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化背景下貨幣制度
❶ 什麼是貨幣制度
貨幣制度編輯
概述貨幣制度又稱幣制,是一國政府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貨幣流通結構和組織形式。典型的貨幣制度包括貨幣材料與貨幣單位;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貨幣發行的准備制度等內容。概念貨幣制度也指國際貨幣體系,即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各國為了解決在國際貿易貨幣制度
、國際結算中國際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資產等國際貨幣問題的需要,對於涉及國際貨幣流通各個方面,包括貨幣的兌換與匯率制定、國際收支調節、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經過協商談判調節確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規制、辦法、機構,形成國際貨幣體系。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適應當時國際經濟關系的需要和各國國內貨幣制度的現實情況自發形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逐漸瓦解,分裂為若干貨幣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中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到70年代後由於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漸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2基本構成要素編輯貨幣材料1、貨幣制度的基礎條件之一是要有確定的幣材。世界上許多國家曾經長期以金屬作為貨幣材料,確定貨幣制度
用什麼金屬作為貨幣材料就成為建立貨幣制度的首要步驟。具體選擇什麼金屬做貨幣材料受到客觀經濟發展條件以及資源稟賦的制約。貨幣單位2、貨幣單位也是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之一,在具體的政權背景下,貨幣單位表現為國家規定的貨幣名稱。在貨幣金屬條件下,需要確定貨幣單位名稱和每一貨幣單位所包含的貨幣金屬量。規定了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統一的價格標准,從而使貨幣更准確地發揮計價流通的作用。當代,世界范圍流通的都是信用貨幣,貨幣單位的值的確定,就同如何維持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比價有直接關系。通貨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1、將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通貨)可以區分本位幣和輔幣。本位幣是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所鑄成的鑄幣,亦稱主幣。輔幣是主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供日常零星交易與找零之用貨幣制度
2、本位幣的面值與實際金屬價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貨幣,國家規定本位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允許本位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的國家,對於流通中磨損超過重量公差的本位幣,不準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機構兌換新幣,即超差兌換。3、輔幣一般用賤金屬鑄造,其所包含的實際價值低於名義價值,但國家以法令形式規定在一定限額內。輔幣僅具有限法償性,但可以與主幣自由兌換。輔幣不能自由鑄造,只准國家鑄造,其鑄幣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當代紙幣條件下,輔幣與賤金屬鑄造的主幣經常標示國家名稱或者可以體現國家權威,但與歷史上金屬貨幣體系中將主幣與輔幣鑄造發行權分別授予不同部門比較,更多的是具有象徵意義。4、銀行券和紙幣是貴金屬儲量以及相應的金銀貨幣不能滿足商品經濟發展擴大的需要而出現的產物。銀行券是由銀行發行、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信用貨幣。早期銀行券流通的前提和背景是持券人可隨時向發行銀行兌換金屬貨幣。經歷1929— 1933年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之後,西方各國中央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停止兌現,其流通已不再依靠銀行信用,而是依靠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從而使銀行券轉化為紙幣。3貨幣的鑄造(印刷)、發行、流通制度編輯貨幣發行准備制度貨幣發行准備制度分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金屬貨幣與銀行券同時流通條件下,為了避免銀行券過多發貨幣制度
行、保證銀行券信譽,發行機構按照銀行券的實際規模保持一定數量的黃金和外匯資產;另一種情況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發行紙幣的金融機構(中央銀行或者商業銀行)維持一定規模的黃金和外匯資產。發行貨幣機構按照一定要求與規則持有黃金就是黃金儲備制度,是貨幣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國貨幣穩定的基礎。多數國家的黃金儲備都集中由中央銀行或國家財政部管理。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黃金儲備主要有三項用途:第一,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的准備金,也就是作為世界貨幣的准備金;第二,作為時而擴大時而收縮的國內金屬流通的准備金;第三,作為支付存款和兌換銀行券的准備金。在當代世界各國已無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紙幣不再兌換黃金,黃金准備的後兩項用途已經消失,但黃金作為國際支付的准備金這一作用仍繼續存在,各國也都儲備一定量的黃金作為准備。各國中央銀行為了保證有充足的國際支付手段,除了持有黃金之外,還可以選擇儲備外匯資產,具體選擇何種外匯資產,既取決於該外匯資產所對應的外國貨幣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的可接受性,也要考慮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匯率變動以及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由於面臨匯率風險,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應考慮持有適當的外匯資產組合而不是單一外匯資產。4貨幣法定償付能力編輯規定貨幣材料規定貨幣材料就是規定幣材的性質,確定不同的貨幣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貨幣制度。但是哪種物品可以貨幣制度
作為貨幣材料不是國家隨心所欲指定的,而是對已經形成的客觀現實在法律上加以肯定。即根據現實通過法律規定來決定哪種材料作為本位貨幣,這種規定實際上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由 生產水平與發展程度決定的。從歷史上看,曾經歷了從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到金本位制,再到不兌現本位制的過程。[1] 現各國都實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對貨幣材料不再做明確規定。規定貨幣單位貨幣單位是貨幣本身的計量單位,規定貨幣單位包括兩方面:一是規定貨幣單位的名稱,二是規定貨幣單位的值。在金屬貨幣制度條件下,貨幣單位的值是每個貨幣單位包含的貨幣金屬重量和成色;在信用貨幣尚未脫離金屬貨幣制度條件下,貨幣單位的值是每個貨幣單位的含金量;在黃金非貨幣化後,確定貨幣單位的值表現為確定或維持本幣的匯率。規定流通中貨幣的種類規定流通中貨幣的種類主要指規定主幣和輔幣,主幣是一國的基本通貨和法定價格標准,輔幣是主幣的等分,是小面額貨幣,主要用於小額交易支付。金屬貨幣制度下主幣是用國家規定的貨幣材料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鑄造的貨幣,輔幣用賤金屬並由國家壟斷鑄造;信用貨幣制度下,主幣和輔幣的發行權都集中於中央銀行或政府指定機構。支付償還能力規定貨幣法定支付償還能力貨幣法定支付償還能力分為無限法償和有限法償。無限法償指不論用於何種支付,不論支付數額有多大,對方均不得拒絕接受;有限法償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額的限制,若超過限額,對方可以拒絕接受。金屬貨幣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輔幣則是有限法償,在信用貨幣制度條件下,國家對各種貨幣形式支付能力的規定不是十分的明確和絕對。流通程序規定貨幣鑄造發行的流通程序貨幣鑄造發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為金屬貨幣的自由鑄造與限制鑄造、信用貨幣的分散發行與集中壟斷發行。自由鑄造指公民有權用國家規定的貨幣材料,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在國家造幣廠鑄造鑄幣,一般而言主幣可以自由鑄造;限制鑄造指只能由國家鑄造,輔幣為限制鑄造。信用貨幣分散發行指各商業銀行可以自主發行,早期信用貨幣是分散發行,各國信用貨幣的發行權都集中於中央銀行或指定機構。規定貨幣發行准備制度貨幣發行准備制度是為約束貨幣發行規模維護貨幣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貨幣發行者在發行貨幣時貨幣制度
必須以某種金屬或資產作為發行准備。即國家規定中央銀行或政府,為保證貨幣的穩定,要儲備一定的貴金屬、外匯。本世紀30年代以後,各國逐漸取消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金匯兌本位制。在當代,世界各國都實行的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即不兌現本位制。在金屬貨幣制度下,貨幣發行以法律規定的貴金屬作為發行准備。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各國貨幣發行准備制度的內容比較復雜,一般包括現金准備和證券准備兩大類5演變編輯分類將歷史上至今曾經出現過的貨幣制度可以分為兩類,即金屬本位與紙幣本位。金本位制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是指以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1、金幣本位制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為貨幣金屬的一種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有: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輔幣和價值符號(如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在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之間,根據兩國貨幣的黃金含量計算匯率,稱為金平價。2、金塊本位制金塊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銀行發行、以金塊為准備的紙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它與金幣本位制的區別在於:其一,金塊本位制以紙幣或銀行券作為流通貨幣,不再鑄造、流通金幣,但規定紙幣或銀行券的含金量,紙幣或銀行券可以兌換為黃金;其二,規定政府集中黃金儲備,允許居民當持有本位幣的含金量達到一定數額後兌換金塊。3、金匯兌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是指以銀行券為流通貨幣,通過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金匯兌本位制與金塊本位制的相同處在於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國內流通銀行券,沒有鑄幣流通。但規定銀行券可以換取外匯,不能兌換黃金。本國中央銀行將黃金與外匯存於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允許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並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國貨幣的法定比率,從而穩定本幣幣值。布雷頓森林體制布雷頓森林體制是指各國政府將本幣與美元掛鉤制定兌換比率,這樣使各國貨幣與黃金間接掛鉤。在這種國際貨幣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處在等價於黃金的關鍵地位。所以,這種制度又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牙買加體系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形成的國際貨幣制度,主要內容:(1)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2)匯率安排多樣化;(3)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包括 ①運用國內經濟政策。② 匯率政策。③通過國際融資平衡國際收支。④通過國際協調來解決國際收支平衡問題。⑤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來調節。牙買加體系對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仍存在著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銀本位制銀本位制是指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在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中銀本位的歷史要早於金本位。銀本位制的運行原理類似於金本位制,主要不同點在於以白銀作為本位幣幣材。銀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含有的白銀價值一致。銀本位分為銀兩本位與銀幣本位。復本位制本位制指一國同時規定金和銀為本位幣。在復本位制下金與銀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銀本位制下一樣,可以自由買賣,自由鑄造與熔化,自由輸出輸入。復本位制從表面上看能夠使本位貨幣金屬有更充足的來源,使貨幣數量更好地滿足商品生產與交換不斷擴大的需要,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的貨幣制度。「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金銀兩種金屬中市場價值高於官方確定比價的不斷被人們收藏時,金銀兩者中的「貴」金屬最終會退出流通,使復本位制無法實現。這一現象被稱為「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在於金銀復本位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排他性、獨占性的矛盾。紙幣本位制1、將紙幣本位制又稱作信用本位制,概由於從國家法律而論,紙幣已經無須以金屬貨幣作為發行准備。2、紙幣制度的主要特徵是在流通中執行貨幣職能的是紙幣和銀行存款。3、紙幣給政府通過調節貨幣數量影響經濟活動創造了條件。4、對紙幣制度自實行之日起就存在著不同的爭論。主張恢復金本位的人認為只有使貨幣能兌換為金,才能從物質基礎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為,促使政府謹慎行事。贊同紙幣本位制的人則認為,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十分廣泛,政府通過改變貨幣供應量以實現預定的經濟目標,已經成為經濟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區域制度地區貨幣制度和跨國貨幣制度(一)一國兩制下的地區貨幣制度1997年和1998年,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出現了人民幣、港幣、澳元「一國三幣」的的特有歷史現象。由於這三種貨幣是在不同的地區流通,所以不會產生「格雷欣法則」效應。(二)跨國貨幣制度和歐元1999年元月1日,歐元啟動,歐元成為歐共體十一國唯一的法定貨幣,各成員國原有的貨幣可繼續流通到2002年6月30日。歐元是人類歷史上的跨國貨幣制度的創新。可以預見的是:一個主權國家內部的貨幣制度發展成為跨國貨幣制度,地區性的跨國貨幣制度發展成為全球性的跨國貨幣制度,將是貨幣制度發展的必然歷史趨勢。❷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發展
一、回歸新金本位制的構想
出於對所謂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已經構成「倒金字塔」的疑慮,以及美元代行世界貨幣時所導致的「金融霸權」的疑慮,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相信我們必須重新回到金本位制的軌道上來,並提出了所謂「新的金本位制」構想,即全球所有國家同時加入金本位制國家聯盟,來一致確定或同時變更其貨幣相對於黃金的穩定關系。據說這樣既保留了目前金融全球化可能帶來的全球福利增進,又克服了資本積累和世界經濟的虛擬化(Spencer,M;1995) 。持有該構想經濟學家既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也有一些發達國家的左派經濟學家,例如美國的哈羅德等(姜凌;1999) 。其理由基本是:1、貨幣作為價值尺度自身必須具有價值,現行的信用貨幣體系只能導致人們對純粹信用貨幣的瘋狂追逐和進入資產的無節制膨脹;2、目前的黃金儲備數額巨大,足以保證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取得相當的穩定性;3、回歸金本位制度還意味著,發達國家榨取通過膨脹稅以及國際鑄幣稅的可能性被剝奪,因此新金本位更公正;4、金本位制能更有效地克服經濟國家主義,由於各國貨幣實際上是用黃金錶徵的,不存在利用名義匯率的升貶值來行"貿易或金融的國家保護主義之實"的可能(Shelton,J;1998) 。
貨幣體系的百年危機和變遷證實,向金本位制度的回歸幾乎不能解決任何問題。1、盡管在80年代以來,爆發了多次區域性金融危機,但是目前尚沒有一例演變為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乃至崩潰。從歷史上看,金本位制並不足以保證世界經濟避免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威脅。例如古羅馬、中世紀的歐洲、西班牙和巴西都在徹底的金本位制下發生了物價漲幅在30倍以上的通貨膨脹;而世界經濟則在金本位制下於1879-1896和1929-1933年之間爆發的以金融體系的崩潰為導火索的世界性經濟蕭條(鍾偉;2000) 。2、金本位制度是對人類資源的驚人浪費,世界經濟越發達,所需要的純粹作為交易中介的全球黃金存量就越驚人(特里芬;1997) 。退言之,即使金本位制度下的金融資本全球化更為公正,但它卻註定要使全球經濟增長收斂於一個極限(全球可充當貨幣用途的黃金存量),或崩潰於一個極限(這是指要麼世界經濟的發展由於黃金資本的極度匱乏而崩潰;或由於人類技術的進步可以合成黃金而導致金本位基礎全部喪失而崩潰)。經濟金融化或虛擬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進程。3、人類並非沒有進行過回歸金本位制度的失敗嘗試,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英國和1933-1934年的美國。 例如美國在羅斯福新政時期曾經部分地採納過所謂的"償付美元"(Compensated Dollar)的計劃,這種金本位制制度允許貨幣黃金官價進行周期性調整以穩定國家的物價水平,即當價格下降時以提高黃金官價而在價格上升時降低黃金官價,這時的金融資本國際化實際上是公開以犧牲其它國家的通貨穩定來換取本國的物價穩定(Warren, G & Pearson,F;1937) , 較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金本位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公正性。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向金本位制復歸的實踐也說明,試圖重拾被拋棄了近半個世紀的金本位制是不可能的。
二、重建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構想
在1997年2月15日至17 日德國席勒研究所與高克斯國際勞工委員會在瑞斯頓通過的緊急呼籲書中提出來的。在呼籲書上簽名的有席勒研究所的創辦人海爾格和烏克蘭國家議會議員那塔利亞等各國政界學界知名人士數百人、包括80位美國現任和前任議員、53位獨聯體國家的議員、17位拉丁美洲的議員、35位宗教界人士、40位國際工會領導人,以及來自歐洲、非洲和亞洲的政府首腦和知名人士。而持有類似於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觀點的,恐怕還包括諾獎獲得者,法國的阿萊,以及頗有爭議的美國人Lyndon.Larouche等人(Sanger,D;1999) 。
該吁書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1、目前全球金融投機泛濫和國際金融秩序混亂,世界面臨生產衰退和大規模失業。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制推行的所謂改革政策,給前蘇聯、東歐國家以及許多拉美、非洲國家造成嚴重的社會災難。整個國際金融體系時刻有傾覆之憂,其政治、社會、軍事惡果不堪設想。2、由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已可能威脅到整個人類的文明,所以必須緊急召開新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世界各個主權國家需要採取聯合行動,破除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制,建立新的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球性債務重組和恢復固定貨幣匯率制度。金融資本全球化本身所包含的發達國家對國際鑄幣稅的壟斷,已經使外圍國家成為犧牲品,國際金融機構無權要求用人民的血肉來償還他們的債務。2、美元充當世界貨幣是極其危險的,「不僅對於一國的人民,而且對於全世界的人民,現在必須設法廢除國際壟斷金融機構強加給他們的金融枷鎖」。主權國家有權推行獨立的反經濟蕭條經濟政策,對社會基礎設施、工業和農業的大規模投資提供低成本的長期信貸。更為極端的恢復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議則要麼聲稱全球進入廢止現有貨幣的緊急狀態(Larouche,L;2000) ,要麼呼籲銷毀貨幣,重構新的全球管定匯率制和全球中央銀行(Shelton,J;1994) 。
上述構想似乎忽略了貨幣體系自身演進的歷史必然性及其進步性,無論金融全球化造成全球福利增量的分配公平與否,它至少是導致了全球一個福利增量的出現;純粹譴責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並從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出發要求重建金融新秩序,將資本利得的全球分配公平化,其用意無可厚非,但是由於目前國際貨幣和經濟體系基本上是發達國家所壟斷的資本主義體系,這樣的體系勢必服務於世界經濟?quot;一超多強,貨幣體系的改革進程似也很難由發展中國家"呼籲"中的新布雷頓森林體系來解決。
三、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近來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往往還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世界銀行等的尖銳指責,因此,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不能不和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聯系在一起。以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為代表,提出了重構這些國際組織的設想。鑒於這種思路往往寄希望於將IMF改造成全球中央銀行,因此其理論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937年哈耶克在其《貨幣的民族主義與國際穩定》,1982年麥金農的《貨幣穩定的國際准則》等(Mekinnon,R;1984) 。其理由如下:1、IMF最初的目標是保證開放的全球經濟的貨幣穩定,以替代在二戰之前就搖搖欲墜的金本位體系。但IMF和世界銀行一樣,是為美國提供全面控制而設計的,美國否定了全球中央銀行的設想,而代之以更弱的、處於依附狀態的IMF,以便於對它既實施控制,又和其它國家共同分攤責任。2、這樣的制度設計使得IMF既沒有能力強迫發展中國家執行結構調整,並防止其過度聚舉債;也沒有能力要求操縱它的發達國家實施有效的債務減免方案。3、IMF雖然追求在最大公開化條件下,加速其重歸貨幣可兌換的目標,但它所提出的極其野蠻的解決方法是眾所周知的,IMF沒有真正的權威來穩定國際貨幣體系。而其它指責並不局限於IMF,甚至包括世界銀行、WTO、西方七國集團以及聯合國等等。
基於以上分析,薩米爾.阿明認為,改革方案應該包括以下內容:1、將IMF轉變為擁有真實的世界貨幣發行權的世界中央銀行,這種真實貨幣將取代美元,保證匯率的穩定,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在增長中調整"所需的清償能力。2、把世界銀行變成一種基金,使它能夠從德國和日本等吸收國際資本,並注入到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美國)。這種意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資本流動調節同時會迫使美國減少其巨額的經常項目赤字。3、檢討歐洲、日本和美國之間的金融政策協調,使之朝著允許匯率獲得相對穩定,並迫使美國調整其結構性赤字的方向發展。同時依據地區性和世界性相互依存關系來重建第三世界國家組織,從而消除正在進行中的全球單極化的消極影響。4、重建聯合國體系,使之成為政治和經濟談判的場所,以便於把世界主要地區的金融活動和貨幣政策協調機制建立起來(阿明;1995) 。
以上構想的實質,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對美元霸權、對發達國家主導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安,希望發達國家更多地分攤貨幣危機的損失等。但很明顯地,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實際上處於霸權後體系,該體系中有霸則穩,貨幣體系背後也同樣是國力的對比(Cooper,N;1989) 。發展中國家更應該強調的,也許是貨幣體系中,強國和弱小國家權責的平衡,如何正確分享更多的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引導和發言權,仍然是有待爭取的遙遠路途。
四、國際貨幣的非國家化和組合商品化設想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認為,既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種種弊端與國別信用貨幣(尤其是美元)充當世界貨幣有關,那麼最直接和最大膽的設想當然就是將貨幣非國家化,這種思路包括兩種方案。一是私人金融機構發行的競爭性貨幣,使貨幣與國家信用完全脫鉤。我們來看貨幣非國家化根治現行金融體制諸種難題的理由:1、國際金融體系脆弱性加深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歸結為政府壟斷貨幣發行的弊端。從孟德爾、米塞斯一直到N.Wallace 、L.White等的所謂貨幣法律限制學派,一致將貨幣定義為法律限定之結果, 政府將國內和國際鑄幣稅收入當做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2、政府先天就缺乏制約貨幣發行的內在動力,政府對貨幣發行權的濫用和壟斷是造成貨幣體系脆弱不堪的關鍵。解決這些問題的捷徑就是貨幣發行的非國家化,即廢止國家發行貨幣的特權,由私人銀行來發行貨幣。因為非國家化貨幣具有自由競爭性,競爭將導致大多數具有私人貨幣退出流通領域,市場上將僅存信譽卓著的跨國金融機構所發行的非國家化貨幣,這種建議甚至沒有超出哈耶克早年的思想(Hayek,F;1973) 。二是以組合商品為基礎的價值貨幣,使貨幣成為純粹的商品本位貨幣。部分反對美元本位的經濟學家,除了象阿明那樣建議創造全球通貨以外,也有持商品組本位貨幣的。實際上早在1931年時格雷厄姆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些缺陷並提出了貨幣的組合商品化建議。即人們可以用一組基本商品,例如鋼、銅(資訊 論壇)、煤、木材和小麥(資訊 論壇)作為貨幣基礎來發行貨幣,金融機構發行的組合商品貨幣來替代信用貨幣,將使貨幣從根本上喪失信用特徵,而成為一種以實物資本為抵押的價值貨幣,自然現在貨幣體系就對所謂金融資產膨脹之類?quot;金融癌症具有先天免疫力。
以貨幣非國家化來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治療方案十分危險,其實質乃是剝奪國家的任何鑄幣稅可能,轉而將這種鑄幣稅利益完全交付給市場約束下的金融機構,以此來完全消除國家可能從金融資本全球化中獲得的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影響。這種理想主義設想之所以比現行的貨幣體系更為危險,是因為它建立在根深蒂固的自由主義理念上,實際上自由以及市場機制的有效性都是有限的(Buchanan,J;1976) 。貨幣非國家化改革的失敗意味著世界金融經濟的總危機,其成功則意味著具備發行世界貨幣資格的巨型金融機構的出現,這種巨型金融機構幾乎可以摧垮一切試圖對其本身進行監管的國家或國際組織,而這種"金融巨無霸"當然不大可能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
至於由私人機構發行以商品組為基礎的、具有全額實物資本抵押式的貨幣,其本身可能給貨幣體系帶來的問題遠多於其能解決的問題。不僅將使設置、儲備、保管這些所謂商品組的費用極度高昂;且一旦發生貨幣危機,由於作為貨幣價值基礎的抵押商品組構成復雜,難以分割和分配,實際上是不可能和相應的貨幣相兌現的,貨幣體系將失去對金融危機的幾乎全部自我調節能力。因此上述兩種方案在理論和實踐上難有希望。
發展中國家還就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提出了許多其它方案,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方案還有:1、24國集團簽署的《加拉斯加申明》,意在由國際債務人(通常是發展中國家)和債權人(通常是發達國家)共同承擔國際貨幣體系危機的損失,以及擴大發展中國家在重大國際金融機構中的參與權。2、世界經濟論壇第七屆東亞經濟高峰會提出的《危機地區方案》,意在整頓金融體系,加強全球資本流動監管,以及採取區域貨幣制度、徹底美元化、強化國際貨幣協調等等。總體上來看,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要求在於降低匯率波動、增強自身清償力、強調危機損失的全球分攤等。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從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人類的貨幣體系一直在"無制度"中運行(陳彪如;1990) 。目前以美元代行世界貨幣,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國際貨幣領域擁有強大的發言權的確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防範貨幣危機不利,但迄今我們既未探索出,也沒有充分預見到可以取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更為公正和穩健的新世紀貨幣體系。
❸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09年金融危機背景下為什麼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控制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是防範金融危機的必要選擇
資本主義的金融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創新、虛擬資本不斷膨脹、不斷縮水、金融危機不斷的波動史。運用馬克思主義貨幣信用理論,研究和掌握目前正在肆虐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特點和爆發原因,對於防止虛擬資本的過度投機和形成金融大泡沫,有效地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確保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再次驗證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正確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十五章中對「信用和虛擬資本」進行了專題論述。馬克思引用威?里瑟姆在《關於通貨問題的通信》中說:「空頭匯票,是指人們在一張流通的匯票到期以前又開出另一張代替它的匯票,這樣,通過單純流通手段的製造,就製造出虛擬資本。在貨幣過剩和便宜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辦法被人使用到驚人的程度。」
在引用詹?威?吉爾巴特《銀行業的歷史和原理》理論時,證明了「銀行的目的在於便利營業。但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很難說營業在哪一點終止,投機從哪一點開始……在有銀行的地方,都可以較容易和較便宜地獲得資本。資本便宜會助長投機。」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貨幣信用制度進行深入研究,認為虛擬資本本身並不具有價值,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某種形式的剩餘價值)。虛擬資本的不穩定性來自貨幣的虛擬化,即貨幣並不真正具有價值。自從貨幣與金本位及金匯兌本位脫鉤之後,雖然還具有其作為支付手段的使用價值,但已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貨幣的購買力又要受到貨幣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就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隨著現代金融創新能力的提升,虛擬資本從初端的商品期貨或期權、貨幣期貨或期權、債券期貨或期權、股票期貨或期權,以及相應的遠期合約、互換、互換期權等,逐步向包括利息率期貨或期權、股票價格指數期貨或期權、物價指數期貨或期權及其它組合式綜合價格指數期貨或期權等高級衍生產品和工具轉化,勢必導致整個經濟的虛擬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並通過「蝴蝶效應」迅速殃及全球實體經濟!
因此,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必然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這是百餘年金融發展史所證明了的一條正確論斷。
二、監管缺位與虛擬資本過度膨脹是爆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兩大元兇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指導下,全面奉行「市場作為經濟運行機制的穩定性」理論的美國金融業,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金融創新,開發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衍生產品,使資本極度虛擬化,並將虛擬經濟推高到失控狀態。實體經濟一旦被打上虛擬化的烙印,經濟泡沫的破滅則是早晚之事。再者,美國的低儲蓄和超前消費生活理念,無形地助推了次級債市場的空前繁榮。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許多機構違背「謹慎經營」的原則,利用創新濫用金融杠桿密切相關,高負債率和利用資本市場過度融資造成了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深度災害。(一)失控的金融創新加深了資本虛擬化程度,加劇了投機和冒險行為。
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的衍生品交易幾乎覆蓋和壟斷了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次級債便是其中之一,它將大批基金吸引到次貸衍生品的「漩渦」中來。當市場陶醉在「金融創新改變了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規律」美夢中時,危機便悄悄降臨。美聯儲連續15次降息於2003年6月見底至1%,然後因油價推動全面通脹等系列因素而被迫加息,從2004年6月起連續17次加息至5.25%。這時,基金的「分散風險」失靈了,保險公司連自己也不保險了,利率變化的「蝴蝶翅膀」扇動出金融風暴的「路線圖」:越來越多的低端客戶無法正常支付按揭貸款——房貸違約率上升,市場開始拒絕次貸抵押債券——房市泡沫破裂,作為抵押品的期房價格急劇縮水——涉足次貸的金融機構平均30倍的杠桿效應將風險急劇放大,負債和資本金比例嚴重失調,被迫快速出售資產來平衡其債務——「恐慌性殺價」與「負債和資本金比例失調」惡性互動,導致資產價格循環式下跌——流動性驟然收緊,資金嚴重短缺——銀行惜貸,殃及正常經營的無辜企業——政府緊急救市措施被解讀為危機深不見底,股市大跌,投資信心嚴重受挫——行業多米諾骨牌效應令金融巨頭紛紛倒地——失業率急劇上升,消費明顯萎縮——資金從資本市場恐慌性撤離——債務鏈將次貸危機向持有次貸等美國債權、美元資本的國家和地區快速延伸……次貸就這樣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風險變為安全,最後把創新變為危機。次貸自身也因而「衍生」成為金融扭曲、異化的典型代表。
(二)金融監管滯後或缺位,導致錯失處置危機的最佳時機。
監管缺位,美國監管機構對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的過度放縱。隨著金融產品不斷創新,其監管的法制進程也一直處於反復和搖擺中。199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鬆監管,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衍生工具被投機賭博趨勢主宰。衍生產品的對沖和套期保值功能,日益被投機賭博性操作淹沒。
同時,許多金融大鱷繞開監管束縛,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競相發展場外交易,為金融危機的爆發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國際清算銀行、各國監管部門及國際掉期和衍生品協會等對場外交易參與者的調查統計, 2007年下半年全球所有未清償的場外交易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增長15%,衍生品場外交易未清償合約的價值是場內交易的5倍以上,其速度和規模遠遠超出場內交易,有些國家場外交易規模甚至占整個衍生品市場份額的80%以上。
正是監管部門放任和允許金融市場的場外交易和過度創新,沒有進行必要的窗口指導和政策干預,才最終導致這場禍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大爆發
<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三、金融危機對金融業及實體經濟的深度危害(一)嚴重危及金融安全,製造金融恐慌。起端於華爾街的次貸危機,終於在2008年下半年演變為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特別是以雷曼兄弟等金融巨頭破產案為標志的「多米諾骨牌」坍塌效應,被迅速傳遞到世界各國,從而引發了一場來勢洶涌、好像深不見底的「金融海嘯」,歐美、亞洲等主要經濟體無一倖免,一度造成全球性大恐慌,資本市場迅速縮水,嚴重打擊了公眾信心。就連最不開放的北朝鮮,也因中國的傳遞效應使其礦產品出口業務大為收縮;而以金融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撐的冰島等小國,則面臨國家信用的喪失和「政府破產」的悲劇。歐美金融業依靠政府大量注資和提供政府擔保才得以續業。<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二)嚴重沖擊實體經濟。
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最直接、影響最大的是「惜貸」。面對籌資困難以及利率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規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萎縮。美國三季度GDP同比下降0.3%,許多國家大幅下調經濟增長速度。第二是消費萎縮。據統計,美國9月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為200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不難理解,這失業的16萬人只能是減少各種日常支出才能繼續生活。而對於沒有失業的人來說,投資股市和基金的錢越來越少、自己未來的薪水只降不升、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都會讓人們不由自主地捂緊了錢包。表現這一狀況的是零售業銷售情況,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降1.2%,是3年來的最大降幅。第三是投資需求下降。從銀行貸款難或者貸款利率高,人們就不會願意投資,新企業不會開工、也不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現有企業不會擴大生產規模。<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我國作為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一分子,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也未能倖免。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伴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我國的外向型企業就一直處於艱難的境地,未能進行結構調整的出口企業面臨十分嚴峻的破產關停壓力。特別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更將涉外企業置於困境,訂單大幅減少,生產難以為繼,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三季度GDP罕見地降到兩位數以下,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8.2%,同比降低9.7個百分點。金融危機的威力正逐步顯現,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也正在釋放。 0 5566688 2010-1-8 6:28:43 121.18.71.* 舉報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第六個層面,勞動就業。此次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競爭對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個層面,經濟增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GDP增速下降較多時,我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八個層面,經濟地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恢復經濟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會比我國大得多。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將會縮小,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上升。具體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價可能會考慮「中國企業談判因素」,而不是過去那種我國「需求什麼」國際市場「炒什麼」、「漲什麼」的格局。
❹ 電子貨幣對貨幣制度的影響
電子貨幣的影響:
1、使貨幣劃分層次模糊。由於電子貨幣是以虛擬的形式出現在網路上,用戶可以隨時通過自己的指令來改變現金與儲蓄、活期與定期之間的轉換。所以貨幣劃分層次的界限由於電子貨幣正在日益減少,原來認為貨幣供應量有著明確的內涵和外延的優點將喪失。
2、電子貨幣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實行法定推備金制度以控制存款擴張和貨幣創造的一個特殊的貨幣層次。隨著電子貨幣的不斷完善和成熟,當電子現金可以成為新形式的現金貨幣,加入基礎貨幣行列時,則可能使得基礎貨幣虛擬化。電子貨幣的發展將減少流通中的現金,同時,如果電子貨幣替代銀行存款,由於目前各國法律尚未規定電子貨幣要交准備金,因此這將會減少商業銀行的存款推備金,也會導致基礎貨幣的減少。
3、使貨幣供應主體變大。在電子貨幣無須准備金和市場准入的條件下,很多金融組織,甚至是企業加入了電子貨幣的發行。從電子貨幣的職能與特性、電子貨幣的發生與主體等方面看,進入電子貨幣時代後,貨幣的發行權將趨於分散化。
(4)虛擬化背景下貨幣制度擴展閱讀:
電子貨幣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電子貨幣部分替代流通中的現金,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從而對貨幣的需求會減少。另外,電子貨幣還有信用創造的作用,也使得對貨幣的需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從而導致利率的波動,利率的波動反過來導致貨幣需求的不穩定。貨幣需求的波動加大,就會降低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傳導作用。
❺ 8000字以上的金融相關論文
相關範文:
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僭越的動力機制與表現
[摘要] 虛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滲透與發展,貫穿著金融虛擬化的自我膨脹和擴張。貨幣虛擬化和信用創造為金融的虛擬化趨勢提供了正向的內在動力,而以金融衍生品為特徵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性不斷突破信用框架提供了逆反的規避動力。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正在國際信用體系架構、信用貨幣發行和信用對象規制等過程中不斷踐履著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關鍵詞] 金融虛擬化 信用制度 動力機制 表現
一、引言
伴隨著貨幣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緯度。以貨幣虛擬化為基礎的金融虛擬化以及對金融虛擬化正負功能影響的探討層出不窮,盡管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各執一詞,但不可迴避的是,虛擬經濟作為脫離傳統「實體經濟」范疇的新範式,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膨脹與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張息息相關。金融虛擬性作為當代金融的一個突出特徵,其演變歷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態勢,在經濟虛擬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由弱變強、以幾何級數膨脹的趨勢和規律。
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的脈絡看,任何經濟邏輯中都留有人類的烙印,人們不僅參與經濟活動,而且干預甚至掌控經濟的內生過程,這個過程也匹配著人類經濟制度的衍生過程。諾思認為:「制度變遷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諾思,2000,第110頁)經濟是一種復雜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會使經濟偏離正常的軌道。貨幣虛擬化發展趨勢和信用的不斷創設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內在動力本源,而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金融規避行為所引發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外在制度條件。下面我們將從金融虛擬性擴張與廣義信用制度關系角度探討當前金融虛擬化如何從不同層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動力: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
金融活動依託貨幣運動與信用創新實現對實體財富和虛擬財富的優化配置。貨幣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態和萌芽,也是金融產生的內在本原,信用則為二者的過渡創造權利與義務的外在制度保障。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的伴生與互動共同構建了金融虛擬化的正向動力激勵。
金融虛擬性的擴張過程內始於貨幣虛擬性的內在特性外化,貨幣虛擬化的趨勢是在商品的內在矛盾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並使貨幣在表現商品價值的材質上不斷與實物背離的過程中實現的。「用一種象徵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馬克思,1976,第95頁)貨幣起源於商品之間的聯系,使直接物物交換的自然過程轉向了以貨幣為媒介進行間接交換的社會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孕育著信用。信用從一開始就具有替代貨幣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沖動。
貴金屬貨幣的出現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它出現之前,商品交易是單純的物物交換,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臨諸多交易「瓶頸」。貨幣虛擬性無論內在特質還是外在表現都受到貨幣形式原始狀態的制約。此時,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延續更多依賴於一種社會契約。「盡管這些條款也許從來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過,然而它們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樣的,在普天之下都是為人所默認或者公認的。」(盧梭,2002,第39頁)貴金屬貨幣的出現雖然緩解了商品內在矛盾,並使後者外在的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卻只是為貨幣虛擬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實物貨幣自身價值的存在限制了價值虛擬表現外,不成熟的信用關系也從外部環境上制約著貨幣虛擬化的發生。這種可以與之結合並內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貨幣條件下才使貨幣虛擬化外溢成為可能。
信用貨幣(銀行券、法幣等)對貴金屬貨幣的替代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貨幣虛擬化受貨幣材質的限制。盡管金本位、銀本位或雙本位制度是信用貨幣得以流通的基礎,但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度和信譽性仍存疑問,這種疑問在國家權威性和銀行信用性的雙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時,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已經超脫了實物商品或服務范疇,轉而將前者提升到了國家和銀行的信用層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敘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行紙鈔(隨後被稱為通貨)的權利被轉移給政府,……或者可以這么說,通貨僅有名義價值,而且它的供給完全由政府決定。」(考夫曼,1998,第15頁)銀行信用可以創造貨幣,從而使貨幣數量實現多倍增長,存款准備金制度以及非現金結算制度的建立,為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貨幣增長並不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而是通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實現的,這使得原本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演化為純粹的價值符號,貨幣實現了虛擬化的外溢。
經濟信用化使經濟過程逐步擺脫了經濟主體自身積累的依賴,轉而依託外部資金來源的融資。由此,資本支付手段的職能被部分貨幣所有者創新為價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資本,進而虛擬資本開始登上經濟舞台。客觀地講,虛擬資本的產生是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亦成為金融虛擬化的開端。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帶來預期收入的資本。它是由債券(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它們所代表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並不是代表資本,那麼,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馬克思,2004,第451頁)對資本增值無限制的追求與自有資本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限制了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抑制了虛擬經濟的發展。此時,為虛擬資本發展保駕護航的信用制度應運而生,「還有一種促進集中的力量,這就是信用制度。」(齊威格,1997,第280頁)通過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可以由貨幣資本家貸給企業經營,使虛擬資本的積累大大超過了實體資本的積累,從而也就推動了金融虛擬化的蓬勃發展。
無論是貴金屬貨幣還是信用貨幣,他們均是在一國內部以貴金屬作為儲備而介入金融活動的。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核算也仍然以國際公認的世界貨幣——黃金作為交易的貨幣匯兌基礎,可以說,此時的貨幣虛擬化仍然提留在一國母體內部,還沒有具備佔領全球金融貿易活動的能力。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維持著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這成為虛擬資本跨越國界進行世界范圍資本配置的障礙。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以及美國黃金儲備的大量流失,布雷頓森林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國際虛擬化能力終於裝備在貨幣身上,金融虛擬性也隨之超越國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圍內來發揮其強大的虛擬化功能。
三、逆反動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規避動力
金融虛擬化過程隨著對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斷提出而發展,兩者存在著緊密的辯證聯系。虛擬資本產生之前,金融虛擬化相對獨立於信用制度之外,它的運行更多的是一種基於貨幣內生虛擬性突破各種束縛發展壯大的自然發展過程;虛擬資本產生之後,金融虛擬化一方面得到了實現虛擬性外溢的強大信用保證,另一方面自身的獨立性又始終成為突破制度設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圍實施虛擬性擴張的內在沖動。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約束。諾思(North)認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關聯影響的框架,它們確定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講,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盡管金融虛擬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制度保障作用,但這種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著將金融創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內,客觀上又為金融虛擬性的擴張套上了一副無形的「鎖鏈」。畢竟金融虛擬化源於貨幣虛擬化所表現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作用與外化,是一個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客觀過程,制度的衍生則是人類尋求自身價值實現得以保證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人類主觀意志對客觀規律遵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辯證地講,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落後於金融虛擬擴張的,這就決定了早期金融虛擬化所推動的信用生成在虛擬性膨脹後又反過來成為制約其內在發展的桎梏。由此可見,金融的內在虛擬性僅僅表徵著金融具有虛擬化的傾向與能力,而其虛擬化程度是否顯著則受到不同歷史階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這也為金融機構規避信用約束,實現虛擬創新提供了動力來源。
美國經濟學家凱恩(E.J.kane)於1984年提出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規避創新就是指迴避各種金融規章制度的管制以期達到理論最大化的目標模式。規制型金融創新意味著內在市場自發力量與外在市場機制相結合共同迴避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所尋求的金融創新行為。凱恩的理論實際也為我們詮釋當前金融虛擬化的全球性擴張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金融市場的微觀行為主體——金融企業或機構與宏觀規制主體——政府和銀行之間,存在著自由與管制的博弈。金融企業或機構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體,其尋求的是以市場力量的自發運動來維系其價值創作、增值過程,實質上是金融虛擬化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企業或組織制度層面的體現。而以金融穩定為宏觀目標的政府和銀行則必須兼顧雙面責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動力,為金融企業或機構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對這種動力實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調節的范圍內,即設定並實施的規章制度框架。金融企業或機構通過創新來規避管制,一旦危機金融穩定,政府又會加以管制,這種管制將導致新一輪的規避行為。管制和規避引起的創新總是不斷交替,形成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
從當前全球虛擬經濟發展的態勢看,金融虛擬性的規避創新主要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設與泛化表現出來。廣義的金融衍生品不僅僅涉及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合約,而且應當涵蓋基於實體標的產權證券化或債權證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組合型衍生產品。這種寬口徑金融衍生品的市場交易是對既定製度規范圈設框架的突破,它使國家決策和信用規制的對象「進化」得虛無化,從而為金融虛擬化的膨脹與擴張提供了一種逆反動力。
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從理論上講,當前金融虛擬化的擴張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結果。當貴金屬非貨幣化之後,所有的貨幣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機制,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面對貨幣的不斷虛擬化顯得力不從心。此時,各國的貨幣發行主體必須依靠國家制定的信用制度來控制各國信用貨幣的供給量,約束金融虛擬化的擴張。然而,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強勢發展使得任何一個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的國家和地區都失去了獨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給的能力。金融虛擬性擴張使國別信用制度一方面無法再為金融虛擬性提供強有力的信用保證,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金融虛擬化在全球的擴張。因此,實現對信用制度多方位、全形度的僭越越來越成為金融虛擬化在全球擴張的必然要求。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一國虛擬化貨幣主導國際信用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所設定的是以美國為中心國家,歐洲和日本為邊緣國家的世界經濟格局。在這個框架內,經濟貨幣格局表面上是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但實質卻是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貨幣體系。因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發達國家都在試圖維持兩個固定比率,即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固定比率。盡管1973年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使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固定比率「脫鉤」,但各國與美元之間的匯率關系卻固定下來,並且成為當今全球國際匯兌的主體,「美元金本位」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例如,從美元在國際貿易中貨幣計價的比例來看,美國的國際貿易只佔全球國際貿易的13.5%,而以美元計價的國家貿易卻佔全球國際貿易的近半數,政府部門的國際資本流動基本上是以美元計價的,有的國家甚至國內也採用美元計價。在國際匯兌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個國家的貨幣採用釘住美元或釘住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
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的獨霸地位使這種一國的虛擬化貨幣支配著國際金融體系。各國儲備的不再是黃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就使美國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創造出各種金融虛擬工具來實現以前「金本位」下無法平衡的國際收支逆差。從下表所表現的美國從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到2005年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看,2005年的7915.08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與1973年的71.4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順差相比,32年的經常項目逆差增長了大約112倍。在這些經常項目中,除了美元外還存在著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另外,與1973年44.86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國7854.49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順差較之1973年增長了近176倍,從而實現了美元的巨額「出口」。盡管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債務人」,但他卻成功的使美元觸角伸入到世界各個角落。這表明一國在擁有國際「鑄幣權」的條件下,可以使一國虛擬化貨幣不再受到任何國別信用制度的約束,彰顯了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國際信用制度的嚴重缺失。
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ccounts Data
2.「美元金本位」引發各國信用貨幣的膨脹
美元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決定了各國在外匯儲備中主要以美元儲備為主。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32年裡,經常項目逆差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元大量無節制的外流,貿易順差國獲得美元貨款,除留在各國商業銀行境外金融機構的美元頭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國按照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匯兌比率兌換成本國貨幣。大量美元的湧入必然促使本國貨幣管理當局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從而使本國信用貨幣出現膨脹。這一點對於國際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顯得尤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新華網)。按照1美元兌換6.8元人民幣的比率計算,中國累計發行了近10.4萬億人民幣,即使中央銀行用短期債券對增發的人民幣進行對沖,也會導致銀行間市場的擴張。作為僅次於現金的流動性非常強的資產,短期債券使銀行市場只有通過不斷地對沖才能使這部分現金始終停留在銀行間而不擴散到民間市場上。另外,各國滯留下的大量美元則作為國家的外匯儲備通常以購買美國等貨幣開放國家的政府或大企業債券保存下來。(劉駿民,2007,2)這些債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資產,這無形中又加大了外匯儲備國的金融風險。比如我國經濟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國次貸款危機的影響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國的信用制度在外來國際貨幣的沖擊下不僅顯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外虛擬化貨幣在本國的擴張提供了信用服務。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規制對象虛無化
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各種信用行為和關系,其藉助的工具就是對信用貨幣供求機制的有效管理來保證信用的維系。然而,隨著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展,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逐漸虛擬化、縹緲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則使信用規制的箭頭更加無所適從。在以往貨幣金融工具和普通證券階段,由於金融交易是以實體經濟的存量作為交易基礎的,盡管具有一定虛擬性,但它仍然受到實體經濟的制約。期貨與期權、指數期貨與期權等從出現就是十足的虛擬資產或產品,不僅其質是虛擬的,而且從量上也是交易者想像的結果,具有絕對的虛擬的特點。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帶著眾多投機者對未來虛無縹緲的預期沖擊著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穩定。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已有較長的歷史。184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遠期和期貨交易。當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長,據美國《福布斯》雜志1995年載文稱,國際金融市場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種,並且還將不斷增加。2004年有組織金融衍生合約交易總額為1143.9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0.7%。貨幣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7.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2.7%。利率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1043.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1.3%。股票指數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93.5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3.4%。場外衍生市場交易未清償合約名義金額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長11.6%,達220萬億美元(2004年世界統計年鑒)。以上數據說明,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壯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幾乎可以無限設計,只要符合人們短期牟利的投機心理,人們就可以不斷地實現金融創新的泛化。
五、結語
虛擬經濟的最本質特徵在於其虛擬性,它可以憑空創造、無中生有,基於它脫離實體經濟的特性給予國家經濟表面的繁榮或泡沫,使國家信用在調控國別信用行為和規避風險方面變得軟弱無力。金融虛擬化擴張表現出巨大的投機性,而這種投機性背後卻隱含著無法估量的危機。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金融虛擬化已經在宏觀領域支配著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也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中國股市的暴漲暴跌、中國外匯儲備的巨幅增加都說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金融虛擬化支配或犧牲的對象,誰也不能逃脫。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勇敢面對。所以我們應當通過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加速國家金融、信用體系的成熟,完善對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信用規制等措施,保障我國金融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2
[4](英)喬治·考夫曼:現代金融體系: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美)保羅·齊威格:資本主義發展論[M].商務印書館,1997
[6](美)D·C·諾思: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發展經濟學的革命(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劉駿民李曙軍:全球流動性膨脹與經濟虛擬化[J].開放導報,2007年(2)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❻ 銀行虛擬化的方案誰有能給個建議書不
目 錄
1. 方案背景 3
2. VMWare解決方案綜述 4
2.1. 虛擬化簡介 4
2.2. 方案綜述 5
2.2.1. VMware伺服器整合解決方案 5
2.2.2. VMware商業連續性解決方案 7
2.2.3. 虛擬架構部署 10
2.2.4. 虛擬架構環境的集中管理、自動化及優化運行 12
3. 虛擬化整合實施方案 14
3.1. 使用硬體軟體列表 14
3.2. 部署方案 14
3.2.1. 技術重點 14
3.2.2. 實施步驟 15
3.2.3. 數據同步 18
4. 方案總結 20
方案背景
廣發銀行現有IT環境包含3台IBM X3850伺服器,9台IBM X3650伺服器以及1台HP DL580G4伺服器。企業現考慮實現遠程同步備份,要實現該功能,首先要配置與現有環境完全相同的IT架構, 如若要購買相同伺服器進行建設並實現IT架構的高可用性,還需購置第三方應用軟體進行支持,必然會導致資源嚴重浪費並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基於ESX架構的虛擬化設計,可以幫助企業只需要2台高性能的伺服器,既能夠實現與原有IT架構完全相同的架構,還可以實現VMotion,DRS,HA等高級虛擬化功能,用以提升企業IT環境的高可用性,高管理性。為幫助貴行在不影響現有正常應用的前提下,快捷准確的實現虛擬化架構的轉化,升級,特編寫此方案。
VMWare解決方案綜述
虛擬化簡介
當前,全球有超過2萬個公司用戶,以及4百萬個最終用戶,涵蓋各行各業、大中小企業等正在應用著VMware公司的軟體,包括99%的Fortune 100公司。通過部署VMware軟體以應對復雜的商業挑戰,如資源的利用率和可用性,用戶已經明顯體驗到它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包括降低了整體擁有成本(TCO),高投資回報和增強了對他們的用戶的服務水準等。
虛擬架構的發展
第一代的虛擬化產品通過一個hypervisor或者是主機的架構提供了伺服器的分區能力。第二代的虛擬化技術增加了虛擬化的管理、生產力的規劃、物理伺服器到虛擬機的遷移已經其他的工具用於整合生產伺服器。VMware的第三代虛擬架構(VI3)代表了下一代的虛擬化技術,該虛擬架構重新定義了一個新的IT標桿,它將工業標准伺服器和存儲虛擬化成了一個整體,聚合成一個動態的可集中管理的資源池,可使任何應用或操作系統保持持續優化和高可用狀態。它使得企業有能力去轉化、管理和優化他們的IT系統架構。VMware的虛擬架構可以讓用戶的數據中心被整合成一個單一的包括處理器、存儲和網路連接的資源池。
虛擬架構的優勢
在一個虛擬架構中,用戶可以把資源看成是專屬於他們的,而管理員則可在企業范圍內管理和優化整個資源。VMware的虛擬架構可以通過增加效率、靈活性和響應能力來降低企業的IT花費。管理一個虛擬架構可以讓IT部門更快的連接和管理資源,以滿足商業所需。
虛擬架構可以讓IT部門達成以下目標:
35%-75% TCO 節省
通過將整合多個物理伺服器到一個物理伺服器降低40%軟體硬體成本;
整合比:生產環境10-15 : 1 ,開發測試環境15-20 : 1;
每個伺服器的平均利用率從5%-15%提高到60%-80%;
降低70-80%運營成本, 包括數據中心空間、機櫃、網線,耗電量,冷氣空調和人力成本。
提高運營效率
部署時間從小時級到分鍾級, 伺服器重建和應用載入時間從 20-40 hrs =>15-30 min;
以前硬體維護需要之前的數天/周的變更管理准備和1 - 3小時維護窗口,現在可以進行零宕機硬體維護和升級。
提高服務水平
幫助您的企業建立業務和IT資源之間的關系,使IT和業務優先順序對應;
將所有伺服器作為大的資源統一進行管理,並按需自動進行動態資源調配;
無中斷的按需擴容。
舊硬體和操作系統的投資保護
不再擔心舊系統的兼容性,維護和升級等一系列問題。
方案綜述
VMware伺服器整合解決方案
隨著企業的成長,IT部門必須快速地提升運算能力-以不同操作環境的新伺服器形式而存在。因此而產生的伺服器數量激增則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去運作,管理和升級。
IT部門需要:
提升系統維護的效率
快速部署新的系統來滿足商業運行的需要
找到減少相關資產,人力和運作成本的方法
VMWARE伺服器整合為這些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
虛擬構架提供前所未有的負載隔離,為所有系統運算和I/O設計的微型資源控制。虛擬構架完美地結合現有的管理軟體並在共享存儲(SAN)上改進投資回報率。通過把物理系統整合到有VMWARE虛擬構架的數據中心上去,企業體驗到:
更少的硬體和維護費用
空閑系統資源的整合
提升系統的運作效率
性價比高,持續的產品環境
整合IT基礎伺服器
運行IT基礎應用的伺服器大多數是Intel構架的伺服器
這一類的應用通常文件和列印伺服器,活動目錄,網頁伺服器,防火牆,資料庫,NAT/DHCP伺服器等。
雖然大多數伺服器系統資源的利用率在10%-15%,但是構架,安全和兼容性方面的問題導致必須指定不同的物理平台來運行它們。
管理,安裝補丁和添加安全策略將花去大量的時間。另外,伺服器的衍生組件將導致設備,動力和散熱方面的成本上升。
因為低伺服器的利用率,低CPU的合並和中等I/O的要求,IT基礎伺服器首選作為虛擬化和相關整合的候選者。
虛擬化使貴行能實現:
達到甚至超過每個CPU,4個負載的整合比率
更便宜的硬體和運作成本
在伺服器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進,包含添加,移動,變更,預制和重置
基礎應用將變得更強壯和災難抵禦能力
整合重要應用伺服器
根據5個不同的伺服器軟體來大幅降低成本的實例,VMWARE出具了一份研究報告。
使用伺服器TCO模型來分類和計算成本,我們分析顯示VMWARE伺服器軟體幫助這些企業實現:
減少28%-53%的硬體成本
減少72%-79%的運作成本
減少29%-64%的綜合成本
客戶目標:
整合空閑伺服器和存儲資源,為新項目重新部署這些資源
提升運作效率
改進伺服器的管理靈活性
通過零當機維護改善服務等級
標准化環境和改進安全
災難狀態下,減少恢復時間
更少冗餘的情況下,確保高可用性
更有效的適應動態商業的需求
高級備份策略
在技術支持和培訓方面降低成本
VMware商業連續性解決方案
每年成百上千的全球數據中心遭遇重大的服務中斷。這些商業運行將受到用戶錯誤,病毒,硬體故障和自然災害等問題的影響。當前商業連續性處於企業IT策略的最前沿,並且從管理層到CEO的所有人都非常重視它。
成功的商業連續性策略元素包含:
應用程序可用計劃
包含監控和平台冗餘的預防措施
數據保護
災難恢復策略
有效的人員計劃
使用虛擬構架,IT管理員能改進商業連續性的所有方面,例如:
由於主備伺服器之間的硬體獨立性,使得災難恢復更快而花費不多
排除計劃內的硬體當機,並明顯的減少計劃內的軟體當機
管理所有虛擬機和監控宿主機的單點控制技術
為了實現捕捉和恢復,完全的把主機壓縮到文件里去
簡化和可重復的自動程序
基於虛擬機的集群冗餘簡化
為了實現高可用性,企業使用中間軟體例如微軟和Veritas的集群軟體,把兩台伺服器綁定在一個熱備環境。即使運行在伺服器上的應用程序有集群感知能力,萬一主伺服器遭遇硬體或軟體錯誤,這樣的安排仍然會導致非應用程序當機。冗餘能消除單點失敗。
隨著IT對企業運作而言變得更加重要,高水平的服務普遍成為企業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應用則被要求高度可用。然而,為了實現如上所述的高可用性集群,就像很多伺服器運行應用一樣,企業需要預備和管理兩次。
有了虛擬化,IT管理員能在運行重要應用的實體機和同等配置的虛擬機上創建集群。在待機狀態下,虛擬機並不消耗計算機資源,並且能以非常高的比例整合到一個或幾個實體平台上去。結果,企業無須在硬體數量或管理和安裝補丁上投入雙倍的人力和物力,從而實現高可用性。冗餘的方式將由2N變為N+1。
實體到虛擬的集群和實體到實體的集群一樣都支持同樣的集群軟體。同時,節省的成本能為更多的負載實現高可用性並簽署更多的高水平服務協議。
無須原硬體的數據恢復
大多數企業IT部門使用常用的備份軟體,例如Tivoli Storage Manager, Legato Networker, 或者Veritas NetBackup來創建數據和應用程序備份。既然備份策略能抵禦用戶錯誤和某些情況下的軟硬體故障,比較長的恢復時間和多恢復點是能被接受的。
然而,為了獲得備份所帶來的好處,企業必須確保數據確實能被恢復。
業余備份,專業恢復?
為了測試數據恢復,IT管理員需要為每個已備份的主機提供一台測試的失敗轉移伺服器,安裝操作系統,安裝備份代理,嘗試在測試失敗轉移伺服器上調整Windows注冊表和其他系統配置。如果系統調整成功,備份伺服器和備份代理才能被用來測試數據恢復。
預制新的伺服器和調整Windows注冊表是一個漫長的手工過程並且有時並不可能。這樣,在不同的失敗轉移伺服器實現數據恢復是存在疑問的。
這些問題將被虛擬失敗轉移硬體給解決了。此外,操作系統安裝,備份代理的安裝和Windows注冊表的調整隻需做一次。此後,一個完整的已配置的VM模板將被存儲在VM模板庫內。Vmware軟體能確保企業:
為災難後的測試和恢復,消除硬體資源方面的障礙
避免系統和備份代理的安裝,用虛擬機模板來縮短恢復周期
用標準的虛擬化硬體,使得災難恢復更加可靠和可重復
失敗轉移伺服器的整合和自動化
對於關聯在存儲域網(SAN)上重要應用的部署,企業災難恢復策略通常包含一個災難恢復的熱站,這個站點有在主備之間的完全同步的數據復制。這種策略提供很少的恢復點對象(PRO)。然而,出於恢復時間對象(RTO)的考慮,恢復時間非常依賴於除了數據恢復之外的恢復實體伺服器,操作系統,系統參數和應用程序的能力。
為了維持較少的恢復時間對象(RTO),硬體和系統的同一配置需要被維護在失敗轉移站點上。這樣的配置無論在初始資本投入階段還是在項目運作,升級,維護和支持階段費用都是很昂貴的。
這種方案的兩個明顯缺點在於預制了太多的新伺服器以及通常沒有可能為數據恢復去調整Windows注冊表和對不同的失敗轉移伺服器的其他系統參數進行配置
部署在整個企業內的虛擬構架能確保企業:
避免在失敗轉移站點上停滯不前
在主備站點上,從伺服器整合角度來減少投入成本
使恢復過程自動化,並實現存儲管理軟體的集成
改進恢復過程的可靠性
虛擬架構部署
本方案的主體部分既是安裝了VMware ESX Server軟體的較高配置的ESX伺服器。ESX Server 是VMware虛擬架構套件VI3的基礎組成部分,是動態、自我優化的 IT 基礎結構的基礎。<0} {0><}100{>VMware ESX Server是一個強健、經過生產驗證的虛擬層,它直接安裝在物理伺服器的裸機上,將物理伺服器上的處理器、內存、存儲器和網路資源抽象到多個虛擬機中。<0} {0>通過跨大量虛擬機共享硬體資源提高了硬體利用率並大大降低了資金和運營成本。<0} {0>通過高級資源管理、高可用性和安全功能提高了服務級別 -- 對於資源密集型的應用程序也不例外。
單台物理伺服器配置多個虛擬伺服器的性能依據
根據統計,對於傳統的伺服器應用方式,通常伺服器的平均利用率在5-15%之間,而採用虛擬架構整合後,伺服器的平均利用率可達到60%-80%。例如,按照前面的計算,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在一台雙路雙核3.0GHz主頻以上的伺服器上創建25個虛擬機,來完成傳統方式需要25個低配置的PC機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大減少了環境的復雜性,降低了對機房環境的需求,同時具有更靈活穩定的管理特性。
採用VMware虛擬架構相比於傳統單台伺服器部署單一應用方式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充分滿足不同應用對系統資源的不同要求,如有的應用只需要一個200 MHz CPU,256MB的內存就可以很好的運行,而有的高訪問率、高吞吐量的應用則需要2個雙核的CPU,4GB的內存才能保證穩定的運行,在傳統方式下,往往不可能針對每一種應用來采購伺服器,而是用一種或幾種標准配置的伺服器來統一采購,這樣,勢必會造成某些應用資源富裕,而另一些應用面臨資源緊張的情況,且應用之間不能互相調配資源。採用虛擬架構後,由於每個虛擬機所需使用的系統資源都是由虛擬架構軟體統一調配,這種調配可以在虛擬機運行過程中在線的發揮作用,使得任何一個應用都可以有充分保證的資源來穩定運行,同時,該應用在此時用不到的資源又可以被其他更需要資源的應用臨時借用過去,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整體系統的資源利用率。
每一台虛擬伺服器都可以利用VMware 虛擬對稱式多重處理 (SMP)技術,通過使單個虛擬機能夠同時使用多個物理處理器,增強了虛擬機性能。<0}{0><}0{>作為一項獨特的 VMware 功能,Virtual SMP 支持虛擬化需要多處理器和密集資源的企業應用程序(如資料庫、企業資源計劃和客戶關系管理)。
虛擬架構環境的集中管理、自動化及優化運行
為了對伺服器虛擬架構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控,方案中建議配置一台獨立的Windows 2003伺服器來做為VI3套件中的VirtualCenter伺服器,VirtualCenter伺服器為 IT 環境提供了集中化管理、操作自動化、資源優化和高可用性。基於虛擬化的分布式服務為數據中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響應能力、可維護性、效率和可靠性級別。
<0}
虛擬化整合實施方案
使用硬體軟體列表
軟體產品 軟體版本 數量
VI3企業版 3.5 U2 2
VirtualCenter 管理服務軟體 2.5 U2 1
VMware Converter 4.0.1 1
硬體 型號 數量
IBM X3850 X3850 2
廣發銀行采購的IBM System x3850 M2(7141I02),處理器類型為Xeon MP E7320,標配4個Xeon MP E7320處理器,最大內存容量256GB。其硬體性能完全可以滿足整合廣發銀行現有物理伺服器整合至虛擬架構中。
部署方案
技術重點
該部署方案的技術重點在於P2V(物理機遷移至虛擬機)操作。通過大量實施經驗表明,使用VMware Converter工具可以保證幾乎所有的Windows平台物理機均可以順利遷移至虛擬機中。而Linux的某些特定版本在進行虛擬機遷移後,可能出現無法正常開機的問題。為解決該技術難題,可以採取三種解決辦法:
如果在遷移過程中沒有任何報錯顯示遷移成功,但是啟動虛擬機時無法正常引導進入操作系統,在該虛擬機中直接掛載操作系統的鏡像文件進行引導修復,故障即可以解決。
如果遷移過程中顯示報錯並導致P2V操作無法進行,可以更換其他虛P2V工具進行操作。如PlateSpin Convert等,遷移成功後使用該操作系統的光碟鏡像進行引導修復,即可以保證物理機完整的遷移至虛擬機中。
對於各種遷移軟體均無法進行正常遷移的問題,可以採取預部署方式,首先在虛擬架構中新建虛擬機並安裝相應操作系統,並部署與原物理機完全相同的應用程序,確保新建虛擬機應用與原物理機應用相同。
實施步驟
首先選擇一台伺服器安裝ESX Server,命名為ESX0,並在ESX0上創建一台虛擬機,安裝windows2003 Server作為VirtualCenter Management Server(以下簡稱:「VC」)控制端用以統一管理以後新加入的ESX伺服器。通過VC管理端添加共享存儲,確保虛擬化過程中的文件全部儲存在該共享存儲中,為實現VMotion,HA等重要功能打下基礎。
其次,使用VMware Converter工具將伺服器導入到ESX0中。為了保證伺服器虛擬化後,虛擬機會自動開機導致企業辦公區域網中出現兩個相同服務造成服務沖突,可以在虛擬化設置中將該虛擬機的網卡綁定暫時刪除。在物理機轉化虛擬機成功後啟動該伺服器虛擬機進行配置及其測試,保證虛擬機配置和物理機一致,這時可以首先閉原物理伺服器,同時開啟虛擬機「伺服器」網卡綁定,使其接管伺服器」服務。該過程會造成伺服器5至15秒左右的網路中斷,在該時間段無法正常進行網路服務,因此強烈建議在進行該操作時避開網路高峰期或正常上班時段。
在將該物理伺服器成功轉化為虛擬機後,將原物理伺服器安裝ESX Server並命名為ESX1,通過安裝好的VC控制端將ESX1添加入虛擬伺服器群組中,將該台計算機的CPU、內存資源並入伺服器群組的資源池中。
由於將物理伺服器轉換為虛擬化伺服器需要至少1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具體虛擬化時間根據實際伺服器使用率及存儲空間決定),為了能夠保證虛擬化實施的效率,可以在同一時間段同時虛擬多台物理伺服器,在虛擬化完成後依次關閉相應物理機,並通過VC管理端依次添加目標物理伺服器,實現ESX1,ESX2至ESXn全部添加到虛擬主機群組中並依次添加SAN光纖存儲的綁定,實現所有的虛擬伺服器均能夠共享SAN存儲。
最後,我們採用上文提到的虛擬化辦法,將其他物理伺服器,依次虛擬化為虛擬伺服器,實現了物理伺服器轉移到虛擬伺服器中的過程。
實現DRS、VMotion功能
DRS和VMotion是伺服器虛擬化架構中極其重要的功能,DRS 跨聚合到邏輯資源池中的硬體資源集合來動態地分配和平衡計算容量。VMware DRS 跨資源池不間斷地監控利用率,並根據反映業務需要和不斷變化的優先順序的預定義規則,在多台虛擬機之間智能地分配可用資源。當虛擬機負載增大時,VMwareDRS 會通過在資源池中的物理伺服器之間重新分發虛擬機來自動分配額外的資源。VMware DRS 使 IT 部門能夠:使資源優先用於最重要的應用程序,以便讓資源與業務目標相協調;自動、不間斷地優化硬體利用率,以響應不斷變化的情況;為業務部門提供專用的(虛擬)基礎結構,同時讓 IT 部門能夠集中、全面地控制硬體執行零停機伺服器維護。
為了能夠實現DRS功能的正常實現,在上一節伺服器虛擬化過程中我們已經將所有ESX伺服器全部添加綁定了同一SAN光纖存儲,並添加入同一虛擬伺服器群組中,確保實現DRS功能的前提條件。其次,在安裝和配置ESX伺服器時,我們均使用伺服器中的第一塊網卡進行控制,現在我們可以將伺服器的第二塊網卡設置為專門的「遷移」埠,保證所有虛擬伺服器進行自動遷移時全部採用第二塊網卡,這樣就十分有效的避免了當進行大規模虛擬伺服器遷移時造成的網路瓶頸,影響到虛擬伺服器的網路傳輸性能。
虛擬化服務的調試與控制
在實現上兩節的操作後,伺服器虛擬化的過程已經基本完畢,但是為保證企業使用伺服器虛擬化架構時效率的最大化,還需要進行資源池及存儲的調整。
通過多次實施經驗,我們了解道有些伺服器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段資源利用率會提升很大,但是其餘的大部分時間均保持在低資源利用率。而有些伺服器則一直都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資源利用率區域內,波動很小。
為了保證資源利用率波動瞬間很大的伺服器在特定時段不會出現數據擁堵,同時不影響其他服務的正常運行;為了保證一直佔用較大資源且波動很小的伺服器穩定運行。可以在伺服器群組中分配幾個資源池,將相似的虛擬伺服器放入到同一資源池中。
例如某些伺服器,伺服器整體運行一直保持資源利用率平穩狀態,很少產生較大浮的波動,我們可以在虛擬伺服器群組中專門設立一個資源池命名為SR1並設置一個合理的上限值(具體上限值的設定根據企業具體辦公環境確定),確保在該資源池中的所有虛擬機服務佔用的資源均設置了該上限值。這樣即使在極特殊情況下伺服器資源突然佔用很高時,也不會超過預設的上限值,從而就可以保證伺服器保持一個平穩狀態,而不會佔用過多的不必要資源。
而某些驗證或郵件伺服器多數都在上午上班及中午出現資源利用率高峰時段,如果突然出現資源利用率的高峰,很可能導致虛擬化伺服器資源調節功能無法及時為該伺服器分配合適資源,造成數據的嚴重堵塞從而出現網路擁堵等不可預知情況,對企業業務連續性產生很大影響,這時可以建立資源池命名為SR2,設置合理的保留值,保留值的含義是無論伺服器是否已閑置或繁忙,均分配伺服器相等於保留值的資源進行保存,這樣就確保了如果資源突然緊張ESX無法及時將資源分配到該虛擬伺服器造成網路擁堵等問題。將這種資源利用率波動較大的伺服器放入至該資源池中,即可合理避免該數據丟失的問題。
對於有些服務佔用資源一直均較大,且資源波動較大的服務,則可以設置資源池命名為SR3,將SR3的共享值設置為「高」,這樣無論在該資源池的伺服器如何改變資源利用率,均可以分配到較高的資源,這樣就確保了該伺服器的正常運行。
數據同步
數據備份是保護數據可用性的最後一道防線。出色的備份戰略將使IT主管在其它系統要素失效時維持正常系統運作。目前災難恢復仍是備份操作的主要目的。雖然基於磁碟的數據鏡像和拷貝功能具有性能優勢,但由於應用與用戶操作錯誤經常造成數據損壞,多數IT機構仍舊傾向於使用基於磁帶的備份。此外,為滿足管理要求而進行的長期存檔將繼續依賴於磁帶庫等離線存儲設備。目前存在的備份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Inmage同步備份
為實現虛擬機應用服務與物理機應用服務同步,可採取Inmage工具進行。
使用Inmage的一健式應用恢復功能,實現端對端的應用級容災的系統切換。包括資料庫和應用程序,操作系統等。
切換操作支持Failover 和Failback 兩種。Failover 是指生產系統發生災難後,容災系統接管整個生產系統的應用和數據。Failback 是指當生產系統發生災難或誤操作後,容災系統將數據按指定的恢復點恢復回生產系統。
CDP是一種數據的連續時間點的保護技術,其根本作用是能在故障瞬間完成任何時間點的故障恢復,達到業務的快速連續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傳統備份中低恢復能力和非精細時間策略(如按照天的備份)的先天弱點。
由於Inmage 的CX 伺服器可以支持一對多的傳輸技術,因此Inmage 可以提供本地CDP 加遠程容災同時進行。
Inmage 可以提供基於策略的廣域網帶寬管理,它可以給不同應用分配不同比例的帶寬,例如給Oracle 分配60%,給SQL server 分配30%,給Exchange 分配10%等等。可以在您有限的廣域網帶寬資源的情況下,最大程度保證關鍵應用的容災需求。
鏡像級別同步備份
將物理伺服器的系統數據和應用數據分成兩部分,分別備份成為Acronis或Symentec鏡像文件並通過FTP方式傳輸至遠程災難備份中心。過PlateSpin Convert工具將鏡像文件轉化為虛擬伺服器可用服務。
一旦數據出現丟失或物理伺服器宕機,容災備份系統會自動啟動遠程虛擬伺服器,保證廣發銀行的業務可以繼續進行。
小結
總之,災難備份計劃要求有周詳的事前准備,尤其是災難所引起的對業務的沖擊程度的分析並相應制定災難後的恢復策略,配合目前最新的信息技術的可行技術,提出最佳的恢復方案。在系統備份計劃建立以後,還必須在事前反復測試,並隨時調整、加以改進,完整的系統恢復方案才得以建立。
方案總結
廣發銀行進行虛擬化實施項目,能夠為廣發銀行未來繼續進行實施虛擬化項目提供可靠的實踐依據,並能在未來幫助廣發銀行獲得更大的IT資源提升。能夠極大體現虛擬化對客戶的影響,具體體現有:
節省測試和新服務部署成本:利用虛擬化架構可以幫助廣發銀行快速建立虛擬機,隨時部署新的應用及服務而不需要單獨購買新的物理機。同時,快捷的虛擬機建立方式更可令廣發銀行IT部門節省大量的測試物理機成本而隨時進行程序測試,服務測試等。測試完畢後只需要刪除虛擬機,虛擬機佔用的資源會自動恢復到資源池中,不影響服務期內其他虛擬機的任何正常應用。
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在一台伺服器上運行多個伺服器環境,客戶可有效地實現硬體資源的歸集共享,並且可靈活地實現計算資源的重用以及系統環境計算資源的動態分配。
提高可管理性:通過VMware VirtualCenter可實現伺服器環境創建、配置、資源管理和工作負荷管理的集中化與簡單化。
簡化部署:藉助於模板,系統管理員只需幾分鍾的時間即可部署出新的、與硬體無關的標准化伺服器虛擬機,並且可在部署過程中使用更多的自動化操作。
降低成本:虛擬化基礎設施可實現伺服器計算資源的集中化以及伺服器硬體的標准化,這樣企業不僅降低伺服器支持的復雜度,並且縮減了伺服器支持成本。更高的靈活性:用戶可從一台客戶機訪問多個伺服器環境。管理員瞬間即可對那些當前未處於使用狀態的伺服器環境完成刪除操作,並且從中回收的資源馬上就能得到重用。
提高數據保護能力:管理員可採用現有的數據中心備份過程來確保可靠的伺服器備份。虛擬機的硬體無關性大幅度簡化了系統恢復。而且所有數據都駐留在數據中心,這樣數據安全保障也得到了簡化。
保障業務連續性:虛擬化架構中的DRS功能可以自動檢測伺服器中虛擬機資源使用情況
❼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恢復金本位制是否可行
我倒
無非是可能和不可能
貿易流通由於紙幣的出現已經徹底的分散化和大眾化
我個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金流通制度弊端太大
長遠來看貨幣制度中的紙幣制度還是最好的
❽ 在國際貨幣制度中有哪些問題值得探討
國際貨幣制度是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②匯率制度的安排;③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存在的問題:
金融危機不斷爆發
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不斷。自20年代危機之後,又先後爆發過英鎊危機、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南美金融危機、東南亞危機、俄羅斯危機等。據不完全統計,在1980—1997年的17年中,181個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中 133個先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貨幣危機。
國際儲備供求矛盾加劇
國際貨幣制度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國際儲備制度是國際貨幣制度的內容之一。在現行國際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 產由貨幣性黃金、外匯儲備、特別提款權和在 IMF的儲備頭寸所 組成的,其中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是IMF根據各國份額予以分 配的,一國無法主動增加其持有額。另外一國持有的黃金量也是 相對固定的。因此外匯是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
不公平佔有
在現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國貨幣的發行,每新增 1 單位貨 幣,本文指不可兌信用貨幣-,貨幣發行者都能無償獲得 1 貨幣單 位所對應的價值,因此有「貨幣發行收入」之說。貨幣發行收入是 對社會,或者說對市場欠下一筆債務而獲得的。貨幣當局作為貨 幣發行者,名義上也承認這筆債務,並登錄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上。但從總趨勢看,貨幣流通量是只增不減的,再加上發行的是不 可兌信用貨幣,所以貨幣發行所欠的債務,實際上是一筆不用償 還的債務,貨幣發行收入就成為實實在在的收入了。在經濟生活 中如果這部分貨幣發行收入取之於全社會卻只由一部分人佔用, 又不用償還,那麼這種貨幣制度就是一種不公平的貨幣制度。
匯率體系弊端
在國際貨幣多元化背景下,各種貨幣兌換比例及其變動,對一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有巨大影響。由於貨幣符號作為貨幣的本 體,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無法自然固定。而一些小國和地區抗外來沖擊的能力較弱,為了保持自身的經濟穩定需要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在現實條件下只能採取人為固定的方法——— 釘住匯率制 度。釘住匯率制度有利於本國貨幣的穩定、治理國內惡性通貨膨脹、穩定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關系,也有利於提高一些經濟實 力不強的國家的貨幣的信譽和地位,但是,釘住匯率制度會導致 一國經濟政策失去獨立性。
❾ 簡述虛擬化技術的產生背景和概念。(不超過100個字)
虛擬化技術是將一台計算機虛擬為多台邏輯計算機。在一台計算機上同時運行多個邏輯計算機,每個邏輯計算機可運行不同的操作系統,並且應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獨立的空間內運行而互不影響,從而顯著提高計算機的工作效率。虛擬化是雲計算的重要支撐技術。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通過虛擬化,可以將應用程序和數據在不同層次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給客戶,為使用者和開發者提供便利的虛擬化過程,為資源帶來了靈活性,從而改善IT運維和減少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