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在洛礦建提升機
1. 焦裕祿樣子
這個樣子的。
2. 焦裕祿的幕後製作
該劇以焦裕祿的夫人徐俊雅同志生前唯一審訂通過的,殷雲嶺、陳新所著《焦裕祿傳》為藍本進行劇本創作。
編劇何香久接到選題後,沿著焦裕祿的足跡,走了四個多月,四下蘭考深入生活,兩赴焦裕祿的故鄉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北崮山村,到過焦裕祿學習、工作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洛陽礦山機器廠(現為中信重工集團)、河南尉氏縣,采訪過焦裕祿生前的鄉親、戰友、同事、領導120多人。采訪結束後,何香久「閉關」半年,完成了該劇的文學劇本。
編劇何香久完成第一稿文學劇本後,請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雲二姐來審看,獲得其認可,得到她在家屬委託書上的簽名;又將劇本分發給蘭考、山東、洛礦方面的同志看,廣泛,得到了一些修改意見。劇本12次易稿,4次大修改。 40多位國家一級演員參演該劇。
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雲為演員培訓,焦守雲全程陪同劇組參與創作。 焦裕祿的外孫餘音為該劇獻唱由母親焦守雲創作的主題曲。 該劇於2011年4月18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開機。 劇組從哈爾濱轉戰黑河、清河、洛陽、蘭考、淄博等地,經過三個多月的拍攝,於同年7月6日在焦裕祿的故鄉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北崮山村封鏡。
3. 焦裕祿的一個主要事跡 快
為了在沿途做好對新解放區群眾的宣傳工作,大隊黨委要求一中隊在較短的時間里,排演一曲反映河南農民在國民黨統治下悲慘生活的大型歌劇《血淚仇》。焦裕祿主動報名扮演劇中的主角王東才。沒有排練時間,他就邊行軍邊背台詞。休息和宿營時,他就抓緊時間集中排練,常常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20多天後,《血淚仇》在陽谷縣首場演出。當晚,方圓十幾里的群眾,扶老攜幼,趕來觀看,場上人山人海。焦裕祿同志激昂悲憤的唱腔,嚴肅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場觀眾。台上在哭泣,台下在流淚,全場到處是哭聲和痛罵國民黨反動派的怒吼聲。群眾異口同聲的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演出結束後,當場有很多青年報名參軍。
4. 王進喜、焦裕祿的事跡
王進喜:
王進喜,1923年出生於甘肅玉門亦金村。6歲時因家貧,用棍子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8歲時給有錢人家放羊。1938年他進玉門石油公司當徒工、幹活時被砸傷了腿,被廠主趕出大門,傷好後才頂了別人的名字混了個差使。當時,玉門油礦的美國技帥壟斷了採油技術,王進喜在礦里幹了十幾年沒有上過一次鑽台,沒有摸過一次石油鑽機的剎把。他作為一個干雜活的窮工人,多少年裡連鋪蓋卷也沒混上,蓋的是破羊皮,鋪的是稻草。
新中國成立後,王進喜當上了國營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的石油工人,副司鑽,1956年升任1259鑽井隊隊長,同年加入了共產黨。當時中國的鑽井技術還很落後,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鑽透祁連山,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口號。在1958年,他領導鑽井隊創造了月進尺5OOO米的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中型鑽機最高標桿單位,榮獲「衛星井隊」紅旗,被命名為「鋼鐵井隊」。
那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以禁運方式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而我們的國產石油量又很少,中國政府每年人得不拿出極其有限的外匯從蘇聯進口油料。50年代末經濟進入困難時期,中蘇關系已開始緊張。1959年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因缺油背著煤氣包,作為採油工人的他,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時因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央決定抽調力量展開石油大會戰。王進喜從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到當地的馬家窯,於1960年4月14日經苦幹五夜五夜後,大慶第一口油井開鑽,不久即噴出原油。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綳帶連夜回到井隊。第二口油井在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重晶石粉,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當時由於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鑽機,工進喜身上卻被鹼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大泡。房東老大娘見他連續幾天幾夜奮戰在井場沒有回來,就感慨地說「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從此「王鐵人」的名字傳遍了油田,並通過新聞媒介的宣傳響徹了全中國。
1964年,王進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國人大會議,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65年他任油田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1966年領導鑽井隊創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1969年4月在黨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當選中央委員。1970年4月,王進喜在玉門參加石油現場會回到大慶之後,經醫生檢查確診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時年47歲。
-------------------
王進喜同志簡介
王進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鎮上赤金王家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我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率領的鑽井隊月進尺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全國群英會。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傑出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光輝形象,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人物。他為加快發展我國石油工業奮力拚搏一輩子,在為我國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與其他偉人和英雄人物一道被列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
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焦裕祿:
田 夢
焦裕祿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公認的好黨員、好公僕、縣委書記和廠大幹部的好榜樣。為了深切緬懷這位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筆者專程拜謁了位於河南省蘭考縣城北的焦裕祿烈士陵園,並從焦裕祿的親人及早年與其一同工作過的老同志那裡,了解到焦裕祿生前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隨軍南下扛過槍 礦機廠里是內行
焦裕祿生於 1922年8月 16日,家住山東省淄博市北崮村。由於焦裕祿的爺爺焦念禮不識字,被財主欺騙過,在焦裕祿6歲時,老人家力主全家勒緊褲帶供孫子讀書,焦裕祿才勉強上了4年小學。1939年,焦裕祿的父親被財主逼債而死,同年,焦裕祿又被日本鬼子抓到遼寧的撫順大山坑煤窯做苦工。兩年後,焦裕祿逃出日寇的魔掌,在江蘇宿遷縣靠給地主打長工過活,直到1945年,焦裕祿得知家鄉成了解放區,才返回了日夜思念的北崮山村。焦裕祿回鄉後,積極參加革命斗爭,1946年春被黨組織接納為中共黨員。
1947年秋,為支援新解放區,焦裕祿被調到屬部隊編制的渤海區南下工作隊,並被分配到淮河大隊一中隊任班長。1948年,南下工作隊到達河南境內,焦裕祿被派往尉氏縣彭店區,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1950年,28歲的焦裕祿被上級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
在廣大讀者的印象中,焦裕祿是一位農業專家,其實不然,他在沒有擔任蘭考縣委書記之前,在工業戰線上摸爬滾打了八九年。1953年7月,時任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的焦裕祿,被選調去洛陽參加新中國的工業建設。他懷著火熱的激情,來到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之——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了剛剛興建的工廠臨時公路總指揮。1945年8月,路面剛剛竣工,廠黨委決定派焦裕祿和一部分幹部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翌年春,洛陽礦山機器廠決定提前生產,又選焦裕祿到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學習,並擔任實習車間主任。僅有4年小學文化程度的焦裕祿為盡快掌握機械加工技術和車間管理知識,如飢似渴地投入到高度緊張、困難重重的學習之中。1956年底焦裕祿滿載著豐碩的學習成果,返回洛陽礦山機器廠,被任命為一金工車間主任。
焦裕祿上任不久,廠黨委決定,試制重量達108噸的大型卷揚機。生產這種大型卷揚機在國內尚屬首次。一金工車間擔負主要零部件的生產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身為車間主任的焦裕祿沒有退縮,為解決生產中的一個個難題,他索性把鋪蓋搬進了車間,連吃飯也蹲在機器旁。在焦裕祿的拼搏精神感召下,工人們夜以繼日地爭先恐後趕任務。經過合力奮戰,直徑4米的卷揚機終於試製成功,得到了上級通令嘉獎。由於過度勞累和無規律的飲食,年紀輕輕的焦裕祿患上了肝病,廠「黨委得知後多次勸他住院治療。焦裕祿放不下手裡千頭萬緒的工作,一直帶病堅守在崗位上。
1959年,洛陽礦山機器廠全面投產,焦裕祿因突出的管理才能,被任命為調度科長。他經常深和入各車間了解情況,幫助車間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還不忘了解工人的思想問題、家庭困難等,總是想方設法化解工人的思想包袱。工人們說:「焦科長不僅搞技術抓管理是內行,做政治思想工作也是行家。」因此,工人們有時也親切地稱焦裕祿為「政治科長」。
正當焦裕祿在工廠里忘我地工作篇時,1962年,為了加強黨對農業戰線的領導,河南省委決定調他擔任中共尉氏縣委副書記,從繁華的洛陽回到了他曾經戰斗過的貧瘠的豫東地區。
舞台上能拉會唱 「順口溜」出口成章
焦裕祿有文化,能讀書看報,人也機靈活潑。還是在1947年南下工作隊行軍途中,為了鼓舞大家的士氣,每當部隊停下來休息時,他不是教戰友們識字,就是從背包里抽出竹板,給大家即興來一段山東快書。一天,他被中隊領導選中,參加排演大型歌劇《血淚仇》。《血淚仇》是由延安調到南下工作隊的楊指導員導演的,內容是控訴地主階級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號召人民勇敢地團結起來推翻萬惡的舊社會。焦裕祿扮演劇中主人公一一苦大仇深的貧雇農「王東才」。焦裕祿的苦難身世與「王東才」極為相似,一接觸劇本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和參與排戲的同志們邊行軍邊背台詞,連休息吃飯時也忙裡擠空唱上幾腔,很快進入了「角色」。《血淚仇》這出戲,南下工作隊一路行軍,一路演,連續演了10多場,取得了圓滿的演出效果。
焦裕祿不但是文藝演出積極分子,自謙「大老粗」文人的他,平日里開展群眾工作時,還有一個拿手好戲——自編打油詩,也就是北方人常說的「順口溜」,以這種詼諧幽默的民間文學形式來「舊瓶裝新酒」,宣傳革命道理,發動、鼓舞群眾。解放初期,針對工農幹部中文盲較多的現狀,焦裕祿來了段這樣的「順口溜」:「大老粗,不要怕,干工作,學文化,螞蟻能啃大骨頭,咱遇座大山也搬走它!」以此與大家共勉。焦裕祿在尉氏縣大營區工作期間,正值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的關鍵階段。為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群眾,激發群眾參與斗爭的勇氣和信心,他編了很多「順口溜」。譬如:「惡霸為啥霸?舊社會,天黑呀!反動派,護著他。老百姓,腰桿塌。現如今,天亮了。共產黨,反惡霸。有靠山,不用怕。窮人一起挺腰桿,抱成一團打倒他!窮人一起挺腰桿,翻身解放力量大!」這段長短句結合、蘊含昂揚鬥志的「順口溜」,極富鼓動性在剿匪反霸斗爭中很有威力。
1951年,焦裕祿在尉氏縣擔任團縣委副書記期間,了解到有個區的幾個團幹部,由於工作方法不當,急於求成,和區里搞土改抓救災的於部發生了沖突,思想上有情緒。於是,他在開會時給大家來了一段開場白:「怎麼了,遭霜打了?趕路誰人不跌倒,下地哪個不絆腳?有點挫折怕什麼,振作精神最重要。」大家一聽這段「順口溜」,情緒當即放鬆。
「順口溜」這種語言形式,好像很「土」,但焦裕祿卻因地制宜,使其煥發生機,即使他後來當了蘭考縣委書記,也依然喜歡用這種語言形式總結問題,抒情言志。他在講到治理蘭考「三害」(風沙、鹽鹼、內澇)的方案時,曾說了這樣一段「順口溜」:「蘭考有『三害』,害咱蘭考人;『三害』不治理,蘭考難翻身;立志治『三害』,富咱蘭考人;團結同奮斗,挖掉『二害』根……」焦裕祿創作的這類閃耀著奮斗精神、幽默風趣的「順口溜」還有很多,至今仍在蘭考大地廣為流傳。
重宣傳愛寫文章 聽意見才讓照相
焦裕祿擔任縣委書記後,縣里既有秘書,也有通訊幹事,但只要能擠出時間,工作總結、大會講話、調查報告等文字材料,他都是親自動筆寫。在蘭考,他主持並起草了《關於治沙、治鹼、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設想》、《造林防沙方案》、《排澇治鹼方案》等根治「三害」的重要文件;還親筆撰寫了《關於鹽鹼地的普查報告》、《一個七季受災的特重災隊,今年生產一片繁榮景象的調查報告》等調研文章。即使在肝病晚期,他依然忍受著極度的病痛,在病床上撰寫《蘭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篇宣傳蘭考、鼓舞士氣的文章。
焦裕祿寫稿子文風朴實,修改稿子也不尚空談,不唱高調,總是注重事實,用典型事例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震撼力。凡是按照焦裕祿的意見采寫,又經他修改的稿子,絕大部分都能被報紙、電台採用。經焦裕祿修改的稿件,之所以能夠屢屢見諸新聞媒體,主要因為他很有「新聞敏感」。早在1950年,焦裕祿任大營區區長時,這種「新聞敏感」就已經具備。一次,他途經一個村莊,發現了年僅16歲的姑娘王小妹在犁地種地,干起活來比有些小夥子還利落,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婦女參加社會勞動的典型。於是,他便走到地里,一邊幫王小妹幹活,一邊詳細詢問她家的情況。頗有些男孩子氣的王小妹便告訴焦裕祿,自己家中沒有兄弟,父母年老體弱,打土豪分田地後她就學會了干各種農活。王小妹還自豪地對焦裕祿說,她還是村裡的土改積極分子。焦裕祿回到區里已近深夜,他抑制不住寫作激情,連夜趕寫了一份王小妹的典型材料。第二天,就帶著鄉村幹部到王小妹的田頭開起了現場會,還在會上即興編了一段「順口溜」:「王小妹,十六歲,鬥地主,抓土匪,犁地耙地她都會……」這次現場會不久,王小妹這個典型就從大營區推廣到了全縣,成了青年婦女學習的楷模。
焦裕祿曾對同事們坦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抓工作,就是要抓典型,帶一般;抓兩頭,帶中間。」在尉氏、蘭考兩縣工作期間,焦裕祿發現並樹立了許多正面典型,也批評了不少反面典型,但對於自己的典型事跡,卻從不讓通訊員和外邊的記者報道。會攝影技術的蘭考縣委通訊幹事劉俊生跟他一起下鄉,焦裕祿每次都提醒道:「帶上你的照相機。」很多次,劉俊生想抓拍焦裕祿帶領群眾除「三害」、與老農促膝交談、艱苦樸素、忘我工作等感人鏡頭,但均被焦裕祿制止了。焦裕祿要求劉俊生只拍攝廣大群眾的鏡頭。
1963年秋的一天,劉俊生再次隨焦裕祿下鄉,路過老韓陵胡集南地時,焦裕祿看到社員們正在勞動,又放下自行車走了過去。隨行的城郊公社黨委書記懇請:「焦書記呀,我很想跟你照張相片,留個紀念。」焦裕祿平和地說:「咱拍照片沒啥用,還是給群眾照吧。」劉俊生一聽焦裕祿又在「老生常談」,就壯著膽子給他提起了意見:「給群眾照相不錯,為啥就不可以把你和群眾在一起勞動的情景照下來哩?群眾和你在一起合了影,一定很高興,這對他們的鼓舞不就更大嗎?」焦裕祿聽劉俊生批評得有道理,就大笑著說:「照你這么說,以前,我是有些個人主義思想了。好吧,叫你照,叫你照!」拍個什麼樣的鏡頭呢?焦裕祿兩眼一亮,笑著說:「我愛泡桐,就在泡桐跟前給我照一張吧。」焦裕祿披著外衣,敞著懷,兩手掐腰,興奮地對劉俊生說道:「照吧!」隨著相機快門一聲脆響,焦裕祿與蘭考的泡桐樹一起,便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畫冊里。焦裕祿生前曾指著這張照片,笑著對劉俊生說:「這一張好,這一張好。」
焦裕祿何以如此偏愛泡桐樹呢?這是因為他深深欽佩泡桐樹那不畏鹽鹼,不畏風沙,敢於同不利條件作斗爭,且能造福於民的天性。泡桐的性格,其實也代表著焦裕祿的性格。
清正廉潔品德高 親人親戚難沾光
身為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為改變蘭考面貌可謂殫精竭慮,勞苦功高。以他的身份和威望,別說以權謀私,就是平日里稍稍對自己及親友們放鬆一點,也可以得到當時好多人難得的「好處」。然而,焦裕祿始終沒讓一點私利替代蘭考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始終堅持黨的原則和正氣,真正做到了送上門的不要,遞到手上的不沾,與蘭考人民甘苦與共。
1963年春節,連年災害的蘭考肉類和副食供應比較緊張。縣委辦公室的一位同志就給焦裕祿家裡送去了幾斤肉。焦裕祿問他:「人人都有份嗎?」這位同志回答:「要過年了,書記們工作忙,顧不上打肉,這是待意照顧幾個領導同志的。」焦裕祿聽後對這位同志說:「謝謝了,我家的肉已經買好了。請你把肉提回去,看辦公室還有誰沒買,這肉就照顧誰吧。」他還囑咐這位同志,以後可不要再單獨照顧領導了。
焦裕祿到蘭考後,看到城內有個大水坑,就建議城關鎮在坑裡種蓮菜放魚苗。半年後,放養的魚苗已長到1斤左右。城關鎮魚場為感謝焦裕祿的指導,又想讓身患肝病的焦書記補補身體,就派一名職工用水桶裝了10多條活魚,送到了他家。焦裕祿的孩子們一見活蹦亂跳的魚兒,高興得圍著水桶直嚷著要吃魚。焦裕祿回家後,問清楚了來龍去脈,就對嚷著要吃魚的孩子們說:「這魚是魚場的叔叔辛辛苦苦養大的,是集體財產,咱一家咋能先吃呢?如果大家都沾集體的便宜,那集體的事業還能辦好嗎?焦裕祿的一席話,使孩子們明白了白吃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這個道理。他的大兒子國慶當即就帶著弟妹們,把一桶活魚又送回了養魚場。
一次,國家給蘭考撥來一批救濟棉花,救災辦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祿的棉襖補丁摞補丁,決定照顧他3斤,讓他做件新棉襖。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拿著3斤棉花票,等焦裕祿一進家門,就興奮地跟他商量做新棉衣的事。焦裕祿一聽又是「照顧」他的東西,開口就說:「那不中。」稍停,他平心靜氣地對妻子說:「蘭考現在還有好多群眾缺衣少穿,救災物資是給群眾的,這棉花咱咋能要?我是領導,可不能搞特殊啊!」
焦裕祿夫婦盡管省吃儉用,但因要贍養兩位老人(雙方的老母親),撫育6個子女,有時還接濟窮困群眾,日子過得相當緊巴。1964年春節前的一天,風雪交加,焦裕祿到縣政府大院找到縣長程世平,說他多年沒回山東老家看望母親了,打算春節帶著全家回老家一趟。接著,焦裕祿顯然有些難為情地說:「老程,你手頭寬不寬裕,能不能借給我三四百元?」程世平雖知道焦裕祿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可沒想到他一個十五級幹部連回老家探親的路費也湊不夠。見焦裕祿說話直打哆嗦,程世平急忙問:「老焦,你是不是病了了』焦裕祿這才隨意說:「沒有,就是有點冷。」程世平順手摸了摸焦裕祿的胳膊,吃驚地說:「老焦,大臘月里下著雪你咋穿個空筒襖,連件秋衣也不套?」焦裕祿也是當著真人掏心窩說話:「老程,我沒啥衣服套啊!沒布票,手頭也緊,能將就過冬就行了。再說了,老百姓有的連空筒襖還穿不上哩!」聽了焦裕祿的心裡話,程世平又欽佩又心酸,直想流眼淚。
焦裕祿寧可借錢也不向組織伸手要救濟,他的親戚和子女們也沒有誰能從他那裡得到所謂的「便宜」。他有兩個侄子,高中畢業後一直在山東老家務農,多次寫信請求給找個工作。焦裕祿回信向他們解釋;「招工是有計劃有政策的,我即使有權也不能搞特殊。」
親戚們沒能走成「後門」,自己的子女在找工作時焦裕祿也不「關照」一下。他的大女兒焦守鳳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在家待業,有人向他提議:「小學教師不夠用,讓守鳳去學校教書吧?」還有人向他透露信息:「郵政局要招收話務員,小梅(焦守民小名)干這個工作挺合適。」焦裕祿對於這些熱心的提議,一再搖頭否定。後來,焦守鳳到蘭考縣食品加工廠當了一名臨時工。剛去上班,焦裕祿就專門找到時任廠長的張樹森,特別交待,「我的女兒來廠里當臨時工,分配工作時一定要把她安排到醬菜組,這樣對改造她的思想有好處。」臨走時,焦裕祿又強調一句:「你們不要以為是我的女兒,就另眼相看,應該對她嚴格要求。」 當時,焦守鳳不認為爸爸讓她經受勞動鍛煉是關心她,讓她養成自食其力的本領,心中「實在不滿意」。而今,已經退休的焦守鳳滿含感謝之情地說:「現在想想,爸爸對我們兄妹的愛是一種大愛,他是在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生活啊!」
5. 焦裕祿艱苦奮斗的故事
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心裡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一個冬天的黃昏,風越刮越緊,雪越下越大。焦裕祿同志望著風雪,心裡惦記著群眾:住的怎樣?吃的燒的有沒有困難?生產隊的牲口咋樣?他讓辦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雪天六項工作:第一、所有農村幹部必須深入到戶,安排好群眾生活。第二、所有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必須深入牛屋檢查,保證不凍壞一頭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內副業生產。第四、對於參加運輸的人、畜,凡是被風雪隔在途中的,在哪個大隊由哪個大隊熱情接待,保證吃得飽,住的暖。第五、教育全體黨員,大雪封門的時候,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最後一條,把檢查執行情況迅速報告縣委。
這天,風雪颳了一夜,焦裕祿同志的屋裡的電燈亮了一夜。第二天黎明。他就把同志們叫起來開會。他說:「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共產黨員要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說罷,就領著大家,頂風冒雪出發了。
這天,焦裕祿同志冒著風雪,忍著劇烈的肝痛,一連走訪了九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群眾。但是,卻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他來到梁孫庄梁俊才的家裡,老大爺卧床不起,老大娘雙目失明。老大爺問:「你是誰呀?大雪天來幹啥?」焦裕祿同志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爺感動得熱淚盈眶,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逼租,攆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還是黨好,社會主義好。」
6. 焦裕祿是怎樣治理蘭考三害的
7. 焦裕祿的主要事跡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焦裕祿帶領群眾為了防風固沙栽種的泡桐樹,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個特色產業,截至2014年,蘭考泡桐產業年產值已達60多億元,全縣泡桐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
焦裕祿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長期有病,家裡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是他堅決拒絕給他救濟。他說:「蘭考,是個重災縣,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很困難,我們應該首先想到他們。要把這些錢用到改變蘭考面貌的偉大事業上去,用到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焦裕祿的辦公桌、文件櫃都是原蘭封縣委初建時買的,有不少地方破損。當時有人勸焦裕祿同志換個新的,他沒有採納這個建議,而且修了修,照樣使用。他用過的一條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同志們勸他換床新的。
他說:「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換新的,但應該看到,災區的群眾比我更需要。其實,我這就很好,比我要飯時披著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強多啦,焦裕祿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很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雖然破舊得很厲害,但是焦裕祿同志總是捨不得換。他的愛人徐俊雅同志最後生氣了,不給他補,他就自己動手補。
(7)焦裕祿在洛礦建提升機擴展閱讀:
焦裕祿的生平: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於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 的一個貧苦家庭,7歲上學, 學習刻苦認真,考試成績總在前幾名。
1932年,家鄉遭遇災荒,家境十分貧困,11歲的焦裕祿被迫退學,他除了在家種地外,農閑時做點小生意維持生活,主要是賣菜賣油,在古山橋賣鍋餅,跟隨窮鄉親推著獨輪小車,運煤賣煤,還到煤窯做工。
1939年,其父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逼死,焦裕祿本人也被虜去遼寧撫順做苦工。
1941年,焦裕祿設法逃出,流落至江蘇宿遷。
1943年,他逃荒到宿遷縣城東15里雙茶棚村,給地主胡泰榮家當了兩年僱工,住在地主一頭是豬窩、一頭是牛草的小棚里。
8. 《我的父親焦裕祿》在洛陽開拍,你認為焦裕祿精神過時嗎
焦裕祿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現在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就因為有無數個像焦裕祿一樣的共產黨員在為我們普通的勞苦大眾無私奉獻著,為我們勞苦大眾背負著壓力,可以叫我們輕松前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人民的心中,都有著一杠秤,就因為焦裕祿精神像一盞明燈一樣,照耀著許多人的道路,在許多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很多黨員都是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所以我們才敢“敢叫日月換新天”。
9. 焦裕祿給蘭考帶來了什麼
治理內澇、風沙、鹽鹼三害。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蘭考縣的幹部群眾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蘭考三害「內澇、風沙、鹽鹼」得到有效治理。
焦裕祿帶領群眾為了防風固沙栽種的泡桐樹,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個特色產業,截至2014年,蘭考泡桐產業年產值已達60多億元,全縣泡桐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
(9)焦裕祿在洛礦建提升機擴展閱讀:
焦裕祿在蘭考一共工作了470多天。在這470多天里,焦裕祿帶領群眾沒日沒夜、爭分奪秒地艱苦奮斗,一改蘭考貧瘠舊貌。
這470多天,是焦裕祿生命最後的470多天,它駐留在蘭考兩條黃河故道旁,在綠油油的麥田間,在泡桐樹林的年輪里,在蘭考老鄉的心坎上。
在工作之餘,焦裕祿的時間,大都跟群眾泡在一起。在蘭考的日子裡,焦裕祿與群眾結下深厚的血肉之情,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提起焦裕祿,依然親切地稱他為「老焦」。
1964年春天,焦裕祿病情惡化,地委負責同志勸他住院治療,他強調工作忙離不開不去住院。醫生開了葯方,他嫌葯貴不肯買,繼續堅持下鄉工作。
當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時,仍在思考如何撰寫改變蘭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他仍然惦記著張庄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家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的鹽鹼地上麥子長得怎麼樣,老韓陵地里的泡桐樹栽了多少……
也就在那年,正當蘭考的封沙、治水、改地斗爭節節勝利的時候,焦裕祿永遠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