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劉慈欣元宇宙毀滅短片

劉慈欣元宇宙毀滅短片

發布時間: 2025-04-28 08:20:05

㈠ 為什麼劉慈欣不看好「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早已經火爆各大科技圈,Facebook以及微軟等都在紛紛布局,著名企業家羅永浩也做出這樣的表示,將會做一家元宇宙公司,但是對於羅永浩的這一行為,其實劉慈欣不表示贊同的,或者說對於雲宇宙的存在,劉慈欣就是不贊同的。作為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劉慈欣的態度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因為在劉慈欣看來,元宇宙的存在,將會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內卷,也就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碰撞。在這里大家可以想一下,當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發生碰撞的時候,你會選擇虛擬還是現實?可能大多數人會回答,現實才是最主要的,虛擬世界畢竟是空虛的虛幻的,怎麼著都不可能把虛擬世界當成主要的存在。
如果這個虛擬世界,我們的意識進入其中之後感受是與現實世界相同的呢?劉慈欣這樣認為,如果人類在走向星際文明之前首先開發出了高沉浸體驗的元宇宙,或者是高沉浸的游戲,那對人類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如果我們在元宇宙當中可以叱吒風雲,可以飛天入地,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卻是一個微不足道不起眼的小職員,那麼這樣的心理落差,你會接受嗎?而且在面臨社會越來越多壓力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時間交給了王者榮耀以及抖音等各大平台,這就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如果元宇宙出現呢?恐怕人類一旦沉浸於其中就難以自拔了吧?那會造成怎樣的景象,生產陷於停滯,人們也不再努力工作,科技不再發展。更何談人類的文明走向更高級?

㈡ 為什麼劉慈欣堅決反對「元宇宙」

不少科技公司聲稱,虛擬世界元宇宙將是互聯網下一個未來。

但是元宇宙也引發不小爭議,創作《三體》、《流浪地球》等經典科幻作品的作家劉慈欣近日公開指責元宇宙是精神毒葯,將導致人類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而後走向末路。

劉慈欣批評元宇宙的原因主要是這樣的,因為劉慈欣認為,如果人們都在一個虛擬的宇宙裡面發展,就會把現實生活當中的發展給拖慢了腳步,這會把我們人類帶向一個非常不好的方向。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元宇宙就是只構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面可以做非常多的事,甚至在這里工作都是可以的。

如果把人們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元宇宙這里,忽略了我們現實宇宙,人們就一直沉浸在這里,而現實只會變成滿足一些物質需求就可以了,這樣子會變成一種畸形的發展方向。

㈢ 元宇宙觀後感8篇

元宇宙觀後感篇1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老師放映了《宇宙與人》這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一部科普教育片,生源卜動形象的講述了宇宙的演老裂早變和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對宇宙奧秘進行探索的過程。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150億年前,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造就了這個充斥著大大小小星際物質的浩瀚宇宙。而且,這一爆炸過程至今仍在進行著,因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運動,它必將會被自身的引力所滅亡。所以說運動是絕對的,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萬物,大至一個星體,小至一粒塵埃,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只不過是在原子的數目上的差異。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構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究竟有沒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構成這個宇宙,至今科學尚未發現。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終究有一天,科學必將揭示整個宇宙的奧秘。

宇宙選擇了地球作為生命的載體,供給地球源源不斷的光和熱,供給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水,時刻不停繞著地球轉動的月球給了生命的運動規律,還有那些為我們阻擋外來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種種條件促使了生命的誕生。生命的出現帶來了意識,這使得地球不再僅僅是個物質球體,而變為了物質與意識共存的球體。如果這個世界只存在物質,而沒有一個更高級的形式去意識到這個物質世界,那麼這個世界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曾統治世界,但是這樣一個龐大的物種最終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也許這也說明了必將有更高級的生命來統治世界。之後人類便出現了,接著人類學會了運用自然規律,學會了耕種,學會了把自然的改造為適合人類的,人類的智慧就這樣不斷地被開發。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類的意志被改造的越來越生機勃勃。人類已然學會了趨利避害,也許恐龍滅亡的悲劇絕不會在人類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都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人類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也在破壞著地球環境,並且促使著這個自然向著不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轉化。環境污染、人口膨脹已經讓人類吃夠苦頭,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去遏制這個勢頭,恐怕將來毀滅地球的,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人類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說的「宇侍雀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們,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否則,文明的級別越高,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

地球是美麗的是神奇的,它承載生命和希望;地球是脆弱的,我們不節制的開發和破壞終將毀滅它。我們應該感謝地球,珍惜地球,它是我們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

不得不說,宇宙的誕生是一個奇跡,但生命的誕生更是一個奇跡,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創造出了人類去反思這個宇宙,這也許就是哲學的真正根源所在。

元宇宙觀後感篇2

宇宙,這個名詞給人以浩渺、空曠的時空之感,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

人類,至今為止唯一發現的擁有生命的國度,挑剔地選擇了地球這顆行星,生根發芽,繁育發展。

數千年前,人類的思想開始脫離混沌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宇宙,開始對生命的起源充滿好奇。宇宙究竟是什麼,宇宙與人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關系。但限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人類只能藉助於天空飛翔的鳥來幻想宇宙。而事實是,這種願望終於在400多年前得到了實現。人類的眼睛真的延長了,望遠鏡給人類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說超過一切其它單件的工具,因為沒有它,就沒有可能了解天體的基本運動,就沒有可能在天體的觀察中得到的牛頓定律,也就沒有以這個定律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社會。於是,我們的生活就從此日新月異。

關於宇宙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大爆炸說。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 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程。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 。宇宙間的氣態物質,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雖然大爆炸說廣為大家所接受,但科學是在不斷向前的,最近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幾張照片又讓天文學家們開始對這一學說產生諸多疑問。宇宙形成的真正原因,還是一個謎團,等著一代代的科學家們去探索,去改進。我們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只有在不斷的爭論中,真理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許多人又會有這樣的疑問,人類的生命又是怎麼起源的呢?

這要歸功於我們擁有一顆叫太陽的恆星。可以說太陽的光輝對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陽光在地球表面已經掠過了40多億年,今天的生態就是純粹陽光的塑造,這種塑造使得地球擁有了一個長達40億年的生命鏈。現在,我們可以精確地知道,這顆價值非凡的發光體非常的巨大,它的直徑相當於110個地球,它的表面是6000度的高溫,經過一億五千萬公里空間的傳輸,地球只得到它的光輝的5億分之一,但僅僅這個零頭卻恰恰讓我們受用無窮。

人類非常羨慕太陽的這種核能,但是卻以破壞性的舉動宣告了我們對這種能源的掌控,這就是氫彈。一朵這樣的核聚變雲能輕易地抹平一座幾百萬人的城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越來越意識到,這樣寶貴的能源資源不能用於毀滅人類文明,而應該去造福大眾。這里要解決的難題,是如何約束溫度極高的核反應。由於地球上任何物質都不能承受熱核反應所需要的1000萬度以上的高溫,於是人們試驗用能量約束能量,用強磁場來懸浮聚變的核能。目前,許多國家都有了自己的核電站,核源造福百姓的願望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但我們對核能源的利用率尚處於較低的階段,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只要我們好好利用太陽給我們的啟示,相信我們不會坐吃山空的,能源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人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開始逐漸變得自大傲慢起來。我們開始肆意地破壞環境,開始無所顧忌地改造宇宙賜予我們的一切。我們認為我們所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殊不知,既然太陽可以孕育一個星球,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滅一個星球。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只會讓我們自食其果,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的話,我們總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宇宙不止只有我們地球一個行星。

從人類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簡單的圖形記錄自己的生活,到創造輝煌的史前文明,最後穿越宗教的黑暗,迎來科學的曙光,只用了幾萬年。今天,人類更加強大,這種強大連人類自己都為之振奮。的確,宇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們,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否則,文明的級別越高,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人與宇宙只有和諧相處,我們才會走得更遠,會得到宇宙更多的眷顧。

元宇宙觀後感篇3

上周的馬克思課,教師讓我們觀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與人》。在將近一個小時里,我經過這部科教片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這個星系,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雖然這些了解都是很淺層的,可是卻讓我掌握了一些關於宇宙包括物種起源的基礎知識。身為一個人類,一個大學生,也許這些有關宇宙的知識對我們的學業,生活沒有任何幫忙,可是我還是覺得自我很有必要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人生觀,世界觀。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紹到陸地物種起源於海洋物種的時候,曾說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們之中大無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陸地,勇往直前,最終就進化成了各種陸地生物,人類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後代,所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其實,之前有關勇敢的勵志故事或者勵志名言,可是還是遠不如這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來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我們要激發這種天性,去應對那些橫亘在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才不愧對那些造就了我們的勇敢者的饋贈。

行星,恆星,宇宙的生命長度都是動輒以億年來計,而人的生命長度最多可是區區百多年,相比而言,人的生命長度能夠忽略不計。雖然,人類的生命長度是有極限的,可是生命的寬度卻沒有人明白它的極限所在。所以,我們人類所該追求的不是如何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拓寬生命的寬度。生命的價值不在其長度,而在其面積。所謂生命的面積,在我看來,是指其對這個社會或者這個社會的某個組成部分所產生的影響。當然,所謂的影響必然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正面影響。

人類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是極其渺小的存在,但我們的出現卻是宇宙的饋贈。我們應當珍惜,珍惜我們的生命,珍惜孕育生命的地球。

元宇宙觀後感篇4

前幾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老師給我們播放了科教片《宇宙與人》,看完以後,有很深的觸動,寫寫自己的感想。

根據現代人類的推測,宇宙起源於150億年前的大爆炸,爆炸後宇宙在不停的膨脹,不斷的變化,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中的變化、發展是相符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窮多個類似於我們銀河系的星系,而在銀河系當中,又有數不盡的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就單單太陽系,又有八大行星,若干衛星,地球只是行星中普通的一個。

太陽表面溫度是6000度,其中心達1500 萬度,之所以有這樣的高溫,是因為太陽內部不斷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是我們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但是太陽內部的氫原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著核聚變的進行,太陽內部氫原子的數量不斷減少,其剩餘的氫原子大概還夠消耗40多億年。當氫原子消耗完以後,會發生另一種新的聚變,由氦原子核聚變形成碳原子核,這時候發生的聚變會產生更大的能量,釋放出更多的光和熱。慢慢的,大概90億年過後,太陽會變成白矮星,不再發光發熱。

我們很不幸,太陽已經燃燒到了中年,它不可能無窮盡的一直向我們提供能量;我們又是很幸運的,起碼我們還有剩下的40億年時光去探索其他的星球,去發現其他的居住地。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原理又是相通的。

宇宙那麼大,宇宙中的星系、星球不計其數,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僅僅發現地球上存在生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體現了馬克思哲學上的偶然性。但是,生命會在地球這顆星球上出現有其必然的原因,適當的日地距離,才形成了地球上適宜的氣候條件,各種綜合的條件組合到一起,就有了形成生命的必然條件,因此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又是馬克思哲學必然性的體現。

人世間最奇妙的東西大概就是生命了,各種最初的、簡簡單單的化學因素,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形成各種化合物,經過不斷的組合,竟然形成了最簡單的生命,自然界的神奇魔力不得不讓人驚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陸的變遷,各種有生命的生物也在不斷的進化,一些落後的物種不斷的被淘汰,有優勢的物種不斷進化下來,從最初的海洋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再到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經歷了成千上萬的年演變,才到智能人類,這體現了宇宙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生物也是不斷進步的。

相比於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猶如劃過夜空的流星一樣轉瞬即逝,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前者的命運,如同一顆宇宙塵埃,在生命終結的一剎那,將無聲無息地消沉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人應該對生命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每一秒的時間,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暫的生命在瞬息之間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元宇宙觀後感篇5

周日的下午,窗外是一個霧霾天,坐在宿舍看完這部《宇宙與人》,渺小和偉大這兩種感受居然同時湧上心頭。

宇宙,這個概念實在是太大,現在人類也只是對宇宙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已。站在宇宙的角度上來看,地球文明,甚至連太陽系都不值一提,我們人類的歷史就更不用說了。但是不知是宇宙對人類的偏愛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種種對人類有利條件一個個相繼產生了。在銀河系中我們的太陽遠離超新星,在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距離太陽也是處於適中位置,自身的熱核和旋轉阻隔了太陽風對地球表面生命的殺戮,再加上地球上水資源豐富,生命在海洋中艱難生存了下來,在4億年前的某一天,一個海洋生物踏上了陸地,從此生命開始了更高層次的進化,人最終這個最偉大的物種終於出現了。生命是渺小的,但居然也是如此偉大。

作為一個科幻迷和劉慈欣的忠實讀者,宇宙和人總是顯得那麼不可分割。如果宇宙沒有人類,那該會是多麼單調而乏味(不過不排除我們會作為另一個智能物種存在),而人類在不斷的發展中也在宇宙中創造著神奇。登月,空間站等等這些創舉就是發生在一百年之內,而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足足有40億年,我想人類肯定能走出太陽系,走出銀河系,說不定還真能見到「三體人」,當然這些我是見不到了,很是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影片結尾一個人沿著時空隧道奔跑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來其實我早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難怪影片中中國還在研究核電站,冥王星還沒踢出太陽系大行星之列。至於影片中提到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迷,前幾日正好在economist上面看到一篇文章《kingdomcome》,上面提到中國正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很快歷史中的這一空白將被填補。

元宇宙觀後感篇6

作為20xx年的科教大片,很多人應該都看過《宇宙與人》,因為當時似乎是作為破除偽科學的任務來進行的,基本所有單位和學校都會組織大家觀看。我看過兩遍,父母單位組織時看過,學校組織時又看了一遍。

也許大家一直對科教片從來就沒有什麼好感,但《宇宙與人》確實讓我耳目一新。一方面因為影片運用了大量三維動畫(長達45分鍾),把宇宙和很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現出來;在15分鍾內的真實畫面中,編導也煞費苦心,選用了許多色彩艷麗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而且大多採用快鏡頭的拍攝方法,與三維動畫相結合,讓人從宇宙的角度看待歲月的流逝、空間的轉移,給人一種時空感、滄桑感。

另一方面,影片中也飽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達,處處體現著一種宇宙與人的關系,體現著一種人文關懷。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類。在宇宙中,像地球這樣剛好具備產生生命所有條件的星球是十分稀少的,至今能確切肯定的也只有地球。而在地球上數以萬計的生命中,又只有人類進化出了智能。經過了幾十億年的發展變化,現在的地球正處於最穩定的運轉時期,是最適合居住的:大氣層擋住了有害的射線,讓溫暖的`陽光撫摸大地;月亮經過長期的公轉,減慢了地球的自轉,使得地球每天都有24個小時,正如影片中所說「月亮給了我們足夠做美夢的時間」。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舒適、祥和的時期。作為智能生物,人類是偉大的;生活在地球上,人類是幸運的。

還記得這樣一組畫面:當影片快要結束時,所有的生物,從原始到現代,按時間漸次出現在一級一級的階梯上。階梯不斷旋轉,鏡頭不斷升高,在音樂緩緩達到高潮時,人出現在了階梯最寬的頂層,傲首生靈,眺望前方。頓時讓人感到一種心潮的激昂、熱血的沸騰,這是一種人類的自豪、生命的驕傲。這種感覺並不是人類隨意主宰地球的權利,而是珍惜生命、愛護地球的責任與使命。「morepower, more responsibilities」,這也是作者想要通過影片告訴我們的。

其實,科教片、記錄片可以算是很好的電影題材,雖然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令人窒息的絢麗特效,但其內容的豐富是無可比擬的。近年來的題材如《故宮》、《圓明園》等,無不以自己磅礴厚重的歷史底蘊征服觀眾,看似緩慢的節奏和娓娓道來,卻帶領我們在宏偉的時空中穿梭。

也許《宇宙與人》的創作初衷並不是與偽科學作戰,僅僅是作者自己的創作流露。但特定的時期賦予了它這個意義,正如影片播放前加上了一個宣傳破除封建迷信的短片一樣,但也一定程度上為歷來就缺乏商業宣傳和炒作的科教類電影推波助瀾了一把。無論如何,《宇宙與人》還是值得一看的:人因為宇宙而生存繁衍,宇宙因為人而更加精彩。

元宇宙觀後感篇7

高中的時候,政治教師就說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的哲學觀點。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飛揚的塵埃和我們人類有什麼關系,按我的觀點,如果硬要把我們人類和塵埃來上關系,那就是,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無機界又怎樣和豐富多彩的有機界拉上關系呢,實在令人費解。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自從人類發現了這種叫基因的機構之後,就能夠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緻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一句多麼蘊含科學哲理的話啊。再看看影片,我們明白宇宙的開端並不是那麼的豐富,而是極端的單調,僅有氫元素和極少量的氦元素。我們都明白,沒有重元素的參與,我們的這個生物大世界肯定不會這樣豐富多樣!而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氫、氦兩種元素演化而來。所以,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說的俗一點,他們就像有同樣的祖先。當然,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並不能只是追溯到它們都是有氫、氦演化而來的。但這恰好能說明「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緻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所以,我們人類和塵埃的聯系並不只是限制於「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同樣,無機界和有機界的聯系是那樣的緊密,我們清楚,萬物由氫、氦演化而來,無機發展到有機,過程是那樣的漫長。這個世界,不會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恩格斯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研究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此刻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有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是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就塵埃與基因的聯系而言,我們能夠去嘗試演化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相信,聯系必定有可取的一面,我們得好好利用那種本質聯系,為我們這個生物世界,為我們的宇宙發展供給加速劑。

元宇宙觀後感篇8

上周,我們在課堂上觀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與人》。在經歷了一個小時的視覺洗禮後,我感慨萬千,從中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星光燦爛的宇宙和智慧的人類。

宇宙,星光燦爛,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宇宙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按其自身的規律不斷地自發演化,展現出發展的多樣性。150億年前,宇宙誕生於一個大爆炸中。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在它的瞬間的膨脹中,溫度開始下降,能量演化出物質。大爆炸和引力的抗衡,使物質和諧地分布在宇宙的各個角落。現在的宇宙像氣球一樣還在不斷地膨脹,不斷地演變,不斷地運動。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恩格斯說:運動,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運動是絕對的,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

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目前,人類看到的宇宙依然是很有限的,我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也就是宇宙還有很多事物未被人類認識,但這並不意味它們不可認識。因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認識的東西,不存在不可認識的東西。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認識將會不斷擴展和深化。

50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太陽是我們擁有的一顆恆星。它的原子核燃燒出來的光輝對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講到生命,應該說,生命的誕生是宇宙的偉大創舉。特別是人類的誕生,更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人類的出現,可以說是最終實現了宇宙的物質向精神的飛越。通過500萬年的進化和演變,目前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快速節奏的現代文明之中。作為智能生命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展示出更優秀的生存風采,正是這種不斷趨於完善的智能文明的社會結構,使人類贏得了整個星球,並且正進入對地球以外空間的開發時代。人類已經飛向其它星球。

今天,人類對宇宙已經看得更遠,理解得更深刻。這種理解使我們已經能夠認識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的物質運動,並且更加明確地認識到,我們是物質運動的結果。比起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顯然,人應該對生命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人生充滿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我們的地球。充滿追求,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暫的生命在瞬息之間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我們相信,一個還擁有40億年太陽光輝的智能生命,將不會辜負如此厚愛我們的宇宙。

㈣ 你是如何看待劉慈欣怒批元宇宙這件事的

你是如何看待劉慈欣怒批元宇宙這件事的?

各位網友們大家好,最近元宇宙可謂是大火了一把,由於我們現在的AI,人工智慧5G技術的逐漸成熟,我們的一些理想中的科技也逐漸被發明了出來,而現在元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風口,許多資本家都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元宇宙。但是劉慈欣在對於元宇宙的話題上持悲觀的態度,並且怒批元宇宙這種技術,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事情是怎樣發展的。

所以元宇宙有好有壞,只看我們怎麼利用。

㈤ 元宇宙有哪些爭議(元宇宙弊端)

張家界掛牌「元宇宙研究中心」惹爭議,大家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張家界掛牌「元宇宙研究中心」,大家爭議的點在於它是不是在蹭熱度。

元宇宙是什麼?

根據網路的描述,元宇宙是指「通過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呈現收斂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徵的,基於未來互聯網,具有鏈接感知和共享特徵的3D虛擬空間。」

簡單來說,元宇宙就相當於一個虛擬世界,人們在這個世界裡有自己的身份,可以盡情在這個世界裡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隨時隨地切換身份,可以隨時穿梭在不同的城市,可以隨時工作、學習、購物等等。

元宇宙和旅遊有什麼關聯?

大家之所以會質疑張家界蹭熱點,是因為目前元宇宙的概念僅僅存在於科技和投資領域。而張家界是一家以旅遊業發展為主的企業,看上去和元宇宙是完全不搭邊的。

目前元宇宙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還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將元宇宙落實到具體的產品上,也就是說這個東西還沒有應用到具體的生活中來。如果張家界旅遊公司要研究的話,是否要成立一個專門的小組,招聘專業的人員來研究呢?我認為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樣操作下來的成本非常高。

元宇宙是否會應用到實際生活上?

這個是很難說的。有一些聽上去非常高大上的科技概念,它就只能用在科技上。就比如說之前很火的「量子」概念,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物理單位而已,但是有些商家就把這個概念應用到自己的產品上,欺騙消費者不明就裡,把自己的產品打造成很厲害的樣子,實際上只是商家自己在偷換概念而已。

所以當一個新的概念流行的時候,要看是否與自己的行業相關,再決定是否要跟風,否者被拆穿的話就很尬尷了。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看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元宇宙是什麼,是不是騙人的,有沒有未來?

不是騙人的,有未來。

目前,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而該概念的正式提出者,則是美國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

斯蒂芬森升華了文奇教授的構思。1992年,在其著名小說《雪崩》中,他提出了關於元宇宙的雛形,一個平行於真實世界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可以通過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當前,各種研究報告、文章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不難發現,這兩位科幻大師在上世紀提出的對元宇宙的見解仍然沒有過時。

當前,在元宇宙掀起熱潮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有人提出元宇宙是一個偽命題,甚至有人認為元宇宙只不過是一場新的割韭菜資本騙局。其中蘋果公司CEO庫克關於元宇宙的發言就引起廣泛關注。

庫克近日在接受采訪時候表示,「不要講什麼元宇宙,就是增強現實(AR)」。

不過,庫克這句話倒不是反對元宇宙,只是表明蘋果公司不會隨便亂用流行詞。

其實,不僅僅是元宇宙,蘋果公司對於新技術、新概念一直採取一種比較慎重的態度。如作為數字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對於區塊鏈就一直比較「冷淡」。

這其實與蘋果公司的重視實際應用的務實風格密切相關,不做到技術非常成熟一般不輕易說出來。

庫克的話恰恰說明了蘋果公司對於元宇宙未來場景的認可,只不過他認為這樣的場景應該是通過AR技術來實現。

為什麼劉慈欣堅決反對「元宇宙」?

不少科技公司聲稱,虛擬世界元宇宙將是互聯網下一個未來。

但是元宇宙也引發不小爭議,創作《三體》、《流浪地球》等經典科幻作品的作家劉慈欣近日公開指責元宇宙是精神毒葯,將導致人類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而後走向末路。

劉慈欣批評元宇宙的原因主要是這樣的,因為劉慈欣認為,如果人們都在一個虛擬的宇宙裡面發展,就會把現實生活當中的發展給拖慢了腳步,這會把我們人類帶向一個非常不好的方向。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元宇宙就是只構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面可以做非常多的事,甚至在這里工作都是可以的。

如果把人們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元宇宙這里,忽略了我們現實宇宙,人們就一直沉浸在這里,而現實只會變成滿足一些物質需求就可以了,這樣子會變成一種畸形的發展方向。

熱點內容
inf數字貨幣 發布:2025-04-28 20:31:47 瀏覽:909
挖幣的礦機為什麼挖不了 發布:2025-04-28 20:28:48 瀏覽:573
trx帶寬作用 發布:2025-04-28 20:22:49 瀏覽:754
區塊鏈手機如何挖礦 發布:2025-04-28 20:22:45 瀏覽:549
區塊鏈社交電商平台系統 發布:2025-04-28 20:21:12 瀏覽:359
宇信科技數字貨幣 發布:2025-04-28 20:18:02 瀏覽:760
礦卡挖比特幣最後轉的誰的錢 發布:2025-04-28 20:06:45 瀏覽:624
亞元中國夢數字貨幣 發布:2025-04-28 19:37:00 瀏覽:45
挖比特幣礦機有哪幾種 發布:2025-04-28 19:20:13 瀏覽:831
貨幣usdt提幣手續費多少 發布:2025-04-28 19:11:58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