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機知識 » nvc幣礦池

nvc幣礦池

發布時間: 2022-08-26 18:46:00

❶ 在溝通中nvc四要素分別能起到什麼作用

剩餘價值:除去工資,由工人勞動獲得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那部分價值叫做剩餘價值。比如工人勞動獲得的勞動產品的價值為10美元,而該工人每製造一件產品只獲得了4美元,則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是6美元。
一、從生產力概念角度分析

生產力就是勞動者用一定的勞動手段改造勞動對象的能力。生產力包括勞動力、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勞動手段與勞動對象的統一就是生產資料,因此,生產力就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產生的能力。生產勞動過程是勞動力與物的結合過程,也是商品價值形成的過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不可分割,脫離勞動力的生產資料與脫離生產資料的勞動都不是現實的生產力,都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勞動過程,不能創造和形成商品價值。
生產力三要素可抽象為人與物、勞動與資本兩要素。兩者之間存在以下三個關系:
其一,邏輯關系。從邏輯上講,勞動過程作為人與物的結合過程,人雖離不開物,物也離不開人,人與物作為勞動過程中兩要素不可分割,同等重要。
其二,哲學關系。馬克思主義傳統理論認為,在生產力的兩因素中,人(勞動力)是最關鍵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因為人有能動性、創造性,勞動就是人的能動性、創造性的最突出表現,人創造物,而不是物創造人。物是被動的,是非決定性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人的能動性的發揮,人的勞動力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條件下,在一定的物質前提下,憑借一定的物質手段,對物質對象的一種改造,並且在這改造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包括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
其三,價值關系,就是從階級的角度對人與物關系的判斷。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優先於物,勞動優先於資本,而資本主義現實卻相反,人創造物,物統治人,勞動創造資本,資本主導勞動,得出人的異化、勞動異化、社會異化的結論。
以上三種關系,均屬於理性的分析,但理性的分析畢竟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結合人與物、勞動與資本關系的歷史演變作歷史的分析。
勞動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在寫《哥達綱領批判》中批駁了「勞動是一切財富和文化的源泉」的提法。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勞動只有與生產資料(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相結合,勞動有凝結的物質對象,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才能生產出商品和財物。既然勞動過程是勞動力同其他生產要素的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不同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有分配其勞動成果的權利。勞資雙方都有分配其成果,而不能獨佔全部成果。
任何價值的創造,都離不開生產要素。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種抽象勞動必須凝結在商品之中,而要凝結在商品的物之中,就離不開生產商品的物的條件,包括生產工具、勞動對象等等。任何勞動過程都不能是脫離物的勞動過程,任何勞動時間都不能歸結為脫離物的空洞的勞動時間。任何勞動不可能從無中創造有,必須藉助其他物的因素。

二、從生產要素角度分析

生產要素隨著生產現代化進程進步而不斷增加新內容,並顯示出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傳統農業社會,生產要素結構是勞動力——土地;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要素結構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在工業社會後期,生產要素結構是勞動力——土地——資本——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識和信息時代,生產要素的結構是勞動力——土地——資本——管理——技術——信息——知識。隨著生產力的繼續進步,將會有更多的生產要素進入勞動生產領域。而新的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和形成的過程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新的專利、一個新的技術、一個新的工藝、一個新的創意都會使價值創造成倍增長。從廣義的生產要素結構來看,勞動力本身也是一個生產要素。在工業化社會後期,勞動力已演化成人力資本,接受不同層次教育,具有不同科技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的勞動力在創造價值過程中也發揮出各自不同的作用。總而言之,從理論上說,我們可以不承認勞動以外的資本及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創造價值,但卻不能否認它們是價值生產的必要條件,在價值創造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價值量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還在不斷提高,因而它們在價值量的分配中應當得到相應的份額。另一方面,勞動之外的資本和生產要素與勞動本身一樣,也是使用價值或財富創造的源泉,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構成要素。社會財富的創造是各種生產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離開勞動之外的生產要素的作用,勞動本身並不能創造使用價值,從而也不能創造價值。當前,我們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存在,使各種要素的投入者要根據對要素的產權參與對生產結果的分配,這是市場經濟規律決定的對生產要素投入的相應回報,也是社會生產正常進行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只要價值分配的方式不是阻礙而是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表明對分配的政策規定和調節是合理的。
馬克思雖然批判薩伊關於勞動、資本和土地共同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價值論,但並沒有否定薩伊的生產要素分配的一定合理性。需要說明的是,即使當代國外主流經濟學家,也沒有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在倫理上會是合理的,是不需要調節的,他們在論證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方面,還是比較強調人的勞動貢獻。
學術界關於此問題爭論的核心是勞動創造價值,生產要素轉移價值,創造和轉移成為一個焦點。其中,勞動與資本共同創造價值就成為這個爭論的折中主義觀點。主張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是為了強調勞動正義,勞動者主體地位,勞動者解放,反對勞動異化,反對資本剝削。而主張價值轉移的觀點則強調資本和生產要素是勞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勞動並不具備在脫離物的條件下創造價值的能力,勞動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主張勞動與資本、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的觀點則強調勞資雙方和其他要素所有者都有權獲得剩餘價值分配的權利,按勞分配與按資本要素分配並行不悖,各有所獲。
價值創造、價值轉移、價值共同創造三者之間糾纏不休,各有依據,難有定論。難道這三種觀點的針鋒相對到了沒有任何調和的餘地嗎?難道這三種觀點的爭論就是捍衛還是篡改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的大是大非問題?難道這三種觀點的爭論就是要資本主義還是要社會主義的立場問題嗎?其實,爭論並非如此嚴重,問題的產生在於爭論各方很大程度受到意識形態的干擾、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的理解以及在時空轉換過程中一個對社會新的經濟現象新問題的困惑。聯繫到爭議的時代背景,我們就很容易看到其爭論的實踐意義。二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當代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存的格局,使傳統的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理論受到沖擊,按要素分配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選擇。要引進外資,鼓勵私營企業發展,就必須承認資本的合法性,資本獲取剩餘價值的合理性,除非還固守單一公有制。如何在理論上協調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關系,就需要我們尋找理論根據。從廣義上的生產要素論看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並不矛盾。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由勞動力(人力資本)、貨幣資本、土地資本、風險資本、科技專利、管理知識等組成。這些要素憑借其所有權都有獲取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剩餘價值的權利。
(作者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列主義研究中心)

熱點內容
G41主板支持礦機顯卡1060嗎 發布:2024-11-20 18:43:49 瀏覽:932
給你推銷一款元宇宙游戲的目的 發布:2024-11-20 18:24:37 瀏覽:188
地下城堡2挖礦是不夠 發布:2024-11-20 18:19:18 瀏覽:987
手機移動式挖礦社交網路 發布:2024-11-20 18:00:55 瀏覽:738
adc挖礦怎麼報警 發布:2024-11-20 17:57:48 瀏覽:626
菠蘿1挖礦 發布:2024-11-20 17:57:47 瀏覽:483
比特幣創始人賣了 發布:2024-11-20 17:56:54 瀏覽:835
算力1MH 發布:2024-11-20 17:43:39 瀏覽:204
比特幣拓撲基金 發布:2024-11-20 17:36:20 瀏覽:656
ltc在哪個位置 發布:2024-11-20 17:28:30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