣布1月14日起禁售比特幣、萊特幣等互聯網虛擬幣等商品。西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2014年2月26日向美國聯邦政府多個監管部門發出公開信,希望有關機構能夠就比特幣鼓勵非法活動和擾亂金融秩序的現狀予以重視,並要求能盡快採取行動,以全面封殺該電子貨幣。
最近新聞上又浮現比特幣暴漲的新聞,又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③ 最早的貨幣是誰發明的
質疑:"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說
發布時間:2002-11-4 文章來源:學說連線 文章作者:佚名
三星堆遺址兩個坑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東西就是海貝,據考古統計,一號坑出土有260多枚;二號坑出土則多達4600多枚。目前學術界一致看法是:海貝是作為貨幣流通所用的。由於四川處於內陸,內陸湖泊和我國近海都不出產貝類,而這些類型各異的貝類均產自熱帶或亞熱帶淺海區域。於是有人推測四川與東南沿海、尤其與古印度文明的文化交流關系,試圖證明三星堆文明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所致。當然,不同觀點的學術爭鳴,有利於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探索,最終達到較為統一的認識。但前提條件應當是正確的。就三星堆的海貝而言,上述觀點均源自「海貝是作為貨幣流通」而來的前提條件。人們亦未深入地探討海貝本身蘊涵的文化內涵,以及海貝本身透露出的信息價值與歷史寓意。亦就是說,「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原本就值得商榷。
較為系統地論述「中國最早貨幣是海貝」這一觀點者為肖清先生所著《中國古代貨幣史》一書,作者在《緒論》中說:貨幣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並發展為光輝燦爛受外來影響較少、長時期保持著東方獨立體系特色的貨幣文化。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這在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並不乏見。海貝在我國發展成為貨幣可以上溯到夏商時期,即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充做貨幣的天然海貝,產於南方暖海中,對於處在黃河流域夏、商國家中心地區而言,它是一種來自外來交換品。在它作為流通中主要貨幣最盛行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還出現了無文銅仿貝,成為我國金屬鑄幣的濫觴。
此外作者還在該書《第一章:中國貨幣的起源》中說:從地下發掘出的實物來看我國貨幣起源可以明顯發現,我國最早的貨幣海貝,是產於南方海中,對於北方的夏、商、周族來說,它是一種外來物品。在商品交換發展的早期,貝殼與金屬比較起來,不用分割,本身即可成為天然的計算單位,是充作貨幣的良好材料,因而,貝是可能成為,最早的或最重要的實物貨幣的。
作者圍繞這一觀點所引用最有力的文獻證據,則僅限於《鹽鐵論》所雲:「弊(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並以此下結論說:「恆寬在《鹽鐵論》中,認為'幣與世易',並且指出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而最初發生貨幣的時代則為夏代。」緊接著又引出土文物發掘中有大量貝的發現,以及殷墟甲骨文、傳世的殷彝銘文中有關貝的記載,進一步論斷「從地下發掘出土的實物來看我國貨幣的起源,可以明顯的發現,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在這里姑且不論《鹽鐵論》的記載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對甲骨文金文所記貝的理解是否准確,僅就作者論點來分析,其本身就存在著兩大致命的缺陷。
其一,倘若謂海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而「它是一種來自遠方的外來交換品」,則我國能「長期保持著東方獨立體系特色的貨幣文化」,從開始起,其「母體」就是「舶來品」,何來「東方獨立體系」可言呢?事實上,我國最早的貨幣並非是貝,而是金;其起源時間亦不是夏商時代,而是在「三皇五帝」時期。
據《尚書·堯典》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贖刑。」可見唐虞時代我國已具有較為成熟的天文歷法、音律、度量衡及禮儀制度。而金已用作贖刑,則明顯具有為社會所採用的計量標准。按《禹貢》曰:「淮海惟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即言金分為黃金、白銀、赤銅三品。又《尚書·五子之歌》曰:「關石和鈞,王府則有。」據《說文》曰:「鈞,三十斤也。」四鈞為石,即一百二十斤。則知夏朝時已有標準的計量單位,其「金」的計量亦應有相應的標准來匹配。據《尚書·呂刑》明確地記載:「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鼻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罪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此乃著名的「五刑罰金」標准。鍰即計金之單位,一鍰為古制之六兩。《管子·小匡》曰:「小罪入以金鈞,分宥薄罪入以半鈞。」又《管子·乘馬》曰:「黃金者用之兩夜,辨於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黃金一鎰,百乘一宿至盡業。無金則用其絹,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無絹則用其布,經瀑布,百兩當一鎰。」鎰,古制為二十四兩(一說十二兩)。按《淮南子·齊俗》曰:「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故湯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禮。」《呂刑》雖為西周穆王時代之制,然夏商周三代均承襲"三皇五帝"之法,亦可視為"金作贖刑"之標准根據。故《管子·國蓄》雲:「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則正反映出「金」作為社會生活通用之貨幣應始於唐虞時代。而金的最先被使用,據《管子·揆度》雲:「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則知應始於炎帝時代的蚩尤其人也。
由此看來"金"的被發現和利用,至形成獨立體系的貨幣文化,從一開始起"母體"就是具有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
其二,倘若海貝在商品交換時期就成為貨幣而流通使用,那麼,在南方印度洋周邊諸國之商人,可隨處信手拈來,不遠萬里之遙來到四川或中原地區換取極為珍貴的珠玉布帛。中國商人亦可不懼千里之遙去獲得這種無本之幣。這對他們來說,比造假幣來攪亂市場還更為安全、毫無成本風險。試想,這樣一種不對等、違反相等價值貨物交換原則的蠢事,竟然會被聰明的華夏先祖奉為珍貴的寶貨而極力想獲取,豈非咄咄怪事?更何況當時社會根本沒有剩餘財富允許有如此的交易狀況存在。如《國語·周語下》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時曰:「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若匱,王將用有所乏,乏則將厚取於民,民不給將有遠志,是離民也。」就因為周景王要鑄大錢,都要加重人民負擔,而致人民流離出走,若用不值錢而又隨手可得的天然海貝來做貨幣,換取馬匹與玉帛菽粟,恐怕整個中國都將崩潰。這種海貝能為當時中原各國和四川地區的王公諸侯作為流通的貨幣所接受嗎?這一點明顯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按《管子·國蓄》曰:「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管子·小匡》又曰:「桓公知諸侯之歸已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齊以良馬報諸侯,以縷帛布鹿皮四分以為幣。」春秋時代的管子都沒有言及海貝而只言珠玉、黃金、刀布是社會流通的貨幣,海貝並非流通的貨幣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了。
由此看來,恆寬《鹽鐵論》所雲:「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幣。」所謂「玄貝、紫石」,應指珠玉類上幣,其中包括有貝,但不能以此而定"貝"就是當時社會流通之錢幣。按《說文》曰:「弊(幣),帛也。」泛指絲織玉帛類,《尚書·召誥》載成王委派周公營建洛邑期間,「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乃復入賜周公。」即以各諸侯之玉帛賜周公,以示誠敬。又《尚書·顧命》記成王死後,各諸侯參加喪禮時,「賓稱奉圭兼幣」就是奉獻珍貴的玉帛。可見各地諸侯貢敬天子極為珍罕的珠玉龜貝。在周成王喪事禮儀陳列中就有各地貢獻的珠玉、弓箭、文貝、大貝等物。所謂「古者貨貝而寶龜」之說,乃是帝王財富資產的象徵,並非一般意義上百姓作為貨幣流通用的錢幣。故《管子·侈糜》曰:「故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藏布帛。」在殷周時代的甲骨文或殷彝銘文中有「囚貝」、「賜貝」、「取貝」的記錄,恰好印證珠貝類財富,正是諸侯、天子上層社會有「名器藏寶」的傳統習俗,以示國家的財富多寡。如《管子·極言》曰:「國有寶,有器,有用,城郭險阻蓄藏寶也。聖智器也,珠玉未用也,先王重其寶器而輕其未用,故能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國語·魯語上》曰:「魯飢,臧文仲言於庄公曰:'……鑄銘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銘器糴於齊'……文仲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就是講魯國發生飢荒,派文仲攜魯之鍾鼎財寶、往齊國糴糧。同理,夏後以玄貝,周人用紫石進行交易,這種現象是有的,就如今人用祖傳之寶在文物市場進行交易一樣以合乎情理。倘若以此為普遍現象推定夏周社會就是以貝幣、玉幣作通用貨幣流通,則有「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之嫌。何況前文論及當時社會已實行三品金、鍰、鎰、鈞、石作為貨幣計量標准,故後世造字時,多以"貝"為財富類字根的象徵,而"金"字則成為錢幣的專用字元。
「貝」又有什麼寓意呢?今三星堆出土文物或許能給我們做出合理的解釋。如三星堆二號坑出土海貝多達4600枚,且多裝於青銅禮器之中,這種情況正是「鑄銘器,藏寶財」之意,也是殷墟甲骨文和殷彝銘文中記載青銅器物中有貝的緣由。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二號坑中出土有帶圖案的玉璋(見圖一),玉璋上分為上下兩組對稱的人物圖案,由於柄部極窄且有孔,只有兩個人物(見圖二),此組人物為頭戴平冠,耳系鈴形物(見圖三)。下面一組的三個人物,則頭戴「幾」形冠,兩耳所系圓形之物(見圖四)。從兩組人物的冠、鞋和耳飾來判別,兩人組為男性,三人組為女性。從同坑出土的銅貝、銅鈴來看(見圖五),其男性耳系之物為銅鈴,女性所系則為銅貝。蓋,鈴為陽性,貝為陰性也。三星堆出土之青銅人頭像,其耳下均有穿孔,但所戴何飾物不得而知。今從玉璋所刻人物之耳飾中則找到答案了,貝則為女性性別之標志也。
在殷商甲骨文及銘文中多以「朋」為貝的計量單位,如「貝朋」,「貝十朋」,「貝六百」「貝廿朋」,《詩·小雅·箐箐者莪》雲:「賜我百朋」。這些記載,亦是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貝」是用作通用貨幣的重要理由,實際上,這些名器中的「貝」應理解為女性數量的紀錄。因為在三代時,天子諸侯就有畜妾賜妾之習俗,據《管子·小匡》曰:「昔先君襄公,高台廣池,湛樂飲酒……惟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食必梁肉,衣必文綉。」《晏子春秋》卷七載景公有「女子發簪者以數百」,同書卷八又曰:「婢妾,東郭之野人也,願得入身,比數於下陳焉。」可見諸侯王公都有數量不少的姬妾,而賞賜婢妾,也是顯示資產富有的表現。所謂「賜貝」、「賞貝」、「取貝」,正是財產富有的真實記錄。至於「一朋」具體指多少「貝」,有謂「一朋十貝」或「十朋五貝」之說。揆之情理,甲骨文「貝朋」之較符合「十朋五貝」之說,即「一貝兩朋」。否則,詩雲「賜我百朋」,以「一朋十貝」計,則要賞賜一千個女子,這亦不符合實際情況;按《尚書大傳》卷三「洛誥傳」曰:「古之處師,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以上者不朋。」故知「一朋為三」也。今三星堆出土有「三貝一朋」之銅貝即為實證也(見圖五)。若以此計,則「賜我百朋」即三百貝,「貝六百」即二百朋,似較合情理也。因此,《尚書·皋陶謨》記丹朱「朋淫於家」,同書《洪範》曰:「無有淫朋」。按《晏子春秋》卷八曰:「嬰聞之,去老者,謂之亂;納少者,謂之淫。」所謂「朋淫」,正謂與婢妾群淫之事也。由此看來,殷商卜辭殷彝銘文中之「貝」,並非貨幣也,而是女性的標志。三星堆出土的海貝亦應是當時社會女性人數的真實數量。
據《禹貢》揚州貢「織貝」來看,說明當時在東南沿海一帶亦有海貝生存,並非全是由南方印度洋而來。抑或數萬年前海洋退到基本上與今天的海岸線相近時,或許在內陸的四川盆地會殘留下數量不多的海貝。正因為其量少而珍貴,後又造銅貝代之,華夏先民取其像女性之生殖器官而珍視之。這種現象本身就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痕跡。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證實,有關女性為代表的文物極少,說明社會已漸轉向父系社會。而代表女性標志的貝又裝在極為庄嚴的青銅禮器中,更顯示出女性的崇高和受尊敬的地位。這種禮儀,自三皇五帝時代沿襲至夏商周三代,至秦時則漸廢矣。
④ 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是什麼幣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貨幣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為獲得某種商品,主要通過物物交換的途徑,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過程太過死板,人們逐步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或是堅固耐用的青銅器,或是色彩斑斕的陶器,或者其它什麼東西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這種商品就成了原始實物形態的貨幣。那麼古代哪些東西或者材料成為過貨幣呢?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由以上可總結出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如下: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⑤ 中國虛擬貨幣區塊鏈最早設計人
中國虛擬貨幣區塊鏈最早設計人是張榮寰先生,你可以網路一下:張榮寰數字經濟的基因,在生態文明頂層設計中提示了比特幣區塊鏈模式是數字經濟的基因。
⑥ 貨幣最早起源於
關於貨幣的起源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范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 256 340貫,備本錢360 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准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關於貨幣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3896423.html?si=1
⑦ 最早的貨幣出自於什麼朝代
最早的貨幣出自於商朝。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與「貝」有關。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7)最早虛擬貨幣是擴展閱讀:
貨幣體系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
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⑧ 世界上最早出現貨幣形式是什麼
貝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貨幣形式,也是我國最早使用的貨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9%92%B1%E5%B8%81 - 45k 這里有長細。
⑨ 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貨幣是
世界最早的信用貨幣起源於中國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發行的白鹿皮幣。它是用白鹿皮方尺為幣、飾以彩畫。它是一種信用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紙幣性質的貨幣,可稱是中國和世界上紙幣的「先驅」。與此同時還發行白金三品(銀錫合金)鑄成圓形龍、方形馬、橢形龜(各有幣值)是我國法定貨幣的開始。
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紙幣
「交子」在宋太宗淳化年間開始於四川流通。張詠始做交子。太宗、真宗時他在益州(成都)做官,所創交子是地方政府貨幣。「交子」是四川地方俗話,也是票證、票券的概稱,有交合之意即「合券取錢」。交子是我國和世界最早的紙幣,北宋政府發行交子是公元1023年,比歐洲使用鈔票早600多年,(歐洲瑞典最早於1690年發行紙幣)。我國最早出土的交子鈔版早年流失國外,最初發表在《東亞雜志》,國內只有鈔版拓印圖,圖上無鈔名,定性待考。
元代「中統鈔」是現存世界最早紙幣
忽必烈1260年繼承汗位,1271年定國號「元」。建大都城(北京)發行「中統交鈔」(絲本位)、「中統寶鈔(以銀為本位)後者流通廣,1271年定國號為「元」時又發行至元寶鈔。票幅163×90毫米的壹拾文是交鈔最小面值者。1277年停用金屬幣全國用紙幣。此時外國尚無紙幣,最早的波斯1294年紙幣款式仿元,票面印有「鈔」的漢字,印、法、英、俄發行紙幣更晚,說中統交鈔是世界現存最早的紙幣當之無愧,元是中國發行紙幣的盛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大明寶鈔」是世界票幅最大的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