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元宇宙分為五個階段

元宇宙分為五個階段

發布時間: 2022-01-28 00:01:58

❶ 元宇宙產權交易平台是什麼

元宇宙是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但是又與現實世界高度聯系的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當中擁有一套完整的秩序,甚至包括龐大的經濟文明。而這一切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及NFT實現的,NFT翻譯過來叫做非同質化代幣,可以把它當做是一個用來加密的令牌,萬物皆可NF,經過NFT的存在,就具有了獨一無二性,且不可被復制也不可被拆分。或者也可以這么理解,經過NFT的存在就有了它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所有權。而元宇宙產權交易平台,就是基於元宇宙的數字資產所有權而建立的。
元宇宙產權交易平台的名字是open sky,是2021年剛剛成立的一家公司,以元宇宙概念為基礎而誕生,注冊地在中國香港。全名叫做香港元宇宙產權交易平台,有著極其先進的區塊鏈開發技術。
其交易模式,一共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開放平台股權權益份額,符合條件的股東擁有終身分紅的資格,第二個階段根據實際情況分階段對外開放平台權益份額。第三個階段則是上線NFT游戲生態等等。
作為一家剛剛成立的公司,open sky已經與海內外的幾十家優秀的元宇宙相關產業達成意向合作。同時open sky還創新了三票互通機制,也就是SR,PR以及ER,結合了區塊鏈證券資產化以及傳統金融資產證券化,這一切的基礎是其強大的區塊鏈技術優勢。

❷ 股市裡的元宇宙是什麼意思

維基網路對元宇宙的定義是,「元宇宙是集體的虛擬共享空間,包含所有的虛擬世界和互聯網,或許包含現實世界的衍生物,但不同於增強現實。元宇宙通常被用來描述未來互聯網的迭代概念,由持久的、共享的、三維的虛擬空間組成,並連接成一個可感知的虛擬宇宙」。

元宇宙是區塊鏈、人工智慧、5G、VR、AR、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前沿數字技術的集成應用。

我們也可以給元宇宙下一個更簡單的定義:元宇宙就是下一代互聯網,也就是第三代互聯網。

在元宇宙時代,「萬物互聯」將逐步走向「萬物互信」,再到「萬物交易」和「萬物協作」。在這個過程中,交易不僅在人與人之間發生,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易也會頻繁發生,到那個時候,產業必須整體升級,每個環節都必須實現完全的數字化。

因為理解,所以信仰;因為信仰,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成就。與諸君共勉!

❸ 分為5個紀元的宇宙,地球上的人類正處於哪個紀元

從地球上第一個有意識的人類開始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人類對於宇宙的研究也就隨之開始了。但是受當時的科技水平限制,古人類對於宇宙更多的是一種崇拜敬仰之情,並沒有深入的對它進行研究。



到了近代,隨著科技力量的加持以及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人類終於開始更加貼近、更加系統的研究無垠的的宇宙,並且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知道了宇宙也會有終點,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將宇宙比作是一個人的話,那麼他也會有壽終正寢的時候。



所謂的原初紀元,也就是宇宙形成之後的第一個紀元。在這個紀元中奇點爆炸形成宇宙的瞬間,導致物質和能量傾瀉,許多大質量的恆星開始出現。

因為這些恆星的質量很大,所以內部發生的反應也非常的快速劇烈,這就導致這些大質量恆星通常在幾百萬年到幾千萬年內就會「燃燒殆盡」,之後發生爆炸,產生黑洞以及拋射出其它的物質,這些物質在力的作用下組成二代恆星和行星。

二、恆星紀元



奇點爆炸約4億年之後,宇宙中開始產生大量的二代恆星,標志著宇宙開始開始進入「恆星紀元」,在這個紀元中宇宙被各種恆星所主宰,宇宙開始變得適宜生命活動,我們正是處於這個紀元當中。

那麼這個「恆星紀元」會在什麼時候結束呢?或者說宇宙中最後一顆恆星會在什麼時候「熄滅」呢?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恆星的質量越小,那麼它的壽命也就越長,因為質量越小的恆星其核聚變反應中把氫轉化為氦的速度越慢。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宇宙中最小的紅矮星可以持續1萬億年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在宇宙幼年時形成的紅矮星到現在只用了1%左右的氫元素,所以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嬰兒」。



現在,不斷運動的星系還在攪拌著星雲進而形成新的恆星,但是星雲遲早有耗盡的那一天。據估計,在數十億年之後宇宙中的新生恆星數量就會開始變少,而宇宙中已經形成的恆星大部分將會在幾十年後開始走上末路。而此時宇宙中只有那些長命的紅矮星還在發著光。

而幾萬億年後隨著最後一顆紅矮星熄滅,宇宙中釋放能量的就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另外可能還有一些「棕矮星」,此時「恆星紀元」正式結束。

三、簡並紀元



當宇宙到了「簡並紀元」之後,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將滅亡,因為此時的宇宙已經幾乎沒有任何能量供生命活動,宇宙中只留下了一些死寂的行星和演化到了末日的恆星,以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形式存在著。

這個時候唯一能發熱的天體或許就是剛形成的中子星和白矮星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也會慢慢的冷卻,並在幾萬億年之後降到現在人類的室溫。所以總的來說,在「簡並紀元」里,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會慢慢變冷。



有趣的是,在這個黑暗且寒冷的「簡並紀元」中也迸發出一絲光明。這是因為宇宙中的白矮雙星最終會在引力的拉扯下撞到一起,撞擊的瞬間會產生超過1000個銀河系的亮度,然後變成超新星,不過這道光明只是極為短暫的事件,黑暗很快又會吞噬整個宇宙。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粒子構成的,而這些粒子也都有自己的壽命,也就是所謂的「半衰期」,所以在經歷漫長的歲月之後(10^34年)物質將會分解,宇宙中除了黑洞之外的所有天體都將會消融。

4. 黑洞紀元



隨著最後一顆簡並天體消失,宇宙中只會剩下黑洞這一種天體,宇宙開始正式進入「黑洞紀元」。

提到黑洞,可能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但是雖然說黑洞都能吞噬掉宇宙中幾乎所有物質,但是它並不是完全的只進不出,它會通過「蒸發」來減少自身的質量。



科學家們經過計算認為,如果一個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三倍,那麼它完全蒸發大約需要耗費10^68年(1後面68個0),而星系中心的黑洞如果要完全蒸發掉的話,需要大約10^92年(1後面92個0)。

可能有的朋友對這個數字沒什麼感覺,實際上這個數字是非常非常大的,甚至已經大到沒有了實際意義,因為已經遠遠大於已知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的個數(10^85)。

5. 黑暗紀元



當宇宙中最後一個黑洞完全消失,就意味著來到了宇宙最後一個紀元——「黑暗紀元」。這個紀元可以說是真正的黑暗和永恆,因為宇宙中只剩下只剩下幾乎沒有任何能量的光子以及亞原子粒子,而這個時候的「時間」也已經沒有了意義,因為這個紀元的持續時間將是無窮的。



以上五個階段就是科學家們預測的宇宙的「一生」,當然,科學界也有許多人反對這樣劃分,因為他們認為人類對宇宙的了解程度還遠遠不夠,但是對於宇宙最後的結局還是並無異議的,因為萬事萬物並無「永恆」。

❹ 「元宇宙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元宇宙主要講的是平行宇宙的意思,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為一種虛擬現實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會發現全新的技術和概念應運而生,元宇宙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對於經常上網的小夥伴來說,很多人已經對元宇宙的概念非常熟悉了。元宇宙的英文意思是Metaverse,你可以把這個意思理解為多元宇宙,也可以理解為多元空間,這個空間主要指的是虛擬空間。

一、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為平行宇宙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現實世界是現實宇宙,如果我們把虛擬世界算入在內的話,我們就可以把一個個虛擬世界算成源宇宙。我隨便舉個例子,不過我們在手機上玩一款游戲,當我們沉浸其中的時候,我們在游戲中的角色本身就是一個元宇宙 。

❺ 元宇宙概念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位元組跳動斥巨資收購VR創業公司Pico……,元宇宙無疑成為了科技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准確地說,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擴展現實(XR)、區塊鏈、雲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化。

相關產業

從企業來看,元宇宙仍處於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是底層技術還是應用場景,與未來的成熟形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這也意味著元宇宙相關產業可拓展的空間巨大。

因此,擁有多重優勢的數字科技巨頭想要守住市場,數字科技領域初創企業要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必須提前布局,甚至加碼元宇宙賽道。

❻ 【天文*理論】宇宙的演化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樣子?通過廣義相對論將宇宙的膨脹進行時間反演,可得出宇宙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曾處於一個密度、溫度、引力、時空曲率都無限大的.狀態。這一狀態被稱為奇點,奇點的存在意味已知的所有物理定律都無法適用,它常被用來作為廣義相對論失效的證明。未來,超弦理論也許可以解釋奇點、黑洞...

宇宙從誕生到現今,大致經過可以分為3個階段:初始階段、輻射為主階段與實物為主階段。大概情況如下:(1)初始階段。大約在100億年前,原始火球開始大爆炸(用「大爆炸」這個詞,只不過為了形容當時宇宙演化的劇烈,不能把它想像為像一顆炸彈那樣的爆炸,因為宇宙是沒有中心的)。當時的溫度極高,達到1012開(1萬億開)。那時宇宙的主要成分是光子、正反μ介子、正負電子、正反中微子和極少量的質子、中子等。溫度迅速降低,正反μ介子開始湮滅。溫度降至1011開以下,中子開始衰變為質子。爆炸後1秒鍾,溫度就降到1010開(100億開),此時,正負電子開始湮滅。宇宙的主要成分只有光子、中微子和極少量的穩定粒子。這里的所謂極少量是與爆炸初期的各種粒子總數相比而言的,實際上今天的宇宙也就是這些穩定的粒子(電子、中子、質子)組成的。在第1秒末的時候,宇宙的尺度還很小,大約只有5光年,但是物質和能量的密度卻很大。尤其是光子和中微子的能量按當時的溫度來算更高。隨著宇宙的膨脹,它們都在迅速地降低。按照熱輻射的性質,輻射的波長愈長,相應的溫度就愈低,那麼可以推知,宇宙的溫度和它的尺度成反比。宇宙膨脹得愈大,它的溫度愈低。這個規律在宇宙演化的各個階段,都是存在的。(2)輻射為主階段。在大爆炸後1分鍾,溫度由1010開降到105開時,宇宙的尺度相應地膨脹了105倍。最後達到50萬光年左右的階段,稱為輻射為主階段。開始時,溫度保持在109開(10億開)以上,質子和中子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核反應產生出氘核和氦核,即化學元素開始形成。計算出質子比中子多6~7倍,到宇宙時3分鍾時,氦的豐度穩定在30%左右。元素的合成到30分鍾末尾就基本停止了,這時產生了大量的氫與氦,成為現今宇宙的主要成分,同時也產生了其他的一些輕元素。(3)實物為主階段。宇宙溫度降到105開以下,實物的平均密度超過了輻射的質量密度,宇宙的演化就開始進入了物質時期。這個階段一直延續到現在,又可分為前後兩階段。開始時,在宇宙年齡小於70萬年,溫度高於3000開的前段,由於溫度仍然很高,實物粒子都在高速運動著,自由電子、光子也在快速運動,互相碰撞,互相混雜成均勻的混合狀態,因此,這時期宇宙物質仍然處於嚴格均勻、各向同性狀態。同時光子和電子經常發生碰撞,無法順利地穿透宇宙空間,所以大爆炸至此,宇宙都是不透明的。在溫度降到3000開以下時為後一階段,隨著溫度下降,物質粒子的能量愈來愈小,電子的能量也變小了,只能與正電荷結合成中性質子。宇宙間失去了大量的電子,光子不再受到自由電子的強烈散射,宇宙就開始變得透明了。從此以後,實物和輻射之間基本上分開了(或叫「退耦」),互不幹擾。實物就可能發生非均勻性擾動或漲落,而分裂成團塊,然後在引力作用下,逐漸聚集成各種層次的天體。在宇宙誕生109年(10億年)左右時,星系開始形成。在40億年左右時,第一代恆星形成。在宇宙誕生後150億年左右,行星形成。太陽這顆典型的恆星,從日珥光譜觀測得出氦的豐度為0.38,而從太陽風粒子流的觀測,推算出氦的豐度為0.20。恆星內部的氦的豐度利用赫—羅圖去推算,其值在0.24~0.33,都符合大爆炸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在下列幾個方面得到科學的證實。(1)星系退行,表明宇宙是在不斷地膨脹著的。(2)從大爆炸至今,宇宙間還應該有剩餘的熱,其溫度約為3開。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約3開,證實了這一點。(3)按大爆炸宇宙學的推算,宇宙間氦的含量應為30%左右,已為觀測所證實。(4)用許多方法測定的不同天體的年齡,都與用哈勃定律推算的宇宙年齡相符。太陽的年齡是46億年。最古老的球狀星團的年齡,也小於宇宙年齡200億年。正是由於有這些觀測事實,所以大爆炸宇宙模型得到廣大科學家的青睞,這個模型也常稱為標准宇宙模型。但是,大爆炸宇宙模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譬如說,宇宙物質是由熱到冷的演化過程,但熱的物質怎麼能凝聚為星系與恆星呢?還有起點(奇點)的問題。「宇宙蛋」實際上是一個奇點。所有物質和時間都縮到一個點,一個幾何學上的點。宇宙就可從這么一個奇點爆炸產生,在物理學上難以接受。此外,還有近年來的一些空間觀測事實,用標准宇宙模型也難以解釋。

❼ 元宇宙的最新概念是什麼

「元宇宙」的最新概念通常可以描述為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放大角度來看其作為一個「宇宙」,運行規則以及常態化管理並不需要受限於其表現形式。

元宇宙作為後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將極大地改變當前的游戲市場和互聯網生態格局。 各大廠商在布局「元宇宙」的同時,或許也在為自己在未來的互聯網中爭取一席之地。

❽ 什麼是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是一個空間維度上虛擬而時間維度上真實的數字世界;從真實性來看,元宇宙中既有現實世界的數字化復制物,也有虛擬世界的創造物。

從獨立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與外部真實世界既緊密相連,又高度獨立的平行空間;從連接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把網路、硬體終端和用戶囊括進來的一個永續的、廣覆蓋的虛擬現實系統。



起源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❾ 元宇宙游戲毀了多少孩子

大家好,我是很帥的狐狸

今天我准備來聊聊

元宇宙

最近這個概念很火——

facebook改名Meta迎接元宇宙,抖音的元宇宙up主「柳夜熙」憑借兩個視頻收獲了200萬粉絲,甚至羅永浩老師都提到了,自己下一個創業項目將會是元宇宙……


那麼問題就來了——


  •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

  • 後續它會怎麼發展?最終形態是怎樣的?

  • 為什麼說目前元宇宙最大的風險是政策風險?

  • 為什麼我們說它有可能會毀了這個世界?

  • 我們有辦法避免它對人類的摧毀嗎?

  • 這篇文章會回答上面的這些問題,希望可以升級你對世界的認知,輔助你更好地預測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找到在後續每個階段最關鍵的技術與應用。

    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這個概念來自科幻小說《雪崩》,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虛擬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頭,用戶可以連接萬物,並且可以做到很多物理世界裡無法實現的操作。

    在科幻作品裡頭,元宇宙會更豐富一些: 比如像《頭號玩家》里頭那樣,使用VR眼鏡來與其他個體互動——

    不過,元宇宙並不會單單停留在「炒作」層面上,它有極強的可拓展性。

    未來的元宇宙,可能是像電影《超能查派》或《超驗駭客》一樣,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意識上傳到網路上,到時我們可以脫離肉身完全生活在元宇宙里。

    大家聽到這么賽博朋克的概念通常會特別興奮,但我想把大家稍微往現實拉回來一些:

    因為再往後推演了幾步後我們發現,等發展到第4階段,元宇宙很可能會讓人類固步自封,甚至有可能毀了這個世界。

    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後續元宇宙的發展推演。

    目前看來,我們還處於第一階段——

    階段 1

    虛擬元宇宙 ️

    元宇宙其實是在復刻人類在現實世界的感官感受。

    最早因為設備的限制 (只有電腦和手機) ,所以我們只能復刻一部分視覺和聽覺的體驗。

    像是我以前詳細介紹過的游戲 ,在那個元宇宙里一切皆有可能:玩家可以開銀行、炒地皮、開會……這個游戲甚至還成功地預言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感興趣的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

    德國華人玩家Chung Anshe在現實生活中是個老師,在游戲中卻靠著炒賣地皮賺了上百萬美金,其虛擬形象甚至登上了《財富》和《商業周刊》雜志的封面。

    圖/商業周刊

    還有後來流行的Roblox、我的世界、摩爾庄園、動森等等……

    就像前面說的,所有角色扮演類游戲都可以說是「元宇宙」的前身。

    而這幾年,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復刻現實世界的體驗——


    基於上面提到的這些技術,我們可以更快地接收、處理、傳輸、輸出感官信息。

    我們來重點說一下負責信息輸出的VR終端,它們的作用是復刻五感的體驗——

    目前我們對視覺和聽覺的模擬已經相對成熟了。

    觸覺方面,目前有類似《頭號玩家》里頭的全身觸覺體驗套件Teslasuit,可以通過電流刺激來模擬觸覺。

    圖/Teslasuit

    嗅覺方面,有個叫OhRoma的產品可以模擬戰爭中的硝煙味、僵屍撲過來時的腐爛味、女生靠近時的體香 (其實…這個產品是色情網站設計的) 等等。

    圖/Techcrunch

    隨著化學和材料學等學科的發展,理論上未來也可以合成相應的氣體固體,模擬更多嗅覺體驗,甚至味覺。

    到時候,我們會進入一個幾乎可以復原現實世界一切感官體驗的元宇宙。

    不過,畢竟一切只是「模擬」,還是很難完美復刻所有感官體驗。

    這時候,我們會嘗試進入「階段2」。

    階段 2

    腦接元宇宙

    之前我在科普 的時候就提到過「缸中之腦」實驗。

    人類的感受其實都是大腦的「騙局」:而既然大腦信號都是電信號,我們完全可以把大腦信號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讀懂的語言,反過來也可以把計算機信號轉化為大腦可以感知的電信號。

    這樣我們靠一段代碼,就可以模擬吃飯的感受。

    像是馬斯克這幾年在研究的腦機介面技術,就在努力攻克這些課題。

    圖/Neuralink

    隨著技術發展,未來我們或許完全不需要通過VR眼鏡等外接設備,也可以直接通過電信號完美復刻現實世界帶來的感官體驗。

    不過呢,還是有問題存在:我們的吃喝拉撒還是得在現實世界完成,人類無法跟現實世界完全脫節。

    一種解決方案是類似電影《黑客帝國》的場景:所有人類的肉體被妥善保存,通過營養液維持生命機能——

    圖/《黑客帝國》劇照

    這背後也有「兩顆葯丸」的倫理問題:「真實」到底重不重要?

    Anyway,即使倫理問題解決了,所有人都願意選擇在元宇宙里生活和工作了,仍然有問題無法解決:衰老與死亡。

    這時候,人類會嘗試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元宇宙——

    階段 3

    意識元宇宙

    隨著全腦模擬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未來如果我們可以像《超能查派》或《超驗駭客》一樣,直接把人類意識上載到伺服器上,同時讓意識具備自我計算機能,那麼我們可以脫離肉身完全活在元宇宙里,徹底地進化為硅基生物。

    而且我們的意識還可以無限復制,傳到全世界的各個伺服器上。

    這個哲學上的討論很多,今天就不展開了。

    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WaitButWhy的文章《What Makes You You?》。

    Anyway,假設意識本身都是「我」,那麼在意識可以備份的前提下,只要不存在全球性災難事件引發全網斷網、資料庫全毀這樣的極端情形,理論上我們都可以實現「永生」。

    不過這時候還是有問題:人們會變得不再快樂。

    這一點可能有點違反直覺,我來解釋解釋——

    大家之所以喜歡元宇宙的概念,是因為它能擺脫現實世界的諸多限制。

    比如空間限制,我們可以在元宇宙里實現瞬間移動。

    我們也可以脫離時間限制,很多動作可以有即時反饋,壓根都不需要等待。

    如果我們的意識可以上傳到元宇宙,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提高計算速度,來改變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就像劉慈欣在長篇處女作《中國2185》里頭所描述的,「虛擬人類」在兩個小時里度過了600年的演化。

    還有就是規律限制——在元宇宙里我們能做到很多違背物理學生物學規律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飛可以漂浮,就算被車撞了被劍刺了也不會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圖/Mark Zuckerberg via FB

    而更重要的,在元宇宙里,理論上你也沒有資源限制——

    你可以擁有無限多的資源,你可以擁有無數套房、無數輛豪車、無數個名牌包包……

    只要計算資源允許,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元宇宙,成為自己宇宙的「神」。

    那麼問題就來了——

    既然幾乎沒有限制,為啥還會「不再快樂」呢?

    這是因為,快樂的來源,在於「預期差」。

    幾乎什麼都做得到,要什麼就有什麼,你就不會有「求之而不得」的感覺。

    就算你得到了一切,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而且意識被上載還有一個後果:我們的計算速度和准確性變強了,出現「意外」的概率很小。

    換句話說,我們的「預期」變得極其准確,這也是導致沒有預期差的原因。

    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會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

    階段 4

    孿生元宇宙

    為了製造預期差,我們會開始某種程度的自我設限,復刻真實世界中的各種規律:物理學、經濟學…創造出一個現實世界的鏡像,也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的「數字孿生」。

    最簡單的做法是加入隨機數。

    就像玩游戲抽道具,把把歐皇並不會讓人沉迷,有了隨機變數自然會有意外,會有預期差。

    當然,我們也可以自我設限,讓資源不再無限 (不過這也失去了元宇宙的大部分魅力) 。

    比如說,我們可以利用我以前科普過的 ,讓元宇宙里頭的虛擬物品具備稀缺屬性。

    這么做,本質上就是讓資源不再可以隨隨便便地無限復制,那麼現實世界中的經濟規律也可以在元宇宙里頭被復刻。

    當然,這些手段其實在更早的階段就會開始發生,像是NFT在這幾年就被熱炒過幾波。

    不過在這個階段還是有兩個致命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甚至有可能讓人類不再擁有創造力。

    第一個問題是時間資源無法受限。

    上載意識後,人類實現了「永生」。

    雖然我們會自我設限,讓經濟規律重現,但我們不大可能會讓時間資源被壓縮。

    畢竟從倫理道德來看,剝奪一個人的剩餘時間,相當於主動「殺死」他。

    一旦人類擁有近乎無限的生命,他們會做什麼?

    奈飛《愛死機》第二季的《Pop Squad》 (人口警察) 給出了答案——人類將會喪失創新意願。

    劇集里的一個女性角色,她是個歌手,過去20年一直在磨煉某一段獨唱。

    圖/愛死機2

    因為她擁有了無限的時間,已經試錯了足夠多次,「從0到1」甚至「從1到100」都搭好了,所以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從100到101」的層面。

    順帶一提,這時候「繁衍後代」也會變得沒那麼重要,你甚至可以跟NPC (人工智慧) 生下後代,但很可能只是為了體驗當父母的樂趣。

    Anyway,人類創新的步伐確實會因此放緩。

    當然你也可以說,雖然是放緩,但還是在進步的;而且時間資源近乎無限,那長遠來看,人類還是在發展的。

    這時候我們還會面對另一個問題——信息繭房。

    人類知識的發展,要有信息的輸入才能有智慧的輸出。

    而在元宇宙里頭,信息的輸入源會被局限在元宇宙 (外加地球) 本身,這會限制人類知識邊界的拓展,會形成一個信息繭房。

    當然,自我演化本身也可以有輸出:因為我們對原始數據的處理會得到新的信息,會產生新的認知與洞見。

    但這些都只是人類自身活動而產生的信息。

    更可怕的是,一旦算力足夠多,每個人都可以在意識里載入所有人類已知的知識,那麼每個個體的輸入相同、處理機制也相同 (因為處理機制由輸入的信息決定) ,這樣每個個體的輸出也會相同。

    這會誕生很多科幻小說里提到的「統一意識體」。

    多樣性的美將不復存在。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破局呢?

    人類在徹底理解了元宇宙與地球之後,還是有拓展知識邊界的需求的。

    這時候,我們需要打破信息繭房,從地球外部去找輸入。

    就像我在新加坡的ArtScience Musuem (藝術科學博物館) 里頭看到的這么一句話——

    圖/狐狸

    翻譯過來就是「科學是宇宙想告知人類的,而藝術則是人類想告知宇宙的。」

    所以過往一直有所謂「飛船派」和「元宇宙派」的爭論——

    到底人類的未來,是走向外星殖民?還是成為地下運轉的伺服器?

    如果是後者,那麼一個流星過來,人類很可能會就此湮滅。

    這是包括劉慈欣老師在內的諸多科幻小說家、未來學家所擔心的;也是我開頭提到的「元宇宙可能會毀掉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

    無獨有偶,人類登月的第二人Buzz Aldrin也吐槽過:「你承諾過給我們火星殖民,現在我得到的卻只有Facebook。」

    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那麼問題就來了——

    你到底會選擇加入「飛船派」呢?還是「元宇宙派」呢?

    最後我想說,這兩個派別其實並不矛盾。

    這就像是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一樣。

    像費雪說的,「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或者說,投資其實就是未來的消費。

    一樣的,「飛船派」是在拓寬信息源,而「元宇宙派」則是在更好地利用和處理現有的信息。

    兩者並不矛盾,可以兩者兼有。

    只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錢都花在消費上,還是該拿出一部分來投資。

    照例一張圖總結一下——

    P.S.總有一天,疫情終將過去。疫情前和疫情後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後疫情時代又有什麼投資機會呢?找天給大家聊聊不曉得你們會感興趣不,感興趣的小夥伴點個在看唄。

    「Greed is good.」

    「很帥的投資客」的所有內容皆僅以傳遞知識與金融教育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一切請以最新文章為准。

    ⚠️ 風險提示:監管風險。

  • NFT《》

  • 區塊鏈《》

  • 智能城市《》

  • 計算機視覺《》

  • 人工智慧《》

  • 本文分析師/狐狸

    圖片與編輯/狐狸

    Icon/freepik from flaticon

    主創/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過雜。華爾街見聞、36氪、新浪財經、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體專欄作者,著有暢銷書《風口上的豬》《無現金時代》。

熱點內容
比特幣1億美元一個 發布:2025-04-25 02:29:33 瀏覽:606
未來幣圈監督體系 發布:2025-04-25 02:26:06 瀏覽:12
美國比特幣交易要交稅嗎 發布:2025-04-25 02:25:57 瀏覽:411
國外最出名的冷錢包 發布:2025-04-25 02:25:57 瀏覽:809
xrp匿名交易 發布:2025-04-25 02:16:59 瀏覽:980
區塊鏈每個時代 發布:2025-04-25 01:52:43 瀏覽:625
現在投比特幣能掙錢嗎 發布:2025-04-25 01:34:33 瀏覽:266
宇宙二次元少女 發布:2025-04-25 01:23:46 瀏覽:338
bittrex怎麼換usdt 發布:2025-04-25 00:45:15 瀏覽:269
trx4遙控參數 發布:2025-04-25 00:20:04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