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和虛擬經濟
1. 為什麼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呢
一是貨幣制度和匯率政策有問題。我國人民幣匯率緊跟美元,且基本上是固定匯率。這樣就很被動,人家貶值我們沒有相應貶值,事實上就是被動升值,遇到金融危機和蕭條就會吃大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們保持匯率不變就已經吃了不少虧,本輪金融危機我們仍然如此,保持匯率不變,結果又吃了啞巴虧。國外發達國家不僅樹起保護主義旗幟不斷向我國發難,而且使其本幣貶值,結果讓人民幣被動升值,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出口。所以,應該建立起彈性匯率,該貶值就貶值,該升值就升值,不需要別人強迫我們。二是發行的貨幣太多,發行的貨幣(名義貨幣)遠遠超過實際流通所需要的貨幣(實際貨幣),那麼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人民幣對內貶值。三是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尤其是房地產、鋼鐵、水泥、建築與建材等發展經濟,一方面必然助長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導致本幣貶值,另一方面不能扭轉被動局面,經濟開始陷入不良循環。四是民間資本缺乏新的投資渠道,除了炒作房地產等虛擬經濟之外,就沒有別的出路,這也是造成人民幣對內貶值的重要原因。
2.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有什麼不同
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虛擬經濟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經濟虛擬化的必然產物。經濟的本質是一套價值系統,包括物質價格系統和資產價格系統。與由成本和技術支撐定價的物質價格系統不同,資產價格系統是以資本化定價方式為基礎的一套特定的價格體系,這也就是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
實體經濟包括行政管理和技術人員,材料采購、保管和駕駛各種機械、車輛的人員,材料到達工地倉庫前的搬運裝卸工人,專職工會人員、醫務人員以及其他由施工管理費或營業外支出開支的人員的工資。
而虛擬經濟包含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計、書畫、雕刻、影視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2、工作內容不同
實體經濟主要制定、修改關於許可權和職能責任的組織結構,建立雙軌的、相互的、縱向及橫向的信息交流系統。預測對於工作人員的需求,做出人員投入計劃,並對所需要的管理政策和計劃做出預先設想。
虛擬經濟主要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做好工作人員的工資定級、升級和各種保險福利工作。通過各種教育方式,提高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覺悟,激勵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工作情況和程序進行總結、評價,以便改進管理工作。
3、職責不同
實體經濟負責本單位財產物資的統一管理,每年進行一次財產清查,健全保管、領用、維護、賠償、報廢、報損以及人員調動交接制度,保證賬物相符。
虛擬經濟負責組織編制本單位資金的籌集計劃和使用計劃,並組織實施。資金的籌集計劃和使用計劃要結合本單位的經營預測和經營決策以及生產、經營、供應、銷售、勞動、技術措施等計劃,按年、按季、按月進行編制,並根據企業的經濟核算責任制將各項計劃指標分解下達落實,督促執行。
3. 虛擬經濟的主要功能
在歷史過程中,虛擬經濟產生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並以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基本目的。這方面說,虛擬經濟的主要功能有兩個:
一、通過發行和交易相關票券,透明企業的財務信息及其他有關信息,引導資金流動,促進和調整經濟資源在各實體經濟部門和企業間的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二、促進企業組織制度的完善(例如,沒有股權分散、股票交易,則沒有現代股份公司及其內部治理結構),同時,通過提供各種金融工具,促使實體經濟部門運作風險的分散。
在現代經濟中,貨幣已不是黃金等貴金屬。紙幣、電子貨幣等作為信用貨幣,本身就是 虛擬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貨幣及創造貨幣的過程,與實體經濟相比,也屬虛擬范疇。貨幣、資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已離不開虛擬經濟。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銀根一收緊,實體經濟部門立即就有反映。縱觀世界、各國,可以說。沒有虛擬經濟,就沒有現代經濟。
近50年來,尤其是8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中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在金融創新中,金融衍生產品快速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在於。分散和防範金融風險,並通過促進資金流動(包括國際流動)來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80年代中期,隨著廣場協議簽署,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與美元的比價從 240:1急速升至140:1),由此導致了我國的日元外債在價值上的嚴重損失(一些使用日元外債的企業,迄今難以翻身),如果我們在借入外債中,能夠及時地運用外匯期貨中的某些運作手段(如套期保值),則不致發生這類損失。在國際社會中,運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防範金融風險的例子,不勝枚舉。毫無疑問,正如世間其他事物,金融衍生產品也有其負作用,但這些負作用,是可通過嚴格金融法治、加強金融監管等予以控制和防範的。
「虛假經濟」 是用於描述經濟運行中虛假成份的概念。在國內外學術界,這一概念用得不多,較為流行的是泡沫經濟「。
實際上,所謂泡沫,指的就是經濟運行中的虛假成份。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與銀行、股市等金融活動直接相關,東南亞危機冠以金融危機,這是一些人認為,虛假經濟主要來源於金融部門,是虛擬經濟的產物。但是,這一認識,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現實,更不利於實現兩個轉變,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歷史上看,從1825年至1920年的 9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11次經濟危機(其中,1857年以後的經濟危機成為世界性經濟危機)。這些危機主要不是由虛擬經濟引發(此時,虛擬經濟並未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現象)的,而是由實體經濟部門中的虛假因素導致的。對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描述說:運動逐漸加快,慢步轉成快步,工業快步轉成跑步,跑步又轉成工業、信用和投機事業的真正障礙賽馬中的狂奔,最後,經過幾次拚命的跳躍重新陷入崩潰的深淵。如此反復不已。(《反社林論》,單行本,第273頁)。從現實來看,日本泡沫經濟與房地產熱直接相關,而房地產業屬實體經濟范疇;東南亞金融危機雖從金融市場發生,但其深刻原因則在於實體經濟部門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導致對外貿易的持續逆差、外匯儲備劇減。如果說,在日本泡沫經濟、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還有虛擬經濟的負面作用的話(例如,在日本泡沫經濟中,有股市熱、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也有匯市和股市的熱炒、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那麼,韓國的危機,則主要是由實體經濟部門(大企業)的虛假問題所引致的。 事實上,實體經濟中並非沒有虛假經濟。在實體經濟運行中,虛擬經濟的形成的原因相當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情形:
其一,虛假的市場繁榮,使已生產出來的相當一部分產品實際上已成為過剩產品,這部分產品成為經濟的虛假部分。 1920年以前,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屬這種情形;日本、東南亞等國房地產熱的後果,也屬這種情形。
其二,由於科技進步緩慢、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等原因,造成產品(服務)缺乏基本的市場(包括國際市場)競爭力,難以銷售。這些生產能力及產品,成為經濟的虛假部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盧布大幅貶值,不是由於盧布發行過多,根本原因在於,由科技進步緩慢、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等所造成的經濟嚴重貶值。
其三,由於體制弊端、管理制度混亂、資產質量低下等原因,使產品成本過高、性能不全、使用不便,從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難以為客戶所接受。這些生產能力及其產品,形成了經濟的虛假部分。東南亞國家、韓國的危機,相當程度由此引發。
此外,假、冒、偽、劣、走私、地下經濟也屬實體經濟中的虛假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產出的低估,屬虛擬經濟的另一種形態。例如,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相當一部分產品價格低於價值,相當一部分實物採取非貨幣化形式直接分配或消費,由此,造成實際的經濟產出大於宏觀經濟統計數據,或者說,宏觀政策調控的經濟活動小於實際經濟活動。這種低估型虛假經濟,在直接關繫上,雖不致於引發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及危機,但對市場經濟建設、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均有負面制約。
虛擬經濟與虛假經濟的聯系,似乎一目瞭然,但事實並不如此。虛擬經濟運行中,虛假成份的形成原因相當復雜,表現也各種各樣。簡單地說,主要有三種情形:
其一:貨幣發行過多,導致投資膨脹、消費膨脹和通貨膨脹。貨幣投放量過大,一方面由中央銀行投入流通中的貨幣造成,另一方面則由商業銀行創造的派生貨幣造成,在經濟膨脹的場合,大於真實經濟的部分,形成泡沫,即經濟的虛假部分。
其二:金融資產質量低下,金融資產價格膨脹。金融資產質量低下,有多種表現。對銀行等存款機構來說,壞賬、呆滯帳過多,是資產質量低下的表現;對證券市場來說,債券到期不能如期兌付本息、股票市價遠高於其內在價值等,也是金融資產質量低下的重要表現。在資產質量低下的場合,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已大大低於帳面價值,其差額屬虛假成份。所謂金融泡沫、股市泡沫,實際上,指的就是這種由金融資產質量低下或金融資產價格膨脹所形成的虛假成份。其三,幣值高估或低估。在幣值高估的場合,以外幣計算的經濟總量被擴大,擴大的部分屬虛假范疇;在幣值低估的場合,以外幣計算的經濟總量被縮小,縮小的部分也屬虛假范疇。 虛擬經濟中的虛假成份,是引發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1929年的世界大危機,主要原因在於紐約股市崩潰。但是,虛擬經濟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虛擬經濟中所發生的諸多虛假,與實體經濟的虛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大多數場合,前者主要是由後者引致的。簡要地說:
第一、貨幣投放量過大過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實體經濟擠壓引致的。我國1992-1994年間的貨幣投放量大幅增加,就主要原因來說,是計劃經濟體制尚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中發揮作用的條件下,實體經濟部門通過倒逼,而迫使金融機構投放的。一個典型的現象是,我國的通貨膨脹總是與投資膨脹聯系在一起,同樣,每次抑制通貨膨脹,也首先從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入手。
第二、金融資產質量低下,主要是由實體經濟部門中的企業資產質量低下引致的。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存在著大量不良貸款。這些貸款所以不良,主要原因在於,它們在實體經濟部門中,以企業的不良資產形態存在著。證券市場中,股票市價所以高於其內在價值,主要原因在於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等重要經濟指標年年下滑;公司債券所以質量低下,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無力到期還本付息。
第三、幣值高估的主要原因在於,實體經濟部門的科技進步緩慢、市場競爭力減弱、產出成本增高等。東南亞、韓國等國家的情形就是如此。
4. 虛擬貨幣和黃金的辯論觀點
一、虛擬貨幣的定義
虛擬貨幣本指非真實的貨幣.
在虛擬跟現實有連接的情況下,虛擬的貨幣有其現實價值.知名的虛擬貨幣如騰訊公司的Q幣,Q點、盛大公司的點卷,新浪推出的U幣米票(用於iGame游戲),俠義元寶(用於俠義道游戲),紋銀(用於碧雪情天游戲).
二、虛擬貨幣的種類
如果不算上銀行系統的電子貨幣,網路虛擬貨幣大致可以分為:
第一類是大家熟悉的游戲幣.在單機游戲時代,主角靠打倒敵人、進賭館贏錢等方式積累貨幣,用這些購買草葯和裝備,但只能在自己的游戲機里使用.那時,玩家之間沒有「市場」.自從互聯網建立起門戶和社區、實現游戲聯網以來,虛擬貨幣便有了「金融市場」,玩家之間可以交易游戲幣.
第二類是門戶網站或者即時通訊工具服務商發行的專用貨幣,用於購買本網站內的服務.使用最廣泛的當屬騰訊公司的Q 幣,可用來購買會員資格、QQ秀等增值服務.
三、真實貨幣與虛擬貨幣的區別
第一個特點:價值形成機制不同.
一般貨幣與虛擬貨幣的價值基礎不同,前者代表效用,後者代表價值.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所「等」之「價」,語言上雖稱為價值,但實際上是指效用.而虛擬貨幣代表的不是一般等「價」之「效」,而是價值本身.
虛擬貨幣不是一般等價物,而是價值相對性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表現符號;也可以說,虛擬貨幣是個性化貨幣.
第二個特點:貨幣決定機制不同.
一般貨幣由央行決定,虛擬貨幣由個人決定.
反映到貨幣決定機制上,真實貨幣由央行決定;而虛擬貨幣市場(如股市、游戲貨幣市場)是由央行之外的力量決定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經濟學中有人把股票市場稱為虛擬貨幣市場,把股市和衍生金融市場形成的經濟稱為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本質是以個體為中心的信息經濟.
第三個特點:價值交換機制不同.
一般貨幣的價值轉換,在貨幣市場內完成;而虛擬貨幣的價值轉換,在虛擬貨幣市場內完成.一般貨幣與虛擬貨幣的價值交換,通過兩個市場的總體交換完成,在特殊條件下存在不成熟的個別市場交換關系.因此可以說,一般貨幣與虛擬貨幣處於不同的市場.
有人擔心游戲虛擬貨幣可能引發通貨膨脹,這是由於他不了解虛擬貨幣的市場交換機制,把貨幣市場與虛擬貨幣市場混為一談了.正如商品市場的供求失衡,不能直接導致貨幣市場的供求失衡,而一定要通過在總體市場上增發貨幣才能導致通貨膨脹一樣;虛擬貨幣市場上的供求失衡,也不能直接導致貨幣市場的通脹.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形成了統一的虛擬貨幣市場.目前股市是統一市場,而游戲市場還不是這樣.
舉例來說,某種游戲虛擬貨幣與人民幣的比值,最初可能是80萬比1,隨後可能變化為800萬比1.也許今天能夠購買一座城堡的虛擬幣,到明天也許就只夠買一隻戰斧了.這種現象確實可能發生;如果虛擬貨幣形成了統一市場,也確實可能對貨幣市場形成壓力,問題是,現在並不存在這樣的統一市場,游戲幣的發行主體相互獨立,且不具備金融主體的地位,更談不上在金融市場水平與貨幣的交換.而且更主要的是,無論是基礎貨幣還是增值貨幣,貨幣量(M)和貨幣價格水平(V,即流通速度)都沒有因此發生變化,因此不能認為會出現貨幣膨脹或緊縮.
對於當前的游戲幣貶值現象,寧可解釋為作為增值服務的某一游戲的服務條件發生了變化.由於游戲者水平的普遍提高或游戲者數量的增多,對虛擬幣的需求增加,所涉及服務的價格及虛擬幣的價格水平有所下降.由於這種服務供求條件的變化,導致服務價格的下降.這是一個實體商品市場就可以解釋的現象.
5. 什麼是虛擬經濟泡沫經濟通貨膨脹
一、虛擬經濟:
1、概念: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經濟虛擬化(西方稱之為「金融深化」)的必然產物。經濟的本質是一套價值系統,包括物質價格系統和資產價格系統。與由成本和技術支撐定價的物質價格系統不同,資產價格系統是以資本化定價方式為基礎的一套特定的價格體系,這也就是虛擬經濟。由於資本化定價,人們的心理因素會對虛擬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也就是說,虛擬經濟在運行上具有內在的波動性。廣義地講,虛擬經濟除了目前研究較為集中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還包括體育經濟、博彩業、收藏業等。
2、特徵特性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隨著虛擬經濟迅速發展,其規模已超過實體經濟,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范疇。
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徵。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四個方面。
實體經濟活動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即使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其從生產到實現需求均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但虛擬經濟是虛擬資本的持有與交易活動,只是價值符號的轉移。相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其流動性很高。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股票、有價證券等虛擬資本無紙化、電子化,其交易過程在瞬間即刻完成。正是虛擬經濟的高度流動性。提高了社會資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泡沫經濟:
1、概念: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2、形成原因:
(1)宏觀環境寬松,有炒作的資金來源
泡沫經濟都是發生在國家對銀行放得比較松,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的階段,社會經濟表面上呈現一片繁榮,給泡沫經濟提供了炒作的資金來源。商品經濟具有周期性增長特點,每當經過一輪經濟蕭條之後,政府為啟動經濟增長,常降低利息,放鬆銀根,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一些手中獲有資金的企業和個人首先想到的是把這些資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潛力的資源上,這就是泡沫經濟成長的社會基礎。
(2)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缺乏約束機制
從歷次泡沫經濟的發展過程看,到目前為止,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約束,關鍵是對促進經濟泡沫成長的各種投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但到目前為止,社會還缺乏這種監控的手段。這種投機活動發生在投機當事人之間,是兩 兩交易活動,沒有一個中介機構能去監控它。作為投機過程中的最關鍵的一步——貨款支付活動,更沒有一個監控機制。雖然貨款支付活動一般要通過銀行進行,但銀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據客戶指令付款,對付款的內容無力約束,加上銀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監控投機活動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於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之中。而且,政府還常常容易被投機交易所形成的經濟繁榮假象一時迷惑,覺察不到背後隱藏的投機活動,一直到問題積累到相當程度才得到發現。
三:通貨膨脹:
1、概念:通貨膨脹,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
2、類型:
(一)以通貨膨脹的劇烈程度分類
(1)低通貨膨脹
低通貨膨脹(Low Inflation)的特點是,價格上漲緩慢且可以預測。可以將其定義為年通貨膨脹率為1位數的通貨膨脹。此時的物價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人們對貨幣比較信任。
(2)急劇通貨膨脹
當總價格水平(a stander of price level)以每年20%,100%甚至200%的2位數或3位數的比率上漲時,即產生了這種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局面一旦形成並穩固下來,便會出現嚴重的經濟扭曲。
(3)惡性通貨膨脹
最惡性的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貨幣幾乎無固定價值,物價時刻在增長,其災難性的影響使市場經濟變得一無是處。
(二)以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分類
(1)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因社會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社會總供給的增長幅度,導致商品和勞務供給不足、物價持續上漲的通貨膨脹類型,其特點:自發性、誘發性、支持性)
(2)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稱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3)輸入型通貨膨脹
輸入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引起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現象(匯率所致)。
(4)結構型通貨膨脹
結構型通貨膨脹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並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現象。
6. 什麼是實體經濟,什麼是虛擬經濟此兩者又有什麼區別
虛擬經濟的形成 虛擬經濟經歷了5個主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閑置貨幣的資本化,即人們手頭的閑置貨幣成為生息資本。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間的商務借貸行為。例如,甲向有閑錢的乙借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約定到期後甲向乙還本付息。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雛形,它通過借還循環運動而取得增值。這時乙並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只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 第二階段是生息資本的社會化,即由個人之間的借貸發展到銀行和有價證券。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中介的銀行出現了。人們把閑置貨幣存入銀行,銀行再轉貸出去生息,人們還可以用手中的閑置貨幣購買各種有價證券來生息,這時人們手中的有價證券就是虛擬資本。 第三階段是有價證券的市場化,即形成了虛擬資本進行交換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進而由股票、債券逐步發展到期貨交易。早期的虛擬資本最大的問題在於缺少流動性,從而妨礙了閑置貨幣向生息資本的轉化。有價證券市場化以後就可以根據其預期的收益而自由買賣,從而產生了進行虛擬資本交易的金融市場。 第四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即虛擬資本可以進行跨國交易,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19世紀中葉美國等債務國政府和鐵路公司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金融市場上發行利率固定的債券,但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了比較大規模的跨國證券投資。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陸續出現了期貨交易方式,1973年還出現了期權交易。 第五階段是國際金融的集成化。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各國經濟之間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漸增大;二是隨著因美元脫離金本位而導致浮動匯率制的形成,金融創新的增強,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增大;三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虛擬資本在金融市場中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流量也越來越大。以上三個因素促進了各國內的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間的影響也日益增大,可以說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步。 虛擬經濟的特徵 虛擬經濟系統有這樣幾個特性。一是復雜性。虛擬經濟是一個復雜系統,其主要組成是自然人和法人,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在金融市場中進行虛擬經濟活動。每個人都有獨立決策的自由,但又不能不受到其他人的決策和環境的影響。以股票市場為例,投資者何時買進和賣出股票是由他本人自主決策的,但這個決策不可能不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也不可能不受到政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雖然在系統中由於組分之間的非線性作用而容易產生混濁現象,但由於系統的自組織作用而可以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二是介穩性。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介穩系統,即遠離平衡狀態,但還是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系統。具有耗散結構,必須要靠與外界進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穩定。比如股票市場,必須有買和賣,新資金不斷注入,股票市場才能生存。虛擬經濟的介穩性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虛擬資本的內在的不穩定性。二是來自貨幣的虛擬化。貨幣與金本位和金匯兌本位脫鉤以後,已經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政府可以用印鈔票的方式來調節貨幣供應量,沒有了以前的貨幣退出機制。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它又受到貨幣的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三是來自正反饋作用。從理論上說,股價上升會減少對股票的需求,由於買的人少了,股市供求就自動平衡了;但由於股市中存在著正反饋作用,股價上升後,許多投資者對股市前景樂觀,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來投機,由於需求增多,會促使股價進一步上升。這種正反饋作用會造成放大效應,使虛擬資本的價格大起大落。從而加劇了虛擬經濟系統的不穩定性。 三是高風險性。可分為客觀風險和主觀風險。近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從過去數據中預測將來方面取得了不少進步,但仍然不可能完全准確地預測未來,這就存在著客觀風險。主觀風險來自於人們對預期收益主觀估計錯誤。股市發展是靠人們樂觀的心理預期來支撐的,如果股市中沒有投機、泡沫和風險,就不是股市。投機者不是看未來收益的折現,而是看買賣的價差。有投機就必然有泡沫,有泡沫就必然有風險。這就是主觀風險。這種風險有正反饋作用,很容易被放大,造成恐慌。此外,內部交易、莊家操縱、信息披露不真實等違法行為的存在,也會造成虛擬經濟的高風險。 四是寄生性。虛擬經濟系統是由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又依附於實體經濟系統的。它的寄生性表現在其運行周期大體上取決於實體經濟的運行周期,但短期的背離是可能發生的。由於虛擬與實體兩種經濟系統之間聯系緊密,在實體經濟中產生的風險,例如產品積壓、企業破產等,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導致其失穩。而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例如股票指數大落、房地產價格猛跌、銀行呆賬劇增、貨幣大幅貶值等,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在市場經濟中,實體經濟已不可能脫離虛擬經濟系統而運行。 五是周期性。虛擬經濟的演化大體上呈現出周期性特徵。一般包括實體經濟加速增長、經濟泡沫開始形成、貨幣與信用逐步膨脹、各種資產價格普遍上揚、股票與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外部擾動造成經濟泡沫破滅、各種金融指標急劇下降、人們紛紛拋售實際資產和金融資產、實體經濟減速或負增長。這種周期性並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螺旋式向前推進的。虛擬經濟總是處於膨脹、泡沫生成、泡沫破滅、緊縮或者崩潰這樣一種循環運動中。 實體經濟是硬體,虛擬經濟是軟體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實體經濟。馬克思論述資本循環過程是,先用貨幣資本通過交換去僱工人、購買原料、機器、建廠房,然後通過生產變成產品,產品通過流通變成商品,商品經過交換才能再變成貨幣。我認為,這一過程就是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這是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簡單地說,虛擬經濟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 目前虛擬經濟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平均年經濟增長率為3%左右,國際貿易年增長率在5%左右,國際資本流動的年增長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總價增加了2.5倍。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1997年底全世界虛擬經濟總量是140萬億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萬億美元,大體相當於全世界GDP總和的5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流動量是2萬億美元左右,大約為世界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繼續膨脹。 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體,虛擬經濟是經濟中的軟體,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研究虛擬經濟的意義 研究虛擬經濟不僅有理論上的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方面是因為虛擬經濟的規模在迅速擴大,而我國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比,規模還比較小。股市市值最高的時候也僅相當於GDP的55%,而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流通股,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也相對較小,金融衍生物基本上還沒有發展,我國還沒有像紐約的華爾街、英國的倫巴德街等那樣大規模的金融中心。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在如何駕馭虛擬經濟方面還缺乏經驗,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在虛擬經濟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例如在資金運用方面,對於如何利用利率差和時間差,我們還有一些經驗,而對如何利用流動性差、組合差、風險差,在收益性、安全性與流動性之間取得最優的平衡,我們就知之不多了。此外,我們對如何認識和處理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也缺乏經驗。我們要認真研究虛擬經濟的運動和發展規律,特別是要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充分發揮虛擬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盡量防範和消除它的消極影響。
7. 有人說濟濟危機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引起的.請問虛擬經濟與經濟危機有什麼關系
虛擬經濟的產生與發展 虛擬經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詞語,其釋義紛雜不一,大體上有三種范疇。一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Fictitious Economy);二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的經濟活動(Virtual Economy),也有人稱之為數字經濟或信息經濟;三是指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Visual Economy)。這三種范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本文中主要討論第一種范疇。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這一概念是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中,以及在論述信用和虛擬資本的第25章及其後,對虛擬資本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他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虛擬資本本身並不具有價值,這是它和實際資本的不同之處,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某種形式的剩餘價值),這是它與實際資本的同之處。盡管經過一百多年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事物(例如期貨、期權及各種金融衍生物等)和新情況(例如貨幣脫離了金本位、經濟全球化等),但馬克思對虛擬資本的分析在當前關於虛擬經濟的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根據筆者個人的理解,所謂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間的商務借貸行為,例如某甲急需購買某種原料或貨物,但他本人並沒有足夠的資金,而某乙手頭正好有一筆錢閑置未用,於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數額的錢,許諾在一定時期內還本付息。通過這一活動某甲取得了對這筆錢的使用權,可以用其作為支付手段的功能通過實際的經濟活動取得贏利,,而某乙則以借據為憑證保持了對這筆錢的所有權,以及到期可向某甲討還本息的權利。這時某乙手中的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一種雛形,它通過借還循環運動而取得增值。這時某乙並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只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 由此可見,虛擬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閑置貨幣的資本化,即人們手中的閑置貨幣變成了可以產生利息的資本。第二個階段則是生息資本的會化,即由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將人們手中閑置的貨幣借入,再轉貸出去生息,人們還可用手中的閑置貨幣購買各種有價證券來生息,這時人們手中的存款憑證和有價證券也就是虛擬資本。生息資本的會化可以引導資金從不能用於生產、流通等實際經濟活動的人們的手中轉移到能將其用於實際經濟活動的人們手中,並可以將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較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虛擬經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有價證券的市場化,即有價證券可以根據其預期的收益而自由買賣,從而產生了進行虛擬資本交易的金融市場(例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有價證券的市場化能引導資金向預期收益較好的產業流動,從而可進一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1898年還出現了農產品的期貨交易方式,以後逐漸擴及有色金屬、石油等工業原材料,這是虛擬資本的一種新形式。 虛擬經濟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即虛擬資本可以跨國進行交易。這一過程雖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債務國和鐵路公司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金融市場上發行固定利率的債券,但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才有比較大規模的跨國證券投資,而直到第二次世界界大戰之後,在《布雷頓森林協議》及《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推動下,才逐漸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國際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能在國際范圍內引導資金向收益較好的產業流動,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同時還形成了一種新的金融市場-外匯市場。期貨交易也日益虛擬化,即將購買期貨作為一種投機的手段。60年代以來,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陸續出現期貨交易方式,1973年還出現了期權交易。 虛擬經濟發展的第五個階段是國際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國國內的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間的影響也日益增大。隨著因美元脫離金本位而導致浮動匯率制的形成,金融創新的增強,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增大,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虛擬資本在金融市場中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流量也越來越大,從而使得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增大。 據報導,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為3%左右,國際貿易平均年增長率為5%左右,但國際資本流動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總價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虛擬經濟的總量已達140萬億美元,約為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總和(28.2萬億美元)的4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的平均流動量已高達1.5萬億美元以上,約為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膨脹。 虛擬經濟系統的特性 按照系統科學的觀點,可以將虛擬經濟看作是一個系統,從而可以從系統內部的結構及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來考察這一系統的特性,以便揭示系統演化的規律。筆者認為,虛擬經濟系統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特點。 1.復雜性: 復雜系統一般的特徵是規模巨大、耦合度高、透明度低、動態而且開放,但其最本質的特徵是其組分具有某種程度的智能,即具有了解其所處的環境,預測其變化,並按預定目標採取的能力。這也就是生物進化、技術革新、經濟發展、會進步的內在原因。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復雜系統,其主要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投資者、受資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在金融市場中進行虛擬的經濟活動。雖然每個人都有按照他自己對環境及其發展前景的了解,以及其預定目標來獨立進行決策的自由,但每個人的決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人的決策的影響。雖然在系統中由於組分之間的非線性作用而容易產生混沌現象,但由於系統的自組織作用而可以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2.介穩性: 所謂介穩系統是指遠離平衡狀態、但卻能通過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維持相對穩定的系統,在系統科學中稱之為具有耗散結構的系統。這種系統雖能通過自組織作用而達到穩定,但其穩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擾動所破壞。系統的穩定性被破壞後可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動,交替地進入穩定和動的狀態,從宏觀上看來可以認為此系統是穩定在一定范圍內,即具有區域穩定性。但有時系統失穩後也可能會產生急劇的變化,甚至造成系統的崩潰。系統崩潰後有可能通過深度的結構調整而恢復介穩狀態,也可能走向消亡。一般說來,系統的慣性越大,其崩潰的可能性就越小。 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介穩系統,必須要靠與外界進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的穩定。造成其介穩性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定性。 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定性來自其本身的虛擬性,例如有價證券本身並不具有真正的價值,只是代表獲得收入的權利,是一種所有權證書,使其持有者在法律上有權索取其購買有價證券時所付出的資本所應獲得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當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進行買賣後,由於其本身並沒有價值,故其價格的確定不是按照客觀的價值規律,而是按照人們對其未來價格的主觀預測,還要受到其供求狀況的影響,這就使其價格更加脫離了實際經濟活動的效益。當虛擬資本的價格遠離其合理預期時,就會形成"經濟泡沫",要靠外界不斷注入資金來維持其穩定,但這只是一種虛假的、極易破滅的穩定。 虛擬資本的不穩定性也來自貨幣的虛擬化,即貨幣並不真正具有價值。自從貨幣與金本位及金匯兌本位脫鉤之後,雖然還具有其作為支付手段的使用價值,但已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貨幣的購買力又要受到貨幣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就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虛擬資本的不穩定性還來自虛擬經濟系統中存在的正反饋作用。例如購買某種股票的人越多,就會促使更多的人購買這種股票。人們之間的這種相互影響就是正反饋作用,它會造成放大效應,使虛擬資本的價格大起大落。 3.高風險性: 在經濟活動中所謂的風險是指人們預期的收益與實際收益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既來自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也來自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虛擬經濟在具有高風險性的同時,也有帶來高收益的可能性。 虛擬經濟系統的高風險性來自其本身的復雜性與介穩性,首先是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定性導致其價格變幻無常,而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種的增多使其變得更為復雜;其次是人們對市場及環境變化的預測能力不足,對預期收益至今也沒有找到較好的預測方法,從而較易導致決策的錯誤;再次是不少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有限,在面臨巨大的風險時會無所適從,甚至會因正反饋作用而使風險放大;最後是許多人因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風險,從而促使各種高風險、高回報的金融創新不斷出現,例如利率期貨、股票指數期貨、物價指數期貨、期權等。 4.寄生性: 虛擬經濟系統與實體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虛擬經濟系統是由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又依附於實體經濟系統的。實體經濟系統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及與其相關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可將其看成是資本的循環運動。例如生產領域的資本家在由金融市場取得資金後,就會將其作為資本來購買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來投入生產過程,然後將其產品銷售出去變成資金,從而構成了資本的循環。資本家用此部分資金及通過這一過程取得的剩餘價值來按合同歸還本息,從而也完成了虛擬資本的循環。 由於虛擬與實體這兩種經濟系統之間聯系緊密,在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的風險,例如產品積壓、企業破產等,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導致其失穩。而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例如股票指數大落、房地產價格猛跌、銀行呆帳劇增、貨幣大幅貶值等,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金融已成為經濟核心的今天,實體經濟已不可能脫離虛擬經濟系統而運行。因此,如果將實體經濟系統看成是經濟系統中的硬體,則可認為虛擬經濟系統是經濟系統中的軟體。 5.周期性: 虛擬經濟系統的演化大體上呈現周期性的特徵,一般包括實體經濟加速增長、經濟泡沫開始形成、貨幣與信用逐步膨脹、各種資產價格普遍上揚、樂觀情緒四處洋溢、股價與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外部擾動造成經濟泡沫破滅、各種金融指標急劇下降、人們紛紛拋售實際資產及金融資產、實體經濟減速或負增長等階段。但是這種周期性並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螺旋式地向前推進的。 金融危機-虛擬經濟系統的崩潰 金融危機是指利率、匯率、股價等金融指標全部或大部突然而急劇地惡化的現象,這時人們紛紛拋售其實際資產並變現其虛擬資本,導致經濟及會的動盪。例如1982年發的拉美金融危機、1995年發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這次東亞金融危機等。盡管這些危機的誘因和規模各不相同,但都對有關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關於這次東亞金融危機的成因,國際學術界有以下三種主要的理論。 經濟基礎論:這一理論主要是由柯賽提(G. Corseti)、克魯格曼(P. Krugman)、畢贊提(P. Pesenti)、羅貝尼(N. Roubuni)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東亞經濟奇跡"實際上是問題百出的,這些經濟奇跡的背後是東亞各國及地區的經濟基礎不穩固,經濟基本要素的發展不協調,以及各國宏觀經濟策的失誤。 由於東亞這些國家的基本經濟要素出了問題, 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而金融危機只不過是經濟危機的反映而已。他們將東亞金融危機的形成歸結為貨幣實際估值過高、經常項目赤字過大、投資過度、對銀行的過分支持、以短期借貸來支持長期投資,以及缺乏適當的金融監管體制等6個因素。 金融恐慌論:這一理論主要是由薩克斯(J. Sachs)、瑞德萊特(S. Radelet)等人提出的。他們指出,東亞各國及地區經濟基本要素存在的問題本身不足以構成金融危機,這種危機主要是外來因素造成的。是國際資本流動造成的沖擊,使人們對東亞金融市場及經濟前景產生了一種過分悲觀的預期,而這種預期把個別東亞國家發生的問題看成是整個東亞的通病,因而造成外資突然地大量撤出,導致危機的發生。他們將東亞金融危機的形成歸結為投資者的盲目樂觀情緒、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將流動性危機誤認為清償性危機、國際市場條件的惡化,以及國內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等5個因素。 資本流動論:這一理論主要是由世界銀行的阿爾巴(P. Alba)等人提出的。他們指出,要弄清東亞金融危機的成因,就應認真分析國際資本流動的狀況。東亞國際資本流動的特點是私人資本流入佔了越來越大的比例,而且已由產業投資為主轉向金融證券投資為主。由於許多東亞國家及地區採取固定匯率制及中性的財策,使國內財赤字穩定,造成國內經濟穩定的一種假象,從而大大有利於外資大量的流入。大量資本流入到一個脆弱的經濟,就有可能引發危機。他們將東亞金融危機的形成歸結為金融機制不健全、企業過分龐大集中、過度鼓勵對外借款,以及宏觀經濟的脆弱性等4個因素。 以上三種主要觀點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著重點的不同,所指出的問題中有一些是大體相似的。 筆者認為,從系統論的角度看來,可以認為金融危機的成因主要是基於是虛擬經濟系統的內在特性,加上來自外界的擾動。形象地說金融危機就像是雪崩,可以將雪山下的岩石看作實體經濟,將覆蓋於其上的雪層看作虛擬經濟,而將雪崩看作虛擬經濟的崩潰。這種說法主要基於虛擬經濟系統的介穩性質,系統內部的耗散結構在外因的觸發下突然崩潰,從而造成滾雪球式的效應。 通過考察虛擬經濟系統的結構與演化規律,可以將金融危機的成因歸結為以下五類。 1.實體經濟系統運行失常: 其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與效益之間的失調,通常的問題是著重追求高速發展而忽視效益,也沒有注意結構的合理化。例如從1990年到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前,韓國5大集團除了LG集團,其它4家都靠銀行貸款進行了大規模多元化擴張。結果,每個集團都擁有涉及十幾個到幾十個行業的30家到80家相關企業,但其資產-負債率一般高達300-500%。而且近年來韓國大企業集團的營業收入收益率(利潤/營業收入)不斷下降。1996年度,進入全球500家最大企業的韓國大企業(13家)營業收入收益率只有0.77%,1997年度(12家)進一步降到0.33% 。又如近二十年來,馬來西亞一直奉行積極干預經濟、主導市場的策,推行"趕超戰略",以高投入刺激經濟高速增長作為發展經濟的首要目標,以主要依靠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大量利用國際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來支持國內信貸,忽視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其出口產品中電子產品占相當大比重,在國際市場需求減少時未能及時進行調整,導致出口銳減,而還在興建許多與國力不相稱的大型建設項目,耗費了大量外匯,使得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這些情況都會削弱作為虛擬經濟基礎的實體經濟。但是經濟的快速增長容易造成人們對未來的過於樂觀的預期,而這種預期又導致盲目投資,以及國外資金的盲目流入,從而掩蓋了嚴重的問題。 此外,企業間的相互拖欠、生產能力過剩、原料及產成品庫存積壓、企業虧損及破產、房地產大量閑置等實體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以及企業從事金融投機活動失敗造成的損失等等,最終都會以銀行壞帳的形式沖擊虛擬經濟系統,使其更加難以保持穩定。 2. 宏觀管理失誤: 宏觀管理的失誤對實體經濟運行的影響是人所知的,對虛擬經濟運行的嚴重影響卻往往被忽視。例如東亞各國和地區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多半實行主要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在美元升值時就會造成本幣高估,再加上實行高利率(例如從1991到1996年,泰國貨幣市場利率與美國聯邦基金市場的利率相差3.15%以上),鼓勵銀行向外借款等措施,使外資大量流入,刺激起盲目投資、開發房地產及購買證券的熱潮。有些國家的出於治需要,極力散布樂觀情緒,對投資者造成誤導。 在鼓勵及投資者盲目樂觀情緒的支持下,必然會導致虛擬經濟的不斷膨脹,經濟泡沫也隨之增多。大量外資的流入不但掩蓋了實體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而且還為維持虛擬經濟系統的耗散結構提供了能量。由於經濟前景看好,對本幣的需求旺盛,股市及房地產業生氣蓬勃,靠借新債來還舊債似乎不成問題,使得銀行敢於放膽借債及放貸,致使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加劇了其內在的不穩定性。 3.金融系統稚嫩脆弱: 許多東亞國家的金融系統建設未能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保持同步,其金融系統既不成熟又不健全,在面臨外來沖擊和巨大風險時表現脆弱。由於資本市場的不發達,使有些東亞國家和地區以銀行為主要的融資中介,用短期的借貸來支持長期的投資。由於缺乏其它融資手段,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成為銀行用以彌補投資收益低下和滯後的救草,而一旦借不到新債就會引起嚴重問題。但是由於對銀行的過度支持,使銀行產生一種只顧逐利、不承擔風險的所謂的道德危機(Moral Hard),再加上銀行與企業的關系過於密切,容易導致過度借貸行為。而金融機構的不健全,以及缺乏適當的監管機制又進一步助長了這種道德危機。 有些東亞國家在金融系統還很不健全時就貿然實行金融自由化,弱化或放鬆金融監管,讓大量的國外資自由進出,甚至聽任國際投機資本在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成為產生金融危機的誘因。例如,印尼銀行機構在1988年只有74家,而6年以後(1994年)就增加到206家。金融機構雖飛快膨脹,但管理監督跟不上,造成失控。在此情況下短期積累的大量的外債進入了這樣脆弱的金融系統,必然導致危機。有些國家雖對金融機構有所監管,但由於員的,與金融機構相互勾結,使這種監管流於形式,直到產生嚴重問題時才暴露出來。例如1998年日本大省有數名在職員因受賄而被捕,有25名前金融檢查在23家地方銀行擔任理事以上職務,很難令人相信他們會對銀行實行嚴格的監管。 4. 投資人群信心動搖: 在每個國家的金融市場上都有成千上萬個國內外投資者從事虛擬經濟活動。可以認為,每一個投資者都遵循一種理性行為,即按照其對市場情勢的判斷來決定是繼續投資還是撤資。由於東亞經濟連續快速地增長,加上不少東亞國家及地區採取各種措施積極吸引外資,使得投資者對東亞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都預期能得到較高的收益,在沒有冷靜地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之前就迅速大量地投入資金。但一旦出現問題時,市場卻會在由於投資者這種樂觀情緒的破滅及信息的不對稱而在總體上出現了一種過度的恐慌,匆忙地迅速撤走資金,導致了資本逆流。按理說,有償還能力但缺乏流動性的借款人應當能在資本市場上借到現金以償還債務,他們之所以借不到錢是因為每一個貸放者都假定其它的貸放者不會對這些借款人貸款。這時虛擬經濟系統的耗散結構在沒有新的資金注入時就難以維持穩定。 5.投機資本興風作浪: 在金融創新與國際金融一體化的同時,也產生了以各種對沖基金為主的一批國際投機資本。目前美國至少有4200家對沖基金,資本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其資金杠桿率高達1:300之多。這些金融投機者無時不在窺測方向,製造風波,追逐高額利潤。他們的嗅覺非常靈敏,一旦有套利的機會就會聞風而至,無利可圖時就會迅速撤離。這次東亞金融危機就是以國際投機資本沖擊泰國金融市場為導火線而產生的,但是這種外部的擾動只有通過虛擬經濟系統內部的耗散結構才能發揮作用。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經濟的虛擬化是經濟會化深入發展的必由之路。虛擬經濟是一把兩刃劍,它既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又會給實體經濟帶來損害。它最大的危害是會造成金融危機,並有可能引發經濟和治危機,導致會動盪。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日益增強的今天,我們對虛擬經濟的迅速發展決不能採取視而不見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應當認真研究其運動和發展的規律,以盡量防範並消除其消極影響。
8. 求解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區別
虛擬經濟的形成
虛擬經濟經歷了5個主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閑置貨幣的資本化,即人們手頭的閑置貨幣成為生息資本。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間的商務借貸行為。例如,甲向有閑錢的乙借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約定到期後甲向乙還本付息。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雛形,它通過借還循環運動而取得增值。這時乙並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只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
第二階段是生息資本的社會化,即由個人之間的借貸發展到銀行和有價證券。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中介的銀行出現了。人們把閑置貨幣存入銀行,銀行再轉貸出去生息,人們還可以用手中的閑置貨幣購買各種有價證券來生息,這時人們手中的有價證券就是虛擬資本。
第三階段是有價證券的市場化,即形成了虛擬資本進行交換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進而由股票、債券逐步發展到期貨交易。早期的虛擬資本最大的問題在於缺少流動性,從而妨礙了閑置貨幣向生息資本的轉化。有價證券市場化以後就可以根據其預期的收益而自由買賣,從而產生了進行虛擬資本交易的金融市場。
第四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即虛擬資本可以進行跨國交易,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19世紀中葉美國等債務國政府和鐵路公司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金融市場上發行利率固定的債券,但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了比較大規模的跨國證券投資。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陸續出現了期貨交易方式,1973年還出現了期權交易。
第五階段是國際金融的集成化。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各國經濟之間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漸增大;二是隨著因美元脫離金本位而導致浮動匯率制的形成,金融創新的增強,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增大;三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虛擬資本在金融市場中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流量也越來越大。以上三個因素促進了各國內的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間的影響也日益增大,可以說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步。
虛擬經濟的特徵
虛擬經濟系統有這樣幾個特性。一是復雜性。虛擬經濟是一個復雜系統,其主要組成是自然人和法人,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在金融市場中進行虛擬經濟活動。每個人都有獨立決策的自由,但又不能不受到其他人的決策和環境的影響。以股票市場為例,投資者何時買進和賣出股票是由他本人自主決策的,但這個決策不可能不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也不可能不受到政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雖然在系統中由於組分之間的非線性作用而容易產生混濁現象,但由於系統的自組織作用而可以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二是介穩性。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介穩系統,即遠離平衡狀態,但還是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系統。具有耗散結構,必須要靠與外界進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穩定。比如股票市場,必須有買和賣,新資金不斷注入,股票市場才能生存。虛擬經濟的介穩性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虛擬資本的內在的不穩定性。二是來自貨幣的虛擬化。貨幣與金本位和金匯兌本位脫鉤以後,已經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政府可以用印鈔票的方式來調節貨幣供應量,沒有了以前的貨幣退出機制。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它又受到貨幣的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三是來自正反饋作用。從理論上說,股價上升會減少對股票的需求,由於買的人少了,股市供求就自動平衡了;但由於股市中存在著正反饋作用,股價上升後,許多投資者對股市前景樂觀,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來投機,由於需求增多,會促使股價進一步上升。這種正反饋作用會造成放大效應,使虛擬資本的價格大起大落。從而加劇了虛擬經濟系統的不穩定性。
三是高風險性。可分為客觀風險和主觀風險。近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從過去數據中預測將來方面取得了不少進步,但仍然不可能完全准確地預測未來,這就存在著客觀風險。主觀風險來自於人們對預期收益主觀估計錯誤。股市發展是靠人們樂觀的心理預期來支撐的,如果股市中沒有投機、泡沫和風險,就不是股市。投機者不是看未來收益的折現,而是看買賣的價差。有投機就必然有泡沫,有泡沫就必然有風險。這就是主觀風險。這種風險有正反饋作用,很容易被放大,造成恐慌。此外,內部交易、莊家操縱、信息披露不真實等違法行為的存在,也會造成虛擬經濟的高風險。
四是寄生性。虛擬經濟系統是由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又依附於實體經濟系統的。它的寄生性表現在其運行周期大體上取決於實體經濟的運行周期,但短期的背離是可能發生的。由於虛擬與實體兩種經濟系統之間聯系緊密,在實體經濟中產生的風險,例如產品積壓、企業破產等,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導致其失穩。而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例如股票指數大落、房地產價格猛跌、銀行呆賬劇增、貨幣大幅貶值等,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在市場經濟中,實體經濟已不可能脫離虛擬經濟系統而運行。
五是周期性。虛擬經濟的演化大體上呈現出周期性特徵。一般包括實體經濟加速增長、經濟泡沫開始形成、貨幣與信用逐步膨脹、各種資產價格普遍上揚、股票與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外部擾動造成經濟泡沫破滅、各種金融指標急劇下降、人們紛紛拋售實際資產和金融資產、實體經濟減速或負增長。這種周期性並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螺旋式向前推進的。虛擬經濟總是處於膨脹、泡沫生成、泡沫破滅、緊縮或者崩潰這樣一種循環運動中。
實體經濟是硬體,虛擬經濟是軟體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實體經濟。馬克思論述資本循環過程是,先用貨幣資本通過交換去僱工人、購買原料、機器、建廠房,然後通過生產變成產品,產品通過流通變成商品,商品經過交換才能再變成貨幣。我認為,這一過程就是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這是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簡單地說,虛擬經濟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
目前虛擬經濟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平均年經濟增長率為3%左右,國際貿易年增長率在5%左右,國際資本流動的年增長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總價增加了2.5倍。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1997年底全世界虛擬經濟總量是140萬億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萬億美元,大體相當於全世界GDP總和的5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流動量是2萬億美元左右,大約為世界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繼續膨脹。
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體,虛擬經濟是經濟中的軟體,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研究虛擬經濟的意義
研究虛擬經濟不僅有理論上的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方面是因為虛擬經濟的規模在迅速擴大,而我國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比,規模還比較小。股市市值最高的時候也僅相當於GDP的55%,而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流通股,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也相對較小,金融衍生物基本上還沒有發展,我國還沒有像紐約的華爾街、英國的倫巴德街等那樣大規模的金融中心。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在如何駕馭虛擬經濟方面還缺乏經驗,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在虛擬經濟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例如在資金運用方面,對於如何利用利率差和時間差,我們還有一些經驗,而對如何利用流動性差、組合差、風險差,在收益性、安全性與流動性之間取得最優的平衡,我們就知之不多了。此外,我們對如何認識和處理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也缺乏經驗。我們要認真研究虛擬經濟的運動和發展規律,特別是要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充分發揮虛擬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盡量防範和消除它的消極影
9. 高一政治 虛擬貨幣和貨幣有什麼區別
1、釋義本質不同:
虛擬貨幣:虛擬貨幣是指非真實的貨幣。
貨幣:貨幣(Currency,CCY)是購買貨物、保存財富的媒介,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
2、種類不同:
虛擬貨幣:游戲幣、專用貨幣等
貨幣:硬幣、紙幣、存款貨幣等
(9)貨幣貶值和虛擬經濟擴展閱讀:
虛擬貨幣市場形成:
互聯網引致了一個新的市場的出現,這個市場就是基於網路空間的虛擬市場。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和溝通場所,同時也給企業提供了經營市場,企業從以產品為核心,到以服務為核心,必須轉變為以客戶為核心。
隨著計算機人工智慧技術、資料庫技術的發展,企業可以便利地搜集顧客的信息,做到及時了解客戶需求,改變企業經營策略,實時掌握經濟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