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年齡
① 元宇宙是什麼意思
元宇宙的意思是:虛擬時空間的集合。
元宇宙由一系列的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和互聯網(Internet)所組成,表示超越宇宙的概念: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運行的虛擬空間。
詞語出自尼爾·斯蒂芬森在1992年寫的科幻小說《雪崩》中,他在小說中描繪出一個平行於真實世界而獨立存在的虛擬世界,而在這一虛構的世界中,人們又可以像在現實世界中一樣的生活。
元宇宙是一個無限接近於真實世界的虛擬世界,也可以說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平行世界,在這里人們以虛擬形象(Avatar)的身份參與各種互動活動,如社交、娛樂、教育、購物等。
詞語使用場景:
1、描述一個虛擬的游戲世界:元宇宙可以用來描繪一個虛擬的游戲世界,比如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等。
2、形容一個數字化的社交平台:元宇宙還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數字化的社交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人們可以交流互動、創造自己的虛擬世界等。
3、描述一個數字教育和培訓平台:元宇宙還可以用來描繪一個數字教育和培訓平台,在這里人們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習知識、參與各種培訓和活動等。
4、互動交流: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並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② 什麼是「元宇宙」,「元宇宙」真的是個騙局嗎
「元宇宙」並不是騙局,指的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虛擬空間,換句話來說,就是真實的數字虛擬世界。
「元宇宙」是非常熱門的話題,許多商業巨頭紛紛加入相關的領域,紛紛開始加入 「元宇宙」的行業。這么一個看似虛幻的世界,只要假以時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實現「元宇宙」場景出現。
一、「元宇宙」究竟是什麼,是一個虛擬的空間
「元宇宙」是一個由許多個新技術組合而成的新型網路空間和社會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產生的現實世界的鏡像,將區塊鏈技術創建出一個經濟體系,把虛幻和現實相結合,並允許所有用戶對其內容進行編輯。「元宇宙」這個詞最先出現在斯蒂芬森的一本科幻小說《雪崩》當中,小說中描述了一個與現關世界平行的另一個數字世界,每個現實世界的人在這個數字世界中都有另一個虛擬的自己。
總結
「元宇宙」不僅不是騙局,並且推動著互聯網發展,通過虛擬現實設備讓人們真正感受到數字化時代的奇妙。人們只要戴上設備就可以進入虛擬的空間跟同事來一場社交,甚至可以利用「元宇宙」來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從此人類將成為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兩棲動物」。
③ 假如真的有一天,宇宙真的要毀滅了,那我們該怎麼辦
宇宙壽命還有240億年
新華社專電 美國科學家日前發表論文介紹說,宇宙至少還能「活」240億年,比他們原先預計的要長。
科學家們利用哈勃望遠鏡的觀察,計算宇宙中的暗能量,得出了上述新結論。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安德雷·林德領導的研究小組之前曾經稱,他們研究預計,宇宙的壽命將還有1
10億年。
但科學家介紹說,最近哈勃望遠鏡觀察到了一些超新星,它們離我們遠去的速度比以前觀察到的超新星更快,這意味著宇宙膨脹速度比我們預計的更快。根據這些新發現,林德等發表新論文認為,宇宙目前只度過了其生命的三分之一,它還能存在240億年左右。
科學家解釋說,他們根據暗物質理論建立了一個估計宇宙年齡的模型。根據該模型,宇宙最終將坍塌,並從而算出了宇宙的壽命。不過鑒於人類迄今尚未直接觀察到暗物質,也不清楚宇宙膨脹速度如何變化,因此上述結論只是在假設之上的理論結算
宇宙毀滅還早,你等得到嗎???????
量子力學多宇宙體系
本世紀50年代初,年輕的物理學碩土研究生休· 埃弗里特在研究一些比量子力學本身更為奇異的量子 力學的推論時,第—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多宇宙體系 可能存在的理論。這個被所有嚴肅物理學家接受的理 論認為,人們永遠無法確定無疑地對原子和亞原予粒 子的運動進行預測,比如,你只能推斷某個電子在千分 之一秒後大概會在哪裡,但是它也很可能會跑到別的 地方。
這一 重要的不確定性使我們掌握了亞原子世界的 一些基本特性,而這恰好是物理學家們近幾十年來— 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例如,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 斯·玻爾認為:在你通過測量行為將某個粒子的位置確 定下來之前,這個粒子確實可以同時處於幾個位置。他 認為,測量行為本身迫使這個粒子選擇其中的一個位 置,這個位置超越了所有其他的位置。
但是埃弗里特卻有另一種想法:他認為,在你將這 個電子的位置確定下來的同時,世界會分裂成許多宇 宙。在每個宇宙中,這個電子都有一個不同的位置—— 而且所有這些每一個都同樣真實的世界會繼續發展變 化並擁有其自己的未來。根據這個所謂的量子力學的 多世界詮釋,宇宙的多產性已經達到了難以置信的程 度,因為宇宙中的每一個粒子在每一瞬間都會產生許 多新的宇宙——而在下一個瞬間,每一個新宇宙又會 再次分裂。但是有許多物理學家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令 人信服的觀點。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正在平行發展 的宇宙的數量將遠遠超出我們的計算能力。
但是,這一理論完全是一種假設,因為我們目前還 想像不出任何可以使我們與這—多宇宙體系中的任何 一個字宙進行接觸的方式。因此,雖然我們每—個人都 可能會隨著我們體內粒子的分裂和再分裂而產生無數 的平行「自我」,但是我們了解其他「自我」發展歷史的 機會絕對為零——所以判斷埃弗里特對量子力學所做 的這種解釋是否正確的機會也同樣為零。
廣義相對論多宇宙體系
第二種類型的多宇宙體系,看起來也像第一種多 宇宙體系一樣沒有多少可以確定的因素。這種類型的 多宇宙體系的理論依據並不是量子力學,而是20世紀 物理學研究領域的另外—項具有革命意義的成果——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認為,質量極大或密 度極高的物體可以使時空結構延長。如果我們能夠找 到密度接近無窮大的物質(比如黑洞),這種延長就可 以變成一條裂縫。
這種時空裂縫被稱為蟲蝕洞,從理論上來說,人們 也許可以將它作為—條捷徑,通過它到達宇宙中距離 我們非常遙遠的另—個地方。但是根據斯蒂芬霍金在 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觀點,蟲蝕洞也有可能使我們完 全脫離我們生活的宇宙,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生的「小宇宙」,這個「小宇宙」誕生後會自行膨脹和發展,並形成自己獨立的時空分支。
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那麼現在我們應該以萬億為單位來計算這樣的「小宇宙」的數量,因為據認為 我們生活的宇畝中存在數以萬計的黑洞。而且這些「小宇宙」還只是自然產生的一部分;原則上「小宇宙」也有 可能通過人工方法製造出來。本世紀80年代末,麻省 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艾倫·古思提出,人類也許可以在實 驗室中利用幾磅重的物質創造出一個「小宇宙」,方法 是將這幾磅重的物質壓縮到與黑洞相當的密度。
在未來的100年時間里,我們是不會掌握這種技 術的——甚至有可能在未來10億年時間里我們還是 無法做到這—點。但是,—個足夠先進的文明也許有能力掌握創造「小宇宙」的復雜技術——甚至還有可能在科學博覽會上出售製造「小宇宙」的成套工具。不幸 的是,容納這樣一個宇宙的新時空將由於黑洞瓶頸(它會破壞任何從其中穿過的東西)的存在而同我們的宇宙永遠割裂開來,因此這種新時空將像量子論的多世 界詮釋的那些時空—樣永遠無法被人們發現。
「渦輪增壓」多宇宙體系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類型的多宇宙體系,而且這次人類有可能會發現它的存在——盡管這種可能性受條件因素的影響很大。
自1965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 掌握了許多有力的證據證明宇宙始 於創世大爆炸,自那時起所有的東西一直都在向外擴 張。但是在本世紀70年代和8O年代初,美俄兩國的物 理學家(包括古思在內)認識到,在宇宙剛剛誕生的的 候控制著宇宙的強大能量場也許對宇宙的擴張產生過 渦輪增壓作用,這種作用迫使宇宙急速「爆裂」——或 者稱為「膨脹」——其速度是光速的許多倍(光速上限 不能被在宇宙中運動的物體打破,但是宇宙本身卻不 受這—普遍的速度極限的制約)。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論 的還只是一個宇宙——盡 管這個宇宙比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小塊(跨度只有 300億光年)要大得多。但是後來,包括移居海外的俄 國人安德烈. 林德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意識到這種膨脹 的可伸縮性比任何人以前想像的都要大,甚至在正常 宇宙中亞原子粒子大小的區域內也有可能純粹由於偶 然的原因而出現高強度能量場(強度相當嚴宇宙形成 初期的能量場)。
因此,我們的宇宙也許是在一個早就存在的宇宙中形成的不斷膨脹的「泡泡」,我們可以將這個早就存在的宇宙更好地稱為元宇宙。同我們的宇宙一樣,其他 類似的「泡泡」也可以很容易地形成。
但是如果膨脹產生的「泡泡」可以在—個早就存 在的元宙宇中擴展開來,那麼、它也有可能突然從我們 生活的宇宙中冒出來。我們的宇宙也許—直都在萌生 新的宇宙,事實上這些越吹越大的「泡泡」可以膨脹到 不可思議的程度,而且它們可以沿著各自的前進道路 發展變化。這些新宇宙中的自然法則和物理現象也許 同我們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舉兩個例子來說,也許 這些宇宙中的引力非常強大以至於它們幾乎立刻就發 生了塌縮,或者引力非常微弱以至於恆星永遠無法形 成。接下來、它們可能又會生出其地的宇宙,因而自己 也變成元宇宙,宇畝可以在這樣的元宇宙中以一種 無窮無盡的方式不斷地萌生出新的宇宙。
④ 作為一個創業者,怎麼參與vr/ar行業的生產
想做AR/VR相關創新項目,有什麼好方向?要怎麼做?
隨著技術和需求的快速增長,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 MR(混合現實)、以及XR(擴展的現實),各種「現實」的產品與技術常常占據創新市場的熱點。有志於此的創新者們該從什麼角度、如何實現這些「現實」呢?本文主要從軟體和硬體的角度,討論一下應用於AR/VR的相關技術和可行方向。
2.電子硬體部分
一些AR/VR硬體如眼鏡、耳機、頭盔、手套等屬於可穿戴設備,根據其特性和用戶體驗,產品設計者們需要考慮如何做到更小、性能更全、能耗更小和更穩定。在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中,合理應用相關感測器往往能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採用定製化異構晶元等技術,也可以有效減少產品體積重量,提高產品性能。
讓電子硬體與光學元器件完美結合同樣很重要,比如上文提及的Projection AR方案里使用的投影設備就和穿戴的頭顯式不同,但又或許,投影設備也可以成為穿戴配件呢?
不同領域與不同應用場景對設備與硬體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進行針對性調整,比如在給盲人或聾啞人開發的AR/VR產品中,側重的硬體與技術也會與面向普通人群的產品有所不同。
3.電源儲能系統
VR/AR硬體設備的電源儲能也是需要重視的部分,設計團隊要考慮的包括:是否要使用太陽能技術,如何增加續航時間、保證安全性、怎樣處理長期使用的電池老化,以及在極端環境或條件下的安全使用等。
根據設計約束和市場需求,產品團隊甚至要作出是繼續改進已有的技術還是尋找全新的解決方案的兩難抉擇,其中涉及到材料、化學、力學等等不同的學科,在軟體系統和硬體的結合優化本身也有很多角度可以進行創新。
4.工業設計/機械設計/用戶體驗
硬體產品也是重要的產品,無論是to b 還是to c,最終用戶還是人類,絕對不可以忽視用戶體驗。那麼如何讓產品外形設計既時尚又實用?哪些機械設計可以取代電子設計?不同技術之間要如何互補?要不要把它當作時尚單品來開發?
根據Technavio預測,在2021-2025期間,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市場規模有可能增長1627.1億美元,市場的增長勢頭將以45.99%的復合年增長率加速。在AR/VR這種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您的產品該如何擁有更出色的人機交互(HCI,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體驗,從而增加客戶粘性並搶占市場份額,這些都值得作為產品戰略被納入考量。
這里我們只是概括性地分析了AR/VR相關的部分技術和產品。當然,進一步的數據架構、data-driven decision、 AR/VR晶元、不同行業領域區分等等。